宋代白釉划花钵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个文物“幸运儿”,它产自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出土后曾被作为狗食盆子苦捱了几年,终于偶遇“知遇之人”,在济宁博物馆里安了家。它就是一一一宋代白釉划花钵。
看上去像个柳编的小篓
第一眼看见宋代白釉划花钵,有点像个柳条编制的小篓。象牙白色的底子,横横竖竖的褐色条纹。这种样貌在宋代堪称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当时,工人先是制作好瓷胚,再画上柳条编织的图案。在瓷胚还没干透的时候,刻划上柳条花纹,最后入窑烧制,成为精致的容器。这个宋代白釉划花钵的“脚上”还划有一些弯曲的花纹,在横竖格纹中,更透出几分生动。
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定窑以生产白瓷为主,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定窑白瓷的釉色白中闪黄,相当于今天上的清漆,增加了器具的光泽,而且可以防止色料的一些有毒物质出来。在宋代,河北的瓷器能卖到济宁来,其品质应该经得起考验。
曾是一只农家狗食盆子
这件宋代白釉划花钵怎么来到济宁市博物馆的?还有着一段戏剧化的故事一一一犬口夺宝。济宁市文物局的原局长宫衍兴一谈起此事就乐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从1979年到1982年,济宁文物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寻找散落民间的文物。1979年的麦收时节,宫衍兴像往常一样骑着大梁自行车,来到泗水县田间地头进行“拉网式搜寻”。天气非常炎热干燥,宫衍兴忙活了一天,随身携带的水壶也见底了,他口干舌燥。
正巧一个农家院落就在不远处,宫衍兴紧蹬几下自行车,打算找村民要点水喝。当时,一位村妇在家里,也很热情,可是拿起水壶,里面却没水了。“那位大嫂便问我喝井水吗?”宫衍兴说,以前井水很干净,人们经常直接就喝,更何况自己已经非常口渴,忙点头答应。
井在后院里,宫衍兴来到后院时,院中拴着的一只小狗,见到陌生人“汪汪”直叫。宫衍兴一边喝水,一边就注意着小狗。他忽然发现,小狗跟前的狗食盆子非同寻常。从事文物工作那么多年了,宫衍兴有着非常敏锐的判断力。他告诉记者,盆子的颜色、造型、刻花等让他一眼断定,那就是宋代的物品。
得知狗食盆子的来历后,宫衍兴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原来,那盆子是村妇家人在挖地时刨出来的。因为忌讳,没有拿到屋里,给小狗做“饭碗”已经好几年了。这小狗的“饭碗”便是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宋代白釉划花钵。宫衍兴将自己的身份表明给村妇,并告知要买回这件文物。村妇听得哈哈大笑,小狗吃食的物件,又脏又破,竟然还有人买?!她当即表示送给宫衍兴,坚持不收钱。理由很简单,死人用过的东西不吉利,用来卖钱会更不吉利。就这样,一次偶然找水喝,找到了宋代珍宝。
幸运成为国家二级文物
宋代白釉划花钵刚收进文物局时,身份并不是十分“显赫”,直到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到来。因为宋代白釉划花钵在做小狗“饭碗”时,被狗爪子挖出了一条缝,宫衍兴并没有特别重视它。上世纪80年代,国家的文物专家到济宁鉴定文物,瞥过房间角落处的宋代白釉划花钵,直接定级“国家二级文物”。“它上面有点残破。”宫衍兴说,专家们笑了,“是啊,没残破那就是国家一级文物了!”大家这才明白宋代白釉划花钵的真正价值。
宋代时期,定窑生产了大量的白瓷,北方老百姓都在普遍使用,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理,本来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可是瓷器,这种物品容易破碎,特别不易保存,一个家庭能用几十年的碗恐怕也不多见。而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老百姓即便挖出没有损坏的古代瓷器,也往往因为忌讳,常常扔掉,甚至当场打碎。这也成就了流传至今瓷器的宝贵。尤其是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白釉划花瓷器,犬口脱险,更是幸运异常。
人脑横截面图像
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人体探秘》(Inside the Human Body)将目光聚焦人类的大脑。大脑是我们最为复杂的构件,以下是有关人类大脑的十大最引人注目的真相。
1.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构件,需要近20年时间才能发育成熟。
2.在母亲的子宫内,胎儿每秒钟长出8000个新大脑细胞。
3.出生时的脑细胞数量就已能够满足我们一生所需。
4.人脑是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东西。
5.新生儿在短短几小时后就能识别母亲的面部。
6.子宫内的胎儿也是有视力的,但看到的都是黑白影像。胎儿的眼睛极为敏锐,能够探测到穿过母亲腹部的微弱光线。
7.人类每分钟可眨眼20次,每次持续半秒钟左右。如果将每天的眨眼时间加在一起,我们将有一个多小时在黑暗中度过。
8.每个大脑细胞平均可与其他脑细胞之间建立1万个连接。
9.负责掌握平衡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大脑区域极为复杂,所含有的脑细胞数量是其他区域的总和。
10.泰国的小潜水员们从小就训练眼睛,他们的虹膜在水下时会收缩而不是扩散,从而在水下实现聚焦。如果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训练,所有孩子都能具备这项技能。(秋凌)
2008年,一个国际考古学家小组在巴拿马海底发现几艘沉船,船上装有多门加农炮,它们的主人据信就是当时的海盗船长亨利·摩根。2010年,科学家开始打捞加农炮以及其他物品。打捞出海后,科学家将清理加农炮表面堆积的有机物,而后在巴拿马展出。据悉,这项考古计划由巴拿马政府、韦特史料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德克萨斯州大学以及国家地理学会合作进行。
1.摩根船长的加农炮?
摩根船长的加农炮?(图片来源:Donnie Reed)
照片于2010年在巴拿马拍摄,最近对外公布。照片中,巴拿马潜水员乔·勒伯莱尽力让一门17世纪的加农炮稳定上升,在气袋的帮助下,加农炮慢慢从查格雷斯河河口附近的海床浮上水面。据信,这门加农炮的主人就是17世纪的海盗船长亨利·摩根。在后世眼中,摩根成为“残忍”的代名词。据悉,考古学家共发现6门17世纪的加农炮。
1671年,摩根船长的旗舰“决斗”号在从查格雷斯河驶往维乔(Viejo,现在的巴拿马市)途中触礁沉没。另有3艘海盗船同样撞向同一暗礁或者彼此相撞,最后悉数沉入海底。惨剧发生后,这位意志坚决的威尔士私掠船船长重整队伍,继续朝着劫掠维乔的方向进发。私掠船船长是与政府签约的私人水兵。具体到摩根身上,他与英国政府签约。
2.摩根船长
摩根船长(图片来源:Rischgitz/Getty Images)
1680年的摩根船长雕版画,背景中,他率领的海盗船进攻西班牙舰队。摩根船长成功将私掠船船长和政要这两个相差万里的身份集于一身。在中南美洲抢劫西班牙殖民地和在加勒比海攻击西班牙舰队之后,他于1674年被英国查理王国授予爵位,后出任牙买加副总督。他在牙买加拥有一片巨大的糖料种植园,并在那里度过愉快的晚年。韦特研究所执行理事多米尼克·里索罗参与了摩根海盗船打捞工作。里索罗说:“他非常聪明,口才很好,也很有幽默感。”这位海盗船长嗜酒如命,1688年最终被酒精夺去性命。
3.大胆进攻
大胆进攻(图片来源:Time &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图片,展现了1669年4月摩根船长的海盗船在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湾攻击西班牙舰队的景象。当时的委内瑞拉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穿过连接马拉开波湖和加勒比海的海峡时,摩根遭到宿敌西班牙舰队的攻击。交火中,摩根击沉了两艘西班牙军舰并迫使另外一艘缴械投降,最后成功逃走。
4.准备潜水
准备潜水(图片来源:Dominique Rissolo)
韦特研究所考古学家勒伯莱(左)和汉瑟尔曼站在浅水区,准备潜入查格雷斯河河口附近的沉船地点。画面出现扭曲由韦特研究所执行理事多米尼克·里索罗使用鱼眼镜头拍摄所致。里索罗表示河口的风和水流加大了潜水难度。他说:“刮北风时潜水面临很大难度,水流过快,冲击水下礁石则会影响可见度。在这一区域工作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潜水员必须从照片中所在的位置游动大约300英尺(约合91米)。在水下大约35英尺(约合11米)处,考古小组发现了摩根船长的物品并将其打捞上岸。
5.进行打捞
进行打捞(图片来源:Donnie Reed)
2010年,潜水员准备将一门17世纪的加农炮吊在充气气袋下面,而后让它浮出水面。因海水与铁发生化学反应,加农炮上覆盖着厚厚的碳酸钙。
6.气袋给力
气袋给力(图片来源:Donnie Reed)
2010年,一名潜水员利用充气气袋让一门小型加农炮从海底浮出水面。摩根船长和他的手下曾使用类似这样的小型加农炮轰击企图登船的敌方水兵。这种加农炮装填被称之为“榴霰弹”的铁球。
7.测量古炮
测量古炮(图片来源:Donnie Reed)
2010年,考古学家里索罗手拿标尺,测量一门9尺(约合2.7米)长的加农炮。这门加农炮从查格雷斯河河口附近的一座西班牙堡垒落入水中。堡垒名叫“圣洛伦佐”,从100英尺(约合31米)高的悬崖上俯视查格雷斯河。1740年,英国舰队在舰队司令爱德华·弗农的指挥下进攻圣洛伦佐堡,摧毁了这座要塞的部分城墙,多门加农炮和爆炸造成的碎片坠入大海。
里索罗和其他考古学家可能发现了摩根船长指挥的海盗船的加农炮,这些海盗船于1671年沉入附近的海底。但这个研究小组并未发现1740年从圣洛伦佐堡坠入大海的任何加农炮,包括照片中的这门在内。
8.打捞上岸的加农炮
打捞上岸的加农炮(图片来源:Donnie Reed)
2010年,巴拿马查格雷斯河河口附近,来自韦特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弗里茨·汉瑟尔曼(左)和詹姆斯·德勒加多正在检查打捞上岸的加农炮。这些加农炮在海底度过了近350年,上面包裹着厚厚的有机凝结物。据说,17世纪的海盗船长摩根曾使用加农炮攻击西班牙舰队和殖民地。
摩根船长的海盗船甲板上装有小型火器,在近距离作战时,他们会使用霰弹枪。口径较大的炮安装在甲板下方,透过特殊的窗户开火,攻击较远的目标,例如西班牙堡垒和战舰。摩根船长据信1635年左右出生于威尔士,早年曾当过水兵,考古学家对他的这段经历并不十分了解。1660年,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出任私掠船船长,受雇于英国政府,攻击和骚扰西班牙舰队和殖民地,同时负责新大陆的船运工作。
9.面目全非
面目全非(图片来源:Donnie Reed)
一门被厚厚的有机凝结物包裹的小型加农炮,可能安装在摩根船长的旗舰“决斗”号的甲板上。考古学家说,他们并不用轻型货车运送加农炮,将它放在货车上只为展现它娇小的尺寸。加农炮前面的卵形物体是“决斗”号的压舱石,用于提高船只的稳定性。数百年在水下度过,加农炮和压舱石已经连为一体。 (孝文)
巨型水蝎正在捕食爬行动物。
根据它们的食肉习性,这些虫子又被称作“巨鱼杀手(giant fish killers)”。夜间它们喜欢靠近人造光源,因此又被称作“电光虫(electric-light bugs)”。美国人又把它们称作“咬脚趾虫(toe-biter)”,这是因为它们经常会出其不意地突然咬一下游泳的人。
一只巨型水蝎成功捕捉到一条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大庭伸也(Shin-ya Ohba)博士夜间在日本兵库(Hyogo)西部地区取样时,拍摄到一只巨大的水蝎正在进食小龟的画面。众所周知,属于Lethocerinae家族的这种虫子主要捕食体型较小的脊椎动物,例如小鱼和青蛙。但是它们不喜欢昆虫,经常捕食爬行动物,科学家曾观察到其中一种水蝎正在吃蛇和海龟。
大庭伸也在《昆虫学》杂志上写道,他注意到一只Kirkaldyia deyrolli正在稻田边的水沟里吃一只草龟。它用前爪紧紧抓住小龟,把像管子的喙插入猎物的脖子。过去大庭伸也还拍摄到水蝎吃蛇的画面。他说:“所有人都认为Lethocerinae以鱼和青蛙为生。尽管它们吃蛇和乌龟的画面在自然环境下并不常见,但是(这个证据)令博物学者感到很吃惊,它显示了水蝎贪婪的摄食习性。”
他表示,这些观测资料推翻了以前确立的有关淡水栖息地的掠食者和被猎食者之间的关系的观点。K. deyrolli原产于日本,它们主要生活在稻田里,主要捕食小鱼和青蛙。日本环保局把其列为濒危动物,过去40年由于栖息地减少和水污染等问题,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巨型水蝎是最大的半翅类动物,是生活在淡水池塘、湖泊、水流缓慢的溪流和北美洲、南美洲及东亚河流里的Lethocerinae的亚种。
Lethocerus最长可达15厘米,喜欢昼伏夜出,会飞,它们借助满月发出的光进行迁徙。它们有毒,通常会突然咬上一口,把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偶尔会咬人类,人被其咬后,伤口会有灼烧感,而且这种感觉会持续数小时。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5日报道,日前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第111届美国微生物学学会会员大会上,蒙大拿大学的研究人员称,细菌等微生物在多种天气事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地球水文循环和辐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蒙大拿大学的亚历山大-米肖研究发现,在冰雹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就已经有细菌的存在,这意味着在冰雹形成早期细菌就参与其中。由于在云中形成的冰晶是形成降雪或降雨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细菌微生物在冰晶的形成中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除冰雹外,降雪、降雨等其他形式的降水可能也与此相关。
米肖和他的同事是在对数个直径超过5厘米的雹块进行分析后得出上述结论的,这些冰雹收集自2010年6月该校所在地区的一场强对流天气当中。研究人员将这种大冰雹分成了四层,对每一层都分别进行融化和分析。结果发现越接近冰雹内核,可被培养的细菌数量越多。
米肖说,成核的粒子或微粒是形成有效降水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将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核可以是细菌或者其它生物微粒。
出席该次会议的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布伦特-克里斯特纳说,云层中的悬浮微粒对冰核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云层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冰晶无法自发形成,必须有赖于冰核的存在。虽然各种各样不同的粒子都可以充当冰核,但是微生物微粒最为活跃,它们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就能加速冰晶的形成。目前研究最为充分的生物冰核是一种名叫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的植物病菌。丁香假单胞菌具有的一个独特基因,能对其外部膜中的蛋白质进行编码,使其具有束缚水分子并将其排列在一起的功能。这种细菌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冰核模板,可以大幅提高冰晶形成的速度。
研究人员称,气溶胶云层仿真模型实验显示,高浓度的生物内核对冰晶的集中程度和尺寸、对流层中云层的覆盖状况以及地面的降水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还能减弱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大气中生物冰核的分布以及温度变化情况,都证明了生物冰核在地球水文循环和辐射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快速消退的冰河
快速消退的冰河经常被人们描述为“矿井中的金丝雀”,它们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弗朗兹·约瑟夫冰河座落于新西兰南岛的南阿尔卑斯山,终点位于一片温带雨林,与其他很多冰河截然不同。事实证明,这条冰河与南阿尔卑斯山的其他冰河相比“抗融”能力更强,最近几十年不但没有消退,有时还呈扩张趋势。但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如果气候变暖趋势无法得到遏制,弗朗兹·约瑟夫冰河截至本世纪末将消退5000米。
马尔代夫群岛
马尔代夫群岛由1200座热带岛屿构成,80%的地区高出海平面不到1米。长久以来,这个岛国的居民便意识到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威胁着他们的生存。2008年,马尔代夫政府宣布拿出部分旅游业收入设立一向基金,用于购买一个“新祖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岛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在搭乘污染环境的客机的旅游者身上,而客机排放的温室气体正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之一。
姆布蒂矮人
刚果盆地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热带雨林,虽然幸存的雨林仍有90%左右,但砍伐和采矿正在威胁着这一物种丰富的地区。姆布蒂矮人族生活在刚果东北部的伊图里地区,他们男女平等,没有统治阶级,不幸的是,森林砍伐和当地爆发的冲突导致他们的生存面临严峻威胁。2003年,姆布蒂族的一名代表向联合国机构证实,他的族人遭到猎杀,尸体被参与内战的士兵吃掉。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的白色山坡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的白色山坡是一种图腾,同时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气候变化象征。根据预测,这座非洲最高峰将在几十年内丧失积雪,严重影响依靠融水生存的查加和马萨伊部落。对于导致积雪融化的原因,科学家的观点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森林砍伐破坏了当地天气模式,其他人则将矛头指向气候变化引起的非洲东部干旱。
萨恩族
萨恩族(San)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地区,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便面临很多外部因素的威胁。面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沙漠化形势加剧以及对土地充满饥渴的牧场不断扩张,他们被迫前往更为荒凉的地带,寻找水和灌木丛。萨恩族的人口一度达到数百万,目前仍保留着传统狩猎-采集者生活方式的族人估计已不到2000人。
丹顶鹤栖息地
象征主义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丹顶鹤是日本人眼中长寿、忠诚和吉祥的象征,它们面临的严峻生存现状更令人感到悲哀和痛心。几十年来,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家不断向沼泽地扩张,导致丹顶鹤的栖息地面临威胁。据估计,日本的野生丹顶鹤数量已不足3000只。
德国哈里根群岛
德国哈里根群岛的存在与北海潮汐密不可分。中世纪,这座群岛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同时也更为富饶,但随着时间流逝,海水侵蚀导致哈里根群岛逐渐萎缩。现在,岛上居民的住宅均建在几米高的小山丘上,防止遭到洪水侵袭。这种小山丘被称之为“Warften”,由泥土、麦梗、牲畜的粪便堆积而成。在经常遭海水淹没的盐土草地,虽然仍能看到牲畜的踪影,但这种景象还能持续多长时间,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哈里根群岛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堤坝保护状态,一旦遭到可怕的潮汐袭击,大部分地区便会被海水淹没。
苔原
苔原面积巨大,占地球大陆块的近10%,其表面下方的土壤经常处于冻结状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土壤融化,苔原地区的树木因根部失去支撑开始倾斜,好似喝醉酒一样。土壤融化同时释放出温室气体甲烷,对石油和矿业公司扩大开采规模构成威胁,继续开采只能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
>
江苏盱眙遇60年罕见大旱龙虾减产螃蟹濒死(图)"
331年前,黄河夺淮,水淹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此地属今日江苏盱眙;331年后的今天,江淮大旱,淮河、洪泽湖水位告急,明祖陵地宫探头露脸。
旱情在盱眙俯拾皆见!
当地明祖陵镇,小麦高不足膝;干涸的水沟里,抗旱的农民奋力踩铁锹,就是挖不动土;农民们担忧,小麦歉收之后,6月10日前后的插秧,会因为干旱而耽误。
在城里,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干旱
但干旱就在我们身边
似乎一夜之间,干旱突如其来:2009年的华北大旱如此,2010年的西南大旱如此,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干旱更是如此。
说突如其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干旱似乎只是在“局部”。哪怕出门几十里就是无法耕作的土地和无法养殖的鱼塘,但只要自来水管里能够出水,很多人对干旱是没有太多感觉的。
而在苏北,那一块块龟裂的土地,那一张张农民焦灼的脸,当身临其境时,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揪心——他们正在承受的,是一场60年来罕见的旱情!
干旱会缓解的,令人震惊的这一幕会过去的。但是,我们不能逐渐忘却……
一座本来泡在水下的陵墓……
水下皇陵“露脸”后得注水保护问题是水灌进去又干了,只好再灌
抽水淹池,才过了4天多,地宫拱门又露出来了。昨日上午,记者探访盱眙县明祖陵陵园,地宫汉白玉横梁上,300多年前留下的朱砂历历在目。半月形的水池已见底,浅水里有成群的小鱼游动。拱门下的一汪水里,一条小鱼在翻肚挣扎。
在当地人杨军记忆中,1991年发大水,明祖陵陵园内,水超地面10多厘米。后来洪水消退,明陵地宫所在的水池,水深一度有1米多。他预料不到,20年后陵园遭旱灾,水下皇陵会露脸。如今,陵园内,不乏有听闻风声,前来看热闹的外省游客。
明陵园管委会副主任陈义友说,他们一直在注意水位变化,5月19日,第一次发现地宫的拱门和甬道浮出水面,“300多年来,这是头一回。”当天上午,管委会就向县里作了汇报。
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衣冠陵,祖父母的实葬地。按当地人的话说,地下的宝贝不计其数。“尽管文物考古价值很大。上级领导慎重考虑,还是决定抽水恢复原貌。”陈义友说,这其中,既有不易开挖的因素,更有永久保存文物的用意。
5月20日晚,管理人员抽水入池。但地宫的水位在地下接通附近的湖域河域,才几天过去,皇陵又露脸了,“今天下午就抽水,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文物环境。”陈义友说。
一块本该丰收的土地……
一位种粮大户正在带人“抗旱”
他足足亏了150万
种粮大户王印石损失惨重。在小麦种植区,除非等到收割,地里几乎看不到人,但在明祖陵镇明祖陵村乡道旁的旱沟里,记者遇到了65岁的王印石,他在指挥一帮农民“抗旱”。
一个老农用力踩着铁铲,想把沟挖得更深,但脚下都是硬土。“根本就挖不下去。”在他们身后,是更多的旱沟,还有大面积的“矮麦”。麦穗齐平,但又青黄相杂。走进地里,小麦都不及膝盖高。在盱眙多个乡镇,记者看到绝大多数的麦地,长的都是这种“矮麦”。
“往年,包括去年,麦子都是齐腰高。亩产八九百斤。”出租农地的于保友说。今年的情形,王印石没有预见。这片农田本算肥沃,靠近洪泽湖和溜子河,引水灌溉起来容易,去年冬天,他和另一朋友在这里承包了3200亩地。“算得上是盱眙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了。马路两边,这一大片全是我的。”
王印石搞农场承包11年,这是第一次失手,他的焦灼写在脸上。拔起几棵最矮的青麦,长约25厘米,“正常的麦子是这个3倍长,穗也更长更粗。”王印石说。
即使亩产800斤,也是个不错的收获。但如今,平均亩产300斤都不一定能有。“1斤就是1块钱,一亩地少500块,3000多亩就少了150万。”王印石欲哭无泪。他的账本里,一年的承包经费是230万,种麦成本则是140多万。
一片本应丰美的水域……
石臼湖的螃蟹呢?
缺水就不能脱壳,最后可能死亡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53岁的溧水县水产良种场养殖大户张跃明站在水塘边愁眉苦脸。
在他的身后,正常蓄水十几米深、面积达207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已干涸见底。湖里29100亩围栏养殖螃蟹的滩涂严重龟裂,湖底现出一道道八九厘米宽裂纹。
“我承包了170亩的水面繁殖鳜鱼苗,还养螃蟹,投入80万元。”张跃明说,今年洪蓝镇就没有下过雨,石臼湖也干了,鱼塘无法换水,只好把两三个塘的水抽到一个塘,再不下雨,水没了,鱼就死完了,连本也收不回来,现在已亏50多万了。”
“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站在鱼塘里捞水草的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说:“从来也没听说过石臼湖还能干!”
“水快没了,鱼塘里的水草必须捞出来,不能和鱼苗、螃蟹争氧气。”张跃明补充道:“像我这样的养殖户在石臼湖边还有很多。”
洪蓝镇紧临石臼湖,是溧水县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之一。当地的螃蟹养殖户李爱顺自家有80亩稻田养殖的螃蟹,如今石臼湖干涸了,自家的池塘也面临干涸。现在这个时节,螃蟹正处在第二次脱壳到第三次脱壳生长期,对水源的需求量也很大,严重缺水,会导致螃蟹不能按时脱壳,最后导致死亡。现在
60年来罕见旱情
盱眙高淳溧水
今年以来,江苏全省降雨较少。目前,全省部分地区旱情已达60年来最严重程度,一些湖泊干涸,淮河下游断流,太湖水位处于历史最低水位。
“这是江苏省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部分地区达60年罕见。”江苏省防办副主任宋玉对当前全省严重旱情十分忧虑,他说,目前的旱情可归结为“两少一大”。
一是全省降雨量较少。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去年10月份以来,全省降雨持续偏少。今年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1-5月,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江淮和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均为60年来最低值。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二是各流域上游来水异常偏少。水文数据表明,目前,长江干流流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为1950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
三是用水量增大。今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加之降雨减少,上游来水减少,各大湖泊水量明显减少。 据新华社
接下来
南京持续晴好一直到6月2日
全省没有大雨
本报讯 凉爽的日子就要暂告一段落。从今天开始一直到5月底,南京将再次进入晴热少雨的周期当中,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提醒有关部门做好抗旱工作。预计周六南京的最高温度将升到30℃。
根据气象台的预报,今天本省东北部地区阴有时有小雨并渐止,其它地区阴转多云。27日到29日,全省无降水,温度逐日上升,南京周五28℃,周六可达30℃。30日前后,南京以多云为主。31日至6月2日,全省无降水。
今年第2号台风“桑达”已于昨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原本有望给大陆输送水汽的输送带被台风“桑达”环流吸引,所以干旱区域降雨暂时无望。 (于丹丹)
为什么干旱来势汹汹?
祸首是异常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干旱明显。
也不能忽视水利“欠账”
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河道湖泊非法挖沙,河道因此严重下切,水位下降,从而出现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另外,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上游小水电站拦蓄河水,也制约了抗旱。
因旱每日停水6小时? 盱眙否认
称只是老水厂不堪重负临时降压供水,6月初即可恢复正常供水
昨日,江苏省盱眙县政府部门就“盱眙因旱每日停水6小时”的消息正式辟谣。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存在因旱停水的情况。目前当地确实出现了供水不畅的情况,但与干旱无关,根本原因在于现有水厂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所以供水部门在特定时间采取了“降压供水”的措施。随着新水厂6月初的投入使用,这一现象将随之结束。
三峡上游蓄水诱发大旱? 专家否认
专家说:不能一遇极端天气就怪三峡,没有三峡干旱更严重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人士。
网友指责“三峡诱发干旱”
在互联网上,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北京网友“牛村长”说:“高峡平白无故地出了个平湖,把本该流向下游的水都拦了。气候不受影响才怪!”
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专家说“没三峡干旱更重”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三峡水情记录显示,自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时的175米消落至24日的152.7米。“在此水位区间,三峡水库原有存水约173亿立方米,现已释放至中下游。”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水文站点水位明显回升。
蜘蛛会采用一些非比寻常的方式捕食猎物,它们的捕猎策略包括分散猎物注意力或者进行诱惑,非常聪明而可怕,让猎物防不胜防。蜘蛛是动物世界的捕猎高手,它们中很多会将猎物牢牢粘在网上,而后利用毒液让猎物丧失移动能力,最后便是享受美餐。世界上已知的蜘蛛种群大约在4万种左右,捕猎策略之多令人吃惊。
蜘蛛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雨林、沙漠还是海岸一带的潮池,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与它们的栖息地一样,蜘蛛的饮食习惯和捕猎方式也富有多样性。除了我们熟知的昆虫这一猎物外,蜘蛛还会捕杀包括蛇和鸟类在内的小型动物。
1.钓鱼蛛
钓鱼蛛
一只钓鱼蛛正在享用一只蝌蚪
这种蜘蛛分布广泛,生活在水边,靠“钓”水生昆虫、小鱼和青蛙为食。捕猎时,钓鱼蛛会等在水边,通常将前腿放在水面上,探测潜在猎物的振动。一旦猎物足够接近,钓鱼蛛便会用尖牙展开攻击。此外,它们还会在水面上追逐猎物。第二幅照片在加蓬拍摄,一只钓鱼蛛正在享用一只蝌蚪。
2.大金蛛
大金蛛
这种蜘蛛的丝发出金光,它们才因此得名。一些大金珠会特意设计它们的网,织出Z字形图案,在明亮的阳光下吸引蜜蜂等猎物,或者在阴影下对网进行伪装。大金珠能够织出巨大而坚固的网,能够粘住鸟类等大型猎物。照片在澳大利亚凯恩斯附近的一个后院拍摄,一只大金珠正在享用鸟餐。这只不幸的鸟可能是自己撞上蜘蛛网的,也可能是掉进蜘蛛网的。
3.流星锤蛛
流星锤蛛
夜幕降临后,流星锤蛛便做好对猎物进行致命诱惑的准备。它们让一个粘性诱饵悬在一根蜘蛛丝上。这个诱饵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可发出类似雌蛾的味道。对于寻找雌蛾进行交配的雄蛾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以抵御的诱惑。随着猎物靠近,流星锤蛛摆动它们的诱饵,用充满粘性的一端击中猎物。一旦猎物被粘住,它们便奔过去将猎物杀死,而后美美饱餐一顿。
4.喷液蜘蛛
喷液蜘蛛
喷液蜘蛛会将毒液、粘液和丝的混合物喷向猎物
喷液蜘蛛会将毒液、粘液和丝的混合物喷向猎物。这种一种致命的混合物,呈Z字形图案,像信封一样,套住猎物并让它们丧失移动能力。喷液蜘蛛的喷射速度可达到每秒95英尺(约合每秒29米),整个攻击行动在几毫秒内发生。它们的两个尖牙均可喷射致命蜘蛛网。
5.撒网蛛
撒网蛛
这种蜘蛛会以倒立姿势悬挂在蛛丝上,而后用两条前腿织出一个网陷阱,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来。如果飞行昆虫已经在射程之内,撒网蛛便会将网撒向猎物,在空中将其捕获。如果昆虫在下方穿过,它们便向下投射,将猎物罩住。
6.黑寡妇蜘蛛
黑寡妇蜘蛛
黑寡妇蜘蛛能够织出错综复杂的网,诱捕猎物。这种蜘蛛主要以昆虫为食,有时也会捕食蛇等动物。它们的毒液对脊椎动物毒性更大,人被咬伤后也会中毒。值得一提的是,雌性黑寡妇在交配之后很少吃掉雄蛛。
7.波西亚跳蛛
波西亚跳蛛
波西亚跳蛛会捕食其他蜘蛛,根据猎物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捕猎策略
波西亚跳蛛会捕食其他蜘蛛,根据猎物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捕猎策略。如果是喷液蜘蛛,它们会从后面发动攻击,防止遭到粘性毒液的反击。对于危险性较小的猎物,一些波西亚跳蛛通过模拟被网粘住的昆虫或者潜在配偶的振动,潜入另一只蜘蛛的网。科学家尚不知道波西亚跳蛛为何不会被其他蜘蛛的网粘住,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的研究员斯迪姆-威尔库克斯认为波西亚跳蛛的蜡或油基外层可以让它们在其他蜘蛛的网上畅行无阻。
8.刺客蛛
刺客蛛
刺客蛛喜欢捕食其他蜘蛛
刺客蛛喜欢捕食其他蜘蛛。这种蜘蛛颚部奇长,会利用末端的尖牙展开远距离攻击,刺杀猎物。为了防止尖牙拖地,它们会用“脖子”支撑长颚。刺客蛛会拉扯目标猎物的网,诱使它们上钩。科学家认为这种蜘蛛会模拟被网粘住的昆虫或者潜在配偶的振动,让猎物毫无怀疑。刺客蛛主要生活在南非、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新西兰以及南美洲南部地区。
9.栉带球蛛
栉带球蛛
栉带球蛛分布广泛,它们没有毒腺,会用蛛丝将猎物紧紧缠住,直至它们死亡。栉带球蛛长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能够像梳子一样,梳理吐出的蛛丝。这种梳理能够产生绒毛状物质,用于诱捕昆虫猎物。(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