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这是1979年2月26日,“先锋-金星号”探测器在紫外波段拍摄的金星云层画面
这是1979年2月26日,“先锋-金星号”探测器在紫外波段拍摄的金星云层画面
这是一组拍摄于红外波段(波长3.8微米)的金星南极上空气旋的图像,由欧洲空间局正在金星轨道运行的“金星快车”探测器搭载的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光谱仪获取。图像上反映的是金星上空大约65公里的高度上的云层顶温度分布情况。暗色区域指代温度较高。也就是高度较低的区域。可以看到在气旋的中心,温度约为250K(约合23摄氏度)的温度区间上是这个气旋中海拔高度最低的区域,显示了最高的温度数值
 
 这是一组拍摄于红外波段(波长3.8微米)的金星南极上空气旋的图像,由欧洲空间局正在金星轨道运行的“金星快车”探测器搭载的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光谱仪获取。图像上反映的是金星上空大约65公里的高度上的云层顶温度分布情况。暗色区域指代温度较高。也就是高度较低的区域。可以看到在气旋的中心,温度约为250K(约合23摄氏度)的温度区间上是这个气旋中海拔高度最低的区域,显示了最高的温度数值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乍一看,为金星做天气预报似乎是一件极其简单而枯燥乏味的事情,因为金星上的天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但现在看来这一点可能要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人们很早便已经知道金星是太阳系的地狱——地表温度超过480摄氏度,连铅块都会熔化。空气中弥漫着浓硫酸液滴组成的雾气,这还不算,这里的地表大气压是地球表面大气压的90倍,人站在上面会立即被压扁。因此,在规划金星考察计划时,永远不要指望金星上会有好天气,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金星的这种地狱般的天气是不会变的。

  蒂姆·莱文古德(Tim Livengood)博士是美国国家地球与空间科学教育中心的研究员,现在他在马里兰大学任职,他说:“金星上发生的任何气候变化都将引人注意,因为这颗星球上有着太多的因素限制着天气的变化,这让这里的天空几乎一成不变。”

  莱文古德解释说:“地球上存在四季变化,这是因为地球拥有23度的黄赤交角(即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这样一来,在一年之中地球上各地的光照强度以及白天的长短会出现变化。然而金星的黄赤交角数值太大了,它的这一数值为177度,这就相当于金星整个颠倒了过来,反而相当于仅有3度的角度了。因此太阳光几乎可以一直直射金星的赤道附近纬度带,季节变化很不显著。另外,金星的轨道偏心率也比地球的小,也就是说它的轨道形状更圆,这样也就不会出现离太阳太远或太近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由于距离太阳远近的变化而导致的温度差异。你或许还会说,金星的晚上温度总会比白天低一些吧?确实,由于金星自转极慢,金星上的一晚上几乎要相当于地球上的两个月。但是事实上,由于金星被一层充满硫酸云和二氧化碳的浓厚大气层包裹,很难散热,因此它表面上白天和黑夜的温度几乎是一样高的。最后,金星上几乎所有的水都已经散失殆尽了,因此你也不能指望会有任何飓风或者暴雨来给你降降温。”

  然而,根据最新一项由美国宇航局及其国际合作伙伴们进行的研究项目显示,在更高的海拔上,金星的高层大气却显示出了更加复杂的模式。研究小组利用望远镜发现在红外波段中观察时,在金星上空大约110公里远离令人窒息的云层上方,金星大气中间层和热层区域里寒冷,洁净的空气中正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事件。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特雷多·卡斯托克(Theodor Kostiuk)博士说:“尽管在这些高海拔上,金星极地上空的空气温度一般总会低于赤道上空空气的温度,但是偶尔极地上空的温度会变得较为温暖。”他说:“在地球上,有一个被称之为‘哈德利环流’的气流循环模式存在于赤道与两极之间: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并向两极运动,最后在极地变冷下沉回到赤道,从而构成完整循环。由于近地面的大气密度较高,从上空下沉的气流会被压缩并因此升温。然而我们在金星上看到了恰好相反的进程。另外,尽管金星上各处的温度相当均衡,但是在中间层-热层范围内,我们发现在金星低纬度地区上空,短短几个地球日内就会出现幅度达到30度的温差变化。金星的极地地区上空高层大气环境相对稳定,但是仍然纪录到幅度达到15度左右的变化。”

  卡斯托克和莱文古德参与撰写的这一论文已经发表在了7月23日出版的在线版《伊卡鲁斯》杂志上。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吉多·索纳本德(Guido Sonnabend)博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金星大气的中间层和热层非常活跃,由太阳热量和东西方向纬向风带相互竞争。可能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局地的温度变化以及随时间出现的起伏。”

  根据研究小组的观点,这种出现于金星高层大气中的温度起伏有着诸多可能的原因。金星大气中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全球性气流会引发扰动,其运行时速超过320公里,且方向各自相反。这会导致不同高度间气流的热量交换,并进而导致高层大气温度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在金星极地存在的巨型气旋也可以产生扰动,并造成气压值的改变并进而引发温度变化。

  除此之外,由于小组所研究的金星大气层面位于其浓密的云层上方,因此这里的温度环境也会受到日夜转变时太阳光照强度改变的影响,而从赤道到两极纬度逐渐增加也会对此产生相应的影响。事实上金星的这一大气圈层海拔已经足够高,它甚至会受到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的影响,如太阳耀斑爆发或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ME)等等。

  长期观察显示,金星上层大气表现出以日,周,乃至以十年为长度单位的变化。1990年至1991年间测量的温度数值显示当时要比2009年时温暖一些。同样的,在2007年使用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行星风带和组成外差震荡设备”(HIPWAC)金星的观测则发现当年金星赤道地区的温度也要比2009年的数值显得温暖一些。科学家们表示,既然现在已经确认发现金星高层大气中存在着变化,那么便需要在未来进行更多的观测来确定究竟是哪些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影响着金星的高层大气环境。

  卡斯托克说:“除了这些变化之外,我们还发现在这一高度上,依据现有主流模型,即‘金星大气国际参考模型’计算得到的温度数值要低于实测数值。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用以对现有的金星大气循环模型进行相应修正。”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将金星比作是地球的姐妹,因为它们两者大小相当,很多地方也具有相似之处,但是现在的两颗行星却已经大相径庭,完全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那么为什么当初如此相似的两颗行星竟会得到如此迥异的结局?科学家们相信对于金星的研究将最终帮助我们进行对比反思,更好地理解地球大气的演化历史,了解为什么地球今天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而金星上却成了一片死亡的沙漠?

  小组此次对金星高层大气中的风速和温度数值进行了测量,使用的方法是借助望远镜观察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在太阳光照下被激发产生的红外光辐射。红外光肉眼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以热量的形式表达它的存在,经过特殊设计的仪器却可以非常灵敏地在红外波段进行探测工作。

  研究小组将他们活的的观测数据与1990年~91年期间戈达德中心得到的数据,以及2009年美国宇航局夏威夷红外望远镜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相应的结果。(晨风)

  北京时间10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一种光学燃料,这种光学燃料可以取代石油燃料成为汽车的代用燃料。

  近年来,来自中国台湾的化学博士郭彦廷一直在参加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化学项目,并期望能够研制出一种新材料,以便在化学反应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产生电能。郭彦廷表示,“人们总是认为化学只是一些试管实验,并没有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一个焦点话题就是‘绿色化学’,即利用化学知识生产某种更环境友好型材料来取代某些事物,如生物可降解产品或清洁能源。”

  为了进行清洁能源研究,郭彦廷研制和分析了能够与光起化学反应的金属氧化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也被称为光催化剂,当被阳光触发时会产生化学反应,但在化学反应中并不会被破坏。光催化剂是生产新燃料的关键,如日光汽油。为了生产日光汽油,阳光被照射进一个水箱中,水中包含了光催化剂。阳光触发催化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这一反应导致水分解成为氢和氧。当氢与一氧化碳结合时会形成一种合成气体,即合成气。这种合成气是化石燃料的基本构件,也可以用于驱动汽车。

  近年来,日光汽油的技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实验室也在尝试改进和完善这一生产过程。但是,事实证明,研制光催化剂难度较大。郭彦廷的研究就是在实验室中生产出新型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制造一种光催化剂,郭彦廷将众多不同的元素混合成粉末形态,然后将它们以700到850摄氏度的高温进行蒸煮。

  新材料生成后,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紫外线频谱仪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科学家从而能够从结构上对光催化剂进行性能上的改进。为了改变新材料的光催化属性,郭彦廷重点增加材料的表面区域。一个增加的表面区域意味着更大、更好的化学反应。一种材料表面区域越大,光催化性能越强,也就意味着日光汽油或其他可替代燃料更光明的未来。

  郭彦廷到来堪萨斯州立大学后,师从肯-克拉邦德教授。克拉邦德教授是该校著名的化学教授,是将化学物质转化为新型环境友好型材料方面的专家。(彬彬)

水星表面发现神秘乳酪状洼地 尚属太阳系首例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0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最新高分辨率照片显示,水星表面惊现大量类似瑞士干乳酪结构的洼地,这种奇特地质结构在太阳系其它星体还未发现过。

  该地形被称为凹陷洼地,直径从数十米至数千米之间,是迄今在太阳系观测到最为奇特的一种地质结构,凹陷洼地位于数万米以上直径的碰撞陨坑之中。它们簇状分布在碰撞陨坑的坑壁和底部,多数凹陷洼地非常平滑、底部平坦,存在较强反射性物质。

  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大卫-布赖威特(David Blewett)是该项研究合著作者,他说:“这种乳酪地形普遍存在于水星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地区。”布赖威特强调,虽然从地质角度分析水星曾被认为是一颗死亡行星,在过去数十亿年里行星表面很少发生变化。而这些凹陷洼地看上去形成年代并不久远。我认为近代水星具有显著的地质活跃性。

  研究人员认为,凹陷洼地可能形成于水星火山活动时期,水星表面硫磺等挥发性物质暴露于太阳风(从太阳表面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之下。由于水星并没有大气层,太阳释放的带电粒子流可直接轰击水星表面,蒸发易挥发性矿物质。或者太阳灼热的热量能够“沸腾”水星表面矿物质。

  布赖威特说:“太阳风微粒可抹杀硫化矿物质,这些硫化物将损失,导致矿物质破坏粉碎。”之前的观点认为水星是一颗烧坏的煤渣,布赖威认为这是非常荒诞的,他说:“目前看来这颗水星仍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电 (谢波)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于30日下午16时09分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据悉,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实施的。今天早些时候(1时58分),天宫一号在飞行至第4圈时,成功实施第一次轨道控制,其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升至355公里。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基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说,近地航天器发射后,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缓慢降低。通过此次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从而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大量宝贵燃料。

  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一号平台上交会对接机构等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测试,还将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完)
 

澳洲惊现纯白色座头鲸现身几率为千分之一(图)

  科学网讯(kexue.com),一头通体全白的座头鲸惊现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看起来仅出生数周,大概有12英尺(约3.65米)长。这种纯白色座头鲸估计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水域仅有10到15头,出现几率仅为千分之一。
 
  目击者韦恩•费文思看见了座头鲸浮出水面的瞬间。“这是一辈子也轮不上的运气。”费文思说,“我们当时正在漂流,突然,我看见一只白色的小鲸鱼出现在海面上。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据费文思说,这头白色座头鲸接近了他的船,饶有兴趣地“研究”了一下。“我得交了多大的好运才能看见这样的生物,它让我觉得这才是大堡礁最珍贵的宝藏。”费文思说。

  大堡礁的管理人员马克•里德认为,这头通体纯白的座头鲸也许是因为父母都有隐性的白色基因,不过也有可能它本来就是白色品种。这一猜想不禁让人怀疑它是史上著名的白色座头鲸米伽罗的后代。但是里德称,未经过DNA测试,他们也不能确认这头小鲸与米加卢是否有血缘关系。“如果这是米伽罗的后代,就说明海洋中还有和米伽罗一样的纯白座头鲸。不然它的后代就会有斑点。虽然这会非常罕见,但是我们还是推测它应该与米伽罗有血缘关系。”里德说。

  链接:世界唯一一头白色座头鲸米伽罗(Migaloo)

  根据太平洋鲸鱼基金会记载,约20岁的米伽罗是世界上唯一的白色雄性座头鲸。米伽罗(Migaloo)是澳洲土著语“白色”的意思。它在1991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水域被世人发现。直到2009年,米伽罗才再次在澳大利亚海域附近出现,爱护动物的人士终于松一口气,因为米伽罗并没有死在日本捕鲸船的“魔掌”之下。

  为了保护这条极珍贵的白座头鲸,澳大利亚当局颁令,任何人以快艇、直升机、飞机等形式走近米伽罗,将会被处以罚款,合约人民币8万元。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中新网10月1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卫生官员30日称,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死亡的人数升至15人,另有84人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说,全美已有19各州报告了李斯特菌感染病例。

  在染病死亡的15人中,5人来自新墨西哥州,3人来自科罗拉多州,2人来自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马里兰州、密苏里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各有1人患病死亡。

  该中心27日报告,美国有18个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其中至少13人死亡。

  此前,美国曾发生多起因感染李斯特菌而导致加工肉类和奶酪被召回的事件,而此次李斯特菌污染新鲜农产品是事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新发展。

  这是美国自1998年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疫情。
 

科学家发现“一心多用”只会让人类损失更多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那些经常“一心多用”的人,恰恰有着最糟糕的记忆力。不仅如此,一心多用的人还容易患狂躁症、胃病、心血管病,甚至社交能力都会变差。 

  “一心多用”只会让我们损失更多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怎么可以这么健忘。” 一位女士感叹自己因记忆力严重衰退,总是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事,“从早上起床的那一秒,我就要同时做很多事———我要穿戴整齐,把孩子们从床上叫起来,同时规划当天的第一个会议———如果我不这么同时进行的话,这一天我很难完成那些我需要完成的事。有时候我真的担心自己会精神错乱,我总是因为忘记事情而犯错误,从而又有更多事情去处理。”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那些经常“一心多用”的人,恰恰有着最糟糕的记忆力。不仅如此,一心多用的人还容易患狂躁症、胃病、心血管病,甚至社交能力都会变差。

  信息量过多,接受速度会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埃亚勒·奥斐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说:“一切都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当人们始终在接受眼前的所有信息时,他们就难以令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保持独立。”另一位科学家安东尼·瓦格纳也说,“无法过滤信息,意味着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导致处理信息速度变慢。”

  研究人员利用层析X线照相法,去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作用。额叶前部皮层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大脑处理两件事的转换需要时间,人们可以通过练习缩短转换时间,却不可能将其缩短到任意小的数值。而且练习所产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事情的难易程度。

  加州大学科学家马克的研究也显示,当人们在不同工作中换来换去时,他们工作速度的确快,但效率其实很低。

  研究人员指出,除了一心多用处理工作事务,我们如今还有铺天盖地的新信息需要去消化和记忆。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视和其它电子产品里,都源源不断涌现出新鲜事物,科学家估计,如今人们希望大脑一天之中可以尽量去处理完的信息量,相当于100年前,我们的曾祖母整整一个星期收到的信息量。“当不同信息同时涌现在记忆中,人们会无法筛选出与当前目标不相关的信息,甚至还会禁不住去思考那些尚未开始做的事情,于是会出现顾此失彼。”

  长期一心多用,影响身心健康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边走路边说话会损害健康。由于说话和呼吸属于大脑同一区域控制,边走路边说话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信号传输的中断,腹部肌肉活动减弱,脊椎等部位也易受损。同样,如果一边进食,一边思考问题,或一边进食,一边看书、看电视,由于大量血液要供应脑部工作,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长此以往,会导致胃病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危险的精神问题,比如成年人的狂躁症,或者孩子的学习障碍和自闭症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厄尔·米勒研究证实,同时做两件或多件事需要付出更多脑力。他对志愿者进行脑部扫描,发现同时处理不同工作时,即使面前有很多看得见的物体,也仅有一两件会引起大脑的反应,这表明我们实际上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两件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太多不同工作时,只会来回忙碌,做无用功,因此容易导致大脑的处理能力透支并引发严重脑部问题。

  澳洲中央昆士兰大学行为科学家艾伦·基恩博士认为,“一心多用”是狂躁症蔓延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大脑中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包括应激激素指标的长期增加。这会使人们更倾向于好斗并且容易冲动,同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长远来看,“一心多用”引起的心理和治理损耗会导致更普遍的危害,年轻一代面临的危险尤其大。

  年轻人“一心多用”时间越长,集中注意力能力就越差。边学习边做别的事,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因此美国神经科学家加雷·斯默警告说,在性格形成时期总是“一心多用”的孩子,社交能力会变差,他们会误解甚至无法理解那些微妙的、非言语的信息。

  运动与睡眠,有助提高效率

  研究人员认为习惯长期“一心多用”的人,可能要么是先天的注意力不集中,要么是因为一次性吸收太多东西,导致认知控制受损。

  想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我们有意识地去主动停止一些“一心多用”的做法。比如你在查邮件,就别在那个时候接电话;如果你在阅读,就把电视关上……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最有效。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让自己保证足够的睡眠,睡眠对于记忆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消化和巩固白天获得的信息。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上午学习一项新任务后,那些有90分钟午睡的人,在一天结束时能够回忆出上午学习的新任务的信息量,明显要比那些没有午睡的人多得多。

  锻炼身体和活跃大脑也是一种自我救治的方法。任何身体锻炼,如每天慢跑或游泳,都可以促进身体产生一种可以提高记忆力的化学物质,做填字游戏或数独游戏则可以保持大脑活跃。当你保持充沛的体力与清醒的大脑,试问又有多少事可以难倒你呢?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标本显微图: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甲虫外壳。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小孔。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标本显微图: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甲虫外壳。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小孔。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玛丽亚-麦克纳玛拉近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发表研究文章称,她的研究团队近期发现了许多1500万年到4700万前的甲虫化石,这些奇特的甲虫化石最惊人之处在于它们不仅仅身体结构和形状保存完好,甚至连外壳的颜色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好像活甲虫一样。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甲虫化石之所以能够保持原始的颜色,要归功于它们的结构性着色现象。色素的颜色是来自从化学物上反射的光线。与色素的原理不同,结构色是由光与纳米尺寸的表面几何图形交互作用产生。如果有纹理特别细密的沉积物取代了死亡甲虫腐烂的身体,那么形成的化石也会复制它原始的色彩。

  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玛丽亚-麦克纳玛拉介绍说,“结构色根本不需要化学物。我们希望发现的是,化石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产生颜色?如今我们在化石中看到的这些颜色是否与数千万年前它们活着的时候一样的颜色。”玛丽亚的研究团队从这些化石的表面提取了大约0.00008毫米的样本用于研究。这样大小的样本太小以致于无法用肉眼单独看到它,但在显微镜下足以看到明确的形状和细节。根据这些形状,研究人员利用根据现代甲虫外壳制造的模型进行计算,推断这些化石最初究竟是何模样。不过,预计与现实并不完全匹配。根据研究人员的计算,这些化石似乎比它们本来的颜色要稍微红一些。这些化石并没有完全复制甲虫最原始的甲壳,但也只是轻微地改变了光线的折射率。

  玛丽亚表示,“这些化石非常迷人。但我需要搞明白,这么小的身体为什么能够保存如此完好。”(彬彬)

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商业客机,利用形状独特的机翼获得升力
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商业客机,利用形状独特的机翼获得升力
Stratoliner将采用氢动力发动机进行高空飞行,可像鸟儿一样滑翔
Stratoliner将采用氢动力发动机进行高空飞行,可像鸟儿一样滑翔
从理论上说,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的任何飞机
从理论上说,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的任何飞机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斑尾塍鹬保持着鸟类不间断飞行距离的世界纪录。这种澳大利亚涉禽能够在中途不降落进食情况下一路飞往阿拉斯加,行程达到惊人的7256英里(约11677公里)。从斑尾塍鹬翅膀获得灵感,设计师威廉-布莱克为洛克希德公司设计了一款零排放的氢动力概念喷气式客机Stratoliner,利用类似塍鹬翅膀的机翼获得更多升力,进行高空飞行。

  根据他的设想,Stratoliner能够不间断飞往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同时不产生任何污染。但这一想法距离成为现实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氢动力飞行只进行了几次尝试并且仅限于小型飞机。布莱克的概念客机旨在彰显零排放客机的发展潜力,可飞往地球上的任何地区。这款客机在极大程度上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获得升力,进行高空飞行,从而减少空气阻力,像鸟儿一样滑翔。

  布莱克在美国工业设计网Yanko Design上指出:“特大型机翼能够产生大量升力,进而实现高度更高的飞行。Stratoliner采用4台低温氢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不会产生任何排放。与喷气战斗机一样,这款客机能耗很低,可节省大量燃料。”然而,低温氢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还没有成为现实,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想法。未来的空中旅行能否像澳大利亚的涉禽一样,让我们拭目以待。(秋凌)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科学家在多米尼加的水下洞穴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鳄鱼、树懒、蝙蝠、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化石。研究小组表示鳄鱼的尸骨在洞穴冷水中度过了数千年,可能属于一个已经灭绝的种群。通过对洞内发现的化石进行分析,科学家能够了解已经灭绝许久的动物当时的生活情况以及灭绝的原因。

  1.洞穴鳄鱼

洞穴鳄鱼(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洞穴鳄鱼(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一个鳄鱼嘴化石从淡水洞穴底部伸出。这个露齿颚部化石是附近一个完整鳄鱼骨架化石的一部分。整条鳄鱼的化石掩埋在淤泥中。目前,科学家正进行分析以确定鳄鱼的确切年龄和所在种群。研究小组认为这条鳄鱼的尸骨在洞穴的冰水中度过了数千年,可能属于一个已经灭绝的种群。

  除了鳄鱼化石外,潜水员在搜寻古代猴子骨骼化石时还发现了树懒、蝙蝠、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化石,分布在早已被水淹没的洞穴底部。研究小组领导人、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的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表示:“在古生物学遗址发现的化石往往埋藏在数吨岩石下方。它们受到侵蚀和天气影响,整个过程从动物死亡一直到被人发现。发现时,它们已经严重损坏。但在水下洞穴,我们却能发现保存完好的化石。”

  2.收集骨骼化石

收集骨骼化石(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收集骨骼化石(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多米尼加的一个水下洞穴,潜水员克里斯蒂安-皮塔罗正在洞底收集骨骼化石。这个加勒比海国家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质不稳定性,岩层中的化石很难完好地保存下来。研究小组表示,在多米尼加的一些地区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化石记录实际上就隐藏在被水淹没的洞穴中。通过对洞内发现的化石进行分析,科学家能够了解已经灭绝许久的动物当时的生活情况以及灭绝的原因。

  3.鳄鱼化石

鳄鱼化石(图片来源:Victoria Alexandrova)
鳄鱼化石(图片来源:Victoria Alexandrova)

  潜水员共潜入洞中两次,才将完整的鳄鱼骨架化石打捞出水,包括照片展现的头骨化石以及臂骨、腿骨、椎骨和尾骨化石。一个专家组用了整整3个小时,潜入洞穴,挖掘部分掩埋的动物骨骼化石。挖掘工作结束后,他们返回水面,更换氧气瓶后再度潜入洞穴,将骨骼化石打捞出水,整个过程同样历时3个小时。

  4.潜水员

潜水员(图片来源:Victoria Alexandrova)
潜水员(图片来源:Victoria Alexandrova)

  研究领导人罗森伯格(右)和两名潜水员注视着一棵无花果树下狭窄的入口,通往奥列格蝙蝠屋洞。在下潜26英尺(约合7.9米)之后,潜水员发现了至少4条鳄鱼的化石。这是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第一次证明多米尼加东部省份拉阿尔塔格拉希亚曾有鳄鱼生存。

  5.水下洞穴

水下洞穴(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水下洞穴(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类似照片展现的帕德勒·努斯特罗(Padre Nuestro)这样偏远的水下洞穴保存着生活在很久以前的动物遗骸,并且一直未被人们发现。罗森伯格说:“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我看过很多加勒比海科学家的报告。他们每天潜入这些洞穴,但在看到洞底的水池之后,他们往往就停止前进脚步。洞穴勘探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不适于普通人。我们的潜水员经过严格训练,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

  6.树懒化石

树懒化石(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树懒化石(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在奥列格蝙蝠屋洞被水淹没的洞底,潜水员戴夫-普拉特找到一个树懒骨盆和一颗鳄鱼牙齿。研究小组表示,多米尼加水下洞穴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有助于科学家了解一度生活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大型动物的生活情况。树懒和猴子等动物一度生活在这个岛国,现在的啮齿类大小或者更小的哺乳动物就只有这些化石。

  7.蝙蝠墓

蝙蝠墓(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蝙蝠墓(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在奥列格蝙蝠屋洞被水淹没的区域,潜水员发现了大量蝙蝠遗骸,发现地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蝙蝠墓”。罗森伯格认为,附近的洞穴一度生活着大型猫头鹰或者其他猛禽,现在已经灭绝。它们的遗骸以及猎物的遗骸散布在洞底。

  8.蛇脊柱

蛇脊柱( 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蛇脊柱(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一条蛇的脊柱化石从多米尼加一多沙洞底伸出。潜水员在一些洞穴发现了猴子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化石,在奥列格蝙蝠屋洞,他们主要发现了鳄鱼和蛇化石。研究小组表示,这个洞穴在被水淹没前拥有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态位,可能是一片沼泽地或者沿海环境。

  9.面对面

面对面(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面对面(图片来源:Phillip Lehman)

  一名潜水员逐渐靠近巨大的古代鳄鱼化石。这个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机会。虽然被冷水淹没有助于骨骼化石的保存,但这种保存方式也提高了提取DNA的难度。罗森伯格说:“动物遗骸在水中保存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大量生物降解现象。”浸满水的骨骼化石同样提高了年代测定难度。(孝文)

第 10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