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外表凶悍,但这可不是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也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人体医学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还证明鲨胺可以有效扰乱病毒的生命循环,使它们无法正常复制。这种抑制作用不管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生物活体环境下都同样有效。
尽管人类医学已经研制出诸多有效对抗细菌的药物,但是含有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都是非常特异性的,即某种药物只能专门针对某一种病毒起作用。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让先前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尔·扎斯洛夫(Michael Zasloff)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制领域。很有可能借助这一突破,我们将能够彻底治愈目前只能被当做慢性感染来对待的棘手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尤里卡”时刻
扎斯洛夫教授在1993年首先发现了鲨胺物质,当时他正试图在鲨鱼身上寻找抗菌物质,据信这种物质能对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病毒感染。这时他注意到鲨胺具有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神奇能力——这种物质似乎能阻止血管的生长。他很快意识到这一功效或许将有助于帮助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制分裂。
进一步的实验终于让他迎来了属于他的“尤里卡”时刻,他发现鲨胺不仅具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它还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扎斯洛夫教授回忆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一眼就看到了抑制作用,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动画片一般。”
鲨胺是一种带正电的分子,因此当它进入细胞之后会立即吸附在细胞内壁上,因为细胞内壁是呈负电性的。这样一来,鲨胺分子会逐步清理掉任何其它附着在细胞内壁上带正电的蛋白质分子,这样做是不会损害细胞的。
然而当病毒入侵细胞后,它们需要借助附着在细胞内壁上的那些蛋白质来进行自我复制增殖,但是它们却发现这些蛋白质都已经被鲨胺分子“踢出去”了,这样一来,病毒将无法繁殖。扎斯洛夫教授评价说:“这是唯一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化合物,科学界找不出第二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物质帮助鲨鱼在数亿年的演化史中占据优势,构成了这种物种成功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扎斯洛夫教授说:“鲨鱼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了不起,它已经适应了鲨鱼的免疫体系,和平共存。”
用鲨胺对抗人体病毒
在实验中,鲨胺物质成功抑制了登革热病毒对人体血管细胞的入侵,并阻止了乙肝和丁型肝炎病毒对人体肝脏细胞的攻击。并且,现在要得到鲨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从鲨鱼身体组织中提取了,早在1995年人们便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实验室合成。
扎斯洛夫教授和同事们还发现鲨胺对黄热病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鼠巨细胞病毒具抑制作用。在实验中,鲨胺成功抑制甚至治愈了部分实验动物的此类疾。他们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目前。鲨胺分子还只能进入那些具有“化学入口”允许它进入内部的细胞,如血管壁细胞,毛细细管细胞以及肝脏细胞等。但是基于鲨胺的改进药物配方将有望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对抗更多类型的病毒感染。
托德·莱德(Todd Rider)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比较药物学分部高级研究员,他说:“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目前为止,实验结果显示鲨胺对六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显示抑制作用,不过有数据显示鲨胺物质本身具有轻微毒性,并且在达到产生足够疗效的注射剂量时会对某些类型的细胞产生一些副作用。”
扎斯洛夫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鲨胺物质是否对于其它类型的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也不知道是否我们未来有能力使鲨胺注射达到疗效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
他说:“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临床实验将最终确认这种物质作为一种药物,其安全性对人体是否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根据一直以来测试的安全记录,扎斯洛夫教授预计人体临床实验可以在一年之内展开。他说:“7亿年以来,鲨鱼体内一直就有这种物质,而现在,这将成为鲨鱼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12种青蛙新品种。这些新发现的蛙种非常稀有,它们只有在单一环境下才能生存,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1. 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因其独特的“猫叫声”而得此名,它是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的12种青蛙新品种之一。据德里大学的生物学家比基-达斯说,体长1.4英寸(3.5厘米)的Nyctibatrachus poocha的生活方式非常隐秘,它们经常躲藏在印度喀拉拉西高止山脉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岩石缝隙里。1994年到2010年间,达斯及其同事在印度西海岸的森林里寻找生活在小溪里、喜欢夜间活动的蛙类Nyctibatrachus。据9月15日发表在《Zootaxa》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12种新种青蛙外,该科研组还重新发现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青蛙。
2.独特的交配
最新发现的乔格夜蛙拥有“极其独特的”养育方式,至少对青蛙来说,事实正是如此。青蛙妈妈和青蛙爸爸会共同守护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这种青蛙因其栖息地乔格瀑布而得名,它们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里。雄蛙在追求雌蛙时,它会坐在溪流上方的树叶或者树枝上,发出“招牌式叫声”。当一只雌蛙靠近时,它会用前爪抓住异性长达20分钟。然后它纵身跳下,雌蛙开始产卵,雄蛙给卵受精,然后用身体盖住受精卵。达斯仅在6种夜蛙身上发现这种双亲共同养育后代的方式,不过他怀疑Nyctibatrachus genus也存在这种情况。
3. 佳维夜蛙
达斯及其同事们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小豆蔻种植园里发现高声鸣叫的佳维(Gavi)夜蛙。它的名字是根据位于该种植园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佳维的名字命名的。12种新发现的蛙种,有几种非常罕见,它们仅生活在受到保护的小片森林里。佳维夜蛙等其他青蛙则生活在保护区外,它们需要环保努力的关注。
4.活跃的蛙
精力充沛的维亚那德夜蛙,雄性体长达3英寸(7.7厘米),现在它们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与它们的同胞不同,维亚那德夜蛙不会抛下自己产的卵,任由它们受到威胁,它们会守护在受精卵旁边,迎击任何入侵者。例如,“调查人员距离受精卵太近时,守护在后代身边的青蛙父母的身体立刻发生膨胀,或者隆起身体,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咬住人类伸过来的树枝或手指”。
5. Spinular 夜蛙
据悉,Spinular 夜蛙仅生活在喀拉拉邦的一个地区,这种青蛙也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达2.6英寸(6.6厘米)。Spinular 夜蛙的学名是Nyctibatrachus acanthodermis,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acanthos(意思是脊骨或刺)和dermis(意思是皮肤),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背上长满刺的皮肤有关。
6. 库尔格夜蛙
这是库尔格(Coorg) 夜蛙被认为已经灭绝90年后再次有人发现它。这种青蛙起源于1920年纳拉亚纳-劳的描述里,达斯表示,“他是印度两栖动物研究的先驱”。这种动物是在库尔格发现的,即现在的果达古 (Kodagu ),它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组成部分。达斯及其同事仅在果达古附近的城镇梅尔卡拉发现一只雄性库尔格夜蛙。(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发现了三种新的蝙蝠品种,它们体型很小,体色也很独特。
新“恶魔蝙蝠”
这是最近在东南亚新发现的3种管鼻蝠之一,之所以叫它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怕的外表体色。研究论文合著者者,来自布达佩斯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嘉伯·索巴(Gabor Csorba)说:“它有一个黑色的脑袋,暗色的背脊皮毛,这些部位的颜色都和它雪白的腹部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本地区仅有的拥有这种怪异色调搭配的蝙蝠品种。”
不过尽管拥有这样可怕的名字,恶魔蝙蝠却是生性胆小的动物,它们尽力躲进越南的深山老林,尽量远离人类。不过研究人员之一,来自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的生物学家尼尔·弗利(Neil Furey)警告说:一旦被抓捕,这种小东西也会奋力反击,变得非常狂躁。
他说:“一旦你将它放在手中,它会竭尽所能试图挣脱。总体而言它们会遵循‘逃脱第一,战斗第二’的原则,只有在实在没有办法挣脱时才会向抓捕者发起反击。”
拇指大小
另外一种新发现的管鼻蝠品种名为Murina cineracea,这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并且查明其分布地区覆盖东南亚的广阔区域。
管鼻蝠以昆虫为食,一般体型较小:如果不计算尾巴,它们的体长仅有大约6.5厘米,就和成年人的大拇指一样长。除了颜色之外,此次发现的三种新种几乎没有什么解剖学上的差异,这就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发现并确认它们。
非常相像
这是第三种此次新发现的蝙蝠,名为Murina walstoni,也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弗利说:“目前已经发现的全部30多种管鼻蝠都生活在相对完整的森林地带,并且它们已经高度适应在密集林地内捕食。”他说:“这种进化特异性使得它们很难再去适应森林退化后的环境,它们无法适应在开阔地带飞行和捕食。”
这也提供了一个生物警示器,即如果这些蝙蝠的数量开始出现显著的下降,那就表示这里的森林正面临危机。(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鱼儿并非离不开水,太平洋高冠鳚就是一个鲜活实例,这种陆生鱼生活在密克罗尼西地区,它们在海岸上进行社交和求爱活动,不过它们不能远离水源,因为它们是靠腮和皮肤呼吸,一旦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死亡。
1.离开水体的鱼
有时候一条离开水的鱼并不会令人感觉到“鱼儿离不开水”,至少如果它是一条太平洋高冠鳚(如图所示),结果就会如此。科学家第一次近距离研究这种陆生鱼,它能跳跃到密克罗尼西亚怪石嶙峋的海岸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特里-奥尔德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在电子邮件里写道,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步行”鱼在陆地上行动敏捷,它们在岸上进行复杂的社交和求爱行为。
但是奥尔德及其同事们还发现,这种“蹩脚水手”会在持续只有几小时的潮汐期间觅食、求爱和交配。此时水位上升,可以确保太平洋高冠鳚在皮肤不被晒干的同时,还能确保它们不会被海浪冲下水。这种鱼通过腮和皮肤呼吸,如果它们的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而亡。奥尔德表示,虽然“这些鱼很擅长在陆上生活,但是它们的这种进化非常受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的《动物行为学》杂志上。“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它们仍会恢复鱼的本色,鱼更适应水里的生活,而非陆地生活。”
2.“蹩脚水手”鱼
一条太平洋高冠鳚趴在露出水面的一块岩石上,据奥尔德说,它在这里“感觉很舒服”。在这项研究期间,奥尔德及其科研组观察并记录了单个太平洋高冠鳚的行为,然后捕捉体长大约2.4英寸(6米)的这种鱼,对其进行测量,并给它们拍照。科学家利用铅笔或发夹戳太平洋高冠鳚,促使它们跳入一个小网里。奥尔德说:“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它们宁愿跳到任何地方,也不跳入网中,即便它们碰巧落入网中,也会在你用手阻止它们之前,很快跳出来。在今年最近进行的一次旅行中,我的一名同事形容捕捉这种鱼的过程是‘我一生最恼火的经历’。这种鱼已经习惯陆上生活,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鱼在陆地上生活是多么灵活。”
3.趴在岩石上的鳚鱼
据奥尔德说,太平洋高冠鳚拥有非常复杂的社交礼仪。例如,雄性和雌性都会攻击其他鱼的红色背鳍,通常是同性之间,这被认为是对它们的觅食点受到威胁做出的反应。据这项研究的论文作者说:“这种展示经常伴随着两性之间身体颜色的戏剧性迅速变化,它们从暗淡的灰绿色变成黑色。”
奥尔德表示,求爱过程相对而言更加惊人。雄性花大量时间在一个位于水位线上方的小岩洞入口处不停点头,显然正在努力引诱路过的雌性进入它的洞里。“对这条雄鱼感兴趣的雌性会认真检查它的岩洞,如果感觉满意,它有可能会把卵子留在洞里。然后雄鱼负责给卵子受精,并负责守卫工作,直到幼虫孵化出来,它的工作才算结束,”这意味着太平洋高冠鳚可能是由雄性照顾后代。奥尔德说:“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揭开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类的繁殖之谜。”
4.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
奥尔德表示,陆生鱼并不是密克罗尼西亚独有的一种鱼类。台湾存在这种鱼类的近亲,菲律宾、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有类似鱼类。奥尔德表示,这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这些鱼是陆生动物,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其他岛屿上的类似鱼类是独立进化出陆生生活方式的,或者一个已经适应陆生的祖先最终扩散到其他岛上。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合并基因和行为研究,以便找出答案。”
5.正在进化
奥尔德表示,出于两个原因,研究太平洋高冠鳚很关键。首先,我们对泥盆纪时期(从大约4.16亿年前开始)的远古鱼类最初向陆生过渡的情况知之甚少。太平洋高冠鳚为科学家研究拥有类似过渡情况的现代鱼类提供了机会。其次,这种鱼是研究自然选择和适应(生物进入新环境或者它们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理想模式。
奥尔德说:“这些鱼离开一个它们已经适应的环境(水环境),迁移到一个与它们的最初栖息地对立的环境里(陆地环境)。通过研究生活在陆地上的这种鱼,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在进行中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孝文)
4.感受温暖
获救的“艾赫威”坐在工作人员身上。正常情况下,这么大的大猩猩仍趴在母亲背上。刘易斯说:“如果没有人与它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它会感到害怕,它需要一个温暖的身体。”由于与母亲分开,“艾赫威”幼小的心灵可能遭受创伤。刘易斯说:“山地大猩猩与人类有97%的基因相同。它们拥有复杂的情感,可能经历与人类非常相似的感受。”
5.猩猩的小脚
获救大猩猩“艾赫威”的小脚。刘易斯表示,大猩猩幼仔基本上不能生活自理,两岁之前完全依赖母亲的照顾。虽然尚不清楚“艾赫威”如何被偷猎者捕获,但它的母亲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抗情况下就交出自己的孩子。在家人受到威胁时,银背大猩猩——群体中的雄性领袖——会顽强抵抗,保护家人安全。偷猎者首先射杀母亲以及附近的其他大猩猩,而后接近并捕获幼仔。
6.进行体检
照片于8月初拍摄,工作人员正为获救的大猩猩“艾赫威”检查身体。刘易斯指出,旅游业的发展是促使山地大猩猩数量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发展观赏大猩猩的旅游业有助于对这种珍稀动物进行保护。这一产业为卢旺达和乌干达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据估计,一只大猩猩一生之中可带来大约400万美元收入。
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接受人类存在的同时,大猩猩也失去了对人类的恐惧,导致偷猎者很容易伤害它们。提到获救的大猩猩时,兽医拉米尔说:“我们对这个小家伙持谨慎乐观态度。它有些紧张,但已经接受我们,也开始吃东西。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一定会完全康复。”(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山地大猩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数字,全世界大约有786只山地大猩猩,生活在刚果(金)、卢旺达和乌干达的山区。幸运的是,由于加强巡逻,防止偷猎以及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这种猿类的数量正在稳步回升。但在数量稳步回升的同时,它们的生存仍面临可怕的威胁。疯狂的偷猎者猎杀成年大猩猩而后捕获幼仔并当成宠物卖掉,从中谋取暴利。
1.成功获救
维龙加国家公园的官员表示,这只年幼的大猩猩在8月初摆脱偷猎者的魔爪,成功获救。偷猎者可能在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的布基马地区捕获这只只有8个月大的大猩猩。他们企图将其偷运到卢旺达,最后被警方截获。这只获救的大猩猩被营救人员取名为“艾赫威”(Ihirwe,在卢旺达语中意为幸运),可能是国际宠物贸易的受害者。至于如何被偷猎者捕获以及家人是否惨遭杀害,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被警方营救前,“艾赫威”与刚果和卢旺达的偷猎者生活了6天,主要以香蕉和甘蔗为食。警方以非法占有大猩猩为由,将偷猎者关押在吉塞尼。随后,他们与一个名为“山地大猩猩兽医项目”的救助组织取得联系,请求派遣兽医前往监狱。兽医加恩-拉米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只大猩猩将被隔离30天。他说:“走进监狱时,我们看到一名偷猎者朝着大猩猩打喷嚏。它睡在一张床上,身体蜷缩成一个球。”
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非洲物种保护的高级项目官马修-刘易斯指出,尽管是一个幸运的结局,但这起事件也是一个“不祥的征兆”,暗示大猩猩面临着另外一种威胁。山地大猩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数字,全世界大约有786只山地大猩猩,生活在刚果(金)、卢旺达和乌干达的山区。幸运的是,由于加强巡逻,防止偷猎以及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这种猿类的数量正在稳步回升。但刘易斯指出:“现在还不是自满的时候,自认为我们取得巨大成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任何松懈。”
2.孤儿
结束“山地大猩猩兽医项目”位于齐尼基的孤儿看护设施的隔离之后,“艾赫威”将被
送往另一家名为“塞恩克维克维”(Senkwekwe)的孤儿院,与其他孤儿生活在一起。这家孤儿院是维龙加国家公园的一部分,由刚果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刘易斯指出:“这个中心目前有4个孤儿。他们的目标是,在这些孤儿恢复健康之后将它们放归野外。我们很难预测最终能否成功。”
维龙加国家公园负责人以马利-德-莫罗德在自己的博客中指出,几名走私者仍在关押之中,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以确定此次偷猎是否还有更大的行动。德-莫罗德在一份声明中说:“这只年幼的山地大猩猩的身体正在逐渐恢复,卢旺达警方捕获偷猎者是一项引人注目的胜利。这种行为无法原谅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深深担忧。它折射出我们的巡逻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11年,共有11名巡逻员在保护公园时牺牲。我们正通过拆除陷阱、加强反偷猎行动以及进一步加深与当地社区的合作等手段强化保护措施。”
3.与工作人员在一起
获救的大猩猩与工作人员呆在一起。目前,东部低地大猩猩(一个亚种)的宠物贸易越发猖獗。令刘易斯感到担忧的是,山地大猩猩也会遭此厄运。他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居然将大猩猩当成宠物。要知道,它们的体重可长到400磅(约合180公斤)。”
很多时候,宠物猿成年之后便难于掌控,只能被关进笼子或者实施安乐死。“将它们当成宠物饲养最终往往是一场悲剧。”刘易斯指出,诱使偷猎者猎捕大猩猩的关键原因就是一些有钱人希望拥有一只大猩猩宠物。反偷猎人员很难找到这些买家,因为黑市交易通常无法追踪。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在象牙高昂价格的驱使下,肯尼亚地区的大量非洲象惨遭屠杀。多数象群均有伤亡,其中一些甚至没有成年母象。偷猎导致非洲象的数量迅速下降。
1.年长大象
6月底,肯尼亚桑布鲁国家保护区的非洲象群的“女族长”卡蒂亚与象群里的其他成员站在一起,几周后它被偷猎者射杀,偷走了象牙。拍摄这张照片时,卡蒂亚正在忍受枪伤的痛楚,这是一次偷猎未遂造成的。它经过内罗毕非营利组织拯救大象的成员治疗后,幸运地存活下来。但是7月12日它再次成为捕猎目标,并最终被枪杀。
卡蒂亚去世时大约已有45岁。她撇下8头大象孤儿,其中3头雌性是它自己的女儿。据本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里说,过去2.5年被偷猎的桑布鲁大象比之前的11年还多。事实上,2011年对桑布鲁的象群来说更为糟糕:今年的前5月出现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偷猎率。拯救大象的科学主管、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那篇论文的联合作者乔治-维特梅尔说:“卡蒂亚其实是今年已知的第8或第9头被偷猎的大象。”
2.医疗救治
从今年夏季拍摄的这张照片上看,在被偷猎者射杀的几周前,身中麻醉枪的卡蒂亚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处于昏迷状态。拯救大象和北部农场信托的工作人员利用麻醉枪麻醉卡蒂亚,以便可以靠近它,清除一次偷猎未遂留在它身体里的弹片。该科研组还借这次机会,给它安装了一个无线电项圈。
维特梅尔说:“我们仅给被选中的大象佩戴无线电项圈。我们之所以给卡蒂亚安装,是因为我们想给它治疗伤口,监控它的健康状况,看一看它会去哪里,或许由此可以得知它是在哪里遭袭的。”科学家表示,现在卡蒂亚已经死亡,它象群里的8头孤儿(从4岁到大约12岁)以后的命运还不知道会如何。他说:“一个由更年轻、没有经验的母象带领的象群,一般死亡率会更高,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它们没有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在困难时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水和觅食,受到威胁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3.象群齐鸣
6月底,营救工作者正忙着把昏迷不醒的卡蒂亚体内的子弹取出时,它带领的8头年轻大象在距离较远的地方一直叫个不停。拯救大象的创始人道格拉斯-汉米尔顿表示,最近桑布鲁被杀大象的数量直线上升,这是受到亚洲对象牙的需求量增加的驱使。
汉米尔顿也是这周发表的有关桑布鲁大象遭偷猎的论文的联合作者,他说:“现在象牙的价格非常高,这促使当地罪犯开始偷猎大象。阻止(偷猎)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人们对象牙的需求量。”
4.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
研究员苏-萨维奇-鲁姆巴赫将黑猩猩“堪兹”抱在怀里。在亚特兰大语言研究中心接受的语言理解和语法测验中,“堪兹”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明星学员。爱荷华州研究猿类语言和智能的大猿基金会表示,“堪兹”出生于1980年,是世界上无可争辩的猿语超级明星。它是第一只像孩子一样通过学习掌握语言能力的黑猩猩。
大猿基金会网站称,“堪兹”也是第一只能够懂得英国口语含义的大猩猩,同时擅长使用新颖的句子,这种能力需要了解特定的反应。掌握语法的难度超过词汇,因为这需要掌握实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堪兹”也是一个石头工具制造高手。
5.猿类了解符号含义
1996年,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的Think Tank研究设施,在研究人员展示一片苹果之后,猩猩“阿兹”选择了代表苹果的符号。《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阿兹’不仅可以通过抽象的键盘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另一个体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心智理论’。此外,它还能做出符合逻辑和有意义的选择,拥有一些黑猩猩缺少的心智弹性。”
作为Think Tank猩猩语言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猩猩学习使用电脑屏幕上的符号语言,表现出色可获得食物奖励。这家动物园的“猩猩字典”包含大约70个抽象符号,所有这些符号均代表特定的事物。符号共分为7种,分别是食物、人名、动词、形容词、阿拉伯数字、非食物物体和猩猩名字。卢森指出:“虽然这并不是猿类第一次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但‘阿兹’取得的成绩说明非人类动物能够将无意义的符号与所代表的有意义的事物对应起来。
6.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诺娃贝尔-诺多基国家公园,一只成年雌性低地大猩猩利用拐杖测量水深。2005年《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描述了这种行为。这是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研究人员曾观察到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使用工具的行为。但据科学家推测,因不具有“必须性”,大猩猩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它们毕竟是体型最大的大猿,可轻易用牙齿咬开坚果或者捣毁白蚁窝,无需使用任何工具。
研究指出,使用拐杖这种行为说明大猩猩在与人类和其他大猿分离前就已经进化出使用工具所需要的智能,进一步证明智能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卢森说:“大猩猩往往被喻为大猿中智商最低的,这一发现对它们来说显然是件好事。但我并不认为使用工具是大猩猩的一次巨大飞跃。动物园的大猩猩也有这种能力,甚至连猴子也懂得使用工具。”
7.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照片于2007年拍摄,猿类研究员吉尔-普鲁特兹手拿一只黑猩猩制造的矛。普鲁特兹是塞内加尔一个研究小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黑猩猩使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在200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将树枝制成长矛,猎杀小型灵长类动物倭丛猴。他们观察到的这种行为不少于22次。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这种行为说明猿类能够用非常高级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打猎和采集。”他的研究同样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卢森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人类祖先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肉类食物,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提高脑力。”(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新片《猿族崛起》中那样超级智慧的黑猩猩可能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但在现实世界,大猿也无愧于动物王国智商最高居民的称号。上世纪60年代,有关猿类智商的研究在坦桑尼亚贡贝取得重大突破,当时珍妮-古道尔观察到黑猩猩用细枝“钓”蚂蚁。这是证明野生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猿类智能研究一次次取得突破,以下盘点的是猿类智力研究的七大里程碑。
1.猿类懂得使用工具
一幅档案照片,黑猩猩正用细枝“钓”蚂蚁。加拿大约克大学猿类智能研究专家安娜-卢森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懂得使用工具需要很高的智商,因为这需要对大自然提供的东西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可以达到使用者目的的工具。”在发现猿类这个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懂得使用工具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它们懂得使用手语,使用自己制造的矛打猎,在基本的记忆测试中挫败大学生以及拥有其他一系列能力。
2.猿类懂得使用语言
1976年5月21日,弗朗辛-帕特森(左)用美国手语问大猩猩“科科”是否饿了,“科科”给出肯定的答复。向大猩猩教授美国手语的大猩猩基金会表示,低地大猩猩“科科”出生于1971年,是目前语言能力最强的非人类动物。这只大猩猩掌握了1000多种手语词汇,了解大约2000个英语口语单词的含义,能够与人类交流。
“科科”的智商在70至95之间,100是人类的正常智商。刚果民主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猿类研究员托马斯-布鲁尔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大猿的语言能力与儿童相当。”约克大学的卢森指出:“大猿更擅长手语而不是口语,因为大猿对发音的控制与人类不同。”
3.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
2007年进行的一项记忆测试,黑猩猩“阿尤穆”用手指触摸屏上的数字。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短期记忆测试,让年轻黑猩猩与成年人展开对抗,最后以黑猩猩的胜利宣告结束。
京都大学研究员松泽哲郎在2007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记忆测试结果颠覆了很多人一贯的想法,包括很多科学家在内。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在所有认知能力方面均超过黑猩猩。松泽哲郎是黑猩猩智能研究领域的先驱,他指出研究发现也让他感到吃惊。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大猿在这些测试中的表现比人类出色,它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记忆事物,速度超过人类。”
科幻电影场景或成真
太空繁殖很重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航海家1号”航天器已在太空航行30年,它是迄今为止抵达最远太空区域的人造物体,然而这颗航天器在30年的太空航行路程仅是抵达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百分之一的路程。如果未来人类需要太空旅行至其它恒星系统,那么这将是一个百年计划。
目前,尤其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的科学家仍十分乐观,他们着眼于实施百年内太空旅行。在科学小说情节中,基于当前较低的太空飞行速度,人类实现跨越恒星系统的太空旅行,进行太空生育应当是基本必要条件。但在近日召开的DARPA百年星舰会议上,科学家并不确定未来人类太空性爱生育或能实现。
马萨诸塞州大学生物学家雅典娜-安德雷迪斯(Athena Andreadis)说:“零重力环境下生育将是一件麻烦事,孕妇需要依赖胎儿的重量才能将他产出体外。太空性生活也是非常困难的,在零重力环境下情侣没有牵引力,同时,任何一次‘撞击’都会使对方的身体弹至墙壁上。”
其它研究人员猜测在零重力环境下,将损害胎儿发育,甚至使人们处于绝育状态。众所周知,驻留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仅在几个月内就会增大对身体的损害性,长期脱离地球重力环境,不仅对人体肌肉有害,还对人体骨骼有损。
在穿越太空阳的太空旅行中,制造“人造重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是必要的,同时,太空舰船必须具有人类生活和死亡的自维持环境。但以上条件的实现已超出了当前人类科技水平。
当我们正在研究讨论如何处理星际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以及发育之中的胎儿在太空零重力环境下的影响,假如在此之前灾难性事件就降临在地球,这将迫使人类把以上危险作为人类幸存的唯一希望。安德雷迪斯是《寻找新的生命:星际旅行生物学》一书的作者,她指出,当真正面临太空旅行时所遇到的困难远超出之前的预想,我们必须具有人员伤亡的思想准备。即使我们能解决如何在太空中性爱生育,我们仍需要新的技术实现太空异域生活。就像“化学火箭”将人类发送至月球并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条件一样。
伊卡洛斯星际计划主管物理学家理查德-奥鲍索(Richard Obousy)说:“我们需要比当前更多的太空燃料,才能实现未来穿越太阳系的太空旅行。”据悉,伊卡洛斯星际计划是一个为期5年的太空研究项目,计划发射一颗无人航天器抵达某个星际天体。目前,伊卡洛斯星际计划由一个非营利的星际航天科学家小组负责,正致力于研制可以飞行至邻近恒星,勘测研究其周边行星并寻找潜在生命的航天器。
当前可选择的其它方案包括使用核聚变作为航天器动力驱动,这项技术仍在研制初期,此外,科学家也考虑使用“反物质发动机”启动航天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对以上奇特的太空旅行新方案并不陌生,在过去该机构曾研究过使用反物质或者时空虫洞来实现太空旅行。当然这些构想还未实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