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点过于靠近火山边缘而且掉下去会怎样?你当然会死掉,但是怎么个死法呢?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远超你的想象。正如去年12月所报道的内容,火山岩浆的高密度和流动的阻力表明掉下去的人会猛然撞击到火山岩浆的表面而不是沉下去。
专家称一个掉落的人体会被坚硬的岩浆外壳所阻拦,但是最近公布的一段视频驳斥了他们的论断。
因此你不会像咕噜姆一样死去,根据《指环王:王者归来》的书中和电影中的描述,咕噜姆掉落到了冒泡的火山岩浆中。一个简单的物理分析表明你会漂浮在岩浆表面。然而这样也不会让你逃脱可怕的命运:停留在岩浆表面的温度是烤箱内温度的四倍,你会突然着火而且被火烧死。
但是最近浮出水面的一段视频中显示,事实上一个摔落的人能够穿过火山坑的岩浆表面,因为他或者她身体燃烧产生的气体会破坏岩浆表面。2002年德国火山研究人员理查德-罗斯科拍摄了一个66磅(30公斤)重的背包被扔到埃塞俄比亚Erta Ale火山岩浆湖中的视频,背包中填满了剩饭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填满废料的背包在撞击岩浆表面之前下落了260英尺(80米),视频中显示,它最终撞出了一个凹陷。当背包燃烧的时候,它在泉涌效果作用下引发了剧烈的岩浆爆发。
最近罗斯科在YouTube网站上传了这段视频并在视频描述中写到:“人们经常讨论的是是否有可能沉入到火山岩浆当中。由于岩浆的密度很高,所以通常会认为一个人会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如果穿着专业的热防护服(不要自己尝试)的话是有可能在某种类型的岩浆表面短暂行走的。然而视频表明,一个从高处摔落的人将能够穿过岩浆湖的表面并且沉入其中。”(过客)
如同纺纱错综交织的太阳“龙卷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一组科学家使用陆基天文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平台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超级巨型“龙卷风”的情景。科学家认为这些巨型“龙卷风”由炙热的等离子体组成,每个可延伸达1800英里,大约为2900公里的高度,每小时可旋转移动达9000英里。在此之前,研究小组曾于2008年首次观测到疑似太阳“龙卷风”的踪迹,但直到本次观测前还无法确认这些巨型涡流是否真实存在。
根据奥斯陆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本项研究的一位合作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Sven Wedemeyer-Böhm)介绍:“我们观察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炙热等离子体物质,因此我们意识到那儿正在发生着什么,但不知道到底是何种机制引发的现象。”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从太阳大气结构进行推断,计算出了太阳表面在任一时间存在高达1.1万个“龙卷风”现象。根据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科学家们认为太阳表面出现的神秘“龙卷风”可能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为什么太阳最外层发生的日冕物质比如太阳光球上层的温度高出了大约300倍。
该问题是一个太阳研究学上的热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全食期间观测到太阳微弱的上层大气或者日冕物质。在1939年,研究太阳的天文学家通过日食现象测量了日冕物质的温度,确定了其值大约在360万华氏度,大约是200万摄氏度左右,而太阳大气上层的温度为1万华氏度,约为5500摄氏度。这就是说,太阳日冕的温度远远超过了光球层上层的温度,而按常规概念理解,太阳核心温度最高,向外依次降低,最外层的温度应该处于较低的范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认为其中必然存在由内之外的能量运输,但究竟是何总机制记忆何种物质参与其中还不得而知。除了太阳“龙卷风”解释外,还有两个理论用于解释神秘的日冕高温之谜。一个理论认为太阳可发生无数次的“纳米级”太阳耀斑爆发事件,可不断地向外发射能量,并加热日冕。另一种理论认为太阳表面存在神秘的阿尔芬(Alfven waves),波速可达到每小时900万英里,大约为1450万公里,沿着太阳磁场线运动,并将能量转移到日冕上。
因此,观测发现的太阳“龙卷风”为日冕物质高温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也可以吸收另外两种解释方法。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计算机模型用来解释太阳“龙卷风”的结构,他们获得的数据来自于瑞典的1米口径太阳观测望远镜以及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基于这个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太阳“龙卷风”形成于太阳表面出现的高温粒子流动,它们被激发后进入大气然后沉降下来。
往下运动的粒子将沿着太阳的磁场线进行旋转,于是产生了漩涡状结构。每一个旋转“龙卷风”场可以延伸数千公里干涉太阳的日冕活动,并将炙热的表面等离子体能量传递给日冕物质,持续时间为十三分钟。然而,在其他恒星上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龙卷风”现象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研究小组认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恒星上“龙卷风”的存在。尤其是在太阳为期11年的周期循环中,我们还不知道太阳“龙卷风”的数量以及强度等信息。研究小组在最近的观测中发现了新的巨型“龙卷风”的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太阳目前正在朝着最大活跃期前进。
根据伦敦大学的太阳物理学家谢尔盖·扎尔科夫(Sergei Zharkov)介绍:“我现在想要得到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以此来评估其对日冕物质加热的作用效果。”但是这样的评估可能不足以概况在不同活跃期内整个太阳的活动规律,只能说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评估。科学家斯文·魏德迈博姆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并将研究结果用于太阳系之外的恒星观测验证。在研究人员的模型中,表面温度仅有太阳一半的恒星,却产生了磁场“龙卷风”。(Everett)
相关阅读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创造最高温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纽约长岛萨福尔克县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是除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外另一台“超级机器”。就在前不久,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创造出最高人造温度,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认证。
本项创造最高温度的研究得到了PHENIX粒子探测器合作,科学家旨在通过其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形成与特性,它们是一种物质状态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后的数千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在大爆炸后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宇宙具有异常恐怖的高温环境,甚至连原子核都不可能存在,但是这时期却存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夸克和胶子组成。在实验室里创造出这样的物质状态需要强大的能量。
然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是一种什么样的装置呢?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具有一个2.4英里长的环形隧道,两束对撞粒子分别超两个方向运行,由装置上的线圈进行加速,科学家们在环形隧道上设定了六个点位,粒子对撞可以在这些地方发生。当金原子核发生正面对撞时,炙热、密度极高的等离子夸克和胶子便可以形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近似于流体的物质。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工作人员确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产生的高温达到了4万亿摄氏度,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25万倍。物理学家们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在宇宙大爆炸短暂时间内出现的“接近完美液体”的物质形态。根据布鲁克黑文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史蒂夫·维格(Steve Vigdor)介绍:“绝对零度比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要低了非常多个数量级,我们很意外地发现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与其他科学前沿之间的联系,物理学的统一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事件。”
与此同时,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内还有一台被称为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ALICE)的研究项目,它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五个探测器实验之一,其目的也是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以及原始宇宙中的其他空间环境条件。与大型强子对撞机不同的是,比如ATLAS探测器、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的研究重点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因此,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与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之间产生了相当激烈的竞争。
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创造出如此超高的温度,也可以说明该超级机器的工作状况良好。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德斯皮纳(Despina Hatzifotiadou)认为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的能量密度是大型离子对撞机的三倍,可为超级机器中的绝对温度转化提升30%,因此大型离子对撞机也拥有较强的对撞研究能力。现在大型离子对撞机的科学家还未发布正式的温度测量结果,所以至少到现在为止,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仍然是获胜的。(Everett)
相关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日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这一发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岩石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
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乔恩·詹金斯博士(Dr Jon Jenkins)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狩猎工具—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1500光年远处一颗恒星的奇特的光变曲线读数。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图像呈现了一颗行星的湮没历程。詹金斯说:“我们首先要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二重奏行星(两颗行星彼此环绕在一起,同时环绕主恒星运行)以不同的方向穿过一颗恒星,在每次日蚀时阻挡了不同数量的恒星光线,但是最后观测的数据未能支持这一假设观点。在消除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后,我们最后得出结论:不同寻常的光变曲线读数最有可能是由一个较长的尾状残骸体(颇似彗星尾)跟随着一颗四分五裂的行星引起的,这颗小型系外行星并不比水星大。所有的光都呈现绿色。”
据报道,这颗行星近距离围绕一颗被称为“KIC-12557548”的橙矮星(orange dwarf star)运行,每隔15小时环绕主恒星一周。该恒星的表面温度约为4200℃。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估计高达1800℃,热到足以熔化和蒸发岩石,留下了亚微米等级的尘埃颗粒,最有可能是辉石(pyroxene )或氧化铝(aluminium oxide)。詹金斯说:“我们确定了这颗行星的大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因为它足够小,所以在被其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后留下了巨大的尘埃和碎片。”
天文学家知道,气态巨行星(通常被称为热木星)的轨道太靠近其主恒星时,就会慢慢地蒸发,但这是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一颗岩石行星被蒸发。詹金斯说:“这是天体地质学的第一个例子,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个行星系统瓦解的最后阶段,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詹金斯说:“可能其它的岩石行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比如超级地球‘Kepler 10b’和‘Corot 7b’围绕其主恒星运行一周只需约20小时,而它们的主恒星的温度远高于‘KIC-12557548’的温度。”他还补充说:“如果‘KIC-12557548’的温度更高,我们所看到的尘埃颗粒就会迅速蒸发形成烟雾了。”(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日前,摄影师兼生物化学家林登·格莱德希尔(Linden Gledhill)利用一个苏打瓶、若干绳子和一块干冰,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作出了人工雪花。
据悉,格莱德希尔白天为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工作,而到了晚上则喜欢呆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做各种各样的有趣实验。平常他喜欢发明各种小物件,或者是摸索新的试验方法来解决自己或者他人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近期,他迷上了在实验室里制作人工雪花。
格莱德希尔近期热衷于制作人工雪花也是受人所托。他表示:“有人来向我请教制作人工雪花的相关问题,并且希望我能为此制作出一部机器,而在此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在冰晶体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年的相关研究工作。所以我就很爽快的答应了他。要知道,在实验室里如果能够看到晶体的生长,会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我希望亲手做出来这样的东西。”
格莱德希尔表示自己制作的雪花制造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是就之前所做测试而言,结果已经相当令人满意。
冰之寒冷
制造雪花需要稳定的温度转换,因而格莱德希尔给自己的雪花制造器配备了两套温度转换装置-顶部放置了一块热垫,而底部则放了一个制冷装置。其中制冷装置是用实验室级别冷却器和拆自科尔曼电场冷却器的零部件制作而成,它能够让雪花制造器的温度降至零下8摄氏度。
十年前,格莱德希尔的老板曾把这个冷却器给扔了,他把它捡了回来,藏到了自己的地下室里。格莱德希尔表示:“尽管冷却器这个东西并不贵,但算起来一台也要3000至4000美元。”
自制雪花实验
格莱德希尔制作的雪花制造器底部由砖块支撑,四周有塑料布条保护,再外围则由有机玻璃保护,第一眼看上去,这套装置很不起眼。不过,格莱德希尔介绍称,自己在制作这套装置的时候,受到了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Caltech)和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员的启发,才得以完成这套装置的设计和制作。
谢普森实验室(Shepson's lab)前博士生特拉维斯·奈普(Travis Knepp)表示:“在实验室里让冰晶生长很容易,保持稳定的温度控制它们如何生长才是难点。”今年年初的时候,奈普因接到格莱德希尔的邀请前来帮忙,并且给他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咨询。
奈普称:“温度稍有变化,冰晶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实验就失败了。不过格莱德希尔做到了,他在实验室里制作出的晶体形状非常漂亮,我看过他拍摄的晶体照片,那里面的晶体让我印象深刻。”
美丽过失,追求卓越
在一开始的时候,格莱德希尔是在湿布条和尼龙钩鱼线上培植冰晶。他发明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但生长出来的晶体却并不如人意。
经过总结调整,格莱德希尔对机器进行了改进,并且开始培育出厚实的树枝状晶体,即能在长绳上培育也能在冷盘上培育。但即使如此,这些仍不是格莱德希尔心目中的理想雪花。
人工造雪机
水是一种导电媒介,因而增加电量能够对水形成晶体产生极大影响。格莱德希尔给机器施加了2000伏的电压,在电能作用下,冰晶生成发生了极大改观。通过这种方法,格莱德希尔培育出了螺旋状晶体,并且在晶体末端也有雪花出现。
电之冰晶
雪花制造器在配备了2000伏的电压之后,格莱德希尔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他往机器里加入了乙酸,并且使用类似鱼缸的温水起泡器来调整机器的湿度。
这一次结出的晶体拥有细长的结构,30秒内冰晶的长度就可以长到一英寸。数小时过后,就能够形成晶莹剔透的长条状厚实冰晶。
管状冰晶
格莱德希尔让冰晶生长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发现很多冰晶变成了中空的锥体和针状冰块。
格莱德希尔表示:“在生物药剂学领域,要研发并且测试某种化合物可能要花上10年的时间,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我在实验室里培植人工雪花,用了两周时间,并且立即看到了成效。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差点放弃。要知道,这种费神的事情很容易就让人气馁。”
最终的完美雪花
经过数周的实验,格莱德希尔对于温度梯度、湿度水平、电力施加以及其他各方面不断做出改进,最后终于在实验室里让冰晶尖端长出雪花。
尽管雪花的形状同格莱德希尔的事先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他认为,这一形状已足够完美。他表示:“只要我能够在实验室里制作出这种美丽的晶体,别的方面都无关紧要了。”
格莱德希尔将自己制作雪花的过程和经历拍摄成了短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拍摄了大量照片。他表示:“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要知道,普通人有可能根本就看不到这一幕。以艺术的方式把科学成果展示给普通人,这种做法给我带来了极大乐趣。”(来源:连线 译:残剑)
4.“冻结”空调需求
美国科罗拉多州温莎Ice Energy公司提出了“冻结夏季空调需求”的设想,目前正与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等地区的电力公司合作。Ice Energy公司研制的热量储存罐与商业建筑的标准屋顶空调系统相连。晚上,当温度较低以及对电力系统的需求也随之降低时,名为“冰熊”的电动装置便将450加仑(约合1703升)水冻结。冰熊的巨大冰块充当一个电池,储存低廉高效的夜间能量。照片中,线圈被冰包围。
白天温度升高,用电需求随之升高,此时的冰熊接手空调中电动马达驱动的压缩机的工作。冰熊并不通过将气态制冷剂压缩成液态这种消耗电量的方式驱逐热量,而是像冰一样发挥作用。此外,由于建筑内的热量被转移到一个冰罐——制冰在温度较低的晚上进行——这一系统无需像一台暴露在中午阳光下的空调压缩机一样拼命运转,因此可以节省电量。Ice Energy表示一台5吨重的压缩机能够让冰熊的制冷时间达到6个小时。公司创始人、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布莱恩-帕森奈特说:“它是一只体形巨大的动物,也是一块巨大的电池。”
由于电力公司不希望在白天启动低效率的峰期电厂,转而使用冰熊降低空调需求,晚间才启动效率更高的电厂,这一系统能够节省30%到40%的发电用燃料。帕森奈特说:“电力公司能够获得可观的效益。”
通过使用冰熊永久性改变空调需求,电力公司可以避免或者延缓资本支出。Ice Energy表示,每兆瓦的安装成本大约在150万美元左右,冰熊的成本与传统发电和输电成本大致相当。加州雷丁、萨克拉曼多北部以及2010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美国社会安全局办公大楼的屋顶共安装了11台冰熊。每台冰熊与一台5吨重高能效特灵空调系统配合使用。
加州洛杉矶郊外的格兰岱尔通过提供经济刺激基金,取代当地建筑的80台老化的低能效HVAC空调系统,改用新型高能效空调系统和冰熊。据格兰岱尔估计,在这一项目的初期阶段,每个地点的年平均耗电量减少了38.6万千瓦时。在加拿大安大略东部,多伦多水电公司和Veridian Connections电力公司正在实施一项试验计划,安装12台冰熊,以降低高峰时的用电需求。这项计划获得安大略电力局环保基金计划的资金支持。
5.液体循环空调系统
冷水循环这一古罗马的制冷方式已经在哈佛大学安家落户,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46号黑石大街的运营服务设施安装了液体循环冷却空调系统。这座建筑采用了一系列高能效革新技术,液体循环冷却空调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帮助其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最高评级——LEED白金评级。
哈佛大学设施维护负责人杰弗里-史密斯表示:“进入这座建筑,公众总是惊叹于它的安静。他们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这里确实没有机械发出的噪音。”液体循环冷却通过对流实现。冷水(温度通常在7.2到10摄氏度)在墙壁或者屋顶管道中循环。气流穿过管道时因冷却落向墙壁。管道周围的盘式装置负责捕获凝聚而成的水珠,将其送回水的源头。哈佛大学的这座建筑采用170个液体循环帷幔,对4万平方英尺(约合3716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进行制冷和供暖。由于无需风扇吹动气体穿过管道,这一系统噪音很低。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指出,20%需要使用传统空调系统的空间可以采用液体循环系统。
Edwards Valance研发的一个系统可以安装在墙壁上,与风机盘管相比,每台装置每年可节省183美元。Edwards Valance发言人帕特-科尔文表示,每平方英尺(约合0.09平方米)的安装费用大约在2.5美元左右,具体费用取决于建筑类型、承包商收费以及位置。她说:“他们可能认为费用比标准风机盘管或者整体式末端空调系统略高一些,但实际情况是,费用在短短3年内便可收回。”
6.地下空调
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出生时的居所用上了“地下空调”。6月,座落于弗吉尼亚州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的乔治-华盛顿出生地国家纪念碑——也一度被称之为“泊普斯溪种植园”(Popes Creek Plantation)——基于丙烷的供暖和制冷系统被一个地热系统取代。除了用可再生能源——地球的恒温——取代化石燃料外,这一系统的噪音也很低,对保持这座建筑的氛围非常重要。这座公园的文化自然资源管理与维护负责人迪克-德莱斯奇表示:“这一系统取得巨大成功,效率之高令人感到可怕。”
地热能协会表示,地热泵驱动水或其他液体在地下10到300英尺(约合3到91米)的管道中循环。不管什么季节,地下的温度都保持在12.7摄氏度。在温暖的天气,这座建筑的热量被带入地下,冷却后返回。在寒冷的天气,地下温度超过室内温度,此时,这种地下之旅又起到为房屋供暖的作用,进而减少能量需求。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指出,地热泵的耗电量比传统供暖或者制冷系统低25%到50%,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此外,地热泵在潮湿地区也拥有很高的效率,能够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左右。这一系统的回报期因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地热交换组织首席执行官和总裁道格-多尔蒂刚刚在自己位于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家安装售价1.8万美元的地热系统。他表示虽然成本是传统空调系统的两倍,但4到5年内便可收回成本,每年的电费将降低三分之二。
7.屋排风扇
普通风扇通过吹动空气为我们送上清凉,但它们并没有冷却空气。全屋排风扇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安装在阁楼或者阁楼与居住空间之间的天花板,在设计上可驱动大量不新鲜的暖气上升,最后被排出房屋,同时将外部温度较低的新鲜空气送进房屋。
全屋排风扇生产商Quiet Cool表示,使用全屋排风扇的最理想方式是当夜间室外温度低于29摄氏度时关闭空调,而后打开风扇。负责销售全屋排风扇的R.E. Williams公司表示,这种风扇的售价在430美元至1550美元之间。R.E. Williams的玛丽-德里斯科尔指出,节电率和回收期取决于房屋具体条件和气候。“我们的风扇确实可以节约成本,它的能效超过传统空调。”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表示,如果安装不当,全屋排风扇会带来噪音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功率风扇低速运转时发出的噪音低于高速运转的小功率风扇。保护局建议使用橡胶或者毡垫密片安装所有风扇以减少噪音,同时将多速风扇设置为低速。德里斯科尔说R.E. Williams的全屋排风扇噪音在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这种风扇只有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才能发挥作用。在夜间温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全屋排风扇可节省50%到90%的空调费用。(孝文)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从美国宇航局地球资源观测卫星(Landsat)的红外数据中发现,伊朗卢特沙漠2005年时达到了全球最高的70.72摄氏度,成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地球上大多数极为炎热的地区温度都很高,但是其中部分地区远离陆基监测站的覆盖范围。
伊朗卢特沙漠的卫星图像
从往年的报道上看,世界上最热地方的头衔一般都由利比亚的埃尔阿兹兹亚(El Azizia)地区夺得,这些温度都由地球上的监测仪器所记录,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观测显示,利比亚的埃尔阿兹兹亚并不是最高温度。早在1913年,加州死亡谷监测到134华氏度的温度,一举打破了之前记录的全球最高温度。在1922年9月22日,埃尔阿兹兹亚通过九个月的记录,监测到了高达136华氏度的温度,大约为58摄氏度,来自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风夹带着炙热空气使得这一趋势可持续保持数年。
美国蒙大拿大学(Montana)通过一项新的研究揭开了现今地球上最热的地区,他们使用了来自美国国家卫星遥感地质调查的数据。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员、该小组的成员斯蒂文介绍:大多数被认为是世界最热的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地球上温度最高地点的候选者。斯蒂文和他的同事们在调查了由轨道卫星记录的地球上温度最高点的历史记录,结果发现在被审查的七年之中,伊朗的卢特沙漠的五年中达到了全球温度的极值。
但是过去的监测数据列表中并没有提及伊朗卢特沙漠,诸如撒哈拉大沙漠、北美洲的索诺兰沙漠都是温度极高的地区,更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得常规的测量方法以及气象站不能深入到沙漠深处,因此有些可能会达到最高温度的地区由于不可被直接测量而没有列入监测结果列表,该研究小组的成员大卫·米尔德思克勒尔(David Mildrexler)认为:地球上大多数“热点”地区并不能被地面监测仪器直接测量。
而轨道上的人造地球卫星可解决这个问题,它们可以在位于地球上数百公里甚至更高的地方扫描地球的每一块土地。科学家通过卫星采集地表温度的计划被称为大地皮肤温度监测计划,可为研究人员提供监测地方的日照强度、大气以及其他地面热源的情况。而气象站监测的温度数据一般是高于地面数米的位置,而更贴近地表的地方可能存在更高的温度。
虽然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可能随着年份的变化而不同,但是总的环境以及各种外界条件是基本类似的,比如干旱、多岩石和地表呈现深色更有利于热量的吸收,而质量较轻的沙粒往往会反射更多的阳光。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资源观测卫星(Landsat)扫描了伊朗卢特沙漠,并生成了各地区自然环境色,科学家通过将其与红外图像的对比发现了较暗地区的温度为全球最高的159.3华氏度。
前天傍晚6:32,央视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片:“看到一张图,据说是海平面上升60米后的地图。”这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围观,一天后被转发了2.3万多次,评论5639条。央视女主播张泉灵跟帖说:“A呦,我北京的家可能变一线海景房呀!上海的家可能变龙宫呦!”而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比照,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家都成了海,南京的很多网友说:“南京怎么也么得了?杭州还有?好奇怪。”
这张图是从哪里来的?海平面上升60米,这得要多少年的时间?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采访了相关专家。快报 刘伟伟胡玉梅
惊呼
南京成“龙宫”啦
曾经有报告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中国沿海城市中最先遭殃的是上海。而宋英杰发的海平面上升60米后中国版图,则让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要么成了“龙宫”,要么成了临海城市,就像张泉灵说的很多人的家不是成海景房就是“龙宫”。细细看图,会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几乎都成了汪洋大海,上海、南京、烟台都被淹没了,就连一些中部省份,如江西、湖南也遭受威胁。
这张图让网友们感慨万千,“完了,我的故乡烟台成了大海”“乖乖,江苏全玩完了”“欢迎来到洋气的海滨城市,北京……”不过,这张图也让网友们纳闷,同属于长江三角洲,为何南京、上海都没了,唯独杭州还在?网友“老夏逛菜场”看了图说:“南京没了,但日本、韩国还在?专家说,温度每升高1℃,海平面最终会因此上升20米。那么,温度如果上升2℃,海平面的变化就非常值得人警惕了……”
来源
宋英杰:在一报告中看到的
昨天下午,快报联系上宋英杰。他说,海平面上升60米是一种假设,引起那么强烈的关注他也没想到。“这也看出来,气候变化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这张图是从哪里来的?宋英杰说,其实这张图早就有了,这次是在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专家报告中看到的,于是就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这张图权威不?哪里公布的?在一则《海平面上升六十米之后的中国版图曝光》新闻中,就配有这张图,乍一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0中国海平面公报》上的。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产品研发部主任刘克修说,国家海洋局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这样一张图,这张图的来源有疑点。目前,国内主流专家们普遍认为,海平面上升60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完全是个人的研究结果而已,没有主流的支持。”
宋英杰对这张图也持怀疑态度。他说,海平面上升60米只是一种假设,而这个假设的前提,也就是全球变暖,目前全世界也并没有达成共识。“这种图的假设是一种直线思维,只是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这种假设靠谱吗?尽管宋英杰说“自己只是一名旁观者”,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可信度
专家:这只是一种假设
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周学东认为,这只是一种情景假设,并不是一种预测。他说,这种结果只是在单一条件的假设下才出现的,并不代表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周学东的印象中,也曾看过这种假设,即便是到2050年,按照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海平面升高也不会超过2-3米。
究竟在什么样情况下,海平面会上升60米,并造成如此灾难性的后果?专家说,其实这张图意在提醒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灾害的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闽锦忠说,让海平面上升的因素很多。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0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
卫星测量显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都已经在大量消失,而且融化速度还在加快。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100年海平面仅仅因为冰层融化就会上升0.5米。
形势
海平面确实呈现上升趋势
通过研究过去百万年气温与海平面的关系,人们发现温度每升高1℃,海平面最终会因此上升20米。那么,温度如果上升2℃,海平面的变化就非常值得人警惕了。
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10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2.8毫米/年、2.8毫米/年、2.5毫米/年。预计未来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比2010年升高80-130毫米,沿海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影响。
同时,2010年我国沿海各省市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其中,山东、江苏和海南沿海海平面明显偏高,分别比常年高82毫米、82毫米和84毫米;天津次之,为71毫米;其他沿海地区介于50-67毫米之间。
相关阅读
最新款变色瓷砖
最新款变色瓷砖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种奇妙的瓷砖将使家中浴室变得更加漂亮,这种变色瓷砖是移动色彩公司的最新产品,可以调控浴室,使其成为一个千变万化的艺术作品。
移动色彩公司的这款瓷砖通过响应环境温度,可使环境转变成动态、千变万化的空间,伴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这种瓷砖色彩将缓慢地变化。
这是一种玻璃瓷砖,其成份20-80%是可回收材料,伴随着逐渐加热,瓷砖色谱将渐变,无论是将瓷砖放入热水,用手掌接触,或者仅仅是升高室内温度,该瓷砖都会呈现壮观美丽的超色彩。
虽然这种变色瓷砖看上去最适合在浴室和厨房中使用,这两个房间是室内温度变化最大的空间,除此之外,这种热敏感瓷砖还可用于多种用途。移动色彩公司表示,使用这种瓷砖可呈现出墙壁或者地板的艺术效果,甚至也可作为儿童书籍的创造性元素。(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本报华沙2月12日电 (记者李增伟)据波兰媒体12日报道,截至11日晚间,在严寒肆虐欧洲的15天里,已经有超过600人死于低温。
捷克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区今年最低温度已达零下40多摄氏度。多瑙河在保加利亚境内的450公里河段被完全冻结,其航运也已完全停止,这是近30年以来的第一次。
另据波兰媒体报道,肆虐中东欧地区的严寒近期也侵袭了南欧和西欧地区国家。法国科西嘉岛10日遭遇暴风雪袭击,部分山区的积雪厚达一米,并导致巴斯蒂亚机场在10日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