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展开的轰炸机袭击在英国东南部上空产生大量凝结尾流,最终影响当地的天气。对1944年空袭进行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个罕有的机会,用于审视我们有关凝结尾流如何改变气温的模型。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罗杰·蒂米斯曾收听过这样一段广播节目,一名老妇在节目中回忆战争期间看到的景象。当时,随着一群轰炸机的起飞,天空因大量云层的出现变成白色。在收听这段节目之后,蒂米斯意识到轰炸机能够影响天气。

  凝结尾流能够对气候产生多种影响。它们能够充当一个毛毯,捕获热量,阻止其逃逸到太空。白天的时候,它们会反射阳光,为地球降温,程度上超过另一种影响导致的升温。但气候学家普遍认为,凝结尾流总体上导致地球升温。上世纪40年代,民用航空业几乎还是一个零,相关历史记录提供了一个研究日间影响的机会。鲍勃·麦克肯泽表示:“飞行员非常关注凝结尾流。凝结尾流会暴露飞机的方位,最后可能被敌人击落。因此,飞行员会进行报告。”麦克肯泽曾就职于兰卡斯特大学,现在就职于伯明翰大学。

  通过分析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的行动记录以及获取的天气数据,蒂米斯和麦克肯泽意识到,他们能够比较空袭路线下方区域与逆风方向没有凝结尾流的几公里区域的温度。

  1944年5月11日早晨,天空非常晴朗,空气湿度足以抑制凝结尾流形成。这一天,盟军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空袭。蒂米斯和麦克肯泽发现,轰炸机盘旋以及组成编队时可形成人造云,下方地区的温度比逆风方向的基地温度低0.8摄氏度。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大卫·李表示:“利用这些历史记录是一个具有革新性的做法。”凝结尾流导致温度下降的记录与当前发现的现象完全一致。

  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白水分校的大卫·特拉维斯表示,对凝结尾流进行现场研究非常罕见,我们对这种影响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模型研究。类似麦克肯泽等人进行的研究能够帮助改变这种现状。他此前发现,在“9·11”恐怖袭击后飞机停飞期间,气温变化更大。这一结论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因为凝结尾流影响不能与天气的自然变化分离开来。通过比较同一天相隔数公里的不同地区的温度,轰炸机空袭研究可以绕过这个问题。(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记者24日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中美印科学家合作烹制了宇宙大爆炸“夸克汤”,从而在世界上首次确定从普通物质到夸克物质的相变温度。6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量子色动力学相图的标度”为题,发表这一研究成果。

  据悉,中美印科学家联合研究确定了从强子物质(即普通物质)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即状态转变)温度约为175百万电子伏特,相当于2万亿摄氏度。中方研究人员罗晓峰介绍说,宇宙初生时,亿万物质是一锅由自由的夸克和胶子组成的浓稠的“汤”,俗称“夸克汤”,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存在的证据并研究其基本性质,对研究早期宇宙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在通常情况下,夸克和胶子被强相互作用力禁闭在强子中。通过对普通原子核“加热”,有可能使强子“融化”而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2000年以来,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中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形成的证据。但是从强子物质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温度尚不清楚。

  日前,RHIC对撞机将两束金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使其发生碰撞,形成高能量密度和高温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冷却后产生大量粒子。中美印科学家组成合作小组,研究分析对撞机上STAR探测器采集到的大量实验数据,在世界上首次把测量到的净质子数分布的特征,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实验上直接确定了重子数密度为零的情况下从强子物质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温度。(吴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金星上失控的温室效应


金星快车紫外相机拍摄的金星南半球图像


金星紫外波段下的云层高度图像

  金星是太阳系中第二个用罗马女神名字命名的行星,赋予一种美好且神秘的感觉。但是金星表面温度达到华氏900度,这使得金星成为太阳系中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更糟糕的是,金星大气被高浓度二氧化碳所笼罩,气压是地球大气压的92倍,而在完全窒息的云层下,则是一片硫酸的世界。这一切现状的罪魁祸首则是失控的温室效应。

  从以上信息中可以对金星有个初步的印象,也可以明白对这样一个行星的探测任务是异常艰巨的,就像木星强大的辐射足以使探测器失控。探测金星的任务应该从点点滴滴开始,科学家估计,探测这颗天空中亮度仅次于太阳和月亮的天体,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将对地球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星有时候被称为是地球的另一个“邪恶的双胞胎”。地狱般的金星在大小、结构以及轨道位置都与地球相似,而科学家推测金星的历史,在数十亿年前可能与地球一样,也存在液态水构成的海洋,特别是具有典型的气候特征。而金星的轨道位置就决定了如果演化出适合生命的气候条件,也不可能存在太久。金星比地球更加靠近太阳,轨道距离近了大约三分之一,日照量是地球的两倍,在这个背景下,失控的温室效应接管了整个星球,温度升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地表水蒸发,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能将热量富集住,这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表暖,连锁性质的蒸发变暖成了一个死循环,直到蒸干任何水分。

  根据欧洲空间局金星快车任务的科学家David Grinspoon叙述:自2006年该探测器进入金星轨道之后,主要目的就是弄清楚金星是在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超级大火炉,虽然轨道因素也不容忽视,但是其自身的内因正是科学家要弄清楚的,模拟金星的气候变化,就是要避免地球重蹈覆辙。

  金星的自转比地球要慢得多,金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43天,而金星的一年只有224天,这就是说,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要长。虽然自转的速度很慢,但其表面的风速达到每小时360公里。这就使得金星上的风力效应将对自转构成影响,如果将金星上的超级气旋放在地球上,风速见达到惊人的每小时9650公里。从太阳的北极点上看,太阳系中的大多数行星轨道都是逆时针旋转,而自转的方向也都基本相同,但是金星却不是这样,其旋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只有天王星也是),也就是说,金星上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科学家推测造成这个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金星是顺时针旋转,早期的太阳系安全环境很差,巨大的系外天体以及太阳系内轨道杂乱的天体与金星发生碰撞,由于金星距离地球轨道很近,撕扯下来的大块物质击中地球,地球上被剥离的物质逐渐形成了月球。当然,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假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金星与众不同的旋转方式肯定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就像天王星自转轴极有可能被某个巨大的天体撞击过,倾斜了近98°。

  此外,金星上的闪电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金星快车探测器传回的图像显示,云层中出现的闪电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闪电结构,但是在地球上,闪电的形成与云层中冰晶体有很大关系,而在金星的大气中基本不存在这种成分,因此,金星上的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还是个未解之谜。

  然而,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是否存在生命呢,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金星快车任务的科学家认为,虽然金星地表温度极高,但是在金星约30英里的云层中可能存在微生物,云层中的温度和压力与地球相类似,而且云中的具有适合的日照条件,这就可能为微生物提供最低端的生存环境。虽然金星地表不仅温度高,而且遍布硫酸,但通过对地球上极端气候以及恶劣环境的考察结果,同样有微生物可以生存。(Everet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经过热处理的氧化锰的均匀纳米结构为钠离子提供了流动的通道,改善了电极的性能

  为将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能并入电网,管理人员需要就近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安装可大量储存电能的电池。常见的用于电子消费品和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具有良好的储电能力,但是由于价格昂贵而无法大量生产和应用。钠离子用于充电电池是另一个最好的选择,不过目前钠硫电池运行温度为300摄氏度,相当于水沸点温度的3倍,这使得钠硫电池既不节能又不安全。

  而研究人员的目标是要采用廉价的钠同时使用锂离子充电电池中的电极。最近,通过对电极材料进行恰当的高温处理,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能提高钠离子充电电池电能和寿命的方法,从而有望让钠离子充电电池成为替代电网中用于大规模储存电能的廉价的新途径。

  寻找到新方法的是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和来自中国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化学家刘军(音译)和武汉大学化学家曹玉良(音译)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制作出了能够用于钠离子充电电池的电极。刘军表示,钠离子电池使用食盐中的钠离子成分并在室温下工作,这将使得充电电池更为廉价且更加安全。

  高温处理让电极材料中看又中用

  锂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由氧化锰材料制成,其材料中原子之间存在许多小孔和通道。当电池在放电或充电时,锂离子能够在小孔和通道中穿行。事实上,锂离子的这种自由运动保证了电池电能的储存或释放。不过,简单地用钠离子取代锂离子则无法正常工作,因为钠离子比锂离子大70%,它们无法在氧化锰原子间的小孔和通道中自由穿行。

  在寻求增大氧化锰材料中原子小孔和通道的途径时,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更小的物质——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材料。在研究探索中,研究人员将两种不同种类的氧化锰原子基础材料混合起来,一种的原子排列成金字塔状,两个金字塔结构的基底结合在一起后形同钻石;另一种的原子排列为正八面体。他们期望混合材料最终能形成大的S形通道和更小的五边形通道,以便让钠离子通过。

  为此,研究人员将混合的材料经过45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然后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并检测何种温度处理效果最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他们发现,不同的温度下获得的材料的品质也不相同。750摄氏度处理后的氧化锰形成了最佳的晶体,温度低时晶体看上去很古怪,温度高时晶体成较大的平板状。

  借助美国能源部所属环境分子学实验室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观察到,经过600摄氏度处理的氧化锰混合物形成的纳米导线上有妨碍钠离子运动的凹坑,750摄氏度处理后的混合物纳米导线均匀和透明。

  然而,对研究人员而言,即使是最上相的材料,如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那么它也只不过是装饰品。为了解经过高温处理后获得的氧化锰纳米晶体是否既中看又中用,他们将其制成电极放入含有能帮助氧化锰电极形成电流的钠离子的溶液中,然后不断地对实验用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测试。

  输出峰值电量大增且可循环充电

  在对用混合氧化锰纳米材料为电极的实验电池进行的放电测试中,研究人员测量到的每克电极材料峰值电量为每小时128毫安,此结果超过了过去其他研究人员完成的实验。在以往的实验中,曾测量到峰值电量为80毫安时的结果,据悉,该电池也采用了氧化锰电极,但电极的生产方式不同。研究人员认为,过去实验出现较低峰值电量的原因是由于钠离子导致氧化锰结构发生变化,而在经过高温处理后的纳米氧化锰电极中,氧化锰的结构不会或很少发生变化。

  除输出高峰值电量外,高温处理后获得的氧化锰纳米电极材料能够让电池保持充/放电循环能力,这在商业应用中十分重要。研究人员发现,经过750摄氏度处理获得的电极材料效果最好,在1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电量仅减少7%。而经过600摄氏度和900摄氏度处理后的材料,在相同的情况下电量损失率分别为37%和25%。同时,即使是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采用750摄氏度处理后的材料制作电极的电池电量仅比最初的电量下降了23%。对此,研究人员认为此纳米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质。

  此外,在对实验电池以不同速度进行充电的测试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充电速度越快,电池能保存的电力越少。这说明充电速度能够影响电池的储电能力。在快速充电时,钠离子并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进入电极通道并将它们填满。

  为解决钠离子移动速度慢的问题,研究人员设想今后制作尺寸更小的纳米导线来加速充/放电过程。电网中的电池需要快速充电,这样它们才能够尽可能地储存从可再生能源那里获得的电能。同时,它们也需要具有快速放电的能力,以便满足电力消费者在打开空调和电视甚至为电动汽车充电时的需求。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研究了特定温度下,液滴在高温固体表面发生的浸润/去浸润转变现象,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5311-5314)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和VIP论文(very important paper)作了专门介绍。
高温固液界面的浸润行为不仅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浸润性为亲水性、疏水性和超亲水性的粗糙结构表面,当表面温度升高到某一特定温度,水滴在滴到固体表面时会发生由浸润铺展到去浸润弹起的转变,且液滴弹起温度(Tb)会随着表面粗糙度的改变而规律性变化。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超疏水性的表面在微纳米空隙中有一层准连续的气膜,导致水滴在表面温度较低时即会因轻微的热扰动滚走,因而不会发生上述转变。研究人员建立了高温表面固液浸润的理论模型,对不同浸润性表面在高温下对水滴的浸润行为的机理进行了解释。
这些结果有助于优化设计新型、高效、节能的固液传热材料体系,为增强锅炉、热交换机等的工作效率,提高控温严格的热交换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源: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那些总是感觉到冷的人可能会笑得最后,因为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他们注定要长寿的。据6月8日《印度时报》引述近期出版的《衰老》杂志发表的研究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低的体温与更长的寿命相关联。

  他们还发现,相比较于吃得多的人,那些吃得较少的人的体内温度也较低一些。他们怀疑是荷尔蒙的变化导致能源和热量的减少,通过减缓新陈代谢,从而延长生命。为了发明长寿药丸辅平了道路。

  这些新发现是建立在数十年的对动物研究,包括极端的动物饲料与动物的寿命之间的关系等研究。例如,消减30%的实验鼠的热量会导致它比正常多活50%的时间。

  科学家正试图找出在饥饿的近似点,在此时可以发明出来药丸,模仿不用节食来能够产生剧变,最新的研究着眼于如何减少核心体温的热量所带来的影响,内部的体温是平均为摄氏37度,一般比皮肤表面温度要高。

  他们也给了一组正常饮食的人,另一组为长跑运动员。食用限制卡路里的食物的人被发现体内的温度较低一些。

  “限制热量的人大约体温要平均低0.2摄氏度,这看上去是一个合适的降温,这类似于我们长期观察的长寿的限制卡路里的老鼠。”首席研究员路易·吉丰塔纳说。

  “我们还对运动员的耐力有兴趣,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瘦,但却没有出现体内温度降低的现象。”他说。“我们知道,限制热量饮食的人一般会感到冷,因为此时代谢水平较低,体温也降低了。”路易·吉丰塔纳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将热量多多地减少或者其它类似的处理就可以降低体内温度。但他认为,能否降低体内温度是能否长寿的关键所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出生的五只小鸟饥饿地张着大嘴


虽然卡车每天只运转4小时,小鸟们还是存活了下来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布伦特里(Braintree)附近发现一只怀孕的鹡鸰为它即将出生的宝宝找到了一处完美住所——一辆运输冰激凌的卡车引擎盖下面。这里温暖,干燥,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点噪音。

  卡车主人韦伯(Mark Webb)原本是将车停在桑斯安(Southend)一处工厂过冬的,没想到被鸟做了窝。

  司机称因为机器内有风扇,可使温度不致过高。“这窝小鸟可能有点耳背,但是它们确实活下来了,而且看上去很健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两名攀岩者攀登葡萄酒瓶形巨岩。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位于乍得的恩内迪高原(Ennedi Plateau)长久以来被誉为“攀岩爱好者心中的圣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荒漠,攀岩爱好者吉米-奇恩(Jimmy Chin)等人向高度达1000英尺(约304.8米)的岩壁发起冲击并完成挑战,成为世界第一批征服此处岩石结构的攀岩者。


詹姆斯-皮尔森攀爬恩内迪沙漠城堡形巨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其中一幅照片中,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两名攀岩者的存在。在岩石上他们就犹如两只小蚂蚁。奇恩表示:“感觉我们就像走进糖果店的孩子,对于攀岩爱好者来说这如同发现新大陆,这里的地貌让我吃惊。”恩内迪高原面积2万平方英里(约51799平方公里),置身其中让人不免联想到犹他州的纪念碑谷。


皮尔森在攀爬比谢科勒石拱

  38岁的奇恩为了此次行动准备了3辆卡车和可维持3周的物资。晚上攀岩队睡在沙漠,还曾面对手持武器的强盗。在飞行了8000英里来到乍得后,攀岩队驾车行驶数百公里进入偏远的几乎从未被人触及的恩内迪高原。


利用绳索从石拱上降落

  攀岩队成员经验丰富,除奇恩外还包括24岁的英国人詹姆斯-皮尔森、30岁的美国人蒂姆-开普勒、30岁的莱纳-奥兹图克,25岁的亚历克斯-霍诺尔德以及他的好友马克-希诺特。此次攀岩探险由希诺特组织,尽管对乍得的岩柱及石拱门了解甚少,希诺特还是成功说服奇恩加入。


红色区域为恩内迪高原

  奇恩说:“从没有人在这里攀岩,部分原因在于这里很难到达。马克说服了我加入探险队,我们都知道恩内迪拥有令人疯狂的地貌。如果知道和马克一同此次冒险之旅,你就会知道此行难度有多大。即使在12月,当地温度也非常高。在夏季温度可超过47摄氏度。这里很像犹他州峡谷,我们看到了石拱门,岩柱和岩壁,从没有人在上面攀爬。”


希诺特在整理装备。

  团队对于攀爬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选择。奇恩说:“我们最终决定攀登12个令人印象最深的岩石结构,我们攀登了寓言中的阿洛巴拱门,高度达到700英尺(约213.36米),宽度达到300英尺(约91.44米),是世界最高的独立式拱门结构。”


一名队员凝视着美丽的夜空

  奇恩表示乍得之行是最令他兴奋的时光。他说:“在这里遇到的危险和挑战与纪念碑谷不相上下,我一共拍摄了5千多幅照片。我是第一批探索这片未被开发的攀岩路线的人之一,这是我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光。”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热源探测:温度仅变化0.5度,便能导致该种纤维颜色产生变化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能通过颜色变化显示伤口愈合程度的智能绷带。据悉,这种由液态结晶体制成的纤维,能根据创口温度变化,产生颜色上的变化——由红到蓝。

  发明团队领导人露易斯•范•德•维尔福表示,用这种纤维绷带包扎伤口,能大幅提升对反复感染和早期炎症的创口治疗效果。她说:“如果感染,伤口通常会升温。而如果供血正常,则创面温度会下降。”范德维尔福女士表示,她参与发明的这种纤维非常敏感,不到半度的温度变化就能引起颜色变化。她称,这款绷带能有效节省医生治疗外伤的时间和金钱。“我们主要针对慢性创面治疗——那些伤口愈合极慢的老年人、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英国约有20万名慢性创面患者。仅2008年,治疗这些患者的花销估计约31亿英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头豹海豹捕猎间隙在南极海冰上休息(图片提供: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头豹海豹捕猎间隙在南极海冰上休息(图片提供: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气象学家成功破解了南极海冰面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势的谜团,不过这一趋势可能很快会被逆转,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将加快。

  海冰增多缘于自然进程

  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家刘纪平(音译)介绍,卫星数据显示,过去30年,北极海冰面积不断减少,而南极海冰面积却神秘地增加了。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矛盾,但却不知道原因——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一谜底。”最新分析基于从1950年至2009年的气候模型以及海面温度和降水量。

  结果表明,在20世纪,海洋温度升高促使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降水量增多,降水以雪的方式落在地面。雪量增多使得海洋最上面的几层含盐度更低,密度相应地下降。这几层变得更为稳定,避免因密度产生变化的温暖的深海洋流上升,进而融化海冰。

  刘纪平指出,卫星数据显示,20世纪南极海冰增多可能主要缘于自然进程,但到了21世纪,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科学家估计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支配着南极的气候,诱发海冰快速融化。最新研究称,随着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继续使南极周围的海洋升温,更多的南极降水将以雨的形式出现,快速融化雪和冰。

  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该研究称,冰融化的越多,阳光被吸收进海洋的数量越多,而不是通过海洋反射进入大气层。结果,海洋温度进一步上升,同时融化更多的海冰。根据科学家的预测,从自然变化到因温室气体升温的过渡不久将开始上演。

  南北两极生态系统不同

  刘纪平说:“我无法预测准确的年份,但肯定是在这个世纪。”他表示,从生物学角度讲,南极周围海洋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水域,海冰减少可能会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南极许多物种依赖海冰捕猎和生存。环保主义者表示,南极企鹅就是遭受海冰减少威胁最大的动物之一,如果气候变暖趋势持续下去,许多企鹅将从地球上消失。

  刘纪平指出,海冰减少还会对洋流在世界的活动产生影响:南极附近海洋包括地球上温度最低、密度最大的水,它们是海洋“全球传送带”(为四分之三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的循环模式)的“支配驱动力”之一。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科学家瓦尔特-梅尔(Walt Meier)表示,最新研究结果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它们与之前的预测结果相符合,即南极海冰在加速消失。

  梅尔说:“这是常识——它是得到物理学原理验证的模型研究。”梅尔称,最新研究报告还有助于消除一种常见误解:北极海冰减少和南极海冰增加会趋于平衡,所以总体讲不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南北两极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

  南极臭氧层空洞影响

  据梅尔介绍,北极海冰形成需要多年时间,贯穿几个季度,而南极海冰每年都会形成和融化,更多受到大风、海洋环流而非空气温度的支配。他说,这并不是说温度升高导致的融化现象(如北极地区的海冰变化)不会在南极发生,只是这一过程用时更长。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凯文-特伦波斯(Kevin Trenberth)称,最新研究还有一处重大遗漏:臭氧层黑洞的影响。

  科学家称,每逢夏季,臭氧层空洞产生的明亮云团起到了抵挡全球气候变暖的“盾牌”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随着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含氯氟烃逐步停止使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可能会最终消失。在反射阳光的云团消散以后,南半球温度上升可能快于模型当前预测的速度。

  特伦波斯在电子邮件中写道,这个臭氧层空洞是“南极洲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样升温的原因。正如一些电脑模型显示的情况,臭氧层黑洞将来如何复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态发展,最新论文并没有涉及这些方面。”刘纪平也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对海冰变化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他说这不是主要原因:“我尚不能确定臭氧枯竭是否真的在南极海冰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