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金力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正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曾国藩家训》中的教育思想再次撞击每况愈下的现代社会教育现实,带给人们许多反思和借鉴。日前,郦波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同名新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现场遇到的大学生向他提出了犀利的问题。
签售前的读者见面会上,郦波表示,原本在《百家讲坛》讲完大明名臣系列,讲完张居正按计划是要讲王阳明的,但社会新闻中的很多悲剧事件,譬如“药家鑫案”让他感觉到当前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就与栏目组协商改讲《曾国藩家训》。他看到曾国藩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大家,尤其在对子女教育是世所公认的成功典范。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持下潜心研究西学,成为出色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的钦差大臣;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计算出了100位的圆周率。更为难得的是,不光曾国藩的儿子成才了,他的后代子孙,大都很有成就。
郦波认为,在古代,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主流教育,而且曾国藩家训又非常独特,突破了家庭教育的层面,上升到社会教育层面,它可以成为针对当前的社会教育问题寻求一个解决的切口。
见面会上,有位大学生质疑郦波,古代人读书为当官,可现代社会,我们要做很多实际的应用型工作,儒家这种“士文化”的教育体系还有用吗?听到这话,郦波首先鼓励了学生勤于思索的精神,随后他说,“世界时刻在变化,从古代到现代,从昨天到今天,然而只有在精神世界里做一个强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在做‘树人才’的事,而古代儒家讲的是‘树人’,‘树人’是培养一个人的品性,不带有功利性,不管你读书多少,都可以成为‘士’。我们和传统文化割裂太久了,须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崛起是可笑的,必须有思想文化的引领。《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民族的根性文化、精神的呼唤,对每个人都非常有意义。” J187
周泽雄
“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国学作为学术不可能热,哪有‘学’热的呢!只能叫传统文化热。”在推介新书《中国智慧》时,易中天先生如此回答记者关于“国学热”的提问。说得太对了!虽然我并不反感“国学”这个词,我只反感“国学热”这个现象。是否任何一种“学”都不会“热”,我不敢断言,但“国学”不会“热”,我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口。
一幢百年老宅倘若热起来,意味着什么呢?最可能的答案是:老房子着火了。国学亦可作如是观,只要我们承认那个“学”字等于“学术”或“学问”,再结合识得繁体字的国民正与日俱减的事实,我们就得同时承认,国学的门槛正在日益增高,它越来越成为一种静穆且专业的学问。
“国学热”是一个背逆人文自然的现象。依我看,只有借助某种偷天换日的方式,将其中“学”的成分最大限度地稀释掉,人们才可能见识到某种国学热的“伪形”。常见方式有三:一、把学术问题运动化;二、把学术问题时尚化;三、把学术问题偶像化。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笔者,就见识过学术问题运动化的路数了。在名为“批林批孔”的运动中,我们这些连孔丘与仲尼都无力辨别的小孩子,竟然被唆使充当了“砸烂孔家店”的急先锋。我还记得当时唱过的一首歌,歌词是:“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耍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要复辟。红小兵,齐上阵,大家都要狠狠批。”今之国学热,虽然方向不同,由批孔改为尊孔读经,但操作原理并无二致:借助广泛的舆论咋呼和社会动员,不求实质裨益,但求以势夺人。今日咿呀读经的小学生,与昨日咻咻批孔的红小兵,唯一的共性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都是一种道具,以满足那些社会运动家的奇特癖好。
学术问题时尚化与学术问题偶像化,乃是同一战略的不同战术应用。在“国学热”的鼓噪下,说来可悲,我们连些微学术成果都不曾听说,所见无非这里矗起了一座孔子像,那里立起了一座老子像,某个大学开设了国学班,某个组织以“剪刀加糨糊”的方式编辑了一套超级国学丛书,某个开幕式上出现些可疑的古典元素。在考察国学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经济喧阗甚至还多于文化折腾。作为学术的国学尚在原地踏步,以国学名义拉动的地方GDP,或许已成果斐然。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公推“五四”及民国诸贤。拿前贤在国学问题上的胸襟见识,烛照今日浪言国学之衮衮诸公,我们还可能被两者间的强烈反差,气歪了嘴。人们经常提及钱锺书《谈艺录·序》里的一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同样的意思,王国维先生早著先鞭,他在自己26岁撰写的文章《叔本华像赞》里,已有“人生如轮,大道如轨。东海西海,此心此理”的卓见。若非《叔本华像赞》晚近才被发现,人们或许还会疑心钱锺书涉嫌抄袭呢。
事实是,前贤由于站立的高度相近,他们面对国学的态度也容易趋同,他们一致认为:今之国学非昔之国学,国学虽是一国之学术,国学研究却唯有以一种统摄中西的超凡眼光,方有望别开生面。换言之,把目光专注于国学本身,以为但凭读经诵典即能重振中华文化,若非急功近利,则属腐儒陋见。
王国维当年为《国学丛刊》撰写的发刊词,几可视为对今日国学倡导者的正面棒喝:“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作为学术的国学,注定是静穆的,其价值也只有在静穆的书斋研习及“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中,才可能显现一二。至于弘扬民族文化,固属吾族吾民的煌煌大义,但那显然不可能经由社会动员的方式得到改善。尝见一国学热的倡导者,在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时,以一种超学术的态度声称:提倡国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以夸诞不实的宏大意义代替求真务实的学术论证,乃是江湖术士的老套惯技,王小波还曾撞上把耍猴视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的卖艺者呢。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信守,台湾人远比大陆做得好,依这位国学大仙的见解,难道这竟然意味着,台湾人将会比大陆人更快地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倘若国学热的发动者多是些说话托不住下巴且时刻准备把学术与政治强行嫁接的家伙,我辈对他的态度,就不仅仅是鄙夷了。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黄艺博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调侃的对象。
一群大人因着自己的立场观点,调侃和恶搞一个孩子,其实很不厚道。
仔细看这场喧嚣的微博狂欢,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实,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媒体对黄艺博的报道,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那时的重点只是他对福利院老人的爱心。今年3月,关于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每天读《人民日报》的经历,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但那之后,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依旧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几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突然火了。说不清,这背后到底是微博的力量,还是有推手炒作的结果。但如果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这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
社会承认孩子的天性,同样应该承认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纵使你我无法从这样的兴趣中找到乐趣,但也不该武断地否认一个孩子从中享受到的快乐。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非要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游戏、动画等等,这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保留个性的权利。
对一个孩子,实在不应该刻薄。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和被纠正的,不是孩子,而是微博上的某些人。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5月3日 文/郭钦
放牛、养猪也是必修课。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所与世隔绝的大学,它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沙漠的山谷里;这又是一所神秘的大学,学制2年,每年招收不超过15名学生,且是清一色男生,这些小伙子在这里能获得全额的助学金,但同时又必须每周付出20个小时的劳作,放牛、种草,过着牛仔式的生活;这还是一座传奇的大学,这里的学生不少都是放弃了耶鲁、哈佛的录取机会投奔而来,毕业后又会被世界顶级名校争相录取……这就是深泉学院,被称为优秀学生的“乌托邦”,又是美国高等教育实验的成功典范。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万欣将有机会拥有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大学经历,他被深泉学院录取了!(4月28日扬子晚报)
在我们国内众多高校热衷追求所谓的“全面发展”的时候,美国的深泉学院竟然这么多年来一直崇尚学生们必须一周20小时的劳作和天天养猪、放牛,这样的教学理念对于国人而言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但偏偏这样的大学又人才辈出、优秀学生趋之若鹜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样的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有必要让国内大学学习。
这种反“传统思维”的大学教育理念,恰恰是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学生们尊重和呵护自然的一种习惯和思维。我们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在定位和成才上往往以金钱、名利和官位来衡量成功,但却较少以一个学生是不是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来衡量。美国的深泉学院,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该学院自觉不自觉引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们多亲近大自然,多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了学生们完善的人格,也具备了现代人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反观我们的国内大学,或可以让学生们“皓首穷经”、孜孜不倦于书的海洋,却鲜有如此生动强烈的以养猪、放牛等劳作模式为“必修课”的。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和生活实践的缺乏,又恰是制约他们走向成功、被社会接纳的短板所在。无数事实证明,“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以劳动实践来担当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个定位极为准确,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劳动实践”教育方面显然已经迷失。
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的”、“人性的”教育内容的匮乏,除了培养出物欲的、自私的、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的学生,恐怕不会有其它。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理论上不逊于任何一所国外名牌大学,但论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论到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方面,以及关系民族发展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方面,显然是有差距的。在教育和高等教育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但对于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长处,我们还是应多一些借鉴和反思。一个将养猪种菜和放牛当成必修课的大学,已不仅仅是节约社会成本的考量,而已经上升到了触及教育本质的问题。看一看“养猪放牛”另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优秀和优异,我们的高校教育模式真该好好反思了。(毕晓哲)
一个网友在发微博。
信息爆炸与媒介膨胀,注定了这是一个人人享有话语权的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个人都是演说家。一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正是在各种声音的争鸣与引导中摸索前行。
但是,众声喧哗之中,总有一些杂芜之音,通过公共或者个人的媒介,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扰。而真正理性与智慧的思考,则因缺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推出连续报道,分析当下文化批评存在的问题与得失,展望文化批评未来的发展,以期通过培育文化批评的健康生态,促进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编者
撬开批评的大门
个个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通讯社
互联网的普及,对专业的文化批评来说,其权威地位并没有动摇,反而还扩大了影响力。因为传统媒体刊登的文化批评文章通过转载、互动等形式传播到网络里,不但提高了文章的阅读量,也让这些文字有机会转化为网络批评,直接介入新兴媒体;另外,大量电子刊物、网站的文化评论同样由文化评论家和理论家撰写,让那些原本只在报刊露面的作者因此增加了发言的渠道,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干预能量。
博客出现后,一方面为专业文化批评增添了一条便捷的发言渠道,许多评论家和专业学者纷纷开辟博客,直接发文,省略了媒体的取舍和编辑;一方面,一些有文化根基的网民也在博客里发表文化见解,有的水准还胜过职业评论家,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网络评论写手;而且,大量跟帖的形成,既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倾向,表现出网民对某一部作品、某一起事件、某一个人的关心程度,也明确显示了人们对文化评论的各种看法,促进了大众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进入博客后,其明显的演变就是向社会敞开了大门,打破了专业的壁垒,增强了批评的尖锐性、时效性和社会反应度,还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清晰地看出批评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提高了文化批评的影响力,扩充了评论的队伍,增加了评论的容量。但是,由于博客的自主性,也让许多以博客为载体的文化批评火药味十足,似乎越激烈越有人关注,追求抢眼成为博客的目的,减弱了批评的理性分量,而成熟公允的批评常常沦入网络的犄角旮旯,门庭冷落车马稀,很难产生影响力。
一年多来,微博这个几乎没有门槛,无须任何底蕴的发言平台为所有人打开了大门,微博成了每个人自己的麦克风,也是每个人的通讯社。尽管人人都能写,但用区区140个字去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目光,确实可以考验出一个用户运用最短小的文字创造最大效果的能力,只是这文字不再拥有传统写作的习惯和审美标准,按照一位微博写手的话说,已经发展到“拼短语,拼新词,拼效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了,总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微博介入文化批评时,尽管提升了社会对文化的反馈速度,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各类人的评判倾向,但也给文化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
核心提示:最近韩国SBS电视台热播中的周末剧集《新妓生传》,本月10日播出的《新妓生传》收视率为19。2%。妓生指的是朝鲜半岛古代为朝鲜国王,两班等提供歌舞表演的艺妓,最早出现在高丽王朝时期,其社会地位在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时期属贱民。而艺妓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艺妓并非妓女,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新妓生传
韩国SBS电视台热播中的周末剧集《新妓生传》,本月10日播出的《新妓生传》收视率为19.2%。
韩剧新妓生传剧情介绍:妓生指的是朝鲜半岛古代为朝鲜国王,两班等提供歌舞表演的艺妓。韩剧《新妓生传》是以伦理亲情为主线的一部剧,由林秀香、金惠善、成勋等主演,主要讲述的是现代韩国的妓生如何在新时代下生存的故事。
丹丝兰是艺术学院学古典舞的,为了补贴家用偶尔到有钱人家去跳舞,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为亚多模奶奶跳舞,她的舞姿把亚多模深深的迷住了;在离开的瞬间坏掉的发夹成立定情的开始,与同学在咖啡厅聊天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女人给了她一张芙蓉阁的名片,邀请她去那里教古典舞,同学们都在猜芙蓉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原来“芙蓉阁”是只接待VIP的烟花之地……
妓生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最早出现在高丽王朝时期,其社会地位在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时期属贱民。妓生都接受过相关培训,许多妓生有很高的艺术造化,有些更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但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大多数妓生的名字已被人们遗忘,只有很少量的妓生名字被流传下来。
同时除了民间的妓生外,朝鲜还有官妓。朝鲜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君王燕山君就曾带着官妓四处出游,并被每个进谏的大臣,施以酷刑。
韩国电视剧《黄真伊》,讲述的就是韩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官妓,她让无数男人为之折腰、俯首称臣,并称为韩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堪称韩国的“小凤仙”。
为了改变“轻登记、重婚宴”的社会现状,引导新人增强家庭责任感,民政部打算推出“婚礼式颁证”服务,在现场免费为新人举办一场神圣、浪漫的婚礼仪式。新人将在父母和亲友的见证下,领取相约一生的“红本本”。
民政部门对重婚宴这种社会现象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面子、人情往来及份子钱等因素影响下,很多婚宴几乎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之前,就曾有一对“80后”夫妻将结婚各项开支制成表格贴到网上,包括婚纱照、婚庆公司、酒店、婚车、摄影摄像、喜糖、蜜月旅行等被算作 “结婚当天消耗”,总计高达9.39万元。这还只是很普通的婚姻,如果上点档次,或者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花费会更高。难怪很多人感慨:结不起婚了。
《韩非子》中有一个成语叫“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后只留下漂亮的盒子而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民政部推出“婚礼式颁证”服务的本意似乎有提醒公众在婚宴上别干那种“买椟还珠”的事儿。在他们看来,婚姻的本质在于一种责任,而非多么豪华的婚礼场面和婚宴标准。有些人的婚礼很豪华,又是钻石,又是游艇,但之后分道扬镳者大有人在。
如今的问题在于 “婚礼式颁证”服务面对被金钱、面子等包围的婚宴,能有多大效力。就像民政部门之前推出的免费婚前体检一样,其价值和意义,大家都懂,但免费婚检在全国很多地方遭遇尴尬的现实告诉我们,某些倡议或引导在社会习俗面前,往往显得很脆弱。因为,再有责任感的仪式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婚宴让人更有面子、快感和收获。更何况,就算大家积极踊跃地参与“婚礼式颁证”,谁能保证他们在仪式之后不会换个地方,接着搞婚宴呢?
某种意义上说,婚宴在当下社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新人结婚的宴会,其中掺杂很多需求,比如双方父母的面子、收回份子钱等。而这种寄托于婚宴上的需求,让结婚仅仅是举行宴会的一个借口或契机。在这种现实下,民政部门就算推出再多花样的婚礼服务,也很难换回婚宴迷失的本性。因为,登记和婚宴,更像是两个系统的代表,一个是代表婚姻的合法性,一个是代表社会的需求。民政部门管得了婚姻是否合法,却很难去管婚宴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大概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3月17日,在烟台食盐包装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有序地为经销商配送食用盐。郭绪雷摄
“今天你买盐了?”3月17日,一场食盐抢购潮让许多中国人的问候语变成了这句话。
多位专家学者都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抢盐潮发展之迅速让他们惊讶不已,甚至没来得及观察这场风波产生的路径,就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状态。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周裕琼一直致力于研究流言和谣言,她认为,抢盐潮的发生,源于3个纠合到一起的小流言。
这3个小流言,一是核辐射会影响到中国,二是吃盐能防止核辐射,三是日本的核辐射会污染海水,从而污染到食盐。“这三方面信息整合到一起,造成了民众的恐慌。”
恐慌正是造成抢购行为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研究了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的抢购潮,发现几次抢购风潮的共同之处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现的群发性行为,且每次抢购都伴随着各种传言。
樊春雷说,人们为什么会相信传言,并且发生抢购行为?原因就在于“总要做点什么的心理的影响”。在一种恐慌心理下,即使有再多的人说什么也不用做,但总会认为“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因此,一旦有抢购风潮,从众心理立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非理性冲动。
樊春雷说,这几天,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事态在恶化。根据社会心理的发展来看,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而当预期结果很糟时,总得做点什么的心态会促使人们选择突击购物,“这实际上是一种谨慎决策,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遗憾最小”。
周裕琼说,据她的观察,抢购潮的突然爆发,也有“第三方效应”因素在里面:有些人认识到抢盐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盐是生活必需品,如果盐卖光了,家里需要用盐怎么办,所以都去买盐,且盐的保质期长,囤积久了都没关系,这样一来,也加大了抢购人群的规模,使抢盐潮更加惊人。
她认为,“第三方效应”也是这次抢盐潮跟非典时期抢购醋、板蓝根等最大的区别,非典时期的抢购,有一定的理性因素在内,但这一次,许多人是被卖光的担心裹挟着抢购的。
她同时认为,抢盐潮也是本地社会心理的折射,比如极少数人对2012末世预言的恐慌等。同时,抢盐潮率先发生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也是因为这些地区临近海洋,使大家产生对海盐被污染的担心,而且,浙江、广东都有核电站。如此一来,现实的担心与谣言一结合,抢盐潮的发生具有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
樊春雷认为,这事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宁可相信传言,也不相信专家。由此说明社会信任度比较差,这也是谣言容易传播的现实基础。周裕琼也认为,政府及专家公信力的缺失,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一些专家不说,一些专家乱说,导致事件的发展要么缺乏专业意见,要么与专家预测的背道而驰,这使得谣言和不实传闻难以止于智者。
对于应对措施,周裕琼和樊春雷都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信息,稳定市场,消除恐慌情绪。同时,各专业部门专业发布各自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具有公信力的信息迅速传播,也将有利于缓解社会情绪压力。
樊春雷说,国务院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就是很正确的做法,能有效减少社会情绪压力。此外,中国盐业总公司强调食盐供应充足,海盐只占小部分等信息,也有利于及时阻止恐慌情绪的蔓延。“恐慌性抢购反映了我国这个人情社会对公众自我意识的深层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口传信息对公众行为的影响,注意对口传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时,政府的公开和透明有助于规避类似抢购现象的群发性行为。”
花上几万块钱买个越南老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日本、韩国及我国都出现过这种现象。然而,当网上“团购”越南新娘的新闻出现后,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新娘可以在线买,几个人“团购”还可以享受折扣,便宜一两万;“商家”为“团购”来的越南新娘提供“保质期”,一年之内,新娘如果跑了,“赔一个”……如此生意,令人咋舌。
欲了解“团购”新娘,必先了解“团购”。根据通常的理解,“团购”指的是团体购物,即一定数量的消费者联合起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价格的一种购物方式。根据薄利多销、量大价优的原理,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和单独购买得不到的优质服务。不同的是,“团购”新娘是“团体购人”,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是新娘。都说目前的网络“团购”业务缺乏规范,市场混乱,现在居然发展到这一步,已经突破底线。从法律角度看,越南新娘具有人身属性,不是可以随意买卖的物品,那些提供新娘“货源”的“商家”与人贩子无异。而且,我国目前尚未开放涉外婚介业务,即便只是提供与越南新娘有关的婚介服务也是非法的,涉嫌买卖婚姻。有关部门应采取果断措施,堵了这条歪门邪道。
不过,与“团购”新娘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相比,其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更加令人感叹。一种买卖的出现,必然与市场需求相对应。本来见不得光的越南新娘婚介发展到“团购”业务,意味着这种需求可能还不小,这包含了越南新娘的外嫁需求和一些男性想要娶越南新娘的需求。由于长期的战争,越南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的落后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导致许多越南女性期望嫁到国外以改变现状,低廉的迎娶价格吸引了许多外国“新郎”。这一股风气先是吹到允许跨国婚介的日本、韩国。据说,韩国电视里有专门的购物频道出售“越南新娘”。按照这些电视频道的说法,这些越南女子皮肤白皙、身家清白、身体健康、个性温柔。后来,越南新娘外嫁的目标地域陆续扩至我国台湾和大陆,人数已达数万。于是,这样的“跨国婚姻”渐渐成了跨国人贩子的一条生财渠道。为打消多国“买主”对于语言沟通的担忧,一些越南人还对新娘进行专门培训,直接就“被卖”进行一系列准备。
可以说,这种交易色彩明显、缺乏感情基础的跨国婚姻是极其糟糕的,不仅有违社会公序良俗,而且会对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造成进一步侵蚀。当大家还在被爱情剧中真挚的纯爱所感动时,“团购”越南老婆的买卖让人情何以堪?本来基于爱情和繁衍后代的婚姻,在这里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电视征婚节目中拜金女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择偶观遭到猛烈批判,现实中却依然存在很多这样的思想。有房有车成了结婚的必备条件,结婚成本攀高到让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地步。残酷的现实压力,在令部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日渐边缘化的同时,也导致他们在择偶时不得不转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团购”越南新娘,更多的是不得已之举。然而,越南姑娘是冲着物质条件来的,这种婚姻又能有多坚固?而且,越南新娘在他乡生存,将面临语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差异,“夫妻”之间要花大量时间磨合,最终结果只有两种可能:其一,随着时光流逝、红颜渐老,两人终于彼此适应了。其二,两人始终“不对付”,最后,可怜的越南女子遭到遗弃。就目前韩国和日本的现实情况来看,后者的可能性似乎要大得多。因此,单从婚姻层面来讲,“团购”越南新娘也是一出不折不扣的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