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大名县北门口村北古墓群发掘现场。马顺利 钱春青 摄


大名县北门口村北古墓群发掘现场。马顺利 钱春青 摄

  大名境内修高速,勘探出大批古墓葬文物。经过抢救性发掘,勘探出的80余座墓葬中,目前已发掘清理了17座,出土唐代墓志两盒和若干陶容器及铜钱等器物。

  据了解,邯大高速将在大名境内东西穿过,全长40余公里。自6月份全线动工以来,邯郸市文研所会同大名县文保所组成文物勘探队伍,对邯大高速大名境内全线进行了细致地调查及地下文物勘探工作,发现了众多明清及以前的古墓葬和窑址等。在位于大名县北门口村北三四百米处的高速建设工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的范围内比较集中地勘探出了80余座唐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及两座陶窑址。

  7月初,由邯郸市、大名县文物部门组成的文物考古发掘队,针对该墓群聚集的原因和埋葬的历史信息展开了全面地抢救性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据介绍,这些墓葬的发掘将为研究大名古代历史、丧葬制度及风俗民情提供可靠的实物见证。相关链接:大名府

  大名府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 大名府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大名县现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马顺利 钱春青 赵永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6号墓中的象牙梳有“太极图”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施工发现史前墓地

  大汶口文化惊世呈现

  年近八旬的张学海先生曾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一把精美的象牙梳

  暗含八卦玄机

  张学海说,在发掘的10号墓中,随葬品达100多件,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位老年女性,其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没有雕刻花纹和图案,仅留存了三齿。

  与10号墓紧邻的26号墓也是一座大墓,出土了60多件器物,它的年代比10号墓早些,墓主人是成年人,骨架未作性别鉴定。就在这个26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象牙梳,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孔雕刻图案,异常精美。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约有17厘米长,顶端有四个小缺口,其下透雕三个圆孔,梳身中部用平行的三行条孔组成类似“S”形(亦称作“8”形)的透雕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S”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方刻有一道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具一次刻成。象牙梳的下端有15个(不算两边)细密的梳齿。张学海告诉记者。这把象牙梳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镂孔工艺品,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梳身上雕刻的“S”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刚开始,人们只是认为这件梳子雕刻精美,没考虑到花纹有什么含义。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学者开始猜测,这件梳子上刻画的是原始的八卦符号!”张学海说。

  “太极图的祖形”

  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伏羲始做八卦的传说。《系辞传》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于是始做八卦……”难道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据张学海介绍,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先生是研究东夷文化的专家,他认为,这把梳子上刻画的图案就是原始的八卦符号的源头,它与原始八卦、与伏羲(太昊)“始作八卦”的传说和记载可能有关系。他将象牙梳上“S”形和其中的“T”形(其中的“—|”形释为上、“|—”形释为下,与金文同)视为阴阳鱼太极图的祖形。他认为,东夷居民有太阳崇拜的观念,这是“太阳的象形”。“S”下面则是直条纹的梳齿,这密密的梳齿正好是海水的象形。上为太阳,下为海水,上为乾,下为坤。

  张学海还告诉记者,临沂市博物馆的李玉亭从事《易传》研究,他认为:八卦符号源于先民观察天象,以摹画鸟兽足迹之文为鉴,摹画天地、星辰运行的轨迹,由此推衍出天、地的卦形,并由考古发现象牙梳上的刻画得以证实。李玉亭的观点是,象牙梳上的三个圆孔,象征着日月星“三光”,“S”形是由乾卦组成的,象征天道运行的规律。两边的条孔是坤卦,象征地。上下相对的“T”形,是甲骨文、金文中的“上下”两个字,有天地的意思。李玉亭认为,古人观察天体运行,这是太阳从地面、海上升起、降落,生生不息的象征。

  刻画天地之数

  象牙梳是神器

  记者注意到易学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黄懿陆的观点,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黄懿陆认为:象牙是非常坚硬的。6000年前,人类社会尚未产生金属制品,要把象骨刻成梳齿,并凿穿形成三个孔,那是非常困难的。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应该是一件精致的神器。所谓“梳齿”,当然有梳头的作用,但平时主要是便于携带,以其齿插在头上发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代先民的阴阳八卦天地图,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他还认为,这是刻画在象牙骨上的天地之数,是海上日出之后的天地阴阳图。在这把“骨梳”的上部,用三个圆孔表示易学中“太极生两仪”之义,大汶口的古人在“骨梳”中间部分继续用四种“两仪”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生成转化过程。

  “以上观点如果得到证实,八卦的发明时间应该是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不是周朝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河图洛书学说。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推测和想象,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还需要严谨的证据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来佐证。”张学海说。

  这些观点是否只是想象和推测,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佐证这一观点呢?这一时成为悬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佛山河宕古人生活场景复原陶俑。图/何波(除署名外)

  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我们所在的珠三角平原仍是一个古海湾,而在这个海湾的西侧岸上,人类文明之火早已燃起。这里,生活聚居着一个人类群体,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懂得使用陶制瓶罐,打磨石斧,圈养动物,甚至还开始人工培植水稻。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后世称为“古椰贝丘遗址”。

  2007年初,中国2006年十大考古结果公布,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上榜,成为佛山首个荣登这一殊荣的考古遗迹。而该遗迹给我们展现的,正是佛山远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丰富生活状态。不仅是高明的古椰,4000年前的佛山已经出现多个原始人聚居点,比如说澜石的河宕、顺德龙江,有考古专家分析,那个年代珠三角各地发现的古人类有可能来自同一个族群,但与当时的中原文明对比,那时期的珠三角古人仍落后一点。

  大猜想

  4000年前他们或这样生活……

  时间大约在4000年前,当时的珠江口仍是一个大海湾,这个海湾的西岸是一片连绵的崇山峻岭,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到海边,而在山脚海边较为平缓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古人——古椰古人。这是一个人口不少的原始部落,他们已经懂得使用木器,一名少年正手持一块削过的木头用力撞击一颗坚果,然后美美地品尝着里面的果仁。而在不远处,几名壮年男子正在用石片切割一头大象的肉,这是部落壮男们在之前一天奋力捕获的大猎物,足够大家吃上好长一段日子。除了大象,牛、鹿、野猪以及一些鱼类都是他们喜欢捕猎的食物,在这片栖息地中,拥有丰富的生物群。

  古椰古人的部落里,不仅会打猎,同样也会培植。在村落前的一片空地上,种植着一片水稻,他们懂得怎样去种植,当然也懂得怎样去吃这些水稻。从那时开始,种植水稻已经不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古人的专利。

  佛山古人参加“凿牙”仪式

  同样是4000年前的一天,我们把目光稍微东移到禅城区的河宕村。一名女性古人照例起了个大早,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此时走出位于河宕附近的圆形茅草屋的家外,拿着一把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好为接下来的几天准备丰盛的晚餐,庆幸的是丈夫也不孤单,有好几户邻居家的壮丁一齐陪同打猎,她放心不少。她心想,如果打不到猎物,就让丈夫多去烧点陶器,到附近的水边采集生蚝,也可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边摆弄手中的织布机,她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她心里如小鹿般乱撞。按部落的习俗,丈夫正式参加完“凿牙”的礼仪,就算正式长大成人了,可以娶妻生子。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也从此改变。不知不觉,她的脸上泛起红晕。

  这也许是4000年前,佛山古人最稀疏平常的一天。

  珠三角多处发现三四千年前古人遗迹

  东莞村头遗址:

  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有一块神秘的台地。在这块面积达到万余平方米的台地之下,一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村头村遗址,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代遗存最为重要。在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型器件就有200件之多。

  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近五万平方米,1978年10月被发掘。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

  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

  溯源佛山两大遗址

  古椰贝丘“广东河姆渡”

  2006年,由于广明高速的兴建,深埋地底数千年的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员在古椰贝丘遗址中发现三件尚未腐烂的人类加工木器,在岭南地区尚属首次。其中第一件木器为木槌状工具,手柄处有明显的砍削痕迹,经判断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木器为一根圆形木棍,前端已被大火烧去大部分,这是古椰古人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第三件木器和新制造的木器没有区别,光鲜如新,该方形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古椰贝丘考古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莫过于20粒形态稻谷,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完好。当时的考古专家表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从出土稻谷的形态来判断,这批稻谷为人类栽培的,这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发掘了解到,4000年前的古椰古人已经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当时这一区域动物、植物遗存保存之完好,简直是一个奇迹。

  河宕遗址让佛山制陶史前推两千年

  佛山河宕遗址贝丘文化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西边是一片低矮山岗,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

  禅城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专家:

  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迈入文明门槛

  1、三四千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待进一步挖掘探测。

  2、对比当时的中原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当时的珠三角古人可以说他们刚刚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人们的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断桥”藏身人迹罕至处。

  继北江清远飞霞段古栈道发现纤夫石后,近日清远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又在人迹罕至的峡口岸边发现古“断桥”,再次验证了北江作为岭南佳果和特产北上进贡通道的重要价值。

  拱形桥身部分已坍塌

  据清远地方史料显示,北江作为珠江主要支流之一,自古为湘、赣大宗物资进入广东的交通运输要道。北江清远沿途的古栈道遗址最近陆续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令人惊喜。

  这次发现的古断桥隐身于北江北岸通往飞霞的一处山涧下,全部由石块砌成,有拱形的桥身,因年代久远,部分已经坍塌,当年应为纤夫和马帮的必经之路。“这里有条古栈道沿着岸边延伸,已经荒废很久了,遗址都被野草和荆棘掩盖,”当地的村民说,因为不通交通,栈道和古桥人迹罕至,只有砍柴和捕鱼的村民才偶尔会经过,古迹才得以保存。

  据悉,在英德的连江口北江浈阳峡东、西两岸各有一条古栈道遗迹,据考证,两者均为迄今为止北江沿岸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栈道,对研究古代岭南水运有着重要价值。

  疑为古代荔枝进贡通道

  专家考证,北江汇合连江后南流穿过英德南面的浈阳三峡,再流入清远盆地。北江切过石灰岩层山地时,即成峭壁夹江地貌,这段山地是又高又连绵的山脉,古代要开凿栈道来求北上大道的通畅,称为京西驿道。岭南荔枝进贡,即由广州上清远,入英德,进乳源县,再经梅花、坪石、武阳司,到临武县,最后进入骑田岭道。此次发现的古栈道可能就是荔枝北上进贡通道的一段。

  如今浈阳峡仍可见到一些古人留下的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有东岸古栈道之上的“凿山通道”4个大字,四字刻在江岸八丈石下游约30米处的石壁上,从右至左横书,楷体阴刻。从字的风化程度考究,其可能刻于宋代,见证了古人凿山开路的“愚公精神”。

  将修复古栈道变身绿道

  北江边飞霞古洞一带的古栈道至今保留有“近乎完美”的一段,宽度可行自行车。目前,清远市政府已有计划依托古栈道,打造出一条既有“福地古道文化”内涵,又能近距离欣赏北江绮丽风光的休闲旅游古栈道。

  初步的修复方案是:从白庙出发,沿飞来峡古栈道遗址向上游延伸经飞来寺和飞来峡风景区到江口嘴。整条线路以栈道形式为主,全长约9公里,宽2米,可通行自行车和行人。飞来峡古栈道属于省内尚未出现的“历史文化+风景+生态”的综合性绿道,有较强的景观独创性,预计建成后每年将吸引超过30万游客通过古栈道进入飞来寺、飞峡山等风景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师生在配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考古调查中,新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淅川县博山旧石器地点。

  专家认为,这一发现,为了解丹江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探讨中国南北方石器工业的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解决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以石叶为代表的石器工艺、发展水平及细石器工业的起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教授宋国定介绍说,从目前采集的大量石制品看,博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制品选料讲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在石器的刃缘有清晰的人为加工或使用痕迹,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石制品生产以石叶工艺为主,并新出现了磨制技术,剥片方法有直接锤击、压制法等,石器加工更加精细,组合丰富,工具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目前在中国北方已经发现石叶遗存的地点有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北阳原油坊、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南登封西施等遗址,在这些遗址中,除小南海遗址年代范围为距今2万至1万年,其余遗址年代均在距今3万至2万年之间。新发现的河南淅川博山旧石器地点石器工业与上述遗址基本一致,故专家初步推测其年代为距今2万年左右。

  宋国定说,从博山旧石器的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石叶所占比例和端刮器的形制等分析,它与旧石器时代末期北方地区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业应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可能将以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向东南延伸数百公里,探讨当时人们迁徙的路线及文化传播、交流的中间驿站和轨迹、确定石制品的绝对年代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鎏金骑士贮贝器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由于都是用来贮存贝币的,所以称为贮贝器。根据器形、图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大致分为束腰圆筒形、铜鼓形、铜鼓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四类。

  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身为束腰圆筒形,均有人物或动物雕铸的器盖和三足,主要有: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器身上大下小,腰部微束,平底,底部有兽爪形的三只矮足。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张口欲噬。器盖中央立一柱,柱上有一长方形平台,一佩剑鎏金骑马者立其上,周围环绕巨角高封牛四头。

  祭祀场面贮贝器。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器身为束腰圆筒形,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33出土文物作向上攀登状,张口露齿,腰部微束,平底,底上有三个兽爪形足。器盖上共雕铸各种动态的人物127个(脱落者未计在内),干栏式房屋一间,另有牛、马、猪、羊、孔雀、虎、狗等动物,场景热闹有序。

  干栏式建筑主要由屋顶、平台及平台以下的大小桩柱组成。屋顶分作上、下两层,上层为人字形顶,下层四面出檐,檐下无门窗,亦无墙壁,类似近代的亭阁建筑。平台前后各设一木梯,供人上下。(昆明日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十堰市房县青峰镇特大天然钟乳溶岩“封神洞”,日前被人发现。其地质遗迹,位于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世界著名地质大断裂带——青峰镇白马沟村。其溶洞景色,可与桂林芦笛岩、七星岩媲美。

  青峰镇青峰山 “封神洞”,相传是《封神演义》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修仙之地。

  “封神洞”分上中下三洞,是一个长约3公里,且深邃迂回的特大溶洞,洞内洞洞相连,岔洞绵延,洞景各异,有石笋、石柱、石帘、石花,或神仙聚会,或仙女散花,洞内还是暗河清流。

  日前,房县有关领导和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及房县旅游局、房县青峰镇、榔口乡领导等10多人通过考察,一致认为特大天然钟乳溶岩“封神洞”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据了解,“封神洞”与长达10公里的青峰山紫阳洞“神仙谷”相隔仅有5公里,其景致形态起伏,“石浪”滚滚、规模壮观。令人称奇叫绝的冰究石古地质河床遗迹、中华诗祖尹吉甫宗庙石窟文物遗迹、诗祖山森林公园等相邻连片,形成房县东部中华诗祖尹吉甫生态文化旅游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2011年3月20日,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仿古建筑正在拆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摄)

  中广网成都6月13日消息(记者刘黎 白杰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这是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保护的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成都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然而在2008年建成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仿古建筑,在今年三四月被拆除,中间存在的三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使用过。为什么耗资数千万元的仿古建筑,建了不用,还要拆掉呢?

  仿古建筑建成到拆除仅用三年

  6月初的成都,幽静的大慈寺周围,工人正在准备材料搭建围挡,围挡内有房屋刚刚拆除之后留下的荒地。

  附近市民:刚刚拆的,那个地方全都拆了。

  记者:拆了的古建筑啥时候建的?

  市民:有没有两年?两三年。马上要重新搞,你看到处到围起来了。现在就不晓得它了,现在规划都搞不清楚。

  被拆掉的仿古建筑,在2008年建成,当时成都媒体的报道形容,“一座座两层式的川西风格院落,以青灰色为主调,精心雕刻的廊柱和挂件,平添了一些活泼跳动的元素”。而今年3月的报道又说,“‘突突突’的机械声打破这里的宁静……碎石机的铁臂不停砸向两间院落的墙体,砖瓦俱下……地上堆满了刚拆下的雕花窗棂和木门。”从建成到拆除的三年里,这些仿古建筑几乎没有使用过。对此,大慈寺所在的锦江区危旧房改造中心副主任文劲解释说:

  文劲:建出来的感觉跟政府对这个片区发展预想的要求,和这个片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达不到这些要求和效果。

  记者:跟之前的设想还有差距?

  文劲:对。

  被拆原因:建后市里不满意

  在大慈寺之前,成都市已经建成了宽窄巷子和文殊院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从游客、学者和政府的角度来看,都是宽窄巷子更胜一筹。但政府官员和专家也都坦承,宽窄巷子的水平和效果很难超越。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建筑规划管理处副总工程师郭世伟介绍:

  郭世伟:之前修好以后,就对那个效果不是很满意,那时候宽窄巷子的效果已经看得见了。(大慈寺)它做得不太好,就准备要整改。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应金华参与了大慈寺街区的规划论证,他介绍:

  应金华:(大慈寺街区)建了有五分之一,建起来以后市里不满意,感觉和文殊院一样啊,他们不喜欢。

  记者:市里之前应该能看到规划图啊,为什么建成后才说不满意?

  应金华:区里在操作,锦江区的。修出来以后不满意,就搁在那儿了,现在又做方案。

  到底是哪方面的缺点让大慈寺仿古建筑被叫停,并且最终拆除呢?

  郭世伟:对人的感受来说就是你第一眼看的感觉。第一眼看得感觉是由很多东西堆起来的,有可能是木做工做得不好,有可能是材料搭配的比例不太好,看上去觉得这个房子清汤寡水的,也有可能是工艺做得差,反正是观感就不好。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谭继和认为:

  谭继和:第一期的建筑都是仿照的古建筑,但是说不清楚他们是什么原因,反正那个建筑看起来是个假的。这个街区没建设出来,业态也进不去,周围的楼盘也发展不起来,也搞不下去。

  一建一拆四千万投入化为乌有 区政府称并无损失

  在新建的仿古街区闲置两年多之后,去年年底,包括仿古街区在内的大慈寺片区和东大街9号地块,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范围,被著名的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联合买下,成交金额超过20亿元。大慈寺街区的建设从政府主导,转向企业经营,锦江区危旧房改造中心副主任文劲解释说:

  文劲:当时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在推进过程中也感觉到,仅由政府为主体为主角,单一运作,政府各方面的资源很难实现最大价值:历史文化和商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我们觉得推向市场,政府把握总体规划要求,由市场来做,更为合适。这个模式,这个思维方式产生了以后,就没有再进行新的建设。

  而在这建了又拆的过程中,损失了多少钱呢?

  记者:这个是由区政府来投资?还是哪个公司?

  文劲:是由我们区的统建办(统一建设办公室)来投资。

  记者:这个资金是政府的钱?

  文劲:不是政府的钱,是统建办,企业运作的一个事业单位,不是政府财政的钱。

  记者:投资是多少?

  文劲:这个我不太清楚。

  记者走访锦江区统建办,3年前曾经在媒体上介绍大慈寺街区建设的工程科负责人田先生,现在却否认统建办跟此事相关,拒绝回应。不过根据锦江区危改中心提供的数据,拆掉的仿古街区建筑面积将近一万平方米,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应金华介绍,成都地区仿古建筑施工成本是每平米四五千元,由此推算,造价是四千多万,这跟此前媒体报道的“仅土建就将花费四千多万元”能够吻合。一建一拆,四千多万的投入化为乌有。锦江区外宣办解释说,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20亿的购地款当中,还包括地面这些仿古建筑的价钱,政府并没有损失。不过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谭继和认为:

  谭继和:当然也许政府没有损失,但是说穿了这些直接间接损失都是老百姓的损失。

  损失的不止是金钱,从2004年开始规划到现在,7年时间,历经建设和拆除,大慈寺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应金华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讨论,但规划至今没有通过。成都市规划局2005年的控制性详规中对于大慈寺街区建筑风格的要求只规定是“民国和清朝风貌”限高12米。大慈寺地处成都市中心,紧邻春熙路和红星路商业圈。

  应金华:这块地在成都是春熙路大商圈里头,搞得太传统不行,搞得太现代就不叫历史街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就要受影响。

  而保护历史传统和实现商业价值的平衡,要通过一砖一瓦的使用来实现,大慈寺街区面临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曹凛介绍,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比现有的王陵公园规模更大。图为王陵公园。

  昨日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首登“市民文化遗产讲堂”,向市民讲解长沙汉王陵,总结汉长沙王陵分布和其价值所在,并透露在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有可能创新保护模式,即在其所在的约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立具备政府职能的“汉长沙国王陵保护特区”。

  27座国王(后)陵墓沿湘江分布

  汉长沙国始建于公元前202年,都于临湘(今长沙),辖今湖南全境及黔、赣、桂、粤等省各一部分,是大汉帝国开国七大诸侯国之一。由此,长沙从一个一般性的地方政权一跃成为封疆裂土的王国,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域的中心而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汉长沙国历经两百余年,先后由13代计14王统治。其中,吴氏长沙国历5代5王,刘氏长沙国历8代9王,马王堆二号汉墓墓主利仓为长沙国的丞相,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辛追为利仓夫人,贾谊为第五代长沙王吴著的太傅。

  曹凛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起,省市文物部门先后发现7座汉长沙国王(后)陵,去年以来,长沙市文物部门又调勘发现20处汉代大型陵墓遗迹。目前发现的汉长沙国王陵墓已累计达27座,主要分布在南起岳麓区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沿湘江西岸低矮的山丘上,可分为4个片区,即谷山片区,南起岳麓区东山和北津城遗址、北到望城县玫瑰园、西至望藕路、东抵银杉路计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王陵墓16座和汉代城址1处;望城县戴公庙片区,拥有王陵墓2座;岳麓区咸嘉湖片区,拥有王陵墓5座;天马山片区,在天马山、凤凰山、牛头岭分布王陵墓4座。而在上述汉长沙王陵遗迹中,目前仍保存24座陵墓及城址1处。

  对扩大名城影响无可替代

  曹凛表示,汉长沙国王陵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提升城市品质、凝聚城市力量、扩大名城影响和发展区域经济的作用无可替代。同时汉长沙国王陵会对提升长沙文化遗产观光业品质,铸就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起到积极作用。

  “这是中国继陕西汉唐帝陵、洛阳东汉帝陵和北京明清帝陵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已引起学术界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曹凛指出。

  据介绍,从全国范围内讲,北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虽已发现、发掘诸侯王(后)陵数座,“但就其规模、数量和完整度来说,均远不及长沙”。曹凛认为,汉长沙国王陵对研究汉代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大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长沙而言,尽管部分王陵已遭盗掘,但长沙国王陵仍为蕴藏最丰富的考古类遗存,它对于探索长沙国的历史地理、廓清汉代长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面貌至关重要。

  建议创新保护模式设立特区

  据悉,目前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获得立项,文物部门已经据此草拟了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曹凛认为,汉长沙国王陵的研究有三个基础性工作势在必行:将汉代长沙国王陵研究确定为重大学术课题;设立王陵考古工作站和研究所,力争用5年时间钻探出各陵墓的寝殿、便殿、陵庙、神道、从葬坑、垣墙和陪葬墓等遗迹,全面厘清王陵区的文化面貌;争取对2座王陵进行考古发掘,逐步把汉长沙国及王陵研究构筑成为一门显学,籍以推动王陵区的保护和利用。

  谈及如何保护如此重要的大规模遗址,曹凛建议还可以采取创新模式即设立“汉长沙国王陵保护特区”,这个特区将全面负责该区域社会发展的各项事务,特别要突出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特区应拥有基层一级政府和遗产地单位双重属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特区范围可设定在南起岳麓区北津城遗址、东山王陵,北到望城县玫瑰园,东濒湘江,西到金星大道的区域,约12平方公里。(长沙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常去的某论坛有个敏感词叫才女。那是因为若干年前,某女文青发表了大量号称原创的美文,于是被诸多网友推崇一时封作才女,不料有一天终于被揭那全是剽窃,从此才女二字变得十分尴尬。至今仍然有新进论坛的朋友不明就里,逮到活跃一点的女文青就色眼迷离赞她才女,结果马屁往往拍在蹄子上,遭到精通本地论坛史的资深美女们一致唾骂:你才是才女呢,你们全家都才女!才女本无罪,奈何生不逢时。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说白了还是源自男人的征服欲。美女们如果都变成才女,自然给男人带来更多压力:他们必须变得更加有才,方能底气更足。毕竟奉旨填词无数的柳三变是极个别,你我一样有心无胆、有欲无才的男人是多数,真要碰到李清照谢道韫那样的美女兼才女,恐怕你和她的结果就只会变成两条平行线,这岂不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当然,这想法是相当低级和没品位的。

还是李渔的看法有道理:“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激愤之语,与伴君如伴虎类似。有人因为做官惹祸,所以告诫后人别做官,有人因为美女有才后惹了祸所以鼓励美女当文盲,仅此而已。确实,按照李渔的假设,如果姬妾满堂却都没有文化品位,“我想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那岂不是进了狐狸精的窝,除了床上运动以外,没有别的事情好做?李渔这话除了姬妾满堂会令男性朋友有些非分之想外,其他观点倒还可以认同,连一夜情都需要感情铺垫,婚姻家庭当然需要肉体以外的东西———显然才女能够提供多一些的精神交流。

所以身为美女,上个特长班学些才艺是多么重要啊。不必说学成后受益无穷,即使初学之时,亦“先有裨于观者:只须案摊书本,手捏柔毫,坐于绿窗翠箔之下,便是一幅画图”。那情景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出来,临窗而坐开卷凝眸的神态如同镶嵌进画框,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容貌,只关乎专注与态度———她在窗户里头学文化,不想学文化的他在窗户外头看她,想想都令人心动。李渔念念不忘女人要有的“媚”态,必然包括这一种。

是的,才艺美女才是真美女。《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抛开她对本能欲望的渴求不谈,其实她也是才女呢。王婆向西门庆介绍她,“好个精细的娘子,百伶百俐,又不枉了做得一手好针线;诸子百家、双陆象棋、拆牌道字皆通,一笔好字”,这是她的寡母自幼让她上特长班的结果。而这结果,使她在西门诸妻妾中别树一帜:只有她能弹能唱能诗文。第八回里,相思成灾的金莲写了这样的曲儿寄他:“将奴这知心话,付花笺寄与他。想当初结下青丝发,门儿倚遍帘儿下,受了些没打弄的耽惊怕。你今果是负了奴心,不来还我香罗帕。”闺中怨语说成这样,不是才女是啥?平心而论,我要是她曲儿里的“他”,必定即刻启程去亲亲她。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2 页,共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