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蚓螈也叫“裸盲蛇”,是一种不为普通公众所熟悉的,形似蚯蚓的两栖生物。近期一个科学家小组在印度发现了数个这类动物的新种,并且在考察之后对于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表达了忧虑。

  新物种的发现

新物种的发现新物种的发现

  这不是虫子,也不是蛇。这是一种钻土的,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科学家们此前对于这种生物一无所知,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物种。

  这种奇特的动物是在印度东北部地区被发现的,在这张照片上,它正蜷缩成一团保护着它的卵。这种动物是此次发现可能属于蚓螈类新物种的6种动物之一。并且,这些新发现的动物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所谓的“科”是生物分类学上高于“属”和“种”的一个级别。有关这项发现的论文已经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皇家学会通报-B辑》上。

  这种动物被当地人称为“Chikilidae”,在当地的部落方言中,“Chikila”就代表蚓螈类生物。而根据研究小组的报告,和这种生物关系最近的近亲生活在远在7000英里(约合1.1万公里)外的赤道非洲。

  悉心照看

悉心照看悉心照看

  在印度德里大学两栖动物学家萨斯扬哈马·达斯-比鸠(Sathyabhama Das Biju)的实验室,这种先前不为人们所知的蚓螈类动物正趴在自己的卵上抬头张望。

  比鸠和他的小组对于这种被他们命名为“Chikila fulleri”的新物种感到非常惊奇。这条雌性将一直紧紧守护它发育中的幼崽长达三个月之久。比鸠说:“这位母亲将守护它的孩子长达95天,在此期间不会进食。妈妈总是陪伴着它的孩子。”研究人员指出,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样的母爱看护是非常罕见的。

  古老的神秘分支

古老的神秘分支古老的神秘分支

  这是根据对这种神秘生物的头部进行的CT扫描数据重构的3D立体影像。科学家们据此可以对其分类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小组指出,这种生物的颚,鼻子和眼部结构上存在的细微差别显示它是一种新的科,是一个古老演化分支的后裔,与它最具亲缘关系的物种生活在非洲。DNA分析显示在大约1.4亿年前,这一支生活在印度的种群便和其它蚓螈类物种分离开来了。


卫星显示中国上空污染严重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北京又现连续晴天的状况,污染指数也连续几天成中度污染,而美国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了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认为从空中可能再也无法看到中国的长城,能看到的只有被污染的空气。

  据介绍,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中国各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研究人员称,尽管卫星数据并不精确,但它们能提供中国过去十年来有关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第一手地面估算数据。

  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PM2.5值浓度明显高于西藏、内蒙等人口稀少地区。不过近两年这些地区PM值有下降趋势。

  PM2.5也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由于这种细小颗粒物能够渗入人体肺部组织和血液,带来哮喘、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隐患,因此,近几个月来在中国引起了公共安全人士的广泛关注。
 
  当然,卫星测绘与地面数据之间也并非严丝合缝。地面实测数据更为准确。可是,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却能够弥补地面监测基站建设不足所造成空间断层及 信息缺口。同时,卫星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持续稳定的监测,从而便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面对着高涨的舆情,这样的检测手段正是中国决策层所需要的。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北京大雾污染重 PM10最高浓度达每立方560微克

  PM2.5飙升为多因素导致 城市玻璃幕墙也是帮凶

  钟南山详解PM2.5 可进入肺泡将全面影响人健康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说电动汽车比大排量汽车对人更有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

  中国目前很盛行电动汽车,可是电动汽车在防治污染、清洁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并没有什么益处。

  驾驶丰田普锐斯电动汽车,飞驰在城镇各地的每一位司机,都有一个隐尔不宣的想法:我正在拯救地球,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正在烧肮脏的矿物燃料。

  燃油汽车排放二氧化碳和细颗粒物质,包括酸类、有机化学物质、粉尘、和其它污染物,已经证实这些污染与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以及癌症有关。

  发表在美国《境境科学技术》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使用电动车辆可能并不会使环境更清洁,尤其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更是如此。

  美国田纳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助理教授克里斯·谢里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发现,在空气污染对公众卫生损害方面,电动汽车每行驶一公里比汽油动力车排放污染物更大。没错,电动汽车确实比燃油汽车更脏。

  这又是为什么?谢里说,电动汽车更清洁环保这一说,虽然没挑明,但隐含一个推断,就是电动汽车不烧矿物燃料,所以它们更清洁环保、对人类也更安全,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电动汽车用的电是哪儿来的。在中国,电是来自矿物燃料。中国有85%电力采用矿物燃料发电,发电矿物燃料中有95%是煤。

  电动汽车排放量与燃油汽车相比较是很难断明白,因为你不能只比较排放量,”谢里说,就拿汽油发动机汽车来说,一份排放量,导致一份对健康的损害,这种汽车排放污染物是被同一地方的人吸入的。

  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不同,它排放的污染物是从发电厂排出的,而这种汽车却在用在其它地方。撇开其它问题,只看电动汽车的排放问题,显然可以给它贴上清洁卫生的招牌。但是,谢里说,你一旦将遭受电厂排放物污染范围内那些人都计算在内的话,这种假说有失公允。中国的现实是:电厂排放空气中潜在的有害微粒,四处飘散,污染了城市和边远地区的所有人群。

  如果按汽车每公里污染物排放量,中国电动汽车自然优于被认作最污染环境的传统汽车。但是按平均排放量计算,电动汽车每一位旅客的排放量高于汽油车旅客的3倍。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量低于柴油车,与柴油公共汽车持平,但柴油公共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通过装载旅客数量减少影响。“如果我们比较汽油车与电动车的排放量,就可以看出电动汽车非常非常不好”谢里说 ,所以问题关键在于,你不得不承认电动汽车排放污染物,最终体现在相去甚远的发电厂,而不是电动汽车的排气管。

  问题是,中国政府近几年,出于善意愿望,尽力推广使用更加生态环保的能源,一直在推广电动汽车、电动踏板摩托车和电动滑板车的使用。这种努力成效显著,以致于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飙升,年增长率达到86%。目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达到1亿辆之多,数量是汽油动力车的2倍。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电动汽车在减少排放方面并那么好,但是电动自行车与电动滑板车却一枝独秀-它胶使用的电力仅是电动汽车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大量使用电动自行车代替污染更大的汽车,能更好地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

  希望中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方面应做出一些改变;在东南部地区城市已经采用了清洁能源发电——一般来说,比东北地区哪些城市的发电排放量要少。谢利还注意到,美国发的电比中国清洁,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电动汽车污染的影响不能相比。经比较得出了一个重要教训,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任何急于扩大替代能源生产的国家来说,都应该以造福人类和保护地球为宗旨发展能源生产。

  中国电力领域有更大的改进空间,首先使用清洁能源的领域应该是电力行业,不应是减少汽车的排放量,这是最容易实现的途径。他说,“从长远来看,电动汽车极有可能超过传动汽车”。(来源:时代周刊 译言网)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是海洋中的霸主,它们以其它鱼类和海洋生物为食,但是最近在澳大利亚大堡礁水域,科学家们拍摄到惊人一幕:一条鲨鱼正吞食另一条被其捕获的鲨鱼,此时这条流苏须鲨几乎已经将半条鲨鱼吞下。

  大快朵颐

大快朵颐大快朵颐

  丹妮拉·西塞瑞利(Daniela Ceccarelli)和大卫·威廉姆森(David Williamson)来自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珊瑚礁研究中心,他们在对这片海域中的珊瑚进行研究时无意中拍摄到了这一场景。

  西塞瑞利说:“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条几乎呈白色的竹鲨。”但是她当时以为是这条鲨鱼将头藏在了珊瑚礁下面,于是便试图去查看它隐藏的前半部分。但是当她游近之后,她才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她说:“事情变得很清楚了,一条须鲨已经吞下了竹鲨的前半部。竹鲨毫无动静,显然已经死了。”

  科学家之前对于鲨鱼胃部残留物的解剖研究显示,须鲨确实会吞食其它种类的鲨鱼。不过西塞瑞利说:“我怀疑这可能是首次直接目击这样的事件。”并且她非常确信这张照片应该是首次公开发布的须鲨吞食其它鲨鱼的图像资料。

  旗鼓相当

旗鼓相当旗鼓相当

  澳洲大堡礁,一条流苏须鲨正试图吞下一整条竹鲨。这两条鲨鱼的体长接近,从头到尾都在100~125厘米左右。并且两者的活动范围也相重合,大致都位于西太平洋区域,它们都喜欢在这里广阔的海底珊瑚礁浅海海床上到处游弋。

  “在某些区域须鲨比较常见,这两种鲨鱼游弋的路径就有可能交汇。竹鲨喜欢在海床上到处搜寻食物,有时候会将脑袋钻进洞穴或狭缝中,寻找一些无脊椎动物食用。”根据资料,褐竹鲨常常被发现出现在潮汐湖泊中,并且它们在离开水的情况下能够生存12小时。

  地毯鲨

地毯鲨地毯鲨

  扁平的身体,长满胡须的脸——因此毫不奇怪的,这种须鲨有时也被称作“地毯鲨”。

  西塞瑞利说:“它们会安静地趴在海床上进行完美的伪装,一动不动地耐心等待猎物的靠近,然后用闪电般的速度捕获猎物。”

  作为一种采用守株待兔策略的捕食者,须鲨不能对自己所吃的食物有所挑剔。这也就帮助解释了为何在澳洲大堡礁的那条须鲨竟然会吞食其它种类的鲨鱼这种看似怪异的现象。

  和许多其他种类的鲨鱼一样,须鲨的下颚骨可以松开,帮助它们吞下非常巨大的猎物。它们口中的牙齿倾向后方,从而帮助它们将猎物往里面推送。

  西塞瑞利指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它们可以吞下并消化甚至比它们自己体型还要大的猎物。”

  完美的伪装

地毯鲨地毯鲨

  一条流苏须鲨隐藏在周遭环境之中,难以辨认。其身上网格状的花纹和精细的皮肤流苏让它的扁平身体能够很好的隐藏起来。

  不过,尽管科学家们知道须鲨可以捕获并吞下非常巨大的猎物,但是他们仍然无法确定这种动物是如何处理几乎和它们身体一样大的猎物,比如一整条鲨鱼的。西塞瑞利说:“我们现在对于须鲨如何消化它的食物知之甚少。大部分鲨鱼会囫囵吞枣地一下子吞下整条猎物,因此,面对几乎和自己一样大的猎物,须鲨要想整个吞下它估计将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

  现在,一份有关珊瑚礁水域中鲨鱼相食的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最近的一期《珊瑚礁》杂志上。(晨风)

 
黑猩猩Ayumu能在眨眼功夫记住一组数字的位置和顺序。黑猩猩Ayumu能在眨眼功夫记住一组数字的位置和顺序。
日本京都大学的黑猩猩Ayumu只用60毫秒就能解决数字难题。日本京都大学的黑猩猩Ayumu只用60毫秒就能解决数字难题。

  北京时间2月13日消息,日本一头圈养的黑猩猩经研究人员训练,能顺利完成一些连人类都无法实现的记忆技能。Ayumu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能轻易完成一系列记忆测试,比人类表现得还要出色。

  它是黑猩猩Ai的儿子。日本教授松泽哲郎用30多年研究Ai的智力。Ayumu于2000年在京都大学出生,现在11岁了。作为“Ai计划”的一部分,多年来是灵长类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对象。科学家开展该计划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黑猩猩智力。

  Ayumu在记忆上表现得特别出色,能轻松记住屏幕上一系列数字的具体位置,然后在最短时间的记忆后准确无误地回想起来。它5岁时就比负责黑猩猩智力研究项目的教授们表现出色,到11岁已可以完成大多数人类不能完成的记忆技能。

  Ayumu在不到半秒就可以记住数字及其位置,这个时间比眨眼还要快。有人对这项研究结果表示怀疑。但研究人员指出,如果Ayumu只是对这些数字有惊人的记忆力,那它仅仅通过猜测完成记忆的几率是36.2万分之一。

  英国广播公司和探索频道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绝顶聪明的动物》播出了它最近的记忆特长。它对英国电视观众来说并不陌生,2008年还在第五频道一个名为《非凡的动物》的电视节目上亮相。这只雄性黑猩猩在一系列比赛中挑战英国记忆冠军本·普里德莫尔,结果轻松将其击败。它记忆屏幕上数字位置的速度比普里德莫尔快3倍。(孝文)

  本报华沙2月12日电 (记者李增伟)据波兰媒体12日报道,截至11日晚间,在严寒肆虐欧洲的15天里,已经有超过600人死于低温。

  捷克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区今年最低温度已达零下40多摄氏度。多瑙河在保加利亚境内的450公里河段被完全冻结,其航运也已完全停止,这是近30年以来的第一次。

  另据波兰媒体报道,肆虐中东欧地区的严寒近期也侵袭了南欧和西欧地区国家。法国科西嘉岛10日遭遇暴风雪袭击,部分山区的积雪厚达一米,并导致巴斯蒂亚机场在10日关闭。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日本》2月10日报道,东京反核活动团体称,2月9日东京已有25万人联名上书要求就是否继续使用核能发电进行公投,这一数字已经满足日本法律所规定可举行公投的条件。

  据报道,此次联名活动开始于12月10日,至今反核团体已收集了25万人签名,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达到所有选举人1/50比例(21.4万人)的标准线。若得到批准,所有16岁以上的东京人,包括有永久居住权的外国人都能参与公投。

  日本2011年地震和海啸灾难及福岛核危机发生后,很多民众希望政府停止使用核能,或减少核能占发电量的比例,发起反核运动。在日本,核电站运行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民众可通过投票决定是否允许东京电力公司继续运行其核能项目。

  一个多世纪以来,鲁德亚德-吉卜林的故事《Just So》通过虚构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动物们看起来是这个样子,这让孩子们(还有成年人)感到高兴。但是虽然吉卜林讲述豹子的斑点和骆驼的驼峰,但他从不讲述斑马的条纹。一项最新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次是真实的资料。

  抛开了一系列可能的解释,新的研究成果声称斑马黑白相间的条纹图案以一种方式反射光线来帮助它们远离传播病毒的苍蝇。饥饿的苍蝇或许不是推动斑马进化出条纹的唯一动力。但是这个发现或许能提供一些方法,来帮助防御动物甚至是帮助人们抵御一些昆虫。

  一位来自瑞典兰德大学的进化生物学教授苏珊娜说:“我们一直都在养殖动物来获取肉制品和奶制品,并且我们也不必关注它们皮毛的颜色和样式。或许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许能从斑马那里学到某种策略来帮助我们。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在猜测斑马条纹的目的,当时查尔斯-达尔文批评了阿弗雷德-罗素-华莱士的理论,认为条纹在高高的草丛中提供伪装是错误的。达尔文争辩说:“斑马更喜欢开阔的大草原,那里的草非常短所以条纹很难成为有效的隐藏工具。”从那以后,科学家声称条纹作用包括斑马之间识别,抵御狮子们袭击,还有温度调节的作用,亮暗相间的皮毛或许会导致空气扰动从而帮助斑马保持凉爽。

  苏珊娜和她的同事们猜测,属于虻科群体的果蝇是否与这种情况有关。这些果蝇对于斑马、牛、马和相关的动物来说是主要的害虫。它们的叮咬会明显的减少动物进食,并且它们能够携带致命疾病。在之前的研究中,苏珊娜和她的团队发现黑色动物比白色动物对于马蝇来说更具新引力,很可能是由于不同表面的光线反射方式。直射的阳光充满了全方位闪烁的光线。但是当光线从水中反射或者在深棕色的牛、马表皮发生反射,它的反光水平的排成一行。

  虻科苍蝇被这种线性的偏振光所吸引:这通常引导它们飞向水坑,在那里它们能够产卵和交配。就跟平常一样,它们的偏振光感觉引导它们找到大型动物,带给它们叮咬和无尽的骚扰。

  既然斑马是黑白相间的条纹,研究人员猜想这些引人瞩目的动物是否对于苍蝇有着中水平的吸引力。为了查明,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使用了充满油的盘子、无味的捕虫面板以及黑色、棕色、白色或者条纹的塑料模型。在夏天那几个周,匈牙利马场里的苍蝇每天都飞向它们喜欢的颜色模式并且被困在那里,研究人员收集这些昆虫,统计数量并测量它们的选择。

  研究人员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公布了研究结果,不出所料的是数百只苍蝇在同样的情况下飞向了黑色物体,极少数的苍蝇在白色表面降落。令人惊奇的是条纹物体吸引了非常少的苍蝇,有时候比白色表面吸引的更少,而黑色条纹比白色条纹吸引了更多的苍蝇。

  当研究人员制造出比一只斑马图案更宽的黑色条纹,模型吸引了更多的苍蝇。测定结果确认最偏振的表面吸引了大多数的昆虫。苏珊娜说:“考虑到斑马借助这个主要的优势避免蚊虫叮咬,这些叮咬能够在它们生育前杀死它们。论文提供了一项强有力的证据进化出条纹是为了帮助动物们抵御昆虫和昆虫携带的疾病。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行为生态学家蒂姆-卡罗说:“和新数据一样的牢固,然而这个故事还远未结束。”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斑马外貌进化的书。如果条纹是这么有效,比方说,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欧洲马都有条纹呢?与此同时,研究已经仔细的检查了大多数关于斑马进化的其它理论。为什么斑马是黑白相间的,这或许有许多的原因。

  卡罗说:“动物染色在军事和其它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历史,黑白条纹的几何模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海军舰队的伪装技术。”尽管如此,像这次新研究一样的研究可能会在年轻人的心里造成最大的影响,引起他们对于科学和大自然极大的兴趣。

  卡罗说:“我认为对于这种研究老说真实存在着隐藏的或者间接的收益。当我们变得越来越城市化和依赖计算机,而不是在周日下午在小树林散步,我认为这些你用来捕捉孩子想象力的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 (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组图-饥饿狮群路遇猎物 40分钟疯狂撕食斑马

  组图-世界杂交动物集 狮虎兽珍贵混血斑马奇特

  斑马顽强反抗雄狮伏击 卓越一击令王者颜面扫地


视频显示猛犸象过河

猛犸象模拟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幻小说迷和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时常幻想着恐龙能够重返地球,但或许这并不需要疯狂的科学家、秘密岛屿和保存在琥珀中的DNA,这是因为近日最新一段视频显示,多毛的猛犸可能漫步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目前最新视频显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处偏远河流,道路勘测工程师意外地拍摄到正在渡河的猛犸,图像显示猛犸的鼻子在水中,这段视频暗示着或许灭绝已久的猛犸仍幸存着。

  众所周知,猛犸是一种灭绝已久的动物,在最新拍摄的一段视频中显示一只猛犸正在涉水穿过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的一条河流。

  在这段令人惊奇的视频中,一个红褐色皮毛大象外形的动物正在试着渡过河水,它的鼻子明显插入水中。俄罗斯一位政府工程师2011年夏天在西伯利亚偏远地区进行道路勘测时,意外地拍摄到这只猛犸。自从这段视频于2月9日公布之后他一直未发布任何评论意见。

  超自然作家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称,西伯利亚是一个偏远广阔的地区,或许在这里存在着许多未被发现的神秘生物。西伯利亚是否包含着多毛猛犸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年41岁的科恩说:“非常有可能是某些被科学家认为已灭绝物种幸存在西伯利亚境内。”他还指出,如果发现西伯利亚境内存活着灭绝动物对于俄罗斯政府而言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将与俄罗斯政府计划开发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产生冲突。

  考古研究显示,猛犸生活在15万年前的北美洲和欧洲境内,在西伯利亚曾发现保存完整的猛犸尸体。然而,在1万年前更新世末期,猛犸神秘地消失,直到公元前1700年一支独立猛犸群体仍幸存于西伯利亚弗半格尔岛。(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科学家用骨髓复活猛犸 侏罗纪公园奇迹真能上演

  专家发现史前驯犬新证据 猛犸象骨头伴葬显地位

  弗罗里达发现冰河世纪画像 描绘万年前猛犸雄风


欧洲空间局将使用最新型的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空间局将使用最新型的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以验证广义相对论,该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激光相对论卫星”关键部分为36厘米宽的袖珍“镜球”,由金属钨制成,表面分布着92个洞。发射地点为法属圭亚那发射场,也可称为库鲁航天中心,而“织女星”固体运载火箭可携带2.5吨的有效载荷,发射窗口定为2月13日。

  “激光相对论卫星”的在轨工作时,将由地基激光进行反射式跟踪。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的产生源于时空的曲率,如果该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地球的转动将拖带着周围时空一起旋转,将会扰动卫星轨道。虽然广义相对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引力理论,但是如果采用更加精确的测量系统,它可能会出现瑕疵。由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引力探测B”卫星之前去取得了预期轨道变化值的19%,而较早的引力探测器可在10%之内,这说明“引力探测B”卫星遇到了问题。

  因此,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希望“激光相对论卫星”能取得1%的轨道变化精度,这也是该卫星制造方意大利航天局所期待的。由于新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投入使用,欧洲空间局希望看到更多的卫星或者探测器从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织女星”运载火箭将在2014年进行整流罩以及隔热系统的测试,为将来可能出现欧洲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

  同时,“织女星”固体运载火箭也能发射一些天文观测或者气象卫星。对此,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认为:作为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小型运载火箭之一,“织女星”火箭还是很有希望的,诸如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建造的金牛座运载火箭现在已经陷入困境。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宇航局两次发射失败都与金牛座运载火箭有关,分别为“轨道碳循环观测卫星”与“辉煌”号大气悬浮颗粒物探测卫星。

  “织女星”火箭还可以帮助库鲁发射场完善各级别载荷发射任务,因为欧洲空间局还有推力更强大的阿丽亚娜5 系列火箭,而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也将在库鲁航天中心发射。这都将加强库鲁发射场的发射能力,补强欧洲空间技术,同时也可展开全面的竞争。(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专家解读超光速事件 实验有漏洞相对论无法撼动

  nasa引力探测B卫星证实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推论

  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 人住得越高或老得越快(图)
 

第 9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