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有很多陆生动物会发光,不过自体发光在辽阔的海洋更加常见,这在漆黑一片的水下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是一个特例。据研究人员估计,80%到90%生活在海洋深处的动物会发光。它们通过把荧光素与荧光素酶(促使荧光素发光的酶)混合产生光。
海洋生物发出的荧光一般是绿色或蓝色,这是因为这些颜色的光能在海水里传播很远。发光有助于它们吸引交配对象、引诱猎物,或者愚弄食肉动物。很多这种动物生活在数千米水下,科学家很难发现它们和对其进行研究。下面是一些最美丽、最奇特的海洋发光生物。
1. Clusterwink蜗牛
Clusterwink蜗牛
最近出现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里的Clusterwink蜗牛通过外壳发光,令其看起来更加美丽,让人过目难忘。
2. 报警水母
报警水母
这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水母因拥有“报警装置”而特别出名。遭遇袭击时,这种水母会发出耀眼的光,即使在300英尺(91.44米)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它发出的光。研究人员认为报警水母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大和更凶猛的动物的注意。如果攻击性更强的动物对袭击报警水母的动物发生兴趣,它就能趁此机会逃脱。
3.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鬼乌贼既不是真正的章鱼,也不是乌贼,它没有墨囊(在漆黑一片的海水里没有用处)。当它感到害怕时,就会释放出一团发光粘液,趁袭击者感到吃惊的时候,迅速溜掉。吸血鬼乌贼还利用身体下侧的发光器官将自己的轮廓与大海融为一体,让在它下方寻找猎物的食肉动物无法看到它。
4. 小钩腕乌贼
小钩腕乌贼
这种乌贼身体的下侧有个小发光器官,用来伪装自己。它利用该发光器官把自己与天空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让在其下方寻找猎物的食肉动物无法看到它。
5. 浮蚕属(Tomopteris)
浮蚕属(Tomopteris)
多毛类环虫这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蠕虫,是发黄光的为数不多的几种生物之一。如果受到侵扰,它的像足的附属肢会发出光。从这张照片里你甚至还能看到它的卵,它很快会把卵产到水体里。
6.管水母(Colonial jelly)
管水母(Colonial jelly)
这种水母能长到大约12英寸(30.48厘米)长,它利用一个充气漂浮物,在水里自由升降。当它想要下降时,会通过漂浮物底部的小孔释放一部分气体,并用一种特殊腺体分泌的分泌物填充释放出气体产生的空间。管水母为什么会发光至今仍是个谜。科学家认为它发出的光会惊吓到食肉动物,不过这只是猜测。
7. Deiopea 栉水母
Deiopea 栉水母
大部分栉水母都是雌雄同体动物,它们是按照一种神话传说中的睡莲名字命名的,例如这只体长2英寸(5.08厘米)的Deiopea栉水母。它们同时释放出卵子和精子,两者在水里相遇后受精。尽管栉水母是自体受精,但是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是如何发生的。跟管水母目动物一样,栉水母为什么会发光,也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认为它这是一种防御手段,不过这只是猜测。
8.赤潮
赤潮
最常见的发光动物是斑点状的、像植物的腰鞭毛虫,它们大量繁衍会引发赤潮。它们在受到侵扰或遭到浪击时,会发出璀璨的蓝光。(孝文)
诺埃尔来自爱尔兰劳斯郡德罗赫达市,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险些中途放弃了拍摄翠鸟潜入水中捕捉鲦鱼的梦想。不过,就在诺埃尔正打算结束长达一年 的尝试时,他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拍到翠鸟潜入水底捕鱼的精彩瞬间。53岁的诺埃尔在从英国广播公司看到一部描述这种行动敏捷、生性腼腆的小鸟的纪录片 后,萌生了这个想法。
诺埃尔先将一条鲦鱼放入大鱼缸,然后将鱼缸几乎完全沉入水中,旁边再竖起一根长长的树枝。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翠鸟逐渐适应了从鱼缸中捕食午 餐。诺埃尔一点点地将鱼缸挪到距离河水更远的地方,以便能拍摄更为清晰的照片。最终,当翠鸟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潜入鱼缸捕食时,他就可以捕捉到这个瞬 间。
在距离鱼缸几米远的地方,诺埃尔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藏身之处,以便不会将翠鸟吓走,同时还可以通过遥控器操作相机。这组照片是在爱尔兰都柏林市斯 沃兹附近的布洛德米多河畔拍摄的。诺埃尔说:“拍到这组照片让我感觉欣喜若狂。那天,我坐在那里等了好几个小时,有时,翠鸟甚至都不出现。我开始有些丧 气,就当我打算放弃时,一切却发生了。这种体验真的很特别。”
他补充说:“因为用的是遥控操作相机,在详细检查以前,我甚至不清楚是否拍到了照片。我的紧张是有原因的,一个星期以前,我以为捕捉到了翠鸟捕 食的瞬间,但事实上在拍摄了第一张以后,它就出现了故障。我的相机每秒钟能拍10张照片,必须行动迅速,因为翠鸟从潜水到捕到猎物,再到掉头飞回树枝,整 个过程不过一两秒钟的时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真的高兴极了。” (秋凌)
山东邹平县台子镇位家村村民位长让在查看干旱的麦苗。
贵州铜仁地区万山特区内因积雪而垮塌的蔬菜大棚
新年伊始,接踵而至的暴雪和冻雨将我国西南化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
异常天气引发的冰火两重天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敲响警钟: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抗灾保丰收的战役正在打响。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异常气候考验中国
近日,贵州再次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不少路面都结上了一层冰。和天气一同坠入冰点的,还有人们的心情。“6个大棚严重损毁,10多亩蔬菜70%受灾。里外损失超过3万元。”看着一夜“冻僵”的蔬菜,铜仁地区万山特区龙江村村民刘洪水忧心忡忡。
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盘踞西南地区。本应山花烂漫的地方,如今风雨飘摇。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日数普遍在8-10天,其中贵州西部、重庆西部、湖南东南部等地有10—12天。
就在南方白雪皑皑之际,北方的初雪已经“迟到”了很久。1951年至今,北京初雪平均日期出现在11月26日。但直到今日,北京依然没有下雪的迹象。“只刮风不下雪,这滋味太难受了!”北京市海淀区居民肖丽丽一脸无奈。
在河南省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自打麦播以来已连续100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水。成片的麦田泛着枯黄。
这样的场景在华北和黄淮地区随处可见。
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去年10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降水减少使得这些粮食主产区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
“这是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第二少局面,是气候异常在作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解释说。
去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明显调整,导致冷空气更为频繁猛烈。这时,西南暖湿气流为南方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冷暖交汇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华北、黄淮等地无法形成有效降水。“就好比一块干毛巾,无论你使多大劲,都拧不出水来。”张培群说。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大气环流异常仍不能根本改变,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南方的低温冻雨和华北黄淮无降水局面仍将维持。
旱魔肆虐粮食主产区 业生产面临灾害挑战
低温冰冻给南方蔬菜生产带来大范围影响,在不少地方,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波动。
在北方几个粮食主产区,持续的旱灾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
将这些数字还原到中国版图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全国受旱区域全部集中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等粮食主产区!
这是什么概念?
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约四分之一,仅河南一个省的冬小麦产量就占全国逾四分之一。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如果波及冬小麦生长,将为全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特殊产品,是国家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内粮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当前的旱情和雨雪天气将增强市场对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看涨的预期。
尽管目前冬小麦没有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苗情基础较好,但若干旱持续下去,小麦能否增产丰收将面临严峻考验。
柴油价格上涨,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等实际问题将给抗旱带来很大挑战,抗旱促春管任务十分艰巨。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说。
在山东临沂,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正在横行,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黄。“天太干了,水位下降了2米多,不好抽水。”临沂市庞居村村民张华正为今年能否有个好收成而揪心。
在河南,捉摸不透的旱情正成为这个农业大省全力应对的头等大事。“如果过年后气温回升到日均3摄氏度以上,可以利用返乡的劳力进行耕种,否则真是够呛。”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如是说。
中央地方同心协力抗灾战役全面打响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旱情发展情况,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一场科学抗灾、确保生产的战役迅速打响。
农业部制定抗旱的技术路线和应对措施,并派出20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进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开展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气象局则通过加强干旱、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分析,确保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抗旱设备万台套。“我们要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准备!”鄄城县抗旱服务队队长郑茂杰说。
山东开工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利工程,预计新增灌溉面积690万亩。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抗旱服务队已进驻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贵州,在湖南,在重庆,抢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时清除积雪,成为各地的攻坚战。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将使我们处于抗灾救灾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说。
灾害频发敲响农业警钟长效防灾机制亟待完善
“我种了一辈子地,近十年是越来越旱。”60岁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农民于林堂认为,和过去的风调雨顺不同,现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种“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今后,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的出现。
灾害频发正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这些自然灾害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在今后较长时间都无法根本改变,在这个前提下,更应理性看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连续迈上8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实践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在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七连增”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要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常态化!”程国强说。
近年来,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增收,我们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9年冬天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2010年春,西南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国务院迅速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等给予补助……这些政策和资金犹如及时雨一般,对当年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有益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在丰产的时候通过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减产时,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抗旱保生产。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需要我们站在现有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当下,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产品调控机制,通过多渠道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有益于提升农田产出能力。
“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当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程国强说。(张辛欣)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首次绘制出地表下流经岩石和沉积物的地下水流分布图。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 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加科学家发表了绘制的地图和相关数据。该项成果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地质过程有重要意义,对于评估地下水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海洋系研究人员汤姆·格里森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全球范围近地表面渗透性的图像,该图与过去的制图相比,其依据了深度 更深的岩石型态数据。加研究人员使用了德国和荷兰科学家提供的最新世界范围岩石型态调查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保证了他们在绘制渗透性地图时可以将深度达到地表下100米左右。而过去的渗透性地图只涉及地下1米到2米,且只涉及部分区域。
格里森介绍,目前的气候模型一般不包含浅表土壤以下的地下水、沉积物以及岩石。而使用新的渗透数据和地图,目前就可以评估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并可以在全球范围评估地下水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对气候的影响。
他认为,更好地大范围了解岩石和沉积物的渗透性,对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全球99%的非凝固淡水是地下水,而且地下水既为地表水提供补充,又是陆地植物根部的滋润剂。
加拿大科学家绘制的新图在全球范围的分辨率是1.3万平方公里。在北美部分,分辨率达到了75平方公里。该项成果通过汇编各地的水地质模型,还对过去的渗透性数据进行了完善。
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三峡史记
摄影家曾年1971 年起就在长江上当水手,虽然同在一条江上,但对于三峡也只是听老船员说说而已。1996 年,三峡工程动工之后,曾年几乎每年都去三峡一线,这一行程既为三峡留影记录,也圆了他的峡江之梦。将近15 年过去了,三峡大坝175 米也试蓄水成功,曾年见证的三峡,似已天翻地覆。
70亿年代
就在今年,世界人口将突破70 亿大关。人们已经开始限制自身种群的膨胀,计划生育、结扎手术、观念普及都已初见成效。然而,在惯性驱使下,世界人口仍将在许多年内继续增长。而且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如何供养越来越多的老人?更何况,人类若想自救,仅仅控制人口还远远不够。
翰墨书香廷巴克图
因为地处撒哈拉的水陆要冲,廷巴克图曾是盛极一时的驼队之城和伊斯兰文化中心,珍贵的书籍是它的灵魂。后来,廷巴克图因征服者的劫掠而一蹶不振。时至今日,来自西方的作家走过它的街头,搜集古城的新故事——羊皮文书的古韵遗风,盗匪神汉的蛮横乱局以及“绿色贝雷帽”的短命皈依和罗曼史——这一切,都将在文章中重新上演。
越南超级地下洞穴
来到越南中部的峰牙己榜国家公园,在它的数百溶洞中略窥一二,便能设身处地体验“鬼斧神工”的涵义。想象一下:可容波音747 通过的天然隧道,比人世任何殿堂都更宏大的洞室,旷无一物的地下空间如黑洞般吞噬头灯的光华——而不经意处又现出巨型天坑,令幽深洞道的中途洒进阳光,生出整片森林——无止境的地下奇观,定会让你看过的所有科幻大片黯然失色。
美洲迷城卡霍基亚
与美洲印第安人相关一般联想大抵是羽毛头饰、面部刺青,幕天席地、弓箭帐篷。几乎没有人记得,早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大陆400 年前,印第安人也曾建起规模可观的都市,一座座泥土夯成的宏伟高台是它的鲜明特色。但这城市生活和文化也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应有的痕迹,几百年后发心寻觅的美国人,还能找回卡霍基亚的几分真容?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猎户座星云、火星蓝色沙丘和旋涡星系在内的精彩太空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猎户座星云
照片由智利拉希拉欧洲南方天文台2.2米口径的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绘制,呈现了“猎户之剑”位置上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M42。照片中的M42星云好似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这个星云也被称之为猎户座星云,距地球1350光年,是被研究次数最多的天体之一。
这幅图片在欧洲南方天文台“隐藏的宝藏2010”天体摄影比赛期间绘制,原始数据来自于天文台的档案。俄罗斯业余天文学家伊戈尔·切卡林发现了这些数据,处理后获得呈现这个著名星云的图片,星云结构的细节一览无余。他的获奖图片促使欧洲南方天文台使用其专业图片处理器处理这些数据,最后获得这幅令人吃惊的猎户座星云图片。
2.水星观测卫星
在最近进行的测试中,水星磁层轨道卫星被放置在一个欧洲太空模拟器内,用于确定这颗卫星能否经受住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周围地狱般的环境考验。水星磁层轨道卫星由日本研制,是欧洲航天局BepiColombo探测任务的一部分,将于2014年发射升空。进入水星轨道之后,“BepiColombo”号水星探测飞船面临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地球轨道内的卫星所受辐射的10倍。欧洲航天局18日宣布,在最近的测试中,这艘飞船及其遮阳板成功经受住超过662华氏度(35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
3.蓝色沙丘
照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展现了一个火星陨坑内的新月形沙丘,好似一把装饰精美的匕首。这种沙丘的一大特征是,两个下风向“角”之间的面较为陡峭。在这幅照片中,东南风沿着火星南半球阿尔汉格尔斯克陨坑多岩底部移动,影响沙丘的形状。
英国水下摄影师偶遇鲸鱼母子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这些精美的照片显示了一名英国水下摄影师与一对鲸鱼母子偶遇,并且和体重超过1吨的小鲸鱼玩耍嬉戏的温馨场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35岁的英国水下摄影师罗杰-芒斯(Roger Munns)来自康沃尔郡(Cornwall),当时正在汤加群岛附近海域潜水。罗杰和他的团队碰巧遇到了一对友好的鲸鱼母子,小鲸鱼显然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座头鲸开始“研究”起身边的潜水员
可能是由于母亲就在自己身旁不远,小座头鲸开始“研究”起在它身边游来游去的潜水员,而它的妈妈也默许了这段友好的相遇。罗杰说:“我之前听说过有关小鲸鱼的一些事情,但没有料到它们竟然会这样顽皮。它似乎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感兴趣,兴奋的像只停不下来的小马驹,还试着碰触我们的身体。这场游戏持续了好一会儿,我必须承认那段时光非常愉快。”
小座头鲸兴奋的像只停不下来的小马驹
当然不是所有的鲸鱼都有这样的兴致玩耍。生殖季节的雄性座头鲸随着睾酮水平的不断提高,十分渴望找到配偶。当雄性的座头鲸寻求配偶时,会与其他雄性一起包围着一只雌性,通常这是雄性之间的竞争。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竞争有时持续几小时,失败者自动游离,胜利者获得与雌性进行交配的权利。
这场游戏持续了好一会儿
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动物,性情十分温顺,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冲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