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日本水产厅一名官员16日说,由于频频受环境保护组织“阻挠”,日本捕鲸船队已暂停、甚至可能提前结束今年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从去年年底开始,日本的捕鲸船队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南极捕鲸,但船队多次在海上遭到反捕鲸组织的围追堵截。

  高压水枪对臭弹

  日本捕鲸船队包括四艘捕鲸船和180名船员,今年的目标是趁南半球夏季,在南极海域捕945头鲸。去年12月,船队从日本出发进入南极海域,但船队的捕鲸活动持续遭到环保组织的阻拦。过去数周来,总部位于美国的反捕鲸团体“海洋守望者”的船只一直在追踪日本捕鲸船,阻止其猎杀鲸。该协会的三艘船只紧跟捕鲸船队,抓住一切机会阻止他们捕杀这种温和的海洋巨兽。双方也发生冲突,捕鲸船用高压水枪驱赶反捕鲸人士,而后者则投掷“臭弹”还击。

  或提前结束捕鲸

  在环保组织奋力阻拦的背景下,日本水产厅一名官员16日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捕鲸船已于2月10日暂停捕鲸活动,甚至可能提前结束今年的捕鲸,“我们正在评估当前的形势,包括考虑提前结束捕鲸任务。不过,目前水产厅还没有做出任何决定。”这名官员称,捕鲸船燃料不足是暂停捕鲸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躲开反捕鲸组织的拦截,捕鲸船不得不迂回曲折航行,耗费的燃料远远超出预期。

  日政府称“谴责”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6日也证实了这一消息,他称“海洋守望者”反复骚扰捕鲸船的做法“应受到谴责”。日本媒体称,由于反捕鲸船的围追堵截,捕鲸船队根本没办法捕鲸。据悉,“海洋守望者”的船只通常以堵在捕鲸船母船“日新丸”装载台前的方法,阻止捕获的鲸被拖上船。“协会”方面说,最近几天,日本捕鲸船队已经离开了他们以往的捕鲸区域,正向南美方向前进。

  国际捕鲸委员会1986年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目前只有日本、挪威和冰岛等少数国家支持捕鲸行为。

  日本利用“科研捕鲸”条款,每年在南极海域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但这些鲸最后大多都上了本国居民的餐桌。日本政府一直辩称,捕鲸是日本传统文化。(谢来)

  声音

  “每救下一头鲸都是胜利”

  对于日本暂停捕鲸的做法,国际反捕鲸组织表示谨慎欢迎。

  “海洋守望者”负责人沃森表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表明我们的战术是成功的。他们可能捕到了30到100头鲸,但显然他们根本没捕到更多鲸,因为我们让他们每天都没法工作。”

  “每救下一头鲸,都是我们的一次胜利,所以我们打赢了很多胜仗。”沃森说。为了阻止日本捕鲸,该组织也付出不菲代价。

  去年,一名“海洋守望者”成员被日本法院判处两年监禁,理由是他非法登上了一艘捕鲸船。该组织还有一艘船与日本捕鲸船相撞后沉没。今年“海洋守望者”新增了一艘高速小艇,沃森说:“这是我们成绩最好的一年,每一年我们变得更强大,捕鲸船队变得更弱。”但他也强调,捕鲸船上的工作人员没有理由担心自己的安全,“我们已经来这里7年了,没有伤害过任何人。”(谢来)

  行动

  智利派军舰“盯防”日船

  当地时间14日,拉美9个国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日本立刻停止在南极海域捕杀鲸鱼的行动。而智利也派军舰跟踪日本捕鲸船。

  14日,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等拉美9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成立“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共同反对日本在南极海域的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鲸鱼。声明指出,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每年前往南极海域捕鲸,其中包括一些濒危鲸类,这不仅威胁特殊鲸类的繁衍和生存,更使得各国不能就捕鲸禁令达成一致。此前,智利海军宣布,正在对日本捕鲸母船“日新丸”进行监视和追踪。另外,澳大利亚也曾对日本捕鲸船队派出过监视船。去年澳政府还警告,如果日本不停止捕鲸,将在国际法庭对日本提起诉讼。(谢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长江武穴江段出现两只江豚


两只一起出现更是多年罕见

  一网友在长江武穴江段边游玩时,突然看到两只疑似江豚的动物,当即拍下。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认定其拍到的确实是野生江豚,这在省内除石首保护区外,实属罕见。

  2月14日上午,网友“拾光映影”突然看到两个黑黑的“家伙”在江面嬉戏,“偶尔从水里露出水面但时间非常短,并发出很大的呼吸声,像羊叫的声 音。”据介绍,当时这两个“黑家伙”附近正好有一艘大船经过。昨日下午,记者将网友拍到的照片(见图)发给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白鳍豚和江豚保 护和研究工作的郝玉江博士,郝博士一看到照片就表示,网友拍到的就是江豚。郝博士说,这些年他们一直在省内长江江段考察野生江豚,除了石首保护区外,5年 内没有发现过野生江豚的身影,特别是两只一起出现更是多年罕见。郝博士还称,这两只江豚露出江面,很有可能是经过船只影响了它们正常的生活,它们才不得已露面。

  [新闻链接]

  江豚少于大熊猫

  长江江豚是江豚唯一的淡水亚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2006年,我国联合7个国 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为1200多头,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目前宜昌到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数量每年下降6.4%,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10多年后,野 生江豚将灭绝。(赵家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16 2月 2011 13:43

“人工增雪”是福是祸?

图为在北京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摆放的增雨用的火箭弹。新华社记者 公磊摄


       连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接连普降瑞雪,给连绵百余日的旱情带来一些缓解。人们在喜迎飞雪的同时,也对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雪技术越发好奇。不少网友提出: “到底此次人工增雪的效果有多大?”“过多使用增雪催化剂是否会污染环境?”“增雪工作是否有安全隐患,成本高不高?”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

     人工增雪效果几何?

     【疑问】网友“changjian”发帖说,政府动员这么多人力物力增雪,而有关部门却没有公布实际增加了多少降雪量,人工增雪到底有多少效果呢?

      网友“津津乐道”通过微博说:(北京终于下了)2011年第一场有规模的雪。高兴的同时,又有一丝不安——为了缓解旱情,在实施人工增雪作业!这雪真假难辨,让人多少有些不爽!

      【回应】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郭学良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这项工作。其原理是通过飞机、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如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进云中过冷水冰晶化而形成降水。这些事实和原理是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试验和外场科学试验验证,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北京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说,如何评估人工增雨、增雪效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作业时不能准确区分,哪块雪是人工增的,哪一块是自然降的。

      张蔷说,通过3年来在外场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催化作业时,雪片明显加大,降雪密度也增大。一般来说,人工增雪的效果比较明显,条件合适时在影响区域内增雪量一般可以达到15%到20%,有时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今年初雪,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从作业时机、作业量到作业部位都把握得比较好,在作业影响最合适的区域增两成降雪量是有可能的。但是到底增多少,对于每一次过程,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无法精确计算。”张蔷说。

      人工增雪会带来环境污染吗?

     【疑问】近期各地人工增雪公开报道中屡次提到的增雪剂碘化银,引起网友关注。网友“为看你一眼”通过微博说:北京连续下了两场雪。不过,据报道这两场雪都采用了人工增雪的办法,即向云层中播撒碘化银,银是重金属,对环境不会有影响吗?

     【回应】郭学良表示,人工增雨增雪是一个微物理过程,而不是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经常使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它们本身就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碘化银中的银离子是重金属,但碘化银用量极小,分散在很大的区域里面,单位面积的含量微乎其微。

      张蔷说,碘化银是否对空气、土壤产生影响,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就目前的情况看,因为它用量不大,我们认为不存在危险。 “我们每一个烟条里大概含碘化银11克。今年初雪我们燃烧了1200多个碘化银烟条,大概是13公斤碘化银,它的作业面积在北京9个区县,保守地说是1万平方公里,那么每平方公里只有1.3克,非常微量,它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污染。”张蔷说。

      从2003年开始,北京一般夏季会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区域进行较频繁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而且每半年对水库水体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夏季水库里银离子的含量远远低于冬季检出的含量。张蔷说:“到目前为止,北京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碘化银对环境、水体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人工增雪划算、安全吗?

     【疑问】网友“一见如故”说,看报道,人工增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那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经济呢?人工增雨用的碘化银成本会很高吗?网友“FYAN”发帖表示,虽然人工增雪的工作地点都在郊区,但影响区域是城市,听说还要发射炮弹,这样做安全吗?

     【回应】张蔷说,碘化银的采购成本并不高,前几年大概是1000多元一吨,就算是有些市场波动,一吨碘化银还是能做大量的烟条。当然碘化银采购之后要制作成催化剂,还有其他一些工艺,可能会相应地增加一些成本,但整体来看,使用碘化银增雪不会花很多钱。至于干冰等其他催化剂,价格也不会太高。

      按照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

      张蔷介绍,北京市目前的操作准则是,在开展作业之前,首先要对作业的下垫面(人工影响的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我们每年都要对下垫面进行调查。比如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住人,现在住了人了,那么我的火箭发射仰角就可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缩小影响区域。”

      另外,在确定了火箭作业区域和范围以后,在作业前,人影部门将会发布一个安民告知,通知相关区域的民众提前做好准备。

   “北京兔年这两场雪,我们都采用的是高山地基烟炉燃烧碘化银增雪的方式,不涉及高空射击,基本不造成危险。”张蔷说。(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张舵 张淼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洋考古学家在夏威夷群岛的水下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沉船和散布在海床上的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锈迹斑斑的船锚和铁锅。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姜罐
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5.鲸脂钩

鲸脂钩
鲸脂钩

  在失事船只所在地看到的一个鲸脂钩。捕鲸人利用这种钩子把大块的鲸脂搬运到其他地方,因为含油很多的鲸脂很难用传统工具搬运。

  6.蒸锅

蒸锅
蒸锅

  一只蒸锅躺在“两兄弟”号失事船只所在地的海床上。吉利森说:“人们经常认为,只有发现金子或银子,失事船只才会很吸引人,但是这种情况说明这是一艘正在运作的船。我们发现的所有文物都说明这是一个漂浮工厂。”

  7.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一张美国政府绘制的图表显示,在夏威夷群岛西北有很多失事船只残骸。

  8.“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2005年在夏威夷波尔和赫尔墨斯环礁发现另一艘捕鲸船“波尔(Pearl)”号的残骸。画面前方是一个铁锅,它是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的,这跟在“两兄弟”号残骸处发现的铁锅的用途一样。(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只牛蛙,嘴里含着另一只体型较小的青蛙
一只牛蛙,嘴里含着另一只体型较小的青蛙

  图片中的这只牛蛙是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游泳池排水管道中发现的,一对蛙腿露在它的大嘴外面。很显然,这双腿属于另一只青蛙,惨被这个体型更大的同类捕杀。
 

  在清理泳池时,塔德·培根和卡伦·培根夫妇目睹了这只贪婪的两栖动物吞噬体型较小的同类的可怕瞬间。他们马上拿起照相机,捕捉下这一难得一见的景象。照片拍摄后不久,这只残忍的牛蛙便跳回水中,慢慢享受美食去了。
 

  现年50岁的卡伦表示:“我听到我的先生大叫‘快拿相机,你绝对不会相信我看到了什么’。走到他身边之后,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我感到一阵恶 心,但同时又完全被其吸引。看着照片时,我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一直在想这个家伙是如何将另一只青蛙吞到嘴里的。在它跳回泳池并游到池底前,我拍摄了 一些照片。”
 

  培根夫妇生活在马里兰州的帕克顿。卡伦说:“这种独特的物种是牛蛙,原产自加拿大和美国。它们会捕杀任何能够吞得下的小动物,其中包括蛇、小鸟、老鼠以及其他青蛙和蟾蜍。冬季的时候,它们会在地下冬眠,通常选在池塘和溪流附近。”
 

  牛蛙的身长通常可达到6英寸(约合15.24 厘米),一些体型较大的甚至可达到8英寸(约合20.32 厘米)。它们的腿长则可达到10英寸(约合25.4 厘米)。这种动物据信以任何能够被其捕杀和吞噬的猎物为食,其中包括老鼠、小龟、蛇、鸟和蝙蝠。捕猎时,牛蛙会抓住机会猛地扑向猎物而后将其吞入口内,如 果猎物体型较大,它们会利用前肢,强行将其吞下。牛蛙在饮食方面表现出的贪婪是出了名的,能够对所引入国家的自然生态产生戏剧性影响。(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 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 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 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姜罐
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我国冬麦区旱情仍持续

  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或将致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立春以来,京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北部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其中华北地区于本月10日、13日连迎两场降雪,部分地区降雪等级接近中到大雪,为冬麦区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提供了“及时雨”。

  相关农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连降雪对于缓解冬麦区旱情十分有利,按照当前逾一亿亩耕地受旱面积估算,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将致使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拉尼娜”致旱百余日

  自2010年10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多达百余日无降水。今年2月10日北京才降下初雪,创下60年来最晚的初雪纪录。

  与此同时,南方大部呈现冻灾,“南国飘飞雪”让“无雪北国”更显尴尬。世界气象组织将中国这场“南冻北旱”的原因指向了活跃在太平洋上的“拉尼娜”现象。

  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因素将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对此分析指出,一系列原因造成了今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冷气团无法与暖湿气团相聚,致北旱持续,冷暖气团在长江以南频繁交汇,致使南方频繁降水。

  据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王纯枝分析,当前北方出现的旱情还属于气象干旱的范畴,但若是在小麦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期间仍无缓解,冬小麦生长将存在潜在风险。

  另据国家防总2月8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12亿亩;在2月12日的抗旱会商专题会议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由于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态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两场及时雪缓旱情有限

  本月10日,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尽管降雪量不大,农业专家也一致认为对旱情缓解十分有限,但对于行将进入返青期的冬小麦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三日,京津冀、河南等华北大部及山东等地再次迎来降雪,且此次降雪量普遍达到中到大雪,冬麦区旱情获得缓解。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姜文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冬麦区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返青,急需头茬返青灌溉水,迟迟未来的降雪显然对北方低温地区小麦越冬不利。

  “接连降雪只是缓解旱情的开始。”姜文来说,随着小麦返青需水量的上升,在依靠自然降水的基础上仍需持续加强人为科学灌溉,以尽量减少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

  据中央气象台13日预报,当日白天,北方降水范围逐渐东移,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出现降雪;随后两天,华北地区将再度与降水“绝缘”。同时,黄淮、江淮等地的降水也将趋于结束。

  另外,未来三天,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大部及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天气。

  “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正当时

  根据当前旱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此前百余日旱情,让冬麦区小麦至今依旧“缺水”,几场降雪还无法终结旱情,但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解作用。

  崔晓黎介绍,按照往年的经验,华北地区在正月十五前后均会有较大范围降雪,这也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如降雪次数增多,占全年粮食生产四分之一的夏粮产区此次旱情影响的产量约为夏粮自身的四分之一,全年受到“南北产量互补对冲”的影响,粮食生产受影响应该不足10%。

  据了解,全国农业生产存在南北互补的规律,民间更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说法。

  说到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设施建设,看似正契合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崔晓黎介绍,“一号文件”选题“水利”实为“补课”,即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失修的问题,以及对田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进行完善。

  “去年的西南大旱着实让中央认识到了水利问题的严峻性。”崔晓黎说,我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灌溉的,北方尤甚;由于水利设施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灌溉难以改变“打井取水、大水漫灌”的局面。

  据了解,有生态专家指出,长期开 采地下水 ,致使华北地区形成全国最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引发干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也浮出水面。

  这种“以生态透支换取粮食生产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亟须改变,“一号文件”剑指“水利”正当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继去年伊河闹洪水,险些淹没千年佛像后,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又遭受了“打击”——流淌了千年的温泉连续3年陆续断流。

  上周,独家深读记者远赴河南调查发现,景区内的5处泉眼均危在旦夕:两处泉眼几乎干涸,两处泉眼水流不足,一处著名景点泉水断流,不得不用人工循环水保持其景点完整……

  关于温泉断流的原因,至今没有权威、令当地人信服的结论,不过,政府已经开始了“亡羊补牢”的工作。按照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说法,春节前夕,一系列措施已经有了“一滴”成效——个别断流的温泉已经有了水滴。

  从景区北门进入,由北向南沿着石阶走进景区深处,很快就能看到第一个景点——禹王池泉。由高处喷出的泉水,犹如一道小瀑布一般,在空中轻轻地划出 “抛物线”后落在小池里,小池里的水没过排水口后,迅速沿着人工排水渠,汇入伊河流向远端。泉水下落之处形成了大片的青苔。

  数十条鱼儿在池中“嬉戏”,令人奇怪的是,它们并非在水中到处游弋,而是一股脑地挤在一起,拥在最靠近禹王池墙体的一侧。鱼儿挤在一团的原因,连景区的工作人员都无法解释。可如果仔细观察,似乎就能找到端倪:在靠近墙体的基础岩石缝隙,一股水流不断渗出,沿着绿色的青苔流入小池,鱼儿几乎以几处渗流的水为中心,挤在一起。

  如果你听了工作人员吐露的“内幕”,结合观察到的情况,那么,或许你就找到了答案。工作人员说,眼下的禹王池“泉水”,完全是一道人工泉,自上而下的泉水都是人工抽到上面,再流入池中的。在景区几处千年泉水断流之前,禹王池泉眼处喷出的泉水,形成的“抛物线”远远比现在喷得更远,水流也更大。但眼下已经断流多日,只有靠近水平面的几处岩石裂缝,时而还能渗出一些泉水,而鱼儿聚集在一起的位置,正是泉水渗出的位置。

  此处曾经四季不断流的泉水,温度常年在24℃到26℃之间。用手摸去,人工禹王池内的水温冰冷刺手,或许,鱼儿们挤在一起,是为了靠近温泉“取暖”。

  如果说人工的禹王池泉还能算个景点的话,那么,位于潜溪寺下,已经几乎干涸的潜溪寺下泉,就已经毫无吸引力了。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特意介绍,真的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龙门石窟5处温泉的景点之一。而游客们从此经过时,几乎连头都不回一下,显然,他们当这里是个摆设。

  池子内勉强能看到一个“水坑”,池壁浅色的水位线或许在告诉人们,池中的泉水曾经达到这样的高度。靠近泉池北侧的墙壁一处泉眼,时而有泉水滴出,沉寂的泉水,最终汇入那可怜的“水坑”里。

  这里,曾经有两处泉眼,现在一处已经不流水,只能看到陈年温泉流淌后,温泉沉积物结成的“石垢”;另一处滴水的泉眼,水流的速度甚至不及“关不紧的水龙头”,恐怕只有精度很高的测量仪器,才能检测出它的流量。而就在3年前,这两处泉眼不仅出水充足,池塘内的水深更是达到1.3米左右。

  继续南行,两处温泉景点相邻,分别是锣鼓洞泉和珍珠泉。前者因温泉从泉眼流出时,水量较大冲击在石壁上,能够发出“咚咚”的锣鼓声而得名;后者的泉眼位于高处,水流漫过沿途的几处小泉洞,最终汇入最低处的泉池。

  眼下这里的“锣鼓声”听不到了,珍珠泉高处泉眼也早已干涸,只有低处几个岩石缝隙还有温泉渗出。不过相比前两处景点来说,这里已经能够看出“温泉”的样子了——因为两处泉池内的水,都在接近0℃的室外空气中,散发着白乎乎的热气。伸手入池,水温已不觉得刺骨。

  5处温泉景点中,状况最好的要数最后一处——老龙窝泉了。与前几处相比,这处泉池规模最大,池中的泉水最深,站在远处就能看到池面冒出热乎乎的气浪。宽阔的泉池、清澈的池水、热乎乎的温泉,让人不禁将它联想成休闲洗浴中心的温泉。

  老龙窝泉的状况最好,并不是因为这里保护得最好,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杨刚亮介绍,与其他4处泉眼相比,这里的地势最低,它几乎位于不足海拔150米的位置。而珍珠泉、锣鼓洞泉、潜溪寺下泉的海拔位置依次提高,而最高的要数禹王池泉了,其海拔高度在151米左右,因为前几处温泉的泉眼几乎没水,这里干涸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睛之笔黯然失色

  世界遗产风景打折

  2000年11月30日,有着千余年历史的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申报成功的原因,不仅因为伊河两岸精美的石佛雕像,香山寺、白园等知名景点,还因为石佛雕像周围流淌着清澈的千年温泉。用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的话说,虽然温泉不是龙门石窟申报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几处温泉,景区景点显然会大打折扣。

  从2007年9月开始,5处泉眼的水流量开始“打折”,从最初的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到2008年11月,主要景点温泉全部断流。至此,龙门石窟风景区的点睛之笔彻底“落败”。

断流的温泉,犹如一记重拳砸在景区,砸在景区管委会头上。工作人员承认,在2007年之前,他们从未想过,流淌了千年的温泉原来也会断流。

  政府出面亡羊补牢

  节后泉眼涌现水滴

  纵观龙门石窟风景区周边,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旅游产业链”。游客除了在景区欣赏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作品之外,劳累之余,还能够在周边的温泉休闲中心“解乏”,当然,还能够到附近特色小吃门店,品尝由地下纯净温泉水烹饪的菜肴。

  可见温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全身心”的体验。可眼下视觉享受没了,那么,来自地下的温泉是否会在有一天彻底断流?

  虽然眼下还没有查明温泉断流的原因,虽然温泉算不上最重要的景点,可这毕竟影响了景区的完整性,也给政府敲响了警钟。为了能够让温泉“复涌”,2011年1月21日,洛阳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并拟定了一系列措施。市 水务 局负责封停现有无采水许可证而非法取用地下水的开采者;严格限制生产经营用水单位的开采量。市国土资源局、煤炭局等职能部门,也将在各自管辖范围内,“收紧”开采单位的温泉采水量,协调周边龙门煤矿、常村煤矿最大限度减少排水量。此外,当地还请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院调查温泉断流原因。

  洛阳市 水务 局水政水资源科岳运朝科长接受独家深读记者采访时提到,他们调查发现,景区附近有8个取水的热水井,其中7家用于生产经营,还有一家开采销售,8家单位日取水量约为1800立方米。其中销售高峰期,仅用于销售的温泉就高达1200立方米左右。

  在2007年断流发生后, 水务 局便对于办理开采许可证的单位进行严格监管,并将新颁发的许可证使用期限调整为1年。他们的想法是,日后省级勘探设计院如果得出“开采温泉导致景区温泉断流”的结论, 水务 监管部门能够及时限制这些单位取水。同时,他们已经要求销售温泉的开采单位,将销售量控制在原销量的30%左右。

  连日来记者在洛阳市区的温泉洗浴中心走访时得知,市场使用的温水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经营者承认直接从他人手中购买的温泉,还有就是附近从电厂买来的热水,另外一些就是在外购热水的基础上自行勾兑温水,这与 水务 局岳运朝科长介绍的调查结论几乎一致。未来的一两个月, 水务 监管部门将对于这些“用水大户”进行长时间的测量调查,待查清各单位耗水量,再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进行监管,对这些单位提出限制用水措施。

  在公众看来,或许政府此时的政策属于“亡羊补牢”,可一系列“勒紧裤腰带”的手段实施后,龙门石窟景区温泉或多或少地复涌了。地势较低的岩石裂缝,已经断断续续有温泉渗出,干涸多日的泉眼,时而已经有泉水滴出……(来源:每日新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从山东省济南市环保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将致力于排水管网的建设完善,实施污水全收集。

  近年来,济南市以河道整治、排水管网和 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排水体系,促进了济南水环境逐步改善。目前,全市共有7个污水收集系统,共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初步实现了污水的分散与集中处理,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72万吨,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据统计,去年全市处理污水超过两亿吨, 污水处理率达到90%。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济南依然存在管网老化、污水乱排、雨污混流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济南将致力于排水管网建设和完善,实施污水全收集;致力于再生水的利用,实现水的社会循环;致力于雨洪水的开发,实现雨洪水的资源化。(中国环境报 见习记者 董若义 通讯员 李汝震 济南报道 记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2月15日电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最新抗旱农情调度信息指出,在降雪和人工浇水的共同作用下,2月13日8省市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比2月12日减少。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指出,目前北方冬麦区大面积旱情仍未根本缓解。

截至2月13日17时,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054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072万亩。在降雪和人工浇水的共同作用下,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分别比2月12日减少281万亩和318万亩。8省已累计浇灌麦田3387万亩次,追肥3204万亩,镇压2139万亩,划锄2600万亩,投入抗旱作业农机具484.5万台套。

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指出,目前北方冬麦区大面积旱情仍未根本缓解。据此,农业部要求各地要根据气温回升的情况,指导农民适时浇麦、科学抗旱。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82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