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爱人之间的接吻除了交流感情,还交流激素、信息素以及许多“不明物体”。而且,接吻这个简单的动作传递了许多信息,以至于它成为了两人亲密关系的象征。调查显示,性工作者确实会避免与顾客亲吻,以防止与他们发生感情纠葛。亲吻为什么会这样神奇?在双唇相接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亲吻双方交换了数不清的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爱意正浓的情侣不仅经常交流内心感受,还会经常共享口腔菌群。不过,健康 的成年人口腔中携带的微生物大多是无害的,而且这些微生物进入对方的口腔后,会遭到溶菌酶、胃酸的鼎力反击,不大可能导致疾病。

  同时,双方还交换了多种多样的激素和信息素———研究“接吻学”(别怀疑,真的有这门学问,英文名叫philematology)的科学家认 为,情侣之间的深吻其实是通过接触对方的各种化学信息,来判断彼此的身体能否“化学兼容”。大多数情侣对接吻时的感觉还是很重视的,甚至有人因为第一次接 吻时感觉不好,就闹分手了(当然也不排除早想分手拿接吻当借口的情况)。

  而且有证据显示,男人在接吻时更喜欢嘴巴张得较大的“湿吻”,他们或许是本能地通过此举来把自己唾液中的雄性激素传递给女人,以唤起她的欲望,甚至影响她自身的激素分泌———不过如果他口水流得太多,结果可就会适得其反了。

  在双唇相接前后,情侣双方一般会在很短的距离内含情脉脉地对视片刻。如果其中一人心里对他们的关系感到不自在,他将无法自然地凝视对方,并且会不由自主地移开目光或打断对方的注视(对近视眼来说,这点说法可能不靠谱)。

  情侣之间的接吻是一种没有性别之分的性行为。在接吻时,双方会同时感到同样的身体器官“进入”和“被进入”。而且,嘴唇的皮肤是全身最薄的(嘴唇皮肤只有面部皮肤厚度的1/6),表面布满了神经末梢,具有丰富的感受性。

  人们一般只通过四种感官来认识其他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在接吻的过程中,不仅味觉这种极少动用的感官被大大激发,对方所散发的气味也较平时更加浓烈。通过品尝到对方独一无二的滋味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气味,这个人在你脑海中铭刻下的印象会非同一般的深刻。

  看来,如果想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不妨让牙刷休息一段时间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音乐天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当地媒体2月23日报道说,芬兰研究人员选择来自31个芬兰家族的400名音乐家、业余爱好者和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觉构建能力测试、西肖尔音高分辨和时间辨别测试等评估受试者的音乐才能。此外,研究人员还采集了12岁以上受试者的血样。
结果发现,在芬兰音乐世家的音乐才能中,约有50%可解释为基因因素。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揭示音乐天赋的遗传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猩猩中倾向滥交的种类一般具有较大的睾丸,而此次的研究最终证实它们也确实能产生更多的精子。这一份研究已经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
研究人员原先认为黑猩猩之所以拥有较大的睾丸,可能是因为数只雄性黑猩猩之间需要互相竞争,以便赢得雌性黑猩猩的芳心。因此它们必须产生更多的精子,以便赢得竞争。
此次,研究人员对生活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进行了研究。他们设法获取了不同种类猩猩的睾丸组织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注意到产生精子的睾丸组织,大猩猩的要比猩猩的和黑猩猩的薄很多。黑猩猩睾丸产生的精子数量超过猩猩的14倍,而比大猩猩,这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则要多出更多。“我们的数据显示,黑猩猩一般可以产生比大猩猩多200倍的精子,”研究人员花本秀子解释说。对于这三种猩猩种类,研究人员目前已经确认,其睾丸的大小和其产生精子的数量成正比。
研究人员同时还宣称此次的发现支持这样一种理论,即认为产精能力直接关系到求偶竞争以及交配竞争中的地位和成败。
之前的研究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行一夫多妻制的猩猩种类,如大猩猩,睾丸较小,因为它们一只雄性猩猩统治整个族群,首领独享与所有母猩猩的交配权。而在相对滥交的种类,如黑猩猩中,雄性个体之间将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数只雄性黑猩猩将为博取一只雌性的交配权而相互竞争。这种争竞机制被认为正是驱动产精能力加强和睾丸变得更大的动因,也因此能产生更多的精子。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猩猩的产精能力是很难进行精确测量的。“通常,你要想获取合适的样本非常困难,即使它们生活在动物园中也是一样。”花本秀子女士说。“因此,只能用睾丸重量或者睾丸/身体重量比来作为产精能力的指标。”
在此之前,目视观察已经证实,相对自身体积,黑猩猩拥有比其他种类猩猩更大的睾丸,但不清楚这是否意味着它们能因此产生更多的精子。而这次的研究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来源:新浪科技 晨风) 更多阅读 《美国灵长类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电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音乐天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当地媒体23日报道说,芬兰研究人员选择来自31个芬兰家族的400名音乐家、业余爱好者和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觉构建能力测试、西肖尔音高分辨和时间辨别测试等评估受试者的音乐才能。此外,研究人员还采集了12岁以上受试者的血样。

  结果发现,在芬兰音乐世家的音乐才能中,约有50%可解释为基因因素。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揭示音乐天赋的遗传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月21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对外宣布,该集团已在世界上率先成功研发出第三代汽车钢,并在全球首度进入了工业化产品的开发和试制,最快有望于2014年在北京现代和一汽等企业商业化应用。

      据了解,随着人们对汽车轻量化和防撞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汽车钢不断向高强度和高塑性方向发展,强塑积成为衡量汽车钢性能的重要指标。第一代汽车薄板钢的 强塑积一般为15GPa%,轻量化和安全性指标都很低;第二代汽车钢的强塑积虽然达到了50GPa%,但由于合金含量高、工艺复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很 难被市场接受。所谓第三代汽车钢,是指轻量化和安全性指标高于第一代汽车钢、生产成本又低于第二代汽车钢的高强高塑钢。

     中国钢研于 2009年首先在实验室研究出具有高强度和高塑性的第三代汽车钢,其强塑积超过了30GPa%,比第一代汽车钢翻了一番,而合金含量却不到第二代汽车钢的 1/3。2010年国庆期间,冶炼工作正式开始,在一个月左右就成功地在工业生产流程上开发出第三代汽车钢热轧板卷和冷轧板,强塑积均超过了 30GPa%!

     第三代汽车钢的成功研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跟踪学习国外汽车钢技术的局面,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汽车钢领域权威机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马普钢铁研究所的汽车钢研发团队已经向中国钢研发出邀请,邀请该集团科研人员前往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记者 鲍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2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 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 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 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块可导电塑料的样品
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一项最新技术将使得人们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具有金属甚至超导体性质的塑料产品。
通常认为塑料导电性极差,因此被用来制作导线的绝缘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覆盖至一层塑料层之上,并借助离子束将其混入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将可以生成一种价格低、强度高、韧性好且可导电的塑料膜。
取得这一成果的小组由两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专家领导,分别是保罗·麦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鲍威尔(Ben Powell),以及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家亚当·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们的这一成果已经发表于《化学物理化学》(ChemPhysChem)杂志。该项研究所依据的实验由前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安德鲁·斯蒂芬森(Andrew Stephenson)进行。
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来测试半导体,如硅片的导电性能。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尝试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的,一直进展不大,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麦里迪斯教授介绍说:“这个小组所作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可以变成超导体,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变为零。”
为了显示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小组采用这种材料,参照工业标准制作了电阻温度计。在和同类型的铂电阻温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时,新材料制作的产品显示了类似,甚至更优越的性能。
“这种材料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几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优势——机械柔韧性、高强度,低成本,但与此同时它却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这通常可不是塑料应该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说。“这种材料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
而安德鲁·斯蒂芬森则认为这项技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种薄膜的导电性可以进行精确的调整或设定,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说:“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更改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
这种新材料可以利用现在的微电子工业常用的设备轻易地制造出来,并其相比传统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对暴露在氧气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这种借助离子束处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完美融合。(来源:新浪科技 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块可导电塑料的样品
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一项最新技术将使得人们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具有金属甚至超导体性质的塑料产品。
通常认为塑料导电性极差,因此被用来制作导线的绝缘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覆盖至一层塑料层之上,并借助离子束将其混入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将可以生成一种价格低、强度高、韧性好且可导电的塑料膜。
取得这一成果的小组由两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专家领导,分别是保罗·麦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鲍威尔(Ben Powell),以及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家亚当·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们的这一成果已经发表于《化学物理化学》(ChemPhysChem)杂志。该项研究所依据的实验由前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安德鲁·斯蒂芬森(Andrew Stephenson)进行。
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来测试半导体,如硅片的导电性能。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尝试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的,一直进展不大,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麦里迪斯教授介绍说:“这个小组所作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可以变成超导体,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变为零。”
为了显示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小组采用这种材料,参照工业标准制作了电阻温度计。在和同类型的铂电阻温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时,新材料制作的产品显示了类似,甚至更优越的性能。
“这种材料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几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优势——机械柔韧性、高强度,低成本,但与此同时它却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这通常可不是塑料应该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说。“这种材料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
而安德鲁·斯蒂芬森则认为这项技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种薄膜的导电性可以进行精确的调整或设定,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说:“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更改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
这种新材料可以利用现在的微电子工业常用的设备轻易地制造出来,并其相比传统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对暴露在氧气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这种借助离子束处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完美融合。(来源:新浪科技 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块可导电塑料的样品
一块可导电塑料的样品

 

  通常认为塑料导电性极差,因此被用来制作导线的绝缘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覆盖至一层塑料层之上,并借助离子束将其混入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将可以生成一种价格低、强度高、韧性好且可导电的塑料膜。
 

  取得这一成果的小组由两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专家领导,分别是保罗·麦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鲍威尔(Ben Powell),以及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家亚当·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们的这一成果已经发表于《ChemPhysChem》杂志。该项研究所依据的实验由前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安德鲁·斯蒂芬森 (Andrew Stephenson)进行。
 

  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来测试半导体,如硅片的导电性能。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尝试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的, 一直进展不大,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麦里迪斯教授介绍说:“这个小组所作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 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可以变成超导体,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变为零。”
 

  为了显示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小组采用这种材料,参照工业标准制作了电阻温度计。在和同类型的铂电阻温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时,新材料制作的产品显示了类似,甚至更优越的性能。
 

  “这种材料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几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优势——机械柔韧性、高强度,低成本,但与此同时它却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这通常可不是塑料应该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说。“这种材料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
 

  而安德鲁·斯蒂芬森则认为这项技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种薄膜的导电性可以进行精确的调整或设定,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说:“事实 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更改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 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
 

  这种新材料可以利用现在的微电子工业常用的设备轻易地制造出来,并其相比传统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对暴露在氧气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这种借助离子束处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完美融合。(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本报北京2月23日电 “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土地招拍挂制度试点,加快房地产市场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今天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提交了《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

报告提出,2010年以来,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要保持房地产政策的统一性、稳定性,坚持供需双向调节,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主要工作包括:对省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和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严格执行好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对不认真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切实落实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计划和供地计划,督促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闲置土地、违法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

同时,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内容,将强化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责任,继续做好基本住房保障法的研究论证工作;对各地2010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提早分解下达2011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000万套的分地区计划,及时下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加快建立差别化的房地产土地供应政策,确保落实中央确定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完不成这三类住房供地任务和比例的地区应停止商品房建设供地;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紧制定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亦君 崔丽)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68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