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新华网东京4月30日电 (记者 蓝建中)日本厚生劳动省30日宣布,从福岛、茨城等地的7名女性乳汁中检测出少量放射性碘,其中一名女性的乳汁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铯,但“浓度对婴儿健康没有影响”。

  日本民间团体“母乳调查和母子支援网络”日前宣布从母乳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厚生劳动省就此进行了相关调查。

  厚生劳动省通过妇产科医院等获得了福岛、茨城和千叶等地23名哺乳期女性合作,在24日至28日采集了母乳样本,然后在国立保健科学院进行检测。据宣布,此次母乳中检测出的放射性碘浓度在每千克2.2至8贝克勒尔,放射性铯-137的浓度为每千克2.4贝克勒尔。乳汁被检测出放射性铯的妇女曾于福岛核电站事故初期在核电站半径30公里范围内生活过。

  虽然厚生劳动省目前未就母乳的放射性制定安全标准,但由于奶粉的暂定安全标准值是放射性碘浓度为每千克100贝克勒尔,放射性铯为每千克200贝克勒尔,所以厚生劳动省指出,“由于量非常小,所以对婴儿的健康没有影响。”

(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五, 29 4月 2011 19:29

中国人为什么在文化艺术原创领域的能力长期积弱不振,甚至很多人只会当“二道贩子”?在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提升的当今时代,这种思维惯性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

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口号,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创造力缺乏的时代背景下,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高效、快捷的文化发展之道。无论是在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创造层面,它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和“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相配合,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早期较快地摆脱了文化“积贫”、“积弱”的局面,初步形成了面向大众的、健康向上、繁荣活泼的文化艺术事业格局,对我国整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具有经典意义和跨时代价值。这句话本身没有排他性:它并没有要求古人没做过的我们不能探索,洋人没做过的我们也不能探索。但是,在思维惯性和创作惰性的促使下,某些人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产生了误读,似乎中国文化艺术只能是古人或洋人“成品”的二次开发和解读,或者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模仿借鉴古人、洋人,就无法独立创作、探索各类艺术规律、进行原创性创造,并实现“中为洋用”。

这种误读也渗透到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当中。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领域的远发性创作,固然在知识修养的积累上必须向古人学习,向洋人学习,需要挖掘、引进、学习、消化、吸收、生产、创造。但是,“掉书袋”和“唯洋是尊”成为各艺术行业几乎固化的思维模式,“泥古”和“泥洋”严重制约了文化艺术的创造力,而对于各艺术门类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行原创性探索、研究的成果则较少。这样的结果延续到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搬运外国的,要不就搬用古代的,几乎没有以“学术原创”引领教学,以“原创思维”培养学生进行学科前沿性探索的概念。

改造古人、改造洋人,操作上相对来说简单,效果也明显,因此大家纷纷寻求“古代”或“舶来”的思维创造拐杖,忽略了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门类都是潜在的艺术创造规律的某个时代特定显现样式,相对于未发现的艺术创造的可能性,它们无论多么辉煌,影响多么巨大,也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的文明历史已经行进了几千年,所有的思想家、艺术家毕其一生发现并以某种形式锻造成文化成品面世,这个队伍无论如何庞大,成果无论如何繁多,相对于广袤无边的宇宙时空,它们都是极微小的流沙,是非常有限的“局部发现”。也可以预言,随着人类历史不断行进,潜在的艺术的规律,未被发现的创造可能性(样式、理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产品)会不断被发现、提取并转化为产品、作品。这广袤无边的艺术创造的可能性,和隐蔽在迷茫大千世界背后的自然科学规律一样,也是一块等待发现的处女地,是“古”和“洋”所不能涵盖的。

长期“泥古”“泥洋”的惯性思维,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化艺术对“非古”、“非洋”、未经开垦的艺术原始区域的存在的忽略,从而“培育”了中国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对“古”和“洋”的习惯性依赖,对原创文化艺术的陌生,最终导致中国人在“文化艺术原创”领域的能力长期积弱不振,甚至很多人只会当“二道贩子”。在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提升的当今时代,这种思维惯性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

进入21世纪,我们既面临巨大的战略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能不能建成世界一流文化强国,成为世界文化引领国家,中国在文化艺术上能否创造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样式(这些样式应该是秉承了中国文化精神和灵魂,但融入了“全球化”时代元素并具备世界意义,而不是古代的“原装”再版或时下“改版”),为中国文化史创造新的辉煌,并在世界传播,成为世界流行样式,实现文化上“中为洋用”,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重新审视文化战略。

组织力量投入对“古人”、“洋人”未涉足、未开垦文化艺术“极荒世界”的研究、探索、开拓,有助于拓展中国文化的内涵,丰富中国文化的样式,也有助于我们创造、接续已延绵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之链,形成和“汉风”、“唐风”并驾齐驱的国风和文风,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如果我们继续承袭非古即洋的思维模式,一国之文化精英仍迷恋于“改造”、“加工”、“模仿”,那么我们的文化势必永远沦为文化艺术的侏儒,建设世界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恐怕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五, 29 4月 2011 19:16

一个网友在发微博。

信息爆炸与媒介膨胀,注定了这是一个人人享有话语权的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个人都是演说家。一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正是在各种声音的争鸣与引导中摸索前行。

但是,众声喧哗之中,总有一些杂芜之音,通过公共或者个人的媒介,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扰。而真正理性与智慧的思考,则因缺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推出连续报道,分析当下文化批评存在的问题与得失,展望文化批评未来的发展,以期通过培育文化批评的健康生态,促进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编者

撬开批评的大门

个个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通讯社

互联网的普及,对专业的文化批评来说,其权威地位并没有动摇,反而还扩大了影响力。因为传统媒体刊登的文化批评文章通过转载、互动等形式传播到网络里,不但提高了文章的阅读量,也让这些文字有机会转化为网络批评,直接介入新兴媒体;另外,大量电子刊物、网站的文化评论同样由文化评论家和理论家撰写,让那些原本只在报刊露面的作者因此增加了发言的渠道,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干预能量。

博客出现后,一方面为专业文化批评增添了一条便捷的发言渠道,许多评论家和专业学者纷纷开辟博客,直接发文,省略了媒体的取舍和编辑;一方面,一些有文化根基的网民也在博客里发表文化见解,有的水准还胜过职业评论家,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网络评论写手;而且,大量跟帖的形成,既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倾向,表现出网民对某一部作品、某一起事件、某一个人的关心程度,也明确显示了人们对文化评论的各种看法,促进了大众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进入博客后,其明显的演变就是向社会敞开了大门,打破了专业的壁垒,增强了批评的尖锐性、时效性和社会反应度,还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清晰地看出批评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提高了文化批评的影响力,扩充了评论的队伍,增加了评论的容量。但是,由于博客的自主性,也让许多以博客为载体的文化批评火药味十足,似乎越激烈越有人关注,追求抢眼成为博客的目的,减弱了批评的理性分量,而成熟公允的批评常常沦入网络的犄角旮旯,门庭冷落车马稀,很难产生影响力。

一年多来,微博这个几乎没有门槛,无须任何底蕴的发言平台为所有人打开了大门,微博成了每个人自己的麦克风,也是每个人的通讯社。尽管人人都能写,但用区区140个字去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目光,确实可以考验出一个用户运用最短小的文字创造最大效果的能力,只是这文字不再拥有传统写作的习惯和审美标准,按照一位微博写手的话说,已经发展到“拼短语,拼新词,拼效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了,总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微博介入文化批评时,尽管提升了社会对文化的反馈速度,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各类人的评判倾向,但也给文化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岳昌君
 
4%——总理的心事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教育今后的发展时,温家宝总理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温家宝总理再次说:“这八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教育的比重都比较大。这恐怕是我们对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八年。但是,我还欠着一个‘账’,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欠账”,指的就是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总理一再强调4%的教育投入目标,这一方面表明总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困难很大。
2010年6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特别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这是我国政府第三次明确提出4%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这一目标是在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第二次提出这一目标是在2006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虽然第二次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实现目标,但因为是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表示政府希望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实现目标。虽然政府尚未公布2010年的数据,但是去年这一比例达到4%的可能性极小。
中国人讲究“再一再二不再三”。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政府三次承诺,前两次都未能兑现,这种现象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强力政府来说十分罕见。因此,4%的目标可以说成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要心事之一。
4%目标从何而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组织申请到国家“六五”社科重点项目“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课题负责人为厉以宁教授,主要参加人员有北京大学陈良焜、北京师范大学王善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明义等。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究竟多少才合适?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回答,课题组决定采用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统计指标,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世界算术平均值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算术平均值都不是很好的参考数据,课题组发现尽管各国的教育经费投资比例差异很大,但是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教育经费投资比例也越大的特点。
于是,课题组选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试图找出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以消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性。
课题组使用38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方法,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课题组在政策建议中提出到2000年我国比较适宜的财政性教育投资比例为4%。
1992年,课题组又采用40个国家1980~1985年的数据再次对公共教育支出比例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3.85%。课题组认为到2000年我国比较适宜的财政性教育投资比例仍然为4%。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为什么还是4%
2000年我国并没有达到4%的预期目标,实际上比例仅为2.58%,离4%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什么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是不是目标定得太高了?因为之前的研究使用的数据是在1961~1985年间,距离2000年较远,预测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用更新的数据重新计算。
2002年,教育部成立“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笔者是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并且针对“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进行了专题研究。笔者采用54个国家1986~1997年的数据对公共教育投资比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到2010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大约是4.04%。
2006年,财政部委托北京大学对“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统计口径”问题进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笔者采用76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2000~2004年的相关数据,再次对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与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平均值为4.37%。
这说明进入21世纪后,各国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没有减少,还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仍定在4%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能算高。
4%的目标为何还没实现
虽然说从国际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也越高,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差异,各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差异也很大。另外,每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和教育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各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也不同。就我国而言,4%的目标迄今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入占GDP的比例相对较低。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可以分解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蛋糕的大小”)乘以“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蛋糕的分配”)。显然,财政蛋糕越大,教育经费投入才有可能越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例出现很大的波动。
1978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高达31.1%和30.8%,此后双双呈现下降的趋势,1995年达到谷底,比例分别仅为10.3%和11.2%。相应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下降到谷底,比例降到2.32%。
自1996年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20.1%。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呈现总体提高的趋势,2009年达到22.4%。相应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开始增长,2009年达到3.59%,比上一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仍不算高,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40%左右。例如,2007年美国的这一比例为38.6%,英国为46.9%,法国为52.3%,德国为43.7%,日本为36.9%。
其次,各省份的积极性差异显著。在我国教育的投入结构中,中央所占的比例过低。4%的教育投入目标是国家层面的,而我国实际教育投入是以地方投入为主。以2007年为例,在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中央只占5.5%,而地方占到94.5%。地方投入为主的后果是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的地区差异显著。
各省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特点与世界各国的特点相比可谓阴阳两重天:从国际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也越高;从我国省际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其财政性教育投资水平却越低。
2008年,我国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的省份有8个,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西藏、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海南,都属于人均GDP很低的省份。相反,比例最低的5个省份由低到高排列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天津、浙江,比例均在2.5%以下,都属于人均GDP很高的东部沿海省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城市化率高,学龄人口相对较少,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不高,但是生均教育经费仍普遍高过西部地区。
第三,“计划不如变化大”,GDP数据调整对教育投入比例的影响显著。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对GDP数据多次进行修订,每次结果都是GDP总额被上调,使得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相应地变小。例如,教育部在首次公布2007年教育经费状况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32%,之后国家统计局上调了GDP的数值,结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降为3.22%。教育部在首次公布2008年教育经费状况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48%,之后国家统计局上调了GDP的数值,结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降为3.33%。
 
4%目标能否实现
 
尽管2012年实现4%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答案可以说确定无疑的。
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连续16年保持上升的趋势。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0.1%,2010年进一步上升为20.9%。相比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明两年还会保持增长的态势。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200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22.4%。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6.3%,如果保持这一比例不变,201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需要达到24.5%,才能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
那么201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能否达到24.5%呢?从变化趋势来看非常可能。在1995~2009年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从11.2%提高到22.4%,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平均增幅,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即可达到24.8%,从而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这只可爱的太平洋乌龟。

  “相亲啦,相亲啦,它是只龟公子,很通人性的,我想为它找个配偶。”昨天上午,家住南京华侨路附近的市民顾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只养了20年的乌龟,很通人性,跟自己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想给它找一个伴。

  顾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一只太平洋乌龟,他养了20年,从一点点大养起,如今,养成了一只大龟。在日常的喂养与交流中,这只乌龟已有点通人性了。比如,顾先生要是出门上班,它会追着一直送到门口,好像是送他上班;而下班到家时,只要在门口的脚步重一点,打开门就会发现,它已爬到门口等候,好像迎接他下班似的。

  “而且它能辨别出我的脚步声,不会出差错,真的很神奇。”顾先生说,这只乌龟小的时候,带着它坐车,居然还晕车。而且见到生人也害怕,吓得躲了起来。而现在不仅不晕车,也不怕人了,对着不喜欢的人,它还会追着咬。而它喜欢的人,也会用嘴咬,但不会让你觉得疼,而是觉得痒。

  此外,这只乌龟还特别爱干净,如果顾先生两天没有给它洗澡,它会以绝食的方式抗议,直到洗完澡,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顾先生说,和这只龟相处久了,越看越喜欢。顾先生告诉记者,这只龟还喜欢在夏天趴在他的脚背上,和他一起,抬头有滋有味地看电视。有时,它还会用小脚乱蹬,好像是在手舞足蹈,像是看懂电视一样。

  “正因为它懂事,我就想给它找个伴,让它多下点蛋,好孵出更聪明的下代来。”顾先生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东京电力公司和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近日透露,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的取水口附近向海中排放的污水中部分高浓度放射性物质除残留在取水口附近,而已排放入海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至近海。

  据东电称,26日在取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检测到碘-131和铯-137的活度分别为法定上限的3300倍和280倍。4月上旬排放污水时最高曾测得碘超标750万倍,与此相比辐射量现已下降,但仍不断能检测到高浓度放射性物质。

  东电于6日停止排放污水,到本月中旬为止取水口附近一直由窗帘状的“围栏”包围着,东电认为该围栏在防止污水外流上效果显著。

  26日在取水口以北的5、6号机组的放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测得碘活度超标2.2倍,3公里海域内超标1.4倍,15公里海域内为0.7倍。取水口附近被包围以前流出的污水已向外扩散,东电认为“虽然幅度不大,但浓度正全面下降”,日本保安院方面表示“(污水扩散)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将加强监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4月28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东京电力公司和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近日透露,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的取水口附近向海中排放的污水中部分高浓度放射性物质除残留在取水口附近,而已排放入海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至近海。

  据东电称,26日在取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检测到碘-131和铯-137的活度分别为法定上限的3300倍和280倍。4月上旬排放污水时最高曾测得碘超标750万倍,与此相比辐射量现已下降,但仍不断能检测到高浓度放射性物质。

  东电于6日停止排放污水,到本月中旬为止取水口附近一直由窗帘状的“围栏”包围着,东电认为该围栏在防止污水外流上效果显著。

  26日在取水口以北的5、6号机组的放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测得碘活度超标2.2倍,3公里海域内超标1.4倍,15公里海域内为0.7倍。取水口附近被包围以前流出的污水已向外扩散,东电认为“虽然幅度不大,但浓度正全面下降”,日本保安院方面表示“(污水扩散)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将加强监视”。

(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4月28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28日报道,与东日本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福岛县相邻的山形县米泽市,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出现“唝唝”的地鸣声音,最多一天出现10余次,引起该市民众的恐慌。山形地方气象台称,这些地鸣与福岛县喜多方市为中心发生的小规模群发性地震有关,不必太多惊慌。

  山形地方气象台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米泽市即出现断续的地鸣声,甚至有地底爆炸的声音。其中3月18日这一天,市政府就接到了10余起当地居民的查询和报告。最近一段时间,地鸣次数有所减少,但是依然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人们担心附近的活火山——吾妻山发生火山爆发。

  但是,山形地方气象台主任技术专门官五十岚文和指出,这些地鸣与临近的喜多方市的小规模群发性地震活动有关。他说:“震源很浅但是规模很小的地震,有时候发生地鸣的可能性很大”。

  日本仙台管区气象台的火山中心已经对吾妻山实施24小时的监测。该中心称,到26日为止,吾妻山没有发现异常的征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人口普查局26日发布数据,显示全美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中,女性数量首次超过男性。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会促变“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家庭模式。

  人数增

  人口普查局调查结果显示,美国25岁及25岁以上人群中,1060万名女性和1050万名男性获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就绝对数量而言,女性首次超过男性。

  就比例而言,女性中10.2%和男性中10.9%获这类学位。在商业、科学和工程等学科领域,女性高学位获得者仍少于男性。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等学府女性入学人数超过男性。1996年,获得学士学位的女性人数首次超过男性。

  美联社报道,美国现有大约2010万名女性和1870万名男性有学士学位,男女人数差距近年来稳定在140万左右。

  人口普查局研究人员认为,高学历女性人数增加关联“全职母亲”人数减少。例如,在国外出生、没有学士学位的拉美裔年轻女性移民更易成为“全职母亲”,而职业女性较少在生孩子后选择离职而成为“全职母亲”。 

  角色变

  一些人口学研究人员认为,受教育程度提高使女性就业范围更广、机会更多,进而改变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模式。

  美联社报道,美国劳动力中男女各占一半。男性失业率现阶段为9.3%,女性8.3%。截至去年,“全职母亲”人数连续第四年减少,降至大约500万,较1969年几乎下降一半。

  美国企业研究所访问学者、密歇根大学弗林特校区经济学教授马克佩里等研究人员把美国最近一轮经济衰退称为“男性权利转让”,原因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等男性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行业失业率偏高,失业者大多没有高学历。

  佩里说,高学历女性数量增加意味着“她们将在经济萧条中获得更好保护……男性如今更可能待在家里抚养孩子”。

  一名人口学家估算,美国“全职父亲”数量去年将近200万,平均每15名父亲中有一名“全职父亲”。

  “继续涨”

  人口普查局当天发布一幅名为“我们中有多少人完成学业”的饼状统计图,显示25岁及25岁以上美国人中15%高中没有毕业,29%获得高中毕业证书,17%进入大学学习却未获学位,9%修满两年大学课程并获得肄业证书,15%获得学士学位,4%读过研究生但未获学位,11%获得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

  就族群而言,亚裔美国人中52%至少获得一个学士学位,非洲裔和拉美裔美国人中这一比例分别为20%、14%。

  在美国境内出生的美国人中,10%高中没有毕业。而在海外出生的美国人中,这一比例为30%。

  美国作家杰里米亚当史密斯撰写《父亲之变》一书。他认为,大学校园内女性多于男性堪称一种“文化变迁……长期看,(高学历女性)数量将持续增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左侧NGC 3169和右侧的NGC 3166相互之间已开始产生破坏性引力作用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近日欧洲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两个奇特的星系,它们相互间靠的非常近,并因此引发了灾难性后果。这两个旋涡星系分别是NGC 3169和NGC 3166,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3年首先发现,位于六分仪座,距离地球超过7亿光年,它们各自的引力潮汐作用已对彼此的结构产生影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欧空局的科学家们测量出了两个星系间的实际距离,仅有5万光年。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挺远距离,但这个距离还不到银河系直径的一半。相比之下,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是仙女座大星系,其距离是250万光年,而NGC 3169和NGC 3166如此之近的距离将带来灾难性影响。此项观测数据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HAWK-I设备

  旋涡星系在宇宙中非常常见,一般都拥有整齐的恒星和旋臂排列结构。但一旦和另个大质量星系靠近,这种规则性就将打破。一般来说这是合并成大质量星系的先兆,不过目前为止两个星系间的互动才刚开始展开。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坐落于智利帕拉那天文台

  可以注意到,星系NGC 3169充满发着蓝光的年轻恒星旋臂已被撕裂,许多恒星被抛射出去。而NGC 3166方面,其旋臂的尘埃带已被打乱。NGC 3169还有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其左侧靠近中心的地方可看到在暗色中有个黄色光点,这是2003年观测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痕迹。

  这种超新星被归类为Ia型,一般发生于一对双星系统之中,系统中有一颗成员是致密白矮星,由于引力作用从其伴星抢夺物质。随着物质在白矮星周围聚集,最终会引发无法控制的剧烈核聚变反应,发生爆炸摧毁星体。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0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