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新华网索非亚4月27日电 (记者王蒙) 保加利亚科兹洛杜伊核电站27日宣布,该核电站26日在5号核反应堆密封区域监测到放射性惰性气体氙-133浓度升高,核电站立即启动应急程序进行处理,目前已将辐射水平降至正常。

  核电站方面说,此次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26日10时45分左右,当时工作人员正在对5号核反应堆进行例行检查维护,在对反应堆的第一部分进行解封时发现氙-133气体浓度升高,伽马射线辐射水平超过控制水平的10%。

  事故发生后,核电站方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停止所有维护工作,将全部工作人员撤离事故区域,并采取措施降低辐射水平。到26日18时,事故区域的辐射水平已经降至正常。

  核电站方面还对当时在事故区域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所有人员体表和体内的辐射水平都在安全范围内。

  目前,核电站已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对此次事故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科兹洛杜伊核电站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以北200公里处。它始建于1969年,原有6座核反应堆,总装机容量为376万千瓦。由于这些反应堆与上世纪发生泄漏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属同一类型,应欧盟强烈要求,科兹洛杜伊核电站在2003年和2006年相继关停了1、2号和3、4号反应堆。目前仍在运行的是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投产的5号和6号核反应堆,装机容量大约为200万千瓦,为保加利亚提供约34%的电力。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东京4月27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组成的“事故对策统合本部”27日宣布,准备从6月开始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放射性污水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反应堆冷却。

  据统合本部介绍,包括1至4号机组涡轮机房地下室等处的积水,需要处理的污水达8.75万吨。东京电力公司希望每天能够处理1200吨,年内共处理约20万吨污水。

  东电将从5月上旬开始向福岛第一核电站内运入相关处理设备。这些处理设备将设置在集中废弃物处理设施等处。

  污水将被首先用油分离器分离出其中的机械油等,然后被转移到放射性物质处理系统中,经过沸石吸附和沉淀处理等工序,清除放射性铯和碘。之后再经过特殊的膜过滤掉水里的盐分,变成淡水。处理后的水将被注回反应堆,用于堆芯的冷却。

  污水中清除出来的放射性废弃物等将被暂时保存在核电站内,待今后研究进一步的处理方法。

  统合本部还在研究如果上述水处理设备无法处理完全部高放射性污水,则可选择在地下建造1万吨左右的大型水罐,临时储存污水。

  此外,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已指示东京电力公司要确认设备的抗震性能,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水出现大规模泄漏。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经过三年多的攻关,一支华人科研团队在研究大麻毒性及药用作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合成了可以“去瘾留药”的大麻新化合物。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化学杂志》上。研究工作主要负责人为美国国家卫生院华人科学家张黎,论文第一作者为国家卫生院博士后熊伟,其他成员还包括该院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成克军及其导师肯纳·赖斯、匹兹堡大学研究生崔探星及其导师许琰。

  据熊伟介绍,作为全球广为流行但争议极大的镇痛药物,大麻一方面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引发的疼痛,另一方面也会让吸食者上瘾,产生精神紊乱、幻觉等副作用,不仅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阻挠了大麻在临床方面的广泛应用。

  熊伟和他的研究伙伴正是着眼于大麻的毒性和药性,并最终将两者成功分离。熊伟表示,以往研究认为大麻的毒性和药性均通过大麻素受体蛋白介导,但他们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实际上大麻的镇痛作用是通过一种名叫甘氨酸受体的蛋白介导。

  “我们鉴定了大麻与甘氨酸受体的分子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精确改造。新的化合物既保留了大麻的镇痛作用,又去除了大麻在精神方面引起的副作用。”熊伟说。

  他表示,一旦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至少会给患者带来三大好处。首先是大麻类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毒副作用大大减少;其次是病人不必再担心“久用成瘾”,可以长期服用相关药物,另外就是由于大麻的“毒”性,目前只有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大麻类药物,而新药在去除大麻毒副作用后,有望成为非处方药,从而大大方便患者的购买和使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科学实验表明:摄入甲基汞的雄白鹮会选择同性求欢。

  晨报记者 韩小妮

  汞污染能让雄鸟“断背”。在对动物繁殖能力的研究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生态学家彼得·弗雷德里克偶然发现,幼年美洲白鹮(huán)摄入甲基汞,长大后会有同性恋倾向。这很可能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环境污染物改变性取向的科学证据,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弗雷德里克在接受晨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演到其他物种身上,尤其是人类,但汞会干扰内分泌,出于这一原因,应该避免吃鲨鱼、金枪鱼等汞含量高的鱼类。

  雄白鹮摄入汞后变同性恋

  环境污染可能改变动物的性取向,这还是科学家“无心插柳”的发现结果。“最初我们只是想研究甲基汞对美洲白鹮繁殖能力的影响。”弗雷德里克说。

  从2005年起,弗雷德里克和同事进行一项为期3年的实验,他们找来160只白鹮雏鸟,分成4组,每组20只公鸟和20只母鸟。从雏鸟90天大的时候开始,给其中3组的饮食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甲基汞。第4组作为参照组,饮食中没有添加甲基汞。

  弗雷德里克说:“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我们发现,当繁殖期的白鹮摄入的汞增加时,内分泌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猜测这可能会影响白鹮的繁殖。”

  在此后3年里,研究者持续测量白鹮羽毛和血液中的汞含量,并观察它们的交配行为。实验结果确实证实了这一猜测:13%-15%摄入甲基汞的白没有后代。让科学家更为瞠目结舌的是,摄入汞的雄性白鹮竟然出现同性恋现象,雄白向同性求欢,共筑爱巢,一连数周都出双入对粘在一起。

  食物中甲基汞的浓度越高,雄性白鹮出现“断背”的就越多。那些进食含0.3ppm(千万分之三)甲基汞饲料的雄性白鹮中,55%在交配期到来时都会选择向同性求爱并共筑爱巢。随着饲料中的汞含量增加,同性配对的“忠诚度”随之升高。据介绍,如果白鹮在第一个繁殖季节没有成功繁殖,通常会更换伴侣。但与同性配对的雄性白鹮虽然没有子嗣,却较少“移情别恋”。

  “我们从没想到会发现白鹮同性配对的现象,这种情况是第一次被报告。”弗雷德里克说。

  污染改变动物性取向

  在弗雷德里克看来,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环境污染与动物性取向的改变联系在一起。尽管过去也曾出现过污染改变动物配对行为的例子,但情况不太一样。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西部,雌性西美鸥曾经出现过高比例的同性配对现象。弗雷德里克介绍,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导致雄性西美鸥存活率减少。“在这个案例中,雌性之间配对仅仅是因为周围的雄性太少,而不是出于偏好。”他解释说:“就像在动物园、小岛等环境会出现动物同性恋一样,都是因为性别比例极度不平衡。在这些情况下,同性配对与其说是性取向上的选择,还不如说是为哺育后代的一种策略。”“白鹮的例子很不一样。”弗雷德里克说,“请记住,在我们的研究中,性别比例是1:1。对于雄性白鹮来说,有足够多的雌性可供选择,然而它们却更加青睐同性。”

  他表示:“总的来说,西美鸥和白鹮的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物对于动物的性行为和性取向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动物的繁殖。”

  不能简单推演到人身上

  弗雷德里克强调,“汞污染让雄性白鹮成同性恋”这一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演到其他物种身上,尤其是人类。“我担心人们读了这条新闻会马上下结论说,人类摄入汞后也会变成同性恋。我要明确表示,我们的研究没有一点这个意思。”他说:“人类的同性恋现象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性不仅是为了繁殖,还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弗雷德里克指出,汞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单单改变荷尔蒙,不会改变人类的性取向,但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第二性征,比如乳房组织。”他说,“问题是我们还不知道影响是何种程度的,以及摄入多少汞会产生这种影响。”

  什么是甲基汞?这是环境中最毒也最容易被吸收的一种汞的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汞主要来自燃煤电厂和金矿开采。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医疗和城市废物被燃烧后也会造成一定的汞污染。一些湿地里的细菌将金属汞转化为甲基汞,而湿地正是许多鸟类的家园。

  [意想不到]

  1500多种动物有同性恋倾向

  有的是为了取乐,有的是生存需要

  小到昆虫,大到鲸鱼,动物爱上同性的现象在自然界时有发生。在1500多种动物身上都能观察到同性恋现象,其中500多种已经有了详尽的记录。

  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曾有一对宛如情侣的雄性帽带企鹅——洛伊和西洛,它们如胶似漆,交颈亲昵,互梳羽毛,扇动双翼,甚至做亲密动作,对雌性同伴却不予理睬。

  仅在澳大利亚,据科学家记录,许多鸟类的同性恋伴侣都会共同抚养小宝宝,有的雌性通过“一夜情”得到鸟蛋;也有的雌性鸟会把自己的鸟蛋赠送给一对雄性鸟,由“他们”代为孵化抚养,雄性火烈鸟家庭就属于后者。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雄雄”组合的家庭往往比“雌雄”组合得更为成功。因为“他们”敢作敢为,富有进攻性,能占有更多的地盘和资源,所以养育的孩子也就比普通家庭更多。

  鸟类还不是同性恋行为最多的动物。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杰夫·麦克法兰博士曾对全球现存的动物学文献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在文献中灵长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最多,接下来才依次是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取乐,还有的是出于社会纽带的需要。许多群居动物有着复杂的社会系统,个体需要寻找同盟来获得帮助和保护。同性恋关系是找到伙伴的先决条件,单一的异性恋则成了一种劣势。产于非洲的矮黑猩猩就是这样的动物,同性矮黑猩猩通过性来化解个体间的冲突。还有一些动物在成年之前会出现一个阶段的同性恋行为,比如雄性小海豚,科学家认为这可以帮助它们彼此之间建立起终身的友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医院里,在社区中,耐药性越来越强的各种“超级细菌”频繁出现。日前,由北京市卫生局和法国梅里埃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法抗菌素耐药和医院感染防控论坛上,巴黎South-Paris医学院临床微生物教授、Bicetre医院细菌病毒学的主要负责人PatriceNordmann表达了深深的忧虑:NDM-1(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正在迅速传播。与前一年相比,2010年竟增长了两倍,而2011年的增长幅度预计会进一步放大到2—3倍。

  耐药菌的历史伴随着抗菌药的更替而展开

  当你头疼脑热,随手拿起一粒感冒药吞下时,你很可能就已吃下了抗生素;当你喉咙发炎,抓起几粒消炎药吞下,你也是吃下了抗生素;当你病好了到市场买只鸡补补身子,你还是可能吃下了抗生素,因为一些大型饲养场圈养的鸡,都得吃抗生素防病。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促进了细菌的进化——耐药。

  当细菌演变为耐药菌,就构成了和抗菌药之间与生俱来的矛盾关系。耐药菌的历史也同样伴随着抗菌药的更替而展开。

  菌和素谁战胜了谁

  抗生素与细菌之间的战争始于1929年弗莱明的伟大发现——青霉素。

  1943年,发现了链霉素,并在1947年投入了市场。人类战胜了结核病。

  抗生素日益发展,建立了庞大的抗菌素制药工业。在1971年至1975年达至巅峰,5年间共有52种新抗生素问世。

  但形势随之逆转,从1980年代开始,每年新上市的抗生素逐年递减。一方面的原因是开发新抗生素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则是细菌快速形成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生素形成耐药性,实际上只是一种“被选择”。在数量惊人庞大的细菌群体中,细菌个体并不完全相同,彼此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突变。突变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一直就存在,只是偶然,一些突变改变了细菌的基因,使之获得了耐药性。

  在抗生素出现之前,这些产生耐药性的突变会在细菌群体中逐渐消失。但抗生素出现后,这些突变有了新的意义。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没有耐药性的细菌被杀灭了,而有耐药性的基因生存了下来,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非耐药菌越来越少,耐药菌越来越多。

  耐药性对于抗生素如影相随,只要使用抗生素就会形成耐药性,使用抗生素越多,形成耐药性也就越快。

  “零宽容”能否遏制耐药菌传播?

  事实上,超级病菌的最大感染途径是医院。有资料显示,在中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其中外科患者使用比例更是高达97%。但是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数不超过2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王杉教授介绍,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且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具有较强耐药性,因此,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耐药菌传播,也是遏制细菌进一步耐药的重要途径。

  王杉教授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医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医院感染,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感染却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控制可控制的感染,使可控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这也就是所谓的“零宽容”理念。

  据了解,2007年6月,美国第34届感染控制年会上,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协会发出呼吁,要求对医院感染“零宽容”。研究显示,至少50%—75%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0%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和50%的手术部位感染可以预防;60%—90%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可以预防。

  医院感染控制“零宽容”理念,意味着不再接受最低标准,目标是零感染。对待每一个医院感染的病例,都要认为是不该发生的,仔细调查根本原因,让类似的感染事件不再发生。

  医生把关或可真正制止耐药菌

  “另外,多学科协作也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针对目前医院感染控制的严峻形势,采取多学科协作的医院感染控制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王杉教授认为,强化多学科协作理念,加强多学科协作同样适用于医院感染管理领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更需要深入贯彻多学科协作理念,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绝不仅仅是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30%—40%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工作人员携带等,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抗感染及医院感染管理等专家的共同协作。”

  此外,有专家认为,正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和加速了细菌耐药性产生,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责任在于医生。但是,怎么才能将合理用药的方法、制度、机制等落在实处?

  对此,王杉教授说,针对院内感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经采取了一整套的院内感染预警机制。“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为医院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王杉教授解释说,一方面,医院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延伸阅读————

  我国抗生素滥用严重

  据报道,我国的抗生素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上,都远高于欧美国家。在每年生产的21万吨抗生素原料中,大约3万吨用于出口,18万吨都是在国内使用。

  “抗生素滥用多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正印指出,在一些地方,抗生素往往被人们奉为“万能药”、“快效药”。抗生素快速杀菌的特性迎合了人们治疗求快求特的心理,使得被选择使用的几率大大增加。很多人大多时候只是病毒感染,并不需要抗生素。但有人迷信高级的、广谱的抗生素,结果人为地加速了细菌的耐药。  

  据不完全统计,所用药品消费前十位中,各类抗生素就占了半壁江山。而在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细菌感染性仅占全部疾病的18%—21%,即仅两成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然而抗生素却俨然成为大众眼中的常用药。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细菌整体耐药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称,中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数量仅约占20%;中国的抗生素原料人均年消费量是美国的10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杜鹃


褐头鹪莺

  布谷鸟喜欢把蛋下在其他鸟的鸟巢里,冒充寄主的蛋,让寄主帮它孵化幼鸟。它的这种“偷懒”行为往往引起激烈的反抗。研究者发现,在如何造“山寨”蛋和如何辨识“山寨”蛋上,布谷鸟和寄主都在不断“练兵”,提高“技能”。

  布谷鸟巢寄生“本领”越来越强

  布谷鸟,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杜鹃。

  这种动物,除了我们熟知的啼血的传说故事,其巢寄生的习惯也很出名。它会将卵产在其他鸟的鸟巢中,让别的鸟“代”它孵化和育雏。布谷鸟是现有80多种巢寄生鸟类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以把卵寄生在125种其他鸟类的巢中。

  研究表明,它的这种“厚脸皮”的偷懒行为,也在不断“登峰造极”。在繁殖期,它会寻找与自己的蛋的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的宿主,它们多为雀形目鸟类。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它自己不会做窝,也不孵卵,平均每年产蛋2~10个,却把所产的蛋放在如画眉、苇茑等鸟的巢窝里,让这些鸟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懂得不把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每飞到一个巢窝里只产一个蛋。在产卵前,它会把宿主原本的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也会将养父母的亲生子女推出巢外,独享义亲抚育。

  寄主鸟两大反抗策略

  布谷鸟发现了更好地模仿寄主蛋的办法,而寄主鸟儿们也相应地发生了协同进化,找到了新的办法来将自己的蛋和布谷鸟的蛋区别开来。寄主鸟有两种技巧来对付布谷鸟:一是提高自己的辨识眼力;二是改变自己蛋宝宝的颜色,以跟布谷鸟的蛋区别开来。

  剑桥大学的克莱尔·斯波蒂斯伍德带领的科学家研究团队在南赞比亚进行了有趣的实验研究。他们将外来的鸟蛋分别放在三种相近种属的鸣鸟巢穴中,以对它们的反应做比较观察,看它们是如何辨识外来的冒牌山寨货的。结果发现,褐头鹪莺在辨识自己巢穴里的真假鸟蛋方面,视觉能力很差。但是它的蛋在色彩上非常斑斓,在形状上也保持多样性,靠着下出不一样的蛋的本事,它战胜了布谷鸟的假冒蛋。红脸扇尾莺则发展出了很好的辨识眼力,但其蛋外观多样性的变化就很少。而第三种鸟,轻捷扇尾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虽然都不拔尖,但都处在还算不错的中间水平。研究者们发现,布谷鸟从不将蛋下在轻捷扇尾莺的巢穴里。看来,轻捷扇尾莺的战略是最成功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名业余摄影师正在拍摄17英里长的粒子加速器LHC


突破:希格斯玻色子的一个LHC图像,该图像中,希格斯玻色子衰减为两个强子和电子喷出物


费米实验室的对撞机探测器目前是粒子加速器Tevatron做实验的“家”

  希格斯玻色子被物理学家称为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家认为,寻找希格斯玻色子不仅是解开大爆炸初期宇宙起源之谜的关键钥匙,也是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关键。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有个疑问,粒子如何有质量Tevatron(费米实验室质子—反质子对撞机)和LHC——这两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希格斯和其他亚原子物质,这两个粒子加速器可以高速产生粒子束流。

  该说明暗示道, LHC的ATLAS粒子探测器(是一种主要设计用来捕捉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的探测器)已经拾起了“签名”。根据该说明,质量和其它特性方面的信号与希格斯预计将生产的东西是一致的。该信号的其他方面却与预测不匹配。Stone说:“它的生产速度远远高于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期速度。”该信号可能是一些其他粒子的证据,Stone补充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将更有趣,也可能是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的物理学结果。”

  Stone指出,该说明不是Atlas研究小组的官方结论,因此关于其有效性或投机性方面的推测可能会有点为时过早。他说:“在获得相关批准前公开讨论有关内部资料是非法的,而且是很不科学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人造大脑领域获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用碳纳米管成功制造出了一个能模拟大脑突触功能的电路,可实现神经细胞的功能,为构建人工合成大脑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IEEE/NIH生命科学系统与应用研讨会上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是形成感觉和思维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大脑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碳纳米管是由六边形碳环微结构单元组成的一种纳米材料,其直径比铅笔芯还要细100万倍,具有独特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在电路中可作为导体或半导体。由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艾丽丝·帕克和周崇武(音译)领导的这个研究小组,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纳米电路设计技术,成功制造出了能模拟突触功能的碳纳米管电路。

  帕克从2006年便开始探讨开发人工大脑的可能性。他说:“制造出人工突触将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而人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与至少10000个突触相连,如何建立模拟大脑功能的神经结构和连接,是我们下一步更为复杂的工作。”

  帕克表示,未来几十年内人类或许就能在人造大脑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即便未能实现,至少也会开发出能模拟大脑部分功能的设备。但无论怎样,其中关键的一步在于如何利用逻辑电路来模拟大脑的可塑性,因为在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大脑会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和新的连接,要想通过电路来模拟这一过程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不过,帕克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对人脑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不远的未来,我们或许就能用纳米技术对外伤性脑损伤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更智能更安全的汽车。

  论文合著者、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学院的乔纳森·乔希说,在该研究的最初阶段,跨学科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经常需要不同学科的多个工程师同时投入工作,最终周崇武和他的研究小组提供了理想的纳米技术动态电路。要解决今后面临的问题同样还要依靠这样的合作,才能不断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王小龙 何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曾想制造“火星人”

  科学网(kexue.com)讯 今年是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第50年,不过近来宇航员是否在太空上有性爱行为的讨论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对此,俄罗斯专家表示,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前苏联从未在太空从事性行为。而至于美国人,俄专家说道:“这得问他们。”

  莫斯科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波格莫洛夫透露:“从无官方或非官方证据显示,俄国太空人曾在太空从事性行为或进行性实验。”他说,“至少在俄罗斯或前苏联的太空探测历史上,肯定没有这样的状况。”

  多年来传言指出,俄美两国曾实施秘密计划,测试无重力状态对性行为的影响力,但一向遭俄美强烈否认。波格莫洛夫说,“美国太空有没有进行这项测试,我并没有资料依据,所以无法判断。”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莱文在2010年年底出版一本“工具书”,内容主要在介​​绍“如何殖民火星”,书名为《人类的火星任务:殖民火红星球》,除了研读火星的气候,大气以外,书中也也巨细靡遗地介绍太空人员的“床事”,以确保代代子孙能够繁衍在这颗火红星球。

  书中的“火星上的床事”详述殖民者牵繁衍后代的问题,殖民在火星的太空人需具备生育能力,因此由人类所生出的第一个“火星人”也是可以预见的但在无重力空间的太空舱里要从事性行为几乎就像进行高难度的体操运动一样。除此之外,太空舱内的性行为是否会影响整个太空团队的气氛以及士气也是另一个问题,在太空中怀孕对胎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美国加州的乔瑟夫博士提到,火星任务至少耗时2年,容易产生情感依赖,随后发生关系也是一件相当自然的事情,虽然尚未有太空人出面承认曾从事过“太空性爱“,乔瑟夫表示他有听过太空性爱的故事,因为缺少实际案例,所以运用在地球上的例子加以设想太空人的“无重力做爱”。

  乔瑟夫以南极洲做比喻表示,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同意南极严峻的生活条件与太空雷同;南极极度寒冷且人们花大多的时间待在室内,而前往进行长期研究的科学家也曾有怀孕的例子传出。不过他和莱文有共通点,就是在火星上生出“地球宝宝”,可能不是“正常”的健康地球人。美国宇航局方面则是发出简短声明,无法做出任何评论。

  (科学网-kexue.com 米蓝色)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私人医生日记揭露斯大林晚年因病性情大变(图)_tech

  科学网(kexue.com)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一名私人医生的日记21日首次在俄罗斯报章上刊登,揭露斯大林可能因吸烟过量而患上脑动脉硬化,严重损害他晚年时的决策和行动能力,甚至无法分辨敌友和好坏,使他喜怒无常的性格变本加厉。

  斯大林1953年临终前,米亚斯尼科夫是其中一名在其病榻前照料的医生之一。俄国《莫斯科共青团报》前(21)日刊登米亚斯尼科夫的日记摘要,他声称为斯大林验尸时,发现斯大林的脑部出现严重动脉硬化,疾病显然已持续多年。米亚斯尼科夫怀疑,脑疾对斯大林晚年的健康、性格乃至行动造成巨大影响。

  严重脑疾 损害判断力

  米亚斯尼科夫认为,“斯大林可能已丧失分辨好坏、健康与危险、敌与友的能力;性情会变得大起大落,本身疑心重的话还可能会变成偏执狂”。

  此外,斯大林的亲信、警察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主管贝里亚的秘密日记本周也公诸于世。贝里亚称,英国前首相丘吉尔1942年到访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商讨对纳粹德国作战时,斯大林听取贝里亚的建议,把丘吉尔灌得酩酊大醉,试图诱使丘吉尔在抗德方面做出更大让步。贝里亚又写道,1945年5月10日苏联举国上下庆祝德国投降之际,斯大林“忽然显出软弱一面,不禁哭起来”。(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1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