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最新复原的奥茨冰人头像。(资料图片)
近日,在意大利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展览,这里存放着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尸。为纪念这个名叫“奥茨”的“冰人”发现20周年,该馆近日展出其最新复原的头像。本期特邀体质人类学和生物考古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李法军,解读冰人研究背后的技术秘密。
阿尔卑斯山惊现五千年冰尸
“冰人”奥茨大叔的故事,得从阿尔卑斯山的奥茨山谷说起。
1991年9月,来自纽伦堡的一对德国登山夫妻走到奥茨山谷塞米劳恩峰时,走在前面的赫尔穆特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吃惊地发现:原来这是一具赤裸干瘪的尸体!尸体是俯卧的,大部分冰封在冰川里。妻子埃里克在一旁吓坏了!赫尔穆特坚持用最后的胶卷给尸体拍了照,并在下山的路上向管理部门报警。
因为靠近奥地利,尸体最初被运放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一个停尸房里。就是在这里,死者的真实年龄被弄清,震惊整个世界:原来,这男性死者不是现代人,而是生活在公元前3300年,被发现时已经五千多岁的老人家!考古学家们用发现地奥茨山谷的名字,给这名男士起了个“奥茨冰人”的代号。
奥茨被誉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红铜时代欧洲男性天然冰尸。经过更细致的鉴定,奥茨去世时的年龄被确定在45岁。
谜团 1
大叔长啥样?
沧桑瘦弱远古犀利哥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近发表文章指出,欧洲“冰人”奥茨没有早年复原版本塑造的那么壮硕、健康。冰人样貌的早年版本,是由一个有人类学基础的艺术家约翰·格科复原出来的。格科运用奥茨的解剖学数据和一些欧洲现代男性的数据,拼出了他的样貌。这个复原头像在考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发现冰人20年后,三维成像技术更加完善,最新还原出来的新面容则让冰人的不少粉丝感到失望,原来他并不丰满魁梧、面色红润,而是个看起来瘦弱、苍老又邋遢的大叔。但同时,新的面容也个性十足,让人过目难忘。
对此,李法军说有不同的样貌版本很正常。他很欣赏最新头像把奥茨做成不那么对称、有点邋遢颓废的样子:“真实的人脸都不是对称的。个性化、不完美地表现人物,也是一种回归真实的大趋势。”
奥茨穿的衣服是多种毛皮混搭拼贴的斗篷,打着绑腿。李法军笑言,相对希腊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西欧国家的文明发展得比较晚。公元前3300年,中国可能已出现丝绸制品,即将迎来夏朝这样的礼制国家。而西欧的部族还在森林里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
谜团 2
大叔是做什么的?
铜匠、牧羊人皆可能
奥茨头发里铜和砷的含量很高。奥茨遗体旁边的铜斧,也是99.7%的纯铜。于是,有专家猜测,他可能参与了铜的冶炼过程,也许是个铜匠。也有考古学家通过对奥茨的胫骨、股骨和骨盆进行分析,判定他经常在山区跋涉,所以奥茨也很可能是高海拔地区的牧羊人。
李法军表示,铜匠、牧羊人都可能是冰人的职业,只有经常在冶炼的环境中,身体才会吸收这么多元素,这些元素会沉积在头发中。并且,从骨骼发育和关节磨损程度,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身份。经常靠脚力的人,下肢骨骼会比较粗壮,而且骨骼密度会比较大。经常挑扁担的人,锁骨位置会有明显的磨损。经常拉弓射箭的人,你可以看出他肩胛骨关节处的磨损。“我们的行话叫‘功能压力分析’,即便只剩下枯骨,我们也可以从骨骼、关节中,发现很多死者生前的职业信息。”
谜团 3
大叔哪里人?
通过孢粉分析等技术手段,考古学家们能判断出奥茨的童年在意大利博尔扎诺北部一个叫Feldthurns的村庄度过。后来,迁到了Feldthurns北边50公里的村子生活。2008年,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他的线粒体DNA,从遗传学角度确定了他的种群类型。
在谈到DNA鉴定技术时,李法军表示,这已经成为目前考古学界的共识。“如果说十几年前,还有人怀疑该不该做DNA分析的话,如今,大家一致关心的是去哪里做DNA。”李法军说,“过去大家还是做片段式的DNA分析,最新的潮流是给古遗体做全序列测序,这也是未来的方向。这能让死者全身都复原。我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死者,包括他的种族、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等。”
谜团 4
死因是什么?箭伤还是围殴?
从指甲上的三条博氏线(即指甲上的横沟)痕迹,考古学家能够判定奥茨死前半年曾病了三次。最后一次发生在他死前两个月,病情持续了两周。因为技术限制,大家早年对奥茨的死因并不甚清楚。直到2001年,得以给奥茨做CT扫描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他的左肩里头插着一个箭头。这支背后射来的暗箭刺进了奥茨肩膀里。有可能箭柄被奥茨撇断了,可箭头仍倒钩在肉里,拔不出来。有学者论断,奥茨很可能死于箭伤引发的失血过多。但同时,还有其他的理论认为,有可能是四个人合力谋杀了奥茨。他身上有淤伤痕迹,也有被割伤的痕迹,有人拿石块击中了他的头部。未发表的DNA报告宣称,有四个人的DNA在奥茨身边的匕首上、箭头上、衣服上被发现。奥茨不太正常的脸朝下的死亡姿势,也让人怀疑他是否因失血而死。然而,四个“杀手”也有可能是奥茨的“同伴”,他们在路上遭遇临近敌对部落的袭击,扶着受伤的奥茨在山上疲于奔命。
谜团 5
最后一餐吃了啥?
考古学家分析奥茨肠内的残留食物发现,他在死前吃了两顿大餐,可谓是他死前八小时最后的盛宴。一餐是羚羊肉,另一餐是红鹿肉。肉食以外还伴有谷物和水果。亚麻、罂粟的种子也在消化道残留下来,还有野李子的果核。他吃羚羊肉的那一餐,通过孢粉分析,考古学家们认为他是在中海拔的针叶树树林里享用的。考古学家们确定奥茨死于春季。他肚子里的小麦是夏末才熟的谷物,而野李子则是秋天熟的果实。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对食物进行储藏了。
“通过残留的化石、骨骼和毛发,测量碳、氮含量比例,我们可知死者大体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李法军说,“牙齿磨损的方式和程度也可以拿来甄别死者生前爱吃肉还是多吃水果蔬菜。像一个北方吃面食长大的人,和一个南方吃海鲜长大的人,牙齿磨损的痕迹是不同的。”原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个体生活史最好的浓缩。李法军说,欧洲的考古学家很乐于还原对象的生活细节,而国内学界也开始学习这种微观的视野,把跨时空的遗骨所传达的信息反复进行精细的再发掘。
神秘的“冰人诅咒”
奥茨“冰人”在全球流传甚广的还有那神秘的“诅咒”。在他被发现后陆续有7名与奥茨有过接触的人死于非命:
1991年,德国的法医赖纳·亨恩徒手将奥茨的骸骨从雪堆中挖掘出来。第二年他遭遇车祸,头部受撞击而死。
第二个死去的是库尔特·弗里茨。他是引导直升机搬运奥茨的向导。在1993年的一次登山中,他遭遇雪崩身亡。
第三个死去的是赖纳·赫尔茨,唯一一名被允许将冰人发掘全过程拍摄下来的记者,他在2004年死于脑瘤。
接着,厄运降临到发现者赫尔穆特·西蒙身上。2004年10 月,当他旧地重游时,在“冰人”发现地点附近遭遇恶劣天气,失足坠入悬崖摔死!更玄的是,就在西蒙的葬礼举行后一小时,负责上山搜救并发现了西蒙尸体的救援队队长迪特尔·瓦内克猝死于心脏病。
2005年10月,63岁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汤姆·罗伊扎死在家中。12年前,他开始从事对“冰人奥茨”的研究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
……
李法军介绍,像法老的木乃伊,在发掘之初确实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有考古学家因此而丧命。因此,现在的墓葬考古通常都会敞开通风几天,再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作家郝晓辉:
女性阅读是伪阅读
回望琼瑶小说风靡华语圈的那些时光,已过去了20多年。
这是一个不需要小说陪伴的时代,因为缺乏感受的心灵,才不会软弱,不会迟疑,不会犹豫……只有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你才有更多胜出的机会。
风花雪月随风去吧,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它。当我们这个易伤感的民族也在现代化的坚硬面前,不惜把一切都变得更冰冷时,我们真的找到幸福了吗?
我们曾经遥望的那个明天,难道就是当下?
每一个青春,都以明天的名义在出发,太多的人和世界达成了这样的妥协:为了奋斗,暂且放下那些情绪,但总有一天,我们还会重新拾起它。然而,纷繁变迁中,又有多少曾经,已相忘于江湖?
女性阅读,正在迷茫中徘徊,引人发问:曾经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曾经刻骨铭心的阅读,真的将从此消逝?
阅读与性别无关
“女性阅读”是市场分类,不是阅读本身的分类,只有在市场的角度这个说法才成立,换言之,那是根据消费需求来定义的,与一本书的品质关系不大。
真正的好作品不分性别,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这些名著,难道男的就不能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写的完全是男人的事,你说它算不算“女性阅读”?
今天人们所说的“女性阅读”,经常是肤浅小说的保护色,这并不是否定无病呻吟、消遣文学的价值,而是觉得没有必要讨论,讨论它是商人的事,不是文人的事。即使是琼瑶,获得的也只是商业成功,并非文学成功。
琼瑶式写作不适合现代社会
“女性阅读”的成长,可以推动一个社会更关注性别视角,但今天我们的“女性阅读”尚未主动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
我们男女平等的现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女性话语权有限,在学术、公共政策、舆论等方面,很少关注性别视角。结果导致很多制度安排更有利于男性,并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使大家觉得本应如此,想不到应该去改变。
比如女大学生就业难,大家想当然地觉得是因为女生能力差,可女生能力为什么差?这是性别决定的吗?其实更多是文化造成的,从小学开始,性别歧视便已存在,体育课上,男孩可以玩足球,女孩只能跳绳,足球提倡竞争、奋斗和勇敢,跳绳则倡导合作、配合,这体现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范。在这种氛围下,女性发展的空间从一开始就被约束了。
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女性阅读”一味退回到小情绪、幼稚化之中,这必然会走向衰落。今天“女性阅读”出不了琼瑶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家很正常,这恰好说明琼瑶式的解决方案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女性阅读应打开视野
国外也有“女性阅读”,但既有浪漫小说,也有严肃文学,而且有很多理性的著作,比如女权主义的书籍,呼吁女性权利意识觉醒,主动争取自由和公正,所有这些书结合起来才是“女性阅读”。
相比之下,我们目前仍以男性为主导,有一种潜在的共识,即:女性是幼稚、无知、情绪化和浅薄的,她们更适合阅读一些没营养的、讲故事的书籍,所以应该出版相关的书来宽容、迎合她们。这样的“女性阅读”,对推动平等未必能起到积极作用。
“女性阅读”应打开视野,应该与人类自身尊严的要求相融合,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不过,中国“女性阅读”这个市场开启时间不长,相信随着不断深化,它会逐步回归人文精神的方向。
悦读纪公司总经理侯开:
女性阅读给了人们一个梦
“女性阅读”和男性不同
5年前,我们开启了“女性阅读”这一市场,因为我感到女性阅读体验和男性不完全相同,首先,女性更唯美、浪漫和梦幻,第二,注重细节,对情节缠绵更有要求。
过去没有“女性阅读”这个门类,小说以男性题材为主,基本忽视了女性视角,比如语言比较粗糙,一些情欲描写让女读者感到不舒服,经常使用夸大男性、贬低女性的口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开辟“女性阅读”是一个方向,事实上这也确实得到了女读者的欢迎。
“女性阅读”在今天以浅阅读为主,读者阅读是为了放松和休闲,不是为了求知、思考,在文学性、艺术性、价值观的给予方面,还有待提升,目前多为娱乐化,有点像精神领域的麦当劳,能解饱,但养分有限。
现实压力大,梦幻更可贵
为什么这么多人爱读“女性阅读”?因为现实压力大,女性需要投入一个梦,她们不想让内心完全被物质所填满,希望在精神世界中保留一片天地,通过“女性阅读”,她们能享受到在职场中体验不到的放松感。
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一些媒体报道现在大学女生用奶瓶喝水等,其实这都是女性对抗现实压力的一种办法,通过这些手段,她们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层面变得更自由、更活泼。
中国的“女性阅读”尚待进一步发展,2008年,美国出版了7311种浪漫小说,90.5%的读者是女性,读者平均年龄是44.9岁,市场为3.7亿美元。相比之下,我们每年出版女性阅读也就是500至700种之间,总码洋3至5亿人民币左右,我们读者以30岁以下为主,总之,差距非常明显。
三方面因素制约“女性阅读”
中国“女性阅读”面临着三大挑战:
首先,消费时间不够,中国女性阅读时间原本就不足,加上网络、影视的冲击,更是逐年下滑。国外女性之所以阅读时间更多,因为国外的家庭主妇阶层比我们发达,她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第二,阅读兴趣问题,据我们统计,国内只有25%左右的女性喜欢看浪漫小说,三分之二的女性根本不看小说。
第三,购买力问题,随着生活成本上升,阅读受到了一定冲击。
此外,“女性阅读”还会受到盗版等干扰,创作源头也有问题,作者沉潜不足,模仿、跟风不断,一个类型火了,大家马上跟进,结果一阵热闹过去,整体阅读反而下降了。
应该看到,中国“女性阅读”发展前景广阔,在今天,它不再只关注女性梦想,也有了更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书籍,从而在智慧层面,也能给女性更多的关照。
本报讯连线地震专家:未来地震升级可能性不大
记者瞿凌云
中国地震局原首席预报员孙士綋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很难预测一个地方的未来的地震趋势,不过将2008年盈江地震与这次盈江地震联系起来比较分析,他个人认为,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未来出现明显的地震升级可能性不大。
盈江:2个月已发生千余次地震
中国地震局原首席预报员孙士綋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今年1月1日,云南盈江县就发生过4.1级地震。之后一个月,即2月1日,又发生4.8级地震。此后一个月的3月10日,即昨日中午又发生5.8级地震。
短短2个月内,盈江已发生千余次地震。从年初的4.1级、4.8级,再到昨日的5.8级地震,盈江地震活动在增强,未来会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呢?
孙士綋认为,由于盈江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且该地地质运动历来较为活跃,所以未来情况怎么样现在很难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与2008年地震活动水平相当
不过孙士綋告诉记者,“我个人认为,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据其介绍2008年盈江曾发生4.9级、5.9级地震,“这与这次5.8级地震活动相比水平相当。”孙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地震活动状态整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可以将云南盈江的这次地震与2008年的地震联系起来做比较。
为何这次破坏大:震源浅 离县城近
盈江今年已发生千余次地震,为何单独这次地震死伤不少,破坏力较大。孙士綋介绍,今年盈江千余次地震中,有一半是1级以下地震。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深度、地震地点等有关。这次盈江地震主要是因为震源较浅,震源深度10公里,且离县城近,只有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