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福岛,菅直人在福岛政府楼中开会时向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鞠躬
21日上午,日本政府派遣的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的核能专家佐藤达夫来京举行情况说明会,向中国记者以及工商界人士解释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的应对措施。佐藤在会上否认了“福岛核电站藏有核武器”的说法。
核泄漏:初期难测量
据了解,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是直属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组织,该组织专门为核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佐藤达夫是该机构的理事。
对为何日本政府在4月12日将核事故级别上调到最高级的7级,佐藤达夫称,地震和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电力设备停止运转,备用电力也出故障,监测放射性物的仪器受到影响。因此事发后日本政府没有办法监测到核泄漏到底有多少,难以掌握核事故规模。待数天后应急电源接通,才初步查清核泄漏值,根据更多的资料进行判断和推测后,将事故级别上调至最高级7级。
核武器:从没听说过
有记者提到所谓“阴谋论”,称日本专家猜测,日本政府之所以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遮遮掩掩”,是因为那里可能藏有核武器。对这个问题,现场两位日方代表都想拿起话筒“抢”答。
佐藤说,他在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工作好几年,从没听说过这种说法。从经验来讲,福岛第一核电站不可能存在核武器。他说日本政府对事故并没有遮掩,只是在多方意见基础上加以权衡。
驻华使馆山崎和之公使称,日本对核武器的立场是一贯的,那就是不仅不开发核武器,还主张在全世界废除核武器,所以“阴谋论”不成立。
排“污水”:不得已措施
本报记者提出,东电向太平洋排放低浓度放射性污水是否涉嫌违反国际法。
山崎回应说,东电是不得已为之。他说《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各国防止海洋污染的义务,也有遏制污染发生源,防止污染扩散的责任。东电排放低浓度放射性污水,是为了更方便地储存和转移核反应堆内高浓度放射性污水,高浓度放射性污水是更大的污染发生源。但他承认,排放放射性污水,日方只是在事后才与中方联系。(张乐)
■对话
菅直人视察避难所遭呵斥
2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赴福岛县田村市,视察设置在该市体育馆的一处避难所时,遭到“劈头盖脸”的呵斥。
据报道,这处避难所住着60多人,都是因为核泄漏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核电站周边居民。身着防灾服的菅直人一到这里,就立即“引发众怒”。
“我们真的都是在忍,请你再努力一点,解决核电站的问题!”一名灾民大声说。
“是、是、是”,菅直人再三鞠躬回应。
当菅直人结束30分钟的视察,朝体育馆门口走去时,一名灾民站起身来,愤怒地叫住首相:“你这一走了之算什么,叫我们怎么办?”另一名女性灾民也大声质问,“你明白被人无视是什么心情吗?”
已经走到门口的菅直人不得不折回来。
“你就这样从我们旁边走过去,你知道我们是什么心情吗?”一名妇女含着泪说。
“不、不、实在对不起,我没那意思,不是就这么走过去,对不起!”菅直人连忙道歉。
“本来是值得信任的,看来现在没法信任了。”这名妇女不依不饶。
“别,真的别那么说……”菅直人有些慌张。
“政府的人说这样说那样,你把他们都带来,在这里生活一段试试看!”
“我……”
(百千)
■数字
4份母乳样本检出放射物
据新华社电 日本4名哺乳期妇女提供的母乳样本中检测出放射性碘。
日本共同社20日报道,4名自愿提供母乳样本的哺乳期妇女均居住在日本福岛县以外地区,其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最高的一名妇女的乳水样本中放射性碘活度达到每千克36.3贝克勒尔。
日本没有专门针对母乳的安全标准。但如果依照婴幼儿饮用水安全标准,每千克36.3贝克勒尔属安全范围。1周岁以下婴儿饮用水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上限为每千克饮用水100贝克勒尔。
2号机组漏出“污水”520吨
据新华社电 东京电力公司21日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入海的污水总量估计达520吨,放射性活度达5000万亿贝克勒尔。根据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规定,这相当于允许其每年排放量的2万多倍。
东京电力公司本月2日发现有污水从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电缆竖井的裂缝流入海中,这一裂缝直到4天后才被封堵住。东京电力公司在进行泄漏估算时,假定泄漏从发现前一天的1日开始,到6日止泄,污水以每小时4.3吨左右的流量泄漏。
此外,为给高放射性污水腾出存储空间,东京电力公司还曾向海中排放了集中废弃物处理设施及5号和6号机组中的1万多吨低放射性污水,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活度总计达1500亿贝克勒尔。
■分析
日本欲展开“复兴外交”
专家称尚早,应先解决好核泄漏
本报讯(记者张乐)21日,日本政府首次派出核问题专家来中国开说明会。2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给《新京报》等中国媒体投稿,说明救灾情况等。同时,记者从日本媒体了解到,日本外相松本刚明正准备开展“复兴外交”。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除了这种灾后外交,日本政府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好核泄漏事故。
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称,松本刚明18日在外务省高级干部会上发布了开展“复兴外交”的方针。
据报道,外务省将于本周内开会研究开展“复兴外交”的具体措施,包括:吸引外资对灾区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投资;吸引因地震和核事故而减少的外国游客重返日本;在海外举行宣传日本农产品安全性的物产展;进一步要求外国放宽限制进口日本农产品措施等。
日本驻华使馆官员21日就“复兴外交”一事介绍称,无论何种方式的外交,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能让外国加深对日本局势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破除一些不实的传言。日本希望此举能加强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教授表示,“复兴外交确实应该,但是现在为时尚早。日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全力以赴确保国民和相关国家环境的安全,防止核危机进一步扩散。”
本报圣保罗电 (记者张新生)据巴西圣保罗科研基金会报道,圣保罗州立大学农艺学系教授阿尔西德·洛佩斯·莱昂主持的一项研究项目,从植物废料中提取纤维制造出新一代超级塑料,这种塑料较传统的聚乙烯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符合生态要求等特点。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科研小组就开始从植物废物中提取原料,包括菠萝、香蕉、椰子、剑麻以及木头等废料中的天然纤维素,在厘米与毫米级别上进行实验。最近两年来,他们进行了纳米级实验,发现这种纤维具有与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相似的强度,可以提取出来作为原料生产塑料。其产品与传统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塑料相比,具有强度和持久性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产品。
阿尔西德·洛佩斯教授说:“这种纳米级纤维的机械特性大大增强。用这种纤维制造的产品比传统产品轻30倍,强度增加3到4倍。”该科研小组在巴西Braskem化工公司进行的实验表明,向该公司生产的聚丙烯中添加2%的纳米纤维,聚丙烯的强度增加了50%以上。在汽车的保险杠、控制盘、齿轮箱等部件的塑料注塑实验中,加上0.2%到1.2%的纳米纤维,这些部件均显示出比目前市场上的部件更大的强度和更轻的重量。
据了解,在全球近66亿人口中,每年新发肿瘤病人约有1000万,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
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人约25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即每死亡5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我国男性中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癌症依次是肺癌、胃癌、肝 癌、结肠癌、食管癌和直肠癌,女性中最常见的依次是乳腺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和食管癌。目前在我国30岁—60岁的人口中,恶性肿瘤是第一位死 亡原因,而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癌症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关注的主要问题。
预防癌症首先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80%的癌症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张广超教授提出,预防癌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高脂肪、 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导致一些癌症发病及发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都市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免疫机能下降,也是重要诱发 因素。
据了解,目前多数癌症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但癌症的危险因素是明确的。癌症尽管与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还是受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改变造成的影响。
张广超举例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主食吃得精细了,缺乏纤维素,即粗粮、杂粮等摄入,导致大肠癌发病率的升高;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已成为乳 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喜食偏硬、过热和过烫、刺激性(烈酒)食物,喜欢吃熏制品、常吃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香肠、火腿、酸菜、泡 菜、干咸鱼等可诱发食管癌、胃癌;食用霉变玉米、花生、大米等食物和饮用水不卫生易患肝癌;有暴饮暴食习惯、喜好甜食和油腻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蔬菜和 水果的摄入不足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及食管癌有关。如果能调整饮食结构可减少三成癌症,预防癌症主要是强调膳食结构,而不是个别营养素的摄 入。
现代肿瘤研究表明,建立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地加工烹调是防癌的重要手段,同时再辅以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开展筛查是癌症防治的主要策略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最主要策略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唐步坚教授表示,定期开展适当、必要的检 查,就可以早期发现其他相关疾病或癌症发生的倾向。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身体的一些不适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体检。如胸部X光片、CT和支气管镜检查可以 发现早期肺癌;B超检查、甲胎蛋白测定,可揭示肝癌;阴道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食管拉网检查、纤维食管镜、胃镜,可早期发现食管癌、胃 癌,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癌等。
宫颈癌、乳腺癌的普查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应予以推广的项目,其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已被肯定。又如胃癌 筛查发现的早期局限于黏膜的微小胃癌,手术切除后病人的5年生存率几近100%。肝癌筛查发现的小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病人5年生存率亦达69.4%。 因此肝癌及胃癌的筛查工作,除在高发区外可试点开展人群筛查,应对高危个体开展相应的防癌监测早诊工作。
鼻咽癌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常见的恶性肿瘤,如有鼻衄与鼻咽分泌物带血、听力减退、耳鸣、头痛等,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去诊断和治疗。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规范化诊治是科学抗癌的关键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所以提出“科学抗癌”,就是指通过科学的治疗,癌症病人是可以治愈的,或可以延长生存期,或提高生存质量。
对癌症的规范化诊治,应有综合治疗的理念,即根据癌症病人的身体状况,癌症的病理类型、分期和发展趋势,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进行规范 化的综合治疗。唐步坚以肺癌举例说,不同的分期选择治疗手段不一样;而同一分期的肺癌,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的手段也不一样。又比如分子靶向治疗,是根据肿 瘤分子生物学的特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理,用干预其发展的某一个环节或改变原癌基因的性质,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 针对性强,与现有的治疗手段结合可以提高治疗疗效。目前,已经临床应用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和大肠癌等。这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但也正因为 靶向治疗的靶点明确,其适应症就非常严格,对不具备靶点的肿瘤病人使用靶向治疗就可能毫无帮助。
进入21世纪,癌症诊疗的规范化和个 体化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趋向。因此,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将发生巨大变革。张广超提醒,癌症的临床表现各异,对治疗的反应也很复杂,且不一致。从现 有对癌症的认识来看,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治愈所有肿瘤。我们常常见到某些广告或传单称偏方或“秘方”能治愈所有癌症,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出 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的欺骗。
张广超呼吁,癌症不但可以预防,并且防胜于治。积极开展癌症防治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普及癌症预防及“三早”预防知识,就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