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2020年前,中国将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谈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他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安全返回和精确落点。这个任务神五、神六已圆满完成。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为第三步做技术准备,这一步需要突破四个关键技术。第一个关键是出舱,该任务已由神七完成,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全面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第二个关键是交会对接,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天运行,在2年左右时间里,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先后与之交 会对接,结束后飞船返回地面。第三个关键是补加,将研制一艘货运飞船,为航天员补给水、空气、设备、原料等。戚发轫透露,该货运飞船是无人飞船,运货量大 于载人飞船,有交会对接的能力,可与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第四个关键是建立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空间站不能只依靠飞船运送物资,必须研发再生系统,例如用 水,需要再生净化空间站宇航员的汗水、废水甚至小便,实现可循环使用;将努力实现氧气的制造等。
戚发轫说,“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主要为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 各种工作和试验。目前,“天宫二号”技术方案已经完善,研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将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将来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 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具备了这一切,中国才有条件展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立空间站。戚发轫说,空间站长期有人照料,使用寿命能达到10年左右,容积也比较大,仅核心舱就有20吨。“目前最需要的技术支持是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他说,届时将有2到3名航天员长期照料空间站,其中可能有一名女性。“考虑女同志,主要是从医学研究着眼,譬如考察太空工作对生育是否有影响。”
此外,中国空间站将面向外国、中国港澳地区科学家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罗沙)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 露,2011年下半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之进行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神舟九号、十号飞船将择机发射,并全面完成 交会对接任务。
交会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个阶段即建立空间实验室所需关键技术之一。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天宫一号”重约8.5吨,寿命2年,在其运行的2年时间里,将先后有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之交会对接,结束任务后飞船将返回地面。
他说,“天宫一号”发射上天后的2个月时间里,将验证其性能。如果运行稳定、工作正常,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就会随即上天,追着“天宫一号”,两者进行首次无人对接试验,对接之后共同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二者分离,神八返回。
戚发轫介绍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首次转入批量生产,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此外,飞船上也将搭载一些试验项目。
在经历两次无人对接后,神十飞船将载人上天与“天宫一号”进行有人交会对接。“当然,这个任务也可能直接由神九进行,如果神八进行的第一次无人对接顺利的话。”戚发轫说。
成功的有人对接试验是怎样的呢?戚发轫生动地解释说,要让“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完全对接契合,航天员能从飞船直接步入“天宫一号”,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能完美联合飞行,最后航天员还能到回到飞船。交会对接试验结束后,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分离,还能安全返回地面。
在具备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保四项关键技术后,中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就全面完成,并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2020年以前,中国将有自己的空间站。“届时,飞船可以挂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宇航员想回来,就坐着飞船回来。”戚发轫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他不仅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工作,也主持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1992年起,他开始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 罗沙)
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有厚重的烟雾,比地球上的任何烟雾都脏得多。科学家如今在那里有了惊人发现:珍珠白的卷云,与我们在地球天空中看到的云很相似。这些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卫六上令人窒息的烟雾完全覆盖了土卫六表面,使它看起来像一个肮脏的橙色球体。地球上的望远镜和目前正在绕土星轨道飞行的美国航天局“卡西尼”号飞船都在这些烟雾中观测到由甲烷和乙烷构成的蓬松云朵。
美国航天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1980年掠过土卫六时曾发现细微迹象,表明土卫六的平流层可能存在冰云。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罗伯特·塞缪尔森说,这种“冰由某种奇异的有机化合物构成”。
如今,科学家用“卡西尼”号飞船上的合成红外分光计证实土卫六上存在由奇异的冰构成的稀薄的缕状云。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卡丽·安德森说:“它们很薄,很容易被忽略。”
安德森和同事塞缪尔森通过一系列观测在土卫六北极附近发现这些云朵。
他们猜测,大气层较高处的碳氢化合物或氮-碳氢化合物因为气流持续从较热半球极地向较冷半球极地流动而向下移动。安德森说:“有机气体在下降过程中凝结了。
这项探月大奖(X Prize赞助)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性比赛,总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企业参加进来。
有关制作探月机器人和登月情况的数据都是美国航天局需要的信息。
参赛的私企必须将机器人送上月球,让机器人前进980英尺,同时将拍摄的视频、照片和搜集到的数据统统传回地球
2月17日,探月竞赛活动的组织者谷歌和X-Prize基金会宣布探月队伍的名单正式出炉,总奖金高达3000万美金!不过让组织方大吃一惊的是,有29支队伍参加了这次探月任务,远远超出预期的数字。
X-Prize基金会的高级主管威尔•波梅兰茨(Will Pomerantz)透露:“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筹办这事儿,我们以为有12支队伍就不错了。现在我们争取到近30支队伍,毕竟还有一些队伍会不经意 地冒出来。”和最终取得胜利比起来,签署竞赛条款真是小菜一碟。参赛的私企必须将机器人送上月球,让机器人前进980英尺,同时将拍摄的视频、照片和搜集 到的数据统统传回地球。最后,就会有3000万美元的大奖等着你。
发起人谷歌公司表示,这项探月大奖(由X-Prize赞助)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性比赛,总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企业参加进来。
波梅兰茨表示:“很多国家并不是航空大国,但是也踊跃参加了。他们肯定是把这个赛事视为展示本国能力的机会。参加谷歌探月竞赛的29支队伍不仅要互相竞争,还要面对2013年来自中国的嫦娥三号探月计划以及印俄两国合作的探月计划所带来的挑战。
本次探月大赛的截止时间是2015年。波梅兰茨(Will Pomerantz)表示:“我想我们的比赛将会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美国宇航局已经注意到这项赛事,并试图将气氛炒得更热烈。有关制作探月机器人和 登月情况的数据都是美国航天局需要的信息。通过与美国航天局签署合同,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将会被美国宇航局购买,并能为签署合同的参赛者获得最 高1000万美元的收益!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支队伍签署了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如何更廉价地设计和制作探月机器人以及如何使机器人更适应月球旅行。在不远的将来,如果这 些签了合同的队伍到达月球,美国航天局将通过丰厚的报酬换取其搜集到的月尘信息、新的遥控跟踪方法、新的着陆机制和其他支持探月任务的数据。
波梅兰茨透露,尽管奥巴马政府已经放弃载人航天的“星座计划”(Constellation Program),美国宇航局不明朗的航天计划阻碍了同该机构的合作,但这并不影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谷歌探月竞赛。不论美国下一个对月计划是什么,机 器人探月或是载人探月, 谷歌探月大奖赛的队伍都希望拥有一次更轻松廉价的旅行。他补充道:“不论美国航天局的方向是什么,这个机构都会对探月竞赛队伍的行动感兴趣。并且,探月数 据将会出售给有探月抱负的国家。(尚力)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点55分(北京时间2月25日05点55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此次编号为STS-133的任务是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告别之旅"。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统计,当天前往佛罗里达州参加送别发现号的一共有4万人。一些美国议员、曾参与发现号飞行的宇航员也到现场观看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发射。此次发现号将向国际空间站送递补给货物,并将全球首个太空机器人——“R2”类人机器人带入太空。
“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来源:NASA)
>>点击查看更多组图<< >>点击查看发射视频<<
自1984年发现号首次太空飞行,历时27年,完成了38次飞行,发现号对美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显著。据了解,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也是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达到246名。曾执行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该卫星带回地球。曾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执行哈勃空间望远镜部署任务。目前它已在太空旅行达1.43亿英里,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将近一年,此次最后飞行将实现450万英里太空飞行。
此外,发现号对于美国航天事业发展更是有着特别的象征。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正是发现号在1988年发射成功,重新将航天飞机的脚步跨入太空。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再次发生不幸后,又是发现号再一次承担起了重任,让美国航天飞机再次恢复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太空机器人宇航员:“R2”类人机器(Robonaut2)。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提供额外的研究空间。而“R2”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类人机器能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多少帮助。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当前美国宇航局现役航天飞机之一,由于技术老化等原因,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美国航天飞机机队将在2011年整体退役。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美国宇航员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器往返国际空间站,之后美国宇航局计划利用一些私人商业公司研制的宇宙飞船送载宇航员。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 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 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 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 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 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 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 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 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 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 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 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 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 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 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 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 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 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 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 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 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晨风)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发现号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伟大航天飞机之一,它开创了许多的航天先河。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即将执行STS-133告别之旅的宇航员乘组合影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即将飞向国际空间站的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它必将是世界航天历史中重要的一笔。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18日发布消息说,参加“火星-500”项目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当天在俄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开始模拟“登陆火星”。
据悉,王跃同俄罗斯志愿者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于莫斯科时间18日12时55分(北京时间17时55分)打开“登陆舱”舱门并“登上火星”。按计划,此次出舱历时1小时左右,控制中心对两名志愿者的出舱活动进行了电视直播。
身着“奥兰-E”型密闭宇航服的王跃与斯莫列耶夫斯基将完成一系列勘察任务,包括使用磁强仪寻找“火星”正负磁场、采集土壤岩石样本等。新华社
王跃简历
参加“火星―500”计划唯一的中国志愿者。江苏南京人,1982年7月出生,南京医科大学毕业,2008年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现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任航天员助理教员。2009年11月参加“火星―500”试验志愿者选拔。
“火星漫步”示意图
仓库、温室
和健身房
火星着陆舱
主调节舱
心理医学
实验室
模拟火星表面
登陆
穿着重达32公斤的火星服 王跃昨“火星漫步”一小时
北京时间昨晚17时55分,在举世瞩目的“火星-500”试验现场,经历了260天的密闭“飞行”后,来自中国南京的志愿者王跃走出登陆舱,成功踏上模拟火星表面,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昨天晚上,“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白延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其中模拟登陆火星试验在位于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密闭试验舱中进行。模拟火星表面的是1200立方米模拟舱,里面用灯光模拟星光,表面铺满沙粒,还有供志愿者休息的特制椅子。昨天晚上6点,王跃与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身穿白色火星服一同出舱。他们在模拟火星表面开展勘察等科学研究工作,人工采集土壤样本,并用专门容器将其带回“返回舱”等等。按计划,此次出舱历时1小时左右,控制中心对两名志愿者的出舱活动进行了电视直播。
白延强说,王跃出舱前的身体状态非常好。他所穿的火星服有自动调节的压力装置、通风装置和通信设备等,重达32公斤。按照人体负荷,穿着这套火星服作业的时间强度为2小时。志愿者完成出舱活动后,科学家还要对他们的立位耐力等情况进行研究。
记者了解到,在登陆舱停留“火星”期间,志愿者除了出舱作业,还要在舱内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登陆舱里设置了操作作业平台,有头盔显示系统、操纵杆、监视器等。志愿者通过这些设备进行虚拟仿真操作,能模拟在火星表面搜寻水源、为受伤的志愿者提供远程医疗救助,以及火星发生沙尘暴等情形。此外,志愿者还将使用虚拟技术软件,驾驶载人火星车在“火星”表面作业,模拟发生流星雨时志愿者从“火星”表面紧急撤离的情况等。
据悉,模拟登陆火星于14日、18日和22日分三次进行。在14日俄意志愿者首次模拟登陆火星中,王跃作为支持岗人员协助他们出舱。他们在模拟火星表面插置了中国、俄罗斯国旗和欧空局旗帜,调试火星站,安装了磁力仪以及试验所需的箱体器械等,并用抓钩采集岩石,处理散土。根据试验安排,三次出舱活动结束后,登陆舱将于23日脱离“火星”表面,与主舱对接,返回地球家园,预计今年11月初“抵达”地球。
本报记者 张磊
释疑
什么是“火星-500”项目?
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模拟登陆火星全程
火星-500(MARS 500)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将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够耐受的一切。设计时间520天,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志愿者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共有6人,来自不同国家。进入模拟试验舱后,所有生活用品、人员将彻底与外界隔绝。
“火星-500”中国项目责任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说,“火星-500”试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乘组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特别是获取超长飞行时间、完全自主控制、资源有限、无法实施身体及心理特殊治疗、完成火星表面出舱活动等条件下的相关数据。
王跃如何通过选拔脱颖而出?
他医学检查近乎完美,智商测试成绩最高
4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竞争,经过基本条件选拔、医学选拔、心理选拔、严格面试和集中训练等多轮筛选,王跃最终脱颖而出,他是如何做到的?
选拔志愿者之初,没有人会猜想到这个普通的科技人员会入选;宣布王跃为乘组成员时,却也无人感到意外。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身体素质,他是单位的篮球骨干,常年的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论心理性格,他开朗豁达,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共处。这些恰恰是“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所期待的。
“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比如脊椎,每个脊椎骨不能有骨质增生、偏移,需要一节一节X光检查。很多志愿者候选人对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而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像CT、核磁共振等检查,别人或多或少有些小问题,但王跃很完美。
参与选拔工作的教员杨月虹记得,王跃的智商测试成绩是最高的,而且提前20分钟交卷。“我问他为什么急着交卷,他说要上厕所”。
尽管先天聪颖,但王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踏实苦干。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跃不放心,主动加班翻译成中文。
人类探测火星意义何在?
火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地球”
“近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因为相对于太阳系其它行星,火星的‘先天优势’更明显。比如说金星,其表面温度高达400℃,大气压更达到90个,被称为‘炼狱’,机器设备上去都会被压扁了,人类很难登临。”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火星虽然比我国的新疆地区更干旱和寒冷,但最高温度可达到零度以上,还有少量的水,这对于人类梦想将其改造为“第二个地球”,作为外太空生活的“驿站”,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科学界都普遍认为,无论火星是否能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对它的探索都将对保护地球起到积极的意义。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其灭绝或仍旧存在对地球都有借鉴作用;如果它从未有过生命,那将证明火星一定缺少了某些适合生命的独特元素,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地球的环境和资源。因此,人类频频向火星发射若干探测器,主要目的是采集火星表面上的土壤、大气和岩石样本,以期证明科学家关于火星有生命的设想。同时,了解火星生命可以深化人类对于太阳系和宇宙中其它星系的认识——了解星系的诞生。本报综合
揭秘
舱内能种菜,能用电脑但不能上网
听“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揭秘王跃密闭舱内生活
北京时间18日晚6时,在经历了260天的飞行之后,来自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志愿者王跃,身穿俄罗斯“海鹰”航天服,终于踏上“火星”表面。尽管“火星500”试验是一次没有翅膀的飞翔,但作为人类首次模拟火星飞行试验,它意味着人类已经站在了载人登陆火星的新起点上。昨天,记者采访了“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白延强,听他讲述了刚刚过去的260天里,王跃在这段神奇旅程中的酸甜苦辣……
最幸福 坐在电脑前弹吉他
衣:据悉,王跃和他的外国同伴们在实验舱内除了内衣和规定的实验服装外,还可以穿着一些便服。由于舱内水源有限,志愿者们每10天洗一次热水澡,每3天换一次内衣,脏衣服和其他生活垃圾通过特定通道传出舱外,不用自己手洗。
记者了解到,为了节约用水,很多时候志愿者们在工作或运动大汗淋漓之后,只能用毛巾和纸巾擦擦身。而在个人卫生方面,理发是志愿者们一大难题,只能大家笨手笨脚相互理一理。据介绍有一次,意大利志愿者迭戈把王跃的头发理秃了一块,最后索性剪成了大光头。王跃笑道,“这对于头上戴电极、抹硅胶倒是方便。”
食:王跃他们在舱内吃饭像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样,有严格的规定。俄罗斯试验主办方定好了食谱,值班的志愿者去存贮舱里取第二天要吃的食物。除了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和舱内温室内由志愿者们自己打理的少量蔬菜之外等,王跃每天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很难吃上新鲜食品。王跃曾多次在“天地连线”时表示,他很怀念舱外的食物,想起了北京某饭馆里的拉条子。记者还了解到,在模拟舱内,有一个舱可以种西红柿之类的新鲜蔬菜。种出来的蔬菜可以吃,既是食物调剂,也是生活调剂。不过考虑到花粉过敏之类的问题,种什么植物要经过严格选择并全程设计,一般都是像生菜和小西红柿这些蔬菜。
住:550立方米的实验舱内,属于王跃个人空间的只有3.4平方米的卧室,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张杨利伟的画像,王跃说,“杨利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代表人物,就像俄罗斯的加加林一样。照片不光对我是一种激励,我也借此告诉欧洲乃至世界宇航界的朋友们:中国人来了!”
玩:飞行100天时,王跃和同伴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视频“礼物”。三个白胡子老爷爷,手捧三束花,在视频中对六位志愿者说了一段鼓劲的话。原来他们是长期密闭试验的先驱、以乌里比谢夫为首的三位研究员,在1967年3月进入50平方米不到的舱内呆了整整一年。比起40多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电子书、没有MP3,每天娱乐只能是看书和下棋的三个前辈,王跃他们的生活还算幸福。
据介绍,王跃爱好广泛,他带了大量的电子书、音乐、电影和戏剧光盘进入舱内,在工作之余以及每周两天的假期里,他可以在电脑前悠哉地坐上半天,还可以弹上几曲吉他打发时间。不过舱内看不到电视,也无法上互联网。虽然中方试验队定期给王跃传入电子新闻等,但由于通讯的关系,难以保证及时收看到当天新闻。特别在南非足球杯期间,足球迷王跃也只能苦等试验队传入赛事结果。
最难忘 密闭舱内过春节
生日:去年7月25日,王跃在“飞行”途中迎来了28岁生日。中方试验队成员和俄方项目负责人分别与王跃通话,送上生日祝福。据悉为了这次通话,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专门将原定关闭通话的时间由24日延长了一天。王跃说,虽然受到舱内条件限制,庆祝形式比较简单,但他依然感受到浓浓的温情。早晨一醒来,五位外国同伴就分别以本国语言向他问候“生日快乐”。由于试验要求物资一次装船完毕,因此生日礼物也是预先存放在舱内,志愿者事先并不知情。王跃说,他从俄罗斯指令长手中接过中俄双方准备的礼物时,非常意外和感动。中方参试队为王跃准备了变形金刚做礼物,暗含“适应环境,善于变化”之意。项目组织方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为王跃准备了小蛋糕、克里姆林宫中文版画册、中俄参试专家签名贺卡以及一双舒适的拖鞋。
春节:兔年春节,王跃在火星舱里度过。这是王跃平生第一次没有陪父母过春节。他和5名同伴一起挂灯笼、贴春联,用汉语向中国人民问好。活泼的王跃还拉着同伴对着镜头摆出中国功夫的POSE,将照片传到舱外,看上去没有太多思乡之苦。事实上,王跃也没有时间寂寞,大年三十前一天,他已进入登陆舱,为“登陆”火星表面作最后准备。对王跃来说,这个春节过得简单但意义很特别。
万圣节:西方万圣节那天,王跃也加入外国志愿者的化装“狂欢”中。他们各自发挥创意,寻找道具,设计自己的造型,力求搞怪离奇。有的志愿者扮成剧院幽灵,有的扮成终结者,有的扮成小丑。王跃突发奇想,找了两根绷带,又剪了一个枕头套,想扮成木乃伊。但最后的作品比较失败,他自嘲“越看越像重症病房的监护病人”。
最难熬 每晚睡觉戴电极帽
戴电极帽睡觉:据悉,此次“火星-500计划”,全世界多个国家共105个项目参试,都要依靠志愿者完成。6名志愿者日复一日地抽取血液、尿液、唾液等,单调的工作难免让人感到乏味,而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有时也让他们“叫苦不迭”。脑电极试验就是一例。志愿者晚上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志愿者睡觉时感到不适。试验高峰时,王跃和同伴每月要戴上7个晚上。志愿者原本白天就很辛苦,晚上当然希望能睡个舒服觉。但为了完成试验任务,也只好咬牙坚持。
弹吉他度过“险情”:去年12月初,实验舱电力系统突发故障,发出火灾警报。舱内顿时一片漆黑,空调停止运转,微波炉无法加热食品,冰箱食品开始解冻,只有应急照明和应急通信还在工作。原来这是一次紧急情况演练。王跃和他的同伴按照行动指南沉着处置。他们远离火源,等待撤离。数小时后,启动了一个冰柜,把速冻食品转移到供电的冰柜中。一切处置完毕,王跃在黑暗中弹起了心爱的吉他,内心无比安宁。
教老外同伴们“把脉”:在众多实验中,最让外国志愿者感兴趣的就是中医辨证研究,这是“火星-500”试验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利用“望、闻、问、切”的基本诊法,搜集志愿者的身体信息,获取长期密闭环境中人体功能状态的中医辨证结果。外国志愿者对中医的热情很高,在王跃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使用数字化四诊仪,更时常像模像样地互相看面象、舌象、脉象等。
咬牙迎接生理心理考验:在6名志愿者中,王跃是最瘦小的一个,曾经在训练时有好几次摔倒在雪地里爬不起来了,可当时王跃咬着牙念道:不能丢人!中国男人不能丢人!进舱后,王跃更是凭着过硬的心理身体素质经受一次又一次考验。但毕竟,520天密闭试验对人的生理心理极限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切都难以预料。王跃多次跟同伴表示,“万一我出现严重不适,请在我意识清醒的时候把我抬出来。”他说,自己清醒地进舱,也要清醒地出舱。据悉,王跃在进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示带入的五星红旗。他要用自己的表现告诉世人,中国航天人好样的!通讯员 张传荣 孙海荣 本报记者 张磊
反响
俄方负责人
赞王跃非常优异
据欧洲知名的太空科技网媒《火星日报》近日报道,“火星500”计划中的中国南京籍志愿者王跃在训练中表现出高度的团队精神、克服语言等困难,获得了“火星-500”项目俄方负责人、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鲍里斯·莫鲁科夫的首肯。莫鲁科夫坦言“起初我们是对王跃有担忧,但他在实验中一直表现的坚毅让人钦佩,”莫鲁科夫称赞中国这名志愿者表现非常优异。
对王跃来说,语言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轮换着用英语和俄语进行交流,此外他还开始教身边的同事汉语了。
实习记者 陈婧
母校南医大
向王跃发出贺信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6时,“火星-500”项目唯一的中国志愿者、南京小伙王跃成功离开“太空舱”,踏上了模拟“火星”表面。此时的他或许还不知道,在家乡南京,一封来自母校南京医科大学的贺信已“飞”到莫斯科。
昨天,南京医科大学宣传部陈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王跃是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届毕业生。在王跃老师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精通文史、喜欢写诗的大男孩,特别沉得住气,耐得下性子。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航天局正式宣布王跃入选“火星500”国际大型联合实验乘组,这一消息立刻在南医大引起轰动。从项目启动到现在进入登陆阶段,学校师生一直密切关注着王跃和他参与的“火星-500”计划。
王跃是南京人,作为家乡的媒体,记者曾试图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其家人,但二老很低调,对媒体采访的要求一概婉拒。昨天陈部长告诉记者,前不久学校曾邀请王跃父母来校座谈。据他父母说:“家里对王跃一向要求严格,虽然是独生子,但从不娇惯他。孩子也很懂得孝敬父母。”他们认为儿子是凭实力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希望儿子珍惜此行,把握机会,为国、为校争光,并盼望他平安归来。
昨天,南京医科大学在给王跃的贺信中,向他表达了新年和元宵佳节的祝福,并写道: “母校师生深深地为你能够参与如此壮举而感到自豪。真诚地祝福你能够圆满完成此次登陆任务!学弟学妹们都盼望着你试验成功归来后回母校讲述你的神奇之旅。” 张 磊
舱内生活照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