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飞行成未来主角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伴随着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的终结,商业宇航员飞行将变得至关重要。目前,美国服役时间最长、执行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飞机现已送至博物馆“养老院”,美国未来商业太空载人飞行将成为主角。
4月24日,美国宇航局将“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39次航天任务的“航天飞机旗舰”)送至华盛顿市史密森尼国家航天太空博物馆,这架航天飞机将向参观者讲述美国载人太空飞行的历史。美国宇航局未来航天飞行的发展将与航天飞机时代存在一定差异。
美国宇航局现关注商业航天部门,计划通过商业航天器运载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并希望在2017年至少有两家商业公司提供轨道“太空的士”。这一规划将使太空飞行成本降低,有望开启未来太空探索和开发的最终前沿。
上周,美国宇航局副局长洛里-加弗(Lori Garver)告诉新闻记者称,我们将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竞争能力,我们希望2020年以后仍能飞抵国际空间站,人们曾谈论到与我们的国际伙伴合作实现未来载人太空飞行,但是我们需要维持成本并试着降低运营成本。
2011年7月,航天飞机完成30年轨道服役,美国宇航局宣布其退役计划,目前美国依赖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运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但这仅是美国宇航局当前的权宜之策,该机构大力鼓励一些美国商业太空飞行公司致力于研制载人太空飞船。过去两年里,美国宇航局商业化发展计划对四家美国航空宇宙公司总共提供3.2亿美元资金,这四家公司是:SpaceX、蓝色起源、内华达山脉和波音公司。
SpaceX公司使用这些资金研究升级“龙号”太空船,美国宇航局也希望制造机械太空货船驶向国际空间站。事实上,龙号太空船是计划用于无人太空任务,最初计划于4月30日发射,很可能推迟至5月7日,它将停泊在轨道实验室,并卸下一些货物,这是商业太空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SpaceX公司官方称,如果此次太空飞行顺利完成,之后龙号太空船将于今年真正准备的太空飞行补给。目前该公司与美国宇航局签订16亿美元的合约,计划未来几年实现12次太空任务。此外,其他几家太空公司也有相关的商业太空飞船。
美国宇航局最初希望于2015年过渡至商业载人太空的士,然而2012年国会仅审批通过了4.06亿美元用于美国宇航局商业化发展计划,不足美国宇航局提出申请金额8.5亿美元的一半。(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矮星系、绿色极光、火星尘暴和沉积层以及“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运输机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加拿大的绿色极光
最近递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My Shot”栏目的一幅作品,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拍摄。照片中,一个被白雪覆盖的小山丘上空出现绚烂的绿色极光,让露营者过足眼瘾。摄影师戴夫-布洛沙表示:“眩美的极光让我陷入极大兴奋之中,就好像一个走进糖果店的孩子。毫无疑问,加拿大北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2.火星沉积层
最近公布的一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拍摄,展现了火星丹尼尔森陨坑内暴露出地表的沉积层。宇航局表示沉积层的厚度变化不大,说明这一地貌可能在同一个周期性过程内形成,例如与火星轨道类型有关的自然气候变化。
3.火星尘暴
在拍到一个蜿蜒的尘暴一个月后,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又拍到规模更大的火星尘暴。根据这颗轨道器的HiRISE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此次尘暴的高度达到12英里(约合20公里),宽度达到230英尺(约合70米)。宇航局表示,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很低,任何被这场尘暴袭击的人都不会被吹倒,但会被尘暴中的沙子和尘土严重擦伤。
4.火山坑链
火星巨型火山亚拔山东南侧的Tractus Catena隧道区,彩虹色的地貌特征非常引人注目。这幅新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轨道器拍摄。这个深紫色的区域被称之为“坑链”(塌陷的洞穴),由地下熔岩流或者地下水形成。欧洲航天局表示这种坑是寻找火星生命的一个理想地带,原因在于如果这里存在微生物,不会受到恶劣的地表环境侵袭。
5.火灾留下的伤疤
4月6日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拍摄,展示了北福克下城火灾之后科罗拉多州丹佛地面上出现的暗淡“疤痕”。宇航局表示,在消防队员无法控制科罗拉多州福克斯顿的火灾之后,火势迅速蔓延。截至4月2日,过火面积已经达到4140平方英亩(约合1675公顷),摧毁了25座房屋。共有3人在火灾中死亡,数千人被迫疏散。
6.“发现”号与运输机
4月10,航天飞机运输机——经过改装的波音747抵达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运送“发现”号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在设计上犹如一个滑翔机,没有安装发动机。为了在美国各地展出退役的航天飞机,宇航局使用了两架经过改装的大型喷气式客机。4月17日,“发现”号将趴在747背上,前往它的新家——弗吉尼亚州尚蒂伊的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
7.矮星系
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对10个微小的星系进行了研究,照片展示的位于天炉座的矮椭球星系就是其中之一。这项研究对神秘莫测的物质暗物质的候选粒子进行了分析。经过对这些星系内的恒星运动进行分析发现,它们都包埋在巨大的暗物质晕轮中。一个比较受关注的暗物质候选者是所谓的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科学家认为WIMPS相互之间彼此湮灭,放射出伽玛射线。
借助于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收集了矮星系的数据,同时寻找与WIMPS有关的处在一个特定能量范围的伽玛射线。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确定的WIMPS候选者“并没有赢的希望”,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缩小候选暗物质范围。
8.朝鲜卫星控制中心
4月11日,朝鲜空间技术委员会卫星控制中心负责人Paek Chang-ho(中)向记者介绍即将发射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枚火箭将把“光明3号”卫星送入轨道。背景中的大屏幕展示了发射架,位于朝鲜西岸。由于“银河3号”运载火箭可能具备搭载核弹头的能力,朝鲜决定发射火箭的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孝文)
相关阅读
发现号完成最后的飞行
科学网(kexue.com)讯 去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役,美航天局也在加快研制最新太空飞船的脚步,曾经带给他们无限荣耀的“发现号”号有了自己的新任务,它已经飞往了华盛顿,此后将安家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
飞往华盛顿
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一架波音747飞机搭载着“发现号”从佛罗里达的航空中心出发,在近2000名工作人员、嘉宾的欢呼声中,飞往首都华盛顿,今后它将展示在公众面前。
“发现号”1984年开始服役,共完成39次飞行任务,运行超过2亿公里,2011年3月9日,“发现号”成功着陆,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飞行,从此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发现号飞抵华盛顿
在飞往华盛顿的欢送仪式上,美航天局的指挥官史蒂夫表示:“很高兴可以再一次见到它,它是我们的英雄,未来发现者将在博物馆安居,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采。”
在去年退役后,美国宇航局未来将来可以更好的展示对其进行了拆解,一些重要仪器与可能有毒的燃料都被舍去。美国时间2012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将正式展出“发现号”。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新华社电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17日搭乘一架大型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抵达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处博物馆。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飞行,之后,它成为永久性展品。
当天早上,大约2000人聚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跑道周围,为“发现”号送别。
“发现”号“骑”在一架经特殊改装的波音747大型飞机机体上,尾翼用一个锥形外罩套住,窗户关闭。
在人群欢呼中,飞机起飞,先是飞越卡纳维拉尔角海滩上空,接着返回肯尼迪航天中心,做低空飞行,以表达敬意。
飞机随后向北飞行,当地时间上午10时前后飞越首都华盛顿上空,引起地面人群欢呼。许多居民聚集在街道上,一些人爬到屋顶,争睹“发现”号。
最后,这架747型飞机降落在弗吉尼亚杜勒斯国际机场。“发现”号之后将在史密森学会全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弗吉尼亚州分馆展出。而先前在这一分馆展出的航天飞机样机“企业”号将转往纽约市落户。
“发现”号1984年服役,2011年执行最后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后退役,共执行过39次太空飞行任务,在美国所有航天飞机中最多。
美国航天飞机编队退役后,俄罗斯飞船成为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工具。美国加大支持国内企业研发新的太空运载工具,以确保其在太空领域的地位。
中新社休斯敦4月17日电(记者 王欢)服役27年、在太空累计飞行2.38亿公里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17日清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启程,完成其最后1千公里航程,目的地是它的新家——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在这最后一次飞行中,“发现号”不必发射升空,他“匍匐”在美国宇航局特制的波音747飞机的机身上,伴随现场近2000名宇航员、工作人员、贵宾、游客和媒体记者的欢呼声,滑行过跑道向晴朗的天空飙升。两架飞机将在首都华盛顿市区绕行后降落,今后,人们可在博物馆中一睹“发现号”芳容。
作为美国航空航天署所有航天飞机中机龄最大也是服役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发现号”可谓功勋卓著。
自1984年以来,“发现号”完成39次太空之旅,累计飞行365天,运行约2.38亿公里,曾搭载宇航员240余人。其历史性功绩还包括: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携带第一位搭载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宇航员、第一位女性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实现首次对接,在美国两架航天飞机爆炸后,两度承担重返太空的重任。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3月9日11时57分,“发现号”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完成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行的同时,也结束了近27年的飞行生涯。
“非常高兴能够再一次见到它,”伴随“发现号”执行最后一次任务的指挥官史蒂文·林赛说,“我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观众欣赏到它的风采。”
美国宇航局花费一年时间对“发现号”进行拆解,排空所有有毒燃料,消除不必要的管道。本月19日,它将在华盛顿郊外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史蒂芬中心揭幕,正式成为馆藏。据悉,该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史蒂芬中心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参观。
根据美国政府部署,美国宇航局去年夏天终结了实施30年的近地轨道航天飞机计划,集中精力和财力将宇航员送往火星及其附近小行星。以“发现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一代“航天明星”谢幕之际已有薪火相传的种子,从太空机器人到新的载人航天器,未来太空并不寂寞。(完)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对美国宇航局实况公共转播的地面控制评论员来说,它们只不过是“其他物体在相机镜头上留下的映像”,但是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上的机组成员并不这么认为。一段怪异的YouTube视频显示,该航天飞机2006年在轨道执行任务时,3个“圆形物”在它周围缓慢移动。这段脚本是实况转播的一个片段,开头是一名宇航员向地面控制中心描述他们看到的画面。
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机组成员说:“这个结构显然不是硬式飞船。它与我们以前在航天飞机外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他描述了该物体是如何“快速移向航天飞机的前端,并在距离至少100英尺(30.48米)时突然飞走了”。接下来的几分钟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但是在4.45时相机望向航天飞机外面,注意力集中到3个圆形物上,它们显然正在航天飞机附近以三角形阵列盘旋。地面控制评论员立刻否定了它们,认为“这只不过是其他物体在相机镜头上留下的映像”。但是航天飞机机组成员并不这么认为,其中一人确认他们看到“3或4个物体”,并询问:“你能证实正在移动的只是一个物体吗?”
然而,尽管这段脚本充满神秘色彩,但由于它太模糊,根本无法确定是不是有ET真的在观察这项航天飞机任务。对它进行研究的很多YouTube用户认为,机组成员看到的是太空垃圾。不过最近可能真有ET在韩国首尔上空盘旋呢?4月7日,有人拍摄到一个神秘的白色圆形物体在韩国首都上空的一架客机周围徘徊。这段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最初位于屏幕底部的那个“飞行器”与客机一直保持同步。但是稍后它突然加速飞向更高处,正当那个吃惊不已的人准备放大画面,更近距离地看一看它时,它却从屏幕中消失了。当UFO加速时,可以听到他发出的惊呼声,像是在努力吸引别人的注意。
这段视频是名叫Crazybreakingnews的YouTube用户上传的,他评论说:“它看起来有点奇怪,真的与其他视频并不类似。如果它是真的,不是一个骗局,它看起来像是一种军用无人机。”几名YouTube用户认为它是UFO,并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其他人仍对此持怀疑态度。Psued0Name说:“处于稳定状态时,很容易通过视频看清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个UFO的边缘并不模糊,这与其他背景物体不同,它看起像是与背景脱离开的,事实上你能看到UFO外形上的边缘噪声,这表明它是个骗局。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会发现它看起来甚至并不合乎常理,尤其是当你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慢放时。”用户vicariousjojoe对此表示赞同,他写道:“朋友们,你们现在应该清楚什么是假的,什么不是。你能通过相机的移动和缩放方式进行判断。”
最近有人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发现可能的UFO活动,一名观星爱好者拍摄到一个发光UFO的脚本,他表示,3日他发现该物体在泰晤士河口上空盘旋。这个网名叫Space999dude的人夜间从该河附近开车经过时,有幸捕捉到这一奇怪现象。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那个神秘的椭圆形飞行器悬浮在空中,发出几束浅金黄色光。(秋凌)
新华网莫斯科3月30日电(记者贺颖骏)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这样的重大项目上也精打细算。俄联邦航天署署长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30日表示,航天署正在与外国伙伴讨论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并打算改变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方式,以此优化载人航天项目的资金使用。
波波夫金说,俄航天署考虑将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延长到2028年,但空间站上的一些设备必须通过检测。即使作出了延长使用期的决定,国际空间站的作用也将改变,它将成为进行技术试验和训练载人登月的平台。
此外,俄航天署还打算把国际空间站成员的工作期限从6个月延长到9个月甚至1年。这样一来,俄航天署就可以减少发射载人和货运飞船的次数,减轻载人航天的经济负担。目前,载人航天项目花费了航天署40%以上的预算拨款。
波波夫金认为,俄航天员已有过在国际空间站连续工作1年的经验,身体状况也允许他们这么做。他还表示,如果决定在2020年停止使用国际空间站,那么在2015年后发射两个新的能源舱就“不划算”了。
这是俄方首次提出2020年后继续使用空间站的设想。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始建设,主要由美、俄牵头,日本、加拿大、欧洲航天局共同参与,其初始设计寿命到2015年。此前,美、俄等参与国已同意延长其使用寿命到2020年为止。
尽管在航天项目上精打细算,但俄航天署却不打算在使用人才上省钱。波波夫金表示,航天专业人才的平均工资今年将从每月3万卢布(约合6500元人民币)提高到4万卢布(约合8700元人民币)。他说,其他行业拥有同等知识水平的设计师或工程师月薪接近10万卢布(约21750元人民币),这不是合理的,必须将这个差距缩小。
神舟九号飞船将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发射,火箭已经总装完毕
中国已挑选了两名“神”女,参加今年晚些时候的航天飞行任务。
身份尚未透露
据说,这两名女航天员的身体条件毫无瑕疵,比如牙齿洁白无瑕,没有任何身体异味。她们属于新选拔出的7名航天员中的其中两名。
但她们的身份尚未透露,要到今年6月至8月某个时候,“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前夕揭晓。
不过,媒体对女航天员的兴趣有增无减。她们经过多年残酷训练,然后从15名候选人中挑选而出。
官方媒体近日报道说,选拔女航天员就好比从鸡蛋里挑骨头,“甚至皮肤上的疤痕、口气、蛀牙及脚茧都不能有。”报道解释说,在太空中,最细小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大麻烦,甚至灾难事件。严酷的条件可能引起疤痕出血,密闭舱室会加剧身体异味。
目前还有15名女性和30名男性预备航天员,他们也达到同样的身体和精神素质方面的苛刻标准。中国所有的航天员必须没有病史,没有过敏性反应。
男女接受同样的基础训练
这45名男女预备航天员都要接受同样的基础训练,比如学习50多种包括数学、电子和系统工程、心理学和英语等在内的理论课,并且接受艰苦训练。
据说,一周训练6天,为的是提高耐力和韧性。一些教员曾在俄罗斯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过培训。
观察人士说,如果中国借鉴了一点苏联经验,那也不意外。近50年前,苏联第一个将女航天员送上太空。
前中国航天员李庆龙公开讲到他在俄罗斯荒野的生存技能训练。
据媒体报道,他当时仅穿一件薄衣服,必须在零下50摄氏度的户外待上48个小时,每顿饭只有一块压缩饼干。
最后,他体重减少2.5公斤。
一律经历过自然分娩
眼下尚不清楚,是否女航天员也要接受类似的残酷训练。不过,她们一律经历过自然分娩的痛苦。
据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徐先荣教授介绍,所有女航天候选人必须已婚,有孩子,年龄超过25岁。这是为了确保她们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
现在看来,几乎肯定会有一名女航天员参加下一次的航天飞行。在中国,女航天员受到广泛赞誉,据称她们相比男航天员具有不少优点。
《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庞之浩介绍,“女航天员感觉更敏锐,心更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比较强。”
她们还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果有朝一日中国航天员飞向火星,这就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素质。
报道称,这是因为火星之旅将是漫长和枯燥的,男女航天员搭配有助于消除紧张。
欧洲空间局将使用最新型的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空间局将使用最新型的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以验证广义相对论,该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激光相对论卫星”关键部分为36厘米宽的袖珍“镜球”,由金属钨制成,表面分布着92个洞。发射地点为法属圭亚那发射场,也可称为库鲁航天中心,而“织女星”固体运载火箭可携带2.5吨的有效载荷,发射窗口定为2月13日。
“激光相对论卫星”的在轨工作时,将由地基激光进行反射式跟踪。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的产生源于时空的曲率,如果该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地球的转动将拖带着周围时空一起旋转,将会扰动卫星轨道。虽然广义相对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引力理论,但是如果采用更加精确的测量系统,它可能会出现瑕疵。由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引力探测B”卫星之前去取得了预期轨道变化值的19%,而较早的引力探测器可在10%之内,这说明“引力探测B”卫星遇到了问题。
因此,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希望“激光相对论卫星”能取得1%的轨道变化精度,这也是该卫星制造方意大利航天局所期待的。由于新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投入使用,欧洲空间局希望看到更多的卫星或者探测器从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织女星”运载火箭将在2014年进行整流罩以及隔热系统的测试,为将来可能出现欧洲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
同时,“织女星”固体运载火箭也能发射一些天文观测或者气象卫星。对此,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认为:作为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小型运载火箭之一,“织女星”火箭还是很有希望的,诸如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建造的金牛座运载火箭现在已经陷入困境。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宇航局两次发射失败都与金牛座运载火箭有关,分别为“轨道碳循环观测卫星”与“辉煌”号大气悬浮颗粒物探测卫星。
“织女星”火箭还可以帮助库鲁发射场完善各级别载荷发射任务,因为欧洲空间局还有推力更强大的阿丽亚娜5 系列火箭,而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也将在库鲁航天中心发射。这都将加强库鲁发射场的发射能力,补强欧洲空间技术,同时也可展开全面的竞争。(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