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航天器拍摄太阳风暴

航天器拍摄太阳风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艘美国宇航局航天器首次从太空观测到太阳风暴吞噬了整个地球。

  目前距离地球6500万英里的STEREO-A航天器拍摄到这张壮观的照片,拍摄的视频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异,他们称这将对于太空气象预报显著改进。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学会克雷格-德弗雷斯特(Craig DeForest)说:“这段视频令我们毛骨悚然,图中显示日冕物质抛射(CME)膨胀形成一个庞大的等离子壁,然后将等离子体溅泼在蓝色地球上。从图中看我们生活的地球竟是如此渺小。”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光耀斑喷射数十亿吨重的等离子云,当它们席卷地球时,将导致产生极光、射线风暴,以及出现地面电力故障等。跟踪等离子云并预测它的到来,是太空气象预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TEREO航天器项目科学家利卡-古哈撒库塔(Lika Guhathakurta)说:“我们此前曾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但完全不像当前所观测到的。STEREO-A航天器使我们全新认识到太阳风暴。”

  视频显示,当日冕物质抛射刚离开太阳时呈现海绵体状,带有环绕低密度气体的磁性壁状结构。日冕物质抛射穿过地日分界线时,其外形发生了变化,像扫雪车一样穿过太阳风暴,铲起物质形成一个高耸的等离子壁。当日冕物质抛射抵达地球时,在累积气体重量的作用下前壁向内松垂。

  STEREO-A航天器是2006年发射的一对STEREO航天器之一,这对航天器将从宽广的太空观测太阳活跃性。当日冕物质抛射刚离开太阳时非常明亮,易于被观测。伴随着可见度快速降低,其等离子云变得空虚缥缈。

  通常情况下,日冕物质抛射抵达至金星其亮度仅是满月亮度的十亿分之一,是银河系亮度的千分之一。而抵达地球轨道的日冕物质抛射则像真空中的薄纱,几乎处于透明状态。德弗雷斯特说:“将昏暗的等离子云从混乱的太阳光线和星际灰尘中剥离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8月18日公布的太阳风暴视频可追溯至2008年12月,研究人员可对当时的太阳风暴状况进行分析。目前,STEREO航天器的观测技术日臻完善,它能够进行定时拍摄,而没有较长的时间延迟。视频不仅指出了日冕物质抛射抵达地球的时间,还显示了它的质量。基于日冕物质抛射等离子云的亮度,研究人员可以非常精确的计算出气体密度。未来STEREO航天器可以应用于预测太阳风暴,发挥太空气象预报的作用。(悠悠/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Express-AM4”发射现场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航天署公告中说,该署成立委员会调查18日凌晨发射的“Express-AM4”卫星的状况,目前还没有与这个卫星建立联系。

  当天,俄罗斯最新的“Express-AM4”通讯卫星使用“质子-M”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据初步资料显示,应该接通5次的“布里斯M”助推器已经接通4次,但至今仍然未能与卫星取得联系。

  公告中说:“目前专家们正在采取措施与‘Express-AM4'卫星取得联系。根据俄罗斯航天署署长的决定,成立委员会调查目前状况的原因。”

  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ce command )可能发现了一个被卫星的“质子-M”运载火箭丢弃的燃料箱,但找不到卫星的踪迹。

  据俄罗斯联邦空间局发表的声明称,卫星的助推火箭本身运转良好,但它额外增加的上面级“Briz-M”随后出现失常,造成与卫星失去联系。声明称,他们正在采取措施,重新建立起与这个重约5.8吨、据称为俄罗斯最先进的通讯卫星的联系。

  报道称,“Briz-M”此前就经历过多少失败,最近一次是在今年的2月,它的运转失灵导致俄罗斯失去了一颗军事卫星。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就在一周前,美国刚上演的一起“失踪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研制的世界最快飞机“猎鹰”高超音速无人飞机11日在升空试飞时失去联系。当然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最"字号航空航天的安全系数实为让人大跌眼镜。(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宣称,国际空间站于2020年废弃坠入太平洋的计划过于提前
美国宇航局宣称,国际空间站于2020年废弃坠入太平洋的计划过于提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称,尽管近期有一些关于国际空间站的报道,但国际空间站很可能持续服役超过2020年。本月初,俄罗斯宇航局副局长维塔利-达维多夫(Vitaly Davydov)发表电视讲话,宣称2020年将于2020年坠入太平洋。但是美国宇航局官方表示,关于2020年国际空间站废弃坠毁的消息尚为时过早。

  国际空间站是由15个国家共同建设的太空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美元。美国宇航局发言人乔休尔-布克称,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现已同意将国际空间站服役期持续至少2020年,但这仅是“故事的一半”。这些国际合作伙伴现已讨论延长国际空间站超过2028年。

  某个时候国际空间站将最终坠向地球,它不仅仅是离开太空轨道,可能以雨点状残骸散落在地球上,并可能危及人们的安全。因此,很难精确地预测国际空间站废弃坠落后将发生什么。

  控制国际空间站坠落

  美国政府能够在低地球轨道(高于地球表面数百公里)成功跟踪8000个篮球大小或者更大的物体,其中多数是废弃火箭和人造卫星,但也跟踪了500多个航天器残骸。

  为了使国际空间站维持在太空轨道,它必须在地球上空以恒定的速度运行。国际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322公里,运行时速大约28163公里。然而,低地球轨道并不是一个完美真空环境,低地球轨道大气中存在着稀薄的分子雾可减缓运行速度。

  航空宇宙公司航空工程师、大气层进入专家威廉-艾罗尔称,我们并不能完全放弃国际空间站,当前仍需要它来提升太空勘测能力。

  国际空间站重约417305公斤,伸展面积相当于足球场大小。为了抵消它的轨道阻力,任务控制员必须使用附加在航天器上的推进燃料周期性提高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如果没有推进燃料,空间站将最终从太空轨道坠落下来。

  国际空间站并不会当燃料殆尽时“自生自灭”,它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不会完全被摧毁,没有人知道空间站残骸何时、何地抵达地球。

  下一个“航天器墓地”

  为了保证地面居民的安全,使用强推进燃料使空间站脱离轨道,并在正确的时间缓慢其运行速度。此前俄罗斯航天局就是这样操作米尔空间站的,米尔空间站是国际空间站之前最大的人造航天器。

  2001年3月,145吨重的俄罗斯米尔空间站计划坠落在地球上,当时俄罗斯航天局减缓米尔空间站运行速度,最终残骸体坠入南太平洋,坠毁地点被称为“航天器墓地”,远离居民生活区。(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描绘的太空垃圾分布图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逐步较快,太空垃圾越来越多,如何清理他们也成了首要问题。近日,科学家提议发射人造卫星来处理日益增多的太空垃圾。这项由意大利航天局研究员提出的计划是发射一个前端带有推进燃料装置的航天器。

  发射的人造卫星将迫使较大体积的太空垃圾毁灭性地进入地球大气层,这将预防太空垃圾碰撞通讯系统和国际空间站。在近地轨道现已监控到2万多个太空垃圾,其中主要是航天器废弃部件或者碰撞残骸。

  这项研究负责人马可-科斯特罗努沃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的紧迫性非常强。现在是时间该行动了,我们应当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移除太空垃圾。

  虽然科斯特罗努沃声称这个思路投入成本较低,但人造卫星每年仅能移除5-10个太空垃圾,这与不计其数的太空垃圾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同时,处理太空垃圾的计划也可避免“卡斯勒症”——过多的太空垃圾飞越地球轨道使地球运行较为危险。

  30多年前,美国宇航局已预测到当前的情形,就在上个月一个危险的太空垃圾与国际空间站近距擦身而过,从而督促航天部门尽快寻求解决方案。近年曾发现了严重的人造卫星碰撞事件,2009年“Iridium 33”和“Kosmos 2251”卫星发生碰撞。这两颗高速运行通讯卫星碰撞速度为3000米/秒,这是地球轨道运行卫星历史上最大的碰撞事件。

  科斯特罗努沃博士和研究小组同事现已鉴别发现60多个大型太空残骸,它们主要是废弃的火箭组件,三分之二的太空垃圾已超过3吨重。

  近日,美国宇航局工程师克里昂-赖维特称,目前有必要处理太空垃圾了。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航空学报》期刊上。(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此前已集结酒泉发射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据了解,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天宫一号”会合。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对载人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检测和质量评审,完成测发指挥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等66项基建技改项目,具备执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能力。

  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的张建启介绍,“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重8吨,设计使用周期为2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一是航天员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此次发射是完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国外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张建启说,“神八”、“神九”、“神十”将在“天宫一号”后相继发射,并与之对接。“神八”是无人对接,“神九”“神十”是否为有人对接,要看“神八”交会对接的情况,只有3次对接成功,第二步战略目标才全部达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讯 (记者 仲玉维) 记者昨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获悉,日前,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已经进行到初选阶段。30个由公众提出的名称已经揭晓,从昨日起接受公众投票。

  据悉,经过评审委员会专家初审,共6大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名称、实验舱Ⅰ名称和实验舱Ⅱ名称)各30个由公众提出的名称入围初选结果,即日起接受公众投票。9月1日至5日,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各类名称及标识30个提名方案进行投票,与公众投票结果加权计算,分别确定各类名称及标识10个获奖作品。

  据介绍,这些备选名称是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由公众提交,由专家初审选出的。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站。

  ■ 链接

  ●投票时间:8月5日12时-9月1日0时

  ●投票网址:http://www.cmse.gov.cn

  ●中国载人空间站备选名称(30个):

  苍穹一号、长江、晨光、璀璨、复兴、光明、和平方舟、华辰、华夏驿站、开拓者、昆仑、黎明、凌霄、龙驿、启程、使命、曙光、腾飞、天港、天际、天穹、天庭、天驿、天域、希望、轩辕、远征、中山站、中天、紫微宫。

  ●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备选名称(30个):

  翱翔、奋斗、耕耘、功勋、华夏、华心、辉煌、开拓者、凌霄、龙芯、旗舰、瑞龙、盛世、使命、首望、司空、太和、天枢、天厅、天行者、天域、团结、未来、问天、霞飞、祥龙、炎黄、玉清宫、珠峰、卓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上世纪60年代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负责勘测确定阿波罗号和测量号的着陆地点,最新观测到的蝶状月球陨坑被猜测是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碰撞月球表面的结果

  最新观测的一处月球奇特“疤痕”使天文学家感到惊讶,他们猜测这可能是几十年前计划性碰撞月球任务中一艘宇宙飞船碰撞月球后留下的残骸痕迹。

  美国宇航局月球轨道勘测器使用窄角相机拍摄到这一奇特的月球碰撞,在这种高分辨率相机下,经常可清晰地看到阿波罗时期航天器碰撞或者着陆月球的细微特征。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博士后詹姆斯-阿什利在博客中发表的月球轨道勘测器照片说明中写道:“最新观测到的月球疤痕鲜明的阴影和光亮对比区域显示该区域成份的差异性和月球表面特征的成熟性。”

  阿什利指出,照片中蝴蝶节状的月球碎石残骸可能是美国宇航局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碰撞月球表面形成的,1967年,美国宇航局依照计划发射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碰撞在月球表面。

  无人驾驶的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碰撞月球表面,将帮助寻找“阿波罗号”和“测量号”航天器的着陆地点。阿什利称,依据2007年月球勘测国际图集,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将推荐于1967年10月11日碰撞在月球远侧表面。

  1967年,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倍受关注,它拍摄传回著名的哥白尼陨坑图片,当时这张照片被新闻媒体称为“世纪之星照片”。

  这个月球轨道2号航天器碰撞地点位置是东经119.1度,北纬3度。目前对该地点的勘测具有评估性,这是由于月球远端无法直接进行射电观测。阿什利称,但目前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其中这处疤痕陨坑,不像是仅有数米高航天器碰撞形成的。最初评估矿石区域直径大约85米,但从图片中很难界定陨坑的边缘,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它的真实直径。因此,当前的勘测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未来进一步的分析将揭开月球疤痕的神秘面纱。(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俄罗斯航天署一名高级官员说,俄罗斯已经与合作伙伴商定,让国际空间站在退役后脱离轨道,坠入大海,以免成为“太空垃圾”。

  不留“垃圾”

  在27日发布的评论中,俄罗斯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达维多夫说:“我们已经与合作伙伴取得一致,国际空间站将使用至接近2020年。”

  “它的使用寿命到期后,我们将不得不把国际空间站沉入大海,”达维多夫说,“不能把它留在轨道上。它过于复杂,质量过大,可能留下许多垃圾。”

  达维多夫的表态意味着国际空间站将成为另一个退役后坠入大海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前任”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2001年坠入太平洋。

  人类以往太空活动留下大量太空垃圾,包括运载火箭发射后散落在太空的零部件,小到螺丝钉,大到箭体外壳。这些太空垃圾大多个头不大。不过,在高速飞行产生的惯性作用下,即便一片小碎片,也可能摧毁一颗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卫星。

  上月底,一块太空垃圾近距离掠过国际空间站,空间站内宇航员不得不进入与空间站对接的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避难”。

  “继任”未定

  1998年1月,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美国航天机构和欧洲航天局签署协议,共建国际空间站。同年11月,国际空间站第一个太空舱发射升空。

  国际空间站的最初使用寿命为15年,但美国、俄罗斯等国达成协议,延长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美国航天飞机和其他国家航天器陆续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多个组件,用于科学实验等用途。

  现阶段,国际空间站在距离地面35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

  谈及是否会建设新的空间站,达维多夫说:“存在多种可能。”在他看来,新的空间站可以作为人类更深入探索太空的“中转站”。

  “我无法排除(建设)新的空间站用于组装和创建航天器,以探索月球和火星,”达维多夫说。

  与美竞争

  达维多夫介绍,俄罗斯正研发新的航天器以代替“联盟”系列载人飞船,预计2015年后开始测试。

  他说,新航天器的“可重复使用元素”将远多于“联盟”系列飞船。

  随着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本月21日结束最后一次太空之旅返回地面,美国航天飞机机群全部退役。今后一段时间,俄罗斯“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将成为宇航员往返地面和国际空间站的唯一“交通工具”。

  航天飞机退役后,俄罗斯方面说,载人航天进入“‘联盟’号时代”。

  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与私营航天企业研发新航天器。达维多夫说,在研发新一代航天器方面,俄罗斯将与美国竞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0年10月份,导演迈克尔·贝在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指挥剧组拍摄,在他身后是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2010年10月份,导演迈克尔·贝在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指挥剧组拍摄

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出现了用于拍摄《变形金刚》影片的“变形车辆”。宇航局科学家和他们的家属聚集过来观看
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出现了用于拍摄《变形金刚》影片的“变形车辆”

《变形金刚》版的月球“静海”基地
《变形金刚》版的月球“静海”基地

  近期上映的《变形金刚3:黑月降临》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最新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在制作中大量采用了好莱坞式的高科技特技镜头和制作,视觉冲击感十足。但是有时候高科技的特技并不一定能取代真实的魅力,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找到美国宇航局合作进行电影制作的原因。

  本周三(6月29日)上映的《变形金刚3》以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的事件作为故事主线展开,当然它里面采用的是夸张的版本,说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发现了外星人的飞船。在影片中发现号航天飞机也精彩亮相,甚至其中还出现了许多真实的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的身影。

  《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Michael Bay)去年10月份前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拍摄了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也拍摄了一些航天飞机项目工作人员工作的景象。

  影片的一位制片人洛伦兹·波纳温图纳(Lorenzodi Bonaventura)说:“太空项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人打交道,所以我们让航天飞机遭遇到变形金刚。肯尼迪航天中心对我而言一直是神秘的象征。你想象自己就在那里,然后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在这里工作,然后你意识到有多少人和你一起在协同工作,以及我们所做的事情有多么棒。”

  《变形金刚3》是整个系列的第三部,这些影片讲述的是一些高智能的机器人伪装成汽车、飞机等隐藏在地球上。这部影片是以风靡80年代的同名卡通系列和玩具产品为基础拍摄的。

  一些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仍然记得他们小时候观看《变形金刚》卡通片,玩机器人玩具时候的情景。

  丹妮·兹诺(Danny Zeno)是宇航局测试项目主管,他出现在了《变形金刚3》影片中。他说:“我是看着《变形金刚》的动画片长大的,而现在竟然要参与拍摄它的电影版,这可真是帅呆了!”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扮演者,演员希安·拉博夫(Shia LaBeouf),罗西·亨廷顿-怀特(Rosie Huntington-Whitely),乔什·杜哈明(Josh Duhamel)以及约翰·特托罗(JohnTurturro)在拍摄期间都造访了肯尼迪航天中心。

  约翰·特托罗说:“真不敢相信你真的就站在航天飞机前面,这可是真家伙。你会忍不住到处转转,到处看看。”

  《变形金刚》电影中出现的真实镜头包括矗立在39A发射台上,正在为其最后一次发射任务进行准备工作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以及美国宇航局巨大的航天飞机组装车间等。影片中还出现了空间站处理设施的镜头,这是工作人员准备建造国际空间站的组件的地方。

  在一份声明中,美国宇航局测试项目主管比尔·海德曼(Bill Heidtman)说:“这是对太空项目的一种敬意。”

  而根据影片制作方的说法,和真实生活中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交流给影片注入了一种更加贴近真实的独特味道。

  导演迈克尔·贝说:“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都是科幻影片以及太空题材电影。我想这是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的领域。”

  有幸在电影中“露脸”的宇航局科学家们受到“特殊照顾”,他们可以到上映前一天(6月28日)再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的一个IMAX影院中提前感受这部大制作的影片。

  麦克·卡尼里(Mike Cianelli)同样是一位宇航局测试主管,他评价说:“我想他们干的很棒,目睹影片的制作过程,然后看到它的最终产品,这很有趣。”(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火星车“好奇”号

  美国航天局6月23日宣布,造价达25亿美元的下一代火星车“好奇”号已抵达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其发射窗口期为11月25日至12月18日。如能按时升空,它将于2012年8月在火星着陆,展开为期一个火星年(约为两个地球年)的探测,主要任务是查明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存在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这张拍摄于2011年6月3日的资料照片显示,“好奇”号在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进行机动测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