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观念中,人类沿着一条不断前进的轨迹进化,早期人类在行为上越接近于现代人类,其进化出现得越晚。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家研究认为,早期智人的行为与“现代”人类更接近,行为的现代性不能作为进化排序标准,而应更多研究行为的变化性。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 出版的《当代考古学》上。
人类起源研究开始于欧洲,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记录,一直被当作早期行为和非欧洲人的对比标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5万至1.2万年前),欧 洲首次出现了智人化石和复杂的石器工具技术,还有雕凿的骨制工具、复杂的投射武器、先进的用火技术、洞穴艺术、珠链和其他个人装饰品。类似的行为普遍存 在,与现代人类非常接近,因此考古学家将这些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证据。
论文作者、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家约翰·希认为,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行为的现代性”的证据,认为“现代行为”是智人的品质特征,但也应当研究“行为的变化性”。
几十年来,人类学家以“行为现代性”为标准,将早期的“古代”非洲人和亚洲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进行对比,来解释二者之间在“人类革命”中的差异。 “人类革命”指的是人类从生理到行为上的根本性改变。然而最老的10万年到20万年前的非洲和南亚智人化石,并不能清晰一致证明他们的行为具有现代性。人 类学家并不认可时机、步距等进化方面的指标,但一致认为早期智人的行为与“现代”人类更接近。
最早使用石器工具的证据是在25万年至6000年之前的东非。根据对那些石器工具的制造策略系统地对比研究,约翰·希认为智人的行为在早期和晚期发生 了变化。考古证据显示,智人的工具制造策略从最早开始就一直在变化,尤其是石器工具技术的变化,更解释了工具制造策略随着风险和利益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 更需要切削锋刃、运输效率更高、功能更多的工具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工具。不需要一个“人类革命”来解释这些变化,只要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来深入分析就 行。
约翰·希认为,从考古角度研究人类起源,将研究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祖先按照“行为现代性”这一标准排序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仅在智人群体中,行为的变化就涵盖了很大进化范围,理解人类行为的更好途径是在具体的适应策略中研究行为变化的起源。
(常丽君)
菜单上标注的食物卡路里值,并不会对用餐者产生多少影响
在纽约,快餐店被要求在菜单上注明各种食物的卡路里值,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消费者来讲,始终都是食物的口味,价格和餐厅的位置更加重要,而对于菜单上标注的食物卡路里值,并不会对用餐者产生多少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纽约大学健康专家曾经呼吁儿童和青少年远离快餐店,要求快餐店在菜单上必须注明食物卡路里量,并且调查青少年的食物和他们为何要 选择某家餐厅。在菜单标出卡路里量后,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访者表示他们发现了菜单上的这些信息。但根据《国际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上公布的研究调查显示,标注出的卡路里量对人们选择食物几乎没有影响。
大部分人低估了食物中的卡路里含量
实际上大部分人确实低估了他们食物中的卡路里含量,在受访的约500人中,绝大多数人对巨无霸(Big Mac)的卡路里含量根本不了解。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负责这项研究的布莱恩-艾贝尔(Brian Elbel)博士表示,这项调查很重要,反映出了人们的真实选择。不过他同时也承认,该调查的受访对象大部分都是儿童和青少年,而成年人往往会更关注健 康。
小知识:
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由英文Calorie音译而来,其定义为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所需要的热量。卡路里(calorie)是能量单位,现在仍被广泛使用在营养计量和健身手册上。
一般来说,成人每天至少需要1500大卡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机能,这是因为即使你躺着不动,你的身体仍需能来保持体温,心肺功能和大脑运作。基础代谢消耗会因个体间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大平)
圣地亚哥动物园一只新生的小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破解非洲象群的语言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破解大象“私密”的叫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并听不到这些声音。为了了解更多大象亚音频叫声,圣 地亚哥(San Diego)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在8只雌象的颈部安置了高灵敏麦克风和一个GPS跟踪系统。这两种设备能让研究人员将大象发出的声音与其行为相联系,从而获 取其语言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怀孕的母象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让象群中的其他大象开始干活。研究人员还猜测有的声音是让大象们提高警惕,提防食肉动物,还有环绕新生小象以保护它的安全。大象亚音频叫声还能够解释大象们是如何远距离合作,以及制造“浪漫”。
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在分娩前很短的时间内会进行低频交流
母象每四年都会有四天特殊时期,在这个期间母象会发出亚音频求爱的叫声。这种叫声会持续几秒,即使身处茫茫草原两英里之远,公象们也能听到这种叫声。除此之外,大象们还会发出隆隆声与其他大象打秘语。
这次研究由安德森(Matt Anderson)博士带领的小组独立完成。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些叫声,破解动物之间的秘语。在之前的十周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每周都要花上24小时的时间 记录大象的声音,然后再结合对大象行为的观察以及GPS数据来分析出这些声音的含义。该研究队计划建立一个大象声音库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
由于安德森博士是圣地亚哥动物园行为生物学专家,所以在这方面十分有权威性。他认为,大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表, 并且这个词汇表中内容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这些信息将会帮助研究人员为那些圈养的大象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蜘蛛侠)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遇见了外星人,我们该如何和他们交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野生海豚项目”的计划,其目的旨在尝试实现和海豚交流。
行为生物学家丹尼斯·赫岑(Denise Herzing)从大约20年前便开始在巴哈马群岛研究野生自然条件下的海豚。在这么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她注意到有些海豚会主动靠近人类,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好奇心。
“我们认为这很有趣,让我们看看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赫岑说。“有许多研究和海豚交流的项目,尤其是在饲养情况下,用鱼作为奖励。但我们很少让海豚来主动和我们沟通。”
海豚拥有体积较大,结构复杂的大脑,其与高级思维相关的部位尤其发达。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交结构,组成联盟,分担责任并且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如果你在它们的水池里放进一面镜子,它们能认出自己,这说明它们具备了自我意识。
经过训练后的海豚具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夏威夷的海豚学院,路易斯·赫曼(Louis Herman)和他的小组运用姿势和符号让海豚掌握了数百个单词。他们发现海豚能区分陈述和疑问,并能理解诸如“没有”,“缺席”等概念,它们甚至能理 解,单词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出现变化。总之,它们似乎理解语法的概念。
有研究甚至显示海豚之间似乎拥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所有这些都和我们想象中的外星人非常相像。那么何不借此机会进行交流的练习呢?然而对于海豚的训练而言,我们所做的,却只是一味的试图让它们理解掌握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寻找我们和海豚两个物种之间的中间点。
而赫岑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交流框架,采用声音、符号和道具来和海豚互动。训练的目的是试图建立起一种能被人类和海豚共享的初级语言,以便让海豚和人类实现基本的相互交流,如向对方索要一个球或一条围巾等。
在试验中,潜水员潜入水中,并用一个水下大键盘发出声音。其他在岸上的工作人员则会根据不同的按键音将不同的道具投入水中。除此之外,为了跟好 地让海豚理解,这些按键音都采用了海豚能模仿的“口哨声”。如果海豚想要索要一个玩具,它只要按下某个按键,或者吹出相应的口哨声就可以。
赫岑的实验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和野生海豚建立双向的沟通关系。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将自己强加给海豚们,”罗莉·马里诺(Lori Marino)说。她是埃默里大学的生物学家,她和亨特学院的心理学家戴安娜·瑞斯(Diana Reiss)一起开创了海豚自我认知研究的领域。“她在长期的工作中开创了一种与海豚的独特关系,这些海豚完全是自由的。我想这将是未来海豚研究的方 向。”
对于每一个步骤,研究人员都会和海豚一起练习大约半小时,整个课程一共约40小时。一直进行约3年的时间。她们已经将她们研究的情况写成论文,发表在了12月份的《宇航学报》(Acta Astronautica)。
赫岑团队发现有6条海豚,都是年轻的雌性,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每次游戏一开始她们就会游过来参加。而相比之下,年轻的雄性海豚则显得对社交不那么感兴趣,对人类的好奇心也没有那么强烈。对此,赫岑开玩笑的说:“这是在她们做妈妈之前难得的可以尽情玩耍的时间。”
不过,让赫岑大吃一惊的是,来参加她的游戏的母海豚竟然还带来了几头宽吻海豚一起参加,要知道这是另一个海豚品种,这显示了她们天生的好奇心。在自然界,海豚们会和其他种类的同伴进行交往,一起协调捕鱼,甚至一起照顾幼儿。
赫岑认为实验最成功的一部分就在于,每当实验即将开始之前,你就会看到工作人员和海豚一起慢慢在一起游动着,相互之间模仿对方,并做着眼神交 流,这一切显得非常和睦。这是海豚表达对人类好感的一种方式。当对某人感兴趣时,人类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和他人有眼神交流,甚至模仿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或 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甚至全宇宙通行的表达好感的方式。
在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外星智能生物交流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尝试和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进行交流。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来自“寻找地外智慧生命”(SETI)机构的天文学家劳伦斯·多伊(Laurance Doyle)被这一研究的想法深深打动。
“从演讲者的表达方式来看,我甚至觉得他想要宣布自己刚发现了一个地外文明的信号,” 多伊说。“我们等待这一时刻已有多年,但我认为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看,我们连和地球上的另外一种智慧文明都还无法交流。”(晨风)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遇见了外星人,我们该如何和他们交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野生海豚项目”的计划,其目的旨在尝试实现和海豚交流。
行为生物学家丹尼斯·赫岑(Denise Herzing)从大约20年前便开始在巴哈马群岛研究野生自然条件下的海豚。在这么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她注意到有些海豚会主动靠近人类,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好奇心。
“我们认为这很有趣,让我们看看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赫岑说。“有许多研究和海豚交流的项目,尤其是在饲养情况下,用鱼作为奖励。但我们很少让海豚来主动和我们沟通。”
海豚拥有体积较大,结构复杂的大脑,其与高级思维相关的部位尤其发达。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交结构,组成联盟,分担责任并且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如果你在它们的水池里放进一面镜子,它们能认出自己,这说明它们具备了自我意识。
经过训练后的海豚具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夏威夷的海豚学院,路易斯·赫曼(Louis Herman)和他的小组运用姿势和符号让海豚掌握了数百个单词。他们发现海豚能区分陈述和疑问,并能理解诸如“没有”,“缺席”等概念,它们甚至能理 解,单词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出现变化。总之,它们似乎理解语法的概念。
有研究甚至显示海豚之间似乎拥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所有这些都和我们想象中的外星人非常相像。那么何不借此机会进行交流的练习呢?然而对于海豚的训练而言,我们所做的,却只是一味的试图让它们理解掌握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寻找我们和海豚两个物种之间的中间点。
而赫岑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交流框架,采用声音、符号和道具来和海豚互动。训练的目的是试图建立起一种能被人类和海豚共享的初级语言,以便让海豚和人类实现基本的相互交流,如向对方索要一个球或一条围巾等。
在试验中,潜水员潜入水中,并用一个水下大键盘发出声音。其他在岸上的工作人员则会根据不同的按键音将不同的道具投入水中。除此之外,为了跟好 地让海豚理解,这些按键音都采用了海豚能模仿的“口哨声”。如果海豚想要索要一个玩具,它只要按下某个按键,或者吹出相应的口哨声就可以。
赫岑的实验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和野生海豚建立双向的沟通关系。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将自己强加给海豚们,”罗莉·马里诺(Lori Marino)说。她是埃默里大学的生物学家,她和亨特学院的心理学家戴安娜·瑞斯(Diana Reiss)一起开创了海豚自我认知研究的领域。“她在长期的工作中开创了一种与海豚的独特关系,这些海豚完全是自由的。我想这将是未来海豚研究的方 向。”
对于每一个步骤,研究人员都会和海豚一起练习大约半小时,整个课程一共约40小时。一直进行约3年的时间。她们已经将她们研究的情况写成论文,发表在了12月份的《宇航学报》(Acta Astronautica)。
赫岑团队发现有6条海豚,都是年轻的雌性,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每次游戏一开始她们就会游过来参加。而相比之下,年轻的雄性海豚则显得对社交不那么感兴趣,对人类的好奇心也没有那么强烈。对此,赫岑开玩笑的说:“这是在她们做妈妈之前难得的可以尽情玩耍的时间。”
不过,让赫岑大吃一惊的是,来参加她的游戏的母海豚竟然还带来了几头宽吻海豚一起参加,要知道这是另一个海豚品种,这显示了她们天生的好奇心。在自然界,海豚们会和其他种类的同伴进行交往,一起协调捕鱼,甚至一起照顾幼儿。
赫岑认为实验最成功的一部分就在于,每当实验即将开始之前,你就会看到工作人员和海豚一起慢慢在一起游动着,相互之间模仿对方,并做着眼神交 流,这一切显得非常和睦。这是海豚表达对人类好感的一种方式。当对某人感兴趣时,人类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和他人有眼神交流,甚至模仿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或 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甚至全宇宙通行的表达好感的方式。
在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外星智能生物交流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尝试和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进行交流。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来自“寻找地外智慧生命”(SETI)机构的天文学家劳伦斯·多伊(Laurance Doyle)被这一研究的想法深深打动。
“从演讲者的表达方式来看,我甚至觉得他想要宣布自己刚发现了一个地外文明的信号,” 多伊说。“我们等待这一时刻已有多年,但我认为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看,我们连和地球上的另外一种智慧文明都还无法交流。”(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