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网络流行语、十大年度热词等各种雅词俗语,有的如流星一闪即逝,有的持久闪亮渐成主流规范用语。而在科学界,主流词汇的变化也是科学创新在社会 人文层面的一种体现,如天气变化、纳米技术、噪声理论……有些迅速传播,占领了科学界和大众交流领域,形成了科学范式,而有些被很快取代。影响科学范式兴 起衰落的因素很多,最近,德国和丹麦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构建了一种新模型,演示了词汇范式的传播演进过程,让人们更好地理科学范式的转化和文化革新。
 

  科学范式兴衰模型

  德国布莱梅大学斯蒂芬·伯恩霍德、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院的摩根·豪·简森和金·斯奈朋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共同发表一篇题为《科学 范式兴衰》(Emergence and Decline of Scientific Paradigms)的论文,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政策都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认为,科学界的词汇多元化现象值得特别关注。
 

  对“范式”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规范用语。科学范式这一概念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科学史和哲学。对于科学范式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多重界定和说明。
 

  科学范式有一种趋势,即迅速兴起而缓慢衰落。这种不对称反映了要发展出真正独创的概念词汇非常困难。相比之下,一个概念更容易被修改进而逐渐被侵蚀。研究人员构建的模型模拟了概念的出现、传播,并对主体再次接受已经过时废弃的概念进行了限制,以反映这种不对称性。
 

  “新概念取代老概念会面临各种困难,我们的模型演示了新概念和这些困难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之间,兴趣的排列顺序起着主导作用。”伯恩霍德说。 目前已有几种舆论概念的形成模型。但在一些重要方面,新模型有更合理的限定,如允许概念无限变化,每种概念都有一个小概率可能被人们接纳,每种概念只能出 现一次,一个主体不能返回来再次接受他以前支持过的概念,同时新模型反映了科学家对新概念的不断探索。
 

  在该模型中,概念传播有两个可能的途径。第一,一个主体经由邻居接受某个新概念,并且许多其他主体已或多或少支持这种概念;第二,一个主体随机 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概念,能否被接受主要依赖于“革新率”。第一种途径代表了社会系统的合作效应,而第二种途径代表了革新程度。
 

  概念范式转换规律

  “我们设计的模型显示,由于社会压力的作用,社会合作会使新观念更加难以凝聚,”伯恩霍德说,“我们发现有一种‘胜者为王’(winner takes all)的动力,这是一种类似于时尚的动力,短期内引领了科学。”
 

  整体上,科学范式转换的方式很有规律,老的范式被腐蚀削弱,随后被新概念取代。一个具有主导科学范式的系统,会逐渐转变成一个拥有各种各样概念 的小团体系统,某些系统继续演进,最终再次生成一个主导范式。科学范式兴衰的动力取决于一个系统的革新率,革新率很高的系统能容纳更多噪声,取代过程中噪 声纷杂,出现许多新概念和主流范式竞争,也能容纳许多小区域内概念的兴衰替代。相比之下,革新率低的系统,噪声也低,主流范式能长期保持,直到出现大的事 件来取代它。而且不管什么范式概念,其转换方式相当一致。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小系统可能比大系统更有活力,大公司有时需要小型新创公司作为革新之源。”伯恩霍德指出,“我们的模型不涉及对错评价,它探 索了群体思想观念的传播效应。相比于多个小群体,群体思想制造了一个更大的系统却革新性更少。简言之,对于革新而言,听你自己的比听其他人的更好。”
 

  此外,这种研究科学范式转换的模型还能用来分析流行病的传播。伯恩霍德说,我们把“新”“旧”概念放到流行病学模型中,采用一个概念只能被接受 一次的“一去不返”机制,这与寄主的感染免疫非常相似:如果寄主过去曾经被某种特定病毒感染,他将不会被这种病毒感染两次。(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一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出版的《免疫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单克隆抗体,经实验模型验证,该抗体与干扰素结合使用,可有效对抗肺结核感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手段。
该研究小组由英国邓迪大学、伦敦国王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开发的这种单克隆抗体是一种A类免疫球蛋白(IgA),属于同质性抗体,可识别结核杆菌。它通过绑定结核杆菌细菌,触发人体免疫反应,从而防止该细菌生长蔓延。论文称,尽管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但这还是第一次研究表明,它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因结构不同可分为IgA、IgD、IgE、IgG和IgM五大类。研究人员认为,A类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特性使其更易对抗结核病菌。尽管实际临床应用之前还要进行许多研究,但这一发现使科学家距离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方法更近了一步。
肺结核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全球每年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疾病,英国2010年的肺结核病例数则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虽然由于多种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曾一度迅速减少,但随之而来,肺结核菌株的多重耐药性也越来越明显,研制出新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该种疾病显得极为迫切。(来源:科技日报 刘海英) 更多阅读 《免疫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家都知道吃盐太多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喝太多含糖饮料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同时具有这两种习惯的人患高血压风险更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国际同行在美国新一期《高血压》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英国和美国多个地方约2700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数据。结果显示,喝太多含糖饮料者的血压明显偏高。进一步分析显示,每天多喝一罐含糖可乐的人,其收缩压平均增加1.6毫米汞柱,舒张压增加0.8毫米汞柱。
研究人员分析说,含糖饮料会增加尿酸的含量,而尿酸会降低一氧化氮的含量,一氧化氮又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喝含糖饮料最终会引起血压上升。
参与研究的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埃利奥特指出,本次研究还显示,那些既吃很多盐,又常喝含糖饮料的人,高血压风险尤其突出。(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高血压》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和新加坡研究人员1日报告说,他们制造出能够观测50纳米大小物体的光学显微镜,这是迄今观测能力最强的光学显微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在普通白光照明下直接观测纳米级物体的光学显微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和新加坡同行当天在新一期《自然·通信》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由于光的衍射特性的限制,光学显微镜的观测极限通常约 为1微米。研究人员通过为光学显微镜添加一种特殊的“透明微米球透镜”,克服了上述障碍,使这一极限达到50纳米,观测能力提高了20倍。
 

  论文第一作者王增波博士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在普通白光照明下直接观测纳米级物体的光学显微镜,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据介绍,目前一般使用电子显微镜观测极其微小的物体,但它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观测细胞时,电子显微镜只能显示出细胞表面的状况,而不能用于观 测细胞内部结构。之前还有研究人员先为细胞染色,然后利用特制光学显微镜观测染色后的细胞内部结构,但这种方法对病毒无效,因为染料无法进入病毒内部。而 这种新型光学显微镜首次提供了在普通条件下观测细胞内部结构和病毒活动机理的手段。
 

  领导该项研究的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李琳说,这可能会为观测细胞和病毒的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有助于研发新的药物和疾病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还表示,利用类似方法可以进一步制造出观测能力更强的光学显微镜。从理论上说,这种基于“透明微米球透镜”的光学显微镜不存在观测极限。(记者 黄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NGC 2359中的宇宙泡泡
 

  NGC 2359又被称作“托尔头盔”,是位于大犬座的发射星云,离地球大约有15000光年的距离。据估计,这个星云的直径约有30光年。与之相较,整个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0000光年。  
 

  在这一宇宙结构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宇宙泡泡和宇宙弧线,但是对于它们的存在,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这项新的科学研究中,天文学家最终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专家表示,主要的原因在于一颗巨大的沃尔夫-拉叶星,它处于泡泡的中心,这一点在图像中可以得到证实。这类恒星含有许多宇宙流星,这些流星不仅 非常巨大而且亮度极高。沃尔夫-拉叶星(通常也被称WR恒星)是相对较老并用质量很大的天体。它们的质量约是太阳质量了20倍,或者更大,它们的主要特性 是其质量以非常高的速率流失。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机制是高速太阳风以每秒2000公里的速度将物质吹离恒星。沃尔夫-拉叶星的平均表面温度非常高,在25000到 50000K(K表示绝对温标)。据每日星系媒体报道,相较而言,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仅有5800K,但是日冕的温度更高,可达到数百万摄氏度。  
 

  这项新的科学研究显示,在NGC 2359星云及其它类似的星云中,由于太阳风从沃尔夫-拉叶星中吹出大量的宇宙物质,导致这些宇宙泡泡的产生。然而,该项研究数据同时显示NGC 2359内部运行的其它机制并不在其它类似的位置出现。根据研究,这些观测上的差异可以说明一个推断,那就是位于星云中的沃尔夫-拉叶星可能以超音速的速 度移动。
 

  这仅是一个推测,研究人员计划利用更高级的太空望远镜获取效果更好的全景观测,或许可以证实这颗恒星是否在移动,或者是保持不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多年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分析大脑在何时何地会活跃
 

  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如视听信号以物理、化学形式存在,而神经系统只能以神经脉冲的形式传递信息,因此必须把各种物理、化学信号转变为频 率、节奏、波长等神经脉冲来表示不同的信息,这一过程称为编码。就像人们调节收音机的频率,科学家目前已在利用一种脑皮层电流描记的方法,精确描记大脑活 动时的频率、波长等神经脉冲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得有关大脑意识的更多详情,帮助人们从一个全新角度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
 

  脑生理学的三种工具

  多年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分析大脑在何时何地会活跃。最近,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使用了脑皮层电流描记法,这是一种用临时放置于大脑皮层表面的电极阵列来监测大脑的技术。“分析大脑功能,通常集中于大脑的哪个部位、什么时候产生活跃。”医学院的埃里克·里奥萨德说,而分析大脑活动的频率、波 长为研究脑生理学提供了除脑电图(EEG)、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以外的第三种主要手段。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的改变,在大脑中定位某个功能区。脑电图则是将电极放在头皮上,许 多神经元同时放电就产生了脑电波,经脑电图机放大后记录在专门的纸上,得出一定波形、波幅、频率和位相的曲线即为脑电图。放电频率决定了大脑活跃频率或波 长,这是可以用赫兹或秒周期来计量的。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最大,用脑电图监控外伤或癫痫病人的意识,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对诊断脑肿瘤或损伤有一定 帮助,也可用来研究睡眠。
 

  相比于脑电图,脑皮层电流描记法能直接记录来自大脑皮层的脑波数据。在临床上,里奥萨德和其他神经外科医生用这种方法来鉴别抗癫痫药物作用源 区,绘制出这些区域以便通过外科手术清除病灶。得到病人允许后,他们将电极阵列放在癫痫病人颅骨以下的大脑皮层表面,监控大脑活动波谱,以找到抗癫痫药物 在大脑中的作用源区,与传统的脑电波监控手段相比,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要更加详细。
 

  精细解码脑电波

  利用电极阵列收集大脑活跃性频率的数据,可以获得更多重要的内部观察资料。里奥萨德既是神经外科教授,也是神经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教授。他 说:“EEG只能监控40赫兹及以下的频率,但是脑皮层电流描记让我们能对500赫兹以下频率的脑电波活动进行监控,从而能完整地研究大脑活动的生理机 制,得到更好的信号,并能更准确地定位信号的来源去向。”
 

  里奥萨德和同事通过电极阵列来观察外科麻醉后的意识减弱和恢复过程,研究结果发表在去年12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发现,每个频率都产生了不同的信息,这显示出不同的神经回路会如何随着意识的减弱而变化。
 

  在失去意识过程中,按某种顺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恢复意识的过程中以相反的顺序重复。某个频率区的活动性称为伽玛带,被认为是神经元与其附近神经元之间交流传输信息的表现,随着伽玛带频率的下降或回归,病人失去或恢复意识。
 

  “不管病人麻醉得有多深,某个大脑网络总是以很低的频率保持活跃性不变,”里奥萨德说,“大脑活跃性频率高低频之间有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也不会变,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某些记忆回路有关。”
 

  在另一篇发表于2月9日《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里奥萨德和同事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波长可以用来测定该区域在当时执行的功能。他们 将一个电极放在多个不同的脑区,包括语言中枢测量脑活性数据,集中分析这些数据显示,病人的许多信息可通过脑区中的活性高频带获得。比如:是否听到了一个 单词?是否准备说出一个他听到或看到的单词?是否正在说一个他听到或看到的单词?
 

  “一直以来,我们把大脑活动频率作为一个整体,用来研究一个现象,但我们发现这些频率并非毫无差别,而是非常多样。”里奥萨德说,“我们用脑皮 层电流描记法分析这些频率,可解码更多的体现大脑活动和认知意向的电流脉冲,因此可更多地从大脑无线电台中获得信息。”(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同源染色体基因表达活性不同的现象,称为基因印记。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与通常的印记基因表达规则不符的是,它从父母双方遗传下来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每个基因组都是成对出现: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多数情况下这两条基因都是活跃的,但对某些基因而言,其中一条被关闭了,基因仅能表达来自一方的同源基因,而另一方的不表达。
巴斯大学研究人员与加地夫大学神经系统科学与精神健康研究院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其异常之处在于,子代只在大脑中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却在身体其他部位表达来自母方的基因——好像父母双方的印记基因各自在不同部位有一种无意识的优先权:母亲的基因表达涉及胎儿成长、新陈代谢、脂肪储存,而父亲的基因表达调控着成人的社会行为。
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对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进行了行为研究。在一项强制遭遇测试中,研究人员将两组小鼠放置在一条狭窄管道的两端,并阻止它们转身,结果发现,Grb10基因在大脑中不活跃的小鼠通常会坚守原地,而其它小鼠则会倒退,并表现顺从。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更喜欢控制其它小鼠,与脑中父方Grb10基因活跃的小鼠相比,更有可能获得同伴礼貌的待遇,这在小鼠和其它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此外,这些小鼠还更有可能扯断同笼的表达等位基因小鼠的胡须。当母方Grb10等位基因表达沉默时,小鼠通常会变得又大又重。
巴斯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安德鲁·沃德说:“这是首次,我们证明了同一个基因根据其来自父母双方的不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好像是父母双方以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后代,一方致力于身体,而另一方致力于精神。”
研究证明,印记基因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Grb10与胚胎发育有关,而在后期生命中,它对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一种基因能影响大脑和肌肉两方面是令人吃惊的。今后我们将研究Grb10基因如何进化出这种双重功能。”(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同源染色体基因表达活性不同的现象,称为基因印记。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与通常的印记基因表达规则不符的是,它从父母双方遗传下来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每个基因组都是成对出现: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多数情况下这两条基因都是活跃的,但对某些基因而言,其中一条被关闭了,基因仅能表达来自一方的同源基因,而另一方的不表达。
巴斯大学研究人员与加地夫大学神经系统科学与精神健康研究院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其异常之处在于,子代只在大脑中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却在身体其他部位表达来自母方的基因——好像父母双方的印记基因各自在不同部位有一种无意识的优先权:母亲的基因表达涉及胎儿成长、新陈代谢、脂肪储存,而父亲的基因表达调控着成人的社会行为。
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对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进行了行为研究。在一项强制遭遇测试中,研究人员将两组小鼠放置在一条狭窄管道的两端,并阻止它们转身,结果发现,Grb10基因在大脑中不活跃的小鼠通常会坚守原地,而其它小鼠则会倒退,并表现顺从。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更喜欢控制其它小鼠,与脑中父方Grb10基因活跃的小鼠相比,更有可能获得同伴礼貌的待遇,这在小鼠和其它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此外,这些小鼠还更有可能扯断同笼的表达等位基因小鼠的胡须。当母方Grb10等位基因表达沉默时,小鼠通常会变得又大又重。
巴斯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安德鲁·沃德说:“这是首次,我们证明了同一个基因根据其来自父母双方的不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好像是父母双方以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后代,一方致力于身体,而另一方致力于精神。”
研究证明,印记基因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Grb10与胚胎发育有关,而在后期生命中,它对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一种基因能影响大脑和肌肉两方面是令人吃惊的。今后我们将研究Grb10基因如何进化出这种双重功能。”(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近几年,我国科技投入成倍增加,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没有成比例地增加。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我留学回国后在科研一线工作20多年,切身体会到,“他律”可能比“自律”更重要。
邓小平同志曾经总结,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坏的制度却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发展科技也是一样的道理,制度设计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科技资源的分配管理和科技评价体系,没有作深思熟虑的制度设计。
现在科技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大科研方向如何确定、谁来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科技经费如何分配、做得好不好如何判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尽可能完善的制度。建立科技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假设作决策的人在认识上有局限性甚至有私心,只有通过公正的制度使企图在设置课题、分配经费时照顾本单位或个人捞好处的行为难以得逞。过去我国很少召开制度设计的研讨会,今后应多讨论,集思广益,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决策程序。
在科研目标和项目的选择上,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制度。重大科技计划的启动,一般先由资深专家作战略研究,再由较年轻的执行专家和主管部门的处长、司长制定具体规划。
如能做到这三者结合,共同制定规划,选择做大事的团队,可能是较好的制度。专家的任期不能太长(国外一般不超过3年),而且要有严格的回避制度。高新技术领域课题立项评审,要多听取下游“用户”单位的意见,甚至可以是由潜在用户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应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
在科研经费的控制与管理方面,一些制度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符合国际惯例。863课题、973课题、各部委的开发性项目与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研究课题要求大不一样,但目前一律采用与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相同的课题负责制,使得作为法人单位的研究所几乎无法调控,很不利于集中力量做大事。
中科院经过10多年的知识创新工程改革,绝大多数研究所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吃皇粮的事业单位,都有了较强的选择科研目标和资源的调控能力。对于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预算拨款理应占到研究所总科研经费的60%以上,但现在有些研究所还不到20%,这一比例还不够用于所内人员开支。其实,科研工作是高智力活动,人员开支应该是科研的主要开销,国外的科研开支中50%—80%属于“间接费用”,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公共支撑。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改变观念,制定以人为本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科技评价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目前的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关注论文专利数量、获奖和排名等科研的“副产物”,而不是科研的真正影响。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评价“参数”,以便下一轮可以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对个人主持项目和第一作者文章数量等指标的考核,使科研人员更热衷于“各自为战”,而不愿意参与大项目的合作。院士、杰出青年、优秀博士论文数量与对单位的评价挂钩,使得这些评选活动变味。今后要以科研产出的实际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基础研究要看有没有原始性的重大发现,技术和工程类研究要看对产业和国家安全的实际影响。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采访整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评估细胞系潜能的新方法。
 
科学家对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与胚胎干细胞(ESC)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两种类型的细胞系之间的差异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日前,由美国科学家研制的一个基于iPSC系和ESC系的定量及具有功能描述能力的评分系统,为细胞系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Christoph Bock和同事对20个已经建立的人类ESC系以及12个iPSC系进行了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绘图,以及基于微阵列的基因图谱表达。就像预期的那样,不同ESC系的遗传和转录状态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且研究人员利用ESC数据计算出了一条“参考通路” ,从而作为对一个多能细胞系中的每个基因的预期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水平的一种测量方法。他们随后开始考虑iPSC与ESC到底有多类似。研究人员发现,许多iPSC系的基因表达和甲基化属于在ESC系中观测到的偏差,但总的来说,两种细胞系之间的差异多于每种细胞系之中的差异。
多能细胞系之间的差异具有功能上的意义吗?与之前的研究一样,Bock等人发现,在ESC或iPSC中,基因中的细胞系特定DNA甲基化差异,以及细胞特性的作用,能够改变细胞的分化潜能。
为了使之成为一个能够稳定评估新细胞系有效性的系统,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两步法。第一步,通过一种“差异计分卡”——记录基因的表达和DNA甲基化水平与参考面板进行比较时的异常值——对一个细胞系进行评估。第二步,对细胞系进行一种非定向的分化试验,并且细胞分化成多种细胞系的倾向也被加以计算。这些结果被用来与一个“世系计分卡”——已通过20种对照ESC系进行了校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指出,这一评分系统提供了细胞系质量和效用的信息,并且适合扩展到对大量细胞系的筛选工作。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细胞》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代表了用系统方法进行干细胞评估的一个进步,并且能够被用来评估产生iPSC的新方法,或者旨在下游应用的细胞的适合性。(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1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