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在2009年时曾有一颗小天体撞击木星,造成木星表面出现黑斑。现在,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颗撞击体应当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原先认为的彗星,其大小和泰坦尼克号相当。
天文学家们认为木星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清空了其引力范围内的各种“太阳系碎屑”。他们因此认为在2009年7月19日撞击木星的天体应当是一颗路过的彗星。不过,2010年对撞击点和撞击后产生的碎屑云团进行的后续研究却将证据指向了小行星。两份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均认为,此次撞击的肇事者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彗星。
在1月26日发布的一份申明中,保罗·柯达斯(Paul Chodas)说:“我们并未料到此次事件的肇事者会是一颗小行星,不过现在我们知道,撞击木星的有各种天体,”他是研究者之一,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对撞击点的研究
首先发现此次木星撞击事件的是澳大利亚的天文爱好者安东尼·威斯利(Anthony Wesley)。 之后大量地基和空间望远镜紧接着进行了后续观测。
柯达斯和其他研究者在《伊卡鲁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阐述了他们在撞击发生后一周内,使用数台不同的红外望远镜进行的观测,并观察这一撞击产生“疤痕”的演变过程。
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撞击使木星低层平流层温度上升了3~4摄氏度。研究人员解释说,这可能听上去并非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考虑到这一区域的巨大面积,这意味着巨大的能量。
当小行星冲入木星大气时,它在其中穿出了一条高热的气体和碎屑通道。然后,在大气深处某一点上,它爆炸了,释放出相当于50亿吨TNT当量的能量,这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军投掷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当量的25万倍。
这一剧烈的爆炸将大量气体和碎屑沿着通道再次抛射回木星大气上层,进入太空。随后,在木星引力作用下,这些物质缓慢下落,进入木星大气,将其加热,并产生大量悬浮颗粒物。
研究人员调动红外望远镜,使其指向撞击点,研究这些碎屑物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了碳氢化合物的信号,除此之外还有硅和硅酸盐,却没有找到一氧化碳的痕迹。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化学组分强烈证明撞击体必定是一颗小行星,而非彗星。
研究人员假定撞击体拥有石质小行星的典型密度:2.5克/立方厘米,这样计算出的撞击体直径大约是660~1650英尺(约合200~500米)。美国宇航局的官员表示,这样的尺寸使它的大小非常接近因撞击冰山而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海轮。相比之下,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长度为882英尺(268.8米),最宽处92英尺(28米),高度175英尺(53.34米)。
并非总是彗星
在这之前,撞击木星的事件是发生于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除此之外,在2010年的6月至8月间,业余爱好者们也报告过在木星上发现火球的情况,这可能也是一次撞击事件。
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的研究显示,此次2009年发生的撞击产生的碎屑相比1994年的撞击事件更重,或密度更高。这同样支持了两次撞击是由不同性质天体导致的说法。
不过,这样一个结果还是让人感到意外。在2009年的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天文学家们一般认为有可能撞击木星的仅有彗星,因为这种天体拥有不稳定的轨道,容易受到大型天体的引力摄动偏离轨道,从而走上和木星撞击的不归路。
而一般也认为木星应当已经清空了其引力范围内的大多数其他天体,其中就包括小行星。不过有模型研究显示有一颗小行星的轨道不稳定,在未来某一时刻有可能会和木星相撞。这也证明了小行星撞击木星的事件并非不可能发生。
来自JPL的论文合作者格林·奥顿(Glenn Orton)说:“这一撞击事件本身,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撞击体是小行星而非彗星这样一个事实显示,外太阳系是一个极度复杂、狂暴而不断运动中的区域。那里有着无数的惊喜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外太阳系还有太多的谜需要去解开。”(晨风)
利用意念操控汽车的“神话”有望实现(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17日宣布,研究人员已将人脑思考时产生的脑电图转换为计算机指令,在试验场成功实现利用驾车者意念操控汽车的“神话”。
按研究人员说法,一套人机对话系统充当了意念和指令之间的转换平台。它能让车载电脑读取驾车者头戴传感器测量出的人脑生物电波数据,并将其转译成“向左”、“向右”、“加速”、“刹车”等驾驶指令。
柏林自由大学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研究人员首先在实验室内让驾车者戴上装有16个传感器的头盔,并让他用意念发出上述4种驾驶指令。在此过程中,通过分析、甄别驾车者思考不同指令时产生的脑电图,电脑系统“读懂”驾车者意念。
而后,研究人员在已经废弃的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内用一辆装备有摄影机、雷达和激光传感器等环境监测设备的汽车实地测试新技术,试验获得成功。
美中不足的是,电脑系统对驾车者意念的“解读”略慢,从驾车者产生意念到电脑系统发出指令控制汽车之间存在时滞。另外,这套人机对话系统无法甄别驾车者产生的是真实意念还是“杂念”。
研究人员强调,意念导航汽车现处于概念演示阶段,尚无法投入实际运用。但作为一项远景项目,意念控制与自动驾驶相结合具有不小的实用潜力。
中新社马尼拉2月18日电 (记者 张明)菲律宾北部旅游胜地、有“夏都”之称的碧瑶市18日凌晨发生里氏5级地震,菲国地震专家警告会有余震发生。
碧瑶市距菲首都马尼拉约300公里,位于本格特省境内,因全境都位于1000至2000米高的山脉之上,天气清凉,是菲律宾人的避暑胜地,因此被称为菲律宾的“夏都”。菲律宾火山和地震研究所当天上午称,这次地震震中位于本格特省特立尼达镇西北9公里,并判定是一次浅层地震,并预计此次地震不会造成破坏。
菲火山和地震研究所称,碧瑶市区地震强度为4级。当地GMA电视台报道说,4级地震属“中等强度”,户内外的人通常都会有震感。
据菲ABS-CBN电视台报道,菲火山和地震研究所预计还会有余震发生。碧瑶市已有3所学校因此次地震而宣布停课,但当地减灾管理委员会称,官方并未建议学校采取停课措施。
一家名为“dzMM”的电台报道说,地震发生后,一些碧瑶市的居民一度陷入“恐慌”,因为仅17日一天,碧瑶市及周边地区就发生了3场震级分别为3.3级、3.1级和3.0级的地震。
ABS-CBN电视台称,1990年7月16日,碧瑶市曾经发生7.8级大地震,当时造成1200人死亡,2700人受伤。
另据菲火山和地震研究所消息,菲律宾南部棉南老岛苏里高市西南43公里处18日凌晨5时42分发生里氏3.6级地震,预计不会造成破坏。
球有四季的时代可能要终结了
最近几年,地球上发生暴雨、洪水、严寒以及热浪等极端天气的情况越来越多。据《图片报》2月16日报道,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地球上的四季交替正在发生混乱。
乐施会的一项研究称,地球有四季的时代可能要终结了。全世界的农民都在抱怨,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四季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春季 和秋季有可能消失,而夏季和冬季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农民们将会感到困惑,何时才是播种的最好时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饥饿、灾难和疾病将会越来越常见。
乐施会引用一位海地农民的话称:“我们这里已经没有雨季,取而代之的是飓风季节。只要我们看到天上有几片云彩,就赶紧收拾自己的东西,并把他们放到安全的地方。”
通过对欧洲的500多种植物的开花和凋谢时间的研究。人们发现:春季比以往来得更早了,比如在德国,石蒜科雪花的开花时间比之前早了整整两个星期;夏季变得更长,比30年前早7天到来;秋季被推后,橡树叶子枯黄的时间比1951年晚了12天。
气候变化将导致生态系统发生混乱,比如昆虫的幼虫爬出地面时,为它们提供食物的植物还没有长成,昆虫将被饿死,而鸟类也失去了它们的食物来源。(朱艳)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确定
昨日记者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经过中俄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时间。经过两国协调,如果没有突发情况,最终发射时间将定于11月上旬。
该人士介绍,“萤火一号”将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随俄罗斯的卫星升空,后因故推迟发射。据了解,11月份的发射,“萤火一号”将由俄方运载火箭发射,并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
在轨运行期间,“萤火一号”将展开对火星空间环境、太阳风与火星磁场关系等领域的探测工作。
此外,两国的探测器还将联合对火星大气层进行透视,绘制大气层中水汽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以外,中国自主探测火星的行动已经开始,相关项目今年即有可能立项成功。
□新闻链接“萤火一号”能用两年
“萤火一号”的个头儿小,只有110公斤,算得上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的“轻骑兵”,它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将携带照相机、磁强计等八件武器。它的使用寿命为两年。
“萤火一号”的两侧共有6块太阳能帆板。如此小巧玲珑的身体上却长出三对大“翅膀”,只因火星上太阳光照强度只有地球的一半左右,帆板要够大才能给机器提供充足的能量。 据《法制晚报》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海南岛黎族居民DNA样本研究发现,人类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已经移居海南岛。
据了解,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伴随冰盖体积的增长,海平面下降。这种情况在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中发生逆转,即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在大陆沿海以及海岛地区,海平面的升降造成了海陆变迁,这一过程很可能对这些地区内史前人类的迁徙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海南岛与大陆的连接与分离就是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过程的例证之一。
负责这一科研项目的彭旻晟、贺军栋、刘海昕三位科研人员表示,为了探讨这次事件是否在当今海南岛人群的遗传结构中留有相关印记,在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他们对来自3个群体的共计285份黎族居民DN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合之前发表的数据,结果显示海南岛人群与广西人群的遗传关系较为密切;来自大陆的近期移民对海南岛人群有着较大贡献。而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人类早期移居海南岛的候选标记全序列测定的系统地理学分析表明早期移民发生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
科研人员认为,这个时间范围内,海南岛与大陆处于连接状态,因此提供了人类移居海南岛的有利条件。同时,近期在海南岛的考古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旧石器遗迹,时间推测在晚更新世,也对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杨洋 张刚强)
本报讯(记者 李莎莎) 上午记者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经过中俄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份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时间。经过两国协调,如果没有突发情况,最终发射时间将定于11月上旬。
该人士介绍,11月上旬,“萤火一号” 将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据悉,因为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所以作为我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取其谐音,便被命名为“萤火一号”。
“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随俄罗斯的卫星升空,后因故该发射计划推迟。据了解,11月份的发射,“萤火一号”将由俄方运载火箭发射,并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
在轨运行期间,“萤火一号”将展开对火星空间环境、太阳风与火星磁场关系等领域的探测工作。此外,两国的探测器还将联合对火星大气层进行透视,绘制大气层中水汽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以外,中国自主探测火星的行动已经开始,相关项目今年即有可能立项成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核心专家叶培建认为,如果火星探测项目被国家尽快立项,最佳的发射时间应该在2013年,此时火星和地球距离最合适。
●卫星解读
“萤火一号”能用两年
“萤火一号”的个头儿小,只有110公斤,算得上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的“轻骑兵”,它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将携带照相机、磁强计等八件武器。它的使用寿命为两年。
“萤火一号”的两侧共有6块太阳能帆板。如此小巧玲珑的身体上却长出三对大“翅膀”,只因火星上太阳光照强度只有地球的一半左右,帆板要够大才能给机器提供充足的能量。
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生命”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类已知的“高等生命”从什么时期开始演化?中国的科学家的最新发现给出了答案。17日,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古生物学家认为,在现今生物圈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肉眼可见的生命,几乎都是多细胞宏体生物,也就是常说的“高等生命”。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
但是学术界一直认为地球没有早于5.8亿年前的“高等生命”。而袁训来带领的课题组成员在安徽休宁县蓝田镇找到了6亿年以后在海洋50-200水下存在过的“高等生命”证据。这一发现,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进了近4000万年。
蓝田镇位于北纬30°附近,紧邻世界自然风景名胜地黄山。中国科学家在此发现了距今6亿年前的休宁“蓝田植物群”。“蓝田植物群”展现了6亿年前震旦纪时代地球上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大规模出现前夕的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向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7日出刊的《自然》杂志,刊出了袁训来等5位研究员撰写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这项研究为高等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对于中国科学家的此次重大发现,国际早期生命研究专家、加拿大女王大学格·纳波尼教授(Prof. Guy Narbonne)专门撰写了题为“生物此刻已然变大”(When Life Got Big)的评论文章。他指出“蓝田生物群为早期复杂宏体生命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它们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
袁训来此间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此发现仅仅是个开始。只是将这些不为人知的生物群展示出来。“为什么这些迄今最古老的‘高等生命’要生存在安静的水体中?他们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许多未解之迷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一一解开”。 (记者 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