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发现一类特殊海藻。这类海藻可释放某种天然物质,以化学方法抵御菌类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抗疟药物。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在全球致死逾百万人。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逐渐产生抗药性,新型抗虐药物研发提上日程。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国际科学研讨会上说,在研究人员从斐济近海收集的800种海藻中,有一类海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类海藻“看似特别擅长抵御菌类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海藻有“浅色斑点”,“斑点”成分中含有特定分子,这些分子可及时“封锁”菌类入侵的通道,防止海藻染病。
“与人类不同,海藻不会作出免疫反应,但其组织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保护它们,”乔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莉亚·库巴内克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化学过程应用在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中,为人类造福。”
“治疗肆虐全球的疟疾,现在仅剩几种有效药物,”库巴内克说,“希望这些分子可成为研发新药的来源。”
不过,从分子发现到药物研发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分子能否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眼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阶段打算先在实验鼠身上试验。
研究者新近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正影响北美地区枯草热发病情况,枯草热流行季节的时长随纬度增加而延长。
枯草热又称花粉热,是一种因吸入外界花粉抗原而引起的夏季过敏性疾病。近几十年来,枯草热在欧美等地区流行。研究者认为,体质的特异反应性、环境污染、花粉量增加和气候变暖是枯草热流行的主要原因。
美联社援引定于2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文章内容报道,1995年至2009年期间,北美北部地区枯草热流行季时长出现戏剧性延长现象,纬度越高,流行季延长的天数越多。
统计数据显示,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和马尼托巴省温尼伯两座城市2009年枯草热流行时间比1995年多27天;而在纬度较低的美国北达科他州法戈和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这一数字为16天。
在纬度更低的阿肯色州罗杰斯和得克萨斯州乔治敦这两座城市,研究者发现流行季非但没有延长,反而有所缩短。
“就整体而言,这些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在纬度高于(北纬)44度的地区,枯草热流行季有不同程度延长,延长时间从13天到27天不等,”文章说。
研究者认为,枯草热流行季时长所发生变化进一步证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的观点:越靠近北极,气候变暖越剧烈。
按法新社说法,大约30%美国人都曾患枯草热,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哮喘等。
2月21日到22日,以海岛、海岸带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908专项成果第三次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主办,3位调查研究负责人作了特邀报告。报告提到,根据908专项的中期调查结果,有806个以前纳入统计的海岛,已经不再被算做海岛。
据第二海洋研究所夏小明研究员介绍,根据目前调查成果,这些“前海岛”中,700余个是因为与陆地或其他岛屿合并,不再列入统计;有66个是因为开采石料被炸掉;另外自然消失的岛屿有30个。岛屿减少的速度在2000年后变快,主要是因为经济开发。
“在造坝或者填海的过程中,临近大陆的岛屿,或者临近大岛的小岛屿,很多是作为基点来使用。”夏小明说,“还有少数岛屿,在爆破采石后,最终低于海平面了。”根据联合国对岛屿的定义,只有在高潮时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才算做岛屿。
被问到岛屿数量减少是好是坏时,夏小明认为,岛屿合并在沿海经济开发中有其合理性,但不赞同为了采石而把岛屿炸平。
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围填海的兴起以及港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海岸带自然岸线逐年减少,人工岸线不断增加。同时,如港口建设、油气开发、水产养殖、滨海旅游等都成为海岸带利用的方向,海岸带已处于三度空间的立体化开发状态。此外,海岸带侵蚀在我国大陆沿海各地区均存在,砂质海岸的侵蚀灾害远较粉砂淤泥质海岸严重,但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速率远大于砂质海岸。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我国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无序、粗放式开发,以及由人类开发活动(围填海、挖沙、炸岛)导致海岛消失等问题,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
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工作于2005年全面展开,采用了多学科综合调查手段,特别是全面采用了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首次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国际先进的航空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海岛海岸带的位置、海岛类型、岸线长度与潮间带的类型、面积、分布和特征等基础数据,系统掌握我国海岛海岸带环境资源的现状和潜力。
据国家海洋局介绍,迄今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已全面完成,掌握了我国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实现了我国海岛海岸带数据的全面更新,尤其是采用统一基准年限开展的全国性海岸线修测成果,通过了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批复。908专项还取得了大量阶段性成果,编辑出版了一系列遥感影像图集,并将出版《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岛海岸带》;而近期即将公布的《中国海岛名录》,是迄今为止我国调查资料最新、范围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海岛“家谱”,将为海岛法的贯彻与落实以及正在开展的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奠定基础。(高博)
汗血宝马(资料图)
新华社电(记者冯国)“丝路皇帝”汉武帝与汗血宝马的故事早已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传奇,如今考古学家在其陵园——茂陵的两个陪葬坑中发掘出80具成年马骨,给人们了解其时的“汗血宝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资料。
参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武站说,在陪葬坑发现一个具有20个洞室的巨大坑体,其四壁向下内收,坑体东西两壁下部各开挖10个窑洞,其中每个窑洞内放置着两具马骨,大多数的窑洞内放置着1件陶俑,表明陪葬马的身份之尊贵,让人不禁想到其身份很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西域地区(今中亚)的“汗血宝马”。
杨武站说,动物考古学家已对马骨进行鉴定,它们都是成年雄性个体,下一步将进行实验室DNA测验,囿于缺少历史上“汗血宝马”资料,结果如何尚难以确定。
由于量子点(Quantum Dots)发光波长范围极窄,颜色非常纯粹,还可实现精细调节,所以量子点显示器画面比液晶画面更加清新明亮。韩国多家研究院最近联合造出了第一个“大屏幕”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器,为开发下一代电视机、手机、数字相机和便携式游戏机等带来全新视野。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光子学》上。
量子点是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纳米晶体,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晶体中的颗粒直径不足10纳米。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当受到电或光刺激时就会发光,产生亮光和纯色,发出的光线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所决定。
过去10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量子点显示器。所谓“大屏幕”只有4英寸(约10厘米),但生成的场致发光图像的分辨率可达320×240像素。由于增大显示屏会降低画面质量,过去是把量子点喷在基底材料表面作涂层,类似于喷墨打印。这种技术要把量子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会污染显示器,降低色彩亮度和能效。
为克服这一缺点,研究人员找到一种压印的方法,用有图案的硅片造出一种“墨水印章”,然后用“印章”来选取大小合适的量子点,不需要溶剂,就可将它们压在薄膜基片上,平均每平方厘米约分布3万亿个量子点。研究人员说,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考虑很多细节,比如为了实现100%的转印,需要改变“印章”的速度和压力。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显示器密度和量子一致性都更高,能产生更明亮的画面,能效也比以前更高。研究人员指出,新技术印制量子点显示器是在柔软薄膜上,在可卷曲便携式显示器、柔软发光设备、光电设备等领域该技术都会有广泛应用。(常丽君)
本报讯(记者巩峥)一座清代郡王园寝日前在怀柔区桥梓镇被发掘出来。经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到现场勘察认定,该处园寝属于清初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
桥梓镇峪口村村民日前在该村东北侧发现一座古墓葬,该墓葬墓门已经暴露,为确保文物安全,文物部门决定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专家鉴定,此处墓葬系清初被封为世袭罔替王爵(俗称铁帽子王)之一的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的园寝。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六日,乾隆五十九年(1784)十二月十二日薨逝。
该墓葬北倚军都山山麓,东南距怀柔区桥梓镇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西南距峪口村约500米,南距怀九河约600米。墓葬处是一片高出地面的台地,台地上及周围是一片果园。墓葬宝顶已不存,东、西、北侧尚存围墙基础,墓门已露出,南侧65米处残存神桥基础,地面上已不见其他附属设施。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210度。系用砖、石条、三合土混合砌筑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地宫等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24.50米,宽8.40到3.30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地表深9.11米。
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墓道竖穴土坑斜坡式,平面呈长方形,内用三合土夯平,致密坚硬。墓门位于墓道北侧、甬道南侧,共分两道。劵门用汉白玉石条砌筑而成,拱券两侧浮雕缠枝花卉,最顶部劵石浮雕龙纹。墓门分左右两扇,各浮雕一狮首衔环辅首。甬道位于地宫南侧,均用青石条砌成。地宫位于墓葬北端,棺床位于地宫北部,用汉白玉石条砌成,棺床中部两侧各有圆形金井一个。因被破坏严重,地宫内未见人骨,仅发现棺木残块、衣服碎片1块和铜钱4枚。
据调查,该墓葬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盗挖。“文革”期间,宝顶被拆除,地宫城砖大部分被起走,石门被压倒。自此,园寝掩埋于荒草乱树之间被人渐渐遗忘。专家称,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但明确了园寝的形制和规模,还对研究清代园寝制度和形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地球内核每1百万年增加1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3日消息,地球内核旋转速度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测算出来,但是那时的数据并不精准。科学家日前最新研究首次精确计算出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慢于此前的预计速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此前科学家评估地球内核每年旋转速度增加1度,但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这项统计并不精确。研究显示地球内核旋转速度比此前估计得更慢,大约每100万年才增加1度。这项研究已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地球内核增长非常缓慢,新增物质来源于液体外层内核固化在内核表面的物质,在这一时期内,东西半球旋转速度的差异不可能存在于内核结构。该研究小组负责人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劳伦•瓦斯泽克说:“由于东西半球旋转速度的差异不会出现在内核结构,因此地球内核较快的旋转速度不与观测数据相符, 此前的理论存在较大的错误。然而,我们从半球结构的进化史中获得旋转速率,因而这项研究首次证实半球和地球内核旋转存在兼容协调共性。”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对比了震波穿过地球内核(地下5200公里)和从地球内核反射的传播时间,两种传播时间的差异证实了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之后他们将东半球和西半球内核旋转速度的差异进行了协调统一。
首先,他们观测到东西半球在旋转速度上存在差别,之后在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上发现在深度上持续向东进行偏移。由于地球内核随时间推迟逐渐增长,因而内核中心区域相对年代更久远,两个半球之间分界线的改变将引起随内核旋转而进行变化。依据两个半球分界线的变化和内核增长速率,可计算出内核的旋转速度。
虽然地球内核位于地下5200公里以下,但其产生的效应对于地球表面尤为重要。特别是伴随着地球内核增长,液体内核向外层传送对流凝固期间会释放热量,这种对流传送过程将产生地球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一旦没有地球磁场,地球将无法抵御太阳的辐射,生命会无法生存。这项研究是首次观测证实地球内核具有缓慢的旋转速度。这将用于模拟地球液体内核对流传送模型研究,使我们更好地洞悉地球磁场的进化。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3日消息,夫妻间的争吵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两人内部的问题造成的。然而,科学家日前发现,孩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对日后夫妻间的争吵有着巨大的影响。
据国外媒体报道,和爱人吵架后,你会选择无休止的继续争吵还是开心的忘记烦恼结束争吵,这主要取决于你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情况。另外,妻子生活中悉心照顾的回忆也会对你造成一定的影响。
孩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对日后夫妻间的争吵有着巨大的影响
美国明尼苏达(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大学的科学家开始了一项研究。他们挑选了一些1970年6月出生的婴儿,并记录这些孩子从婴儿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科学家们从中发现,那些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孩子能快速的从争吵中冷静下来。该项研究刊登在了最新的《心理科学报告》(Psychological Science reports)杂志上。
研究还表明,如果在很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助他们调整负面情绪,那么在他们成家后在与爱人的争吵中,能有很强的负面情绪调节能力。不过,并非只能在小时候学习这种能力。一些小时候与父母关系并不好的年轻人,也能从情感坚定的伴侣身上学到这种控制情绪的方式。
据研究员杰西卡(Jessica Salvatore)介绍,那些小时候与父母关系糟糕的年轻人,仅能和那些能从争吵中快速冷静下来的伴侣走到一起。很显然在夫妻吵架中,只要有一方能从冲突中冷静下来,就能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研究证实情感坚定的伴侣能减轻对方小时候经历的负面影响。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夫妻间发生激烈争吵时,一些人会选择用交谈的方式来缓和他们的争吵,而令一些人则会坚持已见,并且不会让步,这让争吵更加激化。
另一项研究显示,女性要比男性更懂得体谅对方,并且女性具备很强的稳定他人情绪的能力。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