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只要用手机紧贴着耳朵打电话50分钟,大脑中最靠近手机天线的部位脑细胞的活动会出现变化。
美国国家卫生院的研究人员指出,此项研究尚无法断定手机辐射会导致脑癌。
卫生院的医生沃尔高说:“我们发现,最接近天线的脑部葡萄糖代谢(脑活动征兆)增加。”
此项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脑部对无线电话产生的电磁场的反应。沃尔高说,脑部对此微弱的电磁场有反应,让她觉得惊讶。但她说,研究并未能让他们了解,使用手机会否引发癌症。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手机面世以来,全球在使用的手机已达约50亿部。
有些研究显示,使用手机会提高使用者患脑癌的风险,但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调查并未得出这样的结论。
据美国国家卫生院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所发表的报告,他们在2009年的一整年里,研究了47人在手机开着与关上时脑部的不同反应。研究员先把手机放在研究对象的左耳与右耳,进行两次阳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scan),第一次扫描时,右耳的手机开着50分钟,但音量为静音状态;第二次扫描进行时,两台手机都关机。
研究报告说,手机开着时,最接近手机天线的脑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增加了7%;手机关着的一边,没有此现象。葡萄糖代谢增加,是脑细胞在活动的征兆。
报告说:“研究结果显示,人脑对手机的射频电磁场(radiofrequency-modulated electromagnetic field,简称RF-EMF),产生反应。”但报告指出,手机电磁场对脑部有何影响,会否造成“长期有害的后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确定。
报告说,就手机使用与脑癌诱发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来源:中新网) 更多阅读 JAMA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项国际研究发现,常用的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可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对付某些细菌感染,如在治疗类鼻疽时,可将死亡率降低约一半。
英国剑桥大学2月23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同行调查了泰国东北部1160名类鼻疽患者的情况,其中许多人还患有糖尿病,并服用了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服用了格列本脲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8%,而未服用格列本脲的类鼻疽患者的死亡率约为50%。
类鼻疽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的疾病,由类鼻疽菌引起,其症状包括败血症和肺炎等,死亡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往往更容易感染类鼻疽,但与其他患者相比死亡率却偏低。
本次研究揭示了这背后的原因,即糖尿病患者常服用的药物格列本脲具有抗菌功效。研究人员认为,格列本脲并不具有直接的抗菌效果,而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菌功效,这意味着它对其他一些细菌可能也有类似功效。
剑桥大学的沙伦·皮科克教授表示,非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格列本脲,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探清这背后的机理,并在其基础上研发对所有人都安全的抗菌药物。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临床传染病》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Jonathan Schooler的文章,文中就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递减效应现象以及如何改善科学研究过程进行了讨论。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很多已发表的科学成果都存在一种现象:其有效性似乎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心灵学(Parapsychology)称之为递减效应(Decline Effect),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效应属于对夸大的初始研究结果的一种自我修正,但我们无法通过获得那些“负面的研究结果”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因为它们没被公开。
我觉得,应该为所有的研究发现建立一个可开放获取的储存库,科学家们可把实验开始前的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以及实验完毕的研究结果(无论好坏)均记录入库。这样的数据库可为我们揭示发表的结果是如何与更多未发表的研究相符合,也可有助回答有关递减效应的问题。
该数据库有助我们克服目前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点,并确认递减效应是否影响科学家设计实验、撰写相应论文以及期刊的发表决定等。
出版偏见(Publication bias)对递减效应也存在一定影响:研究者也许只能公布具有重大效果的的那些初始研究,而后续研究的效果变小也存在更多可能。
总之,要想区分真正的研究结果和未经证实的错误结论,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将那些未公开的研究记录下来。(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经常参加社交活动有助于人在年老时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54名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得出了上述结论。
在研究开始时,被调查对象生活都能完全自理。研究期间,他们每年接受体检和智力测试,并提供平时参加社交活动的信息,如外出就餐、参加志愿者活动、与社区其他人士交往等。目前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82岁。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更容易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与较少参与社交的人相比,社交活跃的老人在进食、洗澡、穿衣或上厕所等事务方面保持自理能力的几率要高出一倍;在打电话、做饭以及自行吃药等日常活动方面保持自理能力的几率则高出50%。
研究人员说,社交活动可增强神经系统和骨骼功能,从而起到防止体能衰退的作用,这可能是防止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老年学期刊:医疗科学》杂志的网络版上。(来源:新华社 高原) 更多阅读 《老年学期刊:医疗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音乐天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当地媒体2月23日报道说,芬兰研究人员选择来自31个芬兰家族的400名音乐家、业余爱好者和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觉构建能力测试、西肖尔音高分辨和时间辨别测试等评估受试者的音乐才能。此外,研究人员还采集了12岁以上受试者的血样。
结果发现,在芬兰音乐世家的音乐才能中,约有50%可解释为基因因素。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揭示音乐天赋的遗传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加拿大研究人员综合30年内数十项研究结果后认为,适量饮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患心脏病风险低,但过量饮酒不利健康。
防疾病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威廉·加利率领研究团队回顾1980年至2009年84个以饮酒与心脏病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比较饮酒者与不饮酒者患心脏病、中风以及因这两种疾病死亡的比率。
研究发现,适量饮酒与患心血管病几率以及因病死亡几率低存在关联。
同一所大学教授苏珊·布赖恩率领另外一个研究团队回顾这一时期63项研究,调查饮酒与胆固醇、脂肪细胞、血管状况等心脏病相关指标关系,同时研究不同种类酒是否对健康影响不同。
布赖恩团队研究后得出结论,适量饮酒可显著增加体内“好”胆固醇含量,有效预防心脏病。适量指女性每天摄入最多15克酒精,男性每天摄入最多30克酒精。
布赖恩团队说,适量饮酒对健康的好处来自酒精本身,与喝哪一种酒无关。
需适量
两个研究团队分别撰写报告,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网站。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并非新发现。但是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更全面、更新。
尽管酒可能促进健康,但过量饮用会适得其反。
前英国医学院院长伊恩·吉尔摩等医学专家说,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3万人死于肝病,大部分与酗酒相关,1986年以来肝病致死率显著上升。
吉尔摩说,如果英国能切实改变“酗酒文化”,今后20年肝病致死人数可减少2.2万人。如果任由这种“文化”发展,死于这种疾病人数可能增加8900人。
可替代
卡尔加里大学教授加利认为,酒精与心脏病间关联已无需讨论,眼下只需要考虑如何把这个结论“应用到临床”,怎样告诉公众,适量摄入酒精总体而言对健康有好处。
英国心脏基金会高级护士凯茜·罗斯认为,公众不必因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改变饮食习惯。
“如果你本来滴酒不沾,用不着转而饮酒。经常运动,注意饮食均衡可以起到同样作用,”她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
罗斯提醒,过量饮酒对心脏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反而会导致高血压、中风、癌症,损害心脏。(来源:新华网 欧飒) 更多阅读 BMJ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猩猩中倾向滥交的种类一般具有较大的睾丸,而此次的研究最终证实它们也确实能产生更多的精子。这一份研究已经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
研究人员原先认为黑猩猩之所以拥有较大的睾丸,可能是因为数只雄性黑猩猩之间需要互相竞争,以便赢得雌性黑猩猩的芳心。因此它们必须产生更多的精子,以便赢得竞争。
此次,研究人员对生活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进行了研究。他们设法获取了不同种类猩猩的睾丸组织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注意到产生精子的睾丸组织,大猩猩的要比猩猩的和黑猩猩的薄很多。黑猩猩睾丸产生的精子数量超过猩猩的14倍,而比大猩猩,这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则要多出更多。“我们的数据显示,黑猩猩一般可以产生比大猩猩多200倍的精子,”研究人员花本秀子解释说。对于这三种猩猩种类,研究人员目前已经确认,其睾丸的大小和其产生精子的数量成正比。
研究人员同时还宣称此次的发现支持这样一种理论,即认为产精能力直接关系到求偶竞争以及交配竞争中的地位和成败。
之前的研究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行一夫多妻制的猩猩种类,如大猩猩,睾丸较小,因为它们一只雄性猩猩统治整个族群,首领独享与所有母猩猩的交配权。而在相对滥交的种类,如黑猩猩中,雄性个体之间将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数只雄性黑猩猩将为博取一只雌性的交配权而相互竞争。这种争竞机制被认为正是驱动产精能力加强和睾丸变得更大的动因,也因此能产生更多的精子。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猩猩的产精能力是很难进行精确测量的。“通常,你要想获取合适的样本非常困难,即使它们生活在动物园中也是一样。”花本秀子女士说。“因此,只能用睾丸重量或者睾丸/身体重量比来作为产精能力的指标。”
在此之前,目视观察已经证实,相对自身体积,黑猩猩拥有比其他种类猩猩更大的睾丸,但不清楚这是否意味着它们能因此产生更多的精子。而这次的研究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来源:新浪科技 晨风) 更多阅读 《美国灵长类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 大雪中,前者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之前的阿拉斯加 美丽的黑白北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拍摄的北极照片,不仅仅对绘制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图有帮助,也捕捉了那一时期北极的壮丽景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电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音乐天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当地媒体23日报道说,芬兰研究人员选择来自31个芬兰家族的400名音乐家、业余爱好者和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觉构建能力测试、西肖尔音高分辨和时间辨别测试等评估受试者的音乐才能。此外,研究人员还采集了12岁以上受试者的血样。

  结果发现,在芬兰音乐世家的音乐才能中,约有50%可解释为基因因素。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揭示音乐天赋的遗传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4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