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科学家20日表示,有证据显示口交确与癌症有关,有必要投入更多相关研究,检视人类乳突病毒(HPV)何以成为白种男性口腔癌上升的主因。

  在美国,HPV感染现已超越抽烟,成为口腔癌元凶。但在全球其它国家,香烟仍是引发口腔癌的主因。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吉力森表示,研究人员发现,美国从1974到2007年间,口腔癌病例暴增225%,且患者多为白种男性。

  吉力森说:“当把口腔感染病患与未感染的人做比较,最大的单一原因是口交伴侣人数。”吉力森从事HPV和癌症相关研究已长达15年。

  吉力森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上告诉记者:“口交伴侣人数增加,风险也随之升高。”

  她说,先前研究已发现,一生有6位以上口交伴侣的人,头颈部HPV相关癌症的风险是口交伴侣少于6人的8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无论你是“右派”还是“左撇子”,鹦鹉或许都能够告诉你,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一只手胜过另一只手。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了来自16个品种的322只鹦鹉尝试用爪子攫取一个物体——一件玩具或一块食物——的过程(如上图)。由于鸟类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因此它们不能像人类一样直视前方;相反,鸟类不得不将头部转向一侧。然而像人类一样,鹦鹉个体表现出了对一只爪子的强烈偏爱:研究人员注意到,一只“左撇子”鹦鹉会将头转向右侧,从而赋予左眼更佳的视野。它随后会用“左脚”抓住物体,这大概因为用左眼跟踪这只爪子会更为容易。如果早期动物的眼睛像鸟类一样位于头部的两侧,那么它们使用一侧眼睛来抓住物体的需要或许导致了使用右手或左手习惯的进化,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生物学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22位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类止痛药,该药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可静脉注射。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扫描仪当中,并在腿部连接一种能引发疼痛的刺激装置。他们会在输液给药的同时对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内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对志愿者的疼痛刺激强度保持恒定不变,但只在第二阶段才开始给药。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应不会有任何预期。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而实际上药物的剂量仍然没有变化。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项研究表明,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检测,或可排除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客观地衡量出药物的真实效果。

  特雷西说:“目前在对新药进行临床实验时往往会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来测试药物的作用能否超过安慰剂的作用。我们应该控制人们的预期对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如若不能,最起码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任何来自患者的消极预期,以确保药物的真实疗效不被掩盖。”(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天文学家指出,地面望远镜能够观测到旋转黑洞扭曲时空的迹象

  日前,一支国际国际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小组发现旋转黑洞残留着途经放射物的痕迹,并指出使用当代最敏感的射电望远镜应当能探测到。通过观测这些天文特征,将揭示银河系的进化,并更深入地测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像黑洞这样的超大质量天体将扭曲时空,使任何途经光线通道被扭曲,这种效应叫做“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同时,该理论还预测当一个黑洞旋转时,它将拖拽其周围的时空,形成一个包含光子等几乎所有的天体对象的漩涡,跟随黑洞旋转。

  天文学家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还证实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许多旋转星系的内核,然而该证据是间接性的。例如:银河系黑洞的旋转被认为是由星系内恒星分布 速度形成的,但这种方式逐渐削弱,这是由于我们并不精确地知道星系内物质的数量,尤其是星系内的暗物质。一些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的黑洞以非常快的速度旋 转,而其它的黑洞旋转速度却较慢。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法布瑞兹奥-塔姆布瑞尼(Fabrizio Tamburini)和同事通过测量来自遥远恒星或者环绕黑洞的共生盘物质的光线变化,展示如何探测黑洞旋转。他们指出当一个波阵面 (wavefront)近距离通过黑洞,穿过一个垂直平面至黑洞旋转轴时将表现出反常特征,这是由于一半的波阵面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空移动,另一半的波阵面 朝向后倾斜的时空移动。换句话讲,接近一个旋转黑洞的辐射源阶段将在太空中有与众不同的分布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银河系黑洞的旋转分布结果,发现这种变化可从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他们指出,使用一些射电望远镜即可测量银河系 中心,使用不同的望远镜观测临近波阵面的不同部分,之后双重添加这些部分计算相关的阶段。这一操作将反复进行,每次望远镜都瞄向环绕黑洞的不同微小区域。

  塔姆布瑞尼称这项研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宇宙中多数超大质量天体均处于旋转状态,尤其他认为研究活跃银河系核中的黑洞旋转将提供大量关于银 河系进化的信息。同时,他坚持认为自己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两年内使用现有射电望远镜能够执行这样的观测,这些射电望远镜包括:美国的甚长基线阵列 (VLBA)、即将建成的欧洲LOIS-LOFAR。(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黑猩猩较大的睾丸能产生更多的精子

  近日,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黑猩猩睾丸能产生的精子数量比大猩猩多200倍,比猩猩多14倍。猩猩中倾向滥交的种类一般具有较大的睾丸,而此次的研究最终证实它们也确实能产生更多的精子。这一份研究已经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

  研究人员原先认为黑猩猩之所以拥有较大的睾丸,可能是因为数只雄性黑猩猩之间需要互相竞争,以便赢得雌性黑猩猩的芳心。因此它们必须产生更多的精子,以便赢得竞争。

  此次,研究人员对生活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进行了研究。他们设法获取了不同种类猩猩的睾丸组织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注意到产生精子的睾丸组织,大猩猩的要比猩猩的和黑猩猩的薄很多。黑猩猩睾丸产生的精子数量超过猩猩的14倍,而比大猩猩,这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则要多出更多。 “我们的数据显示,黑猩猩一般可以产生比大猩猩多200倍的精子,”研究人员花本秀子解释说。对于这三种猩猩种类,研究人员目前已经确认,其睾丸的大小和其产生精子的数量成正比。

  研究人员同时还宣称此次的发现支持这样一种理论,即认为产精能力直接关系到求偶竞争以及交配竞争中的地位和成败。

  之前的研究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行一夫多妻制的猩猩种类,如大猩猩,睾丸较小,因为它们一只雄性猩猩统治整个族群,首领独享与所有母猩猩的交配权。而在相对滥交的种类,如黑猩猩中,雄性个体之间将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数只雄性黑猩猩将为博取一只雌性的交配权而相互竞争。这种争竞机制被认为 正是驱动产精能力加强和睾丸变得更大的动因,也因此能产生更多的精子。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猩猩的产精能力是很难进行精确测量的。 “通常,你要想获取合适的样本非常困难,即使它们生活在动物园中也是一样。” 花本秀子女士说。“因此,只能用睾丸重量或者身体重量比来作为产精能力的指标。”

  在此之前,目视观察已经证实,相对自身体积,黑猩猩拥有比其他种类猩猩更大的睾丸,但不清楚这是否意味着它们能因此产生更多的精子。而这次的研究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2日消息,狗是人类的朋友,一直以来都与人相处得十分融洽。近日,科学家研究发现狗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比想象中更为亲密,彼此之间可相互影响情感。


科学家研究发现狗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比想象中更为亲密

  据国外媒体报道,狗已经具备了某些与人相似的社交技巧。其中一些甚至连人类近亲的黑猩猩都无法学会。葡萄牙波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Porto)的席尔瓦(Karine Silva)博士表示,当主人悲伤的时候,身旁的小狗也会显得很沮丧,这种行为被称为情绪感染。很少有动物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狗却有这样的技能。研究显示,狗的沮丧表现类似人类小孩,它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自己的沮丧。其实,这并非真的难受,而是一种同情性的关心。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狗是从狼中演化出来的新种群,人类与驯服的狼相处了几代后,它们便沾染上了同情心等与人类类似的情感。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训练狗的能力,譬如放牧,帮助残疾人等,这让狗拥有了更复杂的情感。

  其实人与狗的特殊关系是双向的。人类在宠物死后,也会像失去亲人或朋友一样难受。据宠物保险机构(The Co-operative Pet Insuranc)调查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宠物狗的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像是失去了一个家人。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宠物狗的离去类似一个亲密好友的死亡。

  虽然科学家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人与狗的这种特殊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所蕴含的心理特征还有待研究考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消息,大部分人都认为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在几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慢慢进行一些改变。但在一种大西洋小鳕(Atlantic tomcod)鱼类的身上,这个过程却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生活在纽约和新泽西州间的哈德逊河中的大西洋小鳕,由于数十年来受到河道中排放的毒性污染物影响,在短短几十年年内就进化出了抗药性,可以将毒素保存在脂肪中而不会对自身造成损害。科学家认为,虽然一般来讲长期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这也是一个污染驱动进化的典型例子。


污染驱动进化:大西洋小鳕迅速进化出抵抗毒化物的能力

  进行该项研究的纽约大学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艾萨克-沃金(Isaac Wirgin)博士表示,这些非常迅速的变化显然不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这种情况或许同一些昆虫对某些杀虫剂产生一定抵抗力,或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类似。

  沃金博士说:“这是一个脊椎动物对外界影响产生抵抗机制的实例。”对于产生抵抗力的鱼类,研究人员发现其主要的变化发生在芳香烃受体基因(AHR2)上,这种基因能够制造释放体内受污染毒素的蛋白质来保护自体不受损害。通常来讲天然的AHR2很容易与污染物联结,转变为对宿主动物有害的有毒基因。而在发生变异后的变体,却很不易与污染物发生作用,据研究人员介绍,变异后的变体基因抵抗污染物的联结能力达到未变异前的5倍之多。

  据了解,哈德逊河的污染可以追溯至1947年,直至30年前才被禁止,河边的通用电气公司向河中排放了大量的多氯联苯(PCBs),其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大西洋小鳕约能生长到10英寸(约25.4厘米),主要生活在河流当中,尽管不是一种会受商业捕捞成为食品的鱼类,但其是一些大鱼的掠食目标。所以沃金博士担心,那些吃掉含有毒化物质大西洋小鳕的大鱼,最终可能会被人类所食用从而造成危害。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们援用“复仇女神轨道”来解释地球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周期性特征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1日消息,近日,科学家计算出了40000颗低质量M型矮星的运行轨道,发现其中18颗在未来10亿年内可能接近太阳系。虽然与太阳系内星体发生碰撞概率非常低,但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约翰-伯钱斯基(John Bochanski)是这项研究负责人,他说:“M型矮星进入太阳系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如果一颗M型矮星接近太阳,它将带来彗星雨。”他将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第217届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

  另外,伯钱斯基和同事对40000颗M型矮星的轨道进行计算研究,它们是普通类型的红矮星,所有恒星中70%以上是M型矮星。恒星轨道分类计算提供了 径向速度、间距和天体的固有运动数值,研究人员基于以上数据对这些恒星运行轨道进行了未来10亿年预测,起初他们将此作为一项单独性研究,使用恒星作为银河系盘状结构的绘图工具。

  研究人员还意识到这些4000颗M型矮星不可能跳跃式地接近太阳系,并足够破坏我们的系内邻居,或许它们以“抛掷”彗星的形式进入太阳系内部。伯钱斯基说:“这就像一把手枪配备着40000颗子弹,让我们拭目以待是否有子弹能够击中目标。”

  依据计算结果,研究小组发现18颗M型矮星具有“复仇女神轨道”,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假定的矮恒星可能环绕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这18颗却是随着时间接近太阳,再远离,再次接近。

  目前,科学家们援用“复仇女神轨道”来解释地球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周期性特征,“复仇女神轨道”会已一定时间间隔来扰乱奥特星云中彗星的运行轨道,潜在酿成彗星碰撞地球的毁灭性事件。

  该研究小组的这项研究推测不确定性较大,尤其是预测未来10亿年之后的事情。这18颗危险的恒星未来与太阳系发出碰撞的概率也非常渺茫。

  伯钱斯基表示,目前我们已掌握太阳系50亿年的历史性评估。他认为未来10亿年前可能会有一颗恒星与太阳发生“亲密接触”。虽然这是一项概率较低的天文事件,但是我们通过该研究能预测出可能未来毁灭地球的天文事件。

  不过,未来人类可能已可以移居新的星球,借此来躲避灭绝之日的来临。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巨大黑洞可能比之前科学家的预想更小,这项研究将帮助解决关于黑洞如何成长的问题。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巨大黑洞可能比之前科学家的预想更小

  几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数百万倍,甚至数十亿倍,被猜测具有超炽热物质的极端明亮区域环绕并渗透黑洞。然而,星系中心区域的特点是相对较小,过于密集难以清晰观测。尽管数十年以来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它们微小体积所形成的结构和特征却是一个难解谜团。

  黑洞位于星系心脏区域

  为了更多地理解神秘黑洞,德国哥廷根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沃尔弗拉姆-科拉特施尼(Wolfram Kollatschny)和马提亚-泽特尔(Matthias Zetzl)更近距离地观测从黑洞中释放的光线。

  从不同波长范围释放的光线部分可见,而部分人类肉眼却无法观测到。喷射宇宙物质的波长光线常以簇状或者线状结构出现,从中可揭示所研究宇宙物质的成份和活跃性。

  研究人员分析来自37个星系的光线,探测哪些范围的光线喷射线存在着相符的变化,这使研究人员能够推断星系中心环绕黑洞区域的气体速度,以及气体产生的波动。

  对黑洞进行“称重”

  黑洞的直径取决于它的质量,如果它类似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将达到太阳的400万倍。科学家评估其直径大约是1.5亿公里(0.93亿英里),或者其直径大约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基于这些宇宙物质环绕黑洞的速度,以及与黑洞之间的距离,研究人员使用科学家开普勒1个多世纪前的法则推算出这个巨大黑洞的质量。

  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发现这些黑洞的质量大约比之前所预计的小2-10倍。科拉特施尼称,星系中心区域的进化对于我们星系进化非常重要。(悠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之前有许多报道曾介绍由于过度捕捞,一些海洋物种面临灭绝的消息,给很多人带来的印象是海洋就快被人类给“捞光”了,但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却表示,世界海洋正在变得“日益拥挤”。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一些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类的小鱼数量增加了超过一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一些原本充当掠食者的如鲨鱼,金枪鱼及鳕鱼的大型鱼类被过度捕捞的结果,天敌的减少使得小型鱼类的数量发生爆炸式增长。


由于掠食性鱼类被大量捕捞,一些小型鱼类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在研究中,国际研究小组分析,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商业捕鱼,其影响是世界范围性的。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研究人员对1880年以来全球超过200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再次证实,过度捕捞已经使得如大西洋鳕鱼,鲑鱼,旗鱼和金枪鱼等掠食性鱼类的生存状况遭到重创。研究人员对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机构表示,单是在过去40年,上述鱼类的数量就锐减达54%。

  在这些“掠食者”遭到重创的同时,一些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类的小型鱼数量已经上涨了一倍多。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威利-克里斯滕森(Villy Christensen)博士说:“过度捕捞造成了一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现象。”人类的滥捕正在影响着全球的食物链,使生态失衡,这将可能带来环境,疾病和其它不可预估的问题。

  此外克里斯滕森博士还建议,或许可以鼓励人们多食用沙丁鱼罐头,少食用那些大型掠食性鱼类。因为从历史来看,人类市场在某一时期对于某种食物的喜好对该物种的数量影响极大。也许在控制渔业捕捞作业方式的同时,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目前这种失衡的情况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88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