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1982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她曾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此外,张弥曼还先后担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以及科技部科研道德委员会的委员。
她长期从事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质疑了传统学说,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重视。她对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古今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据此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独特见解,在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均颇有价值。近年来,她又致力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晚期鱼类化石的研究,给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以重要的启迪。
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之一。其院士一般包括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同时也包括对科学做出突出服务贡献的人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该学院目前包括大约420名瑞典院士和175名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
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一,2006年,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报道她的文章:《她迷上了化石》。该文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张弥曼的两个突出特点:对学生和年轻同事的无私帮助和提携;治学严谨,有八分证据只说七分话。2010年,张弥曼的国外同行们,为了表彰她在古鱼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编辑了《鱼类化石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一书,由德国慕尼黑法伊尔出版社出版发行。《自然》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 博士在“前言”中指出:“那些最受尊敬和仰慕的科学家们,往往是慈祥和蔼、深藏若虚的……张弥曼即是其中之一,我(学生时代)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和善的淑女,跟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野外考察,总是饶有兴趣地倾听我们一派学生腔的叽叽喳喳,而她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予温情地鼓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催化研究组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碳与过渡金属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纳米快报》上(Nano Letter, 2011, 11 (2), pp 424–430,DOI: 10.1021/nl103053t)。
深入研究碳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合成气转化、烷烃活化、以及水煤气变化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积碳产生,抑制催化剂失活,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此研究对于理解石墨烯在金属表面的生长机理极具参考价值。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碳材料,在高性能纳米电子器件、复合材料、场发射、气体传感器及能量存储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
李微雪研究员及其博士生马秀芳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R. Schaub课题组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隧道扫描电镜实验相结合,通过乙烯在Rh(111)表面上吸附、程序升温裂解,深入研究了Rh(111)表面上石墨烯成核过程和生长机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成核难易程度及其前驱体大小,由碳碳成键、碳和金属成键的竞争相对强弱来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合作,研究人员精确确定出在Rh(111)表面上,石墨烯成核的前驱体为由七个六圆环、共计24个碳原子的团簇组成;成核前驱体形成后,碳团簇进一步通过SmoluchowskiRipening机理生长为完整的石墨烯。
由于碳与金属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会随着金属催化剂以及表面取向的不同而不同,该研究结果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组分及结构,来影响催化剂表面积碳成核的难易程度,控制前驱体尺寸的大小,从而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碳、抑制失活的能力。
该研究结果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大规模制备高质量的石墨烯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来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更多阅读 《纳米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封面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员,罗敏敏研究员长期以来都从事嗅觉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首次证实小鼠可通过一类特殊的嗅觉神经元感受接近于空气中浓度的二氧化碳,当年该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杂志。
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内侧缰核到脚间核的投射则是脑中主要的胆碱能通路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在胆碱能神经元上特异性表达光控通道ChannelRhodopsin-2的转基因小鼠来研究脚间核中乙酰胆碱传递的生理特性,这首次报道了脑神经元能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神经递质,并通过不同传输方式激活突触后神经细胞。
这一品系小鼠脑切片的胆碱能神经末梢能被光激活,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通过光遗传学特异性地激活胆碱能神经轴突末梢,并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脚间核突出后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研究者发现内侧缰核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胆碱能的神经元同时可以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经典的神经递质,而这两种神经递质引起的突出后神经元反应是不同的。短促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快速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谷氨酸是通过快速的连线传递方式(wired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高频持续的光刺激可以引起由尼古丁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缓慢的突触后兴奋性电流,这说明是乙酰胆碱是通过缓慢的容积传递方式(volume transmission)起作用的。该报道首次从电生理角度证实成年胆碱能神经元能够同时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并为乙酰胆碱作用的容积传递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去年罗敏敏研究组也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文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
研究小组通过在定点基因转入的小鼠中进行电生理记录和双光子成像,首次比较了和同一受体(I7)相对应的嗅感觉神经元及其突触后的僧帽/丛状细胞对气味的反应。发现I7嗅感觉神经元和I7僧帽/丛状细胞在气味浓度较低时表现出一致的气味选择性。气味浓度增加时,I7嗅感觉神经元和僧帽/丛状细胞的气味感受域会变宽,但对醛类分子仍然具有选择性。来自不同个体的I7僧帽/丛状细胞,其气味感受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与投射神经元不同的是,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包括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选择性都比较低。I7球周细胞的气味感受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气味浓度较高时,阻断嗅球内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会降低僧帽/丛状细胞的选择性。在气味浓度较低时则没有这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嗅球中投射神经元的气味选择性主要由其前一级对应的气味受体决定,而嗅球中的中间神经元通过侧向抑制的作用锐化投射神经元的调谐曲线。(来源:生物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17 2月 2011 14:53

肝脏及肝癌miRNA组研究获进展

2011年2月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发表了曹雪涛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人类肝脏及肝细胞癌miRNA组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miRNA是非编码RNA中的一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并在肿瘤恶性演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可导致肝脏产生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一系列病变。肝癌在亚洲,特别在中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本项研究中该小组首次采用大规模平行测序的方法对正常肝脏组织、HBV或HCV感染的肝脏组织以及肝细胞癌组织的miRNA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miRNA-122、miRNA-192和miRNA-199a/b-3p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最为丰富。而与正常肝组织相比,miRNA-199a/b-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通过大量样本的分析发现miRNA-199a/b-3p的表达降低与肝癌病人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miRNA-199a/b-3p可能成为肝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标。随后该小组还对miRNA-199a/b-3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机制,以及miRNA-199a/b-3p表达下调促进肝癌恶性演进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肝癌细胞组蛋白的异常修饰是导致miRNA-199a/b-3p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miRNA-199a/b-3p可通过抑制肿瘤促进因子PAK4的表达,阻断PAK4/Raf/MEK/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miRNA-199a/b-3p的表达降低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项研究还提示我们,肝脏及肝癌组织的miRNA组研究可能对于我们了解miRNA在肝癌及其他肝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是有第二军医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来源:河北医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 刘丹 施明) 更多阅读 《癌细胞》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CP29单体结构示意图

2月6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院士课题组关于高等植物光合膜蛋白——菠菜次要捕光复合物CP29的2.8 Å分辨率晶体结构(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energy regulation of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CP29 from spinach)。该项工作是继2004年常文瑞院士课题组解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晶体结构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也是国际上首个高等植物次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研究工作在晶体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讨论了CP29的捕光、能量传递和光保护等功能。
光系统II次要捕光复合物CP29位于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与核心复合物之间的界面上,是维持PSII-LHCII超大复合物所必需的。CP29除了承担捕获太阳能并将能量高效传递到反应中心外,还在LHCII与反应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中起到桥梁作用。此外,CP29还参与强高光照条件下植物自身的光保护机制(如以热的形式将过多的激发能耗散掉,即非光化学淬灭NPQ)。由于CP29在光系统II中的含量较低并且结合多种色素分子,存在见光不稳定性,因而获得足够量并且稳定、均一可用于晶体生长的蛋白样品十分不易。而高等植物光合膜蛋白结晶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即便获得晶体也往往因为衍射能力很差而无法用于结构解析,因此,多年来一直没有CP29的晶体结构信息。
经过5年多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常文瑞院士课题组最终取得了突破,解析了来源于高等植物菠菜的CP29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显示,CP29脱辅基蛋白具有三段跨膜螺旋和两段位于类囊体腔侧的两亲性螺旋,每个单体结合有13个叶绿素 (Chl)分子及3个类胡萝卜素分子。CP29的晶体结构与以前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存在很大差异:在晶体结构中,有5个叶绿素是新发现的,其中还包括一个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中也不存在的全新的叶绿素a615,并且预测模型中认为的4个叶绿素混合占有位点也通过晶体结构被明确的指认为Chl a或Chl b。晶体结构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叶绿素对具有三明治式结构特征,这种特殊的叶绿素配位方式在光合膜蛋白中尚属首例。另外,晶体结构中还发现了两个重要色素簇a615/a611/a612/Lut和Vio(Zea)/a603/a609,它们位于CP29分子表面并且分布在两侧,可能是能量传递途径的进出口和潜在的能量淬灭中心。根据晶体结构,CP29中完整精确的色素网络得以构建。
该项研究工作为深入研究高等植物次要捕光复合物的高效捕光,能量传递,尤其是光保护等能量调节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来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更多阅读 《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长江武穴江段出现两只江豚


两只一起出现更是多年罕见

  一网友在长江武穴江段边游玩时,突然看到两只疑似江豚的动物,当即拍下。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认定其拍到的确实是野生江豚,这在省内除石首保护区外,实属罕见。

  2月14日上午,网友“拾光映影”突然看到两个黑黑的“家伙”在江面嬉戏,“偶尔从水里露出水面但时间非常短,并发出很大的呼吸声,像羊叫的声 音。”据介绍,当时这两个“黑家伙”附近正好有一艘大船经过。昨日下午,记者将网友拍到的照片(见图)发给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白鳍豚和江豚保 护和研究工作的郝玉江博士,郝博士一看到照片就表示,网友拍到的就是江豚。郝博士说,这些年他们一直在省内长江江段考察野生江豚,除了石首保护区外,5年 内没有发现过野生江豚的身影,特别是两只一起出现更是多年罕见。郝博士还称,这两只江豚露出江面,很有可能是经过船只影响了它们正常的生活,它们才不得已露面。

  [新闻链接]

  江豚少于大熊猫

  长江江豚是江豚唯一的淡水亚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2006年,我国联合7个国 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为1200多头,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目前宜昌到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数量每年下降6.4%,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10多年后,野 生江豚将灭绝。(赵家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圣地亚哥动物园一只新生的小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破解非洲象群的语言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大象们吼叫的声音是十分高亢的,以前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便是大象的唯一"语言"。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大象也有低声密语的时候,而这种密语是我们人类无法听到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破解大象“私密”的叫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并听不到这些声音。为了了解更多大象亚音频叫声,圣地亚哥(San Diego)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在8只雌象的颈部安置了高灵敏麦克风和一个GPS跟踪系统。这两种设备能让研究人员将大象发出的声音与其行为相联系,从而获 取其语言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怀孕的母象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让象群中的其他大象开始干活。研究人员还猜测有的声音是让大象们提高警惕,提防食肉动物,还有环绕新生小象以保护它的安全。大象亚音频叫声还能够解释大象们是如何远距离合作,以及制造“浪漫”。


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在分娩前很短的时间内会进行低频交流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母象每四年都会有四天特殊时期,在这个期间母象会发出亚音频求爱的叫声。这种叫声会持续几秒,即使身处茫茫草原两英里之远,公象们也能听到这种叫声。除此之外,大象们还会发出隆隆声与其他大象打秘语。

  这次研究由安德森(Matt Anderson)博士带领的小组独立完成。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些叫声,破解动物之间的秘语。在之前的十周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每周都要花上24小时的时间记录大象的声音,然后再结合对大象行为的观察以及GPS数据来分析出这些声音的含义。该研究队计划建立一个大象声音库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

  由于安德森博士是圣地亚哥动物园行为生物学专家,所以在这方面十分有权威性。他认为,大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表, 并且这个词汇表中内容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这些信息将会帮助研究人员为那些圈养的大象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网- 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6日消息,经过该所科学家采集研究,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国家II级保护动物星云湖纯种大头鲤已经灭绝,目前星云湖中的现生鲤鱼多为大头鲤及多种鲤鱼的杂交后代。

  星云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富营养化湖泊,湖中分布有很多云南特有的鲤科物种。其中大头鲤由于其特有性及珍贵性,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星云湖外来物种入侵较为严重,了解目前星云湖土著鲤鱼种群构成和生存状态,可对星云湖土著鲤鱼种群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日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员课题组整理了最近几年在星云湖中采集到的鲤鱼样本,并将之与该所鱼类标本库的馆藏标本进行了比对。形态学分析显示,最近几年间采集到的“大头鲤”标本介于大头鲤和普通鲤鱼之间,与星云湖其他鲤鱼均无形态学重合。但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部分鲤鱼与大头鲤同源性较高,其余部分鲤鱼则和其他地区鲤鱼序列同源性较高。

  杨君兴告诉中新社记者,课题组将这些结果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论表明目前星云湖中的纯种大头鲤已经灭绝。由于星云湖中已经引入多种来源的外来鲤鱼,该湖中的现生鲤鱼多为大头鲤及多种鲤鱼的杂交后代,来源包括原产黑龙江的鲤鱼、元江的华南鲤、锦鲤、欧洲的鲤鱼等。(杨洋张刚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医生称功能饮料危害儿童健康 可致人猝死

现年18岁的达科塔·塞勒,在摄入一些功能饮料后癫痫发作。

美医生称功能饮料危害儿童健康 可致人猝死

医生们表示青少年不应经常饮用红牛等动能饮料。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医生表示红牛等功能饮料应该像烟酒以及处方药一样受到严格监管。根据一项研究发现,高咖啡因含量的功能饮料可导致儿童出现癫痫、中风甚至猝死。相比之下,患有糖尿病或者行为障碍的儿童面临更大健康风险,尤为应该对功能饮料说“不”。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声称能够提高能量水平的饮料所含的咖啡因达到一杯8盎司(约合226克)汽水饮料的3到5倍。青少年经常过度摄入功能饮料,他们是功能饮料厂商市场宣传活动的主要针对对象。研究人员指出,功能饮料经常含有一些能够提高咖啡因作用的成分,应该受到严格监管。

    研究报告合著者、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史蒂文·利普舒尔特兹博士表示:“功能饮料并不拥有任何治疗功效,所含的很多成分都在研究之中并且并未受到严格管理。医疗服务提供者应该提醒公众功能饮料所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儿童。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饮料中所含成分具有一定健康危害,这种危害甚至是致命的。”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咖啡因能够提高注意广度,但同时也会提高血压。利普舒尔特兹表示,功能饮料的咖啡因含量大约相当于几杯咖啡,但它们被消费的方式不同于后者,被消费的速度也更快。她说:“人们可能在运动之后一次喝掉一两瓶,相比之下,很少有人一次快速喝掉几杯咖啡”

    在研究报告发表前,美国的一些功能饮料便已遭到“打击”,其中包括Four Loko。因咖啡因含量过高,这种功能饮料在多个州遭禁售。对于这份报告,使用“给你翅膀”这样的广告语进行宣传的红牛生产商持反对态度。公司发言人表示:“这份报告不过就是将网上下载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令人质疑。对于功能饮料,应该由享有声誉的权威政府机构进行严谨而科学的检测分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像所有人一样,奥林匹克运动员往往也是拥抱3秒钟。(图片提供:Wolfgang Rattay)

      有没有想过一个拥抱应该“抱”多久?根据对奥林匹克运动员在比赛后的拥抱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快速的答案是3秒钟。但长时间的答案则更加深奥。一次拥抱持续的时间与其他许多人类活动和神经过程相当,而这支持了一种假设,即我们通过一系列3秒钟的窗口感知生命的存在。

      追溯到1911年的跨文化研究曾表明,人们倾向于进行3秒钟爆发。再见的挥手、音乐片段以及婴儿的一阵阵咿呀学语和手势,所有持续的时间都是3秒钟。许多基本的生理活动,如轻松呼吸,和某些神经系统的功能运行也是如此。同时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它们的身体运动模式中也遵循了这个一般规则。例如,1994年,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霍加皮鹿、獐鹿、浣熊、熊猫和袋鼠进行的研究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动物每一个动作的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你猜对了,平均是3秒钟。

      英国邓迪大学的发育心理学家Emese Nagy认为:“我们非常广泛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用这些3秒钟的时间框架体验着这个世界。”

     拥抱看起来也符合这个模式。作为一个体育迷,Nagy在电视机前观看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并注意到其间发生的许多拥抱。之前进行的大多数3秒钟研究都聚焦于个体,于是她寻思,这一模式是否也适用于两个人之间分享的一种体验,尤其是作为一个亲密而又充满感情的拥抱。

     于是Nagy对涉及羽毛球、摔跤和游泳的21项奥林匹克赛事的决赛录像进行了逐帧的分析。她有一个独立的观察员,对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与他们的教练、队友和对手之间的 188次拥抱进行了计时。

     Nagy在2月份的《行为学杂志》上报告说,无论运动员及其伙伴的性别或国籍,拥抱平均持续约3秒钟。毫不奇怪,伙伴的身份具有直接关系——运动员拥抱教练的时间要长于他们拥抱队友的时间,而他们拥抱对手的时间则是最短的。

     这一研究结果强化了目前存在于一些心理学家中的一种理论,即约3秒钟的间隔是定义我们当下知觉的生命的基本时间单位。换句话说,心理学家所谓的“此刻的感觉”倾向于持续3秒钟的时间。

     曾参与1994年动物园动物研究的美国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的神经行为学家Geoffrey Gerstner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的生物与社会进化。如果它转而变得更快,例如10毫秒,那么我们便能够对到来的刺激,例如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的响应。Gerstner说:“子弹令我们感到的恐惧就会同一个人用球砸你时的感觉一样,反之如果我们生活在1分钟的持续周期下,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物都将无法作出响应。”无论哪种方式,都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重大后果。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生物学家Colwyn Trevarthen也同意3秒钟模式对于我们有意识的经验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指出,人体还有其他的节奏,包括瞬间反应。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对时间的自然感觉,而这已经很难归结为一个硬性的节拍器。Trevarthen表示:“我们不是在谈论一些生硬和自动的东西。我们正在谈论一些灵活和极富表现力的事物。”他说,“它是生物学。它是精神。它是灵魂。这是人类心灵的时间选择。”(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2月15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91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