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9日消息,现代化的供暖让人们能舒适的度过寒冬,但科学家们相信,现代化供暖方式除了让你的冬季采暖账单上增加一些支出外,可能还会导致你的身体发胖。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表示,现代化的供暖方式使得很多人不论在哪里都能够享受到舒适,人们没有机会通过运动等方式,消耗尽可能多的卡路里来使得身体自然暖和起来,现代化供暖设备正在助推肥胖率进一步提高。


现代化供暖确实带给人们以舒适,但却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学家表示,在那些平均室内温度不断上涨的发达国家,这个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现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不管是工作,在家或者网络购物。即便外出活动,私人轿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各种场所的温度也被空调机组牢牢掌握。

  刊登在新一期的《肥胖评论》(Obesity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报告称,人们暴露在冷空气环境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影响着英国和美国民众的肥胖率。

  当人们的身体保持在温暖的情况下时,就不会产生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棕色脂肪是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人体组织,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它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之前棕色脂肪组织曾被认为仅在人类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它也影响着成年人。

  这一最新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身体维持健康体重。领导研究的菲奥纳-约翰逊(Fiona Johnson)说:“长时间处在室内中央供暖和空调等温暖的环境中,会使人们对温暖舒适的期望越来越高,会使身体能量效果过少,从而影响能量平衡最终导致肥胖的产生。”菲奥纳呼吁相关的研究对此问题要如同对待饮食和锻炼等一样重视。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小核糖核酸miR-96发生变异,可导致渐进性失聪。该分子机制的发现为改善听力损失和失聪的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剑桥桑格研究院等几所研究机构科学家共同完成。通过对小白鼠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miR-96与哺乳动物耳蜗发育密切相关,miR-96突变会导致人和小鼠渐进性失聪。  

  研究表明,通常miR-96会在特定阶段影响许多与发育相关的不同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毛细胞的生长过程。一旦小鼠体内miR-96基因中某一区域的单个碱基对突变,就会导致小鼠众多的基因表达的改变。研究论文指出,miR-96发生突变,使得小鼠在出生后,其内耳和外耳毛细胞出现生物物理变异之前,感觉毛细胞的生理发育即已受到影响。此外,miR-96突变后,毛细胞静纤毛束的发育和耳蜗内听觉神经联系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这不仅会影响毛细胞的敏锐程度,还会影响感觉神经的电信号传递。据此,研究人员认为,miR-96会调节耳蜗毛细胞生理发育进程,也会影响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对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至关重要。

  该项目的领导者、谢菲尔德大学沃尔特·马科蒂博士指出,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新生儿和小孩会受到渐进性失聪的影响,而科学家对于渐进性失聪的遗传因素了解甚少。新发现在增进科学家对此了解的同时,也为未来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标靶。(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从人体细胞到深海藻类,控制所有生命形式内部的生物钟无处不在。以前科学家认为,这种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理节奏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活动有关,但人体血液红血细胞中却没有细胞核和DNA。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7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合作研究,发现一种称为peroxiredoxins的抗氧化蛋白对生物钟周期性也具有调控作用,这种机制能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论文发表在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主要作者、剑桥大学的阿克莱斯·瑞迪介绍说,身体中所有细胞都存在生物钟,如果没有生物钟来协调我们每天的日常活动,细胞将总是处于同样的位置。但红细胞与体内大部分细胞不同,它没有DNA。剑桥大学代谢科学研究院首次证明了人体红细胞中的24小时节奏。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从健康志愿者身上抽取并提纯红细胞,在黑暗的体温环境下进行培育,以相同的时间每隔几天抽样检查一次其中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s的水平,结果发现它在血液中的含量水平很高,担负着调控24小时周期的任务。抗氧化蛋白是一种细胞的生化标志,其在所有已知的有机生物中都存在。

  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法国巴纽尔斯海洋观测站进一步合作,在一种名为Eukaryote的海洋藻类中也发现了类似的24小时周期。他们在实验中,也按相同的时间每隔几天对海藻中的抗氧化蛋白进行抽样检查。当海藻处在黑暗环境中,它们的DNA不再活动,但海藻的生物钟依然起作用。科学家曾经认为,生物钟的运行是受基因活动的驱动,但海藻和红细胞都能不需要基因而保持周期节奏。

  研究人员还表示,生物钟对健康具有多重意义。众所周知,倒班、时差等原因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导致代谢紊乱,使人罹患糖尿病、精神病甚至癌症等疾病。进一步研究生物钟在细胞中的运作机制,有助于理解与生物钟紊乱有关的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通过研究证实: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的理想血清标记物。其敏感性、特异性远高于1970年以后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标志应用于临床的甲胎蛋白(AFP),二者联合检测将大幅提升肝癌的诊治水平。这项成果基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超过4000例的大样本、多中心、多种族GP73系列相关研究。该院肝外科教授毛一雷等人的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内脏》(GUT)上。
WHO发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报告显示,肝癌是中国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在各种疾病中,肝癌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排名第一。在中国,肝炎病毒携带者有9300万人,占总人口的7.18%,由乙肝经过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是中国肝癌患者的经典路径,全球每新增2例肝癌就有1例发生在中国。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癌、防治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国医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研究组通过测定肝癌高危人群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发现GP73对肝癌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7.4%;而同一组患者,AFP对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2%和85.3%,这提示GP73在肝癌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上均远高于AFP。
通过肝癌组与健康组的对照,研究组还在国际上首先确立了GP73的正常值为1.2(0.9~1.7)相对单位,肝癌组血清GP73平均值为14.7(8.9~29.4)相对单位,远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肿瘤个体的大小无关。研究组在对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等的连续观察表明,患者GP73水平随着肿瘤切除而下降,术后14天,该指标跌到谷底。但当肿瘤复发后,GP73也开始反弹。
研究组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支持了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大样本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的GP73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均小于5相对单位,明显低于肝癌患者。这暗示了GP73在监测患者从携带乙肝病毒发展到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的整个疾病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组还首次检测了与肝硬化、肝癌无关的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14种临床常见癌症的GP73值。结果证实,GP73在其他良性、恶性肿瘤中尽管有轻度升高,但增高值远远低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证实GP73为肝癌的单一肿瘤标记物。
这项研究是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联合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研究组收集的4217例血清样本涵盖了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3个种族的各类肝病患者,获得了迄今国际上关于GP73研究的样本量最大、检测项目最全面和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此外,协和肝外科还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功合成了GP73单克隆抗体,为今后临床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毛一雷指出,GP73的出现要归因于近年来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而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来源:科学时报 段文利 祝魏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纽约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果蝇幼虫的新奥秘: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神经元所采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詹裕农(Yuh-Nung Jan) 叶公杼(Lily Yeh Jan)夫妻,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离子通道和神经发育等方面,不仅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并且从他们实验室中也走出了多位华人科学家,其中包括获得Science杂志“青年科学家奖”的时松海,哥伦比亚大学杨建,麻省理工学院的沈华智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等等。
生物与光线关系颇为密切,生物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比如在植物界,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动物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不过像是果蝇幼虫的避光行为是感受光信号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和次级视觉信息处理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处理行为。这种存在眼睛外的光感应在很多动物中普遍存在,不过通常局限于专门的器官。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是其幼虫的先天避光行为所必需的。这些神经元所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但却与在线虫神经元中所发现的一个系统相似,果蝇的这一机制有助于果蝇的自身保护。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果蝇光感研究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进展: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果蝇脑中两对神经元控制着避光/趋光这两种行为偏好之间的转换。在果蝇幼虫里面如果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那么即使是年幼避光的幼虫也会变得趋光,而如何是激活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即便是年长的的幼虫也会变得避光。
这两对神经元,也就是所谓的NP394神经元,直接和控制果蝇节律行为的腹侧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从那里接受输入,而后者则从幼虫的视觉器官(Bolwig’s organ)那里接受输入。功能钙成像的结果表明敲除腹侧神经元以后,NP394神经元对于视觉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了,这一方面表明NP394神经元确实是和腹侧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另外也表明腹侧神经元对NP394神经元起着抑制的作用,而且腹侧神经元并非是视觉信息进入NP394神经元的唯一通道。(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德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血液》月刊上发表报告称,他们通过骨髓移植疗法“治愈”了一名艾滋病患者。但这一疗法能否推广引发争议。
德国柏林沙里泰医院的研究人员介绍说,2007年,一名40多岁的美国男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因患白血病在柏林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当时捐献者的骨髓配型不仅非常吻合,而且还有一种能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基因。以往研究发现,在很少一部分欧洲人体内存在这种变异基因。
3年后,这名美国病人已不再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迹象。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他们的结果非常明确地显示这名患者的艾滋病得到治愈。”
但是,美国艾滋病病毒医学协会前会长迈克尔·扎格认为,如果将这种方法变成标准疗法,存在着较大风险。他说,目前,干细胞或骨髓移植常用于癌症治疗,但对健康人来说其风险尚属未知,因为它涉及利用强力药物和放射物摧毁人体原有的免疫系统,然后输入捐献者的骨髓,以重造一个新的免疫系统,这种疗法及其引发的并发症会提高死亡率。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西也认为,目前这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还不能应用,因为费用和风险都太高。不过,它为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疗法或其他方法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更多线索。(来源:新华网 高原)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埃菲社1月25日报道,纽约罗戈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展示了如何使用老鼠肾脏癌细胞抑制或阻止人类癌症扩散。
“这种疗法使用常规生物学方法,避免了传统化疗的毒副作用,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选择。”罗戈辛研究所负责人巴里·史密斯在公告中表示。
研究证实,把老鼠癌细胞注入由藻类提取物制成的胶囊并移植到癌症患者的腹部,能够减缓或阻止肿瘤生长。
在研究第一阶段,研究人员在30多位癌症晚期患者身上进行的试验证实了这种疗法的可靠性。在第二阶段,试验扩展到了早期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40只自发患上前列腺癌、肝癌和乳腺癌的猫和狗身上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肿瘤发展受到了抑制,在某些情况下,肿瘤出现坏死或消失,这些动物最终恢复了正常生活。
史密斯说:“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不只是针对某一类特定肿瘤,老鼠细胞可用于治疗多种人类肿瘤,人类细胞也可用于治疗多种动物肿瘤。”
罗戈辛研究所的研究从研制上述胶囊开始,随后进行了临床前研究,并发现移植到癌症患者体内的动物癌细胞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隔绝状态,但仍能发挥作用。
“现有许多治疗方法具有局限性,只是专注于某一方面,无法从整体上治疗疾病。”参与研究的斯图尔特·苏博特尼克指出,这种新技术改变了疾病的发展进程,在治疗中利用了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
相关论文1月25日发表于在线版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来源:新华网)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捷克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压力能够提高小鼠与此压力环境无关的记忆。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病症,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走迷宫
捷克科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唐斯泰特医学中心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研究人员用实验室小鼠进行一系列实验,发现压力环境确实有助小鼠更好地回想起先前所学信息。
研究人员将小鼠放置在一个T型迷宫中,让它们了解左转和右转的不同结果。第二天,研究人员把一半小鼠放入一大桶水中,迫使小鼠奋力游泳才不致溺死;把另一半小鼠放入浅水中,它们不必游泳也不会溺死。
随后,研究人员将所有小鼠放入迷宫。结果发现,与那些在浅水中的小鼠相比,被迫游泳的小鼠能够更好地记忆起从哪个方向走出迷宫。
增记忆
研究人员又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迷宫出路记忆是受游泳压力影响还是其他外因影响。结果发现,学习迷宫本身并没有对小鼠造成压力,而游泳产生的压力与迷宫出路记忆能力间存在明显联系。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2月21日援引研究负责人、纽约大学神经学中心教授安德里·芬顿的话报道:“我们的结果显示,压力能够刺激记忆,即便这一记忆与承受压力经历无关。”芬顿曾是捷克科学院研究科学家和纽约州立大学唐斯泰特医学中心生理学和药理学副教授。
研究结果由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月刊发表。
助了解
研究人员说,游泳促使小鼠单侧记忆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显示压力环境能够刺激小鼠与这一环境不相关的固有记忆。
研究人员由此假设,对人类而言,创伤造成的压力可能激活与创伤无关的记忆,进而联系到创伤记忆,这有助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情绪紊乱的病理特征。
芬顿说,压力对记忆的影响效果可能有助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与压力相关的情绪紊乱,帮助医生寻找更加有效的疗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情绪紊乱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由无害刺激或并不相关的中性环境联想到负面记忆。(来源:新华网 黄敏)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鬼鱼脑颅前部腹视

鬼鱼脑颅前部前视
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的正型标本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鱼乃至有颌脊椎动物化石,发现于云南曲靖至今四亿多年前的志留纪地层中。它的发现将有关包括人类在内的现生脊椎动物起源的探索从泥盆纪推向了更加久远的志留纪。鬼鱼的梦幻之处在于它身上汇集了有颌类动物的众多原始特征。这些特征过去分别出现在有颌类的不同类群中,并被认为是某个类群的衍生特征。梦幻鬼鱼所呈现的特征组合证明,某些类群的衍生特征其实只是有颌类的原始特征。这些认识的改变,最终将对有颌类谱系关系的解释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乔妥和朱敏在近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了鬼鱼脑颅形态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根据新的标本和一些之前报导过的鬼鱼标本的脑颅形态研究,首次在鬼鱼支系(包括鬼鱼、斑鳞鱼和无孔鱼)中恢复了颅顶的膜质骨型式。
通过和爪齿鱼、无孔鱼、空棘鱼以及辐鳍鱼类的比较,他们认为后外鼻孔后被眶前骨或前上颌骨眶前突包围是硬骨鱼类的原始特征,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中的泪骨并非同源结构。鬼鱼的筛蝶区结构和斑鳞鱼、无孔鱼以及爪齿鱼极为相似。发达的颅下肌附着区可能提示了鬼鱼发育的颅间关节。
“与杨氏鱼和奇异鱼相似,鬼鱼犁骨附着区具不规则沟脊。而鬼鱼的鼻眶管靠近鼻囊内侧,这一点又与杨氏鱼和孔鳞鱼一致。”乔妥和朱敏说,“垂体孔位于脑颅筛关节稍前处或位于同一水平是鬼鱼支系的共近裔性状”。(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实验发现,通过抑制某种蛋白质的作用,不但可以使一种常见白血病致病基因携带鼠不发病,而且可以使已发病者对药物更为敏感。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找到了逆转由基因MLL引起的白血病的方法。这种白血病约占儿童白血病的70%和成人急性白血病的10%。在其发病过程中,白血病干细胞前体会先变成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又变为白血病细胞,最终引发白血病。
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干细胞前体并不是总会变成白血病干细胞,而是在一种名为贝塔联蛋白的蛋白质的作用下才发生这种转变。如果抑制这种蛋白质的作用,则白血病干细胞还可以反过来变成白血病干细胞前体,相当于逆转了发病进程。动物实验显示,如果能完全抑制贝塔联蛋白,实验鼠即使携带致病的MLL基因,也不会发生白血病。
研究人员还利用试管中培养的人类白血病细胞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抑制贝塔联蛋白的作用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而且对一些已产生抗药性的药物又重新变得敏感起来。
领导研究的埃里克·索教授说,实验显示贝塔联蛋白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因此如能研发成功针对这种蛋白质的药物,将可以高效无副作用地治疗这种白血病。接下来,研究小组还将进一步研究贝塔联蛋白的作用机理,以探索是否能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治疗其他种类的白血病。(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00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