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餐桌上的美食难道要遭遇灭绝厄运?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牡蛎是很多人喜欢的海鲜美食之一,但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喜欢的这一美食,数量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减少。世界上超过85%的牡蛎都受到影响。由于遭到过度捕捞或者因海洋环境的变化,牡蛎的数量锐减。
据每日邮报报道,学家们认为,这些软体动物在他们的自然栖息地中越来越少,和人类的过度采伐有直接关系。甚至在瓦登海域,包括纳拉甘赛特海湾,罗德岛,这些地区的牡蛎礁数量还不到原来的1%。
北美的五个牡蛎栖息地的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5%。一个由自然保护协会和美国加州大学迈克尔-贝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以44个牡蛎生态区和144片牡蛎礁群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调研,其研究论文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结论说:“牡蛎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的数量普遍减少到只有之前10%的数量。这些美食并不是生态系统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正因为对牡蛎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珊瑚礁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有完全消失的趋势。”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目并没有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亚洲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建议,在这些牡蛎数量锐减的地区设立禁止捕捞区。贝克博士还补充说,目前或许已经是拯救牡蛎最后的机会了。
牡蛎作为一种美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沿海渔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生态环境中他们还可以给海水进行过滤。研究小组还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有效的奖惩措施进行可持续发展。否则,一个个小小的牡蛎可能成为改变海洋环境的“蝴蝶翅膀”!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恐龙脚印与土壤环境也有复杂关系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在史前时代只有体型最大的恐龙才能把自己的足迹留在地球上。而现在有研究表明,在那个年代能留下自己印迹的,很可能是比那些超大型恐龙相对较小的物种。最近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电脑比对恐龙脚印来模拟恐龙时代的地球环境,分析现在留下的那些巨大的脚印,只有在恐龙的体型和重量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并且土壤条件相对松软的情况下,脚印才可以长久印在地面上。
不同种类的恐龙,他们的体型和重要是有很大区别的。从30吨重的巨型腕龙到美颌龙--后者的体型仅仅和普通的鸡差不多大小。因此只有那些巨型恐龙的印迹才能留存到现今。
但是如果地面是泥泞不堪的,土质松软,超大型恐龙会陷在地表上甚至会导致死亡,而相对较轻的恐龙才能够走过去并留下足迹。目前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杂志上,这些研究可以让古生物学家对1亿年之前的地球生态系统重新评估。
美国德克萨斯帕拉克河的恐龙足迹化石
美国德克萨斯的帕拉克河,以及西班牙一些地区,都曾经是恐龙频繁生活的区域,现如今这些地方也有很多恐龙足迹,但在这些区域很有可能生活着很多比我们现在看到足迹的恐龙更加大型的生物。大气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皮特-福克汉姆博士目前正在领导一个科研小组,用计算机尽量更详细的描绘当时的地球生态系统,以及当时的泥浆土壤环境。
福克汉姆说:"如何利用计算机建模,建立一个合理的土壤泥浆环境来分析恐龙如何让自己的足迹长久留在的表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土壤环境的影响很大,变化也很多。"他接着补充道,"但是,计算机的优势就在于尽管不确定性很多,模拟复杂,但还是可控的。"
"我们目前是在模拟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环境系统时,分析每一个变量对其造成的影响,比如脚印的形状,或者恐龙的体重等等。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基准,在客观环境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判定恐龙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会留下足迹,或者干脆卡在地表上,或者在地球上永远留下自己的痕迹。"
当然,即便恐龙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这些足印慢慢消失,这样的情况要占大多数。该分析方法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技术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演示负载下材料的变形,例如飞机机翼在各种不同大气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化。而福克汉姆博士正是利用这项原理来研究这些史前的大家伙们。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近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主要生活在北非地区,之前被认为是金豺(Golden jackal)亚种的埃及豺(Egyptian jackal)其实算是灰狼(grey wolf)。
之前被认为是金豺亚种的埃及豺其实算是灰狼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其DNA,揭示了这种动物的真实身份。这种犬属金豺种埃及豺亚种(Canis aureus lupaster)的埃及豺并非是豺,而是一种灰狼,其与印度狼和喜马拉雅狼的关系较为接近。
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的以利-路内斯(Eli Rueness)博士说:“当我们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维护的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验证这种在这种动物身上发现的竟然是狼的DNA时,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发现将影响未来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
之前灰狼的活动范围被认为并未到达非洲大陆,而这一发现使犬属金豺种埃及豺亚种的已知活动范围向东南扩展了近2500千米。
阿努比斯被埃及人认为是外形幻化成豺的死神
豺在埃及神话中也有着一席之地,阿努比斯(Anubis)被埃及人认为是外形幻化成豺的死神,也是墓地的守护神。因为豺经常在墓地出现,因此古埃及人相信是阿努比斯在护佑死者,同时认为阿努比斯也是木乃伊的创造者。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只黑猩猩带着她16个月大幼仔的尸体走了24个多小时
黑猩猩妈妈流露出了伤心与不舍
科学家在非洲赞比亚拍摄到了一幕感人场景,一只黑猩猩妈妈在其死亡的幼仔面前,像人类一样,流露出了伤心与不舍。
这只黑猩猩带着她16个月大幼仔的尸体走了24个多小时,然后放在空地上,在不远处凝视了足足一小时,还不时地走回幼仔旁用手指摸它的脸和脖子,来确定是否真得已死。
之后,猩妈还将幼仔尸体带给其他黑猩猩确认。最终确定小猩猩已死后,猩妈第二天便独自前行了。
据从事此项研究的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的科学家在《美国灵长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发表的文章称,研究表明了人类祖先的近亲黑猩猩是如何来获知同伴死亡消息的。
此外,据称黑猩猩也是为数不多的会照镜子的动物,能够认出镜中反射的是自己。
叶螨虽然是一类农业害虫,但是它们却有爱干净的好习惯。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生活在竹叶上的叶螨每天都集体劳动,用带黏性的丝把居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斋藤裕和研究生金泽美季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通过观察一种生活在竹叶上的叶螨,发现了其用丝打扫卫生的现象。这种竹叶螨在日本广泛分布。它们在竹叶背面吐丝结网,然后数十只至数百只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协作应对天敌以保护后代,是比较著名的一种社会性动物。
在观察中,研究者发现这种竹叶螨的“生活垃圾”多数集中在它们编织的网中,而作为它们生活场所的叶面却保持干净。
研究人员将直径仅20微米的二氧化硅颗粒作为“垃圾”撒到竹叶叶面上,然后把竹叶螨放出来,观察它们的行为。这种二氧化硅微粒事先被染成红色,以便于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竹叶螨通过孜孜不倦地吐丝来打扫居室卫生。它们吐出的丝能在约一小时内保持黏性,几乎所有二氧化硅颗粒都被粘在丝上,然后被竹叶螨织入网里。这样,大约一天后,叶面重新变干净了。
研究人员观察到竹叶螨每天都会这样打扫卫生,而且是集体劳动。在产卵时期,它们会用丝把卵固定在叶片上,这样打扫卫生时就不会把卵一起清理掉了。
斋藤裕说,竹叶螨的这种清扫方式类似于人们用透明胶粘掉一些细小的垃圾。像蜘蛛一样吐丝并利用丝的动物有许多,但用丝来打扫卫生的节肢动物行为十分罕见。
一般鸟儿会在天敌出没时悄然无声或躲藏在从林中,而雄性细尾鹩莺会在天敌鸣叫之后“放声高歌”。这种求偶方式与人类求偶方式类似。
细尾鹩莺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鸟类,天敌是灰钟雀。研究人员发现,每当灰钟雀鸣叫,雄性细尾鹩莺会紧随其后“放声高歌”。他们认为,雄性细尾鹩莺在灰钟雀鸣叫之后啼叫是一种吸引雌鸟的方式,因为雌性细尾鹩莺察觉灰钟雀的鸣叫后,警觉性提高,注意观察周遭环境和声音,雄性细尾鹩莺这时鸣叫,更容易引起雌鸟注意。
由此,研究人员认为雄性细尾鹩莺的鸣叫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单独鸣叫,仿佛“独唱”;第二种是紧随灰钟雀鸣叫,好似“二重唱”。
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行为生态学》发表。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雄性细尾鹩莺利用第二种鸣叫方式吸引雌鸟,并称其是“恐怖电影效应”——男性带伴侣观看恐怖电影,令对方心生恐惧,从而对自己产生依赖。
猪笼草捕虫囊中部阴影就是栖息的蝙蝠
>
1月26日消息,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食肉植物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食肉植物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新刊登在期刊《生物书简》的研究报告称,科学家发现这些独特的植物亚种和哺乳动物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猪笼草——食肉植物的一种,长于营养元素稀缺的土壤环境中,需要依赖捕食昆虫来获取成长所需的足够的氮元素。
而在婆罗洲的泥沼地和石南林中发现的莱佛士猪笼草,以超长捕虫囊著称。而在早前的研究发现,它所捕食的昆虫数量,只有其他婆罗洲食肉植物的1/7。
乌尔曼-格拉夫(Ulmar Grafe)博士及其研究小组研究这种植物如何补充氮元素的摄入的时候,却惊讶的在其捕虫囊中发现了长毛蝙蝠。格拉夫博士说,“我们完全没有料到会发现蝙 蝠居住在捕虫囊中。”而被发现的小型哈氏长毛蝙蝠生活在捕虫囊中部,避开了其底部的消化液。
去年,科学家发现树鼩把另一种食肉植物——马来王猪笼草的捕虫囊当做“天然厕所”。但是,这还是首次在食肉植物的捕虫囊中发现哺乳类动物活体。
京报网讯(记者刘冕)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岩石中,一种体型宛若鹦鹉的小型恐龙重见天日。昨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发布,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
本次发现是由一个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找到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均参与其中。
据悉,珍贵的化石发现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达乎国家地质公园。专家介绍,这种体型只有鹦鹉大小的恐龙属于阿尔瓦兹龙超科。该科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分支,其近亲包括体长十几米的霸王龙以及鸟类。
像大多数鸟类一样,临河爪龙个体非常小,体长只有几十厘米,体重不足500克。这种怪异的恐龙的前肢上只有一个手指,研究者推测其功能可能是用来掘开蚁穴获取食物的。
专家表示,手指退化现象的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在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当中,许多不同脊椎动物支系都出现过手指退化现象,恐龙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原始的恐龙有5个手指,在恐龙演化历史过程中,一些兽脚类恐龙逐渐退化了其中两个手指,变成了三指动物,并最终演化成鸟类。有些恐龙甚至进一步退化手指,比如著名的霸王龙只有两个短小的手指。此次发现的临河爪龙代表一种更加极端的情况,只剩下一个手指,它的发现揭示了兽脚类恐龙手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阿尔瓦兹龙类除了有一个和单指临河爪龙一样的非常粗长的大拇指外,还有两个非常小的手指。研究者推测阿尔瓦兹龙类的外侧小手指属于退化结构。这种高度退化的手指在演化过程中会随机保留或遗失。大多数阿尔瓦兹龙类保留了外侧两个小手指,而临河爪龙则遗失了外侧小手指。
纳博科夫从年轻时起就热爱蝴蝶
早报记者 朱洁树 编译
大家都知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洛丽塔》的作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蝴蝶专家。
他曾经是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他在全美国范围内收集昆虫。他的著作曾对数百种蝴蝶进行详尽描述。在1945年,他发展出一套理论,认为一种蓝灰蝶“Polyommatus blues”是数百万年前从亚洲沿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新大陆的。
很少有鳞翅目专家在纳博科夫生前将他的理论当真。但从1977年他去世以后,纳博科夫的科学声誉不断提高。过去十年中,一个科学家小组运用基因测序技术来验证他的Polyommatus blues进化假说,1月份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会报》上的研究结果证明纳博科夫是对的。
“这真是个奇迹。”论文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娜奥米·皮尔斯说。
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热爱继承自父母。当他父亲因政治活动被当局监禁,8岁的纳博科夫带了一只蝴蝶送进监狱作为礼物。如果不是1919年的十月革命导致纳博科夫一家流亡海外,纳博科夫说,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职业鳞翅目昆虫学家。流亡中的纳博科夫并未中断对蝴蝶的兴趣,但直到1940年他定居美国,才真正有机会对蝴蝶进行深入研究。整个1940年代,纳博科夫都在研究Polyommatus blues。在1945年的论文中,他对其进化进行了推演。他认为它们源自亚洲,越过白令海峡,一直往南飞到智利。1958年,《洛丽塔》的出版让纳博科夫获得了媒体的垂青,蜂拥而来的记者颇有兴致地发现他也是个蝴蝶专家。尽管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蝴蝶专家,但其他鳞翅目昆虫学家仅仅将他看作一个兢兢业业然而平凡无奇的研究员。
直到1990年代,皮尔斯博士成为哈佛生物学教授和哈佛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她为了纳博科夫100周年诞辰准备搞个展览,仔细阅读了作家的研究之后,皮尔斯为这个蝴蝶从亚洲飞来的理论所吸引,“我想,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她找到了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美洲各地收集蝴蝶标本,对其DNA进行分类。他们发现美洲大陆上这些蝴蝶果然在1000万年前拥有相同的祖先,相比它们的邻居,它们与旧大陆一些蝴蝶更为接近。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有五批蝴蝶从亚洲经白令海峡来到新大陆——这正是纳博科夫的结论。
皮尔斯博士说她相信纳博科夫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并引用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1943年的《发现一种蝴蝶》:
我发现了它,为之命名,用精通的
分类学拉丁语;因此成为
一种昆虫的教父和它首个
描述者——如此,足矣。
《胡乔木书信集》里说“编辑出版一部大型的比较完备的贯通古今的汉语词典,十分必要。”“1975年由国家出版局和教育部提出,经周恩来、邓小平两同志批准,决定由上海市和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五省协作编写并由上海市负责出版《汉语大词典》。”(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这部《汉语大词典》于1993年胡乔木去世后才出齐12卷,共收词目约37万条(第六版辞海约13万条)。
中华读书报的文章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对于“武士彟”的“彟”字释义的错误(国学版2009年11月24日)。其实,词典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建议和支持,现再以一种食物为例说明《汉语大词典》的错误和失收,仅供再版时参考。
陆游有一首有名的农村题材的古诗《邻曲》,全诗是:
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
乌牸将新犊,青桑长嫩枝。丰年多乐事,相劝且伸眉。
陆游自注曰:“连展,淮人以名麦饵。”“连展”所在句的意思是:擦拭磨盘碾磨连展,洗刷锅具煮豆腐。我的家乡商丘市属于河南省的黄淮四市之一(淮人),连展是我童年时熟悉的一种食品。每年青黄不接时,炒熟青麦穗并去掉麦芒和外壳,留下带有水分的青麦粒,然后连皮带麦仁在磨盘上“磨”成细细的长条,或在碾盘上“碾”压出片状饼。这两种形状都叫“连展”,不需要再烧烤或煮熟就直接可以吃。为了证实这种印象,便决定查一下《汉语大词典》。如下:
【连展】麦饵;面条。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自注:“淮人以名麦饵。”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三·唐诗字音》:“今山东烧新麦作条食之,谓之连展,连读如辇。”清吴振棫《麦贱》诗“重罗白胜雪,连展甘若饴。”(第十卷,第862页)
【麦饵】麦饼。用小麦浸泡后连水磨成麦糊(不去麸皮),然后做成饼,贴锅上烧烤而成。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自注:“淮人以名麦饵。”(第十二卷,第862页)
词典里的“麦饼”没有说是“新麦”,而且还要经过“烧烤”。 显然同我前面说的“连展”是不同的食物,那么词典中和生活中的“连展”哪个对呢?考察三个过程如下:
1、从“连展”到“善连”。
我国编写地方志起源于东汉时期,宋元以来几乎各地都有志书来记载地方风物和饮食。由于词典里提到的王士禛是山东新城人,我们就从山东的地方志查起。查到,民国24年的《莱阳县志》说“磨熟麦粒成条曰连展。”民国17年的《胶澳志》说“青麦穗上磨谓之连展。”可以看出连展是“磨”出来的,没有说要再“烧烤”;并强调“青麦穗”。
但是,清光绪18年的《邹县志》说“王本仲的《邹鲁岁时记》:“大麦初黄,农以为饵,名曰善连。”这里“大麦初黄”正是连展的季节。那么什么是“善连”?《广韵》说:“善,大麦新熟作善连也。”《集韵》说:“善,善连,屑新麦为饵。”“新麦”和“新熟”,即是吃连展的季节。
2、从“善连”到“碾转”。
根据上述《邹鲁岁时记》,联想到查找其他“岁时记”系列,结果找到。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麦青作碾转,麦仁作肉粥。”出现了“麦青”时节的“碾转”。再查的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收录“碾转儿”并注明是“碾碾转儿”。
在北京的其他材料没有找到详细记载,通过文学地理学查找:一是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的《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沈裁的婆子拿了一盒樱桃,半盒子碾转,半盒子菀豆,来看晁夫人。”二是满族文学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麦子一熟,吃新鲜面不算外,还带着不掺假,要拌个碾转子吃,也不用买。”根据“樱桃”和“菀豆”的季节“麦子一熟”可以推断出是吃连展的时分。
3、“连展”、“碾转”与“善连”是同一种“麦饵”。
北音学是以1324年成书的周德清编写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分支。上面已经提到音韵学古书《集韵》和《广韵》提到了“善连”,再查《乡严正字·饮食》:“烧新麦曰善连,音讹为碾转。”就更加证实了“善连”就是“碾转”。
再验证词典词条里的《唐诗字音》“连读如辇”,如《金瓶梅词话》第38回:“故意的连我”就是“撵我”之意。又由于根据北音学“转”可以变读为“展”,所以“连展”就变成了“碾转”。至此,可以说“连展”“碾转”和“善连”都是同一种“麦饵”(用麦做成的食物)。可见,北音学的研究关系到普通话语音形成和词汇变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从以上方志学、文学地理学和北音学的推理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汉语大词典》对于“连展”和“麦饵”的释义错误,对于“善连”和“碾转”则失收漏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把“饵”解释为“饼”(应为“食物”的意思),把王士禛的“条食”望文生义成“面条”。
但是运用古典学的方法和过程的考证却能够给我们一些学术启示,以便我们能够匡正目前的学术误解和误读,比如光明日报“国学系列访谈”《国学=中国古典学》(2009年10月18日国学版)中的以下两种表述:
一是:“‘国学’其实就是‘中国古典学’。如果我们用‘中国古典学’来定义‘国学’,可以解决‘国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两个难题。”严格说起来,地方志不能算作“国学”,但可以算作“古典学”;即便“国学”作为独立学科也不能包括各类方志(学)。所以上述表述不严谨。
二是:“我们可以借助梁启超等前代学者的提示,借鉴西方‘古典学’的界定方法,把研究以古汉语为工具记录的文献的学问称为‘中国古典学’”。考察从“连展”到“碾转”的读音变化研究的北音学,不是“记录的文献”,但依然是“中国古典学”。所以上述观点不全面。
著名语言学家、105岁的周有光先生曾在论述“汉字是古典文字”时说:“‘古典’是classic的翻译,原意:‘古雅、典雅、典范’。例如:‘古典音乐’。又译:‘经典’”(《香港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第20页),这句话值得我们在探讨、理解、构建“中国古典学”时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