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化学》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将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钯安全送入细胞内部的方法,为在细胞内合成某些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望用于定向治疗病变细胞等。

  研究人员说,如果将纳米级钯粒子包裹在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球形微粒中,便可将钯粒子送入细胞内。由于聚苯乙烯的保护作用,这些钯粒子不会对细胞造成毒害,细胞仍可进行制造蛋白质和新陈代谢等正常工作。

  这一方法的潜力在于钯是一种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可促使发生许多化学反应。细胞中原本没有天然存在的钯,而上述运输新方法有助于在细胞内完成一些此前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比如用于合成某些药物。

  研究者解释说,一些成品药物的分子可能由于体积太大而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这些药物的原料分子则能进入细胞,因此上述技术有望让药物原料在钯的催化作用下在细胞内部生成药物并发挥疗效。

  领导这项研究的马克·布拉德利教授说,这一技术具有在细胞级别上定向投放药物的潜力,有望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且副作用较小。(黄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先进的X光技术,对一块真足蛇化石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这种蛇与现代的陆生蜥蜴十分类似,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揭开蛇的起源之谜。

  该研究由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科研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告说,这块真足蛇化石是10年前在黎巴嫩被发现的,其藏身的古岩石距今已有9500万年历史。它身长50厘米,从表面上看只有一只脚,长约2厘米。研究人员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加速器对其进行了X光扫描,结果又发现了这只真足蛇的另一只脚。

  研究人员介绍说,这只脚之所以不易被察觉,是因为它在岩石中发生了异化,其脚踝部分仅有4块骨头,而且没有脚趾,这说明真足蛇的足部已在当时呈现退化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这只真足蛇所处的年代正好是蛇类从有脚蜥蜴向无足动物进化的时期,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科学界对于蛇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生物由陆生蜥蜴演变而来,另一些人则认为,蛇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蜥蜴。(李学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报告说,动物实验证实毛根缺乏一种胶原蛋白可同时导致脱发和白发。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脱发和白发的新药。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教授西村荣美等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ⅩⅦ型胶原蛋白的作用可使毛囊干细胞不会枯竭,从而防止脱发。同时,这种胶原蛋白在毛囊干细胞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的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转化生长因子-β对色素干细胞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的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判断。在正常情况下,毛色非白色的小鼠出生后约两年就会因衰老而出现脱毛和毛变白的现象。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使一些小鼠体内不能产生ⅩⅦ型胶原蛋白,结果它们在半年内就明显地出现了白毛,大约10个月后,全身的毛就脱得差不多了。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能生成ⅩⅦ型胶原蛋白的基因植入自身不能产生这种胶原蛋白的小鼠体内,结果小鼠能够重新产生毛囊干细胞和色素干细胞,最终长出了一簇簇黑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香港大学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若甲型H1N1流感患者体内病毒量高,可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和严重炎症,是病情恶化的主因;利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血浆能有效治疗严重病例。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5月至去年1月期间,对74名因感染甲型H1N1流感而需要入院治理的亚裔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8人病情严重,其余36人病况则较轻微。

  研究结果发现,严重患者体内出现持续高病毒量和免疫系统不协调的情况,继而产生严重炎症和体内一种免疫蛋白异常下降,使患者失去对抗其他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加剧。此外,严重患者大多在发病后5天才入院接受治疗,错过了使用抗病毒药物的黄金48小时。

  此项研究还发现,港大于早前利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的血浆治疗严重患者,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达50%。(张雅诗)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对于喜爱巧克力的人士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黑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剂成分,要比很多有助健康的蓝莓,红莓和其他所谓的“超级水果(superfruits)”含量更丰富。

  据国外媒体报道,尽管严格的来说,可可算是一颗种子而不是一种水果,但是研究人员称这并不能阻止将这种受很多人喜欢的食品归类到“超级水果”中。Superfruit,超级水果,或超级水果秀。指一种水果结合特别丰富的营养、抗氧化品质和口味特别有吸引力,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和留住忠诚客户。原本是一个营销术语,在2005年首先在食品和饮料业使用。


黑巧克力有利健康,但从营养学角度也要注意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科学家在美国好时公司(Hershey 北美地区最大的巧克力及非巧克力类糖果的制造商)中心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比了各种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含量,包括蓝莓、越橘、石榴,巴西莓和可可及黑巧克力的食物及饮品等。

  相关的测试结果刊登在《化学中心杂志》(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中,结果表明,可可和黑巧克力中富含丰富的黄酮类(Flavones)成分。黄酮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可以抑制油脂性过氧化物的全阶段溢出,这种阻止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十倍以上,这种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也可阻止癌症的发生。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黛布拉-米勒博士(Debra Miller)表示,可可粉和黑巧克力提供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可称得上是十分有益健康的“超级水果”。此外其他的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每天食用一块黑巧克力可以使患上心脏病的危险降低约1/3,有研究人员称光是闻巧克力的香味就可以预防感冒。还有医学专家声称,可可豆中的表儿茶酸(Epicatechin)可以抑制多种疾病,包括痴呆、中风、癌症、糖尿病、心脏病、阳痿等。

  食用黑巧克力有利于健康,但是从营养学角度也需要注意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例如食用糙米、豆类,水果和蔬菜等。另外对于担心食用巧克力变胖的人,只要注意食用方法就可以达到吃的健康的目的。因为黑巧克力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但大部分都是不饱和脂肪,食用后不会转化成体内的堆积脂肪。同时黑巧克力在体内消化过程中,还会燃烧掉脂肪和热量。最好选择可可脂含量在70%以上的黑巧克力,每日食用量在50-100g左右即可。再者,食用黑巧克力不要同时饮用牛奶,因为这样会影响吸收类黄酮。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际在线专稿:除了能叼回满是口水的网球、早晨能送报纸外,狗还能发现癌症,拯救人的生命?
 
  据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2月1日报道,日本科学家近日表示,狗经过训练以后,能够用它们敏锐的嗅觉,分辨出癌症病人。实验室得出的报告称,狗能够通过闻人的呼吸或者粪便,准确地分辨出肠癌患者。
 
  研究人员称:“特殊的癌症气息是真实存在的。而癌症产生的化合物可能会在人体内循环。我们让狗闻不同的气味,看它是否能分辨出肠癌患者的气味,为人类将来引入气味资料诊断肠癌提供依据。”
 
  该研究报告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上,之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狗能通过嗅觉能够发现胎记瘤、膀胱癌、肺癌、乳腺癌以及子宫癌。(朱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华社电 记者日前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解到,南京医科大学朱东亚教授研究发现一种治疗脑卒中且能避免副作用的小分子药物。

  朱东亚阐述这一重要发现的论文《阻断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与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相互作用治疗脑缺血损伤》,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杂志社特邀科学家为此发表评论,称小分子药物(ZL006)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曙光。

  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脑组织结构精细复杂,对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敏感且脆弱,迄今临床上疗效显著的治疗药物还比较少。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脑卒中病理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细胞浆内的nNOS和细胞膜上的PSD95相结合有关。朱东亚课题组由此设想:如果阻断这种结合,能否使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从蛋白间结合的角度进行抗脑卒中药物研究非常困难,是前人从未攻破过的领域。

  课题组在分析nNOS与PSD95相互作用的化学和分子力学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100多种化合物,并最终筛选得到有较好药理活性的化合物ZL006。

  动物及细胞实验验证:ZL006在若干种脑卒中模型中都显示了它的疗效。实验证实这种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而且避免了直接干预nNOS等带来的副作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最新的研究显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极圈海域的一道洋流,其水温达到两千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据调查,这道洋流在近几年的夏天,流经格陵兰岛和挪威群岛之间的墨西哥湾流在北端的平均水温为6摄氏度,明显高于古罗马及中世纪时代所记录的最高温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担心由于全球变暖及这种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的融冰现象,会危及到十分依赖冰生存的北极熊。根据研究人员的结论,这样的变化也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海平面上升和环境急剧变化。


融冰现象危及北极熊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科学家们提出了最新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对海底沉淀物中的微生物进行重建分析,发现这道洋流在夏天的平均温度在1890~2007年间约为5.2摄氏度,而在2000年前仅为3.4摄氏度,而目前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6摄氏度。

  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数据显示,与1979年至2000年间的海冰平均范围相比,北极区海冰的范围在2009年时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虽然在2010年3月时的冬季北极海冰最大范围要比前几年大一些,但这种短期的扩大并不能意味着缩小趋势有所改变。

  科罗拉多大学的托马斯-马奇托(Thomas Marchitto)表示,海冰的形成有助于反射阳光,还会使冷空气像毯子一样盖住海洋以控制温度。而温暖的洋流可能导致海冰无法正常形成,给北极和全球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根据最近的一项报道,一只北极熊由于北极海冰范围的减少为寻找食物竟连续游泳超过9天,距离达到426英里(约687公里),而它的幼仔由于还无法承受这样的“长征”,不幸丧命。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海冰融化使北极熊们找到觅食和休息的地方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法国国家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所1月31日对媒体说,该机构一项研究显示,将二氧化碳储存于深海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前有研究显示,如果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深海的海底岩层,那么深海的寒冷环境会使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超过海水,被储存的二氧化碳顶部会生成像冰一样的氢氧化物,堵塞海底岩石孔隙,使二氧化碳无法逃出。

  这种方法曾被一些学者认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广受关注。然而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所发言人奥雷莉·弗雷沃介绍说,该研究所的专家日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这种储存方法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从各种燃料气体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常混有含铅、镍、汞等元素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进入深海后,有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此外,一些深海钻探工程可能导致被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对环境构成威胁。

  为防患于未然,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所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慎重选择储存二氧化碳的海区,一旦决定储存,就要密切监测储存位置的各种变化。

  去年6月,丹麦科学与地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还显示,在深海储存二氧化碳会带来海水酸化等问题,对海洋生物及其食物链造成不利影响。(李学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Eodromaeus或是霸王龙的祖先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小但非常凶猛,大约生活在2.3亿年前,即恐龙刚刚出现时期的恐龙种类。这种恐龙被名为Eodromaeus,大概4英尺长,体重在10~14磅之间。

  “它非常可爱,你一定会希望拥有这样一个宠物,”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及该研究的成员之一保罗·塞里诺称,“但是它更可能抢了狗狗的饭碗,成为一种更能担当保安工作的恐龙。”这是因为这种小恐龙是一个身手敏捷的掠食者。根据其化石的解剖学结构分析,塞雷诺博士和他的同事相信它是包括霸王龙在内的兽脚类恐龙的祖先。

  Eodromaeus在体形大小和结构上同始盗龙非常相似,但是始盗龙更像是早期蜥脚类恐龙的祖先,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长颈食草动物。两类物种都很小,两条腿奔跑并且生活在相同时期,这些因素使研究人员相信所有恐龙的共同祖先也是差不多4英尺长。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97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