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多伦多大学密西索加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分子胶水”,能将促癌蛋白质黏在细胞膜上,从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会影响正常细胞。该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应用化学》杂志上。

  如果在满是油脂的水池里加入些肥皂,肥皂中的憎水基会排开水,吸附油脂退居到水池边缘。倘若水池是癌细胞,一滴滴的油脂是促癌蛋白,而肥皂是一种潜在的药物呢?根据最新研究,利用这种“分子胶水”充当药物,能迫使促癌蛋白退居到细胞膜上,正像肥皂和油脂结合后沉积到水池边缘一样,从而让癌细胞变得对其他化学疗法更敏感。

  “这是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此前的研究都是从功能上瞄准相关的结合位点,而我们的方法是在细胞内抑制促癌蛋白。”多伦多大学密西索加分校化学与物理科学系的帕德里克·甘宁说。该方法由他和本校同事克劳迪奥·格雷迪纳鲁以及中央佛罗里达大学的詹姆斯·塔克森共同提出。

  这种“胶水”的形状就像哑铃:一端像锚一样紧紧黏在细胞膜上,另一端是能结合促癌蛋白的分子。这种能识别促癌蛋白的分子非常挑剔,对所要结合的目标有严格的选择,从而可降低药物引发副作用的风险。

  甘宁解释说,这种像胶水似的物质能把目标蛋白黏在细胞膜上,从而干扰细胞癌变过程,控制癌细胞增生。而在正常细胞中,这种新疗法应该没什么影响。

  研究人员对于这种“分子胶水”的前景很乐观。甘宁表示,新方法也将研究带到了癌症潜伏期,能减缓甚至停止癌细胞的扩增。由于化疗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这种方法也能减少病人对化疗的需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997年5月11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在和计算机“深蓝”对弈时宣布失败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未来是否可以克服巴别塔之咒,真正实现对语言障碍的消除?最近《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对著名的发明家,作家,未来学家雷·科兹威尔(Ray Kurzweil)进行了采访。

  根据科兹威尔的看法,到2029年时机器就将达到人类的翻译水平。然而他也再次强调即便是最先进的自动翻译技术发展也无法取代语言学习,因为即使是最高级的翻译技巧也无法真正实现伟大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语言转换。他指出:“有些东西就是不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因此阅读文学著作的原始语言版本将好于任何,哪怕是最好的翻译版本。”不过他也承认人类一般只能掌握很少的几门外语,但是他指出随着科学的进步,将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更快的掌握更多的语言。

  除了纸面的语言翻译,近来对于语音翻译技术的进展也是日新月异。在他的新书中,科兹威尔预言到2019年时,语音翻译技术应用将变得非常普遍。他说:“这样的预言完全取决于你期望的翻译水平是如何的。”他补充说:“即便现在这种技术便已经存在,但是我不会说这已经是‘普遍’的了,如果你真的想找到那种能捕捉人类细微感情表达的语音翻译,那么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普遍’的应用。”

  在他的另一本书中,科兹威尔表达了他对弗朗茨·奥奇(Franz Och)所做工作的看法,他是谷歌翻译项目的负责人。当被问及为何他高度评价奥奇博士的工作时,他评价说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方法,即借助数据检索的力量才创建一套智慧系统。”他解释说,这种基于数据搜索的方法似乎要比费尽心思开发基于人类语言语法体系的方法要来的有效。他还指出,如果谷歌翻译的语言素材数据库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扩容,那么其翻译质量还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科兹威尔长期以来对语言转换的自动化感兴趣。早在20年前,他的公司就曾开发出一种实现语音翻译的技术。当被记者问及那项技术时,他说:“那种水平远远达不到人类翻译的水准,但是对于小型简单的对话或者商业谈判那样的场合倒是会挺实用。可能它翻译出来的话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缺少浪漫感觉,但是这是技术的主流,它将慢慢变得越来越好。”他解释说,一般而言当一种新技术问世时,它通常都不会表现地太好,于是就是受到公众的轻视和鄙夷,但是这种新生的技术会不断完善直到接近完美的境地。“这些技术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当他们真正达到革命性水准的那一天,你就会发现它似乎是一夜之间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了。可是事实上它已经存在超过20年了。”

  然而,科兹威尔并不认为人类翻译将会因此而“失业”。“这些技术无法取代全部,它们所能改变的只是我们应用它们的方式。”他提到了音乐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音乐人们非常担心新出现的音乐合成器将会挤占他们谋生的音乐市场。但是正如科兹威尔指出的,他们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失业,只是他们的职业方式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他说:“如果你现在去参加一次音乐会议,你就会发现这就像是一个计算机技术会议一样,这里有很多先进的音乐设备,借助这些设备,音乐家可以指挥整个乐队演奏,还能做其他很多事情。事实上由于这项新技术的出现,音乐变得比以往更加充满活力,而音乐家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受欢迎了。”

  由于需求模式的变化,那些拒绝新技术和经营模式的翻译服务提供商可能将面临危机。然而科兹威尔对于语言服务市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我认为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会持续上升,这些工具将会增进人类的能力,借助机器的帮助来驾驭更多的语言。”近期由“常识咨询机构”(Common Sense Advisory)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其调查显示市场对翻译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甚至在经济危机期间也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很多翻译服务从业者都认同一种观点,即翻译是作品的再创作,是一种艺术。因此科兹威尔在机器翻译和人类翻译之间划出的平行线受到了即便是最极端的“反技术人士”的欢迎。事实上,科兹威尔认为翻译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最高水平工作”。他解释说:“人类智慧的一个缩影就是我们能够驾驭语言。这就是图灵要进行他著名的图灵测试的根本原因,图灵测试的目的便是判断计算机是否是依据和人类相似的思维方式进行工作的,而不是简单的命令体系。”

  当然,正是由于翻译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因此人类需要借助机器的帮助来改善这种技术。“这些机器技术的应用将提高我们的能力,去使用,创造,理解,复制并翻译语言。”科兹威尔解释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抵制技术的运用,而是更多的使用它们。”(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推自行车前行的学生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综合消息报道,昨日下午,北京遭遇十年以来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大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部分环路断路,地铁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线路部分区段停运。

  据中新网报道,23日下午,北京地区自北向南出现明显的雷雨天气,天色昏暗,暴雨如注。据观测显示,从14时至18时,城区平均降雨量达到51毫米。城区西部雨量较大,雕塑园、五棵松、紫竹院等地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模式口降雨量达到173.2毫米。

  受雷雨影响,北京市区不少地方积水严重,部分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已致交通瘫痪,此次降雨正值北京交通晚高峰,对市民出行造成较为严重影响。北京市交管局消息称,此次降雨更使得部分地区道路中断。
 


在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内,人们在被雨水冲刷的台阶上行走

  受大雨影响,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地铁部分区段停运。同时,由于积水,京城多处断路。城西部地区拥堵路段首次打开主路应急掉头设施,允许车辆原地掉头从对向车道返回。据透露,昨天交管局122接警量打破近几年纪录,多以报堵点、寻求拖车帮助为主。

  据新京报报道,17时许,沿南三环万芳桥向西南三环方向行走,途中几乎通过的每一个路口和立交桥,都要涉水而行,积水最深处可漫至大腿。玉泉营桥至万柳桥辅路两侧,随处可见倒地的树木、电杆和工地围挡。西南三环的铁路桥下,3米左右深的积水中,一辆300路公交车几乎被淹没,只可见车顶。


汽车被水没顶

  据北京市气象局统计,至19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5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为57毫米。多处站点的降雨量大于100毫米,包括丰台体育中心、丽泽桥等。市气象局分析,此次降雨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出现的典型蒙古东移低涡天气过程,在北压下抵达北京,加之冷空气配合,因此强度较大。不过,出现这种强降雨并非异常,往年均有这样强度的降雨发生。

  不过,昨日的这场降雨,将给今明几天带来明显的降温。市气象台预计,24日至26日的中考,都普遍较为凉快,不会有高温天气出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01年抵达火星目的地的“火星奥德赛”拍摄图片显示的地形


研究人员发现火星地形和特立尼达岛近海的条纹状海底土墩存在相似之处


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行星学家开始怀疑火星上可能曾存在远古海洋

  科学家称,在火星表面发现的土墩可能曾是湖泊所在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是由2001年抵达目的地的“火星奥德赛”拍摄的,它们显示的是这颗红色行星上的谷地和沟渠。

  专家认为,火星上的这些泪滴状小岛可能是几百万年前在水下形成的。这一重大发现将能证明这颗红色行星上曾出现过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海洋。该研究成果7月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地质学家罗勒纳-莫斯卡尔德里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根据这些相似处,我认为火星上的泪滴状小岛是在相对较深的海洋深处形成的。”该研究突出了火星地形和位于特立尼达岛近海的条纹状海底土墩之间的相似之处,为证明火星北部平原存在远古海洋提供了证据。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行星学家开始怀疑火星上可能曾存在海洋。

  “海盗”号轨道飞行器拍摄的图片显示,这颗红色行星的克里斯平原地区看起来像是存在海岸线和河槽。莫斯卡尔德里和德州大学的地质学家雷斯利-伍德主要研究特立尼达岛近海海床的形状。这些被称作侵蚀阴影残迹(erosional shadow remnants)的地貌特征是一端与泥火山相连的彗状条纹,它们最长可达数英里。当沉积物与泥火山周围的水流混合在一起,聚集在相反方向时,就会形成这种地貌。详细的3D海床图(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工作拍摄的图片)让研究人员更好地观察了侵蚀阴影残迹。

  莫斯卡尔德里认为,可能正是类似过程促使火星上的泪滴状小岛形成。他们称,由撞击而非泥火山产生的撞击坑,导致沉积物快速流动,形成彗状结构。莫斯卡尔德里说:“地球和火星之间存在的大部分相似处都是对陆地或环境进行对比得出的。这是首次得出深水海床的相似处。”火星上的这些条纹状小岛长在3英里到30英里(4.83公里到48.28公里)之间,占地1.5平方英里到150平方英里(388.50万平方米到3.88亿平方米)。这种大小意味着它们与深水侵蚀的特征类似,而非由空气侵蚀的地面特征。

  实验室试验发现,它们的三角形状只能在水下形成,这为火星上存在远古海洋的观点提供了更多证据。但是田纳西大学的行星学家德文-伯尔表示,火星上较小的重力意味着这些小岛能在空气作用下形成,而且看起来像是在深水处的强压环境下形成的。莫斯卡尔德里说:“我们把一名地质学家送上火星,并用老式铁锤获取样本,对其进行直接观察,才能确定它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TES新能源员工展示“充电锅”

  日本企业发明一款“充电锅”,通过烧水发电,给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充电。这款充电锅采用特殊材料,利用水沸腾时10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与550摄氏度锅底温度之间的温差产生电力,经由安装在锅柄上的USB数据线给手机、音乐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充电。

  制造商TES新能源说,充电锅给一部iPhone手机充电需要3至5小时。这款锅本月在日本上市,售价2.4万日元(约合300美元)。

  TES新能源总裁藤田一博告诉媒体记者,发明充电锅的灵感来自日本3月发生的地震和海啸。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灾民生火取暖时,我就想让他们一边烧水一边给手机充电。”

  藤田说,与太阳能充电器相比,充电锅不受时间和天气限制,充电同时可以加热饭菜。这款锅体积小,方便携带,可满足应急需要,特别适用于电网覆盖不到的地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联合国未能准确计算保护森林给全球气候带来的益处。

  树木不仅为许多物种提供了家园,还能储存原本会让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为此,联合国2008年设立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项目,该项目会根据森林储存的二氧化碳量来向贫困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它们保护森林。

  该项目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森林也会以其他方式改变温度。靠近地球两极的森林与农田相比因为颜色更深,所以会吸收更多阳光。但在热带地区,森林蒸发的水量多于没有森林覆盖的土地,因此森林周围的温度会低一些。

  为了更加全面地作出判断,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维韦克 阿罗拉和加拿大圣弗朗西斯 泽维尔大学的阿尔瓦罗 蒙特内格罗用计算机模型来评估重新造林的整体影响。

  他们承认所设想的是“有些极端”的情形:2060年之前全球半数或全部农田都变为森林。在将全部或半数农田变为森林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到2100年会分别降低0.45摄氏度和0.25摄氏度。

  阿罗拉说,事实上只有10%到15%的现有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因此重新造林的效果甚至还要更小。他说:“实际造林对气温的整体影响微乎其微。”

  虽然造林的总体影响不大,但并非所有森林都一样。阿罗拉和蒙特内格罗在研究后发现,热带地区的森林在降低气温方面的作用是高纬度地区森林的3倍左右。

  这是因为热带森林能通过增加水汽的蒸发来给周围降温。高纬度地区森林在降温方面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它们吸收了太多阳光。

  不过REDD项目在评估森林的作用时只是依据它们所捕捉的碳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衡量水汽蒸发和反射率的变化并非易事。这种评估方法没有区别看待低纬度和高纬度森林。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

  英国气象局的理查德 贝茨说:“我们必须考虑到土地覆盖变化所产生的其他影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今年3月以来,因为干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湖水面积较往年同期骤减一半以上,湖水退去后,留下的湖床长满了草,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茫茫的草原。
在这个节骨眼上,近两年一直处于搁置状态的鄱阳湖大坝工程再次被江西官方推到了前台。根据江西方面的构想,准备在鄱阳湖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
江西一直想筑起大坝
最近一些年来,修建鄱阳湖大坝一直是很多江西人的愿望,官方亦是如此。
根据江西官方的最初方案:修建鄱阳湖大坝计划投资100亿元,在距长江27公里处的鄱阳湖北端,修筑一座长约2.8公里的混凝土大坝,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上世纪80年代,江西方面就多次‘上书’要求修建鄱阳湖大坝,但考虑到在生态等一些方面无法排开的负面影响,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批复。”国内水利行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然而,江西方面一直没有打消修建鄱阳湖大坝的念头。与之相反的是,他们一直在展开积极行动。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规划》,其中涉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内容有两句话:“做好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各项工作。”这让很多江西人看到了国家可能支持建鄱阳湖大坝的希望。
但此后,各种反对的声音十分强烈,国家一直没有同意该工程进入到实质建设阶段。
大坝可部分抵消三峡工程不利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的蒋云钟博士,从2009年开始对鄱阳湖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鄱阳湖防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西方面推动建鄱阳湖大坝也有自己的苦衷。
虽然鄱阳湖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到了1513亿立方米。但其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其水位受注入的五条河流和长江干流来水双重影响,使得鄱阳湖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湖区一年之中水位变幅较大,给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江西提出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构想。
“鄱阳湖大坝建成后,可抵消部分三峡工程给鄱阳湖带来的不利影响。”蒋云钟说,三峡水库运用后,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水位下降,而这也导致了鄱阳湖蓄水量的减少。另外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减小了下泄流量,从而加大了同期鄱阳湖的出水量,加剧了枯水期鄱阳湖湖区的用水困难。并且在枯水期,即使三峡水库加大泄量,对抬高鄱阳湖湖区水位作用也不明显。而鄱阳湖大坝修建以后,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为长江干流补水10.77亿立方米,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江中下游调蓄工程不足。
大坝会严重威胁当地生物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一直反对鄱阳湖建大坝。他专门研究鄱阳湖已有十多年,对于鄱阳湖的脾性,他有较深了解。
“今年鄱阳湖遇到少有的干旱,大量水域干涸,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从历史上看,这并不奇怪。鄱阳湖的水位比今年都低的干涸期也出现过。”姜加虎说。
姜加虎告诉记者,如果修建鄱阳湖大坝,其在生态方面的副作用明显要大于积极作用。首先就是对湖区湿地的威胁。在自然条件下,鄱阳湖湖区拥有大面积的湿地,这些湿地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的成千上万只候鸟,会到此越冬,直到第二年4月左右才逐渐离去。如今,鄱阳湖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这里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若是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破坏。
其次,每年3月底至6月底,是长江和鄱阳湖天然鱼类的产卵期,很多长江鱼类都要从长江进入鄱阳湖产卵繁殖;另外也有一些鱼要从长江入海口经过长途洄游,进入鄱阳湖腹地的江西峡江县一带产卵,成鱼后又要游回生长。如果鄱阳湖大坝建成,这些鱼类的产卵繁殖将被破坏。
大坝会破坏当地自然水系
另外,鄱阳湖大坝修建后,也将彻底破坏这里江湖一体的自然水系。姜加虎告诉记者,长江中下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湖泊在长江中下游洪水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分洪作用,如果以后鄱阳湖建了大坝,鄱阳湖的自然分洪作用就会彻底丧失,其下游地区面对的洪水威胁将会更大。
记者了解到,也正是因为上述各种无法排除的不利影响,尽管江西方面动用各种力量推进大坝进入建设程序,但时至今日,国家依旧没有批准鄱阳湖大坝的建设。
蒋云钟也表示,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鄱阳湖大坝建成后,将改变江湖自然连通的态势,引起江湖水情新的变化,会对鄱阳湖地区的环境、生态等产生重大影响。现在的关键是要重视不利影响中一些不可恢复的因素,从而在对工程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
姜加虎则告诉记者,只要建鄱阳湖大坝,不管如何进行科学论证,有些生态方面的破坏都无法避免。因此,各方围绕鄱阳湖的各种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航天局日前公布了“信使”号水星探测器的初步观测结果,为有关水星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信使”号目前已进入绕水星轨道3个月,其初步观测结果显示,水星具有两极不均匀的磁场,北部磁场稍强。水星表面有一个由远古喷发的熔岩形成的大平原,而且构成水星表面的物质中硫元素比较丰富。
“信使”号项目首席科学家肖恩·所罗门推测,在塑造水星地貌的过程中,火山可能扮演了重要作用。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信使”号于2004年8月升空,是人类发射的第一个绕水星运行的探测器。从今年3月18日起,“信使”号进入绕水星运行轨道,对其展开为期一年的观测,任务包括确定水星表面成分、探测水星的神秘磁场及勘察水星极地区域是否存在冰。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合成出一种新型人造肉。若真有一天上市销售,不知多少人能接受,因为它的原料来自下水道中的粪便。
人造肉
日本冈山实验室研究人员池田光之(音译)说,东京污水处理部门因无法处理下水系统中大量污物与他取得联系,希望他能想出办法废物利用。
池田发现,由于各种细菌作用,下水道污物中富含蛋白质。于是,他提取这些蛋白质,添加反应促进剂,加工成人造肉。
这种“肉”的成分中,63%为蛋白质,25%为碳水化合物,3%为油脂,9%为矿物质。
池田用食用色素给人造肉染上红色,用大豆蛋白改善味道,让人造肉的口感更接近真肉。
首批尝试者说,这种人造肉吃起来有点像牛肉。
好处多
“数字趋势”网站(Digital Trends)说,肉类加工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18%,其中大部分来自所饲养动物排放的甲烷。另外,饲养牲畜消耗大量资源和空间。
网站认为,这种人造肉若能获得推广,将能减少浪费,降低排放。
池田希望他研制出的人造肉将来能与真肉售价相当。不过当前受到研究成本影响,人造肉的价格相当于同等重量肉类的10倍甚至20倍。
池田说,他能理解民众对这种人造肉存在心理障碍。他希望研究完成后,人们能忽视它与粪便的联系,更多关注它的环保性、价格和成分。他说,与普通肉相比,这种人造肉中所含的热量更低。
保安全
这种人造肉的安全性引发猜测。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8日引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主攻食品安全的教授道格拉斯·鲍威尔的话报道:“在食品安全世界里,我们说:‘不要吃粪便。’但是如果你非要,那要加热后才行。”
他说,从理论上来讲,只要经过烹饪,池田研究出的这种人工肉不会损害健康,因为烹饪过程会杀死有害病菌。鲍威尔说,他并不清楚池田制造人工肉的过程,但首先应对下水道污物进行热处理。
他说,吃从污物中提取蛋白质制造的人工肉与吃吸收农家肥生长的植物没有本质区别,两种食品中,都有一部份来自粪便中的营养成分。
“理论上来说,它(人工肉)没有什么问题,鲍威尔说,“食用起来很安全。但我肯定,会有一些讨厌的因素(影响胃口)。”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6月19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简称三峡集团)首次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
2002年,国家正式授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先期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计划于2013年投产发电,向家坝水电站计划于2012年投产发电。目前,三峡集团正积极组织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的筹建工作。
19日,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表示,防洪和抗旱是三峡排在第一位的任务,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供水、航运,然后是渔业的安全。对于发电任务,陈飞说,电力生产和能源生产只是作为贯穿这些任务中的一项任务。
“我们特别关注长江领域180万平方公里的气候变化、水情变化,要做好防更大洪水的准备。”在会后接受采访时,陈飞表示,“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是当前的第一位的责任。”
发布会上,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121家中央企业明年都要对外公布社会责任报告。
焦点
出库流量为何大于入库流量?
6月19日20时,三峡入库流量是18000立方米/秒,而出库流量是19000立方米/秒。连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和洪水,为何此时三峡出库流量依然大于入库流量?
高级经济师、三峡集团新闻中心主任朱光明表示,尽管部分地区出现了局部暴雨,但是现在三峡下泄的水量仍然没有达到(下游地区)警戒水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安全的。
他说,长江汛期一般是6月、7月和8月,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预报,今年最大流量是6万立方米/秒左右,“三峡也是为了防止未来上游出现更大的洪水做准备,腾出库容。汛期来了大洪水必须要拦截在水库里,使下游的水位不会达到警戒线,保证长江荆江河段的安全”。
“现在放水量也是根据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的调度令来执行的,”朱光明说,三峡调度是全球最复杂的调度信息,不仅要考虑上下游的用水需求,还要综合考虑航运需求等信息。
抗旱时三峡发挥了多大作用?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被称作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水位创历史新低。在抗旱期间,三峡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水库在枯水季节加大下泄流量,保障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航道水深。
他说,今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干旱,我们按照国家防总的抗旱补水应急调度令,累计为下游补水超过200亿立方米,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旱情。
朱光明表示,三峡水库现在的水是去年拦蓄的洪水,为了缓解下游的干旱,对存在水库里的水,加大下泄流量。所以在枯水期才能做到当时入库水少,但是出库水多,以缓解下游的干旱。
三峡到底能抵几年一遇洪水?
去年,不同专家说出的三峡能够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洪水,这些被网友做成截图发布在网上,并认为三峡的表态前后矛盾。
6月19日,陈飞回应说,三峡设计的标准是根据历史上记录洪水和调查洪水确定的。这是不同概念,不是简单地说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和万年一遇的洪水”。
报告显示,三峡工程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是指三峡大坝可通过自身水库调蓄,来保证下游荆江河段安全行洪。
“千年一遇”是指洪水峰值为988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和荆江分蓄洪区综合运用,可保证汉江平原地区的安全。
“万年一遇”洪水来临的时候,洪水峰值为每秒11.3万立方米,此时,也能确保三峡大坝主体建筑物仍然是安全的。
报告解释,所谓“N年一遇”是指这个流域出现这种洪水的概率是“N分之一”。
现场
三峡集团否认“危机公关”
6月19日的发布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对身边的三峡集团两位负责人说:“三峡集团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更要加强……过去有争议,更要用各种方式和社会沟通。”他说,好的要讲,存在问题也要如实地讲,“三峡集团要好好研究,将来怎么和社会沟通,怎么回应社会的热点。”
6月19日,也是三峡集团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此刻发布报告,有人认为这是三峡的一次“危机公关”,但是高级经济师、三峡集团新闻中心主任朱光明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责任报告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筹备,他说,去年下半年国资委强调,所有的中央企业3年内都要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次报告发布和之前的质疑无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9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