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电21日报道,英国警方上周末夜里接获报案,有人看到一个外观像气球的蓝色“不明飞行物”(UFO)落入相传有水怪的尼斯湖,警方与海岸巡逻队出动救生艇,联合空军派遣的直升机进行海空搜寻,一无所获。
据报道,苏格兰警方当地时间20日晚上8时接到报案,有群众称,自己看到一个“圆形、形似气球的蓝色物体”落入尼斯湖当中。
警方分析称,这个物体可能是飞行伞或轻型飞机。不过,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搜寻,没有任何发现。
另一名当地居民则说,自己在山坡上烧烤时,注意到天空中有一个白色球状物。起初,她以为那是一颗星星,但距离很远的它按照一个固定轨迹在天空中移动,飞行轨迹“很不一般”。
报道指,尼斯湖与“不明飞行物”联系起来,通常会让人想到的是水怪。尼斯湖的水怪故事,绘声绘影地从古代传到现代,到现在还是个传说。
探索沉船
发现的美酒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百慕大海域,考古学家在海底发现了一艘古老的沉船,目前分析这艘船距今147年,应该是美国内战时期的船只。可能因为前不久的暴风雨,导致海浪强烈,把船上的一些淤泥冲走,这艘沉船才最终被发现。船内也有许多新文物出土,包括一些没有开封的香水还有几瓶古老的葡萄酒。
这艘船沉船的位置距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这艘船应该在出发几分钟之后就沉入海中,沉船时船还装满了货物。目前还不知道沉船的原因,考古学家分析它应该是被炮弹所打沉的。沉船一直埋在海底18米深的淤泥里,直到最近的风暴后,才被人们发现。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现古老的沉船,早在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不过这艘船可没有多少宝贝,当时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同样是在大西洋,几名潜水者去年七月打捞起可能在200年前生产的168瓶香槟和5瓶啤酒。其中的两瓶香槟已经在芬兰进行了拍卖。
这艘沉船很可能是19世纪初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派遣驶往圣彼得堡向俄国皇室赠送礼品的船只。专家称这批香槟可能是在1811-1831年间生产的,但是实际日期可能比这更早,因为那时香槟酒通常都窖藏10-12年以后才装船启运。
最初,有关人士根据酒瓶塞上的锚形标志推断其为法国著名的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但凯歌公司专家品尝鉴别后认为这批香槟应该是由现在已停业的Juglar酒坊酿造。而去年11月份的一次专家品尝认为其中至少3瓶绝对属于凯歌品牌。
曾经参与品尝的专家称,Juglar的酒非常醇美,还带着一点微酸,给人感觉非常平衡,并且还带有古酒特有的附加味道,比如烟草或是干果的味道,以及橡木的感觉,并称这与19世纪在甜酒中添加其他味道的做法相符。
专家称150英尺海底4摄氏度的温度和无人打扰的黑暗使得这批陈年古酿更为完美。有瑞典香槟专家估计一瓶的拍卖价格可达82000美元。当地政府打算将拍卖收入用于海洋考古工作和波罗的海环境保护。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养殖户直指上游企业水污染,当地宣传部门称检测结果是鱼病所致
早报记者 欧阳艳琴 发自四川眉山
8月中旬,四川省“渔业大市”眉山市“鱼灾”降临:在四川养殖示范村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花池村等地,有近百万斤的沟鲢、黄颡、江颡等在一周之内死亡。
“暴死”,一些养殖户用这个词来形容此次鱼类死亡现象——三五天内,一个池塘的鱼死亡达到一半以上;上百户养殖户同时受灾。
从当地养了三十多年鱼的养殖业领军人物洪方林,到所属东坡区渔业等政府部门负责人,都说,鱼类这样大规模的死亡,在当地“很少见”。
早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来源于思蒙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全镇共7个村庄151户408.55亩池塘内,共计94.4526万斤沟鲢、黄颡等鱼类死亡。
关于死因,养殖户几乎一致地指向岷江的支流思蒙河被上游工业企业污染。
8月21日晚间,眉山市东坡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致电早报记者称:省级政府部门组织专家提取水和鱼的样本后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并无问题,死因为鱼类的腐皮病。
“能死的全都死完了”
“能死的(鱼)全都已经死完了。”8月17日,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石沱村村民陈志清等人都这样对早报记者说,当地鱼类大规模死亡从8月12日就已经开始。
尽管如此,他的堂弟陈国全,在当天傍晚时分,还是从池塘里打捞出了上百斤刚刚死亡或皮肤腐烂、可能将要死亡的沟鲢。
在另一个鱼塘里,陈国全甚至已经不再加水、换水,鱼已经全部死了,他已经打捞了好几次。还没到池塘边,他的妻子就已经落泪。死了一两万斤沟鲢,陈国全说。按批发市场价计算,损失10万元左右。
8月中旬以来鱼类“爆发性死亡”,波及到了石沱、镇南等村庄,石沱村的情况最为集中。
“(8月)几号就开始死了,开始一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死鱼)一大桶一大桶、几桶几桶地(捞出来)。昨天(16日)满田都是。”养殖户彭树华对早报记者说。
镇南村,原花池村村民肖峰说,17日当天死了上千斤鱼,18日又死了几百斤,大部分是用于繁殖的种鱼。按成本价计算,江颡种鱼18元/斤,死1000多斤,大约死了一半,损失约2万元;江团种鱼28元/斤,死100多斤,损失约3000元;牛尾鱼种鱼60多元/斤,死约300斤,损失约2万元……
“剩下的鱼能不能存活,我们心里还没有数。”肖峰说,他9个池塘,7个池塘出现死鱼现象,其中6个都是种鱼,过去四年中,他买种鱼的成本就达30万元,“种鱼很难买的,不是你有30万就能买到,年限不够的话买回来的鱼不能产卵。”
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政府目前尚不愿意提供死鱼具体波及的面积及损失情况。东坡区区委宣传部、渔政管理站、环保局、思蒙镇政府等相关人员均表示,鱼类死亡的数据还在统计核实。
早报记者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一份来源于思蒙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截至8月19日,全镇共7个村庄151户408.55亩池塘内,共计94.4526万斤沟鲢、黄颡等鱼类死亡。其中,石沱村损失54.1930万斤,沈店村损失19.75万斤,花池村损失10.7196万斤。东坡区及思蒙镇政府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的数据来源主要为养殖户自报。
养殖户疑与污染有关
养殖户们告诉早报记者,这一次死鱼不同寻常:规模特别大,“那么多户都死鱼了”;爆发性,“从开始死鱼,三五天一个池塘差不多就全死完了”;症状鲜见,皮肤腐烂。
“如果是缺氧,是大规模死,比如晚上电动机坏了不知道,就死了,但是缺氧皮肤不会烂。而且机器烂了只是一家两家的,整个几公里(养殖户)缺氧不可能。”陈国全说,“以前只有九十月份才会有这种(腐皮)病,九十月份天气不好,死也就是小规模的死。” “加了沟里头的水就死,没加沟里头的水就没事。”在花池村1组,年过六十的洪方林对早报记者说。他养殖了30多年的鱼,是当地养殖业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也同意陈志清的说法。他自己打了几口150米的深水井,用井水养鱼,这一次,“非但没有受灾,我的鱼还很活泼呢!”
和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其他养殖户一样,洪方林认为,这一次鱼类大量死亡,与前段时间添加“沟里头”的水有关。
他们口中的“沟里头”,指的是思蒙河以及从思蒙河引入的灌溉渠。
在沈店村,思蒙河被拦腰修了一个坝,经灌溉渠流向镇南、石沱、莲池、莲花、梯子口等村。每个月,养殖户都要往池塘里更换多次新水。花池村横跨思蒙河,像洪方林一样,河西的养殖户90%使用深井水养鱼,在东岸,包括汪再明、王育华等养殖户,则多取用思蒙河河水。“井水管不到抽。”汪再明说。
这一次,这些村庄的养殖户均遇到了鱼类死亡的情况。
早报记者走访了这些村庄,受灾养殖户无一不强调,有鱼死亡的池塘,都在8月8日左右换了思蒙河或灌溉渠里的水,没有用河道或渠道里的水的池塘里,没有出现大规模死鱼现象。
陈志清,石沱村养殖户,8月8日左右2个池塘加入渠水,8月12日开始死鱼;
汪再明,花池村养殖户,7个池塘中4个加入河水,8月12日开始死鱼,其余3个池塘没有死鱼;
王育华,花池村养殖户,1个池塘8月6日加入河水,8月12日开始死鱼,另外两个池塘8日加入河水,8月16日开始死鱼;
肖峰,镇南村养殖户(花池村村民),8月8日7个池塘加入河水,8月14日开始死鱼,另外两池鲶鱼种鱼没有加水,没有死鱼;
……
眉山市东坡区水务局渔政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也向早报记者确认,在大坝以上的谌银村,仅少部分村民靠近思蒙河,这一次,仅一个养殖户鱼类大规模死亡,“因为他也加了河里的水。”
与此同时,早报记者走访了新堰村等村庄,当地养殖户说,8月份连续半个月的高温天气下,他们的鱼也出现了死亡,但基本只是一个池塘几条或十几条。
渠道下游的莲花村村民赵会如说,养鱼四年来,他们从来不敢用“沟里头”的水,害怕上游鱼病传染或河流污染。这一次,所幸用的是深井水而未受“鱼灾”。
由是,养殖户们一致把“鱼灾”的责任,归于思蒙河水质,矛头直指思蒙河上游七八公里的电解铝厂——分别由四川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集团控股的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眉山启明星电解铝厂。据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政工部张某介绍,两家公司在同一个厂区。
电解铝厂排污管道
直通向思蒙河
离“鱼灾”最严重的石沱村约8公里处,东坡区修文镇察过村,一个直径一米多的通道连接思蒙河。在其途经的铝城村、列神村、察过村,村民们告诉早报记者,这是启明星电解铝厂的排污管道。
察过村沿河的村民黄某说,至少在去年九十月份,他晚上在河边玩耍时,看到这个管道在排放污水。“冬天的时候,河里有机油,鸭子的翅膀被沾湿了,飞都飞不起来。”他说,这个管道大约在2003年修建——这正是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电解工程投产的年份。
列神村一何姓村民带着记者查看了掩藏在他们水稻田里的管道的井盖,她的孙女说,稻子收割之后,在井盖旁边玩,能听到下面的水响。他们还带早报记者看家中的井水:刚刚从井里打的水泛着一层油,长时间盛水的铝盆从银色变成了铜色。这一家人的用水,必须经过细沙过虑。“做饭还是有气味。”
铝城村,原本叫做爱国村,在电解铝厂落户、繁衍出多个与铝有关的企业,并形成了四川省的硅铝产业基地——眉山市硅铝产业园之后,改名为此。一位70多岁的万姓村民说,他们曾打开排污管道的井盖,看到里面的污水:黄色,臭。“是雨水,生活污水,包括粪便之类的。”
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政工部张某、办公室薛某均向早报记者确认厂区有一个排污管道通向思蒙河。
“我们对外排水基本上很少,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循环水,包括我们有个污水处理站,四五年前专门有一个专题报道我们用污水处理池养鱼。”张某说,“排污管道可能最主要的功能是厂区里面,比如雨水外排。”
据了解,7月29日,8月1日、9日及11日左右,眉山市曾降雨,尤其是7月29日几乎降雨成灾。
对于思蒙河下游养殖户的质疑,张某说,公司已安排专人配合环保局等部门进行水质检测等工作。“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要)确定是不是我们厂引起的,不是我们说没有就没有。”
检测结果:“与水质无关”
据东坡区水务局、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鱼类大量死亡后,目前市、区、镇都成立工作组,东坡区有四个工作小组进行统计核实等工作,8月16日,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水质、鱼类取样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大面积死亡原因与水质无关,而是腐皮病所致。
但包括洪方林在内的养殖户们质疑“鱼病说”:“如果是鱼病导致死亡,通常是慢性的。”眉山市东坡区水务局渔政管理站副站长张继业则回应说:“村民们养殖片面追求高密度,他们那个密度非常大,池塘里的水质也很差,颜色都成了墨绿色。”
张继业介绍,当地养殖户养殖密度最高亩产超过1万斤,“他们自身养殖我们觉得还是有些问题,作为主管部门一再地强调不要那么高的密度,但是他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这个情况一直没有控制下来。”
“有很多原因,这几天气温非常高,连续十多天三十四五度的高温,这几天我们检测水温,下午达到了35℃、36℃。”张继业说。
不过,关于气温导致鱼类死亡的说法,养殖户表示不能接受:为什么在同样的气温、同样的天气下,没有换河里或渠道中的水的,就没有出现大规模死亡呢?
目前,当地渔业和疾病预防中心帮助养殖做的抢救工作,主要是消毒和掩埋。
此前,当地政府向周边村镇养殖户下达了临时通知:在检测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暂时禁止取用思蒙河河水。
部分养殖户告诉早报记者,政府的“无害化处理”开始得晚了,在鱼类死亡开始爆发的阶段,养殖户都将鱼抛扔在河道或者渠道里。
张继业说,不排除养殖户将死鱼抛在河道或渠道导致大规模传染。
截至8月21日,关于思蒙镇发生鱼类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站,尚未出现公告。东坡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志平对早报记者说,政府必须在核实所有情况、调查出死鱼原因之后才能对外公开消息。目前并未发现其他地区有同样的疫情,因而也还并未向其他区县或市进行通报。
王志平说,一定会查找出原因给养殖户一个交代,如果是自然灾害,当地政府会适当给予补偿,“如果是其他原因,该找哪个负责就找哪个负责。”
思蒙河从东坡区思蒙镇梯子口村流出后,在眉山市青神县流入岷江。
新华网合肥8月22日电(记者杨玉华、蔡敏)安徽省22日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此次撤销的地级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1市4县;马鞍山市辖3区3县。芜湖辖4区4县。
据了解,此次区划调整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安徽现有行政区划是在沿袭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几经调整,但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政区规模差距较大,划江而治等问题比较突出,水系特别是巢湖的管理体制不顺,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很大制约。
安徽省相关人士认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将有利于加强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提升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培育引领安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在此次区域调整实施过程中,安徽明确提出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干部职工得到妥善安排;确保干部群众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受影响;确保其他调整工作同步推进。为理顺巢湖管理体制,专门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统一管理巢湖规划、水利、环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设施管理事务。
从8月22日起,安徽省将全面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计划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
本报讯 (记者石明磊)18日、19日两天,河南南阳,8128名移民将家当搬上货车———这是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最后的移民群之一。到10月底,南阳16.2万移民将全部离开世代居住的丹江口库区。届时,南水北调中线集中移民工作基本结束,2014年秋汛后,水位抬高10余米的丹江水,将在淹没移民的数十万亩故土后,沿南水北调中线,奔流1277公里抵达北京团城湖。
调水工程移民34.5万
南阳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介绍,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总搬迁人数为16.2万人,目前已经累计搬迁14.56万人,计划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移民搬迁。这场大规模的移民潮,仅南阳市就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预计被淹土地21万亩。加之湖北等地,总计34.5万人因调水工程离开故土。
搬迁强度超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搬迁强度,超过三峡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三峡库区农村移民近40万人,先后搬了18年,年均搬迁2万多人。而南水北调工程的34.5万移民搬迁,却要在短短的两年多内完成。“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绝无仅有。”工作人员称,需要大规模移民是因通水后,丹江口水库大坝将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
调水进京改善城区水质
河南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终抵达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
2014年将输送到北京的丹江水,目前保持在II类以上标准,即可直接饮用。未来,丹江水的水质不仅继续保证II类水质,还将会逐步提升。同时,调水进京减少了北京地区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使得北京城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 安置
已建141个安置点新村
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介绍,目前,已完成141个安置点新村建设,建移民房屋21539户320多万平方米、学校85个、卫生室71个、修建供排水管道676公里、供电线路450公里。
移民搬迁到安置地后,由各安置地落实移民临时生活保障,为每户发放米、面、油、肉等生活必需品,满足移民一周基本生活需要。移民搬迁后7日内,对安置点人口进行张榜公示,采取一户一折办法,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及时发放过渡期生活费。及时将移民纳入国家后扶规划,落实每人每年600元政策补贴。
■ 探访
七口人6间房 新家“挺宽敞”
20日晨,南阳唐河县桐寨铺镇移民安置点,村民黄建成背着手,在新居院外踱步。“今年6月搬过来,新房是二层小楼,家里七口人住了6间房,挺宽敞,住得还习惯”,黄建成说,安置点移民都是从淅川县瑫河乡梁庄搬来。
屋中家具不多,“新日子刚开始,要重新规整规整,新房里的一些东西,俺还没用习惯”,黄建成说的,是新装的煤气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家中最显眼的是一口直径1米的大缸,“用好几辈了,舍不得扔,以后用它存红薯”,黄建成说,“现在就差耕地分配了”,按移民补偿标准,每人能分到耕地1.4亩。
■ 保障
库区搬迁后“净地”两年
南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库区搬迁后的土地将被实施两年的“净地”工程,清空管线,搬迁坟墓、庄稼,平掉房屋,进行集中消毒和绿化。此外,河南省将加快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
■ 数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其中河南段731公里。主体工程将于2013年完工,2014年秋汛后全线通水,设计年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
届时南水北调应急供水日供水量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5%左右,将有效缓解北京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本月底,南水北调中线集中移民工作基本结束,届时河南境内的16.2万人将搬离家园。2014年,丹江口水库的水将淹没自己的过去,改变轨迹流向陌生的北方。
南阳市移民局称,河南南阳丹江口库区移民,被评价为继长江三峡移民之后最大的一次国家行动。
三峡工程实际搬迁45万人,历时16年,平均每年2.8万人。而丹江口水库移民和搬迁的人数为16万,这个时间只有两年。一年搬迁8万人。
库区发展停滞
停建令要求停止基础设施投入,库区人出现了吃水难、用电难、出山难等一系列问题,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改革开放,在这里完全看不到,这里成了“最落后的部落”。
水库与移民似乎永远相伴而生,建水库必先移民。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因地域内的丹江口水库成为2014年北京市的水源地,这个拥有67万人口的县城,四分之一都要搬离故土。
樊桂英是淅川县香花镇赵王营村的村民。8月18日,他们全家人还在收拾剩余的家具和零碎物品,其他家具都运到邓州市穰东镇涅阳的新居了。按照搬迁规定,运物和人的车是分开的,所以村民们要第二天早上坐客车去新家。这天晚上是他们在故土的最后一夜。
这个40多岁的女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看到记者来,她躲开,趁人不注意打开水龙头,洗了几下黑乎乎的脸,“俺啥也不会说,说不好,你问领导吧。”她指着村支书说。
村支书说,“让你说你就说”。樊桂英有点不情愿地面对着记者。
“舍得离开这里的家吗?不舍得,但也没办法。舍小家为大家。”
这句“舍小家为大家”,是目前库区人最常说的一句话。
在外人看来,让樊桂英舍不得的这个家实在不是一个“像样”的家。
走进惟一没有被拆掉的厨房,这是土制的,房子从外边看上去,随时要倒的样子。走进厨房内,可以看到房顶上都是窟窿,漏雨是不用说的了。自搭的灶台上还放着几个大馒头,上面落着苍蝇,厨房里有一张床。樊桂英说,因为这几天在收拾东西,房子都拆了,所以临时住在厨房里,这个脏兮兮、黑乎乎的小屋子弥漫着难闻的味道。
2003年国家颁布丹江口库区停建令,国家、集体和个人都不允许在库区投入建设,准备随时启动搬迁和移民工程。为此,很多移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停建令”还同时停止基础设施投入,库区人出现了吃水难、用电难、出山难等一系列问题,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改革开放,在这里完全看不到,这里成了“最落后的部落”。
南阳市移民局领导说,“有报道采访团来这里看完后回去写新闻说,北京一杯水,移民几滴泪。这话一点没错,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牺牲太大了。”
一生都在搬迁
“人家都说落叶归根,我这把岁数还要再离故土,我想不开,但是咱不能让儿女受连累。”
这次搬迁是樊桂英记忆中的第二次搬迁,她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曾经带着她从库区下边搬迁到上边,为了库区的加高。
实际上,这个记忆是丹江口水库多次移民中的一回。
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1959年淅川县2.2万人移民青海,1961年大坝围堰壅水,丹江岸边淅川县又有2.6万人搬出库区。1962年大坝工程因质量问题暂停,迁出的大部分移民又返回库区。1964年,中央同意丹江口水库工程恢复施工,移民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那一次搬迁从1966年持续到1968年,分3批近7万人被分别搬迁到湖北的三个地区。从1971年开始到1978年因水库加高,淅川县8万多人搬迁到县内其他地区。樊桂英一家就是那次的搬迁者。
库区的特殊,造就了新名词——移民标本。何照胜就是“移民标本”之一。这位75岁的老人一生都在搬迁。23岁远赴青海,后返流淅川,30岁再迁湖北荆门,然后再返老家,如今因为水库加高,他还要再次搬迁到黄河以北太行山下的新乡。老人一生辗转三省四地,如今已是拄着拐棍走路,还要搬迁。老人说,“大家都知道,这是国家需要”。
香花镇移民干部说,搬迁最难的是老人,年轻人好说。但是老人们多数不愿离开故土,这样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为了搬迁一个老人,可能要动用十多个亲属来劝说,子孙不行,就找亲戚朋友。
“人家都说落叶归根,我这把岁数还要再离故土,我想不开,但是咱不能让儿女受连累。”一位八旬老奶奶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不走,全家都动不了,还是走吧。
移民时间减半
“快一个月才搬迁1000人,还累倒了好几个干部。我们想这样不行呀,完不成任务,到2014年工程肯定无法保证通水。就定下新政策,盖好房子再迁人。”
2008年,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开始实施,原本中央要求4年完成搬迁,但是河南省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对此,南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庹军解释,搬迁是第一步,第二步还要稳定、要发展、要致富,所以必须给后边的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如果拖到2013年,肯定影响到工程建设和移民村的发展稳定。此外,2008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机,搬迁尽快启动,尽快投资,也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然而计划虽好,实行却难。搬迁初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从2008年开始,淅川县开始搬迁10个村的1.1万人,这次试点搬迁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最后很多干部都接近精神崩溃。
试点期间,淅川县全体村干部投入到搬迁,其他工作都暂时放下,全市围绕搬迁工作开展。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最早10点半到家,每个人精疲力竭。“效果太差了,快一个月才搬迁1000人。”而移民也不满意,反对情绪很大。
“这样不行呀,完不成任务,到2014年工程肯定无法保证通水。就定下新政策,以前是发钱补贴农民自己盖房子,后来是盖好房子再迁人,过渡初期为移民发放一周的粮食。”
经过调整后,搬迁速度上来了。按照当地信息显示,本月底,淅川县16.2万人将全部搬离,目前完成90%多。
南阳市移民局称,现在回过头来看,提前到两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如果时间太长,恐怕很多人的精神意志要崩溃,而且像三峡一样,搬得越久可能越搬不动。
补贴发放公开
南阳市移民局负责人说,南水北调的补贴资金全部实行公开制,该发多少怎么发相关文件都公开公示,“这个款项各级机构都不敢截留”。
移民后的生活问题,是移民领域的普遍难题。
邓州市穰东镇,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樊桂英的新房就在穰东镇。
一进村子就能看到新建起来的一排排白色整齐的小房子,有一层的,还有两层、三层的。根据人口数量和安置标准,樊桂英家是一个三层的楼房,每一层都有三间房子,这是一个气派的新家。
村里配套有医务室、学校、超市等,路面是水泥马路,如同一个新的小镇一样。樊桂英很满意,她的计划是自己和老伴继续种地,两个儿子一直在城里打工。
不同于尚未开始新生活的樊桂英,已经在新居生活一年的陈大姐并不满意。
她所在的厚坡镇陈庄村去年从库区搬迁到新房,已经搬迁一年多。陈大姐指着她家卧室的墙角,“漏水一个月了也没人给我修,你看看”,墙角的雨水印记清晰可见。
这个家因为只有3口人,所以只有一层房子,3个小房间,屋内放着破旧衣柜和床,与新房显得并不协调,唯一一件像样的家电就是一个小电视。
按照国家标准,移民每人每年国家给予600元的补贴,一直发放20年,同时搬迁初期一年内每人每月还要额外发100元。陈大姐说,她家的补贴一直没有发下来。“我不知道以后干什么,我靠什么生活。”
村干部否认了她的说法,补贴都按国家标准发到位了。村干部认为,移民后的新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比如有的人家已经开始谋第三产业,搬下山后养殖蝎子想致富的门路。
南阳市移民局负责人说,南水北调的补贴资金全部实行公开制,该发多少怎么发相关文件都公开公示,“这个款项各级机构都不敢截留”。
该领导也承认,当地政府财政压力极大,整个丹江口库区移民复建项目200个,包括房子等项目因物价上涨等原因,超出国家的预算拨付,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同时地方政府因库区水质的安全,大量关停污染企业或危险项目,地方财政损失数十亿。
该负责人希望移民区的发展能够按规划实现。
本报记者文静
连日来,湖北汉江多个地段连续发现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野生中华鲟,当地渔政部门和渔民已协力将其放生。
中华鲟是1.4亿年前出现于地球上的水生动物,与恐龙生长在同一时代,堪称地球上现有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由于珍稀濒危,中华鲟于1989年被国家定为一级保护鱼类,后又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性重点保护对象。7月17日,沙洋县渔民杨俊在汉江捕获一条“怪鱼”。因不知为何种鱼类,他及时通知了沙洋渔政部门。经渔政人员检测,这条长67厘米、重23斤的鱼为中华鲟,且鱼身无科研放养标记,属于野生中华鲟。
18日,在渔业部门及渔民的护送下,这条野生中华鲟被顺利放归汉江深水区。8月2日,沙洋社区网网民“不惑”发帖称:“昨天,我到桥空(汉江沙洋桥下的码头)买汉江鱼,看到一只1.5斤左右的中华鲟,当时有好几个人都认出来了。渔民要卖200元,经旁边的人的劝说,我用50元当场买下,放入汉江。希望各位朋友以后买鱼的时候多留意,别把珍惜鱼类当普通鱼吃了。”网民以实际行动保护珍稀野生鱼类,得到网友一致称赞。随后的8月7日,该县马良镇沿江村渔民杨士雄也捕获了一条野生中华鲟,随后放生。
8月11日11时许,潜江市竹根滩镇汉江捕捞队渔民肖全力在汉江潜江段江面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中华鲟。当日14时24分,在当地渔政部门协助下,中华鲟被放归汉江。有关专家称,野生中华鲟频现汉江,非常罕见。据悉,从2002年开始,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的汉江,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为禁渔期,至今已10年。今年禁渔期结束后,才首次在汉江的多个地段发现野生中华鲟。
西夏文明遗址
消失了四百多年的西夏文明有望被揭开神秘面纱,向世界展示这个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8月18日,“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夏王朝陪都所在地甘肃省武威市举行,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交流在西夏民族、地理、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建都在现在的宁夏银川市,自公元1038年至公元1227年间,历时189年。公元13世纪,西夏文明戛然而止,并莫名消失,成为历史之谜。
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介绍,目前,关于西夏王朝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然而,上世纪初,盗掘使黑水城遗址出土的民族文献同汉文文献一起,流散到了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其中,俄藏西夏文献占到了全世界已出土西夏文献的80%。
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加强与国外研究人员在西夏学研究方面的合作。目前,全世界有十多个国家都有从事西夏研究的学者群或研究机构,被世界称为“绝学”的西夏学再次引发了国际关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9日消息,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土卫六云层中观测到的神秘箭头型结构之谜或许已经被解开了,看起来这可能是一股扫过土卫六大气的波动所致。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大气中发生的类似现象,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处于气候转变的时期,显得更加可贵。
2010年,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土星飞船首次观测到土卫六上空的这一奇特云层结构。这块云非常巨大,延伸超过1500公里。为了弄清这样一个奇特的云块是如何形成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行星学家乔纳森·米歇尔(Jonathan Mitchell)和他的同事们借助计算机三维气候模型进行土卫六大气运动模式的推演。
神秘的波动
他们发现土卫六赤道附近的震荡波可以导致此种形状的云块出现。如果要更形象地理解这种震荡波是如何出现的,请想象一只葡萄酒杯发出纯共振音的景象。
米歇尔告诉记者说:“酒杯的震动受到其内部结构的限制,因而只能发出特定的声响,土卫六也是一样,”他说:“这就是整个系统发生的天然震荡,这一奇特的箭头状云块也仅仅是响应这种特征振动波的必然反映。”
这种反常的云块结构会造成比常规降水强度强20倍的强降雨,从而对土卫六地表过程的塑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大量的“雨水”造成剧烈冲刷侵蚀,这可以解释土卫六表面存在的一些宽阔的冲刷深谷。但是土卫六上的“雨水”可不是水,而是碳氢化合物。
更多神秘云块?
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米歇尔表示可以综合整个卡西尼项目收集的数据来寻找其它独特的云块结构:“很有可能我们可以再次找到类似的云块结构并重复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土卫六气候模式的理解。”
与此同时,这些来自土卫六的研究同样可以对地球有所启发,因为从本质上而言,土卫六和地球非常相像。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土卫六大气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和地球赤道部分热带大气的性质非常相像。只是在地球上仅仅局限在热带地区的现象在土卫六上似乎扩展到了全球的范围。
“这种全球性质的波动形成了土卫六上的狂暴降雨云团,这和地球热带地区大气产生风暴的过程非常类似,尽管在地球上这种过程没有土卫六上那么明显,”米歇尔说:“我希望针对土卫六的研究将最终有助于我们弄清地球气候变化中出现的天气模式。”(晨风)
五颜六色的变色蚂蚁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蚂蚁通常是黑色或红色,最可在加上白蚁,但是印度有一名科学家穆罕默德.巴布(Mohamed Babu)近日却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只要蚂蚁喝下彩色糖水,身体的颜色就会跟着转变。巴布表示,因为蚂蚁腹部是呈现半透明,所以变色原理是取决于它们喝下的糖水颜色。
这一系列彩色蚂蚁的照片是由居住在迈索尔(Mysore)的53岁科学家巴布所拍摄,他利用糖水混合红、绿、黄、蓝等食用色素,再将这些有色的糖水滴在石蜡板上,让蚂蚁碰到时,仍能够保持水滴的形状,最后将板子放到花园中,吸引蚂蚁前来。
结果发现,蚂蚁果然会按照喝下的糖水颜色,发生转变,而且就算喝下好几种不同的颜色,也会在腹部显现出来。另外,更特别的是,蚂蚁竟然只对比较明亮的黄色和绿色感兴趣,除非这两种颜色的水滴旁已经挤满了蚂蚁,才会选择兰色和红色的糖水。
巴布表示,妻子曾在日前拿一些喝下牛奶而转变成白色的蚂蚁给我看,进而激发拍摄的灵感。他也指出,蚂蚁总是在几分钟之内就涌入一大群,所以过程中最辛苦的就是要边拍照边用左手清除多余的蚂蚁,而且一但失去捕捉好画面的机会,隔天又要重新拍摄。(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