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水下考古学家近日宣称,他们在巴拿马查格里斯河入海口附近发现了17世纪英国著名海盗亨利-摩根船长的五艘沉船。
考古学家认为,这五艘沉船是1671年摩根船长的舰队在巴拿马海岸附近沉没后留下的残骸。此前,考古学家还曾经在发现地附近的另一处水下发现了六门加农炮。这些证据综合表明,流传长达3个多世纪的摩根船长舰队的故事即将有了完美的结局。
当时,摩根船长在英国国王的官方授权下带领舰队公开掠夺西班牙的海上贸易,成为了官方的海盗。1671年,为了削弱西班牙人对加勒比地区的控制,摩根船长决定突袭巴拿马城,突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占领位于查格里斯河入海口附近的卡斯蒂洛-德桑-劳伦佐要塞。摩根船长和他的加勒比海盗顺利控制了要塞并摧毁了巴拿马城的防御工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失去了心爱的旗舰和舰队的其余四艘海盗船。摩根船长不得不选择放弃舰队,并令其沉没。
从那时起,关于摩根船长舰队的传说和去向总是充满神秘色彩。当英国海盗入城后,他们发现西班牙人竟然将所有宝藏都转移到了海上。这令摩根船长勃然大怒,并指令部下对巴拿马城实施大洗劫。这一行为让摩根船长成为了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海盗之一。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一支考古团队一直致力于定位摩根船长的沉船。当他们发现沉船时,摩根船长遗留于船上的财宝与战利品早已不复存在。不过,考古学家们仍然负责地帮助巴拿马政府保护这些沉船。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和河流系统研究所考古学家弗里兹-汉塞尔曼表示,“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沉船就是宝藏,摩根船长的事故就是财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水下资源中心的志愿者们正在与汉塞尔曼以及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潜水员们一起完成考古工作。
去年当考古学家在附近发现六门17世纪加农炮时,他们就意识到找对了方向。专家们利用磁力计扩大搜索范围,这种设备可以搜索到埋没于河底泥沙下的物体信号。最终,潜水员发现了一艘木制船船体右舷的一部分,以及一些未开封的货箱和柜子。
汉塞尔曼回忆起发现过程时表示,“我们真的非常兴奋。”国家公园管理局水下项目勘测考古学家伯特-胡介绍说,“通过一系列的潜水探测,这些沿船背后的故事正逐渐清晰。它会告诉我们沉船的故事,沉船的来源以及沉船的名称。”
潜水团队挖掘出来的任何器物都归属于巴拿马政府,都将被保存并展示于巴拿马博物馆中。(彬彬)
鲸鱼搁浅在海岸
鲸鱼搁浅在海岸
近日在英国一个景区的海岸上有一条巨大的鲸被冲上了海滩,它搁浅在海滩上。这是一条须鲸,体长55英尺(约合16.7米)是世界上体型第二大的动物,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濒危动物。
邻近的斯旺西海岸警卫队在大约上午8:30接到电话报警,称有一条巨大的鲸搁浅在鹅卵石海滩上。该警卫队官员称他们认为这条鲸已经死亡1~2天。林因茅斯海岸警卫队目前正在和斯旺西海岸警卫队协商,商议该如何移走这个巨大的鲸类遗体。
须鲸是世界体型第二大的动物,仅次于蓝鲸。它们可以长到85英尺(约合26米)长,体重可达80吨,一般见于南半球,但是也有少量族群生活在北大西洋海域。
来自多塞特郡的游客彼得·奥斯伯恩(PeterOsborne)是最早发现这条鲸鱼的,当时他正在此度假,准备去海边钓鱼。当他发现这个庞然大物后他立即致电林因茅斯海岸警卫队值班室,但是当警员们赶到时,他们发现这头鲸鱼已经死亡。
最初赶到现场的人员包括前林因茅斯海岸警卫队警官安迪·克莱夫顿(Andy Cleverdon)以及现任警卫队员大卫·哈定(DavidHarding)的妻子海蒂·哈定(Heidi Fargher-Harding)。他们都是英国潜水员海洋生物救助组织的医护员。
安迪对记者说:"我检查了过去的纪录,我现在可以确定这是林因茅斯海滩20年来首例鲸鱼搁浅案件。但是我们现在还很难确定这头鲸鱼究竟是在搁浅时便已经死亡还是是在搁浅后才因窒息而死的。"
他说:"我们根据若干特征辨别它的种类,并且认为它可能是一条雌性鲸鱼,不过由于跟锋利的岩石接触,它已经伤痕累累。"
安迪补充说:"这真是让人伤心。"他还说,他们已经和国家历史博物馆取得联系,对方可能会派专家到现场进行尸检,不过这得赶在明天清晨的潮水上涨之前才行。人们还担心第二天清晨的潮水会将这个庞然大物的尸体冲到林因茅斯的港口和防波堤上。
一位英国潜水员海洋生物救助组织的发言人表示,他们将尽力找出这头鲸鱼死亡的真正原因。他说:"高潮位大致出现于下午5点,因此我们可以进行调查的时间不多。这个尸体将会被移交当地议会进行处理,它必须被尽快移走,以免造成对船只和海港的威胁。在这片海域有为数不少的须鲸族群,这头须鲸很有可能便是这一家族的成员。"(晨风)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极熊向来是人们喜爱的动物,甚至一些动物园用它们当做吉祥物。不过它们的数量却慢慢变少,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最新研究发现,随着北极冰雪地不断融化,北极熊幼崽将不得不与它们的母亲一道,长途跋涉,远寻找新的栖息地。而这一过程使得幼崽的死亡率大幅上升。
北极熊属于哺乳动物,在冰上或者陆地上捕食、成长、哺育下一代。此前有研究称,个别北极熊需跋涉上百公里,才能到达新的冰原或陆地,但本次研究是第一次将长途迁徙与幼崽生存的风险联系起来。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工作人员、本报告的联合作者杰夫?约克(Geoff York)说:“气候变化使得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他们不得不长距离涉水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约克表示,这是第一次对北极熊的长途跋涉进行定量测试。
为获得数据,研究人员利用卫星,对68头装有GPS的母北极熊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监控。研究显示,6年来,20头北极熊共进行了50次长距离游水行为,最长的距离达到了427公里,时长为12.7天。
研究人员发现,11头佩戴跟踪器北极熊带着幼崽进行了长距离跋涉,其中5有母北极熊在此过程中遗失了幼崽,死亡率达到了45%。而与此相对,不用跟着母亲跋涉的幼崽死亡率仅为13%。
约克说:“北极熊与人类很相像。北极熊在急流中无法闭合鼻腔,因而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的北极熊,如果游泳时遇到水浪袭击,它们很难存活下来。”
科学家史蒂夫?阿姆斯特拉普(Steve Amstrup)表示两个因素会影响幼崽在北冰洋的水中长时间生存下来。他说:“一是脂肪。幼年北极熊脂肪层不是很厚,因而没有很好的隔热保护层,无法在很冷的水中生存很久。其二,由于幼崽们比它们的父母瘦弱,因而它们若要在水中持续保持脑袋在水上方,将会更加困难。”
鉴于北极熊生存环境的锐减,美国前布什政府在《濒危物种法案》中将北极熊列为濒危动物。而本月,加拿大政府也将北极熊列为面临生存风险的物种。
由于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不断累积,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速度要超过低纬度地区,而同时夏季更多海冰的融化则加快了温室气体效应。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卫星勘察结果,今年前六月北极海冰覆盖的范围达到了自1979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乔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
小海豚装上假肢
据英国媒体8日报道,5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只有两个月大小的海豚“温特”不小心掉进捕蟹笼导致尾鳍断裂,后来,人们为“温特”装上义鳍,使它成为世界上首只装有完整仿生尾鳍的海豚。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后,“温特”不仅活了下来,它甚至能做出后空翻、拍水等让人惊叹的动作。如今,“温特”的故事被导演查尔斯·马丁·史密斯搬上了大荧幕,影片将在今年秋天以3D形式在英国首映。
塑料奶瓶
卡通外形或图案的奶瓶、造型简洁大方的太空杯、光亮崭新的桶装水桶。
风险:PC或回收材料制成,易析出双酚A。
危害:双酚A类似人体自身的荷尔蒙,可以对健康造成危害,如乳癌、前列腺癌、出生缺陷、男性不孕、女童性早熟、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防范:⒈因双酚A在95℃时容易超标,因此奶瓶、太空杯所盛装液体最好都不要超过此温度;⒉桶装水桶则因可能是用废塑料回收制成,或重复使用多年的旧桶翻新,抑或是在灌装新的水之前要高温消毒,都容易产生双酚A,因此消费者以选择知名品牌、大厂家生产的桶装水为佳。
一次性餐盒
纯白的“可降解饭盒”
风险:为达到降解目的,这类餐具里有较多添加剂。
危害:“可降解餐具”的安全性能差,储存时容易发霉和腐烂;这类餐具里有较多添加剂,而这些容易溶解到油或酸性食品里。此外,部分可降解餐具里含有的光敏剂,成分中含有重金属,若溶解到食品里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用多了对妇女的生育能力和儿童的智力发育会有一定影响。
防范:尽量使用纸质餐盒,因为纸质材料一可再生,二容易腐烂和回收。
塑料吸管
五颜六色的吸管。
风险:很多饮料是酸性的,会将吸管上的颜色溶解。
危害:与颜色鲜艳的塑料袋上有色母料的道理一样,吸管上的颜色溶解后也会有色母料,人体摄入后可能致癌。
防范:只选择透明无色的吸管!
塑料水杯
形态各异、花样频出的杯子。
风险:假仿瓷杯易变色、变味、开裂和变形。
危害:由于假仿瓷杯具的原材料中有尿素和甲醛,如果杯子中析出甲醛,人在饮用的过程中会将这些物质也一起喝进肚子里的,最严重的可导致胃癌。除此以外,这种物质还会让使用者眼角长期红胀,轻者得红眼病,重者视网膜因此受破坏。
防范:⒈喝水杯首选应该是玻璃杯。玻璃杯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当人们用玻璃杯喝水或其他饮品的时候,不必担心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滋生;⒉专家也提倡使用搪瓷杯子,因为搪瓷杯是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搪化后制成的,不含铅等有害物质,可以放心使用。
86岁的穆然早于40年前就提出拖冰山设想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一直以来,非洲之角国家近期饱受干旱、饥饿之苦,最新报告显示,日前超过1200万人缺水,灾情令人关注。因此,有法国工程师出谋献策,提出把极地巨型冰山拖越大西洋,解决第三世界的干旱问题。
86岁的穆然早于40年前就提出拖冰山设想,他形容冰山就如浮动蓄水库,可为干旱国家提供水源。他计划利用长条形隔热物料造成防护套,围绕适用的冰山,再于水底把冰套住,防止冰山融解,然后由拖船依靠水流,把冰山拖至温带地区。
穆然锲而不舍,最终于2009年得到软件公司Dassault帮助,为创举作模拟测试。15名工程师利用计算机模拟立体图像,加入拖船燃料消耗及海洋温度和水流等因素,模拟测试一块7吨重浮冰从加拿大纽芬兰拖到大西洋加那利群岛。
起初拖船因被卷入漩涡,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和燃料。研究人员想出破解之法,就是将出发日期从5月中延至6月中,结果整个过程需时141天,只有38%的冰融化,如果用更大的冰山,融化率更低,整个计划估计需要花600万英镑(约6000万人民币)。
尽管穆然的创意很好,但很多专家都认为计划太难和太昂贵,不可能成功。但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穆然相信今次模拟测试成功,有助他筹募200万英镑(约2000万人民币),准备明年测试拖行小冰山。(泰坦)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如今,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据新安晚报报道,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卞世鹏、孟洋)
原始的蜻蜓足有1米长
科学网(kexue.com)讯 史前那些巨型动物灭绝之谜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最近一项最新研究称,数百万年前巨型飞行昆虫的出现和衰落,或许与在水中呼吸的它们的幼虫能够获得的氧气数量有关。
科学家研究了巨型昆虫(其中包括翼展将近1米的蜻蜓)体型更小的现代后裔, 认为他们通过观察生活在水里的这些昆虫的幼虫,已经揭开困扰专家100多年的一个谜团。他们相信,3亿年前的巨型昆虫幼虫就是凭借比现在更高水平的氧气,长到像古生物学家发现的化石遗体那么大。稍后气候发生变化,氧气水平下降,巨型昆虫的幼虫因无法获得充足氧气,而大量死亡,这导致这些生物最终走向灭亡,只剩下体型相对较小的近亲。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卫-比尔顿博士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史前时期,更高水平的氧气通过对它们的幼虫产生影响,可能助长了巨型昆虫的进化,很多已经灭绝的庞然大物都要经历水栖幼虫阶段,这可能并非偶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比尔顿及其联合论文作者威尔克-威尔伯克在文章中指出,水栖昆虫幼虫对氧气水平的起伏波动,比在空中呼吸的陆栖成虫更敏感。
尽管以前科学家也曾提出氧气水平同巨型昆虫之间有联系,但是并没有人提供可以证明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确凿证据。该研究主要着眼于石蝇,它称,蜻蜓、石蝇和蜉蝣等水栖幼虫直接从水里获得氧气,而水体里的氧气远比空气里的少。而且幼虫从水里获取氧气的效率也远比在空中呼吸的成虫更低。科学家称,因此它们可能对可用氧气的变化更敏感,氧气塑造昆虫体型大小的作用,或许对水栖幼虫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昆虫身体生长的上限。
巨型昆虫是涉及到遥远过去的科幻故事里的一大特色,以巨型蜻蜓为特写的迈克尔-克瑞奇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产生了票房收入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电影巨制。科学家认为,记录显示翼展长达75厘米的这种巨型昆虫,生活在大约3.54亿到2.9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威尔伯克说:“迄今为止,了解生活在过去的巨型昆虫的尝试,主要是通过观察(化石)陆栖成虫来实现。而我们的工作表明,通过幼虫解决史前巨人症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氧气是如何限制昆虫的身体大小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现在,日本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能够学习并掌握编程时所不具备功能的机器人。虽然与《终结者》中的天网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这款机器人可利用过去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找到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例如拿起装有水的杯子并往杯子里放冰块。研究小组希望它能够像孩子一样,学习和掌握更多技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强大。
这项技术名为“SOINN”(自组织渐增神经网络的英文缩写),由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在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中,他们的机器人将瓶子中的水倒进杯子,这是事先编好的程序。在此之后,他们又要求正在完成其他任务的机器人将杯子中的水冷却。机器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思考之后放下瓶子,拿起冰块放入杯子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说明SOINN机器人已经具备学习能力。根据事先设定的指令,它并不会往杯里放冰块,完全是自行决定。
作家鲍勃-耶卡在美国物理学家网组织网上撰文指出:“这次小小的演示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和编程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具备学习能力意味着机器人在编程时只需拥有非常基础的先前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学习,机器人可以掌握更多知识,无需额外编程。这一点与人类相似。人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知识非常有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掌握新知识。”
在《终结者》系列影片中,天网电脑系统获得自我意识,在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电脑联网之后向人类发动攻击。通过允许机器人连接互联网并求助于其他机器人,SOINN技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一步。虽然可以求助于其他机器人,但这种能力距离成为终结者仍相差十万八千里。
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长谷川修在接受视频新闻网站DigInfo采访时表示:“对于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来说,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并且快速变化。机器人需要具备学习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由于不断出现新形势,机器人需要具备在现场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他指出这款机器人是否以及何时投放市场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