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文 毕志毅/图
“如果你喝一大瓶可乐,再吃一颗薄荷糖,于是悲剧就会发生……”近日,一段“可乐喷泉”外国试验视频在微博上疯传,主角是很多人的夏日至爱——可乐和薄荷糖。两名实验人员将一颗“曼妥思”薄荷糖扔进一瓶健怡可口可乐中,几秒钟之后,一根粗大的1米多高的可乐柱从瓶中喷涌而出,不到一会儿工夫,整瓶可乐几乎都已喷完。紧接着,实验者还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用几百瓶特制开口的健怡可口可乐摆起龙门阵,随着瓶口薄荷糖的一一滑落,集体喷涌的可乐犹如音乐喷泉水柱,变化出不同造型,场面相当壮观!众网友无不惊呼薄荷糖的威力!但仍有部分网友不信邪,很想试试看。
会不会又是一段哗众取宠的视频?一颗小小薄荷糖,真能让可乐喷涌?将薄荷糖放入其他碳酸饮料和啤酒中,会不会也有同样效果?本期,《围观实验员将进行多项对比试验,代网友寻求真相。
实验1 “曼妥思”薄荷糖+可口可乐
先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2升装可口可乐瓶中,然后迅速将一个一次性纸杯倒扣在瓶口上,2秒钟左右,一股咖啡色的可乐柱从瓶口喷涌而出,将纸杯顶到一尺多高,并持续喷涌了近3秒钟之后才逐渐降低。大量的饮料泡沫从瓶口涌出,整个喷涌过程大约持续了10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二分之一。
实验2 “曼妥思”薄荷糖+百事可乐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1.25升装百事可乐瓶中,2秒钟左右,一股咖啡色的可乐柱从瓶口喷涌而出,但喷起的可乐柱高度只有10cm左右,持续喷涌近2秒钟之后逐渐降低,整个喷涌过程持续4-5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五分之三。
实验3 “曼妥思”薄荷糖+啤酒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瓶装啤酒中,2秒钟左右,一股啤酒柱从瓶口喷涌而出,但喷起的啤酒柱高度为10cm左右,持续喷涌近3秒钟之后逐渐降低,整个喷涌过程持续3-4秒钟,最后瓶中啤酒约剩余三分之一。
实验4 “曼妥思”薄荷糖+芬达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芬达汽水中,喷起的橙色汽水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四分之三。
实验5 “曼妥思”薄荷糖+激浪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激浪汽水中,喷起的白色汽水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二分之一。
实验6 绿箭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五颗碾碎的绿箭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在瓶内激起的少许泡沫,但未冒出瓶口。
实验7 荷氏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三颗碾碎的荷氏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只在瓶内激起的2cm左右的可乐柱,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四分之三。
实验8 渔夫之宝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三颗“渔夫之宝”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2秒钟左右,一股可乐柱从瓶口快速冒出,喷起的啤酒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三分之二。
实验
1米是谎言,只能喷出1尺多高
“曼妥思”薄荷糖放到可乐中,可乐真的会喷出来吗?是不是只有可口可乐加薄荷糖才会出现喷涌?记者将多种薄荷糖放到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激浪、芬达、啤酒等碳酸饮料中,进行对比试验。为了加强实验效果,记者每次实验选择投入3-5颗薄荷糖。
最惊栗
人体实验:最后办公室里的一位同仁冒险做了一次人体实验,先将两颗“曼妥思”强效薄荷糖放入口中嚼碎,然后喝了几口可口可乐吞咽下肚。前几分钟并无明显不适感,但几分钟后,他开始明显感到胃胀不适,想打嗝。又过了20分钟左右,不适感才消失。
实验总结
薄荷糖成分可让CO2瞬间释放造成喷涌
实验发现,尽管不同的薄荷糖放入多款碳酸饮料激起的饮料柱高度不一样,但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饮料沸腾的现象。但并没有网络视频显示的一颗薄荷糖就可以激起一两米高的可乐柱那么夸张。
生物化学专家认为,碳酸饮料和啤酒当中都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静止状态下,这些气体保持着平衡状态。当有外界物质或外力作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冒出来,剧烈摇晃过的可乐和啤酒能冒出大量气泡就是这个原理。一般可乐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比较缓慢,而薄荷糖中的主要成分有阿拉伯胶和结冷胶等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提高口香糖的粘度和柔软度),很可能是这两种食品添加剂一方面加速了饮料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另一方面和饮料发生反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瞬间释放出来,引起饮料发生喷涌。
薄荷糖和碳酸饮料不要同吃!
记者了解到,这项“沸腾可乐”游现在成为许多单身聚会上非常流行的“勇敢者游戏”,很多人热衷于比谁的可乐喷得最高,还有人同时吃下这两种食品,看谁吃得多、撑得久。对此,健康专家认为,薄荷糖引发碳酸饮料和啤酒喷涌的原因目前还无法完全弄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最好不要同时吃这两种食品,以免引起胃胀、二氧化碳中毒等不良反应。
提示:本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切勿模仿。
网友口水
支持派
@维记:嗯……劲劲哇,边个结婚咁玩?我赞助可乐!
@小欣:用葡萄适啊!肯定喷得很高!
@孙炳军Baron:又知道一个饮食禁忌!
@惯性冷漠gg:我也要试试!
@nacy宝宝V:秘密杀伤性武器。
反对派
@杰杰yj:这得花费多少钱去买可乐啊!
@九玖久月:污染环境。
@春天里邂逅快乐:哇靠,无聊人士最高境界。
@遗忘的失忆啊:这么多的可乐,给我喝了多好啊……
萌萌派
@红楼梦见潘金莲额……曼妥思软糖?那是虾米……
@Fyr_813:神马??
据美国《时代》杂志7月21日报道,有专家称,受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岸侵蚀等因素影响,位于昭披耶河(中国称湄南河)三角洲的最大城市、泰国首都曼谷,可能在2030年沉入水下。更令人失望的是,泰国政府似乎也缺少措施阻止这种灾难发生。
科学家发现,曼谷正以每年1.5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现在城市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1000万人口、100万栋建筑正受到威胁。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联合公布的报告显示,曼谷已经被列入受气候变化威胁城市的名单中。尽管所有专家几乎都承认,曼谷未来几年的情况会更糟,但他们对造成曼谷下沉的原因存在分歧,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Jan Bojo)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
泰国自然灾害预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负责人史密斯·哈马萨罗加(Smith Dharmasaroja)预测,2100年曼谷将成为新的“亚特兰蒂斯”。20世纪90年代,他曾正确预测2004年大海啸。哈马萨罗加称,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如果什么也不做,曼谷2030年将被洪水淹没。一种解决方案是沿着暹罗湾(Siam gulf)修建巨大海堤,这项工程成本可能达20亿欧元(约合186亿元人民币)。但其他科学家认为,此举没有作用,因为海滨地区每年遭侵蚀3到4厘米。
人造麝香,顾名思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在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见,家里的有杀菌功效的香皂、牙膏、漱口水、洗手液、沐浴露、洗发水、洗面乳、化妆水、剃须膏、除腋臭喷雾、伤口消毒喷雾、洗衣液、医疗器械消毒剂、空气清新剂等产品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生产8000吨人造麝香,通过化工等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在日常用品中流失到环境中的人造麝香含量很少,但对土壤和水源都造成严重创伤。
在人造麝香家族中,添加了二甲苯的人造麝香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明显,二甲苯有中等程度的燃烧危险,由于其蒸气比空气重,燃烧时火焰沿地面扩散,二甲苯 不溶于水,因此倾泄入水中后可漂浮在水面上,或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长时间依然无法分解,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虽然二甲苯在 早在1979年就被我国列为有害物质,但大约在近五六年空气污染物中依然有二甲苯的身影。
人造麝香的危害能随生育延续到下一代
人造麝香是一个化学物的“团体”称呼,除了上面提到的二甲苯,还有一个主要成分是硝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多数有毒,跟二甲苯一样硝基化合物也已经在研究中被证实有致癌的风险。
除此之外,人造麝香中还有一种物质叫做普拉雄酮,在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限制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中就有它的身影,这就难怪有一些沐浴液洗发水用过之后真的觉得头脑清醒了很多。
据了解,人体接触了过多的人造麝香后,有害物质多集中于人体的脂肪,甚至母乳中也会含有,并会长期滞存于人体组织中,这使得人造麝香的有害成分会随着生育而延续到下一代。
斯坦福大学Hopkins Marine研究站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实验室研究中将人类组织置于人造麝香中,发现高浓度人造麝香会削弱细胞的抵御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人造”化合物,而这些违背自然的化合物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威胁人体健康,大家在选择日常用品时,购买无味或者天然产品,更能保障家人的健康。(来源:EP环保网 编译:夏雨)
据美国《时代》杂志7月21日报道,有专家称,受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岸侵蚀等因素影响,位于昭披耶河(中国称湄南河)三角洲的最大城市、泰国首都曼谷,可能在2030年沉入水下。更令人失望的是,泰国政府似乎也缺少措施阻止这种灾难发生。
科学家发现,曼谷正以每年1.5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现在城市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1000万人口、100万栋建筑正受到威胁。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联合公布的报告显示,曼谷已经被列入受气候变化威胁城市的名单中。尽管所有专家几乎都承认,曼谷未来几年的情况会更糟,但他们对造成曼谷下沉的原因存在分歧,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Jan Bojo)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
泰国自然灾害预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负责人史密斯·哈马萨罗加(Smith Dharmasaroja)预测,2100年曼谷将成为新的“亚特兰蒂斯”。20世纪90年代,他曾正确预测2004年大海啸。哈马萨罗加称,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如果什么也不做,曼谷2030年将被洪水淹没。一种解决方案是沿着暹罗湾(Siam gulf)修建巨大海堤,这项工程成本可能达20亿欧元(约合186亿元人民币)。但其他科学家认为,此举没有作用,因为海滨地区每年遭侵蚀3到4厘米。
佛山河宕古人生活场景复原陶俑。图/何波(除署名外)
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我们所在的珠三角平原仍是一个古海湾,而在这个海湾的西侧岸上,人类文明之火早已燃起。这里,生活聚居着一个人类群体,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懂得使用陶制瓶罐,打磨石斧,圈养动物,甚至还开始人工培植水稻。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后世称为“古椰贝丘遗址”。
2007年初,中国2006年十大考古结果公布,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上榜,成为佛山首个荣登这一殊荣的考古遗迹。而该遗迹给我们展现的,正是佛山远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丰富生活状态。不仅是高明的古椰,4000年前的佛山已经出现多个原始人聚居点,比如说澜石的河宕、顺德龙江,有考古专家分析,那个年代珠三角各地发现的古人类有可能来自同一个族群,但与当时的中原文明对比,那时期的珠三角古人仍落后一点。
大猜想
4000年前他们或这样生活……
时间大约在4000年前,当时的珠江口仍是一个大海湾,这个海湾的西岸是一片连绵的崇山峻岭,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到海边,而在山脚海边较为平缓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古人——古椰古人。这是一个人口不少的原始部落,他们已经懂得使用木器,一名少年正手持一块削过的木头用力撞击一颗坚果,然后美美地品尝着里面的果仁。而在不远处,几名壮年男子正在用石片切割一头大象的肉,这是部落壮男们在之前一天奋力捕获的大猎物,足够大家吃上好长一段日子。除了大象,牛、鹿、野猪以及一些鱼类都是他们喜欢捕猎的食物,在这片栖息地中,拥有丰富的生物群。
古椰古人的部落里,不仅会打猎,同样也会培植。在村落前的一片空地上,种植着一片水稻,他们懂得怎样去种植,当然也懂得怎样去吃这些水稻。从那时开始,种植水稻已经不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古人的专利。
佛山古人参加“凿牙”仪式
同样是4000年前的一天,我们把目光稍微东移到禅城区的河宕村。一名女性古人照例起了个大早,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此时走出位于河宕附近的圆形茅草屋的家外,拿着一把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好为接下来的几天准备丰盛的晚餐,庆幸的是丈夫也不孤单,有好几户邻居家的壮丁一齐陪同打猎,她放心不少。她心想,如果打不到猎物,就让丈夫多去烧点陶器,到附近的水边采集生蚝,也可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边摆弄手中的织布机,她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她心里如小鹿般乱撞。按部落的习俗,丈夫正式参加完“凿牙”的礼仪,就算正式长大成人了,可以娶妻生子。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也从此改变。不知不觉,她的脸上泛起红晕。
这也许是4000年前,佛山古人最稀疏平常的一天。
珠三角多处发现三四千年前古人遗迹
东莞村头遗址:
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有一块神秘的台地。在这块面积达到万余平方米的台地之下,一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村头村遗址,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代遗存最为重要。在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型器件就有200件之多。
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近五万平方米,1978年10月被发掘。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
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
溯源佛山两大遗址
古椰贝丘“广东河姆渡”
2006年,由于广明高速的兴建,深埋地底数千年的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员在古椰贝丘遗址中发现三件尚未腐烂的人类加工木器,在岭南地区尚属首次。其中第一件木器为木槌状工具,手柄处有明显的砍削痕迹,经判断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木器为一根圆形木棍,前端已被大火烧去大部分,这是古椰古人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第三件木器和新制造的木器没有区别,光鲜如新,该方形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古椰贝丘考古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莫过于20粒形态稻谷,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完好。当时的考古专家表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从出土稻谷的形态来判断,这批稻谷为人类栽培的,这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发掘了解到,4000年前的古椰古人已经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当时这一区域动物、植物遗存保存之完好,简直是一个奇迹。
河宕遗址让佛山制陶史前推两千年
佛山河宕遗址贝丘文化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西边是一片低矮山岗,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
禅城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专家:
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迈入文明门槛
1、三四千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待进一步挖掘探测。
2、对比当时的中原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当时的珠三角古人可以说他们刚刚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人们的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
位于都昌县多宝乡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素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相传有很多船只在此沉没。为解开这个谜团,今年7月3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地质大学、都昌县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开始正式对鄱阳湖老爷庙附近的1.5公里水域展开全面、系统的探测。
据悉,为了摸清这片水域的状况,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地质大学都派出了专业队伍,每天都要对该水域进行仔细摸排,并且动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下探测方法。据测量工程师李南介绍,“联合调查队采取磁性探测法以及GPS测量定位法,对老爷庙这边1.5公里范围内的水域采取‘地毯式’摸排。”调查人员将专业测量仪器放到船上,同时,船的底部安装了金属探测器,并和固定在岸上的发射系统相连,船只按直线行走,每隔20米一个来回,对水深30米的任何物体都能探测到,而队员们则将探测到的数据详细地记录下来。
那么,都昌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究竟是否有古沉船存在?面对这片浩瀚的水域,调查人员能否发现蛛丝马迹呢?为了熟悉这片水域,调查人员对鄱阳湖老爷庙这片水域的水下、水上以及周围的地理环境都进行了仔细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排调查,调查人员在老爷庙水域附近发现了大量古代青花瓷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介绍:“这些瓷片是我们在老爷庙湖岸边上采砂场尾砂里边找出来的,我们根据这些瓷片可以判定老爷庙水域沉船里面可能装载了较多的明代青花瓷器。”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瓷片是佐证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古沉船存在的依据。(记者胡啸 都昌台余的毛)
很多年轻的北极熊溺水身亡
科学网(kexue.com)讯 我们在电视或者照片中经常会看到北极熊在水中游泳的画面,但实际上北极熊并不是自然的水生生物,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北极熊幼崽因为无法支撑长距离的游泳而溺水身亡。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研究院杰夫-纽约说道:“气候变化拉动了冰川的融化,同时也迫使北极熊游更长的距离来寻找栖息地和食物,对于成年北极熊来说,这虽然有些艰难,但并非不可完成,但是对于带着幼崽的北极熊母亲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研究人员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为北极熊配备GPS项圈来观察全球变暖对于北极熊的影响,自2004年至2009年,北极熊游泳觅食的距离越来越长。研究人员说道:“在我们观察的50头北极熊中,有20头北极熊在12.7天里游泳的距离达到了426英里。”
随之带来的灾难是,很多小的北极熊因此而死亡。杰夫说道:“很多小熊像人类一样,他们不能在惊涛骇浪中及时屏住呼吸,这让小北极熊极易溺水身亡。”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这5年间,小北极熊因为溺水死亡占到了死亡事件的45%。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除了幼崽以外,年轻一些的北极熊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前美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现国际北极熊研究首席科学家史蒂夫说道:“年轻的北极熊没有非常多的脂肪,它们根本无法绝缘冰冷的海水,这也加剧了他们死亡的可能性。”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7月16日下午,湖南常宁文物局接到举报:称常宁宜水新城建设项目工地——培元办事处两江村竹园组取土工地发现古墓葬,专家现场初步勘测推断:两处古墓极可能是东汉墓葬!
在工地上,我们看到了裸露的墓道,两个墓口并列在一起,相距不到10米。墓道里满是泥土,墓道青砖上有细致花纹。
常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李云霞告诉记者:根据这个墓葬的形式和砖上的花纹,可以初步认定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墓葬。
专家介绍,施工的挖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墓葬后面开挖,导致后区墓室一半被挖断,目前保留的是墓室和墓道的一部分,里面到底有没有文物,还必须经过抢救性的挖掘。
根据墓葬周围环境特点,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葬群,无论是从文物抢救还是考古研究来说,都有挖掘的必要。如果是男士可能会有一些兵器,如果是女士的话可能就有一些青铜镜、梳妆品,或者坛坛罐罐,东汉墓的特征很明显。这两个墓处于左骨架状山坡的半山坡上,东北西南朝向,符合东汉时期一般都是葬在半山坡下的习惯,所以这个山坡有可能是汉代一个古墓群。
鉴于古墓的重要意义,目前市文物部门已派专人24小时值班守护,等待挖掘。(红网)
宁德周宁一位村民在邻县务工时,一锄头下去挖出个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他把它当成“水舀子”扔在家里,直到该县博物馆专家鉴定后才发现,这个“水舀子”竟然是1800多年前闽越先民用的青铜熨斗。
专家称,它的出现是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的有力佐证,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水舀子”竟是汉代文物
专家们发现青铜熨斗的地点位于周宁县西北部的泗桥乡,与闽北的政和县相毗邻,素有“闽东西大门”之称。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几个月前,他们前往泗桥乡做文物调研,一位村民邀请他们到家里看一只铜质“水舀子”,说是在邻县工地里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价值。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郑馆长说,它的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通体素面无纹,斗身布满铜绿,还沾有一些闽东北常见的红壤,整体保存完好。他凭经验判定这是古代用来熨衣服的“熨斗”,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经村民允许,郑馆长将该熨斗带回博物馆进行研究。几天前,郑馆长和几位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只熨斗为东汉末年的文物,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
熨斗最早是一种刑具
郑馆长说,“熨斗”一词,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在熨衣前,会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去烫衣料。所以熨斗又叫“火斗”或者“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樵斗”的。
“其实熨斗在刚发明的时候还不是用来烫衣服。”郑馆长说,熨斗最初在商代发明时是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犯人的皮肤。到了秦末汉初,其功能才定型于熨烫衣服。一直到1913年美国理查德森成功研制出电熨斗,这种古式熨斗才逐渐退出舞台。
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
据郑馆长介绍,汉代中原的青铜器制造已经较为发达,而闽东北山区则相对比较落后,东汉末年的青铜器在山区里出土,意味着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
“这种熨斗还不是平民百姓家里能用得了的,”郑馆长说,青铜器制品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青铜熨斗一般用来熨烫丝织物,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有大量的丝织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铜熨斗。
“小小一个熨斗,却可以还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郑馆长说,这个青铜熨斗可以为研究东吴时期闽越历史提供参考,尤其是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东南快报)
从7月8日起,以韩国南部、大田和忠南地区为主,韩全国普降大雨,到10日已造成8人死亡,4人失踪,部分地区还出现水坝垮塌,数万公顷耕地被水淹没。此外,韩全国多处道路出现泥石流或被水淹没等灾情,导致了交通不便。
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最近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2011年前六个月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2650亿美元(约合1.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2005年全年的2220亿美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而2005年一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2011年“再创新高”已无悬念。
玻利维亚暴风雪 7000名农民被困
玻利维亚近日遭到20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已导致至少35人死亡,波托西(Potosi)地区约7000名农民陷入困境。由于牧场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农作物几乎绝收,逾四万头骆驼和羊驼缺乏饲料。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Evo Morales)宣布受灾最重的波托西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动员军队和国民警卫队参与救灾。玻利维亚国防部长称,中央政府已经向灾区送去食物、补给以及药品。英国广播公司14日的报道称,玻利维亚国内多数道路仍处封闭状态,玻利维亚政府已经向邻国求助。
韩国暴雨 上百人无家可归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南部地区8日起普降暴雨,接连3日的大雨导致部分地区发生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10人死亡,3人失踪。暴雨使全罗南道、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忠清南道等各地的111个家庭, 249人无家可归。暴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据韩国Nocut News 网站7月12日报道:随着遭受灾害的农作物不断增多,韩国果蔬价格大幅攀升,食品价格已经拉响警报。
芝加哥风暴使陆空交通大受影响
美国芝加哥11日早上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造成大范围断电,西北郊一个帐篷被大风吹倒,导致现场6名工人受伤。据《芝加哥论坛报》报道,暴风时速高达120公里,造成芝加哥的北部和西部地区57.6万家用户断电。市内地铁也因为供电以及轨道受阻等问题一度停运。芝加哥的国际机场大约100个航班取消,大部分航班延误。
极端天气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曾经,科学家一直避免将单一的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以免遭到怀疑论者的炮轰。然而面对近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准备接受两者的“亲属关系”。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气候相关事件成因”组织正在撰写一份研究所有极端天气事件以确定过去一个世纪来不断上升的全球气温是否与其相关的报告。英国埃克塞特气象局哈德利中心首席气候学家彼得?斯科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面临气候变化中湿气增多的现象。这有可能导致更为猛烈的风暴和强度更大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