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这是此次海底绘图作业中发现的新火山,这幅图中最显眼的那座据信是最活跃的,在过去数年中曾经发生过喷发
这是此次海底绘图作业中发现的新火山,这幅图中最显眼的那座据信是最活跃的

海底火山!里特博士的小组对一条宽约100英里(约合161公里),长度约等于英国的海域进行海底地形测绘,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12座先前未知的新火山,图中缺失部分是露出水面的岛屿
里特博士的小组对一条宽约100英里(约合161公里),长度约等于英国的海域进行海底地形测绘

  科学家们近期发现在南极洲冰封的洋面之下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其中至少有数座仍然处于活跃状态。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此类现象。这些火山从海底高耸而起,有些高出周围海底近1万英尺(约合3000米)——几乎到达水面。

  菲利普·里特(Philip Leat)是来自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火山地质学家,他说:“这是一座大火山,一座非常巨大的火山。如果这要是在陆地上,它将非常壮观。”里特曾经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率队赴南极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任务。

  这组12座海底火山位于南桑威奇群岛以南,这是一个偏远的群岛,由终年冰雪覆盖的火山岛组成,孤立于南大西洋的万顷碧涛之上,这里的火山在2008年还发生过喷发。而此次发现的海底火山则是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这样的大批量海底火山地形。

  里特说,考察队对于这样的结果多少感到有点吃惊。他说:“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应该还会存在其他火山的,但是我们并非抱着发现火山的目的而去的;我们的任务是去绘制海底地图,因为我们的地图上这片海区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绘图,来看看这里究竟有些什么。”

  来自海底的惊喜

  借助船上搭载的先进制图设备,考察队顺利地进行着工作,一切顺风顺水。

  里特说:“海底的图像显示在你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这非常让人兴奋。”他说:“你到处瞎看,然后你突然注意到海底的地形开始上升了,而你对于它究竟会上升到多浅的地方心里没底。”

  某天深夜,在一个点上,小组发现海底出现一座巨大的火山,其高耸的山峰几乎要让皇家考察船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号触礁。里特说:“那可真是惊险。”

  研究小组决定停船并等待天亮。随后进行的仪器测量显示这里水下的火山口距离水面仅有160英尺(约合48.8米)不到。

  确认存在火山

  尽管这些山峰隐匿于水下,没有3-D水下测绘技术是无法观察到的,但是科学家们仍然能迅速判断出这是否是一座火山。

  里特说,它们的圆锥形状泄露了天机。“除了火山活动之外,在海床上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形成这种形状。”除此之外,地质学家们对这些“顶峰”进行了抓斗取样分析,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火山碎屑成分,浮石以及黑色玄武岩成分。

  这一发现支持了一项1962年发布的考察报告,当时一艘考察船在此区域考察并报告称他们发现海底存在火山爆发。

  里特还说,他船上的生物学家们注意到这些火山系统中存在类似热泉的区域,这里生存着多种有趣的生物,有关这些发现的报告将很快公布。

  尽管这片海域基本都是冰封而偏僻的,但是里特说整个航程一点都不枯燥。事实上非常有趣,因为每一刻都有一个从未被世人了解的崭新世界在你的面前呈现出来。

  他说:“这简直太妙了,晚上你几乎无法入睡,因为这一切太令人兴奋了。”(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风光迤逦的耶罗岛将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小岛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7月6日报道,西班牙的耶罗岛不但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它还很快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岛屿,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小岛。

  耶罗岛属加纳利群岛,距离西班牙本土非常遥远,距离达到1500英里(约2400公里)。该岛在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一座发电能力为11.5兆瓦的风力发电厂和一座11.3兆瓦的水力发电厂,将能满足岛上80%的电能需求,其余的20%将由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来弥补。因此,耶罗岛将是一座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岛屿。

  岛上的能源体系采用ABB电力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对水力发电实施电气化管理和控制,并将风力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并入岛上的标准电网。控制系统能够保证电流和电压的稳定,在电力需求量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水电站仍然可以进行持续不间断地发电。

  耶罗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还通过电力分配控制系统将风力发电和水利发电进行完美结合,为电网源源不断提供电充足的力。当风力发电量不足的时候,上游水库就会自动开闸放水增加发电量,相反,风力发电产生的多余的电能被设计用来将水抽到上游水库,以备风力电能不足时使用。

  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为8700万美元(约5.22亿人民币),预计2011年年底完成。项目建成后,将为岛上的1.1万户居民提供电力。根据当地相关能源报告,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后,岛上所需原油的运输将大大减,仅此一项就可少排放1.82万吨的二氧化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月25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寄望其成为支撑我国杂交水稻学科在国际上持续领先的重要平台,为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提供保障。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3月底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并于5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授牌。该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杂交水稻中心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由教育部和湖南省科技厅共同主管。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整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为代表的华东、西南、华南三个基地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针对我国杂交水稻基础研究滞后的现状和杂交水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围绕杂交水稻持续增产这一核心主题,开展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水稻发育与育性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挖掘、超级杂交稻育种、杂交水稻繁育与种子学、杂交水稻超高产生理生态6个方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发展和创新杂交水稻技术理论,为我国水稻持续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由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谢华安院士领衔,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学科结构互补的科研队伍。

  袁隆平告诉记者,超级杂交稻的攻关已在第一、第二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接近第三期目标的实现。而要实现更高的育种目标,常规技术必须与分子技术结合。他谈到自己的两大心愿:一是到2020年培育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以进一步大幅提高水稻单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二是要把杂交水稻进一步推广到国外,造福更多世界人民。(俞慧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的一项研究认为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视力并非如此前认为的那样有问题,它们一到天黑就选择上岸,是为了躲避捕食者虎鲸和海豹。

  就像每日往返上班者一样,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日出而作,在南极水域捕食磷虾和鱼类,在天黑的时候返回岸边的家中。然而它们所喜爱的食物都是在天黑之后才更容易捕捉。大多研究者都认为企鹅在夜间视力不好,所以在天黑后它们选择远离水域。

  但是在一项最新研究中,两位海洋生态学家指出,企鹅并非存在夜间视力差的问题。他们说,企鹅晚上赶回岸边是因为担心被海豹或虎鲸吃掉。即便是它们的迁移规律——从食物丰富的南部海域迁至边际地带——也很可能是因为害怕被捕食所致。“它们会情愿饿着肚子,也不愿被吃掉”,此项研究的领头作家,DavidAinley这样说。他是来自加州一家生态咨询公司的海洋生态学家。

  为了证明企鹅能够在夜间看见,Ainley和他的同事Grant Ballard,一名来自加州保护组织的海洋生态学家,一起放出了65只身上带有记录时间和深度装置的阿德利企鹅。这种可以每秒钟记录深度和光线的装置被固定在企鹅的背上,以将阻力减到最小。从两万余只鸟的身上采集到的数据发现,它们潜水捕食大多深入到水下50-100米,那里已经相当暗了,像上半夜一样。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鸟下潜到更深更暗的水域,在那里,它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食物。

  尽管这两位研究者尚未从帝企鹅身上获得类似数据,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其实企鹅可以潜地更深,深至水下500米,而且“在那个深度,几乎一切都是黑的。”Ainley这样说。

  那么,为什么企鹅不在晚上捕食呢?

  Ainley和Ballard指出:海豹会定期地杀死这两种企鹅,然而,海豹习惯在白天休息,这就使得企鹅在这段时间的捕食变得安全。尽管如此,企鹅也十分谨慎:它们仅仅在捕食时才呆在水下;一旦意识到冰面很薄或是附近出现海豹,它们就会紧紧地趴在冰面上,一动不动。在南极洲的玫瑰岛,阿德利企鹅居住在岛的最远端,它们情愿选择走5公里的路回家也不愿下水游回去。尽管游泳会快得多。

  虎鲸也是一个大问题。尽管没有发现虎鲸捕食阿德利企鹅或是帝企鹅,研究者依然怀疑虎鲸会这么做。因为在南极和亚南极区域,它们已经发现逆戟鲸捕食其他种类的企鹅。更何况,帝企鹅的居住地经常会有逆戟鲸的出没。

  Ainley和Ballard在本周出版的《极地生物学》中指出,害怕被捕食已经影响到企鹅的日常活动,甚至它们的迁徙规律。幼年和成年帝企鹅会在南极洲的夏季末离开它们现金居住地。但是并非是迁往最近最丰富的水域,它们游向了更远更贫瘠的北方水域。其他的研究者指出,在这样的旅途中,20%-30%的非成年企鹅会被吃掉。

  “虽然我们没有证据,但显然虎鲸会跟着它们。”Ainley说。同样道理,阿德利企鹅在南极的冬季会迁往北部,大概是因为它们不愿处于极夜中的南部,这时候想发现隐藏在暗中的捕食者会更难。

  “他们对企鹅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断”,来自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Aaron Wirsing这样说。“这是另一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界广为存在中的生态威胁”William Ripple补充道。他是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主要研究黄石国家公园中灰狼的重新引入对麋鹿数量的影响。他说:“捕食者,和它们所建立的恐惧,是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因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土卫二表面拥有一个巨大的喷泉,卡西尼飞船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器(CDA)对新鲜的喷泉喷出颗粒成分进行了分析
土卫二表面拥有一个巨大的喷泉

图注二:研究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但在靠近土卫二表面较低空的位置,喷泉柱则是由颗粒明显较大,富含盐分的冰晶颗粒占多数
研究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

小个子:这是一张土星的照片,在这张图像的右下角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土卫二
小个子:这是一张土星的照片,在这张图像的右下角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土卫二

  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土星的一颗小卫星——土卫二表面之下拥有一个巨大的咸水海洋。

  在最近的一次飞掠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采集了从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出的冰晶喷泉颗粒物。

  这个“太空喷泉”是非常罕见的奇观,有大量的水汽和冰晶微粒被喷射进入太空。土卫二是一颗个头较小的卫星,是土星已知19颗卫星中的一颗。2005年,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率先注意到了这个喷泉的存在。

  根据详细的成像观测显示,这个喷泉的喷口是土卫二南极地区的一片所谓“虎斑”地区(tiger stripe),这事实上是一片裂谷地带,有很多平行和交错的断裂带存在。这个喷泉产生的物质成为土星光环中的E环的重要物质来源。

  2008年至2009年间,卡西尼3次穿越喷泉柱,飞船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器(CDA)对新鲜的喷泉喷出颗粒成分进行了分析。

  探测结果发现,这些冰晶颗粒以每秒超过11英里(约合17.7公里)的速度撞击探测器并迅速汽化。设备随后对这些气体进行化学分析。

  科学家们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比较接近土星E环的成分组成;但在靠近土卫二表面较低空的位置,喷泉柱则是由颗粒明显较大,富含盐分的冰晶颗粒占据绝对地位。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弗兰克·波斯特伯格(Frank Postberg)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他说:“目前认为,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像这样生成持续的富盐颗粒喷流,除非土卫二的地表之下拥有一个咸水的海洋。”

  论文合著者,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萨斯查·科恩普夫(Sascha Kempf)补充道:“研究显示,从土卫二南极地下喷出的颗粒中,那些较细小,贫盐的颗粒的速度明显要大于那些较粗大,富盐的颗粒。”他说:“尽管我们发现土卫二的喷泉物质中,99%的成分是富盐的颗粒,但是土星的E环的成分主要是这种细小,贫盐的颗粒。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这些较大的颗粒运动速度较慢,最后都落回了土卫二表面,只有那些贫盐的小颗粒成功逃离,进入了土星光环体。”

  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些富盐颗粒的成分接近海洋水体,这暗示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冰晶颗粒可能来自一个地下海洋的蒸发,而非土卫二的表面。

  当盐水缓慢冻结,会有盐分被“挤出”,只留下纯净的淡水。如果这个喷泉是由土卫二表面的冰体形成的,那么其成分中不会出现那么高的盐分含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由此,科学家们推断,在土卫二的地下大约50英里处(约合80.5公里),在岩质内核和冰质地幔之间存在一片水体海洋。其保持液态的热量来自土星和其他卫星对其施加的引力潮汐作用导致的星体扭曲,以及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

  根据测算,按照土卫二南极喷泉目前的速度,其每秒大约要损失440磅(约合200公斤)的物质。

  计算还显示土卫二上这颗海洋应当拥有一个较大的挥发面积,否则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凝结,从而导致喷泉停止。

  科恩普夫总结说:“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卫二南极地区的这一喷泉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地下咸水海洋,并且这个海洋拥有一个面积较为可观的出露挥发面。”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师生在配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考古调查中,新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淅川县博山旧石器地点。

  专家认为,这一发现,为了解丹江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探讨中国南北方石器工业的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解决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以石叶为代表的石器工艺、发展水平及细石器工业的起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教授宋国定介绍说,从目前采集的大量石制品看,博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制品选料讲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在石器的刃缘有清晰的人为加工或使用痕迹,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石制品生产以石叶工艺为主,并新出现了磨制技术,剥片方法有直接锤击、压制法等,石器加工更加精细,组合丰富,工具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目前在中国北方已经发现石叶遗存的地点有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北阳原油坊、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南登封西施等遗址,在这些遗址中,除小南海遗址年代范围为距今2万至1万年,其余遗址年代均在距今3万至2万年之间。新发现的河南淅川博山旧石器地点石器工业与上述遗址基本一致,故专家初步推测其年代为距今2万年左右。

  宋国定说,从博山旧石器的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石叶所占比例和端刮器的形制等分析,它与旧石器时代末期北方地区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业应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可能将以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向东南延伸数百公里,探讨当时人们迁徙的路线及文化传播、交流的中间驿站和轨迹、确定石制品的绝对年代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北漂”至新西兰北岛海滩的一只南极帝企鹅因出现“水土不服”症状,24日被送至惠灵顿动物园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北岛居民克里斯蒂娜·威尔顿20日晚出门遛狗时,发现了这只高80厘米、约10个月大的帝企鹅。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在南极觅食时迷失了方向,至少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才到达新西兰北岛。这是44年来,自行造访新西兰的第一只野生帝企鹅。

  这只帝企鹅自在海滩出现后就吸引了许多动物爱好者。为防止它受到干扰,新西兰资源保护部工作人员在它周围40米处设置了警戒线。

  然而从23日开始,帝企鹅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它不再像刚上岸时那样精神饱满并好奇地四处张望。24日,它更是大部分时间无精打采地俯卧在海滩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潜水艇"内窥镜的出现,是需要每天做内窥镜患者的美好福音。病人只需吞下一个微小,自由移动的带鳍胶囊摄像头,完全不必承受传统的内窥镜检查的痛苦。日本的科学家和医学研究院将这一“潜水艇”装备称作“美人鱼”,这是世界上首个能进入人体消化道的胶囊相机。


 

  大阪医科大学(Osaka Medical College)研究院的和秀樋口(Kazuhide Higuchi)说,这一设备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们很简单就可以咽下,从而进入体内拍摄胃部状况。


 

  据国外媒体报道,其实胶囊相机很早就已经存在,不过因为消化道的肌肉运动,完全限制了它的作用,导致它只限于推动肠胃蠕动。不过多亏了龙谷大学(Ryukoku University)同事们的共同合作,他们在胶囊的尾部成功装上了带有磁场的像鱼鳍一样的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帮助胶囊进入消化道从而拍摄清晰的图片传回给医生。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胶囊同样也可以用做大肠栓剂。樋口博士说,当胶囊完成照片拍摄离开身体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用通过肠道粪便排出体外的方法。

  这一胶囊相机仍在设计阶段,研究人员表示仍需要数年的研究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工作人员将死龙虾捞出运走。梅建明 摄

  昨天上午,记者接到市民报料称,在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新燕街上,有一处数百平方米的小作坊里,拖来上千斤的死龙虾,露天熬煮,进行虾仁加工。当地工商部门、质检局接到反映后,将死龙虾捞出装车拖走,而质检则将一冷库里十余吨半成品虾仁封存,以备检验后进一步处理。

  露天架锅熬煮,臭味传千米

  记者赶到位于燕子矶新燕街161号附近的该处作坊时,只见偌大一院子的大铁门紧锁着。知情人称,加工的地方在院子另一侧墙根下。记者绕行百米远,到围墙另一侧,远远即可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腥臭味。记者看到,顺着墙根,支起了两口大锅,鼓风机响起刺耳的噪音,铁锅被盖子盖住,里面看不到煮的东西。不过,在知情人的指点下,记者看到锅灶旁有一个十余立方米的水泥池子,里面漂满了红色的龙虾。果然,一名没有察觉的男子拿着铁锹从池中往锅里铲龙虾。

  “这些龙虾是死的,经常用车拖过来,白天在这里加工,一加工,发出的气味就非常难闻,避之不及。”紧邻的一家物流公司工人告诉记者,这个小作坊存在有半年多的时间,但他们深受其害,一开工,那种难闻的气味随风飘至近千米远,同样令周围居民难以忍受。但因为对方在加工时,一直锁着门,他们也没有办法。记者再次绕到作坊门前,无论记者怎么敲打铁门,里面的人都不作应答。

  十余吨半成品藏冷库,操作间现漂白粉添加剂

  记者将这一情况向燕子矶工商所及栖霞区质检局和燕子矶派出所汇报,民警赶到现场,在反复叫门无果后,确定该作坊确实在制作死龙虾虾仁后,翻过围墙,强行将门打开。燕子矶街道城管赶到现场,经过检查,证实这些龙虾没有一只是活的,池子里已经发臭,现场作业工具被没收。知情人称,这是用来分装虾仁的,装好后就会运走,至于送到哪里,他们也搞不清楚。

  燕子矶街道的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大冷库,靠近门口处,堆放着十多只蛇皮袋,拉出一袋来一看,里面是白花花的半成品虾仁。“估计总量可能在十余吨左右。”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时,在操作间检查的工作人员发现,有一大袋包装的白色粉状物,从包装袋来看,写的名称是“漂白剂”,一大袋已用去好多。而在一旁,还有纸袋装的食品添加剂,记者看到,该添加剂的成分为增稠剂、保水剂等。

  千余斤死龙虾被销毁,查封十余吨半成品

  工商执法人员找到了一份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标为“水产品销售”。燕子矶工商所施所长告诉记者,从现场检查情况来看,虽然有营业执照,但原本是水产品销售,却做起了水产品加工,明显属于超范围经营。“除了超范围经营,还是无证生产。”施所长说。

  紧接着,燕子矶街道的工作人员将死龙虾从池中捞起拖走销毁。“因为作坊中有大量的死龙虾,操作间有食品添加剂、漂白粉等物,经营主超范围经营,且冷库中的半成品涉嫌使用漂白粉等物品,因此,要进行查封,以待检查后,作进一步处理。”质检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网上查询得知,在外地,已经有冻虾仁因使用漂白剂,而检查出二氧化硫含量超高。据介绍,按照规定,部分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硫磺等作为漂白剂(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但主要用于干果、干菜等产品的漂白,但水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不得检出二氧化硫残留。而长期食用二氧化硫含量超高的食品,不仅能破坏维生素B1,还能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二氧化硫遇水生成亚硫酸,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因此,工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购买此类产品时,如遇到过白的虾仁一定要慎重。(梅建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休伊特发明的三轮车“车载”洗衣机

  英国一名大学生发明了一种可由脚踏车提供动力的洗衣机,取名“滚筒车”(Spincycle),人们只需骑着脚踏车转悠几十分钟就可以清洗及甩干衣物,这名大学生希望这个小发明能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带来福音。

  21岁的理查德•休伊特刚从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获得产品设计学学位,他发明脚踏洗衣机是从一次非洲经历中获得的灵感。休伊特曾到非洲布隆迪的一家孤儿院看望儿童,并在那里用手洗了大约30堆儿童衣物。休伊特说这非常消耗时间,他认为肯定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最后他想到了脚踏车。因为脚踏车在当地很普遍,依靠它来为洗衣机提供动力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水,人们还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挣点钱。

  休伊特将一个洗衣装置安装到了一辆三轮车后部,人们只需骑着装满衣物、清洁剂和水的三轮“滚筒车”转悠10分钟,然后将脏水排出来再装入清水,之后再转悠10分钟就可完成漂洗程序,在衣物洗干净以后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甩干”。

  休伊特表示,这项发明当前还在开发中,“我正在考虑把它装到自行车后面,使整个装置更能融为一体”。他说如果不考虑美观因素,还可以对这种洗衣机进行简化,以使造价更低。(信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8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