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7日电 今天,全国933万考生将步入考场,迎战高考,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天津、浙江今年继续实行英语科目“一年多考”,北京、江苏或在明年也跟上步伐。有消息称,国家有关机构已在紧锣密鼓地制定高考改革的详细方案。
2010年7月,中国出台了新世纪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勾画了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蓝图。纲要中以专门章节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使高考改革的目标更加明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年初透露,今年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指导改革有序推进。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出台的改革方案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还要邀请国外考试机构、评价机构进行研讨。
多地试水英语科目“一年多考”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的“下一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中,也包括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查阅多地高考方案及教改规划纲要可发现,各地已经明确将英语作为试点“一年多考”的突破口。
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已经开始对英语听力、技术考试等部分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每年3月和9月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时间和次数,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成绩两年有效。媒体报道称,两年改革实行下来,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有所减轻,考试成绩也更令人满意。
从2010年起,天津市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也不再随同其他统考科目一并进行,而是安排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改革后的英语听力考试由A、B两套试卷组成,两套试卷的题型、题量相同,安排在同一场次进行。考生可参加两套试卷的考试,两套试卷分别记分,取较高的分数计入考生高考英语科目总分。
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江苏省教育厅官员透露,高考英语一年多考将从明年正式启动。北京市则正在研讨英语一年多考,争取在今年年底前能将初步的研讨方案上报有关部门。
“就地高考”提上议事日程
每到高考季节,不少外地学生只能回到老家参加高考,也有不少考生因此放弃高考出国。“异地高考”让不少考生和家长非常纠结。
教育部官员今年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按照现行高考政策,考生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其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考试问题日益突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中、高考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目前正在加强调研、研究”。
袁贵仁强调说,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考高,不等同于“异地高考”。传统意义上的“异地高考”指“高考移民”——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
20省份实行新课改高考
今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首次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
从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四省区来看,新课程高考方案既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过渡,同时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新课改形势下,部分省份对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也进行了重大改革,2007年浙江省率先试点高考平行志愿。到目前,全国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过半,另外一些省份根据自身情况仍然实行顺序志愿或小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的核心就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平行志愿分为大平行和小平行,大平行指从本科一批开始,所有批次都实行平行志愿;小平行是指本科一批除外,其余实行平行志愿。一般认为平行志愿指的是大平行。
专家指出,没有哪一种方案完美无缺,平行志愿也有风险。由于各地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大于100%的原因,导致上线后的考生不能被全部投档,从而有一部分上线考生存在滑档落选的风险。这种上线落选和进档后退档的情况不利于分数徘徊在控制线上下的考生。所以,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对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是平行志愿要有适当的“梯度”,将最理想的学校放在前面,而最后一所学校要选择把握大的。
限期淘汰在用“超标”车——国家四部委针对超标电动自行车的淘汰令一下,立即引起广泛的争议。然而大面积的争议几乎仅限于用户,“淘汰令”最直接的利益方——电动车生产行业,鲜有声音表达。
记者连续多日联系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以及部分省份的电动车协会,以及包括浙江绿源集团在内的部分企业,也打探到了其谨慎背后的心声:拿一个12年前出台、目前可以说“过气”的标准来卡电动自行车,不论是对于普通用户还是整个行业,都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冲击,他们认为突然出台的“淘汰令”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也并未充分吸收合理的不同意见。文/记者 陈伟斌 实习生李曙剑 图/记者 潘炳
淘汰令给新国标出了道难题
行业协会:
淘汰令给新国标出了道难题
四部委下发关于淘汰超标电动车的消息,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属突然。虽然此前也有类似的消息流传并引发热议,但此次下文,是目前为止最为权威的一次。
就此事,记者联系了位于江苏苏州的中国电动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不过,这位负责人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但他向记者建议,对于电动车问题,“或许可以看一看中国自行车协会马理事长的答记者问。”山东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亦出言谨慎,并表示目前他们正与相关部门进行接触和商讨,具体结果尚未出来,暂时也不方便透露报道。
随后,记者找到了5月31日刊登在中国自行车协会网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自行车协会负责人就热点问题答记者问》的文章。文中这位负责人表示,四部委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文件,对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生产、销售和使用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对于行业的压力也确实很大。这位负责人也坦言,当下新国标还没有正式出台之时,具体的政策执行中可能会有问题,因为现行的电动自行车标准还是1999年制定的,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了。但同时,这位负责人也提及,这次四部委文件的出台,使标准修订变得更加紧迫,“要做的工作很多,难度也是大的。”
据了解,去年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电动自行车分标委会已经召开了三次大的标准征求意见会议,分别征求各省市行业协会、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各地消费者协会等方面的意见,中国自行车协会也分别与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和摩托车分标委进行了沟通,之所以新国标还没有产生,源于管理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意见分歧过大,时速和重量仍然是最敏感的话题。
“我觉得调查研究不够充分”
生产企业:
“我觉得调查研究不够充分”
“四部委文件,我没有看到全文,但我觉得它调查研究不够充分。”对于“淘汰令”,国内老牌电动车企业之一——浙江绿源集团、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超标情况如今非常普遍,但其中一些原因不完全是消费者的错,也不是厂家的错,一部分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没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标准的修订早就该是迫在眉睫,十几年修订不了,还是管理体制没跟上。”
在这个过程中,倪捷一直在研究所谓的超标现象有没有危害,根据其研究结果显示,所谓的超标,除了极个别以外,大多数没有危害。“合理的消费品处在超标状态,但不是不合格。但这个情况我估计他们(四部委)不是很清楚。”
倪捷表示,其实目前的电动车出厂速度都是在20公里以下的,它不存在超标问题,但有的消费者购买后嫌慢,改装拆掉了限速插头。虽然最新厂家生产的电动车也不会太快,就算太快了,通过技术,也能把距离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但没有证据表明,在电动车超标以后,它的安全状况变坏了。”倪捷举例说,2004年电动车引发事故造成死亡600多人,而2009年因此死亡3600多人,增加了6倍;但电动车的保有量却增加了8倍,所以倪捷认为,事故率主要取决于这个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电动车群体主要来自于自行车群体,减少一部自行车,多一部电动车。所以电动车事故率增高的同时,自行车的事故率大量的减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此外,倪捷通过调查也发现,电动车和自行车这两个群体加起来的事故率是大幅度下降的。“2009年比2004年,减了4000多人。”也就是说,自行车转为电动车的结构调整,带来的是事故率整体下降。那么说自行车转为电动车,会带来安全性恶化,这就没有科学依据。
核心问题
超标的不是电动车
而是标准严重超龄
据倪捷说,1993年,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著名的电动车演讲后,在全世界范围引起研发电动车热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动车成为最早实现专业化的异军突起的产业,不到10年,发展到2万亿人民币的行业。而在背后,这个产业的创新主要也来源于中国。倪捷觉得,中国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全世界电动车标准的责任。
但同时,倪捷认为所谓的非超标产品目前根本不存在,现在也不是产品超不超标的问题,而是标准严重“超龄”。“按中国的标准修改办法,标准每五年修改一次,而中国电动车标准竟然12年得不到修改,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倪捷是《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参与了1998年的议定和1999年的发布。但经历12年后,这本该修改至少2次的标准,却一直都没有修改过。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赶紧加速标准的修订,并扫除标准修订中的一切障碍。
“对于下文整治电动车行业、淘汰超标电动车,四部委根本没和我们沟通商量。”当记者问及四部委在下发文件前是否与电动车企业或相关协会进行过沟通和调查时,倪捷的语气中明显显得有些无奈,“所以我就认为他们是比较不尊重我们,你涉及到我,你下来调查研究,那一切都清楚啦,对不对?”倪捷说他至今都不知道,在电动车标准制定这个问题上,他该找哪个部门。
“电动车未来是可以和汽车平分秋色的一个产业。”倪捷认为,中国不可以走向汽车一元化社会,将来肯定是各种交通工具并存。而电动自行车作为个人的交通工具,它与汽车也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第一,中级收入的群体,他们肯定不会买汽车,可以电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包括打工族;第二个群体是虽然有汽车,但已经深受交通拥堵燃油价格上涨之苦,他们有时骑电动车,有时开汽车,这也是个巨大的群体。所以中国未来的十几年里,电动车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倪捷觉得,把电动车产品标准、规范做好很有必要。但需要以科学为基准,需要调查研究,而不是随便发文件。
利益之争
摩企并未将电动车
推上机动车道
在四部委下文后,也曾有人猜测,之所以会如此下文淘汰超标电动车,主要原因即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电动车利益集团想把电动车留在非机动车道上,而机动车利益集团(主要指摩托车利益集团)则想将电动车往机动车道上推。对此,倪捷认为摩托车行业并未这么做,或者说只是该行业中个别的人在如上推动。“不是整个摩托车行业,摩托车行业中一些大企业,他们也认为电动自行车应该接摩托车销售市场,电动自行车的转型是合理的,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需要,也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所以很多企业也在筹划把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作为他们的产品。”
此外倪捷表示,很多摩托车企业都在这个方面做努力了,所以摩企也很希望能出台一个合理的电动车管理标准。“但不能包括所有摩企,有一部分摩托车的利益集团,可能是摩托车行业里的中介机构,他们需要自己的权益越来越大。”
未来走势
越符合标准
造价和销售价越高
那既然四部委已经下文要求淘汰超标电动车,那么作为生产厂家,是否能生产出符合四部委要求的电动车呢?
“如果从企业利益角度,我们就应该支持四部委,我们绿源所做的锂电池电动车是最好的,但价格也贵。”倪捷以自己公司的产品为例说,绿源并不是从企业利益角度来反对四部委的下文。他告诉记者,他们能生产符合四部委要求的电动车,但越符合标准,电动车造价也越高和销售价也都越高。而除了锂电池电动车,目前国内只要早过标准出台前生产的电动车,百分之百都超标。 来源:山东商报
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 (记者 马海燕)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在4日晚北京保利2011春拍夜场中,以4.02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今春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最高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这个价位仅次于一年前黄庭坚《砥柱铭》4.368亿的价格,为迄今为止拍卖市场上第二高价的古代书画作品。
由于该拍品备受关注,在今晚古代书画夜场前,拍卖师宣布,竞投王蒙《稚川移居图》需要办理8000号以上的特殊竞投牌。截止晚7点半,已有17位藏家办理了特殊竞投。
在拍卖师报出1亿1千万元的开槌价后,最终经过19次叫价,该拍品被持8086号竞投牌的藏家以3.5亿元竞得。再加佣金,最后成交价达4.025亿元,成为今春最“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稚川移居图》所画题材为东晋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上有与王蒙同时或稍后的七位大学者的题诗,包括王冕的老师韩性、“元四家”倪瓒、陶复初、陈则等。
该作品曾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珍藏,晚清入藏苏州过云楼顾氏家族。过云楼为晚清民国蜚声中外的收藏世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捐赠了南宋魏了翁的《文向帖》、元倪瓒的《竹石桥柯图轴》、明唐寅的《洞庭黄茅渚图》、清石涛的《细雨虬松图轴》等数百件巨作,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上海博物馆古代书画收藏的国内地位。
当代中国书画鉴定大家启功、徐邦达、傅熹年曾高度赞扬此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钟银兰认为,该作品比北京故宫所藏王蒙同题材的《葛稚川移居图》更为精妙。
齐白石书画精品展《田园•匠心•诗趣》3日在山西博物院四层书画展厅开展,其中一幅1944年的画作《松柏苍鹰图》酷似近日北京拍出的天价画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松柏苍鹰图》纵330.6厘米,横71.5厘米,为齐白石先生1944年创作。款识:稳立长荣,昔人有云,如松柏之荣,八十四岁白石,璜。甲申,京华。
5月22日晚,经过逾半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一画最终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该画是齐白石86岁时创作的宏幅巨制,纵266厘米,横100厘米,匹配画作的篆书对联“人生长寿,天下太平”。
记者看到前来参观的观众中,不少书画爱好者都在这幅《松柏苍鹰图》前驻足观赏,而那幅天价拍品也成了众多观者是谈资。“这幅画的题材、结构都和前不久拍了4.255亿的那幅《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颇为神似,这个比那个要窄要长。”市民刘先生对记者说。
据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由智超介绍,此次展览的百余作品都是齐白石早中晚期比较有代表的作品,这次和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了这次齐白石展览,目的就是让介绍一下齐白石先生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给山西的热爱者和整体观众能带来美的享受。
工艺美术画家龚晓华对记者说,“今天我来看齐白石先生的画展,抄了一些他的题诗和语录,因为我也是画画的,所以从这里头来得到一些启发和体会,在我自己作画的时候来提升我自己的东西。”
“因为我们时代也是在变革的时代,所以在思想观念和外来文化的撞击下,很多人对中国画应该是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实际上是混乱的状态。现在的写意画,有些人就追求表演和那种形式,但是看了齐白石大师的作品,人家就是简洁的构图,深刻的喻意,还有就是他的题诗和题句,对于他画内容的提升还有加深喻意就是起到一个提拨这个作品的用意。”
齐白石是中国20世纪中国近现代画坛的传奇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独立风标。他得到西方现代派大师毕加索的推崇,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胡健)
魔方(科学网-kexue.com配图)
匈牙利人发明的“魔方”,与中国人发明的“华容道”、法国人发明的“独立钻石”,被称为智力游戏的三大不可思议。近年来,魔方作为经典玩具,再度热门起来,并成为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和体育竞技形式——
今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康威被评为世界史上十大天才数学家之一。
这位全球顶尖群论专家、组合博弈论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先闯入魔方领域者之一,并支持将魔方上升为一门科学。
在约翰·康威看来,魔方是最有教育意义的玩具,因为正是这些小方块将数学之美带给了全人类。
上市仅仅31年的魔方,已成为史上最具吸引力的玩具,至少有3.5亿个正版魔方被售出,叠在一起可以从南极排到北极。
教具成了玩具——
15年破译“上帝之数”
197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工艺美术学院。为了帮助学生们认识空间立方体的组成和结构,年轻的讲师厄尔诺·鲁比克用了6周时间,设计出了一个教学用具:由26个小立方体构成一个大立方体,所有的小立方体用弹簧和螺丝连接,同时可以保证每个立方体都可以以某种方式转动。
鲁比克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魔方。兴奋之余,随意地旋转了几下,却发现被扭乱了的魔方无法还原。为此,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研究各小方块的位置关系,最后才使魔方恢复原状。
1977年,第一批魔方在布达佩斯的玩具店贩售,但并不被看好。在玩具商眼中,这个教具实在太难了,谁愿意买一个挑战自己的挫折感的玩具呢?
数学家们却对魔方情有独钟。实际上,魔方的“魔”力在于它只有26个小方块,总的变化数却可以达到4.3×10的19次方。如果你一秒可以转3下魔方,你需要4542亿年转出魔方所有的变化,这个数字是宇宙年龄的大约30倍。
数学家们挑战的是,任意组合的魔方的最小还原步数究竟是多少?这个最小还原步数也被称为“上帝之数”。
剑桥大学曾运用群论的思想来指导计算机搜寻魔方特殊种类的变换方法。约翰·康威教授是世界顶尖群论专家,而群论是研究对称性的科学,特别是转动群理论和魔方更是有着近乎又近的关系。我们知道,玩魔方必然要转动,群论可以告诉操作者魔方转到什么状态了,从而可以帮助操作者找到原始态。
1978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的一次国际数学家代表会议上。匈牙利的数学家们把魔方介绍给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大会上,约翰·康威还向数学家们表演了4分钟内还原魔块。这引起了数学家们极大的重视。
30多年来,魔方一直是数学家的玩具。去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家通过每秒运行10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证明任意组合的魔方均可以在20步之内还原,将“上帝之数”正式定为20。他们在群论数学理论指导下,为此足足花了15年时间。
从流行玩具到遭遇抵制——
魔方成社会危险品?
上世纪80年代初,魔方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当时,玩魔方被认为是测验智力、锻炼思维能力的体育活动。
英国的大学里出现了第一批魔方理论研究小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魔方爱好者协会。1981年3月,《科学美国人》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魔方的论文,1981年5月,美国的《读者文摘》出版了关于魔方的故事。
破解魔方的书籍开始出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博士戴维德·辛格马斯特,出版了《“魔法方块”手册》,书中包括与魔方有关的整套符号,并提供解开魔方的方法。此后,他还建立了一个世界魔方交流中心,并出版《环球魔方》杂志。仅1980年和1981年两年,就有200多本面世。
13岁的英国男孩帕特里克·博塞特根据自己玩魔方的经验,写出了畅销书《你也能复原魔方》。该书被称为史上卖的最快的书,至少卖出了150万本,在当年占据了多个地区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在这类书籍的影响和鼓励下,人们有了复原魔方的信心。
1980年5月,魔方全球上市短短几周内,就风靡了世界,到当年秋天,就售出了超过2000万个。到1981年底,共有1亿个正版魔方被售出。在中国,魔方同样是80年代最抢手的玩具,如同今天孩子们玩“植物大战僵尸”和“疯狂的小鸟”一样。
从1980年到1982年底,“魔方瘟疫”统治世界。据说,当时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玩魔方,而鲁比克的魔方与圆珠笔、安全火柴一起,成为匈牙利的伟大发明。魔方也和中国的“华容道”、法国的“独立钻石”,被称为智力游戏的三大不可思议。
然而,一股“抵制魔方”的情绪也开始滋生并蔓延,这缘于失败者们的绝望和愤怒。其速度,绝不亚于魔方的流行。市场上开始出售不同颜色的贴纸,不会复原魔方的人们在魔方上贴上统一颜色的贴纸,假装魔方被复原了;还出现了六个面都是同种颜色的魔方;更有甚者,有人发明了一种叫魔方击破器的木槌,用它可以把魔方敲碎。嘲弄魔方的书籍开始取代歌颂魔方的刊物迅速占领市场,魔方俱乐部也纷纷关闭。
甚至有医学专家声称,长时间转动魔方,会使拇指肌腱和手腕产生损伤,导致“魔方指”和“鲁比克腕”的病症,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手术。为此,有的学校规定禁止学生玩魔方。
到1983年底,整个世界对魔方的癫狂状态基本结束。
再度流行开来——
怀旧催生魔方热?
2000年后,魔方又开始在一些欧美国家悄然兴起,随后2003年世界魔方协会成立,世界范围再度掀起魔方热。这一次,魔方被定位于一个永不过时的经典玩具。
这还受益于怀念上世纪80年代,魔方是当时许多孩子的第一个玩具。“成年人正在寻找这些东西,提醒他们试图复原当年的快乐时光”,魔方的发明者如是说。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魔方相关的数以百万计的网页和视频。有了视频教程和还原公式,将魔方六面还原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很多玩家在网上寻找到很多魔方教程,用心练习几个小时就能学会。网上的魔方论坛和交友群,将魔方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北京魔方交友群就是一个魔友交流的网上基地,这里的成员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从中学生、大学生到公司员工都有,他们除了每天在网上交流,平均半个月还聚会一次。
随着魔方种类的不断增多,竞技形式的逐步规范,魔方成了新型的竞技项目。1982年5月,在布达佩斯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魔方锦标赛。直到20年后的2003年,世界锦标赛重新开赛。中国最早的、经官方认证的国内公开赛是2007年才有的,随后魔方公开赛开始在国内各地展开,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仅北京每年就会举办三四次魔方公开赛。
作为竞技的终极形式,世界魔方协会确立的官方比赛共有19个项目、33项世界纪录。许多单项更加刺激,如盲拧,指的是不用眼睛观看而将魔方复原,计时是从第一眼看到魔方开始,也就是说记忆魔方的时间也算在总时间内。这种玩法对一个人的记忆力和空间想像力有极大的考验。目前盲拧世界纪录由中国选手保持。单手转动魔方进行复原,对手指的灵活程度要求很高,目前世界纪录为11.19秒。
目前,在19个项目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已经获得了3个世界第一。
链接
“独立钻石”——
也叫单身贵族、中国称为孔明棋。源于18世纪法国的宫廷贵族,是一种自我挑战的游戏,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游戏玩法似中国跳棋,但不能走步,只能跳。棋子只能跳过相邻的格子到空位上,并且把被跳过的格子吃掉。棋子可以沿格线横、纵方向跳,但是不能斜跳,剩下越少棋子越好。
“华容道”——
是古老的中国游戏。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
近日在河北唐山,两张慈禧太后乘坐的铁路专车的制造图纸呈现在记者眼前。已泛黄的图纸上,用英文标注的技术参数和规格清晰可见。
装备精良、结构独特的豪华铁路客车,史称“銮舆龙车”。图纸的收藏者是82岁的闫存盛,退休前任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他说,“龙车”1889年由唐山车辆厂为太后、皇帝及皇家贵族专门使用而造。其中一张名为“皇家专用车”的图纸是蜡布底图原件。是他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从坍塌的档案馆图库中抢救出来,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图纸上的英文标注显示,车架全长61英尺,车厢全长56英尺,全宽10英尺,车高15英尺,空重约29.3吨。另有车号、采暖、制动、采光等参数。闫存盛说,这辆车为钢制底架、木制车体,采用三系弹簧转向架和自动车钩,内置电扉、电铃等,代表着当时世界火车的发展水平。
“金黄色车身上刻镀金雕龙,内设官厅膳堂、龙床宝座,可以说是一座奔驰在铁路上的皇宫。”闫存盛惋惜地说,可惜实物不知所终,虽有各种传说,但已无法考证。
闫存盛还珍藏着20世纪初京奉铁路时期的各种车型的集合图,其中包括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专车制造图纸等珍贵资料。
唐山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881年,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厂,以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和第一辆客车“銮舆龙车”而闻名中外。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火车时速5公里,一度用骡马牵引。慈禧太后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02年1月3日,携帝后嫔妃由西安回銮;又一次乘坐火车是在1903年4月5日拜谒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