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6月2日,世界大部分地区欣赏到美丽的日偏食。当时,日偏食首先在亚洲东部登场,而后向后移动,驾临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冰岛、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上空。 在一些地区,太阳在6月永不落山,观空爱好者很难欣赏到午夜日食。

  1.日偏食


日偏食(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2日,中国长春上空出现的美丽日偏食,月球正一点点“啃食”日盘。

  2.月球开始穿过


月球开始穿过(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

  芬兰拉普兰上空出现的日偏食。摄影师阿特·布拉哈特表示,这是2011年当地第一次出现夜半太阳。他在一封邮件中说:“当时的观察环境堪称完美,日偏食在云朵的衬托下更加美丽壮观。”日食在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出现,从地球上看,月球遮住了日盘部分区域或者全部遮盖。

  3.太阳笑脸


太阳笑脸(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

  芬兰北部上空出现的太阳“笑脸”,此时,午夜日食正在上演。这是2011年出现的第二次日偏食。当地球穿过月球的半影时,日偏食就会出现。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完全被月球本影遮盖。本影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非常狭窄的带区。

  4.美丽的地平线


美丽的地平线(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2日早晨,中国长春,被薄雾笼罩的山脉上空出现日偏食。当地时间凌晨4点至5点,中国北部和日本北部地区均出现日偏食,天文爱好者尽情欣赏月球一点点“啃食”日盘的景象。不久后,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也出现日偏食,此时的太阳有大约60%的区域被月球遮住。日偏食从东向西移动,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当地时间1日晚上大约11点30分,欧洲远北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也欣赏到日偏食。

  5.太阳秀


太阳秀(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中国长春上空出现的日偏食,太阳部分被地平线遮住。此时,月球正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穿过。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日食专家杰伊·帕萨霍夫表示,下一次日食将于7月1日出现,被遮住区域要超过这一次,届时只有南极洲沿海小部分地区能够欣赏到。他说:“发生日食时,不会有任何航班恰巧在这一地区上空穿过,人类不太可能欣赏到这一次的日食。”帕萨霍夫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6月2日,世界大部分地区欣赏到美丽的日偏食。当时,日偏食首先在亚洲东部登场,而后向后移动,驾临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冰岛、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上空。 在一些地区,太阳在6月永不落山,观空爱好者很难欣赏到午夜日食。

  1.日偏食

日偏食(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日偏食(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2日,中国长春上空出现的美丽日偏食,月球正一点点“啃食”日盘。

  2.月球开始穿过

月球开始穿过(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月球开始穿过(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

  芬兰拉普兰上空出现的日偏食。摄影师阿特·布拉哈特表示,这是2011年当地第一次出现夜半太阳。他在一封邮件中说:“当时的观察环境堪称完美,日偏食在云朵的衬托下更加美丽壮观。”日食在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出现,从地球上看,月球遮住了日盘部分区域或者全部遮盖。

  3.太阳笑脸

太阳笑脸(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太阳笑脸(图片来源:B. Art Braafhart)

  芬兰北部上空出现的太阳“笑脸”,此时,午夜日食正在上演。这是2011年出现的第二次日偏食。当地球穿过月球的半影时,日偏食就会出现。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完全被月球本影遮盖。本影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非常狭窄的带区。

  4.美丽的地平线

美丽的地平线(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美丽的地平线(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2日早晨,中国长春,被薄雾笼罩的山脉上空出现日偏食。当地时间凌晨4点至5点,中国北部和日本北部地区均出现日偏食,天文爱好者尽情欣赏月球一点点“啃食”日盘的景象。不久后,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也出现日偏食,此时的太阳有大约60%的区域被月球遮住。日偏食从东向西移动,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当地时间1日晚上大约11点30分,欧洲远北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也欣赏到日偏食。

  5.太阳秀

太阳秀(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太阳秀(图片来源: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中国长春上空出现的日偏食,太阳部分被地平线遮住。此时,月球正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穿过。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日食专家杰伊·帕萨霍夫表示,下一次日食将于7月1日出现,被遮住区域要超过这一次,届时只有南极洲沿海小部分地区能够欣赏到。他说:“发生日食时,不会有任何航班恰巧在这一地区上空穿过,人类不太可能欣赏到这一次的日食。”帕萨霍夫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助。(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在河北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近2000名学生齐声高唱红歌,由河北团省委组织各地统一开展的“千万燕赵青少年齐声唱红歌活动”全面启动。图为现场中学生们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高亢有力。中新社发 翟羽佳 摄

5月31日晚,“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颁奖音乐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走向复兴》、《国家》等10首歌曲入围。不同于流行歌曲的爱情时尚元素,这些民歌因被赋予昂扬的主题并与时代、社会紧密呼应,被称为“红歌”。

“红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岁月。从江西小调改来的《十送红军》描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从陕北信天游改来的《东方红》记录了中共从延安挺进北京;改编自毛泽东诗词的《长征》组歌再现了中共最艰难的那一年;《南泥湾》则唱响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如今民间热衷唱“红歌”,与其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化,不如说是对一个时代特定表达的追忆。早晨公园里自发的大合唱,KTV里年轻人的引吭高歌,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各种“红歌会”,都说明“红歌”对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之深。

在中国,人们评鉴一位歌手特别是民族唱法歌手有没有站到“一线”,有没有一首“主旋律”代表作是一条不成文的衡量标准。比如,彭丽媛的《我们是黄河泰山》,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宋祖英的《爱我中华》等。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说,“红歌”是中国的特色,很多优秀的歌手通过“红歌”演唱出名,也有很多中老年人对“红歌”的感情很深。在江西电视台“红歌会”做评委时,金铁霖发现在总决赛的现场,只要一报出歌名,观众基本都会全体大合唱。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的流行音乐组合“小虎队”风行大陆,曾与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的一张毛泽东颂歌专辑《红太阳》正面打擂。最终《红太阳》以近800万盒带的销量,让人们看到了经典“红歌”在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心中的生命力。

也是从《红太阳》开始,流行歌手唱“红歌”成为一种风潮。曾以“西北风”红极一时的杭天琪用新唱法委婉演绎《十送红军》,1998香港回归一周年庆祝晚会上香港艺人黎明、吴倩莲柔情对唱的《南泥湾》,都曾经风靡一时。虽然争议不断,但流行歌手唱“红歌”越来越多却是事实。

于是,孙楠的代表作里增加了《红旗飘飘》,成龙的代表作里有了《国家》。成龙和刘媛媛为新中国60周年唱《国家》,为中共90周年唱《民生》,用推广流行音乐的路子推“红歌”,成为一种普及新“红歌”的途径。

今年5月,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台北“小巨蛋”的个唱之红火,让向来输出流行音乐的宝岛为之惊讶。这不仅因为宋祖英的军旅艺术家身份,还因为她的代表作大多是大陆特有的“红歌”。这些“红歌”在海峡对岸,甚至是全球华人区都产生了影响。

在人们思维越来越活跃的今天,对“红歌”也有了理性态度。虽然有对于“红歌”中个人崇拜的反思,但人们在学会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属于一个时代的特定表达,毕竟歌曲的艺术魅力才是永恒。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腾讯科技讯(编译Everett)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近日公布:新一代木星探测器——朱诺号(Juno)在完成太阳能电池板等关键系统测试后,标志着探测器发射准备任务抵达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将于今年八月发射升空,并利用地球引力进行加速,预计2016年进入木星轨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木星上大量天然气起源之谜、木星大气结构、地层构造以及磁场情况进行详细的探测。


朱诺号探测器太阳能电池板

  三个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将为美国宇航局朱诺(Juno)木星探测器电力,本次测试完毕后,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将折叠成发射状态,下次就是在前往木星的途中展开了。朱若号探测器是首个在距离据地球如此之远(木星与地球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4倍:超过6.4亿公里)的宇宙空间中以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的航天器。这就要求这种太阳能电池板具有高效的光能利用率,这也决定了其尺寸庞大:长度达到8.9米,宽度2.7米。足以为五只标准灯泡提供电力,如果太阳能电池板面对太阳的角度进行优化,最大可产生12-14千瓦的电力。

  由于木星以及卫星附近具有强大的高能粒子场,辐射强度超过除了太阳以外任何有人类探测器到达过的地方,辐射带由木星赤道开始,穿过木卫二欧罗巴,向外拓展650,000公里。所以,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各种外设和内设,都要做好各种屏蔽辐射的处理,以承受强烈的X射线的照射。加州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朱诺探测器辐射控制室主任认为:木星的辐射将极大限制探测器的使用范围以及全寿命,特别是探测器中央处理器辐射屏蔽措施的有效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任务的成败。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此外,朱诺探测器也是美国宇航局继“伽利略”号木星1995年造访木星后,又一个专门设计的木星探测器。伽利略号探测器环绕木星飞行了34圈,其释放的大气探测器深入木星大气,首次获得了木星大气结构的数据,由于木星大气条件极其残酷,只工作了1个小时就失去联系。朱诺号则是以轨道飞行探测为主,预计绕木星极低轨道飞行30圈。

  目前,用于发射朱诺探测器的Atlas V型火箭第一级(32米高、3.8米直径)已于5月24日由安-124-100运输机运抵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五个助推器也一并运抵,火箭与探测器的最后总装测试随后将在空军基地的第41发射台进行。值得说明的是:朱诺探测器是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新前沿计划”的第二个探测器,第一个是新视野号冥王星,其已在前往冥王星的漫漫征途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STEREO观日航天器观测到一颗自杀式彗星冲向处于太阳风暴状态的太阳

  日前,美国宇航局STEREO观日航天器最新观测发现,第二颗不幸的彗星冲入巨大的太阳风暴之中,这是在此次太阳风暴10天期间内第二颗冲向太阳的自杀式彗星。

  在5月20-21日,太阳释放出大量的日冕喷射物(CME),该巨大的等离子喷射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释放大量太阳微粒进入太空。随后一颗自杀式彗星冲向太阳,目前美国宇航局STEREO观日航天器观测到这颗自杀式彗星。

  5月27日,美国宇航局官员发表声明称,自太阳风暴出现不久,我们观测发现先后已有两颗彗星自杀式地冲向地球,当该彗星接近太阳时其彗尾被拉长延伸,显然它出现瓦解崩溃。

  在两周前,5月10-11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及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拍摄到一颗彗星冲向太阳,此后再未观测到它。同时观测到太阳出现大量的日冕喷射物。

  科学家认为太阳风暴和自杀式彗星汇合在一起纯属偶然巧合,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物理联系。近期出现的自杀性彗星属于克鲁兹彗星,这种类型的彗星通常环绕恒星在数十万公里的范围运行。

  科学家认为所有克鲁兹彗星是几百年前巨大彗星分解后的残骸体,这种类型彗星是由19世纪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克鲁兹命名的,它是发现克鲁兹彗星的第一人。

  太阳日冕持续数个小时,将喷射释放大量带电微粒。像这样的太阳风暴可以喷涌100亿吨等离子,以100万英里时速向外喷射。当这些太阳微粒打击在地球磁场时,它们将导致巨大的“地磁风暴”,这将潜在地出现长时间的全球电力系统和通讯系统中断。

  但是日冕喷射并非完全有害,这些太阳微粒可形成美丽壮观的北极光现象。目前,太阳正处于11年太阳气象周期中的活跃阶段,当前的循环阶段叫做“太阳循环24”。(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星系“分子风”、火星表面断层、西藏阿雅格库里湖和色彩鲜艳的矮星系NGC 4214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星系“分子风”

星系“分子风”星系“分子风”(图片来源:AOES Medialab/ESA)

  一幅艺术概念图,呈现了来自星系的“分子风”。借助于强大的红外观测设备,欧洲航天局的赫谢尔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分子气体形成的狂风,最大速度可 达到每秒621英里(约合时速360万公里)。科学家一直认为可能存在这种风,“赫谢尔”的数据第一次证实他们的推测。“分子风”会剥离星系物质,用于形 成恒星,但它们的动力之源仍旧是一个不解之谜。

  2.恒星繁殖地

恒星繁殖地恒星繁殖地(图片来源:ESA/NASA)

  这幅合成图片来自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12日对外公布,展现了色彩鲜艳的矮星系NGC 4214。这个星系距地球大约1000万光年,处于活跃的恒星形成状态。天文学家在其周围发现一些年代更为久远的恒星,说明在这个太空区域,当前的“恒星婴儿潮”并不是第一次出现。NGC 4214拥有大量氢气——恒星的主要构成要素——说明恒星形成潮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

  3.火星表面断层

火星表面断层火星表面断层(图片来源:ESA)

  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最近对外公布,展现了火星表面出现的裂缝。照片呈现的是火星尼利·福萨地区,这一地区位于远古撞击盆地“伊西底斯”西北部,存在一系列弯曲的断层和深沟。这些弯曲结构往往在盆地边缘一带出现,说明裂缝在撞击后形成。

  4.太阳表面等离子体

太阳表面等离子体太阳表面等离子体(图片来源:SDO/NASA)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最近对太阳的一个活跃区域进行了观测,拍摄了这幅等离子体(带电气体)沿磁场线来回移动的照片。根据这颗卫星的观测,悬浮的红热等离子体发出强远紫外线,在太阳表面逗留时间超过两天。

  5.西藏阿雅格库里湖

西藏阿雅格库里湖西藏阿雅格库里湖(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宇航员拍摄,5月9日公布,展现了中国西藏高原。照片中,铁锈色沉积物流入绿松色的阿雅格库里湖。当沉积物不断堆积并达成一定程度,上方的河水不再流动,进入一个新水道。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水道往往来回移动,形成河流三角洲典型的扇形。这幅照片展现了当前两个活跃的河流三角洲,处在平滑和历史更为久远的地表区域(棕褐色),即此前河道的所在区域。

  6.哈尼草原大火

哈尼草原大火哈尼草原大火(图片来源:Landsat/NASA,陆地卫星)

  5月8日,美国陆地卫星7号拍摄了这幅照片。照片中,佐治亚州奥克弗诺基沼泽的哈尼草原(Honey Prairie)野火肆虐,浓烟冲天。这场野火由雷击引起,被烧毁的灌木丛面积达到61822英亩(约合25018公顷)左右。但奥克弗诺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消防人员并没有过分担忧,因为野火本就是这个沼泽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为新草清除地面,提供生存空间。保护区的消防员正采取措施控制火势,夏季的大雨有望彻底将野火扑灭。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在围绕双星或多星系统运行的行星上可能会进化出人类肉眼看上去呈现黑色的植物。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甚至可能还会发展出自己的移动“遮阳伞”来躲避致命的太阳耀斑。

  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的恩泽,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我们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它的颜色和温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却不吸收绿色光,这一波长的光背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感觉到植物呈现绿色。

  但宇宙中大部分其他恒星和太阳不同。银河系中,超过八成的恒星是暗淡的红矮星。因此,天体生物学家们认为生活在围绕此类恒星运行的行星世界上的植物,如果同样发展出了光合作用,那么它们将进化出不同的波长吸收模式,因而呈现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甚至灰黑色,以便更有效的吸收有限的光照资源。

  而另外一方面,宇宙中还有超过三成的恒星系统中包含两颗或两颗以上的恒星。目前还不清楚在这样的多恒星环境下行星将如何演化。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杰克·奥马利·詹姆斯(Jack O'Malley-James)是这项模拟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多光源情形下,植物可能将有选择性的挑选一颗恒星作为自己偏好的光源,而不是两颗恒星的光源全部吸收。但在一个拥有两颗暗淡的红矮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周围,你可能没什么选择,只能有一种颜色,或许是灰黑色。”

  恒星耀斑的威胁

  詹姆斯和同事们对一颗假想行星围绕各种双星和三恒星系统运行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在一些模拟情形中,恒星系统中仅包含有红矮星,但在另一部分情形下,考虑一颗红矮星和一颗类似太阳那样的主序星组合,甚至考虑行星围绕两颗类似太阳的主序星运行的情形。

  在大多数情形下,绕转的行星都能获得足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但詹姆斯警告说,那些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世界可能需要额外的措施来确保自己的生存无虞。

  他说:“红矮星非常暗淡,这意味着你必须位于比日地距离小5倍的位置上才能获得足够强度的光照。但由于红矮星具有比太阳强烈的多,频繁的多的耀斑爆发事件,这将威胁生命的生存。”

  因此,詹姆斯设想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的植物应该会进化出某种“遮阳伞”来保护自己免受耀斑的袭击。而如果这种植物生活在水中,它们则可能进化出某种探测机制,一旦察觉到耀斑爆发粒子的到来,便会暂时沉入水中躲避,等到爆发过后再升上来,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光合作用机制。

  而来自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另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也是詹姆斯博士的论文指导老师詹尼·格里维斯(Jane Greaves)也表示:“可以移动的植物,能主动躲到岩石后面去躲避太阳耀斑。这样的想法真的很酷。这项研究是首次对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生物生存模式进行具体的设想。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恒星环境是宇宙中最为常见的。”

  南希·江(Nancy Kiang)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位生物气象学家。她对外星植物可能具有的色彩模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但南希表示她从未考虑过在一个多恒星系统下,植物可能具备的色彩选择模式。因此她急切的想了解詹姆斯的研究。她说:“我很想知道,在多于一个恒星光源的情形下,植物的遮阳结构将如何进化。”

  如何搜寻“非绿色”植物?

  对外星植物可能的颜色,以及它们可能的行为方式的推测并非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

  天文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大型望远镜对远在数光年之外的行星世界进行观测。借助极度灵敏的探测器,他们试图检测这些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受植物叶片反射的光子信号,从而了解这些行星世界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而詹姆斯博士的此项研究对于这些观测项目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将为分析人员指明道路。

  格里维斯告诉《国家地理》编辑说:“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一步,但我们至少已经开始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件事。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获得类似欧空局极大望远镜那样口径的大型设备,这将大大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这台大口径望远镜预计2018年就可以建成。”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的主镜口径138英尺(约合42米),它将有能力检测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成分信息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判断那里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形式。

  未来即将升空的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则将使这样的观测更加容易。而如果能建成空间观测望远镜阵列,那么其分辨率更是将无与伦比,前所未有。不过由于这样的设备所涉及的复杂技术和高昂开支,暂时很难实行。

  格里维斯说:“现在确实有一些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但一切都还得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决心按照既定的日程时间表去完成这些大型设备的建造。”(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个月初出现的强太阳风,使大量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在加拿大境内和美国北部地区形成璀璨的北极光,下面是4月2日在这些地区拍摄的其中一些照片,它们显示了极光的壮观和美丽。

  1.威斯康星州极光

威斯康星州极光威斯康星州极光

  威斯康星州的观天爱好者布莱恩·拉尔梅4月2日夜到室外散步时,他发现北极星附近发出微弱的光。他通过手中的照相机捕捉到彭拜恩上空的彩色极光,这比通常出现北极光的位置更靠南。拉尔梅说:“当我看到这些光柱变得越来越亮,然后像它们出现时一样慢慢消退时,我感觉无比兴奋。”

  除了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等美国北部州以外,这种4月初的天空光影展非常罕见,这是因为它具备深空极光(deep-sky auroras)的几大特点。这些光展经常非常微弱,利用肉眼很难看到,但是通过长曝光照片可以呈现出来,这就如同天体摄影师需要经过长曝光时间来捕捉非常遥远的“深空”天体的细节一样,例如星系和星云。为了拍摄这张极光图,拉尔梅用的是一台曝光一次需要30秒的数码相机。

  2.极光帘幕

极光帘幕极光帘幕

  这是4月2日拍摄的一张照片,幽灵般的绿色光幕悬挂在阿拉斯加州冻结的科尤库克河上空。为了第一时间观测到极光,摄影师韦恩·巴尔斯基在费尔班克斯开车行驶了300多英里(483公里)。尽管巴尔斯基利用裸眼仅看到一些非常微弱的绿光,但是他的长曝光照片捕捉到大气深处更加微弱的极光。

  极光出现2天前,太阳产生很强的太阳风。带电粒子云与地球磁场相遇后,粒子沿磁场线飞向极地,与地球大气产生互动。大气里受到刺激的原子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更多能量,产生4月2日看到的遍及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的微弱极光。

  3.紫色极光

紫色极光紫色极光

  4月2日夜拍摄的这张照片显示,加拿大埃德蒙顿北部地区上空悬挂着紫色和粉色带状北极光。太阳释放的带电粒子到达距离地球大约60英里(96.5公里)的大气层时,它们与氮分子相撞在一起,发出紫色光芒。距离地球大约60到120英里(96.5到123公里)的氧原子产生的绿色极光更加常见。摄影师佐尔顿·肯韦尔说,不管是什么颜色,“每个人至少应该亲眼见一次北极光,以便真正感受到它的壮观”。

  4.满眼绿色

满眼绿色满眼绿色

  在位于北极圈北部的阿拉斯加州科尤库克河附近,璀璨的极光在白雪皑皑的山脉上方翩然起舞,这张长曝光照片是在4月2日拍摄的。摄影师巴尔斯基说:“那天夜里没有月亮,天异常黑,冰封的河流和山脉被极光照亮,满眼都是绿色。”像这种高纬度极光非常常见,春季和秋季每周会发生2到3次。

  5.幽灵般的光柱

幽灵般的光柱幽灵般的光柱

  在这张4月2日拍摄的经过15秒曝光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地区的上空悬挂着昏暗的光柱。春季和秋季极光在北半球更加常见。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种理论认为是地球和太阳的磁场经常相互“推搡”造成的。

  如果太阳的磁场倾斜度恰到好处,在与地球磁场的接触点,它能抵消部分地球磁场,在地球的保护性“力场”上撕出裂缝。这导致更多太阳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使极光变得更强,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也会摧毁轨道里的人造卫星和地面的输电网。(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玫瑰星云

玫瑰星云玫瑰星云(Image courtesy ESO)

  这是星系NGC 371,氢离子云给它染上了一层玫瑰色的色调。这张最新的图像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摄。

  NGC 371小麦哲伦星系内,这是一个矮星系,也是我们银河系的卫星星系。这里新生的恒星被一层氢离子包裹着,由于受到内部新生恒星的强烈辐射而发出光芒。

  7、撒哈拉水彩画

撒哈拉水彩画撒哈拉水彩画(Image courtesy Michael Taylor, Landsat/NASA)

  这张图像大致拍摄于2000年前后,作为地区地质调查的一部分,展示的是阿尔及利亚南部塔西里阿尔贾国家公园(Tassili n'Ajjer National Park)的景致。图像中可以看到,红色的原始花岗岩被湖泊切割的零零碎碎,这些湖泊已经干涸,满是黄沙(黄色)。而受到狂风强烈侵蚀的砂岩(棕色)地区还能看到零星分布的盐类沉积(蓝色)。

  这张伪彩色图像由美国宇航局陆地卫星-7号(Landsat 7)拍摄,采用了红外、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

  8、太空中的日食

太空中的日食太空中的日食(Image courtesy SDO/NASA)

  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3月29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自2010年2月开始围绕地球运行,其上搭载了一整套先进的太阳活动监测设备。但每隔两年,由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它会运行到日食带中,这段时间中每天都要在地球阴影中经历长达72分钟的“日食”。

  在这段时间内,卫星将发现太阳部分被地球遮挡。但不同于地球上看到日食的那种干净利落,SDO飞船观看日食的视线必须经过地球大气层,因而显得模糊不清。这让太阳的边界显得有些凹凸不平。

  9、夏威夷的熔岩流

夏威夷的熔岩流夏威夷的熔岩流(Image courtesy EO-1/NASA)

  图中明亮的橘黄色区域就是1月16日,炙热的熔岩流从夏威夷一座火山口中冒出的情景。这张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Earth Observing-1)拍摄。

  这张红外图像展示了火山口附近区域的伪彩色景象。图中植被呈现绿色,较老的熔岩显示灰色或黑色,新鲜的熔岩则呈现明亮的橘色。(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下面是上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其中包括愤怒的太阳和恒星诞生地。

  1. 蜘蛛星云

蜘蛛星云(图片提供:NASA, ESA)蜘蛛星云(图片提供:NASA, ESA)

  上周公布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精美”近照,显示的是蜘蛛星云的一部分。这个充满电离氢气的恒星形成区位于大麦哲伦云里。据欧洲航天局说,大麦哲伦云是银河系的一个伴星系(satellite galaxy),亦称卫星星系,它里面存在很多极端现象,例如超新星残余物。

  2.愤怒的太阳

愤怒的太阳(图片提供:SDO/NASA)愤怒的太阳(图片提供:SDO/NASA)

  太阳抛出的弧形线显示的是磁场线与太阳表面发生的互动。3月初,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到这张远紫外图,据该观测卫星的网站上说,这张图片捕捉到“太阳的动力画面,它进一步证明太阳已经度过不活跃的太阳极小期,正在进入活跃期”。

  3.陨石坑边缘的火星车

陨石坑边缘的火星车陨石坑边缘的火星车

  从3月9日“高精度科学实验成像”照相机拍摄的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火星车“机遇”号(箭头标注)位于 “圣玛利亚”(Santa Maria)陨石坑东南边缘处。“机遇”号一直在对这个形成时间相对较晚、直径295英尺(90米)的陨石坑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撞击发生后侵蚀和风化使这个陨石坑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9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