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6日,诺森伯兰郡夜空中出现绚烂的极光,彷佛到了挪威一样26日,诺森伯兰郡夜空中出现绚烂的极光,彷佛到了挪威一样
太阳耀斑让英国北部的夜空上演精彩的极光秀太阳耀斑让英国北部的夜空上演精彩的极光秀
英国白金汉郡,拉德格舍尔上空出现绚丽的极光英国白金汉郡,拉德格舍尔上空出现绚丽的极光
这幅照片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展现了地球上空出现的亮绿色和红色极光,后一种颜色由辐射与大气层中的氮相撞所致  这幅照片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展现了地球上空出现的亮绿色和红色极光,后一种颜色由辐射与大气层中的氮相撞所致
太阳黑子1302形成巨大的太阳耀斑太阳黑子1302形成巨大的太阳耀斑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一个直径达到6.2万英里(约合1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10倍的太阳黑子正产生巨大的太阳耀斑,为英国夜空送上壮观的极光秀。一位星空守望者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止观赏到的最美极光。

  极光由太阳的辐射粒子轰击地球大气层时产生,通常只在遥远的北国出现,例如挪威。这一次,远至牛津郡和诺森伯兰郡等英国地区均观赏到绚烂的极光,当时的夜空在极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美丽的绿色和紫色等色彩。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拍到了绿色和红色极光。

  最近的太阳耀斑由名为“活跃区1302”的太阳黑子所致,能够影响输电线路和iPhone等便携设备的电子通讯,但专家们表示最强烈的爆发已经过去。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位于科罗拉多州玻尔得的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的科学家乔-康切斯说:“能量巨大的太阳风似乎已经吹过地球。”

  然而,太阳活动向来无法预测,地球仍处在“射击点”上。Science Oxford首席执行官、天文学家伊恩-格里芬博士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活跃区1302是昨日出现的所有极光的来源,也可能是未来几晚出现的一些极光的来源。据空间天气预报员估计,未来24小时出现更强烈耀斑的可能性为40%。随着这个太阳黑子穿过阳盘中央,任何爆发都会对准地球。无月的天空再加上太阳的一个活跃区,未来几晚对英国的星空守望者来说将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观空体验。”

  “极光追逐者”里德-伊格拉姆-维尔称,英国上空此次出现的极光是他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极光。26日,维尔在诺森伯兰郡连接东北岸和林迪斯法恩的堤道附近拍到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极光照。他说:“这一次的极光秀最令人吃惊的便是颜色,呈现出奇异的深紫色,而北极光往往呈苍绿色。紫色同样由来自太阳的粒子轰击大气层所致,但很明显,这些粒子比较特别。”

  维尔说:“大约晚上9点,我们从纽卡斯尔出发,驱车向北行驶一小时,寻找理想的观察地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大约10点30分,我们抵达林迪斯法恩。虽然路途很远,但显然是值得的。我去过挪威4次,也去过冰岛1次,为的就是欣赏极光。这一次的极光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极光。”

  由于太阳正进入活跃期,未来几年的极光将相当普遍。曼彻斯特大学焦德雷尔班克天文台的蒂姆-奥布莱恩博士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太阳活动起起落落,每11年达到一个高峰。现在的太阳正进入下一个高峰,这对北极光观赏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下一个高峰将在2014年出现,我们还有很多观赏到美丽极光的机会,但我们无法进行预测。”美国宇航局表示,太阳黑子在强磁场抵达太阳表面而后冷却时出现。大型太阳黑子能够借助望远镜和高性能照相机观察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氧化铁化合物制成的新型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的吸光率是以往硅酮制太阳能电池的100多倍。

  据冈山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池田直介绍,除可见光外,这种太阳能电池还能够吸收以往太阳能电池无法利用的红外线发电。因为能够产生热量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因此各种发热设施都可能成为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来源,而且在雨天和夜间也能发电。

  制造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氧化铁化合物呈粉末状,可以薄薄地涂抹在作为媒介的金属上,因此新型电池形状更加多样,而不仅是平板状。

  池田直说,争取2013年让这种新型电池达到实用水平,并把制作电池的成本降至每千瓦1000日元(约13美元)。(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天空中奇观

  据国外媒体报道,彩虹是大自然中比较常见的自然美景之一,它往往出现在雨后晴朗的天空里。通常,它多以圆弧的形式出现,七种颜色就像蜡笔在空中涂抹过一样。但近日,乌克兰一位摄影师,却在尼泊尔上空拍摄到了一种罕见的彩虹景象,有人称之为“环天顶弧”,也有人形象的将之描述为“火焰彩虹”。

  据英国气象局发言人表示,环天顶弧在英国不是很罕见,但这种有着强烈光芒的却十分稀少。今年在英国也只出现过几次。“火焰彩虹”是由太阳发出的光,或者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在穿过高层大气中的冰晶时折射而成的,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它是由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2万英尺至2.5万英尺(约为6096米至7620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冰晶表面必须呈弯曲状且颗粒比盐粒还细小。当太阳身处天空下方,日光与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蓝紫色等彩虹特有的七色光谱。与降雨并没有关系,在极为寒冷的远北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为常见,但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则十分罕见。

  这位23岁的乌克兰摄影师名为安东—简克沃伊(Anton Jankovoy),他从九岁时就开始喜欢摄影,曾经还专门登上山脉高峰进行摄影技术的训练。身为摄影师的他,还对大自然和东方哲学有着专门的研究,因此他最大的理想便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为大家呈现出大自然的另一面。而尼泊尔则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四年前他就曾进行了喜马拉雅山的初次攀登,而今年,尼泊尔的哥哈萨市又给了他另一份“惊喜”。他表示,我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拍摄,从埃佛勒斯峰到乌克兰的偏远区域,看到过很多罕见且有趣的光现象,例如色圈、凸面云、海市蜃楼、峨眉幽灵以及雾弓,但这种艳丽的“火焰彩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着实令他感觉很兴奋,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令他很费解。

  他运用f/4光圈,以便让传感器接收到更多光,同时为了避免光对镜头的损害,他还设置了每秒1/400的曝光时间来进行拍摄。随后,便把这张令人震惊的“火焰彩虹”图像上传到了博客中,顺便向大家资讯“火焰彩虹”的产生原因。简克沃伊的这张“火焰彩虹”图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同时他也获取了关于“火焰彩虹”的专业解释。简克沃伊解释说,“火焰彩虹”是由高空卷云内的水平冰晶将太阳光折射而成的,但只要在太阳置于北纬55度以上的地方(包括苏格兰才较容易发生“火焰彩虹"景象。(亮亮/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利用一项新开发的能够将太阳耀斑发出的微弱光线与背景中的恒星光芒区分开来的技术,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从头至尾跟踪由太阳到地球的巨大太阳耀斑。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的Craig DeForest和同事在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2008年12月,太阳爆发了一次日冕物质抛射——或称为CME,是指向太空抛射大量带电粒子的一类太阳耀斑,而时至今日,科学家终于开发出了一种方法,能够在太阳耀斑的生命周期中自始至终识别这些物质。

  由于是从太阳上爆发,因此太阳耀斑明亮异常,然而在最初的几个小时之后,它们便扩散得近乎于隐形。

  当一次典型的日冕物质抛射跨越金星的轨道时,它的物质发光效果仅仅相当于满月亮度的十亿分之一,然而它的能量却依然足以对电网和卫星构成破坏。

  这一新的分析工具剖析了5台照相机所采集的数据——这些照相机装载于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部探测器上,从而赋予了科学家从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大气中爆发(上图)到它们到达地球附近(下图)的整个过程中追踪这一事件的能力。

  这种能力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观察太阳耀斑不断变化的大小、形状、速度,以及磁场信息,从而更好地预测日冕物质抛射何时波及地球,以及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一旦出现太阳耀斑,对于太阳表面来说就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除了太阳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极高的宇宙射线。(赵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冥王星的五大特征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冥王星是距离地球较远的一颗星体,但是近年来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已逐渐清晰,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于2015年7月份飞越这颗矮行星,届时将首次拜访这颗冰冷的遥远星球。

  以下是关于冥王星鲜为人知的五大奇特事实:

  1、曾被认为是个“大家伙”

  1930年,冥王星被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发现时曾被认为比水星体积更大,甚至比地球还大。目前,天文学家已勘测证实冥王星直径约2352公里,体积仅不足地球的20%。同时,冥王星的质量仅是地球的0.2%。

  2、极端椭圆轨道

  像太阳系内其它8颗行星一样,冥王星运行非同一平面的极端椭圆轨道上。平均而言,这颗矮行星距离太阳58.7亿公里处运行,需要248年完成环绕一周。

  它的奇特轨道意味着某次轨道运行时冥王星的轨道会与海王星相重叠,这使得冥王星比海王星更接近地球。

  3、系内最寒冷星体,可能存在地下海洋

  由于它距离太阳非常遥远,因此冥王星是太阳系内最寒冷的星球之一,其表面温度为零下225摄氏度。科学家认为这颗矮行星大约是由70%岩石和30%冰层构成,它绝大多数表面覆盖着氮冰。

  近距离接近冥王星将发现喷涌冰冷液体的冷火山或者间歇泉,很可能冥王星表面以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它将有助于勘测分析冥王星表面的地质或者化学特征。

  4、拥有4颗卫星

  冥王星有4颗卫星,分别是:冥卫一、冥卫二、冥卫三和最新发现的P4卫星。其中冥卫一体积约是冥王星的一半,其它三颗卫星体积相对较小。

  由于冥卫一体积相对较大,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和冥卫一是一对矮行星,或者双子矮行星。这两颗星体缺乏引力,因此运行时总是一侧朝向彼此。

  5、接近透明的稀薄大气层

  尽管冥王星比月球还要小,但这颗矮行星拥有稀薄的大气层,主要成份是氮、甲烷和一氧化碳,其大气层延伸至太空3000公里。(悠悠/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科学网(kexue.com)讯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来了,中秋节是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恰处一年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深夜,月亮圆而亮。但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每年中秋的时候月亮会很圆。我们可以用天文学做出解释,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在我们每月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正好处于太阳与地球的中央,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就很圆。

  为什么十五月亮圆?

  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
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天文学家说,这是因为只有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如同两个人正好脸对脸)才能看到圆月。但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最近时有36万千米,最远时有40万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

  如果在上半个月快了,就会准时到达圆月的位置,在十五圆;如果慢了,就会“晚点”,赶在十六或十七到达圆月的位置。这种“十五不到位”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今年农历八月的月亮走得有些慢,因此要到农历十六(明天)上午11时13分才是最圆的时候。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组图-又到中秋月圆时 愤怒小鸟月饼飞来凑热闹

  月球起源之谜又有新说 存在两个月亮不再是童话

  欧洲观测到罕见隐形日偏食 月亮慢慢"吃掉"太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航天器拍摄太阳风暴

航天器拍摄太阳风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艘美国宇航局航天器首次从太空观测到太阳风暴吞噬了整个地球。

  目前距离地球6500万英里的STEREO-A航天器拍摄到这张壮观的照片,拍摄的视频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异,他们称这将对于太空气象预报显著改进。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学会克雷格-德弗雷斯特(Craig DeForest)说:“这段视频令我们毛骨悚然,图中显示日冕物质抛射(CME)膨胀形成一个庞大的等离子壁,然后将等离子体溅泼在蓝色地球上。从图中看我们生活的地球竟是如此渺小。”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光耀斑喷射数十亿吨重的等离子云,当它们席卷地球时,将导致产生极光、射线风暴,以及出现地面电力故障等。跟踪等离子云并预测它的到来,是太空气象预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TEREO航天器项目科学家利卡-古哈撒库塔(Lika Guhathakurta)说:“我们此前曾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但完全不像当前所观测到的。STEREO-A航天器使我们全新认识到太阳风暴。”

  视频显示,当日冕物质抛射刚离开太阳时呈现海绵体状,带有环绕低密度气体的磁性壁状结构。日冕物质抛射穿过地日分界线时,其外形发生了变化,像扫雪车一样穿过太阳风暴,铲起物质形成一个高耸的等离子壁。当日冕物质抛射抵达地球时,在累积气体重量的作用下前壁向内松垂。

  STEREO-A航天器是2006年发射的一对STEREO航天器之一,这对航天器将从宽广的太空观测太阳活跃性。当日冕物质抛射刚离开太阳时非常明亮,易于被观测。伴随着可见度快速降低,其等离子云变得空虚缥缈。

  通常情况下,日冕物质抛射抵达至金星其亮度仅是满月亮度的十亿分之一,是银河系亮度的千分之一。而抵达地球轨道的日冕物质抛射则像真空中的薄纱,几乎处于透明状态。德弗雷斯特说:“将昏暗的等离子云从混乱的太阳光线和星际灰尘中剥离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8月18日公布的太阳风暴视频可追溯至2008年12月,研究人员可对当时的太阳风暴状况进行分析。目前,STEREO航天器的观测技术日臻完善,它能够进行定时拍摄,而没有较长的时间延迟。视频不仅指出了日冕物质抛射抵达地球的时间,还显示了它的质量。基于日冕物质抛射等离子云的亮度,研究人员可以非常精确的计算出气体密度。未来STEREO航天器可以应用于预测太阳风暴,发挥太空气象预报的作用。(悠悠/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7月2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切片、储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发展前景看好。

  金涌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国风能发展很快,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了18.9吉瓦,全球排名第一;累计装机44.73吉瓦,也是全球排名第一。如此高速发展缘于“风电技术过关,成本也接近过关”。

  金涌分析说,建设一个火电厂投资约为3500万元到4000万元人民币,而风能发电的建设费比火电高一倍。随着技术发展,风电成本已开始下降,前景乐观。

  光电与风电的情况类似。金涌说,我国光电产能每年翻一番,成本在下降。原来1千瓦光电发电成本约为4万元人民币,目前已降到2万元以下。光电主要原料是硅片,把硅片切得越薄,价钱就降得越多。当前能做到的最薄的硅片是微米膜。随着薄膜电池的发展,光电发电成本会越来越低,发展前景很好。

  “风电和光电的最大缺点就是说来就来,说没有就没有了。云把太阳遮住,光电发电量减少10倍;没有风,就一点电都发不出来。两者发电波动很大,对电网的冲击太大,因此,最理想的使用方法是分散使用。”金涌说,“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储能技术变得非常重要,把电能储藏起来稳定地送到需要的地方去。目前,清华大学正在开发液流电池,也就是在电池里面放入钒溶液,高温下可储存大量电能,该技术还在研发阶段”。

  “空气储能也是一种储能技术。即做一个很大的容器,有电时把空气压缩到大容器里。美国人认为可以把地下大岩洞封闭起来压缩空气。电能有富余,储存进去,没电时就放出,推动发电机发电。包括液流电池、空气储能在内的各种储能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中。”金涌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能够按需储存和释放热能。以这种材料制成的储热设备不但能量存储密度大,还具有成本低、运输方便、储能时间长的特点,有望开创一种捕获和存储太阳能的全新方式。相关论文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就在寻找一种能以化学形式储存太阳能而非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材料。但相关研究直到近年才取得了一些进展: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弗里·格罗斯曼揭示了二钌富瓦烯的独特性质,并提出了液态储热材料设想。

  二钌富瓦烯分子在被阳光照射时,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并将能量存储起来,形成一种亚稳定结构。当需要时,这些热量又能在特定催化剂的作用下被释放出来,同时其分子也会恢复为放热前的形态。这一过程可以不断重复。通过这种方法可在甲地存储热量,乙地释放热量;也可以用产生的热量驱动蒸汽发电机发电。

  但这种材料的缺点在于,所含的钌元素稀有且昂贵,且由其制成的储热设备在能量密度上还不及传统锂离子电池。这使这项技术一直无法获得大规模应用。

  日前,格罗斯曼和他的同事艾拉克斯·库帕克借助碳纳米管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完善,制造出了一种可取代二钌富瓦烯的新材料。这种材料由偶氮苯和碳纳米管组成,除了具备二钌富瓦烯的优点外,还有价格低廉、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能量密度上更是超过了锂离子电池。

  研究人员将偶氮苯分子“捆绑”在碳纳米管上,形成一种碳纳米管化合物,实验显示该材料的能量差(基能态到高能态之间的差值)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都较为理想。实验显示,新材料在能量密度上可达690瓦小时/升,超过了传统锂离子电池(200—600瓦小时/升),相对于仅采用偶氮苯的能量密度(90瓦小时/升),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格罗斯曼说:“这种材料非常有效,便宜却仍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其优势在于将能量捕获和存储集成到了一个步骤当中,用一种材料就能同时完成转化和存储两项任务。其缺点是只能提供热能而非电能,但这可以通过热电装置或蒸汽发电机来弥补。”

  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金井洋介说,通过化学键来实现太阳能可逆存储近年来广受关注。新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创建了可以用碳纳米管来制造这种材料的纳米模板,这为今后采用其他材料进行类似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2011年《中国天文年历》,8日4时33分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是这样吗?天文专家表示,“早立秋”未必“凉飕飕”。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135度,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将来临。

  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那么,“早立秋”真的“凉飕飕”?凭借这句民谚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

  赵之珩表示,民间这句老话并不靠谱。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目前,在科学上一直缺乏对于“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科学判断依据,而且从历年来的立秋时间上看,也不都是这样。实际情况是,今年的“早立秋”之后,仍旧是闷热天,不是“凉飕飕”。

  他强调说,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变降的转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从气象的角度,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摄氏度,才可认定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热未消,我国大部地区距这个标准仍有较大距离。”

  由于立秋节气后早晚比较凉爽、温差变化较大、天气较为干燥,天文和气象专家提醒公众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心情愉悦,多食用蔬菜瓜果,清热祛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