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太阳对于人类来说,可谓是既遥远又神秘。众所周知的是,太阳的温度确实令人难以想象,而太阳最外层的温度是最高的,这个问题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近日,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太阳散发出的强大电磁波或许可以帮助破解太阳最外层的高温之谜。

  据悉,太阳的最外层以及日冕的温度均可高达350万华氏温度(约200万摄氏度),该温度足以比太阳地表的温度要高出20倍之多。而且,太阳还会向外爆发出一股由带电粒子组成的电流风,电流风的速度十分快,通常每秒可刮过数百英里的距离。除此之外,太阳还会经常发生太阳耀斑等活动,这一切活动的发生都需要巨大能量的支持,但这些能量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直是个谜。

  而科学家近日在太阳周围发现了通常被人们称为“阿尔芬波”的磁波,它来自于太阳大气最低冷的一层,同时也一直作为太阳活动的能量源头而存在着,虽然曾也发现了此强大的源头,但一直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磁波具有可以支持日冕活动的足够强大能量。但现在,国际科学小组发现的磁波要远远超过曾发现的磁波的能量,甚至要比曾经的磁波强一百倍之多。有了这些证据,科学家不但不会怀疑磁波的能量,而且还充分肯定了磁波完全具有供给日冕等太阳活动的潜能,甚至要比曾经所供给的能量还要多一万倍。

  据了解,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太阳能动力天文卫星拍摄到了太阳的结构和运动,图片十分清晰珍贵,每12秒达到了540英里分辨率。而科学家是在太阳的日冕中探测到这些磁波的,并经计算发现,这些磁波甚至能够驱动太阳风和日冕活动。研究合作人太阳物理学家斯科特—麦金托什(Scott McIntosh)也肯定的表示,这些磁波的确拥有供给太阳大气活动的足够能量,它们十分强大。

  但科学家目前依然无法弄清楚,磁波究竟是如何将其能量转移到日冕中的物质上,以及如何对日冕进行加热和驱动。除此之外,在日冕活动的区域,一些能量较为活跃的区域还会喷发出一些强烈的辐射排放物,利用目前探测到的磁波,还不能够充分来说明这些辐射排放物的来源。(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如同绿色翡翠的光环

  2011年6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斯皮策太空望远镜(The Spitzer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萦绕在天蝎座尾部的由热气和尘埃组成的RCW 120光环星云,从图像上看好似一枚翡翠色戒指。

  RCW 120星云,这个直径10光年的星云位于邻近天蝎星座尾部的灰尘气体云中。

  对人类眼睛而言,该发光气体环是无形的,但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却可清晰地观测到。图中蓝色部分是3.6微米直径的光线,绿色部分是8微米直径的光线,红色部分是24微米直径的光线。

  该发光气体环中有一对巨大的“O型”恒星,目前这对恒星位于气体环中心区域,在强烈的紫外线压力下释放着气泡。斯皮策望远镜观测发现银河系内许多O型恒星同样喷涌着类似的发光气体。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8月发射,是人类送入太空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隶属于美国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学院。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它的轨道也非常独特,是躲在地球的后面,与地球保持同样的角速度绕太阳旋转。这个轨道可使望远镜免受太阳的直接照射,等于给望远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冷却源,这样就可以少带一些液氦,不仅减轻了望远镜自身的重量,同时也节省了资金。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总长约4.45米,重量为950千克,主镜口径为85厘米,用铍制作。除此之外还有3台观测仪器,分别为:

  1、红外阵列相机(IRAC),大小为256×256像素,工作在3.6、4.5、5.8和8微米4个波段。

  2、红外摄谱仪(IRS),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工作在5.3-14微米(低分辨率)、10-19.5微米((高分辨率)、14-40微米(低分辨率)和19-37微米(高分辨率)。

  3、多波段成像光度计(MIPS),工作在远红外波段,由3个探测器阵列组成,大小分别为128×128像素(24微米)、32×32像素(70微米)和2×20像素(160微米)。

  4、为避免望远镜本身发出的红外线干扰,主镜温度冷却到了5.5K。望远镜本身还装有一个保护罩,为的是避免太阳和地球发出的红外线干扰。

  5、银盘上充满了大量的尘埃和气体,阻挡了可见光,因此在地球上无法直接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区域。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能够穿透密集的尘埃,因此红外观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银河系的核心、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系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西班牙建巨型太阳伞广场 被质疑资源浪费
西班牙建巨型太阳伞广场

  西班牙科尔多瓦市,开放了一个占地128000平方英尺的公共休闲场所,该场所全部由五颜六色的巨大“阳伞”组成,白天可以遮阳,晚上则散发出迷人的光,同时,伞还设有排水系统,有遮雨功能。但是这个富有创意的广场却被质疑资源浪费。

  这个广场是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市政府委托建筑师ParedesPino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共休闲的空间,让附近居民可以汇聚于此,既可以放松娱乐,又能交流感情。开放短短几个月,已经聚集大量人气,不仅当地居民乐意前往,外地游客也把它当做一个景点来参观。

  但也有人对这个广场设计的环境影响提出质疑,白天的太阳能没有充分利用,晚上的灯光又浪费了太多能量。(海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发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 
美国发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
图注一:示意图:在木星轨道运行的朱诺探测器
示意图:在木星轨道运行的朱诺探测器
图注二:木星上的极光
木星上的极光
图注三:发射前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大力神-5号,北京时间6日凌晨00:25,这枚火箭托举着朱诺号探测器飞向木星
  发射前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大力神-5号,北京时间6日凌晨00:25,这枚火箭托举着朱诺号探测器飞向木星
图注四:朱诺的飞行轨道路线,其中可以看到2013年10月9日,朱诺飞船将再次返回地球进行借力加速,图中以EFB(Earth Flyby)表示
  朱诺的飞行轨道路线,其中可以看到2013年10月9日,朱诺飞船将再次返回地球进行借力加速,图中以EFB(Earth Flyby)表示

  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消息,美国宇航局朱诺(JUNO)号木星探测器已于当地时间5日12:25分(北京时间6日凌晨00:25分)由一枚大力神-5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

  伟大的征程

  朱诺是美国宇航局"新前线"计划(New Frontiers)支持的第二项探测计划。这一项目旨在鼓励发展中型规模的行星际探测项目。该计划支持的首个探测器是飞往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的"新地平线"探测器(New Horizons),该探测器已经升空,并将于2015年7月抵达冥王星系对这颗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及其4颗卫星展开首次近距离考察工作。而接下来的下一个项目则是计划于2016年发射升空的OSIRIS-Rex探测器,它将对小行星1999RQ36进行考察并进行取样返回。

  朱诺探测器由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制造。采用自旋稳定,重达3.65吨。由于外太阳系光照微弱,之前前往这里进行探测的飞船都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RTGs),但是和这些探测器都不同的是,朱诺竟然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帆板作为能源。不过为了保证电能,它的帆板面积要大得多,一共安装3块,每块宽2.65米,长8.9米。

  并将安装一台LEROS-1b发动机用于轨道中途修正和木星轨道切入制动。

  完备的科学载荷

  朱诺探测器一共携带了9件科学载荷。包括一台微波辐射计(MWR),用于考察木星的热辐射,从而了解木星大气的动力学机制和化学组成;一台木星红外极光绘图仪(JIRAM),将对木星上层大气进行红外和分光分析,这同样将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木星大气的结构情况。一台磁通门磁强计(FGM)将用于绘制首张详细的木星磁场图,并考察木星磁场在其两极地区的分布状况,对于木星磁场的考察将极大地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木星的内部结构信息;一台先进恒星导航仪(ASC)将帮助进行绘图工作,并帮助朱诺探测器在茫茫太空中保持准确的姿态指向。

  除此之外,朱诺探测器上搭载的"极区磁场探测设备包"中还包括朱诺高能粒子探测器(JEDI),木星极光分布实验设备(JADE),紫外分光计(UVS)以及一台无线电和等离子体波实验设备(WAVES)。这一整套设备将对木星磁场进行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测量,考察其电磁和紫外辐射情况,以及木星极光中高能粒子的分布情况。而探测器搭载的朱诺相机(JCM)则将拍摄木星的彩色图像,这将有助于进行目视观察,选定观测目标以及对公众发布精美的木星图像。

  公众教育计划

  作为公众教育计划的一部分,朱诺探测器还将携带3个乐高玩偶一起飞向木星,这三个小人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天神朱庇特(注:Jupiter,即英语中的木星),朱庇特的妻子朱诺(Juno,即探测器的名字),以及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对木星的观测做出过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包括发现了木星的4颗最大的卫星,它们现在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事实上,首颗围绕木星运行的探测器便被命名为"伽利略号",除此之外,此次朱诺探测器还将携带一块由意大利航天局提供的伽利略箴言铭牌,上面有伽利略的头像,以及当年伽利略观测木星时纪录的笔记原文。

  探测器的名字"朱诺"是罗马神话中天神朱庇特的妻子,朱庇特施展法力用云雾遮住自己,但是朱诺却能看透这些云雾,了解朱庇特的真面目。因此探测器取这个名字也是借用其寓意,希望它能解开这颗云遮雾绕的气态巨行星隐藏的秘密。

  除了这些设备之外,朱诺还将使用其通讯设备考察木星的重力场,这是其"重力科学实验"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发射信号回地球并观察其多普勒效应,科学家们将能够考察木星重力场对信号的影响。

  太阳系的巨无霸:木星

  发射之后,朱诺探测器将在太空飞行5年时间,在经过最初的两年飞行之后,朱诺将于2013年10月再次重返地球,以便借助地球引力进行借力加速飞行,从而将其推向外太阳系。2016年8月,朱诺将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

  朱诺是第9颗访问木星的探测器。这颗庞大的气态巨行星是太阳系除太阳之外当之无愧的主宰:其质量相当于318个地球,体积更是地球的1300倍以上。木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5倍,每4331个地球日(约合11.86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作为一颗气态行星,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组成,还有极微量的其他气体,包括甲烷和氨。

  木星目前已知拥有64颗卫星以及4道光环。其中最大的卫星是4颗所谓的伽利略卫星,它们都是在1609年或1610年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除地球之外有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运行,这一点帮助当时的人们击破了地心说的魔咒。

  木星本身拥有绚丽的云带,其中含有结晶态的氨,其大气中的风速高达每秒100米。而木星大气中最广为人知的当然就属大红斑了。人们已经观测这个巨大的气旋长达180年,它却从未消退过。

  木星的探测先驱

  最早造访木星的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的"先驱者-10号"。这艘飞船于1972年3月3日发射升空,并于1973年12月飞掠木星系,最近时距离仅有20万公里。

  先驱者-10号也是第一艘突破太阳逃逸速度的飞船,在飞掠木星之后,它继续向着太阳系之外飞去。2003年1月23日地面控制中心收到先驱者-10号飞船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当时它距离地球约80亿公里。

  而此次作为最新探测器的朱诺,其主要任务是了解木星的起源和演化历程。借助其搭载的科学设备,朱诺探测器将调查木星是否存在一个固体内核,绘制木星的高强度磁场图,测量其深层大气中的水分和氨的成分,并对木星上的极光现象进行观察。朱诺探测器将大大加深我们对气态巨行星的形成以及它们对整个太阳系作用影响的理解。

  木星的起源和内部构造

  根据现有的主流理论,太阳系形成于星云的塌缩,其中大部分质量集中于中央位置的太阳。和太阳一样,木星的组成也是氢和氦,因此很显然木星必定形成于太阳系早期,因而能够捕获大量尚未散去的气体物质。但是至于这一过程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却存在争议。木星究竟是首先形成了一个原始"星子"(较小的原始行星)并借助其引力捕获周边物质,还是一团不稳定的尘埃云直接产生了塌缩并形成了木星?我们现在还无法分辨这两个理论孰是孰非。

  而如果朱诺探测器此次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方面的了解,在未来也将极大地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行星,包括地球最初的形成模式。

  和地球不同,木星强大的引力使其得以保存下来大量的原始物质,这就让我们得以追溯到太阳系的早期历史。通过对木星的引力场合磁场的测量,朱诺探测器将揭示木星的内部构造和测出其可能存在的固体内核的质量。

  大气

  由于云层阻挡,我们看不到木星的深处,科学家们想知道木星云层中那些色彩斑斓的云带,大红斑,大白斑究竟向下延伸到多少深度?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朱诺探测器将进行木星全球大气运动情况观测,首次测量其深层气流的运动速度。并探测各不同云层深度上的化学成分,温度等数据。

  磁场

  在木星巨厚的大气层之下,气压是惊人的,科学家们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氢会被压缩成一种称为"金属氢"的奇异形态。这种奇异物质被认为是木星强大磁场的来源。而正是这个强大的磁场和高能粒子相互作用,产生了太阳系中最明亮的极光。朱诺探测器将直接对这些高能粒子进行取样,并通过紫外波段观测木星的极光现象。对于这样一颗和地球迥然不同行星极光现象的深入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极光现象产生的本质。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负责朱诺项目的管理。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来自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斯科特*博尔顿(Scott Bolton)博士。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飞船制造承包商。而意大利航天局则为飞船提供了红外分光计设备以及一部分无线电科学实验设备。(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依据美国宇航局最新公布的视频图像,我们的太阳显然是一颗“快乐的恒星”。视频显示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从远处看非常像一张快乐的笑脸。


依据美国宇航局最新公布的视频图像,我们的太阳显然是一颗“快乐的恒星”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较暗、温度较低的区域,是由强烈磁场活动性阻碍热对流所导致的。如图所示,这些太阳黑子处于正常状态,但它们并不经常排列形成犹如笑脸的结构。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探测器(SDO)从地球轨道角度拍摄太阳的11张照片经合成之后可呈现清晰的笑脸,每张照片都是同一时间内拍摄的,但通过可析出窄带波长光线的不同过滤器,图像中的温度范围从最低至最高。

  不同的太阳温度与太阳大气层不同层次相符,温度从太阳表面逐渐向太阳顶端日冕递减。太阳磁场活跃性与11年太阳活动周期的盛衰变化相一致。(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雪人”奇特地形:一排三个陨石坑。


“灶神星”千疮百孔的表面。

  7月17日,美国宇航局“曙光”号太空探测器完成近四年的太空旅行,终于与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遭遇,并开始对其实施科学探测。近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由“曙光”号发回的首批“灶神星”近距离特写镜头。图片显示,“灶神星”一个重要的地形特点就是“雪人”造型陨石坑。

  “曙光”号为离子推进力太空探测器,它用了近四年时间终于抵达“灶神星”,并于2011年7月24日拍摄下首批“灶神星”特写镜头。“灶神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直径约为330英里(约合531公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工程师马克-雷曼是“曙光”号任务组的成员之一。雷曼表示,“我们的耐心终于得到了漂亮的回报。我们现在正在探索太阳系最原始的世界之一。”


“灶神星”一个重要的地形特点就是“雪人”造型陨石坑。

  “灶神星”是小行星带中第二大天体,其表面积大约有两个加利福尼亚州大。研究人员认为,这颗小行星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这一年龄也是其表面千疮百孔的原因,因为这是太阳系早期的关键标志。

  这颗小行星上可能藏着一颗早期超新星爆炸的证据,因此“曙光”号控制器目前正在“灶神星”表面寻找较大、较明显的特点。其中一个地形特征就是被“曙光”号工程师们称为“雪人”的一排三个陨石坑,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灶神星”布满灰尘的赤道附近,存在着许多巨大的凹坑。


“黎明”号是在距离“灶神星”大约3200英里(约合5150公里)的高空拍下这些照片的。

  “曙光”号任务组负责人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行星学家克里斯托夫-拉塞尔认为,一次远古灾难性撞击在“灶神星”上形成了一个个坑。不过,拉塞尔也无法对“雪人”地形和其他陨石坑的形成原因给出明确的解释。拉塞尔表示,“此前我从来没有看过此类地形。”

  “曙光”号是在距离“灶神星”大约3200英里(约合5150公里)的高空拍下这些照片的。不过,“曙光”号将很快下降到距离“灶神星”大约1700英里(约合2736公里)的轨道上继续探测。美国宇航局预计,“曙光”号最快将于8月11日抵达这一轨道,并继续开展科学任务。到2012年8月左右,“曙光”号将再次发动引擎,开始向“谷神星”进发。“谷神星”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科学家希望能够在“谷神星”上发现泥火山和液态海洋的证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正常骨(左)骨质疏松骨

  中国女性以白为美,夏天随处可见撑着遮阳伞的时尚女性。再翻翻女生们的包包,防晒霜是必备品。不过医生提醒说,这个习惯真的该改改了。

  《科技日报》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称,近日,美国太空总署退休科学家葛兰特在《表演艺术家的医疗问题》月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几乎每种疾病都与维生素D有直接关联,如果当年莫扎特能注意到这点,多出门晒太阳,他的创作一定可以多出一倍。”

  文章说,莫扎特每天日夜颠倒,埋头写曲,又住在全欧洲日照最少的国家奥地利,让他失去了许多晒太阳的机会,使其生前饱受肾病、天花、伤寒、扁桃腺炎及咽喉炎等疾病之苦,35岁就英年早逝。文中同时提到,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及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英年早逝,可能也与太阳晒得不够多,以致缺乏维生素D有关。

  防晒霜、遮阳伞

  一年里有半年不离身

  当心骨质疏松

  现在很多女性开车上班,整天窝在办公室里,下班时太阳已经下山了,一天中日晒的时间很少。而休息天出门,也往往遮阳伞加防晒霜全副武装,医生说,长此以往,最易得骨质疏松。

  “现代人日照少加上锻炼少,年纪大后骨质疏松的几率会加大。”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质疏松症诊疗中心负责人费骏副主任医生说。

  红会医院骨质疏松症诊疗中心还有块牌子是“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症诊疗协作基地”。费骏副主任医师是骨骼生成机理的专家,他说,临床上得骨质疏松的女人还是蛮多的。根据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已经有超过6900万的骨质疏松患者,另外还有2.1亿骨量低下的人。

  昨天,一位55岁的中年女性正好找他看骨质疏松。我请教费医生,日照、维生素D、钙,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联系?

  费医生说,我们就以这位女士为例,来看看晒太阳对骨头好,到底好在哪里?

  女士一边捶腰一边说,在医院做过骨密度测定等检查,确诊是骨质疏松。这个病很麻烦,腰会很酸,晚上睡觉的时候腿抽筋,痛得醒过来。还感觉自己的个子变矮了,整个人也缩小了一圈。这个病不能摔倒,容易骨折。

  费主任说,维生素D和钙一起作用,才能保持骨骼健康。

  它们两者之间要发生“作用”,还需先把维生素D“改造”一下。这个“改造”的过程就是晒太阳。

  当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机体自身可合成维生素D,这个叫做“维生素D_3原”。阳光照射后,可使贮存于皮肤的“维生素D_3原”转化为“维生素D_3先质”。

  这时的“维生素D_3先质”还不太活泼,钙不是很喜欢它。这时“维生素D_3先质”再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两次“加工”最终转变为“维生素D_3”。

  “维生素D_3”有活力,它进入小肠黏膜后,就能帮助钙的吸收了。

  那么钙和骨骼的关系呢?

  如果钙质不足,人的机体就会从自身骨骼中析出钙质以维持重要机能,这就会使骨骼变得脆弱。

  “这就可以理解,这位女士年纪大后,肝脏、肾脏加工‘维生素D_3’的能力降低了,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所以她的骨骼会越来越脆弱。如果再加上晒太阳少,那么生成“维生素D_3原”的第一个环节就少了,后面几步也是差,那么问题会雪上加霜。”费医生说。

  “明白这个原理后,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单纯补钙没有用,为什么年轻人不需要补钙。因为年轻人往往内源性维生素D_3的合成功能好。”

  卫生部一个月前

  发布《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

  专门讲到防晒霜、遮阳伞

  会导致骨质疏松几率加大

  国内的医学工作者也在关注日照与健康的关系。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医师最近发微博说——平时户外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出门又要涂上厚厚的防晒霜或者用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使女性骨质疏松几率加大。

  中国人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2011年6月9日,卫生部发布《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指出,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导致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中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是1080亿元人民币。

  《要点》特别指出,防晒霜、遮阳伞会使女性骨质疏松几率加大。

  防止骨质疏松

  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

  人的身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高。那么,是不是成年以后,骨骼就不再生长了?这是个误区。

  实际上,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分解陈旧的骨骼,生成新的骨骼。骨量达到峰值是个关键点。

  在儿童和青年阶段,骨骼的生成量大于丢失量,一般人大约在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峰值的意思是,此时的骨骼最为强壮、致密。

  35岁后,骨骼分解的速度逐渐会超过新骨生成的速度。

  对女性来说,绝经期后净骨质丢失速度明显加快,骨保护激素——雌激素水平降低。这时,更是需要好好保护骨骼的时候了,很多人的骨质疏松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会导致疼痛甚至骨折,由此产生多种并发症导致死亡。

  怎样强健骨骼?费医生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户外运动运动。锻炼,能增加力的负荷刺激,利于骨骼强健。

  要求在户外,意思就是增加日照时间。卫生部《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建议,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

  一般来说,将手部、前臂和面部在阳光下晒20分钟,就足以使机体产生并储存所需的维生素D。如果担心脸晒黑了不好看,医生建议可以只在脸上擦上防晒霜,另外放弃遮阳伞。

  如果实在没时间晒太阳,可以考虑在饮食上调理一下,从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中摄取。

  例如,脂肪较多的鱼、蛋黄、蘑菇和肝脏中,维生素D比较多。另外,还有强化了维生素D的食品。比如,牛奶。必要时,可添加维生素D补充剂,剂量需由医生诊断后判定。

  费医生还推荐了两个食疗养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一试。

  核桃猪骨汤——

  制法:先将猪大骨500克洗净,切断,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少量食醋(利于钙质溶出),以小火炖煮2-3个小时。放入核桃肉20克后再煮半小时,加入芦笋50克,煮约20分钟后起锅。冷却后,撇去浮油。

  吃法:加热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喝骨汤吃核桃和芦笋。可经常服用。

  羊脊骨粥——

  制法:先将羊脊骨洗净,剁切成小块,补骨脂12克研粉备用。将羊脊骨及粳米适量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至五成熟,将补骨脂粉加入搅匀,继续煮至粥将成,加入葱、姜、盐等调味。

  吃法:分次取温粥服用。可温肾壮阳,强筋健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泉州开元寺西塔旁有一块石壁,上面的怪兽咬着铜钱、身披鳞甲、脚踏浮云,铜铃大的眼睛还死死盯着顶上钱币状的太阳。过往民众一直唤这块石壁作“麒麟壁”。昨天,海都网闽南微博粉丝“淡然的无尾熊”觉得很奇怪,这怪兽怎么长得跟印象中的麒麟不一样呢?

  原来,这头怪兽确实不是麒麟,它叫“[猫] [贪]”(音同“贪”)。传说,“[猫] [贪]”的胃口非常之大,它不仅吃光了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抢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从东海面冉冉升起的太阳,贪念一起,冲过去一口吞下了太阳,最后跌进海里淹死了。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陈先生介绍,这块石壁建于乾隆年间,原本坐落在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附近的模范巷要兴建学校,才被移到开元寺里进行保护的。

  微博网友“90后老驴”说,据称,这是古时民间艺人为警告贪官污吏而特意建造的,那时的知府走马上任前必到城隍庙顶礼膜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太阳能巨塔的高度达到帝国大厦的两倍,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二高建筑太阳能巨塔的高度达到帝国大厦的两倍,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二高建筑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将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建造一座巨型太阳能塔,高度达到帝国大厦的两倍,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二高建筑。巨型太阳能塔将建在菲尼克斯西部130英里(约合209公里)处,将成为沙漠深处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电力来源。

  涡轮机将用于迫使阳光加热的空气穿过一个2600英尺(约合792米)高的烟囱,而后产生大量电量。据估计,太阳能巨塔可产生100多万兆瓦电量,足以满足1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这项建造计划由EnviroMission公司提出,公司总裁克里斯-戴维在接受azfamily.com网站采访时说:“它不需要水,可靠性高,在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我不认为这个行业还会向它提出更多要求。”

  巨塔底部的温室直径超过2英里(约合3.2公里),塔身直径与足球场不相上下。这座太阳能塔的高度将达到帝国大厦的两倍,略低于2717英尺(约合828米)高的迪拜哈利法塔。哈利法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目前,EnviroMission公司正与州政府磋商土地协议,现已与南加利福尼亚州公共电力公司达成30年的购电协议。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一项目将为工程师和普通工人提供1500个新就业岗位。据估计,太阳能巨塔将耗资7亿美元。

  10多年前,EnviroMission公司曾在西班牙建造一个规模较小的原型。之所以选择亚利桑那州沙漠是因为这一地区温度高、地势平坦同时靠近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输电线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EnviroMission公司计划在墨西哥、印度和澳大利亚建造太阳能巨塔。戴维说:“亚利桑那州面积巨大,允许我们建造多个太阳能塔。在首个项目的所在地,我们足以建造6座太阳能塔。”(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太阳能墨水"印刷纸电池,携带轻便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最近推翻了人们对电池的想法,,他们将太阳能电池制成"墨水"形式,只要印在一般纸张上,就能立即发电。MIT指出,这种技术就便宜有简单,经由打印机即可印制,"比洗照片还要容易"。

  传统的太阳能板制作过程是要将基板暴露在腐蚀液及高温当中的,但新式"太阳能墨水"只需要使用蒸汽,以及低于摄氏120度的温度即可直接转印在纸张、布料塑胶等不同材质上。MIT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卡伦 · 格里森(Karen Gleason)表示,纸张与过去的玻璃基板相比,价格便宜1000倍。而且应用性更高。

  实验显示,"太阳能墨水"制成的纸电池耐用性高,可以反复随意折叠,发电效能基本不损耗。此外,轻便的纸电池更便于携带,可以折起来放入口袋,使用时再摊在阳光下发电。目前研究出来的纸电池太阳能转换率不到2%,只能提供给电子闹钟等小电量的用品,未来二年内,研究人员有望能将其转换率提高到8%,这是手机、ipad这些低耗电的电子设备都将可以使用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