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太阳出现神秘“龙卷风” 如同纺纱错综交织
如同纺纱错综交织的太阳“龙卷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一组科学家使用陆基天文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平台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超级巨型“龙卷风”的情景。科学家认为这些巨型“龙卷风”由炙热的等离子体组成,每个可延伸达1800英里,大约为2900公里的高度,每小时可旋转移动达9000英里。在此之前,研究小组曾于2008年首次观测到疑似太阳“龙卷风”的踪迹,但直到本次观测前还无法确认这些巨型涡流是否真实存在。

  根据奥斯陆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本项研究的一位合作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Sven Wedemeyer-Böhm)介绍:“我们观察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炙热等离子体物质,因此我们意识到那儿正在发生着什么,但不知道到底是何种机制引发的现象。”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从太阳大气结构进行推断,计算出了太阳表面在任一时间存在高达1.1万个“龙卷风”现象。根据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科学家们认为太阳表面出现的神秘“龙卷风”可能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为什么太阳最外层发生的日冕物质比如太阳光球上层的温度高出了大约300倍。

  该问题是一个太阳研究学上的热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全食期间观测到太阳微弱的上层大气或者日冕物质。在1939年,研究太阳的天文学家通过日食现象测量了日冕物质的温度,确定了其值大约在360万华氏度,大约是200万摄氏度左右,而太阳大气上层的温度为1万华氏度,约为5500摄氏度。这就是说,太阳日冕的温度远远超过了光球层上层的温度,而按常规概念理解,太阳核心温度最高,向外依次降低,最外层的温度应该处于较低的范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认为其中必然存在由内之外的能量运输,但究竟是何总机制记忆何种物质参与其中还不得而知。除了太阳“龙卷风”解释外,还有两个理论用于解释神秘的日冕高温之谜。一个理论认为太阳可发生无数次的“纳米级”太阳耀斑爆发事件,可不断地向外发射能量,并加热日冕。另一种理论认为太阳表面存在神秘的阿尔芬(Alfven waves),波速可达到每小时900万英里,大约为1450万公里,沿着太阳磁场线运动,并将能量转移到日冕上。

  因此,观测发现的太阳“龙卷风”为日冕物质高温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也可以吸收另外两种解释方法。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计算机模型用来解释太阳“龙卷风”的结构,他们获得的数据来自于瑞典的1米口径太阳观测望远镜以及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基于这个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太阳“龙卷风”形成于太阳表面出现的高温粒子流动,它们被激发后进入大气然后沉降下来。

  往下运动的粒子将沿着太阳的磁场线进行旋转,于是产生了漩涡状结构。每一个旋转“龙卷风”场可以延伸数千公里干涉太阳的日冕活动,并将炙热的表面等离子体能量传递给日冕物质,持续时间为十三分钟。然而,在其他恒星上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龙卷风”现象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研究小组认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恒星上“龙卷风”的存在。尤其是在太阳为期11年的周期循环中,我们还不知道太阳“龙卷风”的数量以及强度等信息。研究小组在最近的观测中发现了新的巨型“龙卷风”的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太阳目前正在朝着最大活跃期前进。

  根据伦敦大学的太阳物理学家谢尔盖·扎尔科夫(Sergei Zharkov)介绍:“我现在想要得到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以此来评估其对日冕物质加热的作用效果。”但是这样的评估可能不足以概况在不同活跃期内整个太阳的活动规律,只能说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评估。科学家斯文·魏德迈博姆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并将研究结果用于太阳系之外的恒星观测验证。在研究人员的模型中,表面温度仅有太阳一半的恒星,却产生了磁场“龙卷风”。(Everett)

  相关阅读

  自然灾害再袭全球 水城威尼斯遭龙卷风横扫(图)

  直击龙卷风时壮观景象 天空阴沉堪比"末日"(图)

  美国男子在龙卷风前亲吻新娘 场面颇为浪漫(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欧阳自远院士学术报告视频截图(新浪科技配图)

  今年12月12日,一颗长得像花生,长约4.6公里,宽约4.6公里,编号为4179号的小行星将与地球亲密接触,距离地球仅约为0.046 天文单位,也就是700万公里。4179号小行星已经被美国宇航局收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如果不幸真的撞上地球,其威力相当于1万亿吨炸药爆炸。

  有没有办法近距离对这颗危险小行星进行观察?记者昨天了解到,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于今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千米深邃的太阳系空间,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择机开展对4179号小行星的飞越与交会实验,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实习生 吴怡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观测月球

  获得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全月球数字影像图

  “在人们心目中,月亮非常圣洁、美丽,是思念、团结和美满的象征。实际上,月亮的面貌是极其丑陋的。”6月14日,在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初步成果与太阳系探测的初步设想”。欧阳自远说,真正的月球和人们想象中的相去甚远,月球上没有一滴水,都是辽阔的平原,被火山岩所覆盖。

  为了全面了解月亮,2007年我国发射了“嫦娥一号”,经过13天飞行,“嫦娥一号”抵达月球。“‘嫦娥一号’的任务第一就是要做一个最好的月球三维地形图,不管之前谁做了什么图,反正我们这个图要比所有的图都好;第二要测多种元素在月球上的分布,分析月球14种元素、矿物与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第三要探测月壤厚度;第四要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到达月球后,首先是把照相机打开,“嫦娥一号”携带的照相机有三个视角,那是中国人第一次接收到的月球照片。“嫦娥一号”在太空飞行了1年零4个月,得到了全世界最好的一张月球影像图。最后撞击月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嫦娥一号’撞击月球,我们都感觉很惋惜。”欧阳自远说,“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没想到“嫦娥一号”是如此的精彩,因此,“嫦娥二号”发射以后,改变了原来的使命。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不到5天就到达了月球,得到了更多月球细致的照片。

  月球伤痕累累,到处都是坑洞

  “嫦娥二号”的照相机是两个视角的,绕月飞行高度非常低,因此月球上所有撞击坑都有精细的图,就连背面坑壁也能看到。“你们看,坑壁上也有很多小坑,还有很多新的撞击坑。”欧阳自远说,“嫦娥二号”拍到了全月球影像图,实现了全月球影像的“无缝”镶嵌。“嫦娥二号”全月球数字影像图在空间分辨率、影像质量、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镶嵌精度等方面优于国际同类全月球数字产品,是目前最高水平的全月球数字影像图。“全月球影像图真正做出来比足球场还要大。我估计,这项成果在四五年内都是没有办法被人超越的。”

  欧阳自远说,通过“嫦娥二号”拍回来的照片,可以看出月球伤痕累累,到处都是坑洞,甚至还有新鲜的坑洞,这应该是最近小行星砸在月球上造成的。这些新的坑迹,被冠以中国科学家们的名字,诸如:“毕昇撞击坑”“蔡伦撞击坑”“张钰哲撞击坑”等。

  在完成了对月球表面结构特征的数据探测,对月球资源数量的一系列统计后,2011年2月28日,“嫦娥二号”初期的各项科学目标都获得了圆满成功。

  监测太阳

  在拉格朗日2点成功飞行235天

  去年6月9日,“嫦娥二号”再次开始新的旅程,奔向150公里的拉格朗日2点;8月25日23时27分,经过77天的飞行,它终于精确抵达科学家们指定的位置。欧阳自远说,这是嫦娥二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距离地球150万公里远的拉格朗日2点的环绕轨道;也是国际上第一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拉格朗日点的航天活动;更是第一次实现我国对月球更远的太空进行探测……

  去拉格朗日2点执行什么任务?欧阳自远说,主要是监测太阳以及太阳的一些活动。据介绍,当时之所以让“嫦娥二号”离开月球去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是因为它的仪器正常,寿命还长,剩余燃料比较充分,足够支持它完成未来的各项探测任务。

  拉格朗日2点是什么?专家说,在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面上,一共有5个“拉格朗日点”。而2号点,在太阳和地球连线的外侧,背对着太阳,是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平衡点。“嫦娥二号”飞到第2拉格朗日点,那是一个相对理想的地点,这里受太阳辐射干扰最小,还可以避免日凌现象。“嫦娥二号”在这个拉格朗日点上,可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所受到太空中天体引力的干扰也将减到最小,相对而言处于真正的失重状态,可以进行更多的探测和实验。当然,由于身处太空中,诸如太阳风暴等考验总是免不了的。

  “嫦娥二号”在拉格朗日2点环绕轨道上飞行了235天,也出色地完成了观察太阳的任务,积累了大量对太阳的探测数据。

  飞掠小行星

  为深空探测积累经验

  目前“嫦娥二号”在哪里?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二号”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翔距离地球大约1000千米深邃的太阳系空间,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展对4179号小行星的飞越与交会实验,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欧阳自远说,人类最终目标是寻找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因此未来不仅要探测月球,还要探测火星、金星和木卫二。科学家们相信,火星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成为人类第二个栖息地。但要抵达火星,首先要飞掠一些小行星,目前人类已经探测到4700个具有潜在危险的近地天体。“未来还要探测好几个小行星,还要到小行星带上去探测。”

  那么,这次为什么要飞掠4179号小行星?飞掠这颗小行星的意义是什么?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季江徽说,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初期遗留下来的化石,对于研究太阳系形成早期的物理化学组成、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地小行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轨道和地球轨道接近,从而可能碰撞地球,是潜在的威胁天体,而且因为它们的近地轨道从动力学上说是不稳定轨道,从而代表了太阳系小天体的动力学演化的一个短暂重要阶段。

  神秘的“小土豆”有何来头

  4179号小行星呈长椭圆状,主体由两大块组成,因此有些人称之为“小土豆”,也有些人称之为“花生”。它的轨道远日点接近木星轨道,近日点位于地球轨道附近。由于轨道周期共振,4179号小行星每隔四年接近地球一次,今年12月12日,这颗小行星将和地球紧密接触,距离地球将仅约为0.046 天文单位,也就是700万公里。假设其真的不幸碰到了地球,那么撞击引起的爆炸威力将相当于1万亿吨炸药,后果不堪设想。

  “4179号小行星的详细研究对于研究小行星的动力学演化、小行星在早期太阳系的碰撞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季江徽说,一般情况下,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小行星最终会绕其最短轴自转,这也是最稳定的自转状态。但是早期地面观测发现,4179号小行星处于缓慢的不稳定自转状态:它绕着自己形状的最长轴以5.41天的周期自转,同时其长轴以7.35天的周期进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颗小行星这么独特的运行轨迹?专家推测,4179号小行星的自转状态可能是从前受到扰动形成。

  1992年和1996年,4179号小行星近距离飞越地球的时候,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地面雷达观测数据,从而推导出这颗小行星的详细形状,模型的形状非常复杂。它的主体由两大块组成,同时包括很多小的形状单位,比如一些类似陨石坑的形状、一些线性条纹等等。但实际上,这些资料都是间接的推导,并不直观。

  “嫦娥二号”搭载的CCD相机如果以1000公里的距离飞越4179号小行星,将有可能获得一定分辨率的光学图像,这将是国际上第一批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小行星近距离空间图像。

  相关阅读

  小行星频繁威胁地球安全 寻防撞击方法迫在眉睫

  宇航员模拟登陆小行星 上演真实版"海底两万里"

  雅克夫斯基效应使小行星偏离轨道 或将撞击地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卖萌小海豹躺皮划艇享受日光浴(组图)
小海豹悠闲晒太阳
卖萌小海豹躺皮划艇享受日光浴(组图)
小海豹悠闲晒太阳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19日消息,来自英国沃里克郡纽尼顿业余摄影师麦克·亚瑟在诺福克郡威尔斯海滩上游玩时抓拍到一组小海豹晒太阳的萌照,这只可爱的小海豹因贪图温暖的阳光,躺在海滩附近的一只皮划艇上大享日光浴,满足地“眯眼微笑”。

  这位67岁的退休人事经理称,当时他正在寻找船只,准备出海拍照,无意中发现了这只小海豹,它窝在皮划艇上至少一个小时,时而卖萌微笑,时而好奇的盯着照相机,大胆地瞧着围观的人群,一点都不在乎自己引起的轰动,可爱至极。

  相关阅读

  直击-魅力自然演绎神奇 海豹迷路似哭着喊妈妈

  组图-外媒评周最佳野生动植物图 可爱的灰海豹

  摄影师抓拍大白鲸出水捕食 海豹瞬间沦为盘中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月球出现诡异弓形激波现象 酷似卡通片中蓝月亮

  据国外媒体报道,月亮作为夜空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天体始终带有神秘的色彩,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潮涨潮落成因主要来自于月亮“无形的引力”,在许多古老的文明中也赋予了月亮各种诡异的力量,比如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或者精神状态等,“精神错乱”这个词汇就是来源于对月球神秘力量的信仰。现在,科学家使用一组功能强大的空间探测器与计算机模拟发现了月球的确存在“看不见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针对地球上的生物,具体地说是其作用对象为太阳风。

  太阳风是太阳表层大气向周围宇宙空间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这些等离子体以每小时一百万英里的速度向地球袭来。当它们抵达地球磁场时,可产生令人惊讶的“电磁风暴”,特别是快速、密集或者来势汹汹的太阳风可扰乱地球磁场,导致轨道卫星、地面电网和通信系统失灵。但是地球磁场具有天然的“抵抗能力”,如同一个巨大的“泡沫”笼罩着地球,将太阳风高速带电粒子流退挡回宇宙空间。

  地球磁场与太阳风交锋的位置形成了跨度达数万英里的“弓形激波”,高速带电粒子流在撞击地球磁场后速度逐渐从超音速减至亚音速。由于地球存在磁场可以抵挡住太阳风的侵袭,但月球却不同。月球周围没有与地球类似的全球性磁场包围,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安德鲁·波普博士(Andrew Poppe)介绍:“传统的观点认为太阳风可以长驱直入月球,直至冲击到月球表面,在此期间并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阻挡效应,更不会出现强大的磁场将太阳风推回至宇宙空间。”

  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ARTEMIS探测器前不久也探测到电子束、羽状离子束的存在,加上最近在月球等离子体流路径前段新发现了电磁场与静电波的踪迹,科学家认为这些未曾发现的新现象存在于距离月球较远的宇宙空间中。ARTEMIS探测器的任务目的在于研究月球与太阳间发生的各种电动力学现象,其中包括磁重联、等离子体流等。该探测器还曾经验证了新的地月转移轨道,可使前往月球轨道的探测器或者宇宙飞船更加节省燃料。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斯普洱·哈勒卡斯博士认为借助于ARTEMIS探测器,我们可以看到神秘的等离子体环以及一定程度的摆动现象存在,令人惊异地发生于月球外层空间之中,虽然这些奇怪的事实距离月球还有一段距离。根据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的威廉·法雷尔(William Farrell)博士介绍:“在地球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交锋的位置,存在着极为不稳定的区域,这片区域被科学家称为前震区,也就是酷似蓝色新月造型的‘弓形激波’,但是这一现象在月球前段被发现,这意味着月球对太阳风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类似的等离子体湍流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相关的仿真研究也表明,当太阳风中的高度带电粒子撞击到月球表面某些年代久远的地区时,由于这些区域存在不同寻常的“化石磁场”,可将离子反射入太空中,形成弥漫的、类似喷泉状的离子流。科学家们探测到这些离子大多是具有正电荷核的氢原子,是太阳风中最常见的元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德鲁·波普博士认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在月球表面仅仅数米的,甚至只有几码的高度存在微小的电场和磁场的混合体,其却可以导致距离月球表面数千公里外的离子流动荡。(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哈勃望远镜观测"金星凌日" 月亮变身反光镜(图)

  组图-一周最佳太空照片 超级月亮VS绿色太阳

  直击-世界各地瞩目一轮明月 超级月亮妩媚多姿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金星凌日模拟图

  今天上午,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6月6日上午,将发生一次百年罕见的“金星凌日”天象,届时,将有一个小黑点——金星从太阳表面慢慢穿过,仿佛太阳脸上长了一个黑痣。

  据悉,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观测“金星凌日”的最佳地点之一。

  王思潮表示,“金星凌日”的情况与日食有些类似,分为5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分别为:凌始外切、凌始内切、凌甚、凌终内切、凌终外切。

  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所以看上去很小,根本挡不住太阳,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黑点缓慢地从日面上掠过。

  据介绍,北京时间6月6日6时09分41秒,金星开始进入太阳圆面。金星完全离开太阳圆面是在中午12时49分31秒,历时6小时40分钟。

  “金星凌日”以两次凌日为一组,间隔8年,但是两组之间的间隔却有100多年。21世纪的首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今年发生的是另一组。如果错失此次机会,要观看下一次的“金星凌日”,就要等到105年后的2117年12月11日。

  观测亮点

  可观测到“黑滴”现象

  金星在即将接近和离开日轮前,会产生了“黑滴”现象。

  “如果对着光亮,将两根手指逐渐靠拢,在它们靠得很近时,尽管手指确实没有接触,我们却看到两手指之间已经有阴影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像是手指间有水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黑滴’现象。”王思潮介绍。

  此外,在凌始内切和凌终内切时,太阳边缘和内行星边缘靠得很近——若即若离的时候,观测者会发现有阴影把两个天体的边缘连接起来,这就是凌日时的“黑滴”现象,造成“黑滴”现象的原因是光的衍射等。(李洪鹏)

  金星凌日“节点”

  凌始外切 6时09分41.秒

  凌始内切 6时27分28.5秒

  凌甚 9时29分35.8秒

  凌终内切 12时31分42.9秒

  凌终外切 12时49分30.5秒

  相关阅读

  2

  2

  2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今年的6月5日,北美地区的天空观察爱好者将有机会观看到“金星凌日”这一天文奇观。该现象为本世纪的第二次凌日,虽然上一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但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要等到2117年了。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将地球上金星凌日观测路径一分为二,所以凌日现象就分为6月5日(星期二)和6月6日(星期三),对于亚洲、澳大利亚、非洲以及欧洲国家而言,这些地区的居民将在6月6日看到金星凌日,而美洲地区的居民将在6月5日可以目睹凌日现象。 

2012金星凌日 专家教你自制“针孔相机”

  将在6月6日上演的金星通过太阳盘面奇观

  “金星凌日”是天文学中较为罕见的天文奇观之一。众所周知,著名的短周期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5年左右,对于运气较好的人,一生中可能看到两次,而“金星凌日”发生的周期更是长达百年,以两次一组的规律出现,虽然一组中的两次凌日仅相距八年,但每组的间隔时间长达百年以上,若严格将周期精确到月份计算,发生完全重复的时间将长达243年。上一组“金星凌日”发生在1874年与1882年,而下一组则将在2117年与2125年发生,本次2012年的凌日现象与2004年6月8日的金星凌日为一组。

  为什么金星凌日现象如何罕见呢?金星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公转轨道之间夹角为3.4度,因此在大部分的时间内,金星都是从太阳上方或者下方通过。只有当金星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相交时,才能在地球上看到金星出现在太阳盘面前方。在“金星凌日”的观测中,需要注意不可以用眼睛直接盯着太阳,当太阳光的热量长时间穿过视网膜时,将会对敏感的视网膜细胞造成损害,严重的后果可能使眼睛永久性失明。鉴于此,研究人员认为观测“金星凌日”是只有两个安全的方法。

  第一,使用滤光器对有害光线进行过滤,目前市面上安全的滤光器如#14号电焊机玻璃,可以在专门的电焊工具供应店中购买,或者可以从望远镜商店或者天文爱好者俱乐部取够特殊的观测镜片。这些观测工具成本较低,因此没有必要为此伤害你的眼睛。第二种安全观测方法是使用“针孔照相机”。观测者可以自制一个巨大的纸箱,在纸箱的一面打一个小洞,孔径大约为一厘米或者两厘米,其功能类似于一个“镜头”,并将一张白色的纸张放在与孔径相对的一端,作为一个“屏幕”。然后在“金星凌日”发生时将箱子放置的一个净空位置,周围无其他物体阻挡,这样就可以在“屏幕”上观察金星凌日过程。

  许多简单的“针孔照相机”可以由简易的箱子制作而成,其工作原理是光线通过小孔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像,其优点在于可凭借大箱子的空间优势消除杂光,通过小孔还可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如果使用双筒望远镜或者小型望远镜进行观察时,需要注意的是要配上合适的全孔径的滤光器,否则的话额外的杂光就是进入望远镜中。自望远镜使用金属和玻璃制品以来,常用的金星凌日观测方法为通过一个接目镜与望远镜配合成像。然而,现在有许多塑料甚至是纸板材料用于制作望远镜,这样是非常不安全的。

  从“金星凌日”在全球的通过路径上看,本次2012年6月5日至6日凌日现象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见到,其中位于北极附近斯匹茨卑尔根(Spitsbergen)岛至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以及欧洲小部分地区可以观察到本次凌日的全过程。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却不能看到凌日全过程,只能在6月6日凌日快要结束时才可观测。

  何时才是2012“金星凌日”的最佳观测时间呢?研究人员认为在北美地区最佳观测时间为当地时间周二下午日落之前,而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地区,可以在当地时间周三(6月6日)上午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进行观测。对于亚洲大部分地区、跨太平洋的岛屿,在周三白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观测。

  天文学家将对本次“金星凌日”进行详细的观测和记录,主要观测金星与太阳盘面发生的四次相切并记录时间。第一次相切发生在金星开始接触太阳盘面,第二次则为金星阴影面与太阳盘面内切。同理,第三次和第四次相切发生在金星阴影盘面向太阳盘面外侧移动的过程中,直到金星完全离开。

  相关阅读:

  中国各地都可观看金星凌日 6日错过将再等百年

  6月6日将上演金星凌日 若错过此生无缘再见(图)

  哈勃望远镜观测"金星凌日" 月亮变身反光镜(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月6日上午将出现21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如果错失这一观察良机,就要再等105.5年。

  古今中外的世界天文史,没有任何人目睹过三次金星凌日。

  这次金星凌日,广州乃至我国各地都可看到,其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可目睹到金星凌日的全过程。据悉,下一次金星凌日,将发生在2117年12月11日。

  金星凌日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金星凌日可分为五个阶段:凌始外切、凌始内切,食甚(金星与日面中心最近),凌终内切、凌终外切。

  今年6月6日的金星凌日全过程历时6小时39分49.5秒。从非严格的角度看,在上述时间内,凡是可目睹到太阳的地方,就可看到金星凌日。但由于八大行星,地球与金星相距最近,视差最大。金星的赤道地平视差达到30.46角秒,比金星的视半径28.89角秒要大。因此,各地在不同的经、纬度观察金星凌日,可能有几分钟的误差。

  相关阅读

  哈勃望远镜观测"金星凌日" 月亮变身反光镜(图)

  金星凌日天象悄然而至 人类寻找系外行星获良机

  金星周围发现磁场重联现象 或解释水分损失机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驱车往北不到一小时便抵达了小城海尔许霍瓦德,城南有个家家户户屋顶都铺满太阳能电池板的小区——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居住小区“太阳城”。尽管荷兰并非一年四季阳光普照,但这个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却好像一株自然生长的植物,主要依靠吸收太阳的能量来维持它的运转。

  走进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风格各异的住宅建筑,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每栋建筑顶层成片的太阳能电池板了。“太阳城”的诞生缘于实施欧盟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计划,海尔许霍瓦德市政厅官员莱茵特·梅勒玛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是将世人谈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里约400名居民居住的1500套住房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5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可提供2.45兆瓦的电量,周边的3个风车,每个风车的发电量也在2至3兆瓦。另外,“太阳城”的房屋还设计有特殊的地热供暖系统以节约能源。

  梅勒玛介绍说,“太阳城”的零排放概念并非指的是没有任何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零排放是指净排量为零,也就是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减去因使用可再生能源而避免的排放量,最后的值为零。因为有着太阳能电池板和特殊建筑材料的帮忙,这里的住宅在能源消耗指标上的表现比欧盟建筑标准所要求的还要好两倍。

  一栋太阳能房屋造价不菲,在20万欧元到50万欧元之间,但是在这样一栋房子里,生活却更便宜。米尔泽太太一家五口刚刚搬到这里,她特别为她的太阳能房子感到骄傲。“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房顶上有许多太阳能电池板,这也是我们买这个房子的原因之一,我们所使用的能源一半都是来自于这些太阳能电池板,”米泽尔说。

  一种新的能源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太阳城”的住户们试着用更聪明的方式使用能源。范·恩萨德太太介绍说:“我们有两个电表,其中一个是太阳能电表,另外一个是普通电表。我们房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每天清晨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停止。我们可以把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多余电量存储进公共供电系统里,年终我们可以计算我们为公共供电系统提供了多少电能,并由此得到一笔收入。”

  “太阳城”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里居住着许多年轻的夫妇和孩子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贴近生活,以及二氧化碳零排放环境下的亲身经历都将成为下一代不可或缺的财富。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太阳能的知识,街上你也能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太阳能电池板。这里有使用太阳能的公共设施,我们的校舍也是使用太阳能的,”一名叫里克特的小男孩告诉记者。在“太阳城”,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人与环境其实真的可以如此和谐。(新华网荷兰海尔许霍瓦德)

  相关阅读

  科学家大胆设想 欲将二氧化碳存海底给地球降温 

  美改造生命体呼吸二氧化碳 移民火星非白日做梦

  研究人员发现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或可致小鱼失聪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在拍摄时,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  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在拍摄时,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
这是机遇号在迈出它2012年的第一步之前拍摄的情景。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这是机遇号在迈出它2012年的第一步之前拍摄的情景。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这是本周机遇号拍摄的前景图像: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处  这是本周机遇号拍摄的前景图像: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处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车机遇号近日从漫长的“冬眠”中醒来了。火星的冬季极其严酷,低光照条件导致机遇号的太阳能板无法有效获取能量。但即便是在休息状态,机遇号也不忘抓拍了几张自己所在的“奋进号”陨石坑的“风景照片”。这个陨石坑直径14英里(约合22.5公里),是这辆火星车一路上造访过的最大陨石坑。

  在使用广角全景相机拍摄的图像中,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它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所有用于合成这些图像的照片是在机遇号抵达火星开展科学工作的第2888天拍摄的。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拍摄这些照片时,机遇号正停在“奋进号”陨石坑西部边缘约克角(Cape York)的格雷哈文岩石露头(Greeley Haven outcrop),处于低能耗状态。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约合22.5公里)处。

  机遇号所处的位置比它的孪生姐妹勇气号更加靠近赤道,因此机遇号在之前的几个冬季里尚不需要像勇气号那样专门找到一个向阳的斜坡专门用来“晒太阳”。然而,由于机遇号的太阳能板上已经积聚了厚厚的一层尘埃,其差能效率已经大打折扣,因此地面控制小组不得不开始采用勇气号在过去3个冬季中所采用的方法:找一个向阳的斜坡过冬。

  为了让这张合成照片具有完整的长方形形状,照片边缘的一些小部分使用了之前拍摄的图像填充,所有这些图像都将被收集起来用于合成一份这一地点的360度全景照片。

  自从2011年8月份抵达这里以来,机遇号便一直在奋进号陨石坑的西侧边缘考察。这一陨石坑的面积几乎和美国西雅图市的面积相当。这一陨石坑的面积也相当于维多利亚陨石坑的20倍,后者是抵达奋进号陨石坑之前机遇号所造访的最大的陨石坑。文中这张图像的上方所呈现的便是奋进号陨石坑内部的景致。整个图像采用伪彩色,目的是加强不同物质成分和结构之间差异的显示,如位于陨石坑内部遥远距离上的沙丘和纹理结构等等。(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瑞士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24日从瑞士帕耶讷起飞,飞往北非国家摩洛哥。这是这架世界最大太阳能飞机的首次跨大洲飞行。

  由于帕耶讷地区出现晨雾,“太阳驱动”号于当地时间上午8时24分起飞,较原计划推迟1小时45分。“太阳驱动”号由该项目发起人安德烈·博尔施贝格和贝特朗·皮卡尔轮流驾驶。博尔施贝格驾机依次飞经瑞士、法国、西班牙,预计于当地时间25日凌晨4时在西班牙巴拉哈斯机场降落并短暂停留。此后皮卡尔将接手,驾驶飞机一路向南从直布罗陀海峡飞过地中海,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短暂停留后,最终抵达摩中部城市瓦尔扎扎特,全程飞行约2500公里。

  飞行结束后,皮卡尔、博尔施贝格和他们的“太阳驱动”号将出席当地一个太阳能发电厂的奠基仪式,以示对摩洛哥太阳能发展的支持。

  “太阳驱动”号项目新闻发言人夏洛特·皮雄说,此次长途飞行的主要目的是协调该项目与各机场的合作并检验飞行保障水平,同时也是“太阳驱动”号在2014年进行环球飞行前的预演。

  “太阳驱动”号翼展63.4米,与空客A340型飞机翼展相仿,但重量只有1600公斤,相当于一辆普通小汽车。该飞机主要由超轻碳纤维材料制成。

  “太阳驱动”号是世界上第一架设计为昼夜飞行的太阳能环保飞机,机翼上装有1.2万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机上4台电动机供电。飞机白天飞行时,可将多余太阳能电力储备到高性能蓄电池中供夜间飞行,实现无燃油昼夜飞行。“太阳驱动”号自2010年4月7日首飞成功后,于当年7月7日实现昼夜试飞,在去年5月首次完成瑞士至比利时的跨国飞行。(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