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英国西约克郡夜空出现两道明亮的橙色光柱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英国约克郡(West Yorkshire)当地时间28日的夜空中,出现了两道由云层中冰晶创造的橙火般光线,它们夹在城市灯光等人造“灯景”之间,凸显出奇特“光景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令人称奇的“光景观”通常在日落时分出现,它们的形成是由于较低云层中的冰晶捕捉到附近光线,像数以百万计的微型镜子一样,将光线折射回地面的结果。日落时冰晶反射的是太阳光线,而约克郡的这两个光柱是由人造光线形成的。

  当地时间28日晚上10点左右,西约克郡霍姆弗斯(Holmfirth)的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左右,摄影师史蒂夫-多赫提(Steve Doherty)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奇妙景观。两道橙色光柱像探照灯一样矗立在夜空,肉眼可以观测,据了解景观持续了大约30分钟。

  知名大气层光学专业网站atoptics.co.uk的创始人、物理学家考利(Les Cowley)表示,通常这种光柱更容易在更低的气温下出现,如零下10摄氏度至15摄氏度左右,因为那种环境下冰晶更容易形成。这与云层中的水滴形成彩虹的现象类似。不过冰晶形状更为整齐,所以反射的光线通常是直的。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近日,法国建筑师让-皮埃尔-乌丹建议组织对拥有4500年历史的吉萨大金字塔进行勘探。据这位建筑师表示,吉萨大金字塔内建有两个密室,里面摆放着陪葬家具。


雄伟神秘的吉萨大金字塔(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乌丹3年前就曾向埃及文物部门提出希望进入金字塔内,对古埃及人如何建造金字塔进行研究,但遭到文物部门的拒绝。他指出,3D模拟和来自美国埃及古物学家鲍勃-布莱尔的数据显示,金字塔的心脏地带建有两个密室。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这些密室里摆放着陪葬家具,供胡夫法老王死后使用。他说:“我确信金字塔内一定存在密室。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们。”

  2007年3月,乌丹提出一项理论,他认为吉萨大金字塔借助一个内部螺旋形坡道由内而外完成建造,而不是之前人们所认为的借助一条外部坡道。他建议与埃及文物专家和法国工程师共同进行一次勘探,借助红外设备、雷达及其他非侵入式手段验证这项假设。不过埃及文物部门拒绝了乌丹的建议。

  据乌丹透露,一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研究小组将于2011年向埃及文物部门提出请求,从外部对吉萨金字塔进行热成像研究以验证这一理论。乌丹表示,胡夫的父亲斯内夫鲁的金字塔建有这种密室,胡夫可能会效仿自己的父亲,在建造金字塔时保留这种设计。此外胡夫墓室北面墙壁使用的石料也表明存在一条之前人们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直通假设中的密室。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9日消息,现代化的供暖让人们能舒适的度过寒冬,但科学家们相信,现代化供暖方式除了让你的冬季采暖账单上增加一些支出外,可能还会导致你的身体发胖。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表示,现代化的供暖方式使得很多人不论在哪里都能够享受到舒适,人们没有机会通过运动等方式,消耗尽可能多的卡路里来使得身体自然暖和起来,现代化供暖设备正在助推肥胖率进一步提高。


现代化供暖确实带给人们以舒适,但却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学家表示,在那些平均室内温度不断上涨的发达国家,这个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现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不管是工作,在家或者网络购物。即便外出活动,私人轿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各种场所的温度也被空调机组牢牢掌握。

  刊登在新一期的《肥胖评论》(Obesity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报告称,人们暴露在冷空气环境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影响着英国和美国民众的肥胖率。

  当人们的身体保持在温暖的情况下时,就不会产生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棕色脂肪是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人体组织,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它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之前棕色脂肪组织曾被认为仅在人类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它也影响着成年人。

  这一最新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身体维持健康体重。领导研究的菲奥纳-约翰逊(Fiona Johnson)说:“长时间处在室内中央供暖和空调等温暖的环境中,会使人们对温暖舒适的期望越来越高,会使身体能量效果过少,从而影响能量平衡最终导致肥胖的产生。”菲奥纳呼吁相关的研究对此问题要如同对待饮食和锻炼等一样重视。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哈勒顿宝藏”曾在2000年出土了5000枚金银硬币


护卫犬的尸骨


“哈勒顿宝藏”包括一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1年的罗马时期硬币


科学家描绘出来的护卫犬生前的模样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8日消息,英国考古学家日前挖掘出一具极有可能是该国有史以来最久远的护卫犬的尸体,它已经在地下长眠了2000年之久,忠于职守地“保护”着身旁的宝藏。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具尸骨是在英国莱斯特郡哈伯勒市附近的“哈勒顿(Hallaton)宝藏”发掘现场的一处深坑里发现的,那里在2000年曾出土了5000枚 金银硬币,其中包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1年罗马时期的硬币。此外,考古学家还挖掘出了装饰华丽的罗马时期的头盔以及珠宝,这里由此成为了英国出土铁器时 代历史物品的重要考古场所。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来自莱斯特大学的维姬 斯科尔表示:“狗的尸体被埋在发掘现场入口处地下的一处狭槽里。”考古学家介绍说,从尸骨来看,这只狗的体形大概有猎犬或者阿尔萨斯狗那么大,属于那种专 门为了守护宝藏而甘于自我牺牲的护卫犬。这些宝藏很可能来自一个名叫“科利埃尔塔维人(Corieltauvi)”的古代部落,他们在罗马征服前生活在英 国。这些人杀死这只狗并将其埋葬,是为了让它的灵魂去保护这处宝藏。

  “从狗尸骨的摆放方式、位置以及上面的多处记号,还有它高于铁器时代一般犬类的身形,都可以看出它在生前和死后都是一只护卫犬,”哈伯勒博物馆 的海伦 夏普说。斯科尔也表示:“我们猜测这只狗生前肩负着重任,然后被作为祭品与用作供奉的钱币埋在一起。这在当时或许是狗的一种荣誉,它死的时候很可能已经相 当老了,才以这种方式牺牲自己。”

  据估测,当时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年到公元50年,这一发现表明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守护者。“狗的故事表明人类与狗的特殊友谊已经长达数千年历史,”莱斯特郡的官员大卫 斯普拉森说。

  斯科尔还介绍说,在这只狗的尸骨下还有另一只狗的尸体,而且有证据显示很可能还有第三只。“或许前一只护卫犬被认为已经失去保护的力量。”

  目前莱斯特大学的考古学工作小组花费不少精力将狗的骨头拼接好,并送往哈伯勒博物馆,与发掘出的宝藏一同对外展出。届时会将这只护卫犬的遗骨用玻璃罩保护起来,防止在博物馆门口处,让它在2000年之后继续延续自己的忠诚使命。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小核糖核酸miR-96发生变异,可导致渐进性失聪。该分子机制的发现为改善听力损失和失聪的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剑桥桑格研究院等几所研究机构科学家共同完成。通过对小白鼠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miR-96与哺乳动物耳蜗发育密切相关,miR-96突变会导致人和小鼠渐进性失聪。  

  研究表明,通常miR-96会在特定阶段影响许多与发育相关的不同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毛细胞的生长过程。一旦小鼠体内miR-96基因中某一区域的单个碱基对突变,就会导致小鼠众多的基因表达的改变。研究论文指出,miR-96发生突变,使得小鼠在出生后,其内耳和外耳毛细胞出现生物物理变异之前,感觉毛细胞的生理发育即已受到影响。此外,miR-96突变后,毛细胞静纤毛束的发育和耳蜗内听觉神经联系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这不仅会影响毛细胞的敏锐程度,还会影响感觉神经的电信号传递。据此,研究人员认为,miR-96会调节耳蜗毛细胞生理发育进程,也会影响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对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至关重要。

  该项目的领导者、谢菲尔德大学沃尔特·马科蒂博士指出,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新生儿和小孩会受到渐进性失聪的影响,而科学家对于渐进性失聪的遗传因素了解甚少。新发现在增进科学家对此了解的同时,也为未来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标靶。(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8日消息,广袤的宇宙泛着星光点点,到处充满了神秘气息。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拍摄的照片中,这颗蛇夫座中心的恒星看起来似乎并不大,但是它的质量却是太阳的20倍。

  靠近图片中间区域,星际尘埃和气体围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大型的云状物,看似是一个散发着暗红色光的暗星。这张图片由美国宇航局用红外线探测仪器拍摄的,采用了特殊的视角模式,令图片显得更加传神。在这个图片的边缘地带布满了许多蓝色的星星,中间呈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尘埃云团,上面泛着稀疏的绿光。这种绿光竟与北极光十分相似。蛇夫座云团中部有一团火红明亮的区域,这片区域之所以比周围要红亮,是因为大量紫外线的辐射加热了这些云团。


星际尘埃和气体围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大型的云状物,看似是一个散发着暗红色光的暗星

  云团的中心处有一个酷似黄色"闪电"的曲线。它的形成与运动着的恒星颇有渊源。从云团右下角向左边运动的恒星,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旋转力,推进着周围被照亮的气体和尘埃。这些旋转力将大量气体与尘埃压缩到了中心地带,便造就了这一黄色"闪电"。这一现象类似于船在行进时产生的波浪,会在水面上层层前进。

  这张红外线图片光彩绚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它也揭示了一个充满光亮的崭新区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牧马人驱赶马群穿过雪地
>>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8日消息,这些绝美的照片出自中国摄影师李刚(LiGang)之手,在天寒地冻的外蒙古,他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拍摄这些曾经在13世纪随成吉思汗一起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马的后裔。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传奇般的马匹十分令人难忘,只有经验丰富的骑手才能够驾驭它们驰骋在广阔的大地上。这些马是当地部落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对于部落最至关重要的牲畜。其中有一张照片展示的就是一位牧马人挥舞着长棍,驱赶马群穿过雪地的场景。


它们的祖先曾在13世纪随成吉思汗一起横扫欧亚大陆
>>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62岁的李刚是中国摄影协会的成员,他说:“我作为一名摄影师已经有15个年头了,在过去几年中,我一直热衷拍摄马的作品。这里环境很冷,但是这些马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景色,我非常幸运的捕捉到了其中一些很棒的镜头。当这些奔腾的马匹穿过雪地的时候,那绝对是一个壮观的场景。”


摄影师李刚是中国摄影协会的成员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的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强健有力,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临阵不惧,勇猛无比,历来是蒙古人最喜爱的马匹。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纽约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果蝇幼虫的新奥秘: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神经元所采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詹裕农(Yuh-Nung Jan) 叶公杼(Lily Yeh Jan)夫妻,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离子通道和神经发育等方面,不仅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并且从他们实验室中也走出了多位华人科学家,其中包括获得Science杂志“青年科学家奖”的时松海,哥伦比亚大学杨建,麻省理工学院的沈华智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等等。
生物与光线关系颇为密切,生物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比如在植物界,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动物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不过像是果蝇幼虫的避光行为是感受光信号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和次级视觉信息处理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处理行为。这种存在眼睛外的光感应在很多动物中普遍存在,不过通常局限于专门的器官。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是其幼虫的先天避光行为所必需的。这些神经元所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但却与在线虫神经元中所发现的一个系统相似,果蝇的这一机制有助于果蝇的自身保护。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果蝇光感研究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进展: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果蝇脑中两对神经元控制着避光/趋光这两种行为偏好之间的转换。在果蝇幼虫里面如果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那么即使是年幼避光的幼虫也会变得趋光,而如何是激活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即便是年长的的幼虫也会变得避光。
这两对神经元,也就是所谓的NP394神经元,直接和控制果蝇节律行为的腹侧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从那里接受输入,而后者则从幼虫的视觉器官(Bolwig’s organ)那里接受输入。功能钙成像的结果表明敲除腹侧神经元以后,NP394神经元对于视觉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了,这一方面表明NP394神经元确实是和腹侧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另外也表明腹侧神经元对NP394神经元起着抑制的作用,而且腹侧神经元并非是视觉信息进入NP394神经元的唯一通道。(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捷克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压力能够提高小鼠与此压力环境无关的记忆。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病症,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走迷宫
捷克科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唐斯泰特医学中心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研究人员用实验室小鼠进行一系列实验,发现压力环境确实有助小鼠更好地回想起先前所学信息。
研究人员将小鼠放置在一个T型迷宫中,让它们了解左转和右转的不同结果。第二天,研究人员把一半小鼠放入一大桶水中,迫使小鼠奋力游泳才不致溺死;把另一半小鼠放入浅水中,它们不必游泳也不会溺死。
随后,研究人员将所有小鼠放入迷宫。结果发现,与那些在浅水中的小鼠相比,被迫游泳的小鼠能够更好地记忆起从哪个方向走出迷宫。
增记忆
研究人员又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迷宫出路记忆是受游泳压力影响还是其他外因影响。结果发现,学习迷宫本身并没有对小鼠造成压力,而游泳产生的压力与迷宫出路记忆能力间存在明显联系。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2月21日援引研究负责人、纽约大学神经学中心教授安德里·芬顿的话报道:“我们的结果显示,压力能够刺激记忆,即便这一记忆与承受压力经历无关。”芬顿曾是捷克科学院研究科学家和纽约州立大学唐斯泰特医学中心生理学和药理学副教授。
研究结果由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月刊发表。
助了解
研究人员说,游泳促使小鼠单侧记忆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显示压力环境能够刺激小鼠与这一环境不相关的固有记忆。
研究人员由此假设,对人类而言,创伤造成的压力可能激活与创伤无关的记忆,进而联系到创伤记忆,这有助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情绪紊乱的病理特征。
芬顿说,压力对记忆的影响效果可能有助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与压力相关的情绪紊乱,帮助医生寻找更加有效的疗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情绪紊乱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由无害刺激或并不相关的中性环境联想到负面记忆。(来源:新华网 黄敏)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鬼鱼脑颅前部腹视

鬼鱼脑颅前部前视
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的正型标本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鱼乃至有颌脊椎动物化石,发现于云南曲靖至今四亿多年前的志留纪地层中。它的发现将有关包括人类在内的现生脊椎动物起源的探索从泥盆纪推向了更加久远的志留纪。鬼鱼的梦幻之处在于它身上汇集了有颌类动物的众多原始特征。这些特征过去分别出现在有颌类的不同类群中,并被认为是某个类群的衍生特征。梦幻鬼鱼所呈现的特征组合证明,某些类群的衍生特征其实只是有颌类的原始特征。这些认识的改变,最终将对有颌类谱系关系的解释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乔妥和朱敏在近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了鬼鱼脑颅形态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根据新的标本和一些之前报导过的鬼鱼标本的脑颅形态研究,首次在鬼鱼支系(包括鬼鱼、斑鳞鱼和无孔鱼)中恢复了颅顶的膜质骨型式。
通过和爪齿鱼、无孔鱼、空棘鱼以及辐鳍鱼类的比较,他们认为后外鼻孔后被眶前骨或前上颌骨眶前突包围是硬骨鱼类的原始特征,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中的泪骨并非同源结构。鬼鱼的筛蝶区结构和斑鳞鱼、无孔鱼以及爪齿鱼极为相似。发达的颅下肌附着区可能提示了鬼鱼发育的颅间关节。
“与杨氏鱼和奇异鱼相似,鬼鱼犁骨附着区具不规则沟脊。而鬼鱼的鼻眶管靠近鼻囊内侧,这一点又与杨氏鱼和孔鳞鱼一致。”乔妥和朱敏说,“垂体孔位于脑颅筛关节稍前处或位于同一水平是鬼鱼支系的共近裔性状”。(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5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