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3米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5日消息,熊是人类所畏惧的动物,它们拥有高大的体型与锋利的爪子,这些对于人类来说都致命的。然而,当今世界的各类熊的体型与凶悍程度并不如百万年前。近日,科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史前巨熊的遗骸,体型当属世界最大。
据国外媒体报道,身长大约3.3米(11ft)的南美洲巨型短面熊的化石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La Plata)被发现。科学家表示,这种熊生存在200万年前到50万年前之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由于建造医院的施工原因,建筑工人才巧合的挖出了巨熊的遗骸。
古生物学家通过测量化石的腿骨,对巨熊的体重进行了估算,他们认为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3米。经过进一步的骨骼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头雄性巨熊的死因是由于各种外伤造成的,分析结果显示,很大可能是源自与其他雄性巨熊的打斗或是遭遇了其他的大型食肉动物。
拉普拉塔博物馆的研究员波尔多(Leopoldo Soibelzon)说:"现代熊的体型要比史前巨熊小很多,目前活着的雄性北极熊的体重最大记录仅为1000公斤。"波尔多教授同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莱恩(Blaine Schubert)教授在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这类熊种是在陆地迁徙至南美洲后才变得如此巨大,它们在美洲出现的时间大致在260万年前。当时,由于南美洲与它们体型相当的捕食者只有剑齿虎,所以这类熊种获得了大量的食物来源,体型随之逐步走向了巨型化。
莱恩教授表示,在最兴盛的时段,这类熊种是世界上最大及最强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这只世上最大巨熊竟然并非族群里最大的熊,当时比它更大的熊并不在少数。
巨熊的灭绝是由于其他食肉动物的兴起。据科学网了解,与这类熊最接近的熊种是目前仍存在的南美洲眼镜熊。
(科学网-kexue.com 小马)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类餐桌上的美食难道要遭遇灭绝厄运?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牡蛎是很多人喜欢的海鲜美食之一,但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喜欢的这一美食,数量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减少。世界上超过85%的牡蛎都受到影响。由于遭到过度捕捞或者因海洋环境的变化,牡蛎的数量锐减。
据每日邮报报道,学家们认为,这些软体动物在他们的自然栖息地中越来越少,和人类的过度采伐有直接关系。甚至在瓦登海域,包括纳拉甘赛特海湾,罗德岛,这些地区的牡蛎礁数量还不到原来的1%。
北美的五个牡蛎栖息地的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5%。一个由自然保护协会和美国加州大学迈克尔-贝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以44个牡蛎生态区和144片牡蛎礁群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调研,其研究论文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结论说:“牡蛎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的数量普遍减少到只有之前10%的数量。这些美食并不是生态系统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正因为对牡蛎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珊瑚礁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有完全消失的趋势。”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目并没有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亚洲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建议,在这些牡蛎数量锐减的地区设立禁止捕捞区。贝克博士还补充说,目前或许已经是拯救牡蛎最后的机会了。
牡蛎作为一种美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沿海渔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生态环境中他们还可以给海水进行过滤。研究小组还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有效的奖惩措施进行可持续发展。否则,一个个小小的牡蛎可能成为改变海洋环境的“蝴蝶翅膀”!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恐龙脚印与土壤环境也有复杂关系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在史前时代只有体型最大的恐龙才能把自己的足迹留在地球上。而现在有研究表明,在那个年代能留下自己印迹的,很可能是比那些超大型恐龙相对较小的物种。最近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电脑比对恐龙脚印来模拟恐龙时代的地球环境,分析现在留下的那些巨大的脚印,只有在恐龙的体型和重量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并且土壤条件相对松软的情况下,脚印才可以长久印在地面上。
不同种类的恐龙,他们的体型和重要是有很大区别的。从30吨重的巨型腕龙到美颌龙--后者的体型仅仅和普通的鸡差不多大小。因此只有那些巨型恐龙的印迹才能留存到现今。
但是如果地面是泥泞不堪的,土质松软,超大型恐龙会陷在地表上甚至会导致死亡,而相对较轻的恐龙才能够走过去并留下足迹。目前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杂志上,这些研究可以让古生物学家对1亿年之前的地球生态系统重新评估。
美国德克萨斯帕拉克河的恐龙足迹化石
美国德克萨斯的帕拉克河,以及西班牙一些地区,都曾经是恐龙频繁生活的区域,现如今这些地方也有很多恐龙足迹,但在这些区域很有可能生活着很多比我们现在看到足迹的恐龙更加大型的生物。大气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皮特-福克汉姆博士目前正在领导一个科研小组,用计算机尽量更详细的描绘当时的地球生态系统,以及当时的泥浆土壤环境。
福克汉姆说:"如何利用计算机建模,建立一个合理的土壤泥浆环境来分析恐龙如何让自己的足迹长久留在的表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土壤环境的影响很大,变化也很多。"他接着补充道,"但是,计算机的优势就在于尽管不确定性很多,模拟复杂,但还是可控的。"
"我们目前是在模拟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环境系统时,分析每一个变量对其造成的影响,比如脚印的形状,或者恐龙的体重等等。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基准,在客观环境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判定恐龙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会留下足迹,或者干脆卡在地表上,或者在地球上永远留下自己的痕迹。"
当然,即便恐龙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这些足印慢慢消失,这样的情况要占大多数。该分析方法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技术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演示负载下材料的变形,例如飞机机翼在各种不同大气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化。而福克汉姆博士正是利用这项原理来研究这些史前的大家伙们。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蟒蛇成了这对非洲豹母子眼里的玩具(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3日消息,蟒蛇向来是人类眼中比较凶猛可怕的动物,但在非洲豹的眼里,可能只是个玩具。日前,非洲一对母子豹便将一条蟒蛇当成了拔河的玩具,持续半个小时的拉扯将凶猛的蟒蛇弄得奄奄一息。
日前在南非马拉马拉自然保护区,游客有幸目睹这样一场“拔河比赛”,两头非洲豹分别咬住了一条两米长的巨蟒的头尾,使劲往两头拉扯。这样的场面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其中一只母豹松口“投降”。
非洲摄影师乔西用相机记录了上述画面。据保护区的管理员描述,两只非洲豹其实是一对母子。母豹率先发现准备过马路的蟒蛇,于是迅速上前抓住它。母豹的儿子是一只四岁的成年豹,个头已经比它母亲大出许多,但他眼睁睁看着妈妈制服了蟒蛇,然后冲去过抢夺猎物,和妈妈展开一场“拔蟒蛇”的较量。
年轻力壮的小豹最终在这场较量中胜出,他得到了奄奄一息的猎物,但只咬了一口,剩下的即弃之不顾。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保护区的管理员说,成年的非洲豹通常单独行动,像这样的争夺场面十分罕见。
(科学网-kexue.com 亚高)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近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主要生活在北非地区,之前被认为是金豺(Golden jackal)亚种的埃及豺(Egyptian jackal)其实算是灰狼(grey wolf)。
之前被认为是金豺亚种的埃及豺其实算是灰狼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其DNA,揭示了这种动物的真实身份。这种犬属金豺种埃及豺亚种(Canis aureus lupaster)的埃及豺并非是豺,而是一种灰狼,其与印度狼和喜马拉雅狼的关系较为接近。
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的以利-路内斯(Eli Rueness)博士说:“当我们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维护的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验证这种在这种动物身上发现的竟然是狼的DNA时,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发现将影响未来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
之前灰狼的活动范围被认为并未到达非洲大陆,而这一发现使犬属金豺种埃及豺亚种的已知活动范围向东南扩展了近2500千米。
阿努比斯被埃及人认为是外形幻化成豺的死神
豺在埃及神话中也有着一席之地,阿努比斯(Anubis)被埃及人认为是外形幻化成豺的死神,也是墓地的守护神。因为豺经常在墓地出现,因此古埃及人相信是阿努比斯在护佑死者,同时认为阿努比斯也是木乃伊的创造者。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迎兔年,说兔事(科学网kexue.com配图)
迎兔年,说兔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兔子给人们的印象多是乖巧可爱、机智活泼。随着兔年新春佳节的到来,活泼可爱的兔子为人们带来了浓浓新年的气息。在这里科学网全体员工恭祝大家春节快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新春新年新气象!
关于兔子:
兔子,在生物学上是指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耳朵根据品种不同有大有小,上唇中间分裂,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是一种性格温顺惹人喜爱的动物。
大家通常所说的兔子,其实是兔形目兔科动物的总称,全世界共有11属63种。它们的标志性特征是:管状长耳朵,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很多的强健后腿。中国共有8种野生兔,包括高原兔、塔里木兔、华南兔、东北兔、雪兔、海南兔、云南兔和草兔。
兔子的视力范围很广,不过兔子的视力真是不太好。对于颜色方面,兔子是色盲的,只能够分辨有限的颜色。而他们看到的影像是模糊的。兔子远视能力是比较好,不过对于近距离的东西,他们是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兔子主要是看到平面的影像,因此对距离的感觉也不太好。兔子在暗光的情况下看东西最为清楚,而非在黑暗的环境中。
5400万年前兔子就出现?
兔子的类群有两个大家族:长着长耳朵的兔科,耳朵短圆、样子像老鼠的鼠兔科。这两个家族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兔子长着类似老鼠的大门牙,但在这对大门牙的后面还有一对很小的圆柱状的小门牙。另外,兔形目的头骨上有类似于窗格的很薄的骨头或者一个大的空腔。在所有的现生兔形目种类以及古老的化石类群的跟骨上,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斜向穿过的孔。这个很不起眼的小孔是兔形目中独有的,并且在很古老的化石上就已经存在。
原始兔子复原图
兔形目起源问题可以细分两个:最早兔形目化石是什么?有可能起源于哪个类群?
首先,最早的兔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新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在不断地更新。就在几年前,发现于我国河南卢氏县的卢氏兔还被认为是最早的兔形目化石。但是近年来,大量的新发现不断填补着人们对兔形类演化过程认识的空白,也更接近于发现最早的兔形目化石。
2008年,一个由美国、印度、比利时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在印度的最新发现:一块跟骨与一块距骨,时代为距今5300万年的始新世早期。这两块小骨头已经具备了兔形目的特征,并且存在跟骨孔。通过分析科学家推测,在该时期兔形目可能已经分化出了兔科与鼠兔科。同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蒙古国的一件上臼齿标本,他们根据天兔座的第一颗星,命名为厕一兔,这件标本的年代也是始新世的最早期。他们认为这是目前发现的兔形目最为原始的新属种,应当起源于混齿兽目的一支,可能接近于模鼠兔。
2007年,我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二连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兔形目标本,命名为道森兔,它们的年代达到了5400多万年。道森兔显示出的特征介于模鼠兔类与现代意义上的兔形目之间,已经具备了兔形目所特有的两对上门齿,一对下门齿,跟骨上也存在跟骨孔,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原始的兔形目化石。
模鼠兔,由著名小哺乳动物学家李传夔先生研究,取名于其类似于鼠兔。化石发现于我国安徽省潜山县的古新世地层中,时代距今约6000万年。另外,科学家在蒙古国以及我国的内蒙古还发现有一类称为索兔的动物,它们与模鼠兔类似,也同时有两对上门牙和两对下门牙。
亲缘关系分析说明,这类动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兔形目组成了一个姐妹类群,也就是说,它们应该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目前已有的资料显示,模鼠兔与兔形目的分化时间应当早于5400万年。(本节摘自 现代快报张兆群)
祝大家春节快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关于属兔的传说: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与十二地支配属“卯”,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卯”时---清晨五时至七时,又称“兔时”。
说起兔子当生肖,民间有一段有趣的“兔牛赛跑”的传说呢。相传兔子和黄牛是邻居,他俩相处得好,互称兄弟。黄牛以勤劳苦干度日,兔子靠机灵能干为生,日子都过得不错。兔子常向黄牛炫耀自己长跑的本领,而黄牛则坚信依靠勤奋的努力,也能有所作为。
到了玉皇大帝排生肖的日子,依照规则,谁先到就让谁当生肖。一开始兔子自然遥遥领先,之后骄傲的兔子自认为稳操胜券,生肖的头名也是非兔莫属。于是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来。黄牛虽然落后,但凭着坚韧的耐力和平时的苦练,一鼓作气在兔子还酣睡的时候,先跑到了天宫。
第二名的老虎惊醒了兔子,赶忙追赶但还是落在了老虎之后。由于牛的双角间还蹲了一只投机取巧的小老鼠,结果兔子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名是鼠、牛、虎。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德国莱比锡大学兽医母老虎更换人造关节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1日,近日,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兽医给一只母老虎实施了臀部手术,为它换了一个人造骨头关节。据了解,这是世界上首例为老虎更换人造关节的手术。
据英国《卫报》报道,德国东部哈勒动物园有只名叫“姑娘”的8岁马来虎。去年春天以来,“姑娘”的右臀一直遭受关节炎折磨,于是莱比锡大学兽医决定为其动手术。
手术过程并不轻松,在3个小时的手术中,“姑娘”的心跳一度几乎停止,所幸麻醉师米阿勒夫成功将其救活。“姑娘”目前在进行隔离修养,它在今后6周内将受到严密监控。如果术后恢复良好,这只马来虎很可能带着人造关节度过余生。
这是全球首例为老虎换人造关节的手术,类似手术此前只在狗身上进行过。虽然“姑娘”的手术费用昂贵,但因为马来虎属于濒危野生动物,兽医们决定免除动物园的所有医疗费。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和S形的奇特外形被人们所熟悉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和S形的奇特外形被人们所熟悉,但究竟它们为何外形会如此奇怪,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海洋科学家。不过目前科学家认为它们发现了海马"S"型身材的秘密,这种体形可以帮助海马更好的捕食。
据国外媒体报道,外形奇特迷人的海马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甚至和它们近亲海龙(pipefish)的直线型身体都有着不小差别,科学们一直想搞清海马进化出这种体形的原因。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的论文显示,海龙通常会径直向它们的小猎物游去进行捕猎,而海马进化出的灵活体形使得它们就像弹簧一般,积蓄力量攻击更远的猎物。
这种体形可以帮助海马更好的捕食
这是一个重要的狩猎技术,可以弥补海马游泳速度方面的弱点。领导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的山姆-范-瓦森伯(Sam Van Wassenbergh)博士和研究小组通过减慢数十倍速度下的高速摄像来观察海马的行动,然后研究人员利用数字建模,建立了海马生物力学的模型。
结果显示,海马的体形能让它们更快的接近猎物。山姆博士说:“海马的头部和S型身体能让它们更迅速的靠近并灵活的攻击猎物,在这种进化中,每一毫米都显得很重要,因为那意味着更多的食物。”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消息,很多人相信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恐龙灭绝,但最近加拿大科学家通过一些化石发现,当时恐龙可能并未完全灭绝,而是又存活了大约70万年之久。
很多人相信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最新“直接测年法”,重新测定了在新墨西哥州发现的食草恐龙鸭嘴龙化石的年代。结果显示化石骨骼是6480万年前的。这就意味着,6650万年前所谓的恐龙大灭绝后,有的恐龙至少又存活了70万年。
领导此项研究的科学家拉里·希曼说,用激光束对化石骨头粒子进行直接扫描,然后对其进行放射性年代测定,只要确定骨骼化石中铅同位素的组成含量,就能得出动物死亡的时间,甚至包括这种生物死前的饮食。
拉里分析这些恐龙幸存的原因包括,某些地方的植被并未完全遭到毁灭,鸭嘴龙得以存活。此外,一些在极端天气中保存下来的恐龙蛋,可能也是部分恐龙幸存下来的因素。此前,很多专家都认为,6550万年前,一颗巨大陨石撞击所形成的碎片和尘土挡住了阳光,引起极端的气候变化,随后导致全球大量植物的枯亡,也因此造成恐龙灭绝。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研究显示,北大西洋有一道流入北极海中的洋流,水温至少是2000年来的新高,显示全球暖化可能让北极在夏天成为“无冰地带”。
报道称,将在29日的《自然》杂志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中,科学家表示,近几年来的夏天,流经格陵兰和挪威群岛斯瓦巴岛之间的墨西哥湾流北端平均水温为6摄氏度,高于古罗马或中世纪时期有纪录的自然最高气温。
北极地区气温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德国美因兹科学暨人文学院的斯皮尔哈根(RobertSpielhagen)表示:“这个温度比过去2000年都高。”
根据弗拉姆海峡沉淀物里的微生物重建分析,这道洋流夏天的平均温度在1890年至2007年间,为5.2摄氏度,在之前的1900年间,为3.4摄氏度。这项发现再次表明,现代人类的活动正推动气候暖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