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
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科学家们建议,人 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网站,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他们对候选消息的解码结果以确保这些消息能 够被理解。
 

  美国堪萨斯大学物理学家迪米特拉-安特里等三位外星智能搜寻专家近日在《太空政策》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这一建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星 科学家迈克尔-布斯奇表示,“如果你准备与外星人进行对话,那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你最好能够拥有让人可理解的东西。”布斯奇此前曾经尝试设计过一种理想中 的外星人明信片,但他并没有参与安特里等人最新研究。
 

  在过去50年中,人类的“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一直在尝试发现外星文明,但该计划仍然主要是依赖于现有天文学观测数据。安特里等科学家们认为,此 前发出的一些消息,都太过复杂,而且往往以人类为中心,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甚至都可能无法理解这些消息。安特里表示,“先不要考虑发送消息到遥远 的星球上,仅仅在地球上,如果我在Mac机上生成一个演示稿,可能在另一台Windows机器上都无法打开。”
 

  人类发送出去的第一批消息就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阿雷西博消息包括了一幅低分辨率的人类图片, 数字1到10,以及用于传输这个消息的射电望远镜的图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法国国际空间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朱莉娅-德玛琳斯表示,“本质上讲,这种消息 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很酷,但不是一种真正定向的消息。”
 

  此后的四组消息分别是1999年和2003年的“宇宙呼唤”、2001年的“青少年消息”和2008年的“来自地球的消息”。这些广播消息传向 更近的星球,距离地球大约20到69光年之间,人类有希望能够回收任何听到这些消息的外星人的反馈。这些消息主要包含了由公众提交的经典音乐、照片和绘 画,体现了凡人情感价值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甚至可能连眼睛和耳朵都没有的外星人来说,这些消息可能毫无价值。
 

  为了提高外星人听到我们人类消息的机会,安特里、德玛琳斯以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雅各布-哈克-米斯拉等人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 准协议专门用来书写“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中发送的消息。米斯拉表示,“我们的论文实际上是在呼吁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向外星人发送消息。目前,所有 的消息都很乱。如果能够有一个更统一的标准,那将可能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协议应该包括如下主要要素,消息长度(最初应该保持较短)、信号编码方法(二进制可能是最佳选择)、传送方式(无线电或其他 方式)、信息内容(数学、科学或人类文化等)。最基本的思想是,消息要简单明了。米斯拉表示,“我们希望消息不要以人类为中心,确保答复能够最容易理 解。”
 

  这篇论文仅仅是第一步。三位科学家正在努力邀请各领域科学家、哲学家,准备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思考和设计这种协议。一旦规则制定出来,研 究团队将建立一个网站,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均可提交适合这种协议的消息,并相互为对方解码,看是否能够理解每个人提交的消息内容。科学家们希望今年夏天这个 网站能够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其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国内的学术圈中,您的论文数量似乎并不多?
 

  饶毅:论文是发表你的科学发现。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如果用《让子弹飞》来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枪声后击中很多目标,但也可以看看子弹 击中了什么目标。中国现在可能主要看枪响后报捷的喜报用什么材料,就是问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很少人能判断打下的目标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其中,两篇是神经发育:2005年《细胞》报道GSK参与极性形成,2007年《发育生物学》报道ILK参与极性形成;一篇是行为,2008年《自然神经科学》报道鱆胺参与争斗。
 

  另外2005年我应邀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过一篇述评,评论同期一篇文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但我挺喜欢这篇文章,它对原研究者的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
 

  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
 

  记者:我发现有个很矛盾的现象,您经常在中国报刊写文章,好像不低调,但对科学却很有耐心,又很低调。


  饶毅:不矛盾。我写的中文文章,是为了推动改革、为了改善科学文化、为了让青年学生少受不良风气误导,所以数量不能太少。而科学是我的本行,无需在公众中谈。我自然有我的科学交流对象,而且我主张研究过程中积极交流,而不仅限于交流已经发表的工作。
 

  记者:很多人对您个人实验室的情况也很好奇?


  饶毅:我的实验室,无论是以前在美国的实验室,还是后来在北京的实验室,迄今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实验室,做实验完全取决于做实验者的喜好和自身动力,学生、技术员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们多半很有主见。前不久的组会上,一个学生在回答我建议时说“好”,实验室其他人员惊讶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听学生说“好”而不是反驳我。
 

  一般来说,我的实验室不依赖速度的竞争,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讨,选择别人不太做的领域。
 

  在美国时,我实验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经导向分子,特别是1999年发现Slit蛋白质是神经纤维排斥性导向分子。这是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时发现的。
 

  他们都是比我年资高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Goodman的年资可以做我老师,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因为1994年证明第一个导向分子的工作闻名于世。1999年我们三个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在同一期《细胞》杂志上。
 

  我的实验室当年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神经元》,报道Slit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该 领域做下去。后来,从1999~2009年十年,我们共发表约20篇论文,全部集中在神经导向,以Slit为主,也做过其他两个分子,所有这些都集中理解 一个问题:导向的分子机理。
 

  记者:回国以后呢?


  饶毅:我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和我在美国的工作一样。我回国的时候,估计能做到这点。但是,从发表的论文看,我在中国的实验室,论文数量特别少。即使如此,我现在也有信心把国内的工作做得比美国的好。
 

  这几年我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从发育转到行为。实验室一些学生探讨和摸索了不同的行为范式,最后我们决定做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用遗传学和分 子生物学的途径,剖析动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这种转型,本身需要时间。我们进入新领域,行为领域的人不熟悉我们。行为和发育不同,有很多人工观察的部分。 我不放心,重要实验,我都至少看两个以上学生重复的结果,不能出纰漏,必须严谨。所以,对于自己实验室的“慢”,我觉得至少在目前是必需的。
 

  记者:如何解读这种“慢的标本”?


  饶毅:科学研究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
 

  是否慢与个人风格和特色有关,也和研究的性质和领域有关。我们实验室因为研究性质、转型、风格、时期等多种综合因素,不可能快。我们不是故意追求慢,是速度不能做我们的目标,质量和高度更受重视。
 

  在科学界,有少数科学家个人的产出可以既快又好。或许可以说,这是学术界都喜欢的“西施”,我们实验室很尊重和羡慕做得既快又好的科学家。
 

  但是,我自知不是“西施”,而是有很多缺陷的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东施效颦”。
 

  记者:论文发表的杂志好像大家觉得很重要,您如何看?

  饶毅:在哪个杂志发表,说明当时一些同行对论文质量和重要性的看法。但是,它并非所有同行的看法,而是几个审稿人的看法,有时可以出现偏颇,而且有时间问题。所以,虽然发表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比如,神经生物学近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明是光遗传学,就是用光来操纵分子,发明技术的两篇关键论文,值得获诺贝尔奖,但它们在《自然神经科学》和《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而很多相关的后续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上。
 

  这是因为刚刚出来时,几个编辑和审稿人没有马上意识到其重要性,而后来大家很快都意识到重要性,所以后续的文章刊登在更显眼的地方。其他领域也 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所以,一定要看内容、做学术判断,而不能单纯看发表杂志的名称。如果只看杂志名称,那么我们各个单位就不用科学家,而可以请初中生来评 价科学了。
 

  记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饶毅: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
 

  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不一而足。
 

  也有人好意告诫我发表论文比发表议论重要,而且应该又快又多。实验室的学生也有善意的担心。我不愿骚扰实验室学生,不会经常催结果,而是有问题就讨论。
 

  但我不可能做到又快又好,只能有选择。
 

  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
 

  记者: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

  饶毅: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目前比较难,如果做得慢的,在国内压力会比较大。
 

  我现在愿意出来讲这些不是我自己需要特别支持。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就是想提供一个标本,希望国内多一些单位能选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别 是一些年轻人。在目前情况下,选择优秀的人、有潜力的人、积极工作的人,即使他们“慢”,也支持他们,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支持快的人,支持错了,也没人责 怪。而支持慢的人,也可能有搞错的时候,作为各级资源掌握者、决策者,这很不容易。
 

  但是,世界科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既可能出自快的途径,也可能出自慢的方面。因此,不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特点,有所选择,有得有失。  本报记者 雷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LG电子模特在上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2011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1)”上介绍将用于“Optimus 3D”的屏幕

 

  本月14日,201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1)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据大会相关报道透露,作为全球领先的手机生产商,韩国LG电子将在本次通信大会上,发布一款支持3D视频的重放与录制的新型智能手机。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款智能手机暂称Optimus 3D,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屏幕为4.3英寸,无需眼镜也可以在30到50厘米远处用裸眼欣赏3D视频。另外,消费者在不同角度看屏幕能看到不同的影像,使画面呈现立体感。
 

  据悉,这一手机屏幕是由LG Display负责生产。利用设置在背面的摄像头可拍摄3D照片和视频,同时具有通过网络传输3D信息的功能。LG电子计划在2011年下半年向全世界推出这款手机,但科学网得到的消息是,三星电子也正在研发3D智能手机。
 

  而三星电子为避免3D智能手机与同样属于高价产品的Galaxy S后续产品形成竞争格局,计划在下半年推出3D智能手机。无独有偶,据SEANET、Into Mobile等海外IT网站最近报道说,苹果也要求合作公司研发用于下一代iPhone的3D屏幕。
 

  目前的主流3D技术还离不开特制的眼镜,这对于体验立体的视觉体验无疑会打一折扣。因此IT业内人士分析认为:“3D智能手机的屏幕小,只有一个人看,因此比电视更容易引入无需眼镜的3D技术,从今年开始将比3D电视更快普及。”

  (亚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俄罗斯一只松鼠和一个狗塑像交朋友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如同人类一样,动物之间也存在友谊,友谊的界限是那么宽广,即便是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会互相产生好感,甚至种类都不是什么问题——俄罗斯的一只松鼠就和一个狗的塑像交起了朋友。


这只活泼的啮齿动物围着它一动不动的狗伙伴团团转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活泼的啮齿动物围着它一动不动的狗伙伴团团转,丝毫不介意这只狗只是一个装饰品。这对奇特伙伴在莫斯科一个家庭花园中相处的一瞬,被这家的主人很好的抓拍展现出来。


松鼠非常痴迷的在狗的周围跳来跳去

  房主说:“这只松鼠非常痴迷的在那只狗的周围跳来跳去,有时候直接跳到了雕像前和这只狗面对面,像是在期待着它做出什么反应一样,甚至一度去吻雕像的脸颊。虽然这个雕像比它大了约五倍,不过也许因为有着相类似的棕色外形颜色,使松鼠感到了熟悉的感觉。”友好的松鼠如同炫耀杂技技巧般的跳上了雕像顶部,把头伸进了它这位好朋友的嘴里。


松鼠这个样子好像在去吻雕像

  红松鼠之前在欧亚大陆很常见,但近些年由于灰松鼠的原因,其数量大幅减少。灰松鼠的个头比红松鼠大,且身体强壮,在弱肉强食的森林中,灰松鼠没过多久就成了树上“主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就曾呼吁全体英国人为保护本土的红松鼠而战,因为外来灰松鼠的侵入已使得当地红松鼠的数量急剧减少。


松鼠如同炫耀杂技技巧般的跳上了雕像顶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1日消息,英国德文郡(Dovon)的一位房主日前被房屋中的异响折腾得坐卧不宁,于是她检查了各处,甚至把洗衣机也拉出来看,还专门找了修理工去检查烟雾报警器是否故障,但最后却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连日潜伏在后花园里的鹦鹉在作祟。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调皮捣蛋的鹦鹉叫山米(Sammi),是从它的主人露丝(Louise Ledger)家里偷跑出来的,离Sexton的家只有半英里远。露丝每天花费数小时寻找她心爱的宠物,甚至在小区附近张贴了寻鸟启示。

  据房屋主人Sexton介绍,由于之前看到了寻鸟启事,所以当发现这只鸟以后马上就联系了鸟主人Ledger。虽然被这只鸟"戏弄"了几天,但是能帮到别人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归还这只鸟时,露丝简直激动得要落泪了。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三岁的山米和主人露丝以及她的孩子们一起生活了两年。彼此的感情很深厚,当Sammi失踪后,全家人都很沮丧。

  露丝说:“山米回来的第一个早晨,便对我说了'早上好',这让我很温馨”。她表示,要送给Sexton小姐一大束鲜花来表示感激之情。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1日消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大的一步!近日,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类祖先放弃树居生活在陆地行走的时期始于3百万年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患上神秘疾病的小海豹会虚弱得无法移动,只能在呼吸中等待死亡


卧在兽医担架上的小海豹,是数十个遭受神秘疾病摧残的小海豹中的一个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1日消息,英国海域的小海豹处境令人堪忧,这些或许不是人类所为,但又与人类的行为又脱不了干系。从去年夏季开始,英国的小海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据国外媒体日前报道,图片中卧在兽医担架上的小海豹,是数十个遭受神秘疾病摧残的小海豹中的一个。这些与人类活动有所关系,因为人类的活动毁灭了英国最大的海豹繁殖地。

  这种神秘的疾病令科学家们也感到困惑。患上神秘疾病的小海豹会虚弱得无法移动,只能在呼吸中等待死亡。据路经诺福克(Norfolk)海滩的人们介绍,这些在疾病中挣扎的海豹,大部分都是可怜的小海豹。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英国海豹的数量令人堪忧,早在去年,英国紧急的召集了大量的兽医沿着海岸线来回的照料小海豹。一些海洋专家也沿着海岸线寻找疾病源头,然而,他们并未找到任何病毒性疾病或细菌的形成迹象,并且沿路被照料的海豹都是相对健康的。虽然有不少海豹感染了肺蠕虫和寄生虫,但是这并不致命。

  英国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东部野生中心的负责人艾莉森(Alison Charles)表示,前几年小海豹孤儿只在夏天这个季节才能搜寻到,但是近年来搜寻海豹孤儿的季节拓展了许多,目前在冬季和秋季也能搜寻到年长点并很消瘦的小海豹,它们中的大部分都眼色干枯,并会咳出血丝,仅剩下残喘的呼吸声,令人十分难受。

  该中心成立于1992年,以往他们每年都会照料医治60个到65个生病或被遗弃的小海豹,但在去年小海豹孤儿的数量倍增,突破了救助121个小海豹的记录。这些恢复健康的小海豹大都会被送入沃什湾(wash)保护中心内进行繁殖和生育,那里的环境极佳,使得新生的海豹能健康的存活,所以在那里逐步形成了一个数量的海豹群。

  据英国相关机构透露,去年夏天英国东海岸发现数十只成年海豹尸体,它们是死亡后被海水冲上沙滩的,它们的死状都惨不忍睹,整个身体有巨大的螺旋型伤口,仿佛是被塞入了巨大的转笔刀后留下的伤痕。专家认为,这些成年海豹可能是被船底的螺旋桨切割致死,死亡的成年海豹中的一些是这些生病的孤儿小海豹的母亲。这可能与小海豹的神秘疾病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动物保护机构还认为,北海抛洒的电鱼网也应对此事也有相应的责任。

  圣安德鲁斯大学(St Andrews University)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戴夫(Dave Thompson)博士却不认为这是疾病所致。戴夫博士表示,如果是疾病所致的话,目前已经可以找出病因。他提出了新的解释:或许在海洋中发生一些不为人类所知的事件。

  到底小海豹们所得的是神秘疾病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些都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不过人类必须改变活动方式,以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岁的种马对啤酒情有独钟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0日消息,喝酒一直是人类所独有的嗜好。然而,英国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一匹9岁的种马打破了这一说法,它对啤酒情有独钟,成为当地酒吧常客。

  据国外媒体报道,种马Basil最喜爱的啤酒是Marson’s Pedigree,一种英式老啤。据酒吧老板称,Basil已经光顾酒吧好几年了,酒吧成了它放松的理想场所,还会给他准备专门的杯子,幸运的时候,酒吧 还会备一些蔬菜来“下酒”。Basil在当地居民中也非常有名,大家也都很喜欢有它在旁边。

  Basil最初可是花了些工夫才得以进入酒吧的。虽然Basil的主人10多年来都是酒吧老顾客,但Basil每次试图进入时都会被挡在门外,直至最近几年主人才做出让步,允许它进入。

  据Basil的主人介绍,他在喝Pedigree时,Basil也会凑上去舔。Basil对酒还很挑剔,相比喝道清爽的Lager啤酒,Basil更专情于味道偏浓的Ale。不过人们可不想让Basil喝醉,谁知道喝醉的马能干出什么事情来呢?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同样是半杯水,为何有些人说是半空,有些人则会说是半满?同样是从屋顶滑落,有些人会为重重的一跌而惊骇万分,而有些人则为享受“飞行”而感到快乐。人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现在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一重大差别的奥秘。

  原来,秘密就在于一种生物活性物质神经肽Y的水平。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专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大脑中这种物质越多,人就越会积极地看待世界。而这种神经肽分泌少的人则常常感到难以克服悲观情绪。

  专家解释说,神经肽Y的分泌是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也就是说,乐观和悲观天性来自遗传。尽早诊断这一重要物质的水平有助于医生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

  研究人员是通过核磁共振X线断层扫描术揭开这一秘密的。实验时数十位志愿者会听到各种单词,科学家则观察测试者听到单词时大脑的反应。一些单词带有绝对的中性色彩,另外一些单词则带有明显的消极(如“杀手”)或者积极(如“希望”)色彩。在听到消极词汇时,神经肽Y含量较低的测试者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活动活跃。正是大脑的这一区域负责控制情绪。神经肽水平高的测试者则没有类似的反应———他们不会轻易受单词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之后研究者还进行了一系列检测性实验。结果证实,最初的结论确实准确无误———乐观和悲观只取决于由遗传决定的神经肽Y。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2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