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梅兰芳的最后一次演出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一生演出的京剧、昆曲达数百出之多。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1904年8月17日,当时梅兰芳才9岁。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那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1961年5月31日。演出的剧目是新编的京剧《穆桂英挂帅》。演出地点并不在一般的剧场,而是在北京西郊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的礼堂。

京剧《穆桂英挂帅》改编自同名豫剧,完稿于1959年5月。但这件事的缘起要追溯到1953年。那年豫剧名角马金凤率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正在上海的梅兰芳听说了,他以前演过《穆柯寨》等戏,但京剧里没有穆桂英挂帅这一出,他怀着新奇的心情去看了,而且一连看了三遍。戏中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使梅兰芳深深感动,并产生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最后一场戏结束,梅先生来到后台祝贺马金凤演出成功,同时特意邀请她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梅先生家中深谈。梅先生告诉马金凤:“我看了不少戏,但像老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从此,晚年穆桂英的形象就经常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想:我老了,唱卖份的戏不合适了。还是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中年妇女的新戏。1958年,豫剧《穆桂英挂帅》晋京演出,梅兰芳又去看戏。马金凤在舞台上展现的穆桂英的豪迈气和那荡气回肠的演唱,使梅先生为之动容,再一次激发起梅先生的创作热情。于是他决定把《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描写北宋名将杨继业以及杨家将故事的剧目数量极多。其中女将穆桂英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她与杨宗保的浪漫爱情,她在大破天门阵中的飒爽英姿等都成为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豫剧《穆桂英挂帅》是写穆桂英退隐二十多年后的故事,因西夏屡屡犯境,宋王又拟起用杨门女将。但穆桂英深憾于朝廷对杨家将的寡恩薄义,不愿挂帅出征,经佘太君劝导,勉以国事为重,重新燃起她一腔报国热情,乃毅然誓师挂帅,慷慨出征。“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了惊天动地、苍凉悲壮的浓重色彩!

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剧本改编由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女编剧执笔。这次改编、排演,并非简单地把豫剧移植和搬演过来,而是一次新的创作。豫剧的剧本原来只有五场戏:《乡居》、《进京》、《比武》、《接印》和《发兵》。京剧本却有所丰富,加了三场戏。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用以明场交代寇准进宫报告边关危急。宋王与寇准、王强商量对策,决定比武选帅等情节。在《接印》一场后面增加《述旧》一场,写杨宗保到校场之前,给他的女儿们讲述当年穆桂英如何英勇杀敌和令出如山。京剧本里的唱词,为了适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多采用“人辰”的辙口,除了保留豫剧本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点题性的唱词之外,其他唱词均重新编写。

这次排演《穆桂英挂帅》,由著名导演郑亦秋执导,徐兰沅设计唱腔,除梅兰芳主演穆桂英外,还有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梅葆玥、梅葆玖、夏永泉、杨秋玲等名角、新秀加盟,阵容十分坚挺。

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初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是梅兰芳解放后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它是梅派剧目新的巅峰之作。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著名京剧作家景孤血在《“一个人演满台”——写在观摩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后》一文中称梅兰芳“一个人演满台”,就是说,梅兰芳以其那飒飒泱泱的演技,使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在他的表演气氛之下。著名旦角演员于连泉(筱翠花)在《老当益壮》的文章中说:“梅先生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嗓子是嗓子,扮相是扮相,腰腿灵活,身上、脸上,一招一式,坦坦然然,水袖清清楚楚,跑起圆场来,脚下轻、稳、快,叫人看了舒服松心,确实难能可贵。”

1961年5月5日,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复演《穆桂英挂帅》。5月31日晚上,他又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了《穆桂英挂帅》。中国科学院的礼堂并不大,科学家们闻说梅兰芳要来演出,他们带着家属早早就来到礼堂,把礼堂挤了个满满当当。在观众席里有当代文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他们之中不少是梅兰芳的朋友,当然还有许多京剧迷和梅兰芳的“粉丝”。戏的第二场“乡居”,梅兰芳出场了。由于朝廷寡情薄义,杨家辞朝回乡。穆桂英出场时穿的是蓝帔,梳的是大头,完全是青衣的装扮,但家庭妇女的服饰掩不住她的英武之气。梅兰芳虽然已67岁高龄,然而风采依然,她一出场,就是一个碰头彩。第五场“接印”,更加精彩。穆桂英上场,唱四句[西皮慢板],表达穆桂英盼儿心切,既急于要知道朝廷应敌的对策,同时又怕孩子遭到奸佞的迫害。“接印”一节,她在演穆桂英思想转变时,大胆采用[九锤半]的锣鼓套子,化用传统戏两冲、揉肚子的身段,以哑剧和舞蹈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她从顾虑中扭转了过来,终于听从佘太君的劝勉,答应挂帅,正准备改换戎装,耳听得聚将擂鼓之声,立刻振起当年奋勇杀敌的精神。水到渠成地捧着帅印唱出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言壮语。演到这里,全场观众被深深打动,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梅兰芳从1960年开始,就觉得身体不适,胸间隐隐作痛,还以为是胃病。但他只是服用些治胃病的药,照样辛勤工作。这次到科学院演出,同样十分卯上,“出兵”那场,扎上大靠上台,一派英姿勃勃的气概。演出结束,梅兰芳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与梅兰芳热烈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最后梅兰芳挽着郭沫若并肩照了一张相,几天后,梅先生收到科学院送来的合影照片,他还兴奋地在照片上题写了演出的年月日及小跋:“是日观众情绪热烈,而余演来亦酣畅淋漓也。”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梅兰芳舞台生涯中最后一次演出,此时离他去世仅68天。但这次演出为梅兰芳的整个舞台演出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61年夏天,梅兰芳又感到胸部不适,后到北京阜外医院治疗,据医院检查是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7月30日下午,梅兰芳心绞痛突发,进阜外医院住院抢救。经首都医学专家会诊,确定为急性冠状动脉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症。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医院尽力抢救。8月8日清晨4时许,梅先生病况突然恶化,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虽然全力抢救,终告无效,一代大师于清晨5时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巨星陨落,举世哀悼。郭沫若先生怀着极大的悲痛,在8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的散文诗,他追述了观看梅先生最后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的情景,他写道:

今年5月31日晚上,你和你所领导的剧团,在西郊中关村为中国科学家们作过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

你把穆桂英真正演活了,大家都为你的高度优美的艺术风格而感到鼓舞,感到忘我的虔诚,感到陶醉。

中关村科学院的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在台上演出,使那小小的礼堂成为无限大的宇宙。

在那儿真是充满了光辉,充满了愉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

真的,我们的民族有了你这个儿子,我们的党有了你这个儿子,难道不足以使人们自豪吗?不足以使人们高度地自豪吗?

中国的科学家们都在感谢你,都在衷心地感谢你,你虽然只替他们专程演出了一次,但那是永远的一次。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是冲破原子核的回旋加速器,使人们发生着责任感的连锁反应。

是那一次,就是那一次,当我们上舞台向你和剧团的同志们谢幕时,你最后挽着我,让要我和你并肩照了一张相。

这是使我多么感到荣耀呀!你的左手紧紧握着我的右手,握得那么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穆桂英的精神。

这是郭沫若这位大文豪对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由衷赞美;也是他对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的由衷赞美。郭沫若歌颂的穆桂英精神就是《穆桂英挂帅》中体现出来的,也是在梅兰芳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不怕艰险,永远进取的精神!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英国首例全植入式助听器手术获得成功(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0日消息,近日,英国首例全植入式助听器手术获得成功。这款名为“卡瑞纳”的中耳植入设备由充电电池、信号处理器和一个麦克风组成,这些部件可全部植入皮下进行工作。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设备与一个位于耳后乳突骨中的微型电磁振动器相连,并附着在听骨上。由于并未占用耳道且在头部没有外植体,不细看很难察觉植入者和普通人的区别。

  接受植入手术的患者是一位名为丹尼斯·韦斯盖特的女性,现年49岁,来自英国汉普郡哈文特。为其进行手术的是位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英格兰人工耳蜗植入中心(SOECIC)。她的治疗费用总共约为3万英镑,其中一半是设备本身,都由英国国民健康保险(NHS)支付。

  普通标准助听器的麦克风和电池均在病人体外,在日常生活中极易损坏或受潮,此外佩带者还必须在睡觉、洗澡、游泳等情况下将其取下。

  英格兰人工耳蜗植入中心的听觉矫正专家莎拉·弗林对这套设备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她说,该助听器首先通过植入的麦克风从皮下拾音,并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随后,经过调制的信号再通过微型电磁间接使耳骨产生震动。助听器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放大或减小信号强 度。传感器被放置在一个支架系统之中,可允许其直接接触并刺激听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绕过外耳道,通过机械震动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耳骨。

  据科学网了解,韦斯盖特夫人自6岁时失去了听觉,由于耳道封闭令她无法佩戴传统的标准助听器。这位夫人表示,由于第一个接受这样的手术,她很紧张。但从那一瞬间开始,我听到了平生以来未曾听过的那些声音,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终于可以听到洗头时的水声了。虽然每天都需要为助听器充电45分钟这一点比较麻烦,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外部设备,无论是睡觉、游泳还是淋浴我都可以戴着它。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蜻蜓落到绿鹭的喙上,绿鹭纹丝不动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10日消息,美国野生动物摄影师斯蒂夫-维勒近日在德克萨斯州克里克村公园中拍摄到一只绿鹭捕食蜻蜓时戏剧性的场面。


绿鹭展开行动,比较近的蜻蜓束手就擒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两只蜻蜓正在绿鹭眼前交配,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绿鹭表现出惊人的耐心和技巧,面对近到嘴边的美食,它站在树枝上保持冷静,伺机发动袭击。


对于绿鹭来说,这是一顿可口的小点心

  现年53岁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斯蒂夫-维勒捕捉到这戏剧性的一幕。维勒介绍说,“当我看到这只绿鹭时可以看得出它在捕食。于是我将镜头对准它,并将手指放在快门上,时刻准备捕捉精彩瞬间。这种鸟通常藏身于水边的草丛或灌木丛中,很难发现它们。能够拍摄到这些精彩的镜头,我很兴奋。”


从绿鹭嘴角边还可以看到蜻蜓翅膀

  维勒继续介绍道,“首先是两只正在交配的蜻蜓进入相机的镜头,它们面对镜头翩翩起舞。随着它们越飞越近,绿鹭大饱口福的时刻到来,它张开大嘴,发起致命一击。速度快如闪电,而且极精准。”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巨型短脸熊骨架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根据日前一项新发现,一种来自南美被称为巨型短脸熊的史前熊类动物体重高达1600公斤,身高足有3.4米。此前熊类世界的重量级冠军是来自北美的巨型短脸熊,它们的体重有1134公斤重。而近代熊类霸主则是在19世纪阿拉斯加的一种动物,这种熊类生物的体重是998公斤。

  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消息,南美短脸熊的活动年代大概在距今50万到200万年以前,自从那时起它们就一直是大陆上的王者。1935年,人们在阿根廷布依诺利艾里斯第一次发现了这种动物的骨架。通过测量其肱骨,上臂等具体尺寸,科学家们逐渐推算出了这只短脸熊的具体大小。

  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舒伯特说:"目前还不知道这种动物是如何灭绝的,以及为什么南美和北美的短脸熊在体型上有如此大的差异--虽然后者已经很强大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熊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小了。舒伯特指出,在猎物过剩的年代,这些大型肉类动物很容易就可以让自己发育成很大的个头。慢慢地,肉食动物越来越多,为了适应竞争性,熊开始变得短小和更加灵活以捕捉猎物,就这样逐渐发展成现在熊的样子。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芬兰科学家正在分析一瓶从波罗的海底部一艘19世纪沉船遗骸中打捞上来的啤酒,希望能够确定它的成分并按照古方复制出新型饮料。

  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8日称通过化学分析,他们希望能确定啤酒的成分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之一”的酿造方法。

  VTT科学家瓦普拉(ArviVilpola)说他为能参与采样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并称这瓶饮料“尝起来有一点酸,还有一点点咸味”。

  几名潜水者去年七月在芬兰西南部自治省奥兰岛打捞起可能在200年前生产的168瓶香槟和5瓶啤酒。据报道,这艘沉船位于奥兰群岛的弗格勒岛附近约50米深的海底,很可能是19世纪初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派遣驶往圣彼得堡向俄国皇室赠送礼品的船只。

  最初,有关人士根据酒瓶塞上的锚形标志推断其为法国著名的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但凯歌公司专家品尝鉴别后认为这批香槟应该是由现在已停业的Juglar酒坊酿造。而11月份的一次专家品尝认为其中至少3瓶绝对属于凯歌品牌。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发现酿造此种啤酒的酵母,因为“酵母在啤酒酿造中的作用在19世纪早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VTT一名发言人说。

  另外,科学家也并不确定酵母可以在寒冷的海底保存两个世纪之久。“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酵母细胞,但是并不能确定那是活的细胞。这就像刨开坟墓,希望能找到遗体一样,”一名科学家说,“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基本保存完好的细胞。”

  奥兰岛官员称每瓶香槟可拍出超过7万美元的价格。VTT团队有望于五月份公布研究结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先进的X光技术,对一块真足蛇化石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这种蛇与现代的陆生蜥蜴十分类似,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揭开蛇的起源之谜。

  该研究由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科研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告说,这块真足蛇化石是10年前在黎巴嫩被发现的,其藏身的古岩石距今已有9500万年历史。它身长50厘米,从表面上看只有一只脚,长约2厘米。研究人员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加速器对其进行了X光扫描,结果又发现了这只真足蛇的另一只脚。

  研究人员介绍说,这只脚之所以不易被察觉,是因为它在岩石中发生了异化,其脚踝部分仅有4块骨头,而且没有脚趾,这说明真足蛇的足部已在当时呈现退化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这只真足蛇所处的年代正好是蛇类从有脚蜥蜴向无足动物进化的时期,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科学界对于蛇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生物由陆生蜥蜴演变而来,另一些人则认为,蛇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蜥蜴。(李学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第45届美式橄榄球比赛将于北京时间2月7日上午打响,日前美国国家地理盘点了世界上著名的9座环保的体育场馆,无一例外的是场馆都是利用太阳能来供应电能。

  球场名称:牛仔体育场

  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

  本年度超级碗的决赛将会在牛仔体育场进行,对阵的双方是匹兹堡钢人和绿湾包装工,这里不仅将展示美式橄榄球的魅力,同时这一体育场也是全球环保和清洁能源体育场的典范。这里不仅绿草茵茵,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体育场是通过太阳能板和风力漩涡机来供应电能。

  球场名称:斯坦普斯中心

  地理位置:美国洛杉矶

  提起大名鼎鼎的斯坦普斯中心,NBA球迷们无人不晓,这里是湖人的主场,也是洛杉矶快船的主场,另外WBA球队洛杉矶火花和美国冰球联盟的洛杉矶国王队也在此安营扎寨。这里拥有1727块太阳能电池板,于2008年开始安装,在未来的25年可减少1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在2010年,有着美国第一主场的普坦斯顿中心还被授予了ISO 14001认证。

  球场名称:多哈港体育场

  地理位置:卡塔尔

  在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会在卡塔尔举行,而作为主办国卡塔尔将会对现有的三个场馆进行改造同时建造九个新的体育场,体育场将结合太阳能,遮挡阳光同时是恒温体育场。

  球场名称:双子棒球场

  地理位置:美国明尼苏达州

  这座棒球场采用了明尼苏达州的花岗岩和石灰石,但没有建造穹顶或是人工草皮,而是种植了绿草,并在4月或9月的雨雪季节为球场提供了遮挡。宽大的场地上安装了辐射型取暖器,坐席区延伸出来的屋顶为观众挡风遮雨。在2010年5月开放以后,立即成为了全美最欢迎的棒球场之一。

  球场名称:国民公园

  地理位置:华盛顿特区

  国民公园是第一个获得LEED认证的棒球场,球场的环保型设计极大的减少了夏天向空气中排放的热量,同时屋顶拥有多重绿化,而在夜间也是本着节约能源的原则采用野外照明。

  体育场名称:高雄体育馆

  地理位置:中国台湾

  这是一座以龙为主题的体育馆,从外围来看钢筋结构如同层层鳞片,而体育场也是采用了8844块太阳能电池板来供应电力,不仅可以满足体育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向台湾其他区域输送过剩的电能,每年可减少66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球场名称:林肯财政球场

  地理位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尽管费城老鹰无缘今年的NFL超级碗,但是这并不妨碍林肯财政球场成为NFL引领清洁能源的典范,据科学网(kexue.com)查阅资料发现,在2011-2012赛季开始前,球场计划成为百分之百使用清洁能源的球场,计划建造2500个太阳能电池板,80个垂直风力涡轮机来提供电能,据悉在未来20年内将会生产超过10亿千瓦时的电力资源。对于这一点,NFL联盟发言人布莱恩-麦卡锡也是大家赞扬。

  球场名称:伯尔尼球场

  地理位置:瑞士伯尔尼

  在2005年这座体育场进行了重建,这座体育场堪称世界第一绿色能源体育馆。该体育场拥有1万多块太阳能电池板,在日光条件下可以产生130万千瓦时的能源,每年减少6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因杰出的绿色环保设计被授予欧洲太阳能奖。

  球场名称:纽伦堡易贷体育场

  地理位置:德国纽伦堡

  德国不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国家,但却是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生产国,而在2006年易贷体育场就是利用屋顶产生的电力来为世界杯比赛提供电能。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新华社电 记者日前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解到,南京医科大学朱东亚教授研究发现一种治疗脑卒中且能避免副作用的小分子药物。

  朱东亚阐述这一重要发现的论文《阻断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与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相互作用治疗脑缺血损伤》,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杂志社特邀科学家为此发表评论,称小分子药物(ZL006)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曙光。

  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脑组织结构精细复杂,对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敏感且脆弱,迄今临床上疗效显著的治疗药物还比较少。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脑卒中病理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细胞浆内的nNOS和细胞膜上的PSD95相结合有关。朱东亚课题组由此设想:如果阻断这种结合,能否使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从蛋白间结合的角度进行抗脑卒中药物研究非常困难,是前人从未攻破过的领域。

  课题组在分析nNOS与PSD95相互作用的化学和分子力学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100多种化合物,并最终筛选得到有较好药理活性的化合物ZL006。

  动物及细胞实验验证:ZL006在若干种脑卒中模型中都显示了它的疗效。实验证实这种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而且避免了直接干预nNOS等带来的副作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最新的研究显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极圈海域的一道洋流,其水温达到两千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据调查,这道洋流在近几年的夏天,流经格陵兰岛和挪威群岛之间的墨西哥湾流在北端的平均水温为6摄氏度,明显高于古罗马及中世纪时代所记录的最高温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担心由于全球变暖及这种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的融冰现象,会危及到十分依赖冰生存的北极熊。根据研究人员的结论,这样的变化也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海平面上升和环境急剧变化。


融冰现象危及北极熊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科学家们提出了最新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对海底沉淀物中的微生物进行重建分析,发现这道洋流在夏天的平均温度在1890~2007年间约为5.2摄氏度,而在2000年前仅为3.4摄氏度,而目前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6摄氏度。

  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数据显示,与1979年至2000年间的海冰平均范围相比,北极区海冰的范围在2009年时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虽然在2010年3月时的冬季北极海冰最大范围要比前几年大一些,但这种短期的扩大并不能意味着缩小趋势有所改变。

  科罗拉多大学的托马斯-马奇托(Thomas Marchitto)表示,海冰的形成有助于反射阳光,还会使冷空气像毯子一样盖住海洋以控制温度。而温暖的洋流可能导致海冰无法正常形成,给北极和全球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根据最近的一项报道,一只北极熊由于北极海冰范围的减少为寻找食物竟连续游泳超过9天,距离达到426英里(约687公里),而它的幼仔由于还无法承受这样的“长征”,不幸丧命。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海冰融化使北极熊们找到觅食和休息的地方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Eodromaeus或是霸王龙的祖先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小但非常凶猛,大约生活在2.3亿年前,即恐龙刚刚出现时期的恐龙种类。这种恐龙被名为Eodromaeus,大概4英尺长,体重在10~14磅之间。

  “它非常可爱,你一定会希望拥有这样一个宠物,”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及该研究的成员之一保罗·塞里诺称,“但是它更可能抢了狗狗的饭碗,成为一种更能担当保安工作的恐龙。”这是因为这种小恐龙是一个身手敏捷的掠食者。根据其化石的解剖学结构分析,塞雷诺博士和他的同事相信它是包括霸王龙在内的兽脚类恐龙的祖先。

  Eodromaeus在体形大小和结构上同始盗龙非常相似,但是始盗龙更像是早期蜥脚类恐龙的祖先,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长颈食草动物。两类物种都很小,两条腿奔跑并且生活在相同时期,这些因素使研究人员相信所有恐龙的共同祖先也是差不多4英尺长。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3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