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猫狗因顽皮而被困某处的报道层出不穷,近日,美国一只3个月大的小猫爬进烟囱后便无法出去,在经历了三天的煎熬后才最终获救。

  据国外媒体,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的一个县动物服务中心(Washoe County Regional Amimal Services)日前接到市民电话,一位房东说听到某租户房间里有猫叫声。经过现场调查,动物中心工作人员判断出叫声是从烟囱里传出。于是,他们便向消防部门求助,最终通过凿开烟囱壁才成功救出小猫。据消防部门的人员介绍,由于烟囱里有大量的烟灰阻挡了小猫,只有清除这些烟灰,小猫才能被救出。

洗澡前后:艾希莉的灰白色花纹在洗澡后并不明显,直到全身风干后才能清楚
悲剧小猫经历了三天的煎熬后才最终获救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只小猫叫做艾希莉(Ashley),它被救出烟囱后立即被送往当地的动物服务中心,此时的艾希莉已经是饥饿难耐了。为此,动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它准备了暖和的毛毯和可口的食物。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猫是只黑猫,后来冲洗后才发现原来它是有灰白色花纹。工作人员表示,在给它切除卵巢并接种疫苗后,便可等待新主人来认养它了。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近日,美国一只20个月大的伯瑞犬(Briard)就可以骑着滑板车到处溜达,因为这一绝活,它成为了网络上新爆红的动物明星。


诺曼站在滑板车上,准备出发


诺曼滑行当中,小车平稳前进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小狗名叫诺曼(Norman),它的主人是住在乔治亚州坎顿(Canton)市的柯伯(Cobb)一家。据主人介绍,诺曼十分聪明,在15个月大的时候就参加过宠物比赛并且获得了冠军。不过,它最大的爱好还是骑着主人孩子的滑板车到处溜达。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伯瑞犬原产自法国,是牧羊犬的一种,常被训练成救援搜救犬、警犬、军犬等。历史名人中,拿破仑和《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都十分喜欢伯瑞犬。

  诺曼骑滑板车的视频受到网友的追捧。就在上个月,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大卫莱特曼还将该视频放到了自己的节目当中播出。

  (科学网-kexue.com 浪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使科学家进一步认为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体。
 

  研究人员基于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的勘测数据,发现土卫二南极地区可产生158亿瓦特的热能,这相当于黄石国家公园热泉释放热量的2.6倍(黄石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地质热点),并且是科学家之前预测的10倍。
 

  这项最新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土卫二冰壳之下存在液态海洋的可能性,但令他们迷惑的是,目前他们无法确定这些热能的来 源。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院的卡莉-霍韦特(Carly Howett)是该项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在3月7日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声明中称,土卫二表面以下巨大热能产生机制仍是一个谜团,并且该现象挑战当前长期 热量产生的理论。
 

  冰冷世界的“热区”

  土卫二是土星第六大卫星,拥有冰冷表面,目前至少在南极表面以下发现活跃性,处于汹涌动荡之中。在该区域地热活跃性集中在四个粗糙的平行壕沟——被正式地称为“老虎斑纹”。
 

  这些裂纹长130公里(80英里),宽2公里(1.2英里),向太空喷射大量的水蒸汽和其它微粒。据悉,卡西尼探测器首次发现土卫二表面冰间歇泉是于2005年。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卡西尼探测器的合成红外光谱仪研究土卫二南极地区表面温度,之后他们使用观测结果测量该区域的热能释放量。卡西 尼探测器勘测到土卫二南极158亿瓦特热能相当于20个火力发电厂产生的能量,研究人员称,然而之前对土卫二释放的热能预测仅为11亿瓦特,连同土卫二自 身放射性能量3亿瓦特,总共只有14亿瓦特热能。
 

  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4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
 

  加燃土卫二热力发动机

  土卫二的内部热能很可能来源于该卫星与另一颗卫星土卫四交互影响产生的潮汐作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卫二与土星和土卫四之间的轨道关系发生着改变,从而促进一定时期内内部潮汐加热,而一定时期内相对静默。
 

  卡西尼探测器可能仅在反常加热时期拍摄到该现象,这可以解释令人惊奇的高热量流动状况。目前,这项最新研究使科学家更加相信土卫二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科学家猜测巨大的液体海洋可能在土卫二冰壳之下晃动,同时可能具备一定的热量。在地球上生命体总是以液态水为生存基础条件,因此寻找水资源成为科学家在地球之外搜寻生命体的“咒语”。
 

     霍韦特说:“液态水存在、潮汐能量来源和土卫二冰晶喷射流中勘测到富碳有机化学物质,使科学家对这颗卫星是否存在天体生物产生更大的兴趣。(

悠悠

)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作为世界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的总编辑,布鲁斯·艾伯茨非常看重科研界的职业道德建设。他表示,科技发达的美国以及科技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近年来都出现过个别人科研学术行为不端的问题,这表明,“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

    艾伯茨近年来平均每年至少到中国访问一次,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也一直密切关注。5月份即将再访中国的艾伯茨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科研领域碰到的问题形形色色,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科学免受腐败干扰;职业道德建设对每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都很重要,中国和美国都需要重视此事。要使科学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拥有诚信。

   “当人们公布并非来自真正实践的数据时,科学事业就会受到玷污,因为科学依赖于讲真话,科学界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我们需要让年轻科学家意识到他们只要做真正的研究就会得到认可,”艾伯茨说。

   据艾伯茨介绍,在美国,通常如果有人揭发学术不端行为,大学或科研机构会展开调查。政府也会评估调查结果,以判断调查是否尽职尽责。艾伯茨也曾耳闻美国一些大学隐瞒本校学者学术不端的事实。“这些大学或许认为它在自我保护,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整个科学界”。

   艾伯茨表示,美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比如很多大学都开展过科研职业道德教育的项目或课程,他所在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就开展过一个项目,每到周六,很多学生和家人都会来参加一个会议。大家聚在一起把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说出来并展开讨论。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年轻科学家至关重要。

    艾伯茨还表示,美中两国的顶尖科学家都意识到,美中两国必须成为朋友,而要想成为朋友,双方就需要合作,彼此更好地了解。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中两国在科学领域的关系会变得更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一只绝对个性十足的家伙,这只水羚(waterbuck)似乎是想在同伴之间“出出风头”,或者是遇到了一位充满创意的“造型师”,它的一只角竟然很不寻常的扭向了下方。


一只绝对个性十足的水羚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张照片是由业余摄影师英格丽-邦西(Ingrid Bunse)在纳米比亚的昂格瓦保护区(Ongava Wilderness Reserve)内发现的,这只水羚的奇特外表使它太扎眼了,以至于想不注意到它那独特的角都不太容易。

  49岁的英格丽来自于德国科隆,她表示自己近年来经常到非洲,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景象。她说:“当我刚一发现这只水羚时,我马上就知道自己必须要为它拍一张照片,因为它太不同寻常了。我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那支角弯曲成这样,但它似乎并没有为此感到什么烦恼。”


想不注意到它那独特的角都不容易

  雄性水羚可以长至54英寸(约合1.37米)高,660磅(约合300公斤)重,螺旋纹的长角通常都是向上后方弯曲。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尽管被称作水羚,但其实它们通常不会花太多时间待在水里,除非是为了躲避掠食者的袭击。英格丽补充道:“我认为这绝对是罕见特别的景象,每个人都可以拍摄到狮子等动物,而这只水羚非常特别,也许我一生中只能看到这一次。”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大部分科学家都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学说。然而在起源于非洲何地的问题上,科学家们一直都争论不休。最新研究发现,现代人类起源地可能是在非洲南部,这推翻了之前科学家所认为的人类起源东非的理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通过对非洲27个民族的基因样本分析比对得出,现代人类的发源地可能是在位于纳米比亚(Namibia)和博茨瓦纳(Botswana)附近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最新研究发现,现代人类起源地可能是在非洲南部


现代人类的发源地可能是在位于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附近的喀拉哈里沙漠

  科学家发现,生活在该地区的布须曼人有着其他非洲部落所没有的遗传多样性。专家认为,他们的祖先可能就是数万年前从喀拉哈里沙漠沙漠向其它大陆迁徙的现代人类。该地区是最早艺术作品的发现地,那里的山洞墙壁上有复杂的抽象图案,年代可以追溯到7万年前。目前愈来愈多的证据证实非洲南部在人类进化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美国加利福利亚洲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布来(Brenna Henn)博士说:"我与同事分析了布须曼人基因中的50万个基因标记(genetic marker),发现他们的基因中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或许是人类在迁徙至各大陆所留下的后代有如此大差异的原因,并且在非洲也只有布须曼人具备遗传差异性的能力,很显然他们所居住的喀拉哈里沙漠就是现代人类的发源地。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现代人大致是在15万到6万年间在非洲起源,在6万年前开始向欧洲、亚洲、美洲迁徙。早期的人类会在迁徙中的大陆上留下自己的后裔。人类文明的版图也由此开始!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延展阅读:

  布须曼人: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团。又称桑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南非和坦桑尼亚。一般认为属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但布须曼人在各方面与蒙古人种更为接近。为南部非洲和东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操布须曼语诸语言 ,属科伊桑语系中部语族布须曼语支,无文字。社会发展大大受阻,一直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大多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多信仰万物有灵,有部落图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共优秀党员吴阶平的遗体,9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

吴阶平因病于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吴阶平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吴阶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吴阶平名泰然,号阶平,191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27年在天津考取英国教会学堂,后转入天津汇文中学。1933年顺利通过保送生考试,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燕京大学的医预科学习。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194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到中央医院(又称北京中和医院,现为北医附属人民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1946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48年至1960年历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历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筹备处主任、副院长、院长。1970年至1993年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席。1993年后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责任编辑:NN049(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4日消息,举世闻名的波多尔红酒(Claret)可能会加入北极熊的灭绝行列中,科学家近日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到2050年波多尔红酒将不复存在。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使得葡萄庄园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波多尔红酒。据专家分析,到2050年拉图(Latour)、拉菲(Lafite)等世界顶级葡萄酒庄将难以生产波多尔红酒。那些高品质波多尔红酒或许将成为历史,从此不复存在。


举世闻名的波多尔红酒(Claret)可能会加入北极熊的灭绝行列中

  一些乐观者认为,只要酿酒师们改用采用耐热的葡萄作为生产源,这种糟糕的境地就可以避免。然而,法国巴黎农业研究学院(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Paris)的红酒专家帕斯卡(Jean-Pascal Goutouly)说:"2050年波多尔的气候将无法生产红酒。或许像梅鹿辄(Merlot)这样的世界顶级红酒会成为过去。"

  另外,据波多尔农场主菲利普(Philippe Bardet)介绍,如果气温上升过快,那么对红酒来说将是致命打击。不过,气候升温要是缓慢一些,或许葡萄能适应这一变化。


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到2050年波多尔红酒将不复存在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高温会令波多尔葡萄早熟,持续的干旱也导致水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下,是很难酿造出高品质的波多尔红酒。其实,在科学家宣布气候消息之前,那些葡萄庄园的种植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近30年来波多尔的气候异常。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6日消息,动物群死现象屡次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近日,美国密西西比海岸出现了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群死现象,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英国BP公司石油泄漏事件有关。

  据国外媒体报道,宽吻海豚的群死现象并非首次发生,今年年初已发现29只小宽吻海豚在海边死亡,去年也有89只小宽吻海豚离奇死亡。近日,美国密西西比州长达130英里(约209公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20只宽吻海豚的尸体,令这一问题重新被关注。


美国密西西比海岸出现了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群死现象


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英国BP公司石油泄漏事件有关

  据专家介绍,死亡的海豚中虽然有10只是成年海豚,但是他们却未发现雌性海豚母亲的尸体,科学家推测此次死亡事件或许是由寒冷冬天中遭受疾病侵袭引发的。不过,他们也认为这可能与英国BP公司的石油泄漏有关。

  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莫比(Moby Solangi)博士呼吁科学家们采取尸检方式来揭开这一谜团。他认为近几年的宽吻海豚群死的地点和时间很一致,似乎都发生在宽吻海豚集体繁殖的地区和季节里。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些分散在海滩上的海豚尸体是由BP石油公司清理泄漏石油的船员和海滩附近公园的护林员、执法人员以及路人发现的。死亡的小宽吻海豚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出生便夭折的,还有一种是处于成长期的。一些未知因素导致了部分小海豚在出生不久便夭折,它们的平均年龄仅为1到2个月。

  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死亡海豚尸体上存在石油痕迹,莫比博士认为要通过尸检才能最终确认,一旦检测出有毒化学物,那么石油泄漏或许就是此次群死的主因。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多国考古学家日前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东北部生活过的恐龙曾经遭遇严寒天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身上都长有羽毛。

  这项研究汇集了法国、中国、日本和泰国多家机构的考古专家。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恐龙大多生活在中生代,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比较炎热,人们由此推测,恐龙的生存环境温度较高。不过该研究小组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所在地展开工作,这里曾先后发现中华龙鸟、尾羽龙和小盗龙等多种“带毛恐龙”,其生存的年代大约在1.25亿到1.1亿年前。由于它们并不会飞,因此部分科学家猜测,羽毛的作用可能是御寒。

  为了证实上述假设,考古学家开始设法确定当时的温度。最终,他们通过测定雨水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发现这一时期与当前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十分相近,到了冬天,各种生物都要经历严寒的考验,乌龟、蜥蜴等冷血动物选择冬眠,而哺乳动物、鸟类和恐龙只能依靠自身的羽翼和皮毛维持生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伴有羽毛。

  科学家们表示,上述成果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这一地区恐龙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它们的习性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7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