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16日(北京时间)报道,目前的商业核电站都是用核裂变来发电,核聚变迄今还无法用于大规模商业核电站中。最近,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项目的科学家攻克了点火装置中两个关键难题,如太阳般的极端高温以及均匀的、使标靶不会失形的压力,从而演示了在激光驱动下产生核聚变所需的条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与核裂变相比,聚变反应能产生同样巨大的能量但核废料却更少。NIF的目标是实现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NIF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是一种惯性约束聚变(ICF),即在高能激光热量和压力条件下的聚变,将一个一英寸(约2.5厘米)见方的金质燃料芯块(称为“黑体辐射空腔”)作为氢同位素原子核发生聚变的场所。ICF反应的目标是获得点火,让聚变反应内部的燃料芯块所产生的能量,比激光引发反应时所提供的能量高10至20倍甚至更高。
在最近的实验中,NIF科学家获得了类似太阳的极端高温以及均匀、使标靶不会失形的压力。他们用一种直径2毫米的塑料小球代替了金质黑体辐射空腔,将192束激光聚集在含氦元素的塑料球上,所产生的巨大热量中近90%转换为X射线,使温度达到360万摄氏度。在这一温度下,2毫米直径的塑料球各向均匀收缩为只有1/10毫米。
NIF副主管爱德华·莫斯表示,新实验已经模拟出聚变反应发生的实验条件,比以前更加切实可行,并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进行真正的演示。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对含有不等量氘和氚的小球进行测试,以检验不对称向心聚爆的可行性,以实现最终的点火。
尽管实验条件看起来相当成熟,但真正的点火跟实验还有些不同。真正点火时,燃料芯块中用的不是氦而是铍元素,并包含了氢同位素氘和氚。激光产生的X射线使铍产生一种向内的向心聚爆,将震波传给氢同位素,进一步提高氘和氚原子核的温度,达到临界点后,它们才会克服彼此的斥力而聚合在一起。(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PRL发表论文一摘要(英文) PRL发表论文二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黎兴江研究员主编的《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辞典记载了产于中国的五大类生物,即:藻类201科,679属;真菌类232科,1278属;地衣类71科,209属;苔藓类119科,541属;蕨类62科,223属。各科属按条编缉,全书共计3620条。每条内有各科或属的形态描述,有生境、中国产地及世界分布等信息,对各属的学名及汉文名称作了初步考证,对各属的全球及国产种数作了大致统计,对一些有经济用途的属种作了简要介绍,并尽可能查考出各属的模式种。
该辞典可供有关生物学工作者在我国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查考;亦可供环境生物学、农、林、牧、植物化学及医药工作者,以及大中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并为我国开发利用这五大类生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该辞典曾获昆明植物所三期创新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任何摄影爱好者都想拍摄到一张精美的照片,而炫彩的北极光尤其是他们的最爱。日前一位摄影师就拍摄到了一组精美的极光照片,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组照片宛若是在白天拍摄的。


神奇的北极光出现在白天? (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点击观看组图)

  如上图所示,乍一看你肯定以为这些精美的极光照片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拍摄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在圆月当空的夜晚拍摄的。摄影师克里斯蒂-兰格贝格(Kerstin Langenberger)在冰岛花费了300小时的照片拍摄到了这组神奇的照片。克里斯蒂今年28岁,她是德国人现如今居住在冰岛。她说道:“北极光是不可能出现在白天的,因为它们的光度远远不如太阳,而夜晚的月亮却给了它们展示的空间,在夜晚观赏极光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据悉,这些照片是她在位于雷克雅未克东北50公里的辛格维尔国家公园拍摄的。克里斯蒂表示,在拍摄时她仿佛置身另外一个星球,多种颜色的北极光在她身边环绕,加上皎洁的月光使得这里变成了白昼,而不远处的雪山也是如此的晶莹剔透,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此次拍摄,克里斯蒂也是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她坦言她并不喜欢夸张的极光拍摄,她说道:“我们已经看了很多极光的照片,但是我认为那些都有些极端。所以我一直想拍摄能够看见蔚蓝天空的极光,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极光。”

  实际上即便不在意拍摄条件,想要拍摄到极光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夜空中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说不定它会突然的出现,使得天空呈现各种颜色。克里斯蒂说道:“这需要你有很多的耐心等待,等待它的出现,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究竟什么时候出现。”

  为了此次能够拍摄到蓝色天空下的极光,克里斯蒂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利用自己的知识选择好了最佳的拍摄地点,然后在这里寻找最佳的拍摄时机。尽管蓝色的夜空非常少见,但是她在花费了300多小时的时间后还是捕捉到了,“困难的事情,其实你真的去做的时候,你会觉得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尤其是你拍摄到一两张让你感到兴奋的照片时。”克里斯蒂表示。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德国洪堡基金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研究员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
洪堡研究奖是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设立,专门授予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国外学者,获奖者将被邀请到德国的科研机构或大学开展自选课题的合作研究,以此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大象的记忆力惊人并不仅仅是传说,近期就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大象的记忆力非常好,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危险情况的记忆,可能更会使它们“终身难忘”。


一些涉及到危险情况的记忆,可能更会使大象“终身难忘”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般来讲,成年的大象没有被捕食的危险 只有那些脱离队伍的小象和体弱的老象才有被捕食的危险。研究非洲大象的科学家们发现,年老的大象在面对一些危险情况时往往会知道怎样去处理,因为它们之前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记得该如何应对。

  研究人员通过扬声器播放狮子的吼声来模拟它们的存在,同时观察那些年长的大象会对这些可能对它们有威胁的状况作出一些什么反应。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苏塞克斯大学的凯伦-麦库姆(Karen McComb)博士表示,一些微妙的现象体现出在社会性哺乳动物群体中,较长寿命所获得的经验对其群体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实验对象是一些在一起生活,寻找食物和照顾后代的象群。当播放雄狮的吼声时,最年长的大象会更专注的聆听,并且带领群体形成更好的防御态势以防止袭击的发生。研究人员称:“我们饿工作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证据,直接证明年老的象群领导者在面对生存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带领群体避免危险。”

  之前有研究称,那些拥有相对于体型来讲更大一些大脑的猎物,更有可能躲避开捕猎者,因为它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更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而此项研究显示出大象长期积累的记忆知识能帮助其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抉择。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便携式电池组背包上的不同数值显示的是预期获得的太阳能

 

  为期两年的“太阳能士兵”项目着眼于生产一种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装置相结合电池组,它能将太阳能存储起来之后使用。该研究小组是由来自6所英国高 校的15位科学家和研究员组成,同时,他们还管理、存储和使用该装置产生的热量。这6所英国高校分别是:格拉斯哥大学、拉夫伯勒大学、斯特拉思克莱德大 学、里德大学、雷丁大学和布鲁奈尔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的邓肯-格雷戈里(DuncanGregory)教授说:“步兵在战场上使用武器、无线电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其它至关重要的装置 时需要电流。这种新型电池组的多数重量不同程度地分散开来,它在着眼于减小电池组体积的同时并使其重量变得更轻。”据悉,当前步兵随身携带的装备重量为 45-70公斤,而电池组的重量仅占10%。
 

  通过增加有效性和舒适性,这一新型电池组对于确保军事行动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将增强机动性。格雷戈里指出,热电装置可转换热量为电 能,这种热量可来自太阳,白天阳光充足时可将能量存储起来,留在夜晚使用。这种最新理念可采集存储能量,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使用。
 

  就我们掌握的情况而言,当今世界上没有此种类型的整合系统。“太阳能士兵”项目于去年12月份设计完成,它获得了英国国防部和工程物理科学委员会(EPsrc)提供的65万英镑资金。
 

  这种新型热电电池组设计和研究小组负责人格雷戈里说:“我们计划两年内实现该电池组原型生产。同时,我们期望这项技术能够适用于更多的领域,具 有不同的用途。一种可能是为太空人造卫星提供动力,另一种可能是低温状态下运送医药或者补给物资至受灾地区,或者在经济困难和恶劣气候下补给新鲜食物。”
 

  该新型电池组还将吸收所有电磁波谱的能量,使步兵不易被红外技术夜视装置探测到。同时,它还可以增加步兵军事行动的持续时间和距离,而不需返回基地进行再次充电。研究小组还获得了防御科学和技术实验室的支持,该机构还研究何种类型设备适合装配在士兵军装上。(悠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青岛1岁藏獒卖出千万高价 山西煤老板砸钱(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一只狗的价格究竟有多高,看看上面这只红色的藏獒吧,在3月12日它被一位山西煤老板买下,成交的价格高达1千万人民币,它也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狗。据悉,这只藏獒还不到一岁。

  在3月12日的交接会上,藏獒“轰动”一亮相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其高品质的红色毛发,获得了现场专家的一致追捧。“轰动”只有11个月,还属于在成长期的小藏獒,如此年轻便被专家一致看好,在业内实属罕见。

  “轰动”的主人是青岛的吕先生,三十刚出头的他已经有十余年的养藏獒经历,目前吕先生在沙子口附近有一处名为“军港”的藏獒饲养基地,据他介绍,这只藏獒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品质,是因为它是国内非常著名的藏獒“万岁”的后代,先天基因非常优良,再加上主人用心的培养,才能获得买家如此高度的青睐。

  买家杨先生来自山西,是一名煤老板,此前他并没有饲养藏獒的经历,杨先生告诉记者,他喜欢藏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只是喜欢研究,在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下定决心花高价将“轰动”请回家。为了让“轰动”接受自己,杨先生已经在青岛呆了两个月,目前已经与“轰动”达成了一定的默契。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藏獒最高成交价为一千万元,而此次“轰动”已经追平了记录。不满一年的藏獒能卖到如此高的价格,在全国也不多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站在巨齿鲨的颌骨面前,人类非常的渺小

 

  维托-贝图西的巨齿鲨化石是在卡罗莱州的南部河流域发现的,这头巨齿鲨的颌骨是由182个牙齿化石组成,有的超过0.17米,整个颌骨总计 3.4米宽2.7米高。如图中所示,人类站在颌骨面前非常的渺小。这个完整的巨齿鲨颌骨化石可以说是维托-贝图西一辈子的心血结晶。为了构筑这个化石颌 骨,维托花费了20年的时间。在2004年,维托在格鲁吉亚寻找史前鲨鱼化石时不幸溺水身亡。
 

  此次拍卖会是由维托-贝图西的弟弟乔伊-贝图西来完成的。乔伊说道:“这是维托的遗产,他就是喜欢收藏这些东西,为了寻找它们而在世界各地奔 走。这个巨齿鲨颌骨是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收集到的。”据悉,此次拍卖会的预计售价为70万美金,拍卖会将于6月12日的达拉斯举行。
 


巨齿鲨的牙齿
 

  担任此次拍卖会主持的大卫-赫斯克维特(David Herskowitz)说道:“巨齿鲨的身长可能如同两辆城市巴士加起来的长度,而这只巨齿鲨的身长也超过了18米,与大白鲨比起来,巨齿鲨拥有更强的食欲,在史前,你和我只能算是它的开胃小菜。”
 

  科学网(kexue.com)查阅资料后发现,巨齿鲨的身长一直是一个谜,科学界至今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巨齿鲨的身长可能达到30米,而有的则认为是介于20-25米之间。不过,无论怎样在史前的海洋中,它们是当仁不让的霸主。
 

  巨齿鲨掠食的工具自然是它那的牙齿,根据科学家们的估算,巨齿鲨的撕咬力量是大白鲨的6-10倍,“暴君蜥蜴”霸王龙都不是它的敌手,霸王龙的 撕咬能力比现今的大白鲨只是强一点而已。而巨齿鲨的攻击方式可以用一击致命来形容,巨齿鲨首先攻击猎物的肩骨、肋骨和上脊椎等部位,让这些骨骼所保护的 心、肺等器官短时间失去屏障,进而使猎物短时间内死亡。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显微镜拍摄的蝌蚪特写照片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英国摄影师大卫-斯皮尔斯借助高性能电子显微镜,拍摄到一张高清晰蝌蚪特写照片,照片中的小蝌蚪似乎在朝着镜头微笑十分有趣。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斯皮尔斯先生住在萨默塞特的柯克兰,照片是在他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中拍摄完成的。他借助电子显微镜捕捉到肉眼通常无法看到的细节。斯皮尔斯曾是一位动物学家,他在池塘中捕获蝌蚪,将它们放在造价9万英镑的电子显微镜下。


摄影师大卫-斯皮尔斯

  65岁的斯皮尔斯表示:“你可以用光学显微镜拍摄出类似的照片,但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获得如此高的清晰度。你可以看到它似乎正朝着镜头微笑,照片中像眼睛的部位其实是蝌蚪的鼻孔,它们真正的眼睛长在脑后。”

  1970年从大学毕业后,斯皮尔斯投身神经生物学研究,曾就职于刚刚落成的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工作期间他创建了该大学的首个电子显微镜部门,此后不久又开始为Scientific Films独立电视制作公司工作,曾与大卫-贝拉米和大卫-阿滕伯勒合作制作大量电视节目。后来,他又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Science Pictures。


游来游去的蝌蚪

  在购买私人电子显微镜后,斯皮尔斯开始专攻科学摄影。由于年龄太大,他开始压缩工作量,后与65岁的妻子玛德琳创建了Clouds Hill成像公司。斯皮尔斯经常在自家的花园寻找新的拍摄对象,照片中的蝌蚪身长只有1厘米,口器及鼻孔形成了可爱的笑脸。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认为蓝色“瞳孔”是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超强X射线引发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NGC4151是所有正孕育黑洞的星系之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目标之一。天文学家们把它称作“索伦之眼”(Eyeof Sauron),源自于《指环王》中的一个人物,其名字的意思是“令人憎恶的”。而这个距地球4300万光年的星系核心区域,确实会给人这种恐怖的感觉。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认为该星系核心部位诡异的蓝色“瞳孔”是其中隐藏的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X射线引发的,而“瞳孔”四周的红色环晕则是氢原子。这张图像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及西班牙加纳利群岛上的1米口径雅各布-卡普坦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合成的。


NGC 4151星系的核心被为“索伦之眼”

  黑洞是物质的极高密度状态,引力强大到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当物质以吸积盘的形式落入黑洞时,由于剧烈的摩擦和超高速运动,引发剧烈的X射线释放。科学家们认为NGC4151星系的核心便正是这种情况。

  由于相对其他含有黑洞的星系,NGC4151相对较近,这为天文学家研究超大质量黑洞与其所在星系之间的作用提供了机会,有关对该星系及其内部黑洞的研究论文将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5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