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妈妈正在忙着搬家,最重要的“货品”自然是宝贝孩子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母爱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们的母爱比起人类来丝毫没有任何逊色。图片中的小松鼠卷成了一个小球紧紧抱着母亲,而这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则稳稳的叼住它去往安全的庇护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松鼠妈妈正在忙着搬家,最重要的“货品”自然是自己的宝贝孩子,要确保安全的把小家伙带到一个刚刚建好的新巢穴中。抓拍下这些温馨照片的,是莫尔凯尔-伊拉兹马斯(Morkel Erasmus)先生,他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28岁的莫尔凯尔先生当时正和妻子在度假的途中,在公园的树上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碰巧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遇到了这对松鼠母子。
小松鼠卷成了一个小球紧紧抱着母亲
莫尔凯尔先生说:“当时我们正开着车沿着河边的树林前行,突然间我发现旁边的树上有动静,看到一只松鼠在树上移动,但明显感觉它的脸大的很奇怪。后来我通过相机镜头才得以看到,原来是这只松鼠正在以不寻常的方式带着它年幼的孩子出门。”
“松鼠妈妈显得非常小心,以免把孩子掉下,那可能会让小家伙成为某些动物的午餐。”莫尔凯尔先生补充道,“那棵树非常的高,你可以看到它们抱的非常紧,另外我怀疑这个小家伙当时仍在睡觉,松鼠妈妈是趁着这个时候把它送到另外一个更好更安全的巢穴。”
通过这些照片也许能让你回想起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莫尔凯尔是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拍到的这一幕,他表示,享受一个美好的野外旅行其实并不只是看一些如豹子或大象之类“传统壮观”场面,即使是最小的生物,也会为旅途提供精彩和乐趣。通过这些照片能够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而如果光想着盯住看那些大型动物,就很可能会错过这些精彩。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 中国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建议,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应该针对外星生命开展一些相关研究。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随时都有可能发现外星生命。而在‘十二五’期间,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将在贵州建成,这一计划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发现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也使相关的研究显得更有必要。”刘慈欣说。
投资7.3亿元、世界迄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2008年12月在贵州省平塘县一片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中正式启动,预计工期5年半。
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不仅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精确测定黑洞质量等,还可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
“射电望远镜建成的一天,我们应该仅仅是倾听宇宙,还是向外星发射信号?如果真的发现了外星文明,我们该怎么办?”刘慈欣说。
刘慈欣建议,“十二五”期间应该在学科研究上开辟这样一个领域:外星生命探测。这一科研项目应是天文学、生命科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多学科的联合研究。“虽然目前还没有必要建立独立学科和进行大的资金投入,但至少应该有一个起步,建立这个领域初步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他说。
除了外星生命探测的基本问题外,课题研究还应包括社会学和对策方面的内容:如探测外星文明的基本原则——是监听型探测,还是发射型探测?是否允许向太空进行携带人类和太阳系信息的超大功率发射?研究应侧重于后者的副作用,以及针对副作用的相应对策。
他说,“十二五”期间,空间探测等“不直接与经济挂钩”的科学研究更加凸显,这些项目的实施能促使国民对科学的心态发生进步,使大众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研究。
“作为科幻作者,我期盼着看到中国人能把自己的目光从日常事务中拔出来,望向太空,哪怕只是一小会儿。有时候,这可能是一件很现实的事。”刘慈欣说。
“云霄塔”太空飞机设计构想图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1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三架航天飞机都将于今年内退役,而之后未来的太空探索又将依赖于何种方式呢?许多科学家一直在研发各种有望在将来搭载人类往返于太空的新代航天器。英国科学家研发就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太空飞机,据称不仅能取代航天飞机,而且有望将太空旅行提升到新高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个90米长的航天器被称为“云霄塔”,其安装的是氢燃料火箭引擎,据制造商Reaction Engines公司总监马克-汉普塞尔透露,航天器的引擎会将氢与空气混合燃烧,然后会像航天飞机一样,将氢与液氧混合燃烧。由于该过程发生在同一火箭舱,因此“云霄塔”能像普通喷气式飞机一样起飞着陆。
研究人员希望“云霄塔”能取代退役的航天飞机,届时“云霄塔”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发射卫星,也可搭载30到40名乘客进行太空旅行。汉普塞尔说,“云霄塔”和美国航天局的航天飞机及欧洲航天局阿丽亚娜5号火箭比起来,现有用一次性火箭将航天器送入轨道的做法太过昂贵。
据估计“云霄塔”的研发费用将超60亿欧元。汉普塞尔说,“现有进入太空方式的代价非常高昂,如果航天器能被反复使用,那么无疑会大大降低成本。如果对比空客A380客机的研发费用,就会发现云霄塔的费用并不高。”
(蒙斯)
侍奉过6位强人的萧氏(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乱世时代的后妃,命运坎坷,一嫁再嫁者不少。但先后被不同的政治、军事强人纳为后妃,甚至远及千里之外他乡异国的,史上绝无仅有者,应推隋炀帝的正宫萧皇后。
萧皇后的父亲是南北朝末期西梁孝明帝萧岿。据说“一代神算”袁天纲看过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结论是“母仪天下,命带桃花。”但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因此由萧岿的堂弟萧岌收养。萧岌过世后,萧氏辗转由舅舅张轲收养。由于张轲家境贫寒,因此本贵为公主的萧氏亦要操劳下田农务。
隋文帝杨坚夺得天下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杨坚希望稳住前西梁王朝的势力,所以想挑选他们的公主作为晋王妃。萧岿得知此事后就去占卜,但占卜结果是自己身边的女儿都不适合,唯有被舅舅收养的女儿,占卜结果却是大吉大利。于是“萧公主”就这样嫁给了杨广。
关于萧氏的年岁,史书记载混乱。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生于天保九年(公元570年),比杨广小一岁。史书中记载,萧氏性格温婉好学,深得文帝与独孤皇后的喜爱,为她请了许多师傅教她读书。她跟丈夫杨广之间也相当和谐。据说杨广得知袁天纲曾预言自己这个老婆未来会“母仪天下”,让他野心更大,把萧氏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
后来太子杨勇被废,杨广夺位为成功帝,萧氏被册立为皇后。虽然杨广好色,妃嫔众多,但对于这位皇后一直相当友好,杨广数度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史书中也所记录着许多杨广对萧氏所说的话。对于杨广的暴政,萧皇后虽不敢直言犯颜,但写了“述志赋”委婉劝戒。
在位15年的隋炀帝在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于江都行宫被宇文化及的叛军绞杀。据说宇文化及早就暗恋萧皇后。杨广被弑之后,他以萧皇后儿女的性命要胁,强逼萧皇后做他的小老婆。宇文化及兵败退守魏县,在末日来临前自立为帝,萧皇后被封为“淑妃”。不久之后,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的部队歼灭(距离他杀死杨广还不到一年)。萧皇后又被窦建德接收为妾。
这时候,北方突厥强大,原本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炀帝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得知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到处打听萧皇后的下落,找到后就派使者迎接嫂子到突厥,窦建德不敢跟突厥正面冲突抗,于是乖乖交出萧皇后及隋朝皇族的后人。
突厥国主罗可汗初见萧皇后,似乎觉得中原之美都集中在她一身,于是萧氏即由大隋的皇后变成了突厥可汗的王妃。后来,罗可汗死了,弟弟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可汗王的妻妾都由新可汗接收,于是,萧皇后与义成公主姑嫂二人,二度成为突厥可汗后宫里的“好姊妹”!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击败突厥,迎回了前朝的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经60岁,野史说唐太宗对她“一见倾心”,还封他为“昭容“,于是萧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妃。
但这种说法是相当值得怀疑的。不过李世民对她礼遇有加是事实。她回到故国后度过了15年的平静岁月,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以75岁之龄逝世。唐太宗谥她为隋王朝的“愍皇后”,并且把她葬在隋炀帝的墓旁。历尽沧桑的乱世桃花,最终还是回到了原来丈夫的身边。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据新华社电3月19日月球将到达“近地点”,这天又恰逢农历二月十五,天空中将出现一轮满月。这轮满月在网上被称为“超级月亮”,一些网友将“超级月亮”与日本大地震海啸联系起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前任台长、著名天文学家赵君亮研究员13日说:“地月之间的距离远近确实会影响地球潮汐,但地震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日本大地震引起了海啸,与所谓的‘超级月亮’没有任何关联。”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以每秒1.02公里的速度,在稍扁的椭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公转,离地球最近时(近地点)约363300公里,最远时(远地点)约405500公里。每个月,月球都会经过“近地点”和“远地点”。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科普主管、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汤海明介绍说,北京时间3月20日3时08分,月球到达“近地点”,地月之间距离约为356575公里。
“处于近地点的满月,肉眼看起来和平常的满月没有什么两样。”汤海明说,“一些网友认为今年3月19日的地月距离是19年来最小值,其实并不准确。因为2005年1月10日和2008年12月12日的地月距离,分别约为356570公里和356566公里,均比今年的小。”
一些网友还提出,在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出现“超级月亮”的时候,地球上都曾发生过自然灾害。例如,2005年1月,在“超级月亮”出现前的两周,印尼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啸。
对此,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著名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说:“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已经随时可推测月球何时达到近地点、远地点。在没有所谓‘超级月亮’的时候,地球上同样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两件没有任何关联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同时发生,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说:“一直以来,一些人热衷于谈论‘世界末日’的话题。此次‘超级月亮说’其实也是一种末日话题,最初来源于一位国外占星家。但占星术根本不是一门科学,而只是把灾难与神秘事件联系在一起的玄学,毫无科学可言。”
“凡客”龙一
图为《藤花香》
图为《借枪》
意见 谍战剧叫法不科学
从《潜伏》到《借枪》,中间还有麦家的《风语》,说起近来红透荧屏半边天的谍战戏,靠谍战戏走红的龙一却认为“谍战剧”的分类并不科学,“这是影视行业的分类方法,很不科学,只是约定俗成。”
龙一说,其实不论是“谍战剧”还是“谍战小说”都是自古有之,“(这)可以从《左传》、《战国策》或古希腊戏剧中找到源头。至于谍战剧走红,“是观众需求,观众喜欢各式各样的英雄,谍战英雄最容易出彩。作为一种戏剧类型,“间谍题材”已存在上百年,日后还会存在下去,只不过社会需求有起伏而已。”
红遍全国的《潜伏》其实在龙一笔下只有14000字。但它红了之后带给龙一的除了稿酬等收入,还有什么?龙一回答这个问题时显得很轻松,“《潜伏》之后给我带来的是畏惧和警醒。我只是个沾电视剧光的小说作家,这一点清醒的认识是要保持的。”
生活 天天都会下厨做饭
根据此前的报道,爱好广泛的龙一还曾在自己的房间里捣鼓过炸药。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但在龙一看来这是为了写好谍战小说细节必要的一环,顺带也是为了给自己解闷,调剂枯燥的日常生活。
龙一说,其实《潜伏》火了之后,自己的生活变化并不大:隔天去一趟菜市场买菜,天天下厨做饭,多半时间窝在家里,“家里老小每天要吃饭,我自己也喜欢吃,而且现在物产丰富,做东西也方便。”
自《借枪》热播以来,龙一的博客中大量博文都转载的媒体或网友对《借枪》的评论。他对此也有了特别的解释,“网友的评论是创作者最珍贵的财富。《潜伏》时我从网友的评论中学到许多东西,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想到将这些文章保存下来。这次《借枪》播出后,我将那些高水平的评论文章都转贴在博客上,就是为了保存它们,以便日后详加研究。”
编剧 年龄太大了干不了
而当我们问及《借枪》将拍续集,并有消息称龙一会是续集的编剧时,龙一则以“有这事吗?”表示否认。龙一说:“编剧需要专门的技术和长期实践。我年龄太大,干不了。我不会参与改编和拍摄,我不懂,参与反而添乱。”
他说,电视剧《借枪》中有很大部分都是编剧林黎胜在创作。“小说里的荒诞性和诙谐感在电视剧里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发挥,这是令我惊叹不已的地方。对于他所做的工作,我只有感激和敬佩。”
龙一对自己的定位则是,“我只是个喜欢讲故事的小说家,先把自己哄开心,然后希望能让读者开心而已。”
原本只有14000字的小说《潜伏》,被改编成电视剧后,足足火了两年;谍战小说《借枪》电视剧问世后,再掀谍战剧红火高潮……大伙可能记住了余则成和熊阔海,却很少有人提起他们的真正缔造者:小说家龙一。
继小说《借枪》出版后,这个留着小胡子、喜欢在家做菜、也喜欢窝在房间自制炸药的“60后”中年男子,近日推出作品集《藤花香》。昨日,龙一接受了重庆晨报专访。虽说笔下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都火了,但他却坦言称自己从不敢改编剧本,“我只是一个沾了电视剧光的小说家。”
爱买菜 爱做饭 不编剧本不添乱
喜欢在生活中潜伏
爱买菜 爱做饭
60后爱窝在家中
写小说 讲故事
不编剧本不添乱
我是龙一
喜欢在生活中潜伏
龙一原名李鹏。河北盐山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进入天津市作协工作,但还是在半师半友的朋友肖克凡的屡次劝说下,直到1997年才开始小说创作。
《借枪》(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价22.80元)
《藤花香》(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25.00元)
新华网巴黎3月11日电(记者张欣)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11日召开理事会,确认由前荷兰经济大臣玛丽亚·范德胡芬接替田中伸男出任该机构新一任执行干事,任期从今年9月1日开始。
国际能源机构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两任部长经历让这位新任执行干事拥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和较强的决策能力。
范德胡芬2002年至2007年担任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2007年2月至2010年10月间又转任经济大臣。
现年60岁的田中伸男自2007年9月起担任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干事,四年任期将于今年8月31日正式结束。此前他还担任过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并从2004年起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产业局局长。
国际能源机构是石油消费国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其宗旨是协调成员的能源政策,提高石油供应的自给能力,共同采取节约石油的措施,加强长期合作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供石油市场情报,拟订石油消费计划,促进与石油生产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关系。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1日消息,导盲犬对于盲人提供的相当大的帮助,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动物朋友。近日,英国一只8岁大的导盲犬由于罹患白内障,医生不得不摘除了它的两个眼球,这让它的主人感到十分悲伤。不过,新的导盲犬不仅充当主人的眼睛,还会照顾失明的“前任”的导盲犬。
沃斯普先生和两只导盲犬
澳宝和爱德华相处得非常好
据国外媒体报道,两只导盲犬的主人格雷汉姆(Graham Waspe),家住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他在年轻的时候曾遭遇过两起事故,造成了他近有一只眼睛有轻微视力。2004年,导盲犬爱德华(Edward)来到他家,在此后的6年时光里,爱德华成为了沃斯普先生的眼睛,陪伴他在社区中行走。沃斯普的妻子桑德拉(Sandra)介绍,当得知医生要摘除爱德华眼球的时候,他们夫妻俩哭了一个晚上,
不过,一只2岁大的母导盲犬澳宝(Opal)于去年11月来到了沃斯普家。自此,澳宝担负起了照顾沃斯普先生和爱德华的双重责任。现代,沃斯普经常会牵着两条导盲犬到社区或者学校去做演讲,为导盲犬基金会筹集资金。
失明导盲犬爱德华很受社区居民喜欢。桑德拉说:“澳宝和爱德华相处得非常好,虽然爱德华失明了,但是它仍和以前一样,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科学网-kexue.com 浪涛)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自然界中能发出奇特"歌声"的动物屡见不鲜。科学家最新发现,生活在人类周围的老鼠也是会"唱歌"的,并且它们这种"唱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卡通老鼠与现实世界的老鼠其实很相近。当一只雄性老鼠碰到自己"心仪"对象时,它会发出高亢且复杂的唧唧声,像是在为爱人唱"情歌"。这种声音像是金丝雀在"唱歌"。
老鼠"唱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卡通老鼠与现实世界的老鼠其实很相近
其实早在2005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老鼠的唧唧声中包含了一些重复的词句,词汇量堪比鲸语、鸟鸣。不过,老鼠的"歌声"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学习的疑问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近日,日本的一个科研小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选取了两种发出不同"歌声"的老鼠,将这两种刚出生老鼠交换双亲抚养。20周后,科学家们记录这些长大老鼠们的"歌声",结果发现它们依旧只会"唱"与亲身父母一样的"歌曲",这也就证实了老鼠的"歌声"是与生俱来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由于老鼠的"歌声"属于超声频,因此人耳是无法听到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类很少听到老鼠"歌声"的原因。另外,雌性老鼠竟然把雄鼠的"情歌"质量作为择偶的标准。
现今,老鼠也开始成为人类的宠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老鼠会象狗与猫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朋友。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