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2月19日,肉类、禽蛋价格下降;蔬菜价格以降为主,春节过后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降幅已超一成;成品粮油、水果、水产品价格微幅波动;奶类价格基本稳定。
猪后臀尖肉、猪五花肉价格分别下降0.5%、0.4%;牛腱肉、牛腩肉、去骨鲜羊肉、带骨鲜羊肉价格分别下降0.5%、0.2%、0.1%、0.1%。
纯花生油、纯菜籽油价格上涨,纯大豆油、纯葵花籽油价格下降,波动幅度均未超过0.1%,花生调和油、大豆调和油价格持平。
特一粉、标一粉价格均上涨0.5%,籼米、粳米价格持平。
普通鲜鸡蛋、白条鸡价格分别下降0.4%、0.2%,每斤为5.00元、8.66元。
监测的21种蔬菜中,有19种价格下降,1种价格上涨,1种价格持平。大白菜、菠菜价格分别下降2.9%、2.7%,芹菜、油菜、西红柿、黄瓜、茄子、胡萝卜价格降幅在1.0% 1.7%之间,生菜、四季豆、菜椒、白萝卜、土豆、洋葱、豇豆、圆白菜、大葱、大蒜、生姜价格降幅均在1.0%以内;苦瓜价格上涨0.2%;尖椒价格持平。
近期多地信息采集员反映,当地天气晴好,有利蔬菜生产,供应量增加,加之节日效应消退,春节过后蔬菜价格持续回落。监测数据显示,2月2日 2月19日监测的主要蔬菜品种价格呈下降走势,降幅均在一成以上。其中菠菜、黄瓜、茄子价格降幅已超过20%;大白菜、芹菜、菠菜、油菜、生菜、西红柿、四季豆价格降幅在10% 20%之间。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http://news.163.com/11/0219/20/6T9JR22N0001124J.html)新华网香港2月19日电(记者 张雅诗)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19日经停香港水域,进行大约5天休整。
“蓝岭”号舰长鲁迪·勒普顿当日在舰上举行的简短记者会上表示,在港期间,“ 蓝岭”号船员除享受假期外,还将参与一系列社区活动。
载有超过1400名官兵的“蓝岭”号,全长约194米,排水量逾1.9万吨,是一艘海空两栖作战指挥舰,已在美国海军服役近40年。
本报讯 (记者李铁铮 通讯员孙海荣) 据“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白延强介绍,昨晚6时,在经历了260天的密闭飞行后,中国志愿者王跃走出登陆舱,成功踏上模拟火星表面,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火星—500”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过程模拟从地球往返火星的一次试验。模拟登陆火星试验在位于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密闭试验舱中进行。模拟火星表面的是1200立方米模拟舱,里面用灯光模拟星光,表面铺满沙砾,还有供志愿者休息的特制椅子。
王跃与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身穿白色火星服一同出舱。他们将在模拟火星表面完成一系列勘察任务,其中包括使用磁强仪寻找“火星”正负磁场、采集土壤岩石样本,并用专门容器将其带回“返回舱”等。医学检查显示,王跃出舱前的身体状态非常好。
白延强说,王跃所穿的火星服有自动调节的压力装置、通风装置和通信设备等,重达32公斤。按照人体负荷,穿着这套火星服作业的时间强度为2小时。志愿者完成出舱活动后,科学家还要对他们的立位耐力等情况进行研究。
据白延强介绍,在登陆舱停留“火星”期间,志愿者除了出舱作业,还要在舱内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登陆舱里设置了操作作业平台,有头盔显示系统、操纵杆、监视器等。志愿者通过这些设备进行虚拟仿真操作,能模拟在火星表面搜寻水源、为受伤的志愿者提供远程医疗救助,以及火星发生沙尘暴等情形。此外,志愿者还将使用虚拟技术软件,驾驶载人火星车在“火星”表面作业,模拟发生流星雨时志愿者从“火星”表面紧急撤离的情况等。
据悉,模拟登陆火星于本月14日、18日和22日分三次进行。根据试验安排,三次出舱活动结束后,登陆舱将于23日脱离“火星”表面,与主舱对接,返回地球家园,预计今年11月初“抵达”地球。
■王跃“火星”之最
狭小卧室仅有3.4平方米
在为期520天的全过程中,由于真实模拟密闭飞行状态,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工作能力都会造成极大影响,也会经历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考验,但可以得到许多有关人类耐受能力的准确数据。
最狭小的卧室
最“恼人”的试验最“紧急”的情况最奇怪的舱壁最意外的访客
550立方米的实验舱安装了很多摄像头,属于王跃个人空间的只有3.4平方米的卧室,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
卧室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张杨利伟的画像,王跃说,“杨利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代表人物,就像俄罗斯的加加林一样。照片不光对我是一种激励,我也借此告诉欧洲乃至世界宇航界的朋友们:中国人来了!”
最“恼人”的试验
全部105个项目参试,都要依靠志愿者完成。6名志愿者日复一日地抽取血液、尿液、唾液等,单调的工作难免让人感到乏味,而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有时也让他们“叫苦不迭”。以脑电极试验为例,志愿者晚上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志愿者睡觉时感到不适。试验高峰时,王跃和同伴每月要戴上7个晚上。
最“紧急”的情况
去年12月初,实验舱电力系统突发故障,发出火灾警报。舱内顿时一片漆黑,空调停止运转,微波炉无法加热食品,冰箱食品开始解冻,只有应急照明和应急通信还在工作。
其实,这是一次紧急情况演练。王跃和他的同伴按照行动指南沉着处置。他们远离火源,等待撤离。数小时后,启动了一个冰柜,把速冻食品转移到供电的冰柜中。一切处置完毕,王跃在黑暗中弹起了心爱的吉他。那一晚,他们在无噪声的舱内睡着,等待第二天电力系统的恢复供应。
最奇怪的舱壁
健身舱里有一面看上去有点奇怪的墙。研究人员采取技术手段使它保持一定的湿度,以满足一些微生物对潮湿环境的偏爱。他们在这面墙上放置了很多金属盘,每个金属盘上都刷了能够抵御这些微生物生长的涂层。
据了解,这项试验的目的是在将来真正的火星之旅时,科学家可以了解用什么涂料对舱壁进行处理,使得微生物不能在舱壁居住和繁殖。事实上,在国际空间站中,曾发现了两百多种细菌和真菌在失重和极冷的条件下依然存活。
最意外的访客
飞行100天时,王跃和同伴收到了舱外一份特别的视频“礼物”——3个白胡子老爷爷,手捧3束花,在视频中对6位志愿者说了一段鼓劲的话。原来他们是长期密闭试验的先驱。以乌里比谢夫为首的3位研究员,在1967年3月进入50平方米不到的舱内呆了整整一年。
试想40多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电子书、没有MP3,3位前辈每天的任务就是工作和试验,娱乐只有看书和下棋。相比之下,王跃的生活还算幸福。
“火星之旅”七大怪
◎衣服不用洗:每10天洗一次热水澡,每3天换一次内衣,脏衣服和其他生活垃圾通过特定通道传出舱外,不用自己手洗。由于舱内水源有限,舱内每天运动大汗淋漓之后,只能用毛巾和纸巾擦擦身。
◎通讯有时滞:为了模拟真实的飞行状态,与外界的通话设置了20分钟时滞,一条信息来回就是40分钟。有一段时期关闭了通话,以发送无线电报和传输视频影像的方式进行联络。
◎昼夜看不见:志愿者在舱内看不到日起日落,光暗周期发生变化,环境时间暗示也在改变,这些因素打乱了稳定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志愿者体内的生物节律。这种变化规律也是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
◎蔬菜自己种:志愿者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很难吃上新鲜食品,除了舱内温室里种植了少量蔬菜。这些可以作为配餐。此外,种植蔬菜的另一个功能是改善单调环境对志愿者心理的影响。
◎吃饭看菜谱:吃饭像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样,有严格的规定。俄罗斯试验主办方定好了食谱,值班的志愿者去存贮舱里取第二天要吃的食物。种类基本上有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等,这些西餐不太适应王跃的口味。王跃说,很怀念舱外的食物,想起了北京的拉条子,还有某饭店的米线。
◎读的是“旧闻”:志愿者在舱内看不到电视,也无法上互联网。中方试验队定期给王跃传入电子新闻等,但由于时滞的关系,难以保证及时收看到当天新闻。南非世界杯期间,足球迷王跃也只能苦等试验队传入赛事结果。
◎头发互相理:理发成为志愿者的“必修课”。头发长了,大家相互理一理。有一次,意大利迭戈一上来就把王跃的头发理秃了一块,最后索性理成了大光头。王跃笑道,“这对于头上戴电极、抹硅胶倒是方便。”
■火星探测史
上世纪60年代 随着人类开始具备挣脱地球引力的能力,火星探测器开始了问天旅程。1960年,苏联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但发射遭遇失败。两年后,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这枚探测器成功进入了前往火星的轨道,当它飞离地球1.06亿千米时,却与地面失去了通信联系。尽管如此,它仍被看做火星探测的开端。
1964年 美国成功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火星飞越,并向地球发回了21张火星照片,此后又在环绕太阳轨道上对太阳风进行探测。此后,苏联发射了“探测器2号”、“火星2号”等,均以失败告终。
1971年 苏联发射“火星3号”,实现了第一次火星软着陆,但由于赶上火星沙暴,探测器仅工作了约20秒便与地球失去通信联系。
1971年5月 美国“水手9号”发射升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探测器,水手9号发回了7329张照片,覆盖了火星表面超过80%的部分,同时还对火星的两颗卫星进行了探测,取得了重大成果。
1975年 “海盗1号”、“海盗2号”探测器分别发射,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后,正常工作了数年时间,通过试验证明了火星表面没有生命迹象。海盗号火星探测计划总共向地球发回了数万张高清晰照片,而“海盗1号”迄今为止依然保持着在火星表面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美国的“海盗号”探测计划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火星探测计划之一。
上世纪90年代 一系列新型火星探测器继续发射升空。
2002年 美国的“奥德赛”探测器发现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层中可能存在丰富的冰冻水。
2004年 美国的“勇气号”发现火星上沙尘暴和尘卷风并没有预计的严重。
2008年 美国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首次证明火星存在水冰。
2009年 美国太空总署在夏威夷的红外望远镜首次在火星上发现甲烷。
今年 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启动“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前不久他们还宣布,2037年把人送上火星。
中国也加快了深空探索的步伐,将在今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遇见了外星人,我们该如何和他们交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野生海豚项目”的计划,其目的旨在尝试实现和海豚交流。
行为生物学家丹尼斯·赫岑(Denise Herzing)从大约20年前便开始在巴哈马群岛研究野生自然条件下的海豚。在这么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她注意到有些海豚会主动靠近人类,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好奇心。
“我们认为这很有趣,让我们看看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赫岑说。“有许多研究和海豚交流的项目,尤其是在饲养情况下,用鱼作为奖励。但我们很少让海豚来主动和我们沟通。”
海豚拥有体积较大,结构复杂的大脑,其与高级思维相关的部位尤其发达。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交结构,组成联盟,分担责任并且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如果你在它们的水池里放进一面镜子,它们能认出自己,这说明它们具备了自我意识。
经过训练后的海豚具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夏威夷的海豚学院,路易斯·赫曼(Louis Herman)和他的小组运用姿势和符号让海豚掌握了数百个单词。他们发现海豚能区分陈述和疑问,并能理解诸如“没有”,“缺席”等概念,它们甚至能理 解,单词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出现变化。总之,它们似乎理解语法的概念。
有研究甚至显示海豚之间似乎拥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所有这些都和我们想象中的外星人非常相像。那么何不借此机会进行交流的练习呢?然而对于海豚的训练而言,我们所做的,却只是一味的试图让它们理解掌握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寻找我们和海豚两个物种之间的中间点。
而赫岑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交流框架,采用声音、符号和道具来和海豚互动。训练的目的是试图建立起一种能被人类和海豚共享的初级语言,以便让海豚和人类实现基本的相互交流,如向对方索要一个球或一条围巾等。
在试验中,潜水员潜入水中,并用一个水下大键盘发出声音。其他在岸上的工作人员则会根据不同的按键音将不同的道具投入水中。除此之外,为了跟好 地让海豚理解,这些按键音都采用了海豚能模仿的“口哨声”。如果海豚想要索要一个玩具,它只要按下某个按键,或者吹出相应的口哨声就可以。
赫岑的实验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和野生海豚建立双向的沟通关系。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将自己强加给海豚们,”罗莉·马里诺(Lori Marino)说。她是埃默里大学的生物学家,她和亨特学院的心理学家戴安娜·瑞斯(Diana Reiss)一起开创了海豚自我认知研究的领域。“她在长期的工作中开创了一种与海豚的独特关系,这些海豚完全是自由的。我想这将是未来海豚研究的方 向。”
对于每一个步骤,研究人员都会和海豚一起练习大约半小时,整个课程一共约40小时。一直进行约3年的时间。她们已经将她们研究的情况写成论文,发表在了12月份的《宇航学报》(Acta Astronautica)。
赫岑团队发现有6条海豚,都是年轻的雌性,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每次游戏一开始她们就会游过来参加。而相比之下,年轻的雄性海豚则显得对社交不那么感兴趣,对人类的好奇心也没有那么强烈。对此,赫岑开玩笑的说:“这是在她们做妈妈之前难得的可以尽情玩耍的时间。”
不过,让赫岑大吃一惊的是,来参加她的游戏的母海豚竟然还带来了几头宽吻海豚一起参加,要知道这是另一个海豚品种,这显示了她们天生的好奇心。在自然界,海豚们会和其他种类的同伴进行交往,一起协调捕鱼,甚至一起照顾幼儿。
赫岑认为实验最成功的一部分就在于,每当实验即将开始之前,你就会看到工作人员和海豚一起慢慢在一起游动着,相互之间模仿对方,并做着眼神交 流,这一切显得非常和睦。这是海豚表达对人类好感的一种方式。当对某人感兴趣时,人类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和他人有眼神交流,甚至模仿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或 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甚至全宇宙通行的表达好感的方式。
在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外星智能生物交流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尝试和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进行交流。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来自“寻找地外智慧生命”(SETI)机构的天文学家劳伦斯·多伊(Laurance Doyle)被这一研究的想法深深打动。
“从演讲者的表达方式来看,我甚至觉得他想要宣布自己刚发现了一个地外文明的信号,” 多伊说。“我们等待这一时刻已有多年,但我认为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看,我们连和地球上的另外一种智慧文明都还无法交流。”(晨风)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遇见了外星人,我们该如何和他们交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野生海豚项目”的计划,其目的旨在尝试实现和海豚交流。
行为生物学家丹尼斯·赫岑(Denise Herzing)从大约20年前便开始在巴哈马群岛研究野生自然条件下的海豚。在这么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她注意到有些海豚会主动靠近人类,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好奇心。
“我们认为这很有趣,让我们看看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赫岑说。“有许多研究和海豚交流的项目,尤其是在饲养情况下,用鱼作为奖励。但我们很少让海豚来主动和我们沟通。”
海豚拥有体积较大,结构复杂的大脑,其与高级思维相关的部位尤其发达。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交结构,组成联盟,分担责任并且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如果你在它们的水池里放进一面镜子,它们能认出自己,这说明它们具备了自我意识。
经过训练后的海豚具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夏威夷的海豚学院,路易斯·赫曼(Louis Herman)和他的小组运用姿势和符号让海豚掌握了数百个单词。他们发现海豚能区分陈述和疑问,并能理解诸如“没有”,“缺席”等概念,它们甚至能理 解,单词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出现变化。总之,它们似乎理解语法的概念。
有研究甚至显示海豚之间似乎拥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所有这些都和我们想象中的外星人非常相像。那么何不借此机会进行交流的练习呢?然而对于海豚的训练而言,我们所做的,却只是一味的试图让它们理解掌握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寻找我们和海豚两个物种之间的中间点。
而赫岑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交流框架,采用声音、符号和道具来和海豚互动。训练的目的是试图建立起一种能被人类和海豚共享的初级语言,以便让海豚和人类实现基本的相互交流,如向对方索要一个球或一条围巾等。
在试验中,潜水员潜入水中,并用一个水下大键盘发出声音。其他在岸上的工作人员则会根据不同的按键音将不同的道具投入水中。除此之外,为了跟好 地让海豚理解,这些按键音都采用了海豚能模仿的“口哨声”。如果海豚想要索要一个玩具,它只要按下某个按键,或者吹出相应的口哨声就可以。
赫岑的实验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和野生海豚建立双向的沟通关系。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将自己强加给海豚们,”罗莉·马里诺(Lori Marino)说。她是埃默里大学的生物学家,她和亨特学院的心理学家戴安娜·瑞斯(Diana Reiss)一起开创了海豚自我认知研究的领域。“她在长期的工作中开创了一种与海豚的独特关系,这些海豚完全是自由的。我想这将是未来海豚研究的方 向。”
对于每一个步骤,研究人员都会和海豚一起练习大约半小时,整个课程一共约40小时。一直进行约3年的时间。她们已经将她们研究的情况写成论文,发表在了12月份的《宇航学报》(Acta Astronautica)。
赫岑团队发现有6条海豚,都是年轻的雌性,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每次游戏一开始她们就会游过来参加。而相比之下,年轻的雄性海豚则显得对社交不那么感兴趣,对人类的好奇心也没有那么强烈。对此,赫岑开玩笑的说:“这是在她们做妈妈之前难得的可以尽情玩耍的时间。”
不过,让赫岑大吃一惊的是,来参加她的游戏的母海豚竟然还带来了几头宽吻海豚一起参加,要知道这是另一个海豚品种,这显示了她们天生的好奇心。在自然界,海豚们会和其他种类的同伴进行交往,一起协调捕鱼,甚至一起照顾幼儿。
赫岑认为实验最成功的一部分就在于,每当实验即将开始之前,你就会看到工作人员和海豚一起慢慢在一起游动着,相互之间模仿对方,并做着眼神交 流,这一切显得非常和睦。这是海豚表达对人类好感的一种方式。当对某人感兴趣时,人类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和他人有眼神交流,甚至模仿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或 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甚至全宇宙通行的表达好感的方式。
在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外星智能生物交流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尝试和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进行交流。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来自“寻找地外智慧生命”(SETI)机构的天文学家劳伦斯·多伊(Laurance Doyle)被这一研究的想法深深打动。
“从演讲者的表达方式来看,我甚至觉得他想要宣布自己刚发现了一个地外文明的信号,” 多伊说。“我们等待这一时刻已有多年,但我认为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看,我们连和地球上的另外一种智慧文明都还无法交流。”(晨风)
尽管这个部落一直在为保护传统生活方式不懈努力,但是他们与非法伐木者之间的斗争,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现在这个由360名成员构成的部落,仅 剩60到100人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要是他们受到外界影响,例如伐木者或其他移民,他们很容易染上疾病,由于这些部落人员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亚瓦部 落可能会因此而走上灭绝之路。该部落的生存离不开这片森林,现在他们的生存正面临威胁,他们越来越难在丛林里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地。
尽管这个部落一直在为保护传统生活方式不懈努力,但是他们与非法伐木者之间的斗争,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现在这个由360名成员构成的部落,仅 剩60到100人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要是他们受到外界影响,例如伐木者或其他移民,他们很容易染上疾病,由于这些部落人员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亚瓦部 落可能会因此而走上灭绝之路。该部落的生存离不开这片森林,现在他们的生存正面临威胁,他们越来越难在丛林里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地。
记录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生活的士林官邸,堪称台北最神秘的建筑之一,尤其是其核心“正馆”,游客从来只能隔着铁栏远眺,直到1月2日士林官邸正馆正式开放——走进神秘的士林官邸
位于台北市士林区福林路的士林官邸,三面环山,地形犹如口袋,既利防卫,也合乎中国人所谓藏风聚气的格局。蒋介石从1950年入住,到1975年辞世,在这里度过晚年26个春秋。
士林官邸外花园区自1996年起辟为公园,成为台北热门景点之一,唯有蒋家起居、会客的正馆,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1月2日,一场隆重的开馆仪式在正馆前举行,当天下午起,民众就可入馆一窥堂奥,体验昔日蒋宋生活点滴。
园区古树参天群花竞秀
士林官邸原为日据时总督府的园艺支所,台湾光复后,被省政府士林园艺实验所接收,1949年在园内兴建招待所,即后来的正馆。士林官邸占地甚广,分为山区和平地两部分,山区约20公顷,为警卫地带,5.2公顷的平地则是蒋家公馆及侍从人员住所。
整个园区古树参天,群花竞秀,景色清幽。外花园种植着蒋介石与宋美龄喜爱的梅树、玫瑰、芒果、杨桃等花木,是二人挽手散步的好去处。
被铁栏圈住的内花园,假山奇石围绕水池,池旁有个一人多高的大鸟笼,当年曾饲有文鸟、小黄莺等常见鸟类。解说员说,蒋介石最爱临池观鱼,自称“爱养鱼胜过钓鱼”。池子后面的两层瓦顶水泥洋房就是正馆,外墙漆成深绿色,与背后的青山绿树融为一体。
正馆长期由“总统府”管理维护,2006年编列1.16亿元新台币进行修复,到2009年修复完成,又花1年时间修复保养地毯家具及点交文物,去年12月才算大功告成。1月2日开放后,半年内民众可以预约免费参观,再往后就要买门票,价格100元新台币。
展示感性温馨的蒋家生活
走进正馆大门,迎面是一尊大型龙凤根雕玄关,穿堂墙上挂4幅宋美龄亲笔国画(复制品),桌椅家具款式中西合璧,地铺暗红地毯。
宋美龄来到台湾后,迷上中国画,拜国画大师黄君璧、张大千等为师,画兰、画竹、画山水,几达废寝忘食境界。负责导览的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讲了一段趣闻:外间怀疑宋美龄之画有人捉刀代笔,宋美龄于是选在孔子诞辰纪念日,邀请各大国画名家餐叙,餐后当场挥毫,展现画技,从此无人再持疑心。
穿堂之后是小客厅,壁炉上方悬挂着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油画遗像。邵铭煌说,蒋介石常在这里与儿孙下跳棋、围棋,享受天伦之乐。宋美龄后来则颇爱下象棋,常邀亲友对弈,下棋时心情舒畅,还会唱歌助兴。小客厅也兼做电影室,蒋介石夫妇常坐前排,亲友宾客陪坐后座,一同观看香港、欧美进来的新影片。
餐厅有西式长桌和中式圆桌各一张,人少时就在圆桌用餐。蒋介石对饮食不求精细,平时吃得很简单。
1952年扩建的大客厅地方宽广,布置了4个中西式会客区。墙上有西式壁炉,还有4个苏州园林风格的大圆窗,其中3个可以饱览内花园秀色,1个则嵌贴宋美龄手绘的画作。邵铭煌说,宋美龄常随心情更换这幅画作。
以往的戒备森严,让社会大众难以想象蒋家生活,今天庐山真面目掀开,原来士林官邸里,也有与市井小民一样的家庭和乐、感性温馨一面。
官邸下面还藏有秘道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辞世,永远告别士林官邸。同年9月,宋美龄搭机赴美国纽约,过幽居静养的生活。官邸人去楼空,不复兴盛荣景。
此后,宋美龄三度回到台湾,都居住在士林官邸。第一次是蒋介石逝世周年纪念。第二次是1986年,蒋介石百岁冥诞,这次一住4年之久,中间历经蒋经国、蒋孝文、蒋孝武先后病逝的天伦丧痛。第三次则是1994年,探视重病的外甥女孔令伟。
作为曾经的蒋家居所,士林官邸还藏有秘密。爆出其中最大秘密的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无意逃亡的陈水扁。他去年10月上庭时说,士林官邸下面有秘道,与台军指挥所的秘道相连,并且通向直升机停机坪。
在士林官邸的外花园,还能看到花草覆盖下的碉堡,不仔细看,完全是个花坛模样。如今台海波澜渐平,碉堡也好,秘道也罢,其原有功能都在走进历史。士林官邸,已经由戒备森严的禁区,变为游客休闲踏青与寻访历史之所。 (记者 王平 文/图)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朱立毅)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18日表示,各地质检部门将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对于2009年发现的浙江金华一家企业在含乳饮料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违法行为,质检部门已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
李元平表示,对近日媒体报道的“皮革奶”问题,质检总局高度关注,已要求各地质检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和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注意搜集有关线索,凡发现企业有违法生产加工“皮革奶”行为,一律严厉打击,严加惩处。
他介绍说,质检总局和有关部门一直保持打击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等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2009年2月,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将“皮革水解蛋白”列入(第二批)食品非食用物质名单;同年3月,卫生部、质检总局等9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的通知》,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特别针对乳及乳制品中添加皮革水解物的违法行为进行监控。
2009年3月,质检部门发现浙江金华晨园有限公司在含乳饮料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2010年8月,质检总局再次与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使用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作为食品原料,加大打击力度。
李元平表示,质检总局欢迎社会各界拨打12365投诉举报热线提供线索,或向当地质监部门直接举报。
据质检总局有关专家介绍,所谓“皮革奶”是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蛋白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