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图为李白

双鱼座诗仙李白诞辰1310周年2月28日,李白诞辰1310周年这天用什么纪念?写诗呗!在微博上,“李白诞辰”也成为了当日找人吃饭的最佳理由。双鱼座的诗仙恐怕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生辰也会变成微博网友的一场“微诗”狂欢。“一起来写微诗,说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世界。”让梨花体神马的撞墙去吧,再也不要在微博上絮絮叨叨了,在微博上说点押韵有哲理的话,稍不留神你就诗仙附体一炮走红了。

诗仙是浪漫的双鱼座

虽然按理说李白不过阳历生日,但网友还是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热热闹闹地为他祝寿。在新浪微博里输入“李白诞辰”,一下子就蹦出4000多条相关微博。就连著名编剧宁财神也没闲住,“李白也是双鱼,上升也是水瓶,所以我肯定他也有拖延症,赞~~~”在各种纪念李白的活动中,一则名为“李白的哪句话你还记得最清楚?”的微博被广为转发。网友“阿越头”的振臂一呼得到了诸多响应,“什么举头望明月之类的没啥意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个才牛叉。让我们用行动纪念李白诞辰。”

网友的行动很快,一场以微博为载体的“微诗”创作在李白诞辰这天悄然上演。“微诗”要的就是让你在微博上体验一把诗仙的感觉。用不着押韵抠字眼琢磨上老半天,也没有神马命题写诗话题写诗甚至是给定材料进行诗歌创作,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也没关系,“微诗”要的就是原生态最淳朴的诗歌,它唯一的限定便是字数,140字!

鬼马微诗相当“油菜花”

因为“微诗”活动没有限定话题,网友们便开始了各种天马行空的诗歌涂鸦。没有延续诗仙写作古体诗的各种俗套,网友们标新立异的诗歌鬼马无边,在不失真情的同时又极具现代精神,诗歌主题也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棋子”“落叶”“小花”甚至是“功夫茶”都成了140字“微诗”的主题。

最狠最短的诗歌应该来源于学生,没有名字,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在学生中广为传颂,“老师给我多少分,我祝老师多少岁”,受欢迎程度绝对不亚于李太白的“床前明月光”。而最偏题却也是最生动的诗作是一首名为《脚步》的“微小说”,短短三十多个字却生动无比,“嗵/嗵/嗵/近了/近了/她屏住呼吸听/远了/又远了/嗵/嗵/嗵/她叹了口气/响彻整个大楼。”

“人缘最好”的作品还是有些小清新的味道,微博网友“交大浙江人”的一首无题小诗暂列转发排行第一名,“春天来了,车轮碾压过的泥土,会不会,有种子发芽?”读完有没有种想45度角仰望天空的感觉?

网友微诗创作童心大发

尽管是没有限定话题,但记者浏览完所有参赛者的作品后还是发现了一些眉目,借着“微诗会”忆苦思甜怀念小时候的参赛者占到了四成左右。而规定的140字的“上限”很少有网友能用满。网友“心浪海洋”写了一首《儿时掠影》怀旧,“一只麻雀/ 树梢上远望// 一个顽童/ 拉圆装上石子的弹弓// 麻雀回头 惊呼/ ‘小哥哥’”。另一首名叫《哈哈》的短诗虽然通篇没有主语,但一下子就能让人童心大发。“泥里打着滚,水里光着腚,手拉手抓着蚂蚱。邋遢的回到家,呀,妈妈生气啦。”

温情系作品总是能得到最多的共鸣,诗歌《邮件》就是其中的代表。“我给妈打电话说/妈/今年我可能回不了家了/家里还缺什么我给你们邮递过去/妈只是说了句/是啊 北方下雪了 邮吧/我把自己装进信封邮递了过去/我想家里的雪一定很软/很软”。网友“丁小宝儿”告诉记者,她对诗歌并不感冒,但总是没有合适的氛围来进行创作,平时也不大好意思。借着李白诞辰的名号来诗兴大发一下是个很好的由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大约50头瓜头鲸3月4日晚在日本东部茨城县鹿岛市一处海滩搁浅,地方政府和志愿者5日帮助其中22头幸存的瓜头鲸重回大海。

  茨城县水族馆员工说,这些瓜头鲸体长2米至3米,体重300公斤左右,被海水冲至鹿岛市一座海滨浴场搁浅。包括水族馆和鹿岛市政府员工、附近居民、冲浪爱好者在内,大约200人5日上午赶到海滩。他们不停地给瓜头鲸泼水,或在鲸身下挖坑,让海水涌入。救助人员花了约8个小时把存活的瓜头鲸送回大海。最终仍有30条瓜头鲸死亡。死亡的鲸将埋葬在附近一处海滩。

  水族馆海洋动物展示科专家岛田正幸推测,搁浅鲸可能是集体追逐猎物时迷失方向,结果困在浅滩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事故现场,消防人员淋水稀释气体。 事故现场,消防人员淋水稀释气体。

消防救援人员与燃气抢修工程人员通力合作,及时处理该事故。 消防救援人员与燃气抢修工程人员通力合作,及时处理该事故。

  中新网阿克苏3月6日电 (汪渝 刘新)3月6日12时30分左右,新疆阿克苏市栏杆路与新华东路交界处,一台挖掘机在施工时不慎将该路段天然气主管道挖断,致使该片区停气6小时。

  事故发生后,当地群众及时报警,消防、公安及燃气公司抢修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浓烈的天然气味弥漫事故区域,地下一根黑色的天然气管道已裸露在外,并不断发出“嗤嗤”的响声,天然气大量外泄。肇事挖掘机停在离泄漏点不远的位置。

  先期达到的消防救援人员迅速拉起警戒线,并将警戒线内的无关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在燃气泄漏时打手机、抽烟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很可能引发燃气爆炸。”消防人员不断向现场人员发出警示,并将泄漏点附近的电缆井盖、下水道井盖等全部打开,尽量使燃气稀释。

  阿克苏市天然气公司技术人员迅速启动燃气应急预案,果断关闭了该路段的天然气总阀,切断气源,由消防人员淋水稀释气体。管内气压逐渐下降,大约一个小时后,险情得到基本控制。截止18时30分许,断气区域已恢复正常供气。

  据初步调查,此次事故的原因系机械操作失误,挖裂天然气主管道所致。事故还在进一步处理之中。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新华社电 湖南省嘉禾县4日透露,肖家镇水花岭煤矿“3·3”瓦斯爆炸事故中失踪的4人遗体已找到,矿难死亡人数上升到6人。另据了解,嘉禾县3日晚连夜召开会议,包括肖家镇党委副书记王赛军等4名事故责任人被免职。

  3月3日11时20分许,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肖家镇水花岭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当场造成2人死亡,另有4人下落不明。据嘉禾县通报,失踪4人遗体已于4日上午找到,此次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目前事故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日晚,湖南省嘉禾县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肖家镇水花岭煤矿“3·3”瓦斯爆炸事故,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决定免去王赛军肖家镇党委副书记职务,依法按程序免去镇长职务;免去王芳智肖家镇党委委员职务;依法按程序免去李建兵肖家镇副镇长职务;免去周志兵县煤炭局副局长职务。

  事故发生后,嘉禾县已要求全县所有煤矿立即停产整顿,并在全县迅速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要求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下到乡镇督促煤矿停产整顿;要求各乡镇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对本辖区内的交通、建筑、燃油、市场、学校等重点部位和重点行业进行一次“地毯式”清查。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泰州发现一个明代古墓,女主人五官分明,甚至眉毛都清晰可见。要对女尸“善后”,需将肉身和衣物分别保存。昨天上午,泰州市博物馆的专家,花费3个小时为女性墓主人“更衣”,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墓葬品,其手上一枚绿宝石戒指最为吸引人。

  解开“纽扣” 需翻身才能褪下衣服

泰州不腐女尸“宽衣解带” 绿宝石戒指隐隐发光

  3月1日,重现天日的女性墓主人,“原封不动”地被放置在冰柜中保存。泰州市博物馆专家选择了最适合女尸及其身上衣物贮藏要求的温度:4摄氏度。据介绍,出土后的女尸,须肉身和衣物分开分别保存,以免女尸出现腐烂。因此,褪去其身上的衣物,便成了当务之急。昨天上午9时,身上包裹厚厚衣物的女尸,被抬出冰柜。由于不需解冻,专家们随即着手对其“褪衣”。记者现场看到,连接女尸衣服两侧的“纽扣”,其实是一个两根布条扎在一起的“结”。女尸外衣被解开后,里面一层层衣服都是斜衣领,领口从右上开始,“终于”左腰间。

  解开这些“纽扣”不难。按理说,给女尸整体“褪衣”时间不需要太长,但事实并非如此,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这是由于时隔数百年的女尸四肢僵硬,一件衣服前面“纽扣”解开后,并不能马上脱下来,而是要将其翻身俯下,从后背慢慢将衣服褪下,衣裾还有可能被枕在侧面身体处,有时甚至需要抬起整个尸身才能褪下该件衣服。女尸下肢里面穿的是裤子,外罩数条裙子,有的裙带系在腰间,有的系在腹部,也增加了褪衣的工作量。

  手戴绿宝石戒指 袖筒还滑出一串铜钱

  褪衣初期,工作人员脱去其外罩后,便发现女尸右手戴有一只戒指,上面的绿宝石还隐隐发着光,戒身为银制。几乎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看到,从女尸右袖筒滑出一串铜钱,这些铜钱被穿在一根布条上,布条一头拖得很长,另一头刚刚“探出”最上面一只铜钱的眼孔。专家分析,根据有关风俗,女尸刚下葬时,这些铜钱应该是被其“攥”在手中的,寓意是“转世”后“手里不缺钱”。

  褪去帽子,工作人员在其头部发现了一只发簪,由于年代久远,发簪已呈黑色。有意思的是,这只发簪一头竟是可以挖耳朵的耳扒。专家分析,发簪的材料可能是银质的。在第二层衣服的上方,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挂在脖子上的香袋。移去香袋,一枚被缝制在衣服中央的铁钱露了出来,钱面上“太平通宝”四个字还能隐约看得出。在多层衣服之间,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张张“黄元纸”(俗称“阴钱”)。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黄元纸”虽泡在水中数百年,仍完好无损。记者发现,对于这些随葬品,工作人员都逐一小心翼翼地存放。

  尸身泡在“药水”中 衣物等继续“冷藏”

  记者看到,被完全褪去衣物后,女尸的肉身被浸泡在一个类似浴缸的容器内,缸内放满了水。据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介绍,容器内的水是福尔马林药水,可以对女尸进行防腐。而褪下来的衣服,继续放冰柜冷藏。下一步,泰州博物馆将约请上海科技馆专家对尸身进行专业保护,并请有关纺织品专业保护单位的专家,对其衣物进行保存。

  至于这位“红颜”到底是明朝哪个年代人物,专家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两个疑问】

  1、女尸出土后为何容貌没变?

  有报道说,有的古尸一出土,容颜就大变。但记者昨天发现,尽管“重现天日”已经两天,但女尸的容颜几乎和刚出土差不多。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介绍,古尸出土,之所以容颜有变化,是因为出土后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与地下存在较大差别,比如,古尸出土恰逢高温,或烈日曝晒,容颜就会大变。泰州女尸之所以变化小,是因为近来气温较低,天气湿润,与地下环境差异不大。

  2、泰州为何常出不腐古尸?

  据介绍,从1979年最先出土古代女尸算起,泰州已经连续出土4具古代不腐尸体,两具男尸两具女尸,其中前三具为徐蕃夫妇和刘鉴,与刚刚出土的这具女尸一样都是明代人,这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很罕见。那么,泰州为什么经常出土不腐尸体呢?

  A 独特地质

  泰州市博物馆专家介绍,省里有专家曾对该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这很可能与泰州地下独有的环境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B 注入水银

  此外,还有人猜测,尸体中可能注入了水银之类的防腐剂。因为泰州不像那些出土古尸较多的新疆等地那样气候干燥,泰州相对湿润,按理说不便于尸体保存。因此怀疑是注入水银。

  C 特殊液体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正因为泰州地势低洼,导致地下水渗入棺中,与棺中的物质混合,形成了一种可防腐的特殊液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个咋看起来看起来很可爱的机器鱼是由纽约大学理工学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的机械工程专家伯菲瑞(Maurizio Porfiri)教授发明的。它可以模仿鱼的动作,使鱼群误认为它是“头鱼”,从而改变方向,乖乖地跟着它走。伯菲瑞博士认为人类经常从自然中获得灵感, 发明机械为己所用。而这次恰恰相反,他想通过他的发明来回馈自然界。  
 


新式机器鱼虽然面目怪异,甚至还有眉毛,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功能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机器鱼将来有望部署在受污染的水域里,从而把鱼群带离险境,它也可以帮助鱼群躲开人工障碍,譬如水下的涡轮。
 

  据科学网了解,这种新式机器鱼虽然面目怪异,甚至还有眉毛,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功能,它依旧可以发现、追踪和混进鱼群当中从而改变它们的行为。  
 


它可对鱼群的行为施加影响,将它们带离危险水域
 

  另外,鱼群信息共享系统包括视野、水压等因素,伯菲瑞教授就是通过对该系统的分析才发明了这种机器鱼。目前这种机器鱼只能在浅水作业,将来有望能够下潜并且重新浮出水面。

  (水离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认为,这种纳米膜或可解决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全球健康问题:如何将细菌从饮用水中隔离开。该研究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水分子和细菌非常微小,人的裸眼无法看到,科学家一般以纳米为单位来标注其大小。但在显微镜下,水分子和细菌的大小则迥然不同。单个水分子的直径远远小于1纳米,而大多数细菌的大小则有几百纳米。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化学家扎维德·罗扎耶夫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嵌段共聚物合成出一种新式纳米膜,该纳米膜含有直径约为55纳米的孔隙, 这种孔隙的大小足以让水分子成为“漏网之鱼”,但细菌却无法通过;而且,嵌段共聚物拥有的特殊属性能让孔隙平均分布于该纳米膜上。
 

  罗扎耶夫表示,商用膜在孔隙密度或孔隙大小的一致性方面都存在局限,但新式纳米膜上的孔隙分布均匀,孔隙的大小也整齐划一,该膜可作过滤膜使 用。并且,这个直径为55纳米的孔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使用嵌段共聚物制造出的最大的孔隙。增大孔隙会增加水流、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另外,直径为50纳米 到100纳米的孔隙也足够小,任何细菌都无法通过。
 

  新纳米膜拥有的特殊属性要归功于其原始材料嵌段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由化学结构不同且较短的聚合物交替构成。这两个聚合物会相互排斥,但在另一端 会紧紧依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聚合物。当许多嵌段共聚物混杂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力会让它们采用一种有规则的、交替的模式集合在一起。这个自我组装过 程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由两类不同聚合物组成的固体纳米膜。
 

  为了让该纳米膜上的孔隙平均分布,罗扎耶夫团队移除了其中的一种聚合物。孔隙相对较大是因为组成原初嵌段共聚物的分子具有类似于试管刷状的独特结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从去年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颁布开始,就时时听到教育界人士这样说。但很少有人去追问:“深水区”究竟指什么?是改革变为静水深流,还是将走向波澜壮阔?
近日,清华大学推出取消博导评选制度、副教授即可以招收博士生等举措。有人为此欢呼:清华大学一下子多出1000多名副教授博导,年富力强的教师可以更好发挥其科研能量和影响力;有人带着迟疑:以前的博导仅从资深教授中间遴选,称得上是“教授中的教授”,如今资格放宽,会不会引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滑?博导资格、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等审定权力由学校下放到学院、系科,科研界现有的近亲繁殖、门墙森立等现象,会不会因此有了恣肆蔓延的新土壤?
取消博导评选制度并非清华原创,此前已有不少高校悄悄做过试验。中国高校经历了一轮并校扩招的“大发展”之后,面临着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治校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改革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由此引发的迟疑、质疑也比以往更多。
就在这几天,被视作“高校改革试验田”、自授学位的南方科技大学,历经3年多筹备,终于迎来了首批46名“实验班”新生报到;上海纽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自主招生上演高校联考的“三国杀”局面……认真打量中国大学的这些“新动作”,人们就会发现:当下的高校改革,每一项新举措的出台,总是背负着打破现行教育体制僵局、探索新路的厚望,出台后也总能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很少有哪一项改革措施能赢得一致叫好,也很少有哪个人能冲破迷雾,给我们一个改革优劣成败的标准答案。
这也许正是“深水区”的真正含义:向着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每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改革进程和改革试验。或许,未来若干年后,会有一些探索因为不识水性又乍入深水区而沉落,也会有一些只抢眼球、缺少实效的改革举措最终迷失,但必定会有一些高校借助深水浮力、敢拼会搏,最终成为游泳高手。这样的结果,或许不如理想的那么美好,但却体现了改革的本来逻辑。
教育是百年大计。高校改革,不能指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惟有放手,让其在“深水区”中学习游泳,中国的高校才能发展,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02 3月 2011 19:25

中国空间站2020年前建成

  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2020年前,中国将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谈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他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安全返回和精确落点。这个任务神五、神六已圆满完成。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为第三步做技术准备,这一步需要突破四个关键技术。第一个关键是出舱,该任务已由神七完成,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全面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第二个关键是交会对接,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天运行,在2年左右时间里,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先后与之交 会对接,结束后飞船返回地面。第三个关键是补加,将研制一艘货运飞船,为航天员补给水、空气、设备、原料等。戚发轫透露,该货运飞船是无人飞船,运货量大 于载人飞船,有交会对接的能力,可与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第四个关键是建立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空间站不能只依靠飞船运送物资,必须研发再生系统,例如用 水,需要再生净化空间站宇航员的汗水、废水甚至小便,实现可循环使用;将努力实现氧气的制造等。
 

  戚发轫说,“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主要为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 各种工作和试验。目前,“天宫二号”技术方案已经完善,研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将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将来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 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具备了这一切,中国才有条件展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立空间站。戚发轫说,空间站长期有人照料,使用寿命能达到10年左右,容积也比较大,仅核心舱就有20吨。“目前最需要的技术支持是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他说,届时将有2到3名航天员长期照料空间站,其中可能有一名女性。“考虑女同志,主要是从医学研究着眼,譬如考察太空工作对生育是否有影响。”
 

  此外,中国空间站将面向外国、中国港澳地区科学家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罗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6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