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小金丝猴还不到两岁,生活在中国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原森林。金丝猴7岁时发育成熟,具体寿命还是一个未知数。
金丝猴一家在斜坡上挤成一团取暖。可怕的低温已经持续数周,降雪要一直持续到3月。如果气候条件更为严酷,很少有猴子能够经受住考验。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在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一种身手敏捷并且拥有奇特面部特征的灵长类动物经受住了严酷生存环境的考验,它们就是金丝猴。金丝猴家族共有5位成员,秦岭金丝猴便是其中之一。它们一度广泛分布,但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它们的栖息地便因气候变化不断萎缩。
金丝猴是一种群居和地盘性动物,每一个群体的成员数量可超过400只。由于森林砍伐、人类居住地扩张以及为获得猴肉、猴骨(据说可以用药)和猴皮上演的偷猎行为,金丝猴的栖息地再一次受到挤压。很多金丝猴被迫迁往高海拔地区,高度达到近10000英尺(约合3048米),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它们在树枝之间跳跃,穿过冰封的河面觅食。在漫长的冬季,令偷猎分子垂涎三尺的厚厚毛皮充当了一件保暖内衣,帮助它们经受住严寒考验。
地球上的金丝猴大约有2万只,其中有大约4000只生活在中国山区。为了保护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中国政府建立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金丝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生存环境。树叶凋零后,它们就以低蛋白苔藓和树皮为食。此外,大量金丝猴共同生活在一起,抵御云豹等捕食者。(金丝猴的拉丁名称为Rhinopithecus roxellana,名字来源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长着翘鼻金红发的妻子。)
在金丝猴社会,具有生育能力的金丝猴地位超过其他雌性,与多只雌性交配的雄性金丝猴则可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西安西北大学生物学家齐晓光(Qi Xiao-Guang,音译)表示,雄性必须表现出很大的勇气并坚持不懈。在领地相互重叠时,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可能不可避免。这个时候,雄性要担负起抗击和驱逐外敌的使命,并依此展现自己的力量。包括金丝猴以及其他灵长类在内的地盘性动物更多时候是装模作样而不是真正攻击伤害对方,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自我保护。
金丝猴的脸为何如此怪异,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答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妮娜·贾布罗恩斯基认为金丝猴进化出扁平的鼻子是为了对抗严寒,“赤裸而肉乎乎的鼻子直接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冻伤”。 (本文译自/国家地理 编译:shooter)
大猩猩昂首阔步
直立行走“霸气外露”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7日消息,近日,英国肯特郡野生动物园一只银背黑猩猩被拍到用双腿来直立着走路,酷似人类众人称奇。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往在肯特郡林姆尼港野生动物园(Port Lympne Wild Animal Park)的黑猩猩恩芭姆(Ambam)出生于1990年,重约220公斤,是园内最大的猩猩。
饲养员表示,恩芭姆站起来也许是想看一下饲养员何时来喂他,这样站着走路可以用其双手来拿更多的食物,也令他在寻找食物时更有优势,在下雨天也能保持双手干燥。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我们知道有很多陆生动物会发光,不过自体发光在辽阔的海洋更加常见,这在漆黑一片的水下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是一个特例。据研究人员估计,80%到90%生活在海洋深处的动物会发光。它们通过把荧光素与荧光素酶(促使荧光素发光的酶)混合产生光。
海洋生物发出的荧光一般是绿色或蓝色,这是因为这些颜色的光能在海水里传播很远。发光有助于它们吸引交配对象、引诱猎物,或者愚弄食肉动物。很多这种动物生活在数千米水下,科学家很难发现它们和对其进行研究。下面是一些最美丽、最奇特的海洋发光生物。
1. Clusterwink蜗牛
Clusterwink蜗牛
最近出现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里的Clusterwink蜗牛通过外壳发光,令其看起来更加美丽,让人过目难忘。
2. 报警水母
报警水母
这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水母因拥有“报警装置”而特别出名。遭遇袭击时,这种水母会发出耀眼的光,即使在300英尺(91.44米)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它发出的光。研究人员认为报警水母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大和更凶猛的动物的注意。如果攻击性更强的动物对袭击报警水母的动物发生兴趣,它就能趁此机会逃脱。
3.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鬼乌贼既不是真正的章鱼,也不是乌贼,它没有墨囊(在漆黑一片的海水里没有用处)。当它感到害怕时,就会释放出一团发光粘液,趁袭击者感到吃惊的时候,迅速溜掉。吸血鬼乌贼还利用身体下侧的发光器官将自己的轮廓与大海融为一体,让在它下方寻找猎物的食肉动物无法看到它。
4. 小钩腕乌贼
小钩腕乌贼
这种乌贼身体的下侧有个小发光器官,用来伪装自己。它利用该发光器官把自己与天空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让在其下方寻找猎物的食肉动物无法看到它。
5. 浮蚕属(Tomopteris)
浮蚕属(Tomopteris)
多毛类环虫这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蠕虫,是发黄光的为数不多的几种生物之一。如果受到侵扰,它的像足的附属肢会发出光。从这张照片里你甚至还能看到它的卵,它很快会把卵产到水体里。
6.管水母(Colonial jelly)
管水母(Colonial jelly)
这种水母能长到大约12英寸(30.48厘米)长,它利用一个充气漂浮物,在水里自由升降。当它想要下降时,会通过漂浮物底部的小孔释放一部分气体,并用一种特殊腺体分泌的分泌物填充释放出气体产生的空间。管水母为什么会发光至今仍是个谜。科学家认为它发出的光会惊吓到食肉动物,不过这只是猜测。
7. Deiopea 栉水母
Deiopea 栉水母
大部分栉水母都是雌雄同体动物,它们是按照一种神话传说中的睡莲名字命名的,例如这只体长2英寸(5.08厘米)的Deiopea栉水母。它们同时释放出卵子和精子,两者在水里相遇后受精。尽管栉水母是自体受精,但是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是如何发生的。跟管水母目动物一样,栉水母为什么会发光,也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认为它这是一种防御手段,不过这只是猜测。
8.赤潮
赤潮
最常见的发光动物是斑点状的、像植物的腰鞭毛虫,它们大量繁衍会引发赤潮。它们在受到侵扰或遭到浪击时,会发出璀璨的蓝光。(孝文)
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出生的黑犀牛仔。
1月26日消息,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近日诞生一只罕见的黑色犀牛仔,这是该动物园20年来首次降生这种品种的犀牛。
这只公牛仔重120.5磅(约54公斤),1月14日出生。黑犀牛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品种,数量虽非常少,但正在逐步增加。为保护这个种类,北美洲38个动物园人工养殖了总共60头黑犀牛。
圣路易斯动物园表示,这头黑犀牛仔的父母都年满6岁,2007年来到该园。
在犀牛种群中,黑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1970年,据认为在非洲有约6.5万头黑犀牛;1993年,在野外仅存2300头。根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非洲黑犀牛总数恢复到3610头。由于牛角有药用价值,对黑犀牛的偷猎现象非常严重。
唐宁街10号开始闹鼠患,需要像汉弗莱这样的猫
继英国首相府“闹鼠患”在上周被媒体曝光之后,唐宁街10号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计划招募一只擅长捕鼠的“公务猫”。
上周,一只堂而皇之地穿过唐宁街10号台阶的老鼠出现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随后,卡梅伦的一名女助手在首相府外的草坪上发现一只被乌鸦弄死的老鼠,颇感震惊。就连在首相府做报道的多名记者也都抱怨这种啮齿动物的猖獗活动。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我们正在调查唐宁街里的人是否会对猫过敏,而且还要考虑谁为猫的日常开销买单,当然不希望让纳税人掏腰包。”他还透露说, 一旦该方案被批准,首相卡梅伦将和孩子们到动物救助中心去选择一只合适的猫,届时这名新“雇员”将负责巡逻唐宁街10号和11号以及内阁办公室。它必须是 一个捕鼠能手,而非卡梅伦一家的宠物猫。(中国日报)
相关阅读
曾经的“第一公务猫” 汉弗莱
唐宁街的上一任“公务猫”名叫“汉弗莱”,曾先后为三任英国首相服务,在英国颇有名气。汉弗莱原本是一只黑白相间、在唐宁街上流浪的小猫。 1989年撒切尔夫人将其收养,从此名声大噪,受到万般宠爱,之后的首相梅杰也对汉弗莱爱护有加。它出入首相府从来无人阻拦,经常见到国内外名流,历尽大 场面,气派十足。
特别是汉弗莱还享受“公款吃喝”的待遇,英国内政预算中每年专为它拨出100英镑作为伙食费。然而,就在1997年布莱尔一家入住唐宁街10号半年之后,汉弗莱被宣布退休,从此离开首相府,不知所终。
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岩石中,一种体型宛若鹦鹉的小型恐龙重见天日。昨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发布,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
本次发现是由一个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找到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均参与其中。
据悉,珍贵的化石发现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达乎国家地质公园。专家介绍,这种体型只有鹦鹉大小的恐龙属于阿尔瓦兹龙超科。该科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分支,其近亲包括体长十几米的霸王龙以及鸟类。
像大多数鸟类一样,临河爪龙个体非常小,体长只有几十厘米,体重不足500克。这种怪异的恐龙的前肢上只有一个手指,研究者推测其功能可能是用来掘开蚁穴获取食物的。
专家表示,手指退化现象的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在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当中,许多不同脊椎动物支系都出现过手指退化现象,恐龙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原始的恐龙有5个手指,在恐龙演化历史过程中,一些兽脚类恐龙逐渐退化了其中两个手指,变成了三指动物,并最终演化成鸟类。有些恐龙甚至进一步退化手指,比如著名的霸王龙只有两个短小的手指。此次发现的临河爪龙代表一种更加极端的情况,只剩下一个手指,它的发现揭示了兽脚类恐龙手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阿尔瓦兹龙类除了有一个和单指临河爪龙一样的非常粗长的大拇指外,还有两个非常小的手指。研究者推测阿尔瓦兹龙类的外侧小手指属于退化结构。这种高度退化的手指在演化过程中会随机保留或遗失。大多数阿尔瓦兹龙类保留了外侧两个小手指,而临河爪龙则遗失了外侧小手指。
WCS成员正在给野生老虎戴无线电项圈
我国拍到的第一张野生东北虎照片
农历庚寅虎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关老虎的新闻不少,特别是2010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高级别保护老虎国际论坛,更引起人们对野生虎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论坛上有专家警告,如果各国不采取切实保护措施,野生虎可 能到下一个农历虎年(即2022年)踪迹全无。而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表示,由于人们对野生虎保 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乐观前景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虽然人们都把大熊猫称为“国宝”,然而同样作为濒危动物,老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其实远非大熊猫可比。
中国人对于老虎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这种偏爱渗透在我们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过虎年、挂虎画、穿虎鞋、戴虎帽、做虎枕,数不胜数。虎被尊为“百 兽之王”,被当作威严力量的象征,并常常和龙的形象放在一起。因此有人不无道理地说,中国文化不仅是“龙文化”,也是“虎文化”。
未能横穿阿拉伯沙漠,老虎仅存亚洲很可能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与老虎的确有着特殊的渊源。
关于现代虎的直接起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虎起源于我国南部地区,即现代的老虎有可能是在200万年前起源于我国南部的古中华虎。在老虎的各个亚种中,只有华南虎的头骨结构最接近原始虎。
现代虎类在1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亚洲大陆,在辐射演化的过程中,向北一支进入俄罗斯、中国东北、朝鲜和韩国演变成北亚虎(西伯利亚亚种), 向西一支进入俄罗斯中亚地区、伊朗、土耳其等演化成中亚虎(里海亚种),向南一支演化成印度虎(孟加拉亚种)和东南亚虎(印度支那亚种),最后又向苏门答 腊岛、巺他群岛扩散,演化成3个独特的亚种: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和巴厘虎。
由于未能横穿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也没有越过高加索山脉到达欧洲,因而虎一直局限于亚洲,并成为亚洲特有的大型食肉类动物。
“人进虎退”冲突不断,“武松打虎”打的应当是华南虎
在中华文明史上,人与虎的故事几乎伴随始终。
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墓葬遗址中,就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虎”之称的龙、虎图案造型。
人对于老虎,一直有一种又尊敬又畏惧的矛盾情感。在亚洲的很多文明中,人与虎的冲突一直不断,并走过了一段“人进虎退”的过程。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猎物中就有虎。而“泰山侧”发生的有虎连吃三人的惨事,更引出了《礼记·檀弓下》中著名的“苛政猛于虎”的感叹。
在我国20多个记录到有虎的省市和自治区中,分布最主要的还是华南虎。另外,由于中国人口稠密,华南虎和人接触较多,中国历史上描写的人虎斗争的故事说的几乎都是华南虎。《水浒传》小说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真有原型,那么这里虎的原型就当是华南虎。
从春秋时期的“子路杀虎”到西汉“李广射虎”、东汉“宋均除虎”等,大量打虎英雄的事迹也从侧面说明了虎患之烈。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开发规模的扩大,更是出现了经常性的由官府领导和组织的打虎活动。
在20世纪中期至后期,由于人类开发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在华南的丘陵山地区域,人虎冲突一向很多,华南虎被划归到有害动物之列,在“除害兽运动”中遭到剿杀。而此时的老虎早已不是人类制造的枪弹的对手,以至于时至今天,华南虎很可能已经野外灭绝。
而比起华南虎,种群数量原本不多的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的灭绝更为彻底,它们不但在野外灭绝,而且也在人工饲养中灭绝,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
每只老虎的栖息地需要250-500只大型猎物,生物链顶端不胜寒
老虎其实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它们能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包括热带雨林、常绿森林、红树沼泽、草原、稀树草原和多岩石的山地,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它们的身影。
然而它高贵的王者身份也给它的生存带来了很多问题。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型和食性决定了需要消耗大量的猎物。以东北虎为例,平均 每只虎每周要进食一头大型猎物(野猪、马鹿等有蹄类动物)。科学家曾计算过,每只东北虎的栖息地中需要250-500只大型猎物,或更多的中小型猎物(梅 花鹿、狍子等)才能满足它的生存。
由于地形、猎物密度以及老虎性别和个体差异,不同地区的老虎需要的栖息地面积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雄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为60-100平方公里,雌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猎物密度相对于南方较低,东北虎需要的家域面积更大,雌虎平均为450平方公里,雄虎往往要涵盖几 只雌虎的家域,面积可达4000平方公里。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为了保证各自的领地,雌虎的栖息地一般较少重叠。但是,一只雄虎的活动范围经常会覆盖几只雌虎的栖息地。印度做过野外 生存最小种群的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虎种群,雌性繁殖虎最小需要15到18只,低于这个数量,就会由于近交等原因,种群逐渐衰退,无法自我维持。而一个东北虎种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栖息地总面积将超过1万平方公里。
栖息地丧失、可供捕猎的有蹄类动物减少、人类的偷猎威胁及人虎冲突等,都给老虎的野外生存带来了巨大困难。有资料显示,老虎的数量在20世纪初期约有10万只,其中印度数量最多,有4万只。而到上世纪70年代时,这个数量已激降至4000只左右。
目前全球野生老虎不足7000只,2022年有望翻番,人虎并非不共戴天
野生老虎难道真的只有灭绝一条路可走吗?近几十年来,各国不断加大的老虎保护力度证明,野生老虎并非和人类不共戴天,只要我们努力,野生虎的数量是可以恢复增长的。
197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发布虎保护工程,资助重大的虎保护活动,建立了大量的老虎保护区,老虎 数量在80年代中期一度超过4000只。然而,由于受到栖息地丧失和盗猎的威胁,据最近的政府性调查显示,印度的虎数量又下降至约1300只。但无论如何 这都可以说明,人工的干预是可以对野生虎数量产生重要影响的。
俄罗斯的东北虎保护经验更值得借鉴。上世纪30年代,俄罗斯境内的东北虎数量只有约30多只,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东 北虎实行大范围保护,维持了比较大的原始森林,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东北虎保护网络,不断加强监测调查力度,东北虎的数量已增长到目前的400多只。
据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介绍,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存在野生印支虎活动,它与国外一 个种群是相通的,但数量比较少;在西藏墨脱地区曾有个独立的孟加拉虎种群,2000年的调查估计有15头,但现在看,这个种群很可能已经消亡了。在中国, 最有希望获得发展的野生虎还是东北虎。虽然经过多年保护,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目前依然不足20只,但从2001年、2005年及2008年的分别调查来 看,发现老虎踪迹的区域有不断扩大之势,发现老虎踪迹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目前全世界野生老虎的数量大约不足7000只。在去年底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上,有关方面通过了一项联合行动计划,决心到2022年实现全球 野生虎数量翻番的目标。而解焱告诉记者,从有关各方近年来采取的措施、收获的成效及所下的决心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链接
怎样调查野生虎?
解焱介绍说,对于野生虎的调查,目前主要采取红外线触发相机拍摄、脚印数量调查、无线电跟踪项圈及粪便DNA测定等几种方式。
所谓红外线触发相机拍摄,就是在相机上面加设一个特殊的红外线装置,安置在野外老虎活动频繁的地方。由于动物身上都有体温,所以当动物靠近时, 红外线装置测到有热度,就会触发相机自动开机拍摄。由于老虎身上的花纹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有特异性,因此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鉴定到老虎个体。在泰国,就大量使 用了红外线触发相机捕捉老虎的活动。
在我国珲春地区,由于老虎数量还比较少,我们没有广泛在野外安置红外线相机,而主要采取在老虎吃牛的现场架设相机等待的办法。因为老虎杀死一头 牛后,一般一次吃不完,还会再回来继续吃。通过这种方式,我国已经5次拍到了东北虎的照片。最早的一次是在2003年,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拍到野生老虎的照 片。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8月份拍到的。
对野生老虎数量的调查主要是看脚印。解焱介绍说,如何通过脚印来判断野生虎的数量,这里有一套特别的转换计算方法。中国近十年的时间里,也做了 比较多的老虎脚印调查。但同样因为老虎数量较少,我们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采取主动式的系统调查方法,而是采用了发现汇报制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要求不管什么 人发现了老虎踪迹或老虎吃牛的情况,都要马上向有关部门报告,然后有关部门会前往出事地点进行调查和确认。
自1992年开始到现在,WCS俄罗斯项目已给60多只老虎成功戴上了无线电项圈。通过无线电追踪,基本摸清了老虎的社会结构、栖息地利用形 式、食物喜好、繁殖成功率、死亡原因以及老虎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加大老虎的保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由于信号接收的范围有限,原来需 要开车跟着戴项圈的老虎进行跟踪调查,而现在可以通过卫星GPS系统,跟踪项圈老虎的踪迹。
14岁的根纳吃下手机后就变得无精打采,不吃不喝。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4日报道,乌克兰一只鳄鱼因误食手机后情绪十分低落,肚子里还能传出铃声,这个科技产品,让鳄鱼寝食难安,这几日这只鳄鱼已精神恍惚“绝食”4周。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名叫根纳的鳄鱼14岁,住在乌克兰东部城市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一个水族馆。近日,一名女粉丝在给他拍照时不慎将手机坠落,根纳毫不犹豫就把这个“奖品”没收了。
水族馆工作人员最初不相信女粉丝丽玛说鳄鱼把手机给吃了。“但是,当听到手机铃声从鳄鱼肚子里传出的时候,我们知道她不是在撒谎,”工作人员亚历山德拉说。
丽玛女士承认都是她惹的祸,因为她当时想抓拍一张鳄鱼张开大嘴的照片,便拿着手机尽量伸直手臂往里探,不料将这个诺基亚手机掉到水里。“我本可以拍一张令人激动的照片,但没成功,”她说。
拍照事件给根纳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它已经4周没有进食或是排便,显得很沮丧、痛苦。亚历山德拉说:“它很不舒服,几乎也不动、不游泳,以前不是这样的。”
根纳以前都是每周吃一次猪肉或牛肉,为了解决它的食欲问题,本周,医生决定给它喂被注射过维生素和泻药的活鹌鹑。然而,根纳只是弄死了其中一只,并没有把它吃掉。
根纳是其它三只同类非洲鳄鱼的老大,它的体型和年龄都是最大的,但它现在也不愿意和它们玩耍了。主治兽医舒什曼表示,如果下周这只鳄鱼还不进食,就要带它去拍片。手术将是最后的选择,因为爬行动物需要3周时间愈合手术切口,并且对这种动物而言,手术风险很大。
舒什曼说:“一切得看目前手机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对这样的大型动物大家没什么经验,鳄鱼最多能活到100岁左右,现在突发了这种状况必须要拯救它。”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4日消息,草原犬鼠是一种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北美洲。这是一种可能会令语言学家感到惊奇的小动物,根据科学家的说法,草原犬鼠们可以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来相互描述交流周围的事情。
科学家认为草原犬鼠可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
据国外媒体报道,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斯洛博奇科夫(Slobodchikoff)教授研究草原犬鼠已经有30年的时间。他认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侦察到有危险目标接近领地时会向同伴发出警报,而它们的叫声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吱吱叫,而是一种很先进复杂的语言。斯洛博奇科夫对研究草原犬鼠的语言,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有助未来开拓其他物种交流的研究。
根据斯洛博奇科夫的介绍,草原犬鼠的叫声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方式,至少包含超过100个词汇。他说:“草原犬鼠的警报声中含有大量信息,它们能够描述目标的详细情况,比如大小、外形、颜色,方向甚至还包括速度。它们也能够辨别出来犯的动物是土狼或者是狗,还可以分辨不同类型的鸟。”
斯洛博奇科夫教授研究草原犬鼠已有30年
教授和他的学生们藏在草原犬鼠领地的周围观察这些啮齿动物在有人类、鹰,狗或者土狼在经过时的表现。研究人员通过录音来分析叫声的频率和语调,发现草原犬鼠会根据同伴的不同警告声采取不同的反应。例如遇到狼的袭击,它们的反应时跑到洞口站起来观察猎食者的动向,而如果是会挖洞的獾,草原犬鼠们就会跑进洞穴躲藏以免被发现。
为了调查到更多的信息,斯洛博奇科夫教授让四名志愿者进入草原犬鼠的领地,每一次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衣服,但是衬衫的颜色不同。而经过声音分析,这些草原犬鼠们的“描述”中,可能包含有描述这些不同颜色衬衫的信息。
此外研究还发现,有证据表明草原犬鼠随着生理年龄的逐渐成熟,会学会不同的叫声以满足许多条件,这使得它们的叫声可以被称之为语言。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