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图为展览现场

中新网2月25日电 24日,由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承办的“中国雉鸡王国”摄影展在北京市地铁五号线天坛东门等六个站厅隆重展出,展期将持续40天。

鸟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身边最常见到、关系最为密切的野生动物。为保护野生鸟类资源和生态环境,198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爱鸟周”活动。2011年是国务院批准“爱鸟周”活动30周年,为进一步扩大全国“爱鸟周”活动影响, 2011年2月24日,由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承办的“中国雉鸡王国”摄影展在北京市地铁五号线天坛东门、磁器口、灯市口、北新桥、和平里北街等六个站厅隆重展出,展期将持续40天。

雉科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鸡形目中的一个科,包括鸡形目绝大多数成员,多达26属166种。雉科分为鹑和雉两大类,鹑类通常雌雄相差不大,羽色暗淡,而雉类的雄性常有极端华丽的羽毛,属于最美丽的鸟类之列,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雉科有21属49种,拥有世界上雉科近1/3的种类,有超过一半的种类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又有大约1/3是中国的特产种,因此,中国素有“雉类王国”之称。由于许多雉类种类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我们培加关爱和呵护。

通过“中国雉鸡王国”摄影展,将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野生鸟类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从而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共同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张中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是由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著名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说,具有“节肢”的虫子——“仙掌滇虫”尚未演化出头部,躯干也是柔软的,分节不明显,但其众多的“脚”已出现分节。它展示了软体虫子向硬体动物过渡的明显过程,可谓找到了节肢动物的直系始祖,从而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节肢动物门是现生动物中分异最大、属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动物门:她所拥有的物种数比地球上其余30多个动物门的物种总和的4倍还要多。于是,这个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门类的起源,一直是众多进化生物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命题。

  节肢动物门主要包括昆虫类、蛛形类、甲壳类和已经绝灭了的三叶虫类。尽管其形态极其多样,但身体主要由头部、分节的躯干和分节的附肢三个基本单元构成。现在,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取得共识,节肢动物门最初应该是由某一类无头、躯干不明显分节、附肢也不分节的称作“叶足动物”的古老蠕虫进化而来的。然而,学者们仍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哪一类叶足动物首先迈出了通向节肢动物演化坦途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到底是先形成了头部,还是先着手躯干分节,或者先从附肢分节起步?人们都在期待远古化石能给出明确答案。

  6年前,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发现了一种最先出现成对眼睛、因而开始头化,但其躯干和叶状附肢皆未分节的“神奇罗哩山虫”。尽管这一重要发现可能代表了节肢动物与叶足动物之间的某种中间类型,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旁支,走进了演化的死胡同。于是,现代生物学家依据生命演化中常见的“先主体,后附件”的现象推测,叶足动物门向节肢动物门进化的顺序很可能是“先躯干节化,后附肢节化”。

  如今,本文报道的从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云南具刺的仙人掌而得名)的叶足动物化石颠覆了这一猜测,因为该奇特叶足动物虽然没有明确的头,其躯干也没有明显分节,然而其附肢的骨化分节却与节肢动物几无差异。无疑,这种能在远古海底行走的动物“仙人掌”,应该代表着由古老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过渡的一种关键的珍稀缺失环节。直白地说,它就是一种学界期待已久的曾经淹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始祖。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节肢动物自从拥有了分节附肢,便恰如虎添翼,它们有的跑得更快了,有的跳得更高了,行动更灵巧了,有的甚至还学会将分节附肢改造成极为有效的捕食工具或性选择的得力帮手。从此,这类个头本不十分起眼的族群便在形形色色的生存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一直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海陆空三军全面蓬勃发展,终于成为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真正王者。(许祖华 冯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是由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著名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说,具有“节肢”的虫子——“仙掌滇虫”尚未演化出头部,躯干也是柔软的,分节不明显,但其众多的“脚”已出现分节。它展示了软体虫子向硬体动物过渡的明显过程,可谓找到了节肢动物的直系始祖,从而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节肢动物门是现生动物中分异最大、属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动物门:她所拥有的物种数比地球上其余30多个动物门的物种总和的4倍还要多。于是,这个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门类的起源,一直是众多进化生物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命题。
节肢动物门主要包括昆虫类、蛛形类、甲壳类和已经绝灭了的三叶虫类。尽管其形态极其多样,但身体主要由头部、分节的躯干和分节的附肢三个基本单元构成。现在,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取得共识,节肢动物门最初应该是由某一类无头、躯干不明显分节、附肢也不分节的称作“叶足动物”的古老蠕虫进化而来的。然而,学者们仍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哪一类叶足动物首先迈出了通向节肢动物演化坦途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到底是先形成了头部,还是先着手躯干分节,或者先从附肢分节起步?人们都在期待远古化石能给出明确答案。
6年前,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发现了一种最先出现成对眼睛、因而开始头化,但其躯干和叶状附肢皆未分节的“神奇罗哩山虫”。尽管这一重要发现可能代表了节肢动物与叶足动物之间的某种中间类型,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旁支,走进了演化的死胡同。于是,现代生物学家依据生命演化中常见的“先主体,后附件”的现象推测,叶足动物门向节肢动物门进化的顺序很可能是“先躯干节化,后附肢节化”。
如今,本文报道的从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云南具刺的仙人掌而得名)的叶足动物化石颠覆了这一猜测,因为该奇特叶足动物虽然没有明确的头,其躯干也没有明显分节,然而其附肢的骨化分节却与节肢动物几无差异。无疑,这种能在远古海底行走的动物“仙人掌”,应该代表着由古老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过渡的一种关键的珍稀缺失环节。直白地说,它就是一种学界期待已久的曾经淹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始祖。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节肢动物自从拥有了分节附肢,便恰如虎添翼,它们有的跑得更快了,有的跳得更高了,行动更灵巧了,有的甚至还学会将分节附肢改造成极为有效的捕食工具或性选择的得力帮手。从此,这类个头本不十分起眼的族群便在形形色色的生存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一直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海陆空三军全面蓬勃发展,终于成为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真正王者。(来源:新华网 许祖华 冯国)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嗯……也许……”这只猩猩看起来正在沉思


“让我单独待会”墨尔本动物园的这只狒狒似乎遇到了伤心事


“生活,不要和我谈生活”一只坐在树杆上的人猿悲伤的望向较远的地方
 

  这些图片已经被用在“97%人类”的研究项目中,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红毛猿、大猩猩和狒狒酷似人类面部表情的图片。克桑索普洛斯解释说:“经过 长期拍摄,这些灵长类动物已经知道我拿着相机在拍摄它们,当我出现在它们面前时,它们像人类模特一样改变着自己的姿态来配合我的拍摄。”
 

  克桑索普洛斯说:“当人们看到我拍摄的这些相片时,我希望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自身的缩影,并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有多么的相似。我所做的可以帮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动物。”
 


“消失,这是个人隐私,”这只西部低地大猩猩似乎对摄影师阿瑟-克桑索普洛斯很不耐烦


“需要帮忙吗?”这只猩猩好像正在询问摄影师
 

  住在墨尔本动物园附近并且和工作人员建立了友谊,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得阿瑟最先进入了这个独特的开放式灵长类动物场所。他更喜欢在阴天拍摄,但是要有足够的光可以让他捕捉到这些灵长类动物的面部表情。
 

  他解释说:“我尽量抓拍这些动物最精彩的瞬间。集中拍摄它们表现出与人类特性相似的图片。” 墨尔本动物园有320种动物,其中包括6种红毛猿,8种猩猩和许多种其它灵长类动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自从1892年这座澳大利亚最早的动物园开放以来,在这里曾发起过保护婆罗洲颦危红毛猿的国际运动,以及 保护刚果受威胁的大猩猩国际运动。这些猿类所依赖的野外生存环境正在以极高的速率被破坏着。它们不会成为人类,也不会拥有人类享有的各种权益。但是它们同 样有感情和感觉,因此,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它们。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摄影师创造力令人无法想象,近日,38岁的天才摄影师阿瑟-克桑索普洛斯利用一些婴儿摄影师常用来拍摄表情的技法拍摄了这些猩猩酷似人类面部表情图片,再加上它们与人类拥有如此多相同基因的事实证据,从而可以显示出人类与其灵长类“兄弟”有着不可思议的相近关系。


“嗯……也许……”这只猩猩看起来正在沉思


“让我单独待会”墨尔本动物园的这只狒狒似乎遇到了伤心事


“生活,不要和我谈生活”一只坐在树杆上的人猿悲伤的望向较远的地方

  这些图片已经被用在“97%人类”的研究项目中,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红毛猿、大猩猩和狒狒酷似人类面部表情的图片。克桑索普洛斯解释说:“经过长期拍摄,这些灵长类动物已经知道我拿着相机在拍摄它们,当我出现在它们面前时,它们像人类模特一样改变着自己的姿态来配合我的拍摄。”

  克桑索普洛斯说:“当人们看到我拍摄的这些相片时,我希望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自身的缩影,并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有多么的相似。我所做的可以帮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动物。”


“消失,这是个人隐私,”这只西部低地大猩猩似乎对摄影师阿瑟-克桑索普洛斯很不耐烦


“需要帮忙吗?”这只猩猩好像正在询问摄影师

  住在墨尔本动物园附近并且和工作人员建立了友谊,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得阿瑟最先进入了这个独特的开放式灵长类动物场所。他更喜欢在阴天拍摄,但是要有足够的光可以让他捕捉到这些灵长类动物的面部表情。

  他解释说:“我尽量抓拍这些动物最精彩的瞬间。集中拍摄它们表现出与人类特性相似的图片。” 墨尔本动物园有320种动物,其中包括6种红毛猿,8种猩猩和许多种其它灵长类动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自从1892年这座澳大利亚最早的动物园开放以来,在这里曾发起过保护婆罗洲颦危红毛猿的国际运动,以及保护刚果受威胁的大猩猩国际运动。这些猿类所依赖的野外生存环境正在以极高的速率被破坏着。它们不会成为人类,也不会拥有人类享有的各种权益。但是它们同样有感情和感觉,因此,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它们。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幼豹或许没有强健的身体,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它们模仿母亲的行为。近日,摄影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Kenya's Masai Mara)的Kicheche营地目击到了几只出生几周的小猎豹正尝试爬上母亲所呆的树顶。


摄影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Kicheche营地目击到了几只出生几周的小猎豹正尝试爬上母亲所呆的树顶(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这只猎豹母亲每日每刻都在保持着警惕,尽管猎豹是哺乳动物中速度最快的动物,但是刚出生几周的小猎豹却没有这么强悍的奔跑速度。在野外,这些小猎豹很容易被其他食肉动物杀死。它们之中大约会有百分之九十会被狮子之类的动物袭击致死。 猎豹已成为全球濒危动物之一,整个非洲大陆也只有12500只野生猎豹。纳米比亚是拥有猎豹最多的国家,总数也不过才达到2500只。

  照片显示出,猎豹在爬树造诣上比其他猫科动物要高出不少。据目击者介绍,当时有一只小豹在爬到一半时,似乎是无法前进了,又不想回到地面,只能呆在树中间一个单独树枝上。然而另外有两只小豹比这只更颓废,竟然直接赖在了树下,朝着树上的"兄弟姐妹"们看了看,随后也加入到了爬树的队伍中。

  虽然小猎豹看起来很笨拙,但是当它们成年后,它们的奔跑速度会达到每小时75英里(约121公里)。并且在危险状态下,它们能在3秒内瞬间加速到每小时60英里(约97公里)。要知道,这样启动速度连普通汽车都无法做到。

  猎豹也是猫科动物中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类,母亲通常会很机警地保护着幼崽,但是象这种爬树观望的方式,是十分少见的。摄影师戈尔茨坦(Paul Goldstein)幸运地拍摄了这组罕见有趣的爬树图片。要知道,猎豹是很少爬树的,因为这会磨损它们的利爪。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出生几周的小猎豹令猎豹母亲十分"头疼",将这窝猎豹带大会是个很艰巨的任务,一般只有1到2只能存活下来。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一只离家出走2个多月的鹦鹉,在与主人团聚之后,竟然开口学起了鸡叫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3日消息,鹦鹉模仿人说话并不奇怪,然而,近日英国一只离家出走2个多月的鹦鹉,在与主人团聚之后,竟然开口学起了鸡叫。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鹦鹉的主人叫杰瑞,与妻子艾琳住在英国维勒尔(Wrral)的郡普伦敦(Prenton)。去年的11月21日,杰瑞与艾琳所饲养的这只名为杰克(Jack)的蓝顶亚马逊鹦鹉从家中开着的门飞了出去。在熬过了本世纪最为寒冷的一个12月之后,日前杰克被发现站在切斯特动物园热带鸟舍的围栏上面。

  切斯特动物园与杰瑞和艾琳的家大约有15英里(25公里)的距离,据动物园的鹦鹉管理员安迪·伍汉姆(Andy Woolham)透露,当时杰克饿坏了,所以他就用葡萄把它引了下来,鹦鹉是很能抗拒黑葡萄诱惑的。伍汉姆将杰克交给了母亲照顾,并且开始寻找杰克的主人。2个星期后,一位拜访伍汉姆家的客人表示曾经在一家当地的兽医店见到过寻找杰克的告示。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杰瑞曾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杰克了,接到动物园的电话时,他无法用语言形容自己心情,而杰克见到了自己的主人时,竟开口发出了咯咯的鸡叫,人们便猜测杰克是在某个鸡舍中度过的寒冬。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巴斯德研究所日前发现,当动物胎儿尚在母体腹中时,其免疫系统就已开始发挥作用,此举可帮助它们在出生后从容应对病原体的侵扰。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上报告说,由于母体的保护,胎儿在出生前通常不会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少科研人员认为,婴儿的免疫系统只有在出生的那刻起才开始发挥作用,从而帮助他们在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共生的环境中顺利成长。
不过,上述法国研究机构的专家在观察某些哺乳动物的胎儿后发现,它们的免疫系统早在出生前就已开始发挥作用。该免疫系统能调集一种代号为ILC的特殊白细胞,后者是淋巴细胞的一种,但与寻常细胞不同的是它具有先天免疫力,并不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在动物胎儿出生后,ILC白细胞的作用更加显著,它会在细菌侵入时释放两种信号分子——淋巴因子17和淋巴因子22,在它们的作用下,动物幼体内的上皮细胞生成抗菌蛋白质,从而杀死或抑制细菌。
研究人员还发现,动物胎儿离开母体后,一部分细菌会渐渐进入其消化道形成菌群,它们对于幼体的成长、健康和营养吸收能起到积极作用。面对这些有益的细菌,ILC白细胞不但“网开一面”,还会协调它们在消化道内活动。
研究人员表示,上述发现将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哺乳动物幼体的免疫系统,从而有望找到预防人类疾病的一些新方法。(来源:新华网 李学梅) 更多阅读 《自然—免疫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广网台州2月1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浙江台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附近 垃圾场违规焚烧垃圾 ,熏死不少野生动物。

  浙江台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王达秀最近发现,救护中心放养野鸭的地方“尸横遍野”。刚孵出来的小野鸭,死了500多只。王达秀说:“一烧 垃圾 ,救护中心到处都是烟,野生动物需要洁净的空气,它们怎么受得了啊。”

  今天,记者了解到,这个垃圾场是附近几个村自发设立的,他们把生活垃圾倒在这里,积攒几天后,再把垃圾运到镇里的垃圾处理中心。

  对此,院桥镇分管城建的副镇长戴庭曦表示,现在的处理方案是将垃圾收集点搬迁,远离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估计近期就将实施搬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1982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她曾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此外,张弥曼还先后担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以及科技部科研道德委员会的委员。
她长期从事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质疑了传统学说,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重视。她对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古今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据此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独特见解,在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均颇有价值。近年来,她又致力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晚期鱼类化石的研究,给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以重要的启迪。
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之一。其院士一般包括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同时也包括对科学做出突出服务贡献的人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该学院目前包括大约420名瑞典院士和175名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
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一,2006年,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报道她的文章:《她迷上了化石》。该文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张弥曼的两个突出特点:对学生和年轻同事的无私帮助和提携;治学严谨,有八分证据只说七分话。2010年,张弥曼的国外同行们,为了表彰她在古鱼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编辑了《鱼类化石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一书,由德国慕尼黑法伊尔出版社出版发行。《自然》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 博士在“前言”中指出:“那些最受尊敬和仰慕的科学家们,往往是慈祥和蔼、深藏若虚的……张弥曼即是其中之一,我(学生时代)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和善的淑女,跟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野外考察,总是饶有兴趣地倾听我们一派学生腔的叽叽喳喳,而她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予温情地鼓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1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