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图片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著名科幻小说《沙丘》中所描述的沙漠行星比类似地球的水世界更有可能孕育生命,这种行星或许是星系内最有可能存在生命体的星球。同时,这项研究暗示炽热的金星(平均表面温度达到460摄氏度)在10亿年前可能是一颗沙漠行星,或许金星远古时代曾孕育着神秘生命。
在地球上差不多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科学家依据这一寻找生命的方法在宇宙中搜寻外星生命迹象,他们主要聚焦观测表面有大量液态水的“浅绿色行星”。
“浅绿色行星”通常是指覆盖海洋的类地岩石行星(比如:地球),或者完全覆盖数百公里厚冰层或者液态水的“海洋行星”(比如:木星冰冷的卫星木卫三)。为了实现可居住性,浅绿色行星必须环绕其恒星的“适居带”,这一太空区域既不炎热也不寒冷,如果该行星过于远离恒星,它们将冷冻。如果它们过于接近恒星,将在大气层中产生蒸汽流,吸引热量蒸发更多的水份,导致一种失控的温室效应,可煮沸行星表面的所有海洋,其情景如同金星表面。最终,像这样的行星将非常炽热,迫使水蒸汽上升至大气层的高度,在紫外光线作用下分离成氧和氢。之后氢逃逸进入太空,氧很可能与炽热行星表面发生反应进入到地幔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行星大气层将损失所有的水份。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行星学家凯文-扎恩勒(Kevin Zahnle)称,科幻小说《沙丘》中的沙漠行星不像浅绿色行星那样表面拥有大量水资源,这样的行星表面没有海洋,却拥有广袤的干旱沙漠,可能零星分布着绿洲。在《沙丘》中一颗叫做“阿拉基斯”的沙漠行星,被描述为是可以孕育生命的陆地行星。
阿拉基斯行星是一颗较大、较温度的行星,与火星有点儿相近,拥有可吸入氧气的大气层,极地区域寒冷潮湿,可形成较小的冰盖和朝露。
“陆地行星”模型
科学家推断称,缺乏水资源的陆地行星实际上更可能实现在恒星周围形成一个较大的孕育生命区域,这里有几个因素在内,首先,陆地行星拥有较少水资源,无法转化大量的雪和冰,它们能反射阳光进入太空。同时,它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抵御全球冰冻现象,扩大适宜居住区域的寒冷外部极限。此外,陆地行星干燥大气层中缺乏水份将比浅绿色行星吸收更少的热量,有助避免出现失控温室效应,并扩大行星适宜区域内部、炽热边缘。大气层中水份越少,紫外线分解形成的氢和氧就越少。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员阿部丰(Yutaka Abe)和研究同事进行了类地行星三维简单全球气候模型实验,为了模拟陆地行星,他们设置了自转速率、大气压力和未变化的二氧化碳指数,但在模型中移除了海洋和植物,从而使地下水资源锁定在地表以下。科学家发现沙漠行星的适宜居住区域面积是浅绿色行星的3倍。
研究小组指出,拥有海洋的浅绿色行星并不是唯一类地宜居行星模型,最适宜生命居住的行星是首选行星是沙漠行星,而不是那些浅绿色行星。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处于宜居地带的沙漠行星
当分析这些行星的寒冷外部极限时,阿部丰和研究同事发现当地球接收阳光下降至72-90%时,浅绿色行星将完全冷冻,这取决于行星旋转轴朝向恒星的倾斜度。这种情况下,沙漠行星比浅绿色行星具有更好的全球冰冻抵御性,当接收光线下降至58-77%时才完全冰冻。这意味着陆地行星可远离恒星,却仍具备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对于这些行星的炽热内部极限,研究人员估计液态水可稳定保存于浅绿色行星极地,这里是该行星最寒冷的区域,照射的阳光是现今地球接收阳光的135%。相比之下,液态水可稳定保存于沙漠行星极地情况下,照射的阳光是现今地球接收阳光的170%。这意味着当沙漠行星可近距离环绕恒星运行,且仍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像这样的沙漠陆地行星非常接近科幻小说《沙丘》中描述的阿拉基思行星,扎恩勒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部小说中阿拉基恩行星上生存的沙虫是怎样的,但是沙漠行星的赤道区域过于炽热无法适宜生存,而极地区域的生存条件更适宜一些。我真实地认为极地区域是最佳生存区域,这里可能有更广阔的水域,甚至还有小溪流和湖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行星科学家吉姆-卡斯汀(Jim Kasting)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然而卡斯汀仍不确定这项发现将真实地帮助发现新适宜居住行星,无论它是沙漠行星还是浅绿色行星。
卡斯汀说:“基于我们的认知标准,为了揭晓是否哪颗行星适宜居住,它们需要具备水存在的迹象,目前我们通过望远镜尚不清楚是否能探测到沙漠行星上有足够的水资源。因此我并不认为它将改变我们在遥远太空寻找地外文明的策略。”
扎恩勒持不同意见,他说:“我们不可能探测到这些行星存在水的迹象,但或许能探测到氧气的存在。同时,我们在其它地外星球上发现许多存在水资源的情况,但这并不能作为该星球具有适宜居住性的判断依据。”
发现第一颗适宜居住行星
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沙漠陆地行星比浅绿色行星更接近于主恒星运行,且具有适宜居住条件,扎恩勒认为,发现适宜居住的沙漠行星要早于适宜居住的浅绿色行星。前者更接近恒星运行,它拥有运行速度更快的轨道,途经恒星前方使恒星光线变暗的概率较大,这更加便于我们通过望远镜进行探测。
同时,卡斯汀并不确定少量水能稳定存在于行星表面。他猜测沙漠行星上的少量水资源将被岩石吸收,或者被吸入地幔之中。扎恩勒同意卡斯汀的观点并强调指出,我们并不是要寻找永久性适宜生命居住的星球,只需要满足生命体能够长时间存活即可。没有行星能够永久性适宜生存,甚至包括地球在内。
未来有一天,地球将变成一个沙漠世界。伴随着太阳的衰老,地球每隔10亿年亮度就会增加9%,太阳辐射会分解水成为氢气和氧气,将最终耗尽地球上的液态水资源。然而,研究人员计算地球在太阳步入衰老期的数十亿年里仍可能保持适宜居住性,地球能够避免失控温室效应现象,在太阳死亡之前可能仅损失三分之一的海洋。
目前令科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金星曾经是否是一颗适宜居住的沙漠陆地行星?金星是太阳系内最火热的行星,或许曾经的环境状况能够孕育生命。扎恩勒称,假设金星曾经拥有液态海洋,研究人员推算称很可能金星远古历史时期曾有干燥且适宜生命居住的环境条件。
扎恩勒强调,在10亿年前金星的确具有持续性适宜居住的陆地环境,那时金星热带区域非常火热,但在极地区域温度较低且湿润,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并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未来的研究将精确地证实金星曾经是否具有适宜居住性。(悠悠/编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最美妙的事莫过于家人团聚或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赏月、祭月、品酒、吃月饼,祝福团圆。亦可趁夜色登山,一览当空明月;抑或独上高楼,在城市高处抒发内心情感;或走到在水一方,凭栏眺望,对着月亮诉说心语,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也是很多人对中秋的期盼,网友们也自发的评选出全国十佳观月地点。
1.阳朔(广西)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 阳朔县县城中心
中秋赏月:阳朔有座月亮山,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从不同的角度变换观看,此洞形状也不断变化。如果是开着车赏月山,那个石拱的形状会从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半月、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十分奇妙,所以,在阳朔,白天也可以赏月。
这是一条不很长的街,如果你和其他旅游者一样,那么你会觉得这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如果你怀着一颗悠然的心,试着走走停停旅行的感觉,才会感觉到这份悠闲。当夕阳向金子一样洒在街道上,那种温暖是心的温暖......
2.后海(北京)
位置: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景区内
中秋赏月:中秋后海赏月,堪称怀旧与情调俱佳,而且一定可以找到你中意的方式度过。最简单、浪漫的,莫过于沿着后海边的石栏漫步,只要体力够好,绕后海一周怎么也要一个小时,特别适合恋爱中的年轻男女。偏重享受的,选择就更多了,酒吧、餐厅,还有更热闹的club,不过每逢节日这些场所必定人满为患,所以如果有特别喜好最好提前订位,尤其是户外临水的座位。
来到老北京,不得不到的地方就是后海,仿佛古代与现在交融,东方与西方交融,一边品尝着各式的咖啡,一边坐在藤椅下吹着夏日凉风,感觉如此的惬意,工作之余能在这里找到一种悠闲与自由自在的感觉。
3.西湖(杭州)
中秋赏月: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也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每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
西湖很美,不同于北方的大江大河,有一种江南独有的秀气内敛。像江南女子一样:秀气、温柔不失才气。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无论是春夏秋冬,不管是晴雨冷热,她总是婀娜多姿、令人陶醉。 看那一月的残雪、四月的杜鹃、七月的荷花还是十月的金桂,永远是不同的四季美景。
4.日月潭(台湾)
位置:台湾南投县
中秋赏月:台湾日月潭的地势得天独厚,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湖中,优美如画。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极富诗情画意。在中秋夜半,明月如镜高悬天空,映入潭内形成日月双影,天光月影,尽收潭底,清晰如画,其美无与伦比。
台湾日月潭风景秀丽,山水让我们感到非常的舒服和自然。闭上眼睛,感觉真的就像活在世外桃源之中一样,完全是大自然赋予的养眼好去处。游览日月潭的重头戏是乘坐快艇游湖,码头停泊的快艇很漂亮,有的装饰成很女性的粉色,有的设计成维尼熊主题,还有很像豪华游艇的。
5.阳澄湖(昆山)
位置: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湖滨中路
中秋赏月:仲秋小黄金周,远离闹市和喧闹的景点,去阳澄湖赏月吃蟹吧!这里没有令人震撼的天地大美,却有着适合忙碌都市人的闲情雅致,边赏湖水之美,边品名副其实的阳澄湖大闸蟹,不亦快哉!
阳澄湖不仅有无法用一两句就能描述的大闸蟹,还有大面积生态葡萄园,生态休闲场所,环境非常适合居住,交通也非常便利。9-11月是吃蟹的好时候,肥美的阳澄湖大闸蟹更是美味!
6.乌镇(侗乡)
位置: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中秋赏月:我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乌镇依然坚守着传统,沿袭着这一千年民俗。入夜的月华,如流泻的天水,奔腾着涌向月下那一群和乐相聚的亲友,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个团圆佳期。于小桥流水里坐拥乌镇明月,于千年大运河边亲身感受地道的祭月民俗,于临水平台和亲友共赏明月同吃团圆桌宴。今年中秋,在乌镇,领略诗意的江南中秋民俗,享受轻慢柔软的团圆时光。
来到这里,逃离城市的喧嚣,坐在摇鲁上,每一处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心与自然的融合,很想就在这里生活,让一切都可以慢下来。小桥流水人家,古老的理发铺,现代的酒吧、大锅、染布……傍晚时分,看灯火阑珊;清晨时分,走在石板路上。
7.黄山(安徽)
位置: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
中秋赏月:黄山之美是一种多彩而又清纯的美。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将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映衬得愈发苍翠。入夜,盈盈明月轻轻爬上树梢,爬上了山,山雾如轻纱将其笼罩,更显得朦胧皎洁。黄山的月如此纯净,黄山的夜如此静谧,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山路上漫步,或是在山上品酒赏月,都将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的世界之中。
8月的黄山带点凉,天气算是很不错的,出太阳的时候,远景近景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有雾的时候,就如人间仙境,奇松怪石,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景,有着不同的感觉。
8.千岛湖(淳安)
位置: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
中秋赏月:千岛湖中大小岛屿形态各异,群岛分布有疏有密,罗列有致。这里的岛屿犹如碧玉翡翠,在太阳的照耀下,光芒四射,耀眼无比。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建县已经1800年,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以"锦山秀水,文献名邦"著称。
千岛湖的水还是很清澈的,小岛也很多,大多其实还只是个小土堆而已。其中黄山尖上可以登高远眺,遥望群岛,俯瞰天下为"公"的岛字。还是很不错的景观。
9.中央电视塔(北京)
位置:北京市西三环中路11号
中秋赏月:中央电视塔的露天瞭望平台是世界高塔中最大的,可以360度俯瞰北京城。并且有20倍可自动调节的望远镜免费提供给游人观看。紧靠平台围墙摆着一排白色的矮凳,这也是中央电视塔的人性化服务之一。这排矮凳是专门为孩子们设置的,可以让他们踩在上面,俯瞰风景。
天气晴天时登上中央电视塔,俯瞰一下北京城,感觉真的很棒! 还有陈列厅可以了解到许多电视塔和电视节目的知识 221米更有旋转餐厅可以用餐哦~非常特别~夜景更好!
10.象山公园(桂林)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民主路
中秋赏月:在广西桂林象山。象鼻和象身中间有一水月洞,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驶入水月洞,便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还流"的绝妙景观。
说到桂林一定会想到象鼻山。这回去桂林,专程去看了。非常独特的自然风貌,整座上不算高,爬上去转一圈花不了少时间。在山顶可以鸟瞰整个桂林市,非常美。千万记得在象山的侧面照张照片留念啊!
“一个女孩儿经常周三去邮局寄信,被亲切地称为‘星期三女孩’,有一天她又去寄信,邮递员说:‘这样的信没有办法投递,因为没有收件人的地址。’这时候,女孩子说……(请续写)”
这是一道源自汉语能力测试体验版五级的考题。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从今年10月起,一项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HNC)将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此前,HNC已在北京、湖南等地开展多次试测。据介绍,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分为六级,对不同要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考试。将来,一些职业可能会将该考试结果作为职业标准。
对于这项新出台的考试制度,网友质疑声不断:“以前戏言要用周杰伦的歌做考老外的汉语试题,现在汉语考试终于盼来了竟然是考国人的,有这个必要吗?”
专家拍砖:“标准化”失去的是文化多样性
为何推出这项针对母语能力的测试?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解释说,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历时3年完成了“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制,希望能够“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以遏制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陶寰对此很不认同,他说:“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天赋能力,不需要通过测试来证明,因为这不是一个职业的标准。难道你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了?”他的观点是,不应该把语言当成工具,当成一种可以通过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有专家认为这虽然无关“是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但用考试这种方式强调国人的“普通话”能力太硬性、太形式主义,这种方式无论出发点有多好,都不是真正复兴母语的最佳选择。
公众担忧:没事找事,弄个考试,劳民伤财
“汉语能力测试”来得相当突然,仿佛刚出现在大众视野内,就立马试点了。一位曾经参与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编写的专家告诉记者: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委的职能,调不调查,商不商量,征不征询大众或专家的意见,起到的“阻尼”作用甚是轻微。
但这项测试即将出台的消息还是在公众中引起了惊讶和质疑。“(这个考试)太刻板太形式化了,(母语)用得上用考试来规范吗?”“汉语四六级——给老外考就好了,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需要通过考试的渠道,那会变质的!”“汉语水平测试的初衷,应该是引起全社会对母语的重视,可语言是通过文章与思想来彰显魅力的,汉语最重要的是汉语有文法上的美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考出来的。”同时还有部分网友质疑该考试所带来报名费、教辅费等的“附加值”,称“映入眼帘的是呼之欲出的利益链”。
人们之所以反感这项测试,还因为逻辑上的想不通。华东理工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小蕾说:“的确,‘汉语欧化’、‘网络词汇入侵’之类的现象在我国存在已久,这样看来汉语考试的实行似乎意义重大。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无法动摇扎根于国民心中的整个汉语文化体系。母语文化的逐渐缺失,真正还是源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偏颇和‘考证’模式的独大。在考试经济的大背景下,试图用另一场考试去矫正某种意义上跑偏了的语文教学,其最有可能的结果也就是使其沦为功利工具。”已经有人描绘出了未来的商机:母语词汇基础班、母语考试强化班、母语考试冲刺、母语考试押题班……
“汉语能力测试”究竟是复兴母语的出路还是死路,也许会像网友皓月梧桐所描述的那样:“一老奶奶上公交车,说自己的‘老年证’忘记带了,60岁老人是免票的。老人拿出身份证显示1935年出生。售票员很不屑,没有‘老年证’就不是老人,快买票。以后会不会汉语说得再好也不行,没有证就不算会说话。”
考个证,证明自己会说话,你准备好了没有?
天然气来源或许将会改变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上,天然气等燃料是保证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但是,新的研究显示,我们可以使用更加经济的方法生产天然气,该项研究的就是将地下页岩地层的中寻找。而研究人员所发现的从页岩中提取天然气的方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能源供应。
今年的早些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指示能源部部长史蒂芬(Steven Chu)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页岩气体生产上的安全以及所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马克(Mark Zoback)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其中就谈到了用页岩中的气体作为能量的来源之一。而为什么页岩天然气为成为一个美国能源部所注视的主要能源提供方式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一些的技术突破。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页岩地层中富含着有机质,而从岩石中提取天然气明显在当时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然而,在过去的5到10年之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通过精确控制的优质钻探,可以提高页岩的水力压裂限制,进而提高页岩中天然气的渗透性。根据能源部的情报显示,在美国和全世界角度看,天然气的储量是绝对巨大的。另外,还根据一些科学家的估计,按目前的能源消费率,还有足够的天然气可以持续使用100年。
而在涉及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我们燃烧天然气应该要好于燃烧煤或者石油。而煤炭的燃烧在目前提供了大约美国50%的电力供应,并且产生了全美4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其他的污染物的数量。如果全部使用天然气进行发电和电力供应,那碳排放量就会减少大约一半的水平。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物理学马克教授和斯蒂夫(Steve Gorelick)教授认为:从美国本土页岩中提取的天然气的数量可以达到足够多的水平,可以完全取代煤炭在未来的20-30年进行发电。
比起目前在大量汽车和卡车上使用的汽油或者柴油,天然气也是一个非常清洁的燃料,根据估计,如果世界上使用汽油和柴油为动力的汽车全部改用天然气,可以减少大约25%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还可以大大地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因而,天然气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后备能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更有优势,而天然气发电厂可以快速启动生产,比燃烧煤的发电厂更加的地清洁。
如果使用页岩天然气作为能源供应,是否会对太阳能、风能或者水能的建设产生影响呢?当然是不会。对于使用天然气进行能源补给,是摆脱化石燃料依赖性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过渡燃料。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非常巨大的,即使我们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还将使用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因为这些能源不能完全代替化石燃料。
而特别是当前的时期内,对能源需求的将大幅度地上升,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在提升本国的经济和生活质量标准的同事,也在产生大量化石燃料的污染物。而我们必须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手段进行发展,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对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来说,页岩的天然气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作为清洁且充足的能源过渡使用,同时还可以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极度依赖。我们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降低页岩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我们对页岩天然气提取过程中使用的水力压裂方法,目前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对环境的一种潜在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是,这种担忧到底有多严重呢?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几乎所有的关于页岩天然气提取的研究报告都将问题的关键归结为水力压裂上,而实际上却正好相反。页岩井在钻探过程中,需要极为稳妥的钻探和钢套件是极为重要的。尽管如此,美国能源部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还是希望在提高页岩天然气生产上的安全性,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令部分科学家担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力压裂中使用到的压裂液化学品安全的问题,压裂液如果与饮用水的含水层进行接触,那后果是可怕的,另外,在页岩井中通过压裂液处理后,还要保持与页岩地层的接触。针对这些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压裂液化学品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增稠剂,相同的增稠剂可用于冰激凌的生成,同时还有一些灭菌机,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还有一点点的摩擦剂进行减速。因而,从这点出发,部分科学家对压裂液产生了猜疑和偏执的态度,而在我们的报告中,压裂液的内容也是重点披露的部分。
然而,水力压裂是否会造成饮用水的污染呢?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觉得这个担心有些多余,虽然压裂液的注射深度穿过了饮用水的水层,但是压裂液的工作深度是再6000-7000英尺,我们的饮用水都是从浅层的含水层进行抽水,不过就是一两百米的地下,和数千英尺的深度是完全两个概念。
当然,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有些天然气发现在饮用水的水层附近,我们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钻探进行操纵,钢套如果没有完全固定,会将气体泄漏而污染套管之外的浅水层。这些问题同样可以追溯到我们开采天然气40至50年的经验,有一些从钻探中泄漏的气体污染了井套管周围的含水层。那如何处理由水力压裂后的水呢,这可能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水要把其回收,这样才不会对含水层构成影响,以及也不会影响人类健康。而且这些水还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比如配置硒,砷和铁的化学品等。所以,这些水要妥善处理,使用一套新的标准来处理,防止泄漏。
美国能源部的研究小组在报告中也提出了若干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将页岩天然气提取工程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钻井以及水力压裂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和添加剂等信息需要被充分的披露,同时使用各种方法保护钻井周围的空气和水质量。并且进行更多的研究实验,以便在钻井工程开始之后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快的进行补救和识别。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页岩天然气开发的辩论和误解,而能源部斯坦福大学在研究小组的报告中则强调开发页岩天然气首先要考虑的是公众的健康、环境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Everett/编译)
阿舍利石器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肯尼亚发现了一些距今约176万年的石器,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阿舍利石器,是迄今发现的这种高级石器中最古老的。
美国和法国研究人员在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地区发现了这些石器。它们呈椭圆形或水滴形,较尖的一端有两面打磨的痕迹,以在中间形成较锐利的边缘,这是阿舍利石器的典型特征。与以前所知的最古老的阿舍利石器相比,本次发现的阿舍利石器要早约35万年。
阿舍利石器之所以被称作高级石器,是因为它们与名为奥杜韦石器的原始石器相比制作水平更高,用处也更大。奥杜韦石器可追溯到200多万年前,它们较为粗糙,没有薄而锐利的边缘,多用于砍或砸,而阿舍利石器可用于切割动物的肉。
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丹尼斯-肯特说,对于古人类而言,从制造奥杜韦石器到制造阿舍利石器是一个技术上的巨大飞跃。
这一发现也引起了有关古人类如何迁徙的一些讨论。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迁徙到欧洲和亚洲,但在欧亚发现的约17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中只有奥杜韦石器,而没有阿舍利石器。因此,古人类为什么没有把当时的先进工具带出非洲就成了一个问题。
就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当时非洲存在多个技术水平不同的古人类群体,它们分别独立地向外迁徙。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制造阿舍利石器的技术在迁徙过程中失传,很久以后才被重新发明。(黄堃)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英国人对天气特别痴迷,尤其是雨云。现在科学家打算利用强大的激光实现他们的降雨愿望。瑞士的研究人员已经利用激光在空中生成了水滴。
这项名叫激光辅助冷凝水的技术,有一天将会揭开天气循环的秘密,并能让人类自己决定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虽然“人工降雨”早就有之,但是人们认为它不是一种创造雨云的安全方法,因为它需要向大气里播撒干冰和碘化银等微粒。也就是说,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形成降雨,但是人工播撒的化学物质经常会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破坏。
然而这种新型激光技术与此不同,因为它是利用固有的湿度水平和大气条件创造液滴。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杰罗姆-卡斯帕瑞安说:“激光能够持续发射,而且针对性很强,也不用把大量碘化银播撒到大气里。另外,你还能随意开、关激光,更便于评估它是否有效。当中国人把碘化银发射到空中时,并不清楚会不会降雨。”
研究人员制成这种巨大的移动式激光器后,在日内瓦湖附近的罗纳河岸上展示了该技术。经过133小时的发射强激光束后,空中形成硝酸粒子,这些粒子会把水分子凝聚在一起,形成雨滴。虽然这次努力并未形成降雨,但是科学家仍对其保持乐观态度,认为他们很快就能操控天气情况,甚至阻止阵雨发生。
卡斯帕瑞安说:“也许有一天该技术将会成为一种用来削弱季风雨,减少特定地区的洪灾发生的方法。”改变和控制天气情况的想法由来已久。1946年,文森特-舍费尔提出人工降雨的念头,至今我们仍在沿用这种方法。他试验通过干冰创造一个结冰环境,产生超冷的水晶体。中国政府控制着全球最大的人工降雨系统,它在干旱地区,甚至是首都北京进行人工降雨。(孝文)
![]() |
英国垂钓爱好者约翰和他所捕获的巨型鲶鱼。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30日报道,一名英国的钓鱼爱好者约翰惠特克日前在西班牙的埃布罗河钓到了一条185磅(83.91公斤)重的巨型鲶鱼。约翰兴高采烈地说:“这绝对会成为一个钓鱼者的传奇故事,可以算是我有生以来最棒的垂钓日了。”
约翰告诉记者,与他同行的两个朋友在这条巨型鲶鱼出现之前便离开了河岸,好在他们的当地钓鱼向导及时赶到,帮助约翰拽住了这条大鱼。约翰称,当他告诉朋友们他钓到了什么时,那两位朋友简直不敢相信他怎么会这么走运。
流过西班牙第五大城市萨拉戈萨的埃布罗河以存在巨型鲶鱼而著称,非常受垂钓者欢迎。2010年曾有一位英国患有眼疾老妇在该水域钓上了一条重达192磅(87.09公斤)的白化变种鲶鱼。据悉,最大淡水鲶鱼的世界纪录是646磅(293.02公斤)。
火星曾经可能也有大海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科学家们有了关于火星存在液态水的新发现。早期火星可能被寒冷的冰川覆盖,而当时火星的环境或许同现在我们地球上的格陵兰岛或者挪威很相似。
科学家同样也认为,这些海洋的存在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火星上含有一种名为硅酸盐的矿物质。此前这里可能是汪洋大海而现在成为了盆地,所以遗留下不少这样的矿物质。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判断出在40亿年前火星中部同两极的温差极大。所以火星北部盆地的海洋达到冰点,就像我们地球的北极一样,从而成为冰川。科学家也证实这里不仅含有矿物质更有液态水。
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博士阿尔贝托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时火星从赤道温度开始变化,早期火星的两极温度很低,由于没有地球赤道到南北极的海洋,导致火星整体的温度是温暖的赤道地区和冰川极地地区。如果早期的火星北部??海洋的存在,它是非常冷的。”
目前科学家还不敢确定这里是不是曾经的海洋,不过存在水确实进一步得到了证实。火星表面陨石坑边缘暴露出的细长条状暗纹可能是地下流出的咸水。这种奇怪的暗色条纹每年的冬季就会消失,而春季又再度出现。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在火星南半球多个陨石坑陡峭的边缘都拍摄到了这种条纹现象。
科学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的强降雨
百年大雨、极度干旱……极端天气为什么频频发生,我国未来气候趋势究竟如何?8月29日下午,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七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徐影研究员称,21世纪我国极端气候可能更频繁,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
徐影表示,在未来温室气体持续升高,气温也升高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包括高温、热浪、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会持续上升,台风、飓风的风速会更大,千年一遇的洪水发生频率可能变为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水发生频率可能变为50年一遇。
就我国而言,近百年,与全球相比,我国平均气温升高了1.1度,比全球平均温度略高。徐影称,根据观测数据分析,21世纪我国极端气候可能会更频繁,台风、强对流天气可能增加,北方的降水增幅将可能大于南方。
徐影分析,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首先是粮食安全,未来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不稳定性将明显加大,粮食生产成本和投资将进一步增加,大范围严重饥荒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其次是水资源安全,靠冰雪融化形成的河流径流量增大,春季最大流量发生时间提前,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的情况更加突出;第三是地区安全,未来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区可能导致部分绿洲消失、城市消亡、地区不宜居住,从而激化因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地区冲突;此外,冰川显著退缩,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健康、人居、工业、旅游等都会受影响。
法国依视路集团26日在巴黎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展示了其研制的新型防雾镜片,这种名为OPTIFOG的镜片在专用药水的配合下可以长时间有效防止镜片起雾。
依视路集团全球研发总监让-吕克-舒皮塞尔说,这种新型镜片是在普通镜片表面增加一层特殊涂层,并和一种专门的药水共同作用,在镜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能将雾中的水滴迅速散开形成一层水膜,从而避免了镜片起雾,这层水膜不会对使用者的视线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不会被察觉。
舒皮塞尔说,使用者只需在有特殊涂层的镜片两面各滴上几滴药水并涂抹均匀,就能起到防雾的效果,药水不会对镜片产生任何损伤,涂抹一次药水的防雾效果大概能持续5到6天。